关于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建议

时间:2019-05-12 05:3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建议

当前背景:

在中国未来战略发展机遇中,资源问题将是当今以及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国土资源部相关官员2008年初预言,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如能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倍的目标,将面临约60亿吨的石油短缺,同时还有6亿立方米天然气、35亿吨钢材、5000万吨铜和6000万吨氧化铝的短缺。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波动以及地区能源需求紧张,2008年的国际金融海啸造成国际原油价格跌破50美元,搞好物资储备,建立石油等地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中部地区需要建设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和东三省相继领政策之先,正迅速崛起于中华大地;面对这一挑战,地处中部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却面临发展尴尬。一段时期“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近似调侃的话挂在中部地区干群嘴边,显示出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丝苦涩与无奈。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九五”期间,中部地区各省能源需求增幅普遍为6%至7%之间,到了“十五”期间则达到了8%至9%之间。很多专家认为,光是中部地区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每年需要运入的电煤等能源物资就达到约6000万吨以上,从当前和长远看,电煤运输的总量,可能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与之配套的铁路运输紧张的局面,可能会成为常态。这些数字本身就说明了这些年国家要保障中部地区电煤运输,需要投入不少精力和资源,所面对的压力也不小。为此,国家应该重视解决能源供求的中部地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规划。否则,我国中部经济安全运行和后续发展将失去充分保障。中部六省将在发展中面临资源需求窘境。

众所周知,运价是货物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进口的铁矿石,运价占了成本的30%。建设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搞大堆场大库仓,用于储备需求物资,可以较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择地建设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在价格适宜时大量购进所需物资并储备起来,同时运用快速方便且费用较低的物流成本运输储备物资,反过来就是促进这些物资未来的增值。国家适时适地储备足量的重要物资,是服务中部经济发展甚至是满足全国战略发展需要的必要选择。

从较长的时间跨度观察世界资源供需情况,我国需要有尽快储备资源的紧迫感。作为中国未来区域性隆起地的中部地区更加需要客观判断中部资源供需状况,积极

向国家建议做好资源储备工作,以应对未来中部地区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位优势明显,东联西进,双向开拓的天然的地理优势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作为一个涉及面广、服务领域宽、区域跨度大的综合性战略,中部战略物资储备将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可喜的是,中部发展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表明国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为了防止能源供应中断和平抑价格,保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破解中部经济发展困局,建立中部地区战略资源转运基地非常必要。

宜春是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理想选地之一

据悉,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第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工作已经走向实质。其选址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不再完全拘泥于沿海地区,而是沿海和内陆两线推进。作为沿海与西部衔接地段的中部地区非常有希望,即使依据规划,中国第二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也只是达到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这为中部区域中心地宜春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区域建设中部地区重要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既能充分发挥宜春在中部的区位优势,又符合中部区域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宜春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

从长远角度看,宜春处于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的三圈中心交汇地区,具有工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将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设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符合我国工业区位结构调整要求,有利于中部地区和宜春的发展,不仅符合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意愿,也符合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中部地区发展的要求。

宜春争取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理想选地有如下优势:

1、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三圈交汇唯一的地级市就在宜春市,宜春自身为赣西城市群的政治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宜春区域内的宜万工业走廊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详见附图二

2、就赣西城市圈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市的转型需求、新兴光伏产业型城市新余市的能源需求都需要一个重要级别的区域能源储备转运基地做支撑。作为赣西地区的地理中心城宜春条件优越。

3、沪瑞高速、杭长高铁、宜春明月山机场、320国道一级公路、未来规划争取建设的咸吉/荆岳铁路的宜春交汇点以及未来宜春至井冈山可延伸铁路等区域交通优势中部地区其他城市无以比拟。

4、宜万工业走廊(2006-2015)完整规划提供了强大的论证支持;详见附图一

5、宜春已有众多国家级储备基础项目也是最好的例证,中央储

备粮宜春直属库,兴建于1998年,总占地面积110亩,总仓容量6000多万公斤,现储存中央储备粮稻谷4500万公斤左右。国家物资储备局二五六处(宜春)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二五六处隶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成品油储备油库,具有“服务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宏观调控,维护国家安全”功能。

6、作为国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点以及宜春风动工具等中部地区重要军工企业等战略要点,建设宜春战略资源储备转运基地可以有效满足未来非常规时期的资源有效需求供给;

综上所述,宜春正好处在中部地区需求物资的合理运输线上。宜春的宜万工业走廊一带,具有建设大型转运基地的优越条件,有大片可用土地,可以建设大型堆场和仓库。物资下车就入库,出库就上车。为了降低单位物资采购成本、管理成本和营运成本,提高资源可使用率,防范全球性资源危机,国家有必要在中部建设大型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特别是在宜春建设中部最大的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基地的建设运营对宜春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建设中部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包括石油等国家战略资源在内的大规模的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单是基地建设就是数以百亿计的大项目投资。它被确定在哪里,对所在地的经济影响巨大。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等资源产品就有几亿吨之巨。国家宏观部门若能指导有关部门巧妙掌握物资进口的时机、节奏,通过中部宜春基地转运的物资一年达几百万吨应该不成问题。这对宜春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会有关负责人估计,到2030年,中国每年需进口资源产品将达30亿吨。笔者认为这其中部分如能通过宜春基地储备转运再让中部消化吸收,这个蛋糕分量会很大。

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建设中部重要物资储备转运基地,宜春决不单是在基地建设与物资储备转运方面得利。有中部物资储备在宜春,就是宜春的资源优势。我国工业长期以来是资源型布局,资源供应状况起了变化,工业布局也要相应调整。物资储备在宜春,必然会带来加工工业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本质上是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要素,同时也追逐区位、土地、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市场等非流动要素。可以说,中部地区物资储备转运基地设在宜春,宜春就多了一个优于其他地市、省的重要发展因素。

一、可操作研究方案

方案一:在宜万工业走廊建设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基础上,保留原有宜春城南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物资储备局等国家级战略物资储备库,但根据运输高效快速的特点,宜春市政府应适时考虑修建城南通往宜万工业走廊的快速连接线,一方面开辟了宜春现有基地物资转运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和宜春环城公路规划做完美衔接,可谓一举两得。

优点是:省去了原有物资储备仓库基地的仓库重新搬迁的程序,省去的费用可以用来修建城南通往城北的绕城高等级公路。

缺点是:不利于规模化和集约化管理。

方案二:将城南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物资储备局等国家级战略物资储备库全部搬迁至宜万工业走廊地段,宜万工业走廊的集中性建设可以省去诸多分散管理方面的投入,将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集中规划建设更有规模性和说服力,可以争取到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更多的关注。腾出空间重新规划城南工业地块用途,个人认为城南适宜发展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为明月山旅游产业提供更强大的工业文化支撑,同时更好的实现宜春中心城的功能分区,提升城市品味,增加城市辐射能力。

优点是:优化资源配置,便于基地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缺点是:需要将搬迁成本考虑到具体运作过程中。

(位于浙江镇海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二、对争取建设宜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项目的建议

建议宜春市委市政府先吃透国家发改委对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规划职能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政策,效仿国内其他城市成功争取能源基地的成功先例,积极探索建立中部地区能源储备机制,加快推进与中国能源国有企业在能源建设方面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与大型能源企业合作建设,与国际石油财团签署了能源化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策划与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战略合作,争取联合建设国家战略储备转运宜春基地项目。逐步完成基地规划研究,并组织相关专家论证,为成为中部地区战略石油储备转运基地而做先期准备。

研究建立能源保障体系,争取国家物资储备局与宜春市联合建设中部战略储备转运宜春基地项目。未来几年内争取吸引中石化、bp等国内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巨头在宜春宜万工业走廊建中部地区成品油商业仓储站。在现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成为国家能源储备转运基地,就等于有了能源保证,就有了能源主动权,宜春若能成功争取到将具有独特优势。

宜春的目标:要争取这样一个基地需要宜春市委市政府领导人拥有远大的眼光和非凡的魄力,宜春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争取能源物资转运基地建设是宜春一直以来的梦想,“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大的”,希望宜春市领导拿出万分气魄,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从现在起用几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时间谋划,向国家争取未来极有可能实现的中部地区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

第二篇:关于建设千万吨级战略煤炭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配送中心的建议

关于建设千万吨级战略煤炭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配送中心的建议

一、煤炭能源的发展背景

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0%左右,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尽管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使用新型清洁能源的呼声很高,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在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但从全球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无论装机容量还是实际发电量,新能源所占的比例还相当小。就拿发展最快的风电来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600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预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居世界第三位,但在全国8亿多千瓦总装机量中只占不到2%,风力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0.4%左右,而世界风力发电排名靠前的丹麦,风力发电也只占总发电量25%,西班牙占11%。由于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赋存特点,以及新能源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不会改变。因此,在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格局状况下,为保障能源供给,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建设战略煤炭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中心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二、甘肃煤炭资源发展现状

(一)煤炭资源的分布状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储量通报,甘肃省煤炭预测资源储量为1428亿吨。截至底,全省累计探明的资源量179.8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72.6亿吨,主要集中在陇东地区的平凉市、庆阳市及中部白银、兰州市辖区,少量分布于河西地区。其中:陇东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缘,区域内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分布集中、赋存条件好,预测资源储量1363亿吨,占全省预测资源储量的96%;千米以上浅层资源预测储量达183亿吨,探明煤炭资源储量86.78亿吨,是未受破坏的整装煤田。根据最新勘探成果,陇东地区新增探明储量54.77亿吨,达到141.55亿吨,勘查开发前景广阔,是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巨大而宝贵的资源基础。

(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甘肃煤炭工业已形成煤田地质勘探、研究设计、建设、开采、洗选的开发体系,煤炭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煤炭产量迅速增加,安全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靖远、窑街、华亭三大矿区的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采煤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100%和95%以上。截至底,建成各类矿井485对,煤炭实际生产能力达到4692万吨,其中:华亭矿区2230万吨,靖远矿区826万吨,窑街矿区493万吨;原煤产量达到3976.99万吨;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的5.21人降到的0.91人。

从甘肃煤炭资源的预测储量和探明储量看,陇东地区占有绝对优势,而且陇东地区煤质为高挥发、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不粘煤和长焰煤,是优质的动力和化工用煤,开发利用已向规模化发展。华亭煤田是黄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规模开发,形成了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能力;平凉市灵台、泾川和庆阳市正宁、宁县、环县、镇远等煤田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其中宁正煤田及环县沙井子煤田开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目前,陇东地区生产矿井占用资源量仅占探明储量的21.5%,开发潜力巨大,具备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的资源条件,适宜开发建设成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按照陇东中长期煤炭生产目标,预计到2015年、2020年,将至少有3200万吨和4000万吨的原煤因当地水资源、加工规模等条件限制不能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富裕煤炭产能必须解决储存和外运销售问题。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煤炭富裕产能的消化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三、储备基地和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和功能作用

(一)主要任务

战略煤炭储备基地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平时战略煤炭储备,以应对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对煤炭能源的紧急需求,提高我省东部能源保障水平,进而覆盖提升“西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能源保障水平。

煤炭转运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省内和周边青海、新疆、宁夏等不同产地的煤源资源,按照企业用户需求,采用现代化配煤技术对原煤进行二次加工配置,实现点对点的一次性加工配送。

(二)功能与作用

1、承担战略储备与应急需求。煤炭的储备使命主要是应急。通过储备基地的合理选址和对库存量的科学动态管理,实现多地区的应急供煤,满足战争、突发事件和不同时段的不均衡需求。如年初我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致使我国主要运煤通道受阻,严重影响了灾区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年底到年初的煤荒,造成全国缺煤停机容量最高达600万千瓦以上。从我国几次大的煤荒情况来看,一是资源分布不平衡,煤炭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而生产型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沿海一线;二是煤炭主产区、矿区交通基

础设施落后,运力繁重,线路紧张,很难满足高峰期运输需要。选择交通网络相对发达,区域中心位置突出的地区,建设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实现资源南下、基地前移,是有效破解产区运力难题,满足煤炭资源匮乏地区对煤炭能源的经常性需求、扩大能源应急保障和市场覆盖面的必然之举。

2、调节市场需求与平抑价格波动。,国家放开电煤政府指导

价以后,煤炭市场步入了一个受供需关系影响、通过价格表现的波动时期。近年来,随着小煤窑关停并转、煤炭开采成本上升、铁路运力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下,煤炭资源供需与价格始终处于相对失衡状态。预计随着国内新型煤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煤炭市场需求结构还将发生战略性的变化,同时由此引发的煤炭价格波动幅度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异地建立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配送中心,将起到资源蓄水池作用,通过淡季收储、旺季销售,有效调节煤炭供需平衡,起到稳定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

3、通过科学配煤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煤炭储备基地不仅是一个巨型资源储备基地,而且还是一个大型煤炭加工厂。在煤炭储备供应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配煤技术,按需集中定制加工,对不同煤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劣质煤、含硫量较高或其他指标有缺陷的煤炭,与其他“特长煤”进行科学掺配,综合利用,提高燃用效率,减少运输和消费过程中硫化物、煤尘、煤水排放,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绿色环保动力煤,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降低社会综合成本。建设煤炭储备中心,可以集中储备、集中加工、集中采购、集中结算,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达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金,减少生产企业资金占用,降低用户采购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效果。

煤炭企业选择煤炭储备基地作为稳定的“下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煤炭产能过剩带来的价格风险和资金占用风险,中小企业用户通过与基地签约,可以获得与大型电厂等用煤企业基本相等的资源保障和价格优势,煤炭储备基地与转运配送中心通过对煤炭资源的二次加工配置、代理配送,进而将触角延伸到下游,参与煤炭的供应链管理,提高附加值和获取服务利润。

四、依托天水区位优势,建设煤炭战略储备配送中心

建设战略煤炭储备基地和煤炭转运配送中心,要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场地、煤源、市场等综合因素和采购、生产、储备、销售等主要环节,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大宗散货物流,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等多项措施,需要通过上下游产业间的过程整体优化,降低煤炭储备、加工配置,物流配送成本,减少无效劳动与浪费,达到高效一体化运作。

(一)天水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陇右之重镇,也是陇东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6月1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天水市定位为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为辐射区。甘肃省又以甘政发10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对《规划》实施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做了明确要求,确定了打造“一枢纽(区域交通枢纽)、一中心(区域物流中心)、五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战略定位。随着宝鸡—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延安—天水—武都、大石碑(陕甘界)至天水高速公路,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广元(汉中)、天水—哈达铺、兰—渝铁路等陇东南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天水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将更加突出。在天水设立千万吨级战略煤炭储备中心和战略煤炭转运配送基地,既是陇东富裕煤炭资源外运存储销售需要,也是甘肃借助关中—天水经济区通道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我省东部能源保障水平,进而覆盖提升“西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能源保障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天水煤炭储备配送中心的实现途径

煤炭储备配送中心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经营”和卖一补一储备经营运作模式,把长期、静态、简单的战略煤炭储备转换成连续、短期、动态、复杂的煤炭战略储备,实现动态安全的煤炭战略储备机制。

政府通过统一规划,政策资金支持,建立煤炭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签署储备委托和责任承诺合同,实施动态监管,形成日常有效益而危机时能应急的国家煤炭储备体系。煤炭储备配送中心运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由政府、大中型国有企业控股集团、省内外大中型煤炭生产企业,大中型电力、化工、建材企业等集团共同投资组成,通过股份合作、规范运作,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在市场营销环节,充分发挥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广泛联系铁路、港口及金融服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煤源采购网络和市场营销网络。

煤炭储备配送中心的生产采用高精度的煤质成分在线检测设备,辅以计算机配煤系统和先进加工技术,从来煤、原料煤存储、加工、成品销售、转运配送、交易结算全过程数字化控制,建立现代化管理、生产、运作、服务体系,提高运行效率和经营水平,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三篇: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议报告

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报告 前言

本报告主要以浙江大学-湖州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浙江大学-湖州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的学习,从中获得对交大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的启示。

一、理论基础

基地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发挥长久的效能才可以显现育人的目标、共赢的局面。落实长效机制,就要理顺各种关系,做到齐抓共管,整合基地资源。整合基地资源的措施是:

1、职能划分具体、突出重点、相互辐射

在作用发挥与使用中,各类实践基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可以划分为几个系列:一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实习基地,是学生大学课程的一部分,是必须完成的内容;二是德育基地、爱国主义基地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三是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基地、青春创业基地、学士后流动站、见习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实践场所。在全面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同时,学校需要结合各自的专业设置及办学特点,突出重点,形成辐射。

2、完善各类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各类基地资源共建的措施是:一是齐抓共管,增加专门投入;二是共建双方多交流,做到互通有无,用感情纽带连接共建各方;三是制定一系列的文件制度与优惠政策,使各方明确责任便于协调,使大学生有实践的要求和标准,杜绝应付懈怠,并形成长效机制。完善网络化建设等的平台,要把各类基地的实践意义、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已有成绩等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3、基地运作要分类评估、共同监督

虽然各类基地“效能"不同,但是,校、地都要做好基地的规划评估与监督。定期的规划与评估,可以针对具体情况改动实践时间、环节,也可以依照双方协议进行撤消或增加。基地需要有监督,而且是双方或者多方的监督。

二、实践基地实例

浙江大学-湖州市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

(一)市校联动、科学谋划,创新合作共建模式

一是创新合作理念。浙江大学党委行政充分认识到,参与湖州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办学理念的重要抓手,也是实践浙江大学地方服务工作“四个转变”思想的重要平台。学校坚持“高水平,强辐射”,“立地”与“顶天”相结合的办学思路,提出了“聚焦湖州,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格局。

二是创设合作载体。着眼于把浙江大学强大的人才、技术优势和湖州“三农”工作现有的良好基础与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台了以全面实施“1381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即建设1个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等“3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等“8大工程”,推进“100项以上重大项目”。

三是健全组织体系。市校双方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湖州市建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浙江大学建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29个部门和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抽调专职人员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成立了浙江大学新农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四是加强工作对接。切实加强市校双方领导层面的联系交流,先后两次召开合作共建年会,及时总结经验、部署任务,增强合作共建工作实施的统一性和有效性;通过月会、季度例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阶段性的工作研讨和信息反馈,推动合作共建的不断深化。

五是强化考核激励。浙江大学出台了《关于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推广教授”职称系列,实行适合农业推广教师的分类管理和考核政策,从政策层面保证推广系列职称和推广岗位的教师更好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稳定保障一支专、兼职的推广教师队伍。同时以下派湖州挂职高层次人才为纽带,联接相关校系院所、带动全校师生,形成举全校之力共同参与合作共建的整体合力。

(二)整合力量、积极探索,完善建设推进机制

一是充分激发农民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着力在动员农民上下功夫,多次组织千名宣传员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着力开展百万劳动力培训工程,请浙江大学的老师对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着力在组织农民上下功夫,注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探索完善“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的模式,积极扶持发展带动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358家,着力在服务农民上下功夫,广泛开展向农民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先后编印了数十万册《新农村、新家园、新生活——湖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画册》、《创业创新政策解读》、《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和现代农业》、《农村扶贫开发100例》等读本,送到每户农民家庭,帮助农民解读新农村建设和创业创新的有关政策;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助创送服务活动,组织专家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对农民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进一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二是发挥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浙江大学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一是成立了地方合作委员会和地方合作处,建立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着力推动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从个体型合作向学校有组织合作转变,从注重数量型合作向注重质量型合作转变,从适应性合作向主导性合作转变,从项目合作向战略合作转变,二是抓紧建立农学部、工学部、理学部、医学部、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等大学部,整合学科力量,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构筑更广阔的学科平台。三是实施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设立应用推广类教学科研岗位,使一部分擅长科技推广的教师安心从事推广工作。这一重要举措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以市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形成了全民参建的浓厚氛围。(1)精心组织军民共建

(2)扎实推进村企共建,注重从内容、机制、宣传等各方面着力,引导广大工商企业致富思源、回报社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项目、人才等优势,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3)积极争取部门联建。

(三)突出重点、优势互补,强化“三大平台”支撑

市校双方坚持把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合作与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合作共建的关键环节,着力在建立完善“三大平台”上求突破、强支撑。

一是以健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为重点,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借鉴国际经验,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共同建立了南太湖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

二是以促进人才要素集聚为重点,建立完善人才支撑平台。制订了人才支撑平台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了新农村人才振兴计划、城市人才智力扶农计划和服务新农村人才整合计划等“三项计划”,进一步加大市校人才合作开发的力度。

三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通过举办“全国县域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服务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知名教授、专家为湖州农村改革问诊把脉,重点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改革等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索研究和具体指导,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案例分析

在浙江大学—湖州社会实践基地中,其成功之处在于:

一、完善政策,着力构筑市校合作人才开发的嵌入通道。着眼合作共建的需要,双方专门签署市校人才合作协议,对高校人才到地方挂职、地方人才到高校接受培训、双方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等事项做出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合作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二、协力配合,着力建立市校合作人才开发的对接机制。一是协力做好高校人才到地方挂职工作。二是协力做好选送地方人才到高校培养工作。

三、强化合作,努力搭建市校合作人才开发的“两创”平台。市校双方立足人才所在岗位与职责,坚持以用为本,努力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在使用中开发人才。

四、互派人员,着力健全市校合作人才开发的团队机制。市校双方通过在项目研发、科研攻关以及科教、科研基地建设中组建团队,推动与项目对接、与产业结合、与市场接轨,有效发挥了团队中领军人才的凝聚、带动、培养人才的作用,推动了科研难题的解决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锻炼了一批创业创新人才,真正做到既出成果、又育人才。

四、启示

通过对浙江大学-湖州市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报告的分析,我认为完成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找准基地定位,即知道我们所需要的基地的作用与当地政府需要基地完成的任务,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二是提出口号,进而形成基地特有的文化,体现交大对基地建设的决心与目标。

三是完善反馈机制,目标是在每一季度都能有一次校方与当地的例会,以完善之后的奖惩工作,提高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宣传广度,能让基地所在地的群众了解到基地的建立,并切实感觉到基地对当地的帮助。与此同时,在交大内部也需要必要的宣传,让广大师生投入其中。

五是提高校方重视程度。

除此之外,我建议是不是能与其他学校共同构建。比如华西村基地,在华西村中,各高校建立的基地必然很多,是否能够与兄弟院校强强联手,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附件1 浙江大学-临安社会实践基地的协议书

附件2 浙江大学-湖州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两年报告

附件3 浙江大学-湖州新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简报

第四篇: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建议

促进榆林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建设,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实施,一切按科学发展观办事,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政府和企业决策参考。

一、关于基地建设建立现代化建设管理模式的建议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建成全国第一、世界一流,必须严格遵循科学原则,按照现代化的建设管理模式,实行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的现代化科学管理。目前省政府下设的基地领导小组及基地办,进行统筹、指导、宏观调控、管理的方式,在基地启动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目下虽然仍很重要,但是基地建设进入到现阶段显然是不够的。政府操作不能代替企业行为,也难于管细、管好。根据国内一些大工业区的经验,建议在政府领导和控制下,根据目前规划建设进展情况,急需组建一个属于企业性质的 基地发展建设公司,设在榆林现场,直接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实行总体调控、全面管理和统筹建设负责。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和全区性公用工程系统的设计、建设,为基地各种建设项目服务。组织实施资源的资本化运作。该公司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机制,配备各类人才,设置高效的部门机构,定员少而精。可以采用政府控股的公司形式,吸收几个有实力的集团公司合资组建。公司还可招标委托一些有实力的现代化工程管理公司负责基地建设全程科学管理。

这方面,例如上海化学工业区等设置的发展建设公司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广东、浙江等地的一些工业园区都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样,基地领导小组和基地办就可集中只抓大事,进行政策调控,对基地实行领导和指导,而将基地内的大量工程具体活动,均变成企业行为。我以为,只要这样做了,早作运筹,一定会有效促进项目建设,把基地总体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二、投资企业是基地建设的“主角”,应立即全面进入“角色”,尽快“登台唱戏”基地和榆神、榆横两个工业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出台,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起步的重大举措,包括神华、兖矿两集团投资项目厂址及远期发展规划场地的选定,目前均已迈出了重要的关键一步。目前紧迫的是急需迈出第二步,即按规划项目定位,已确定项目投资的企业,早日进入“角色”,早日登台“唱戏”。正是常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基地建设这个“大舞台”,正是要企业早日登台,才能把“戏”唱起来。企业、投资者,才是这台大戏的“主角”,这是我的肤浅认识。政府的使命是“搭台”、“引凤”,制定各项规划、政策,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指导、调控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目前政府不仅为投资者搭好了“戏台”,而且还替他们做了许多具体技术工作,编了预可研报告等,可谓不仅拉开了“大幕”,还演出了“序幕”,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重要的是,应请“主角”尽快登台。只有这样,基地这台“大戏”,才能热火朝天的“唱”起来。

目前急需对某些大项目,实现角色转换,把政府行为转换为企业行为,让几个大企业早日投身运作。本应由企业运作的事,早由他们去运作为好。如某些项目的前期工作,预可研报告的修编,场地及基础设施的参与建设筹划启动等,均应由投资企业直接操办为佳。这样既实事求是,也将政府计委等部门工作人员从极其繁忙的项目工艺、配套条件等大量技术性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去专司自己的指导、调控、政策服务等职能。政府、企业各司其职,这是基地规划和有关项目进展到目前的当务之急。

10月份在西安,听到不少议论说北邻宁夏、内蒙的同类基地规划和项目,远比陕北基地抓得紧、进展得快,值得思考。我5月和7月份曾两次去宁夏,此前也去过内蒙,情况略知一

二。我以为陕北和宁夏、内蒙等地各有各的不同情况,但企业当“主角”,早日“登台唱戏”,编规划编可研,投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指导,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这是否正是陕北建设值得借鉴的一点经验呢?

三、关于对榆林地区城市化建设早作规划的建议

榆神、榆横两个煤化工区的规划建设,项目启动、准备动工迫在眉睫,锦界工业园区等,业已基本建成。为适应基地项目建设职工居住区及其它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需要,建议榆林市

早日着手结合城市化建设统一规划几个居住区,集中设置公共建筑、文化、教育、医疗、商贸、服务业等较完善的配套设施,按科学规划的原则形成当地新型的城镇。应和当地市、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统一考虑,统筹安排,使之为基地和几个新建工业区服务。这对榆林建设将十分有利。

四、关于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基地及各工业区、各项目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必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地内的建设项目,均要求采用先进的清洁工艺、各项环保及安全设施完备。

目标是,将能源化工基地建成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洁净工艺生产的现代化的生态型、安全型的文明化各工业区均已考虑了设置大面积的绿化隔离带,与项目建设同步建设。要求各工业区均重视建设和培育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安全环境。

地下矿产资源的采掘,均严格要求保护性开采和保水性开采。

建议基地在各工业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视区域规划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生态环境专项规划。

五、关于榆林地区鱼米绥等其它几个工业区及烯烃产品下游产业链的统筹规划问题榆林地区煤炭探明储量达1460亿吨,油、天然气外,岩盐储量达8857亿吨。利用煤资源制油、制烯烃等产品已编制了榆神、榆横两个工业区的总体规划作为首先启动的规划外,鱼米绥盐化学工业区等几个工业区的规划,建议市政府下一步也着手组织编制。同时,由于榆神、榆横两个工业区MTO、MTP项目的建成,必将极大的带动地方产业。因此对于烯烃下游产业链,建议充分利用陕西科技资源优势,进一步编制下游系列产品包括各类加工、精细化工等具体规划,形成榆林地区烯烃工业中、下游产业较系统的产业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只有“大展宏图”,才会使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家有个奔头,早作运筹。榆林地区及基地内外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严格要求统一规划,今后一切项目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必须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这里,严格的规划科学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六、关于榆林地区培养科技人才,长远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思考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急需多专业、多学科的高科技人才,基地及各项目建设,人力资源、科技人才将更为迫切。展望未来,也考虑到榆林所处地域特征,建议早日着手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当地建立各类人才的培养教育专门院校,从长远着眼,是应引起重视研究的问题。考虑到榆林将建成国家级的能源化工基地,而且是世界一流的要求,因此,建议可否设置以工科为主的榆林大学,配备与基地产业相适应的若干专业,由小到大,培养基地未来急需的各类人才。同时,相应建立几个相关的技工学校,就地培养基地所需的技师和技术工人。

七、关于榆林建设基地科研开发中心的规划问题

榆林是陕北基地的核心,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及能源接续的战略要地,目前已规划拟建的煤直接、间接液化的煤制油项目,煤制甲醇制烯烃的MTO、MTP等项目,对国家都具有重要的能源战略意义,在当代世界也是一流的先进技术。先进的东西总是有一定风险,且这些工艺技术均时刻处于不断创新、不断开发的过程,因此在基地项目建设的同时,在榆林设置一定规模的科研开发机构十分重要,即使已规划各项目建成后,也有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任务。建议政府和投资企业,对此事也应早作考虑。令人振奋和高兴的是,陕北基地除了上述项目建设外,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在榆林建设MTO工业化试验装置项目一事,从建议到运筹、组建合资公司、直到完成项目可研报告评审,现已在抓紧进行初步设计中,到目前仅仅用了半年功夫,是很不简单的。此项国产先进技术的研究成功,意义十分重大,是向美国UOP技术的挑战,其催化剂性能甚至超过美国。计划工业化试验完成后,立即建设百万吨级以上规模的MTO示范厂,这将是榆林对国家的重大贡献。

另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是,兖矿正在研究的煤间接液化国产技术,据悉已取得巨大成功,直接液化技术也在 开发研究中,同时已规划将要在基地建设的相应工厂,也将成为这方面国产

技术的示范厂。这些项目的建成,也将是榆林地区对国家的又一重大贡献。

上述这些意义非凡、前途无量的项目,都需要同步建设相应的科研开发机构,都需早作运筹。MTO工业化试验项目的新兴公司,已考虑了将科研开发中心大楼建设在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方案。科研开发机构要高起点、高水平,长远安排一步到位,均建议早作考虑。

八、关于基地规划统建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生产和环境安全陕北基地建设除了重视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基地建设成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洁净工艺生产的现代化生态型、安全型文明化工基地,已如上述外,尚应高度重视基地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在基地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应规划建设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基地运行全过程的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

建议研究以基地总体规划为基础,作为城市和地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编制基地消防安全体系的专项规划,提高基地生产的安全度。

以上八点建议,力图为加快陕北基地建设尽心尽力,出点务实的主意,一管之见,仅供政府和企业领导 决策参考。

第五篇:加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建议

摘要:本文结合云南地区现状,分析了云南建筑劳务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业;建筑劳务市场;自主;制度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yunnan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yunnan building the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base construction labor services several suggestions.keywords: construction;building the labor market;independent;system

1云南建筑劳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建筑业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据云南省发改委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到2007年云南累积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36.3487亿元,年均增长13.7%,2008年前三季度,云南省建筑业完成产值559.22亿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11.9%,建筑业增加值230.87亿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19.2%,在整个“十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平均为7.6%,在西部省市中,云南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的速度快于其它西部省市,持续保持着支柱产业的地位。目前虽然我省劳务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济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

1.1观念问题

尽管社会对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初步的共识,但一部分人对进一步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济仍存在片面认识。他们认为,劳务输出只是权宜之计、短期行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农村土地实行责任制后,农民务工务农自主,外出务工是农民自主行为,政府无需引导和组织,也难以服务和管理;部分地方政府因劳务输出所得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不明显,担心打工造成土地抛荒,影响当地农业发展等等,由于这些片面的理解,因而对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济工作重视不够,对劳务输出采取消极对待、放任自流的态度,缺乏主动。

1.2制度问题

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最主要根源所在。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乡居民分隔为两个阶层,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整体素质不高,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较差,安全意识普遍较低,不能与城市的产业多样化、智能化相适应,使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得不到城市的吸纳和保护,得不到同等的居民待遇和社会保障,影响了农民工的顺利就业。

1.3管理问题

政府在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管理范围过宽、监管机制建设滞后、管理边界模糊、管理资源浪费、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忽视市场机制的准入和调节作用等问题。在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上,至今没有职责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也极不清晰,在政策制定上缺乏积极主动管控。由于这

些原因导致我省劳务基地建设、劳务经济的发展与发达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农民宁愿守在家中过穷日子,也不愿外出打工。2加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2.1明确劳务基地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1)发展思路: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重点培育,政策倾斜,组织输出,跟踪服务”的发展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着力促进建筑劳务基地率先发展,推动全省建筑劳务基地建设,扩大劳务输出,以点带面,全面发展,推动我省建筑劳务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全省建筑劳务经济发展的引擎。

(2)工作目标:进一步发展壮大劳务基地建设,对已形成劳务输出的地区要有计划地选择条件好的市、县、乡、镇、村开发劳动力资源,横向扩大劳务基地规模,切实抓好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和务工人员的输出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逐年递增,加快建立劳务基地的工作力度,做好调查研究,切实推进建筑劳务经济发展。

2.2 抓好建立劳务基地,发展劳务经济的工作重点

加快我省建筑劳务基地的建立,发展劳务经济。我们认为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借鉴发达地区建筑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回顾总结近年来我省建筑劳务市场建设发展的成绩经验,着力找准工作差距和存在问

题,立足现有发展基础,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研究制订建筑劳务基地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推动建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发展建筑劳务基地的领导机构,明确建设、财政、劳动、税务等相关部门及市、县、乡、镇、村政府职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要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工作经费。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要及时研究,认真解决。劳务基地所在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切实做好牵头组织、指导服务工作,延伸管理服务触角,建立健全劳务基地基层管理工作平台。要制定和实施“建筑业强州(市)、建筑业强县(区)、建筑业劳务输出基地县”带动战略,对省内像曲靖、玉溪、保山等潜力好的州县,率先建立建筑劳务基地,帮助他们做大做强。

(2)要大力改善建筑劳务用工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监管,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加大劳资纠纷调解力度,保障建筑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结合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状况监管,促进施工工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建立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机制,对已输出人员的姓名、从业地点、工种要逐人登记,造册管理,建立健全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倾听外出务工人员诉求以及劳务用工单位反馈的意见,及时弥补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切实维护劳务用工企业和劳务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帮助其解决子女就学、就医、农忙季节家庭劳力不足等实际问题,竭尽全力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解除后顾之忧。

(3)要强化对市场拓展的组织指导,创建用工信息平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搭建劳务用工对接平台,积极做好施工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及劳务基地之间的对接和推介工作,大力增进劳务基地与大型企业集团、工程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的沟通联系,引导企业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发展建筑劳务协作关系,促进本地优势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与其建立长期合作、互助双赢的关系。

(4)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建立建筑劳务基地、发展建筑劳务经济的舆论宣传。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与政府统计部门联系,用具体详实的数据,全面展示建立建筑劳务基地、发展建筑劳务经济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进步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建立建筑劳务基地、发展建筑劳务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家庭生活状况改善的积极作用,激发社会各界关注、关心和支持建筑劳务基地的建立,激励和引导文化素质高、吃苦耐劳、年轻力壮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这对促进云南建筑业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5)要站在打造建筑劳务滇军,创建滇军劳务品牌的高度,大力开展建筑劳务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促进技能人才的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采取送教下乡、送课上门、名师带徒、工地跟班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和改进建筑技能人员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建筑劳务培训鉴定工作规划,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务培训基地,依托当地劳

动就业培训中心、成人教育学校、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建筑工人的职业技能,逐渐由低层次的体力型、数量型向高层次的技术型、质量型转变。建立劳务基地的地区除了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支持外,还要积极与当地劳动、农业部门协调,全力争取国家扶贫资金和“阳光工程”培训基金,大力开展就业指导性培训,指导性培训授课工作宜选派长期从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或现场技术技能人员担任,并监督相关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专门计取,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统一用在各类培训上。

论文发表专家

下载关于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设中部战略物资储备转运基地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铁路物资储备基地主任事迹材料

    消瘦的身影、黝黑的皮肤,坚毅的性格,雪域高原赋予他难得的磨练;踏实的作风,严谨的态度,果断的决策,大别山赐予他底韵的熏陶。××*——从青藏到××*,从业务主任到项目厂长,工作地域......

    酒店人才储备的建议(模版)

    关于酒店人才储备的建议 为满足酒店战略目标和经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保障酒店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结合酒店的实际情况,主要岗位做到“一个做的、两个会的、三个懂的”原则,避免......

    物业公司 项目人员储备建议(推荐)

    ***项目人员储备建议1、人力资源储备:(按12月31日交房向前倒排) 2、在房屋交付前3-6个月(即2012年6月31日-9月31日)完成对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招聘、培训和实习工作。(物业公司需......

    筠连县塘坝乡早白茶基地建设建议

    筠连县塘坝乡 万亩水栀子、早白茶 套种基地 项 目 建 议 书 四川乌蒙茶叶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区所在位置 塘坝乡位于筠连县城西部边缘,面积31.......

    第十六期西峡香菇标准化基地建设情况及建议

    第十六期 西峡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 二O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西峡香菇标准化基地建设情况及建议 菌办 孙淮明 从2005年我......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作者:民盟眉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2009-6一、当前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

    再就业基地建设

    打造专业化社区服务实验基地 开创社区建设新局面 XX街道XX社区成立于2002年8月,辖区面积0.85平方公里。下辖5个居民委,84个居民小组。常住居民2,382户,人口7,995人。党员47人,其中......

    基地建设规划

    温州市有2500多家服装企业,2006年产值402亿元,出口值12亿美元;45个品牌达到国家质量最高等级标准“优等品”,其中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9个,省名牌产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