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安教育教、学、练、战
公安教育应做到“教、学、练、战”一体化实现公安教育训练“教、学、练、战”一体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从西藏的具体实际与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公安高等职业教育与公安事业的发展融为一体,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要推动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始终把提高学生和在职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根本要求,正确引导广大民警和在校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成立以西藏各级公安机关的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为专业发展把关,共同研究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改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训练大纲,研究课程设置,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实训的方式,使实训大纲、教材内容、训练方法与实战要求紧密衔接,努力做到按需而设,按需而教。坚持“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原则,内容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从而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及鲜明的专业特色。
坚持贴近实际、服务实战。尽管现在我区年轻的高学历民警不断增多,整体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我区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不少公安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滞后于实战要求,“说不过、追不上、打不赢”的现象仍然存在。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公安机关实战部门的专家学者一定要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能够紧密结合具体的公安实践活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聘请实战部门的专家为客座教师、兼职教师,定期来校做专题讲座或兼任某门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这样就可以获得他们从实际工作中得来的宝贵经验,丰富学生实践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同时让学生深入到实际部门中去,一边接受实习教师的指导,一边接受实践专家的训练,使知识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有机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使学生和警察的身份相互交替,既达到学生身份要求,又达到警察身份的严格要求,同时,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社会信息,学会最新的战略战术和技能,有效实现学习期间能顶岗、毕业之后能上岗的培养目标。
科研工作是公安教育与公安工作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学校与各级公安机关紧密配合,结合公安工作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申请课题立项,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一方面,通过共同研究,可以开阔教师眼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传播、交流,可以更新民警的思维、改进原有的工作对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可以为公安工作提供强大理论和智力支持。
总之,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公安教育训练“教、学、练、战”一体化,就一定能为维护西藏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小康西藏、平安西
“教、学、练、战、研”一体化的思考
我国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使其职业教育较之一般的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实战性。公安院校实战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掌握警务基本技能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能起到发展理论的作用,使实战教学成为提高学生发展的后动力。
“教、学、练、战、研”一体化,是警务实战训练创新的重要内容, 也是警务实战训练改革的先导。作为一个有机联系整体,它包含了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效果评估等要素和实践环节,体现和追求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警务实战能力,在本质上与公安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
一、教学目标的统一性
一体化,就是把“教、学、练、战、研”作为一个有机联系整体。整体中“战”是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教为战、学为战、练为战、研为战,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为中心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把握好“教、学、练、战、研”目标的统一性,在教学设计时,有利于教师统揽全局,把握部分;在实施教学时,防止偏离目标,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保持教与学方向的一致性。
一体化教学目标体系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支撑点”。一条主线是指根据公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公安实战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组织开展教学和训练。两个支撑点是指将“实战技能”和“创新思维”培养作为目标体系,把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各环节。“教、学、练、战、研”目标的统一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凡事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关系因子的协调,以提高实战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实战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以学生掌握的警务技能实用性和实际检验效果作为教学目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关联性
“教、学、练、战、研”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各环节之间紧密关联,互为条件,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为学,教学相长;学为练,练中学;练为战,战中练;研为战,战促研。它们的辩证统一,是“一体化”创新性的体现。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调查研究公安工作实际状况、工作需求,总结公安一线的实践经验,及时将社会治安形势、公安工作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增强公安业务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先进性、鲜活性。同时要求科研工作面向公安实战、瞄准公安工作改革发展,尤其是针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攻关。同时要求学生全面提高理论和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警务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警务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的递进性
“教、学、练、战、研”的各个环节是“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互为目标,层层递进,不断深化:教为学导向,学是练的基础,练决定战的质量,战为研提供新的课题,研提升教的质量和深度。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宏观地加以把握。
学生的学习重点是激发思维,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角色,才能体会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体验到如何去创造,如何去发现真理。
警务实战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警察的职业态度、专业理论、警务技能、创新思维和准确有效地完成警种工作的能力。警察职业素质由警察政治素质、职业伦理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警体技能素质、刑事侦查基本素质等构成。不同警种的警务实战能力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学生的警务实战能力的评估,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教、学、练、战、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首先,确立了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把实践性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当前我国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问题还普遍存在,建立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是实现公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战教学为中心的重要途径。其次,打破了传统教学体系的局限,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创新要求。“教、学、练、战、研”一体化把真正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营造宽松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学由主导型向引导型转变,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实战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性。
第二篇:刑事侦查“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蒋 巍
【摘 要】针对公安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采用刑事侦查“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刑事侦查教学,可以突出学生主体位置,使理论与实践高度契合。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以刑事侦查岗位需求为主线,不断整合教学内容,以加强实践经验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关键词】教学改革 刑事侦查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47-03 根据当前公安院校发展战略以及刑事侦查学科的科目特征,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党的十八大将教育列入改善民生与建构和谐社会的首要工作,并提出“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发展目标。教育模式的先进与合理,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办人民满意教育”战略的全面实施。从微观角度分析,刑事侦查学科作为公安专业的二级学科,主要通过刑事侦查学总论、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信息化侦查和公安情报学等分级课程来实现,丰富和加强学生侦查知识及实战技能,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塑造刑警品质和培养职业荣誉感。在公安院校发展战略的“外驱力”和刑事侦查学科课程设置目的“内驱力”相互作用之下,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满足院校的发展需求。在具体改革中,可以应用“教、学、练、战”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刑事侦查教学中“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遵循“实用为主”这一基本原则,以公安民警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刑事侦查课程所需的专业知识内容和技能,建立不同的教学功能板块,并运用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师通常会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完全遵照刑事侦查实际工作过程,传授有关刑事侦查的理论知识、侦查方法、技能和操作流程等内容。从教学成果来看,“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消化和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病,例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论存在机械化记忆,难以融入到实践应用中。“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如下。
(一)突出学生主体位置
刑事侦查课程中应用“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流程:教师布置实训任务→教师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要点→教师就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之间自评、互评→学生完成实训预习报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教师实时监控整个过程→教师讲解实训问题,并对重点内容予以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向教师报告实训成果→教师点评→学生判定检测结果→完成实训任务总结报告。从该流程可以发现,学生占据了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牵引作用。以刑事侦查课程为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作为这门课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使教学任务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相契合;学生则以学习一种职业本领的态度,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交流协作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刑事侦查技能、学习相关知识,并在学习课程内容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经验。
(二)理论实践高度契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机融合了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奠定刑事侦查理论知识基础,并通过实践巩固基本知识。这种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学方式带来诸多好处。首先,该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规避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传授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其次,该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等新型教学工具,模拟侦查现场的教学环境,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形成了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在空间上的完美结合,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以致用,在操作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当前的高等院校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高校毕业生在学校的成绩优秀,但是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却碌碌无为,表现平庸。从高校教育方式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可以发现: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既无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应用理论知识,也无法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全面实现公安院校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超强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
二、刑事侦查教学中“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原则 在刑事侦查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原则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刑事侦查岗位需求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刑事侦查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以刑警职业特征为出发点,包括刑警职业需求和刑事侦查具体活动,对刑事侦查工作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对相应岗位所需能力予以总结,并选择和编排以专业能力、知识和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在内容确定之后,根据刑事侦查工作的实践活动,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遵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将教学内容分离成若干个教学板块。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使每个分级教学板块都以实现刑事侦查能力为目标,设计相应的单项及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并引导、督促学生把握有关刑事侦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式与规程,从而实现学生刑事侦查能力、理论知识和职业素质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
(二)以加强实践经验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最为突出的一个优势在于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成一体,突出了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从效果上看,教师指导学生实际“工作”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为日后的工作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此外,“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学生对刑事侦查学科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授课过程中,教师将理论渗透到相应的实训项目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相对晦涩的理论内容,并能够付诸于实践。因此,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是“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中的关键。
(三)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环境转化为师生互动、学生“满堂学”的全新环境,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这一优势引入刑事侦查学科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判案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了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在刑事侦查教学中应用“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本位”这一基本原则。
三、刑事侦查教学中“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实际应用
遵循上述三原则,刑事侦查教学中“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方式实际应用可以按以下流程进行:演示和讲解→学生模仿操作→学生操作,教师循环指导→检查和评价→布置撰写实训报告。下面以“刑事侦查现场勘查”教学内容为例,分析教改后的教学方式应用情况。
(一)教学内容简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犯罪现场勘查的基本知识,明确犯罪现场勘查的意义、目的和任务,掌握现场勘查前期处置、现场保护、现场访问、实地勘验的基本知识、实战应用技能和现场分析的内容、依据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现场勘验、检查、记录、制作及现场勘查信息的录入与查询技能,具备一般犯罪现场的勘查能力。
(二)基本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帮助学生理解现场勘查的内涵;熟悉现场保护和勘查的任务和要求;掌握现场勘查的组织指挥要点;认识现场勘查、现场访问、现场分析和现场记录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能力要求。使学生识别各类刑事犯罪现场;进行室内现场、室外现场的保护,能够独立处理紧急情况;进行现场访问,制作现场访问笔录;按照实地勘验的步骤进行实地勘验;制作现场勘查笔录和现场图;能够正确进行现场分析,确定侦查方向、范围,制定侦查计划。3.素质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现场勘查知识和技能解决常见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的具体问题,树立依法勘查意识、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规范现场勘查行为;尊重现场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胜任一般案件的现场勘查工作。
(三)具体教学过程
1.演示和讲解。为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之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是极有必要的。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刑事办案人员的现场保护、现场访问、实地勘验、检查和现场分析等工作的影音录像,并结合短片内容,向学生阐述现场勘查的基本工作流程,将与各个流程相关的理论知识、法律制度和基本操作要领予以详细说明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巩固学生对各个操作要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抽查个别同学的方式,让他们来模拟相关的操作流程。
2.学生操作,教师循环指导。在学生初步掌握现场勘查的基本流程和操作要领之后,为了训练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学生以6人一组的形式分成若干个“侦查小组”,并再次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案例短片,让学生以短片内容为依据,进行现场勘查工作的实训练习。以下是实际应用重点。
(1)现场访问。各小组根据所提供情景,然后以“案发现场”为中心,模拟现场访问练习,并将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被害人具体情况(基本特征:为人、身体状况、活动场、被害事件等),作案工具,作案人的体貌特征,周边群众是否见到可疑的人、事、物等内容,按照教师传授的制作现场访问笔录的结构、格式等相关要求,将访问的内容全面、准确、客观地记录下来。
(2)整体勘查、检查。遵循“先静后动,先下后上,先重点后一般,先固定后提取”的原则,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先中心,后外围的勘查顺序,详细勘验案发地点;重点观察、发现犯罪现场的遗留物质、毛屑、血迹、鞋印等痕迹和物证;沿着犯罪地点周边进行侦查,注意发现犯罪嫌疑人有无丢弃某罪证物品;对被害人进行检查。训练学生制作包括:现场勘验检查笔录、现场照相(包括方位照相、概貌照相、重点部位照相、细目照相)和现场绘图(制作现场方位图和全貌图)等内容的现场勘验检查记录。
(3)现场分析。根据以上步骤所搜集的内容,各小组就侵害目标及损失,作案时间、地点,作案手段,作案方式,作案工具,作案动机,作案人数,作案过程和作案人特点等内容展开讨论。在该流程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通过观察各小组的实训练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循环检查和个别指导,并总结出实训中的共性问题,再次进行讲解和演示,以实现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
(4)检查和评价。在以上工作初步完成之后,为了进一步检验学习成果,则进入检查和评价环节。检查与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两种模式。学生自评是指:教师根据现场勘查的具体步骤和各步骤中的指标制定标准,让各小组去发现和分析实训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评价是指教师就学生的实训态度和技能掌握程度等内容进行综合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实现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完全对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5)撰写实训报告。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结构和专业素养,在课程接近尾声时,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实际操作情况为依据,为学生制定撰写实训报告的要求,并布置实训报告作业。
四、“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方式顺利开展的保障措施 从“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流程来看,由于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翁”这一特征,对开展刑事侦查教学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角,但是教师的指导和牵引工作是实施这一切的根本。因此,为了让“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刑事侦查课程中得到充分应用,首先,学校应当提供相应的教学设施;其次,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积极为学生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练、战”一体化课程内容和教材,并不断探索师生互助、生生互助、调动学生学习热忱的教学方法;此外,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也应当进一步予以完善。
就现况而言,无论是教学设施的完善情况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还是教师在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探索方面,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评价体系的建设仍然以期末考试的笔试为主要参考。此种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为学习成果检验的唯一标准,将理论知识的解答情况作为评价该课程学习情况的依据。此种极度强化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的方式,也必然成为学习与工作两极化分离的一大诱因。“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之所以被应用于刑事侦查教学中,就是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两极化问题,从而加快公安院校的教学改革,优化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建构理论知识、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趋于合理和完善,是“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的一个关键保障。在具体的评价体系建构中,可以遵循教学内容与日后工作紧密联系的原则,将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以期末笔试为主要依据)、学习过程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如:以实验实训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和案例分析考核等多个板块。之所以做出此番设计,一是为了规避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期末通过背书获得好成绩的现象;二是通过考核,实现全面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解决学生进入社会之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的问题。
“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到刑事侦查课程中,以刑警职业需求和特征为出发点的教育大纲设置,有效整合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这种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目前公安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标主要通过刑事侦查课程的开展,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侦查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最为基本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该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育培训体系,同时还将人文关怀和心灵沟通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因此在当前的公安院校教学改革中有较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参考文献】
[1]蒋南飞.刑事侦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3(1)[2]董宁.论新时期刑事侦查专业教学思想更新与方法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3]杨郁娟.从刑警职业技能的内容和特点看刑事侦查学教学改革[J].公安教育,2011(1)[4]章峰,陈刚.论公安刑事执法综合实训教学的实施方法[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
[5]芦佳.案例教学法在《刑事案件侦查》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8)[6]徐炳全.刑事侦查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之探析[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作者简介】蒋巍(1981-),男,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
第三篇:公安教育
一、紧紧围绕“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目标,进一步发挥公安院校重要作用公安队伍职业化是新的发展起点上我国公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按照王辉忠厅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确保公安机关真正履行好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亲和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把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这一总体目标具体到公安院校,落实到公安教育工作中,就是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为己任,坚决贯彻落实厅党委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实践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在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中的具体实现途径和形式,切实担负起培养公安事业后备力量、培训在职民警、创新警务理论的重要职责,努力为提高我省公安机关职业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警队充分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和示范带头作用。
二、全面把握“公安应用人才”内涵,进一步创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公安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民警有很强的政治素质,还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体能素质;不仅要求民警有很强的法律素养,还要有过硬的科技素养、人文素养。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要求公安院校的教师干部要全面把握“公安应用人才”的内涵,不能把“公安应用人才”简单地理解为具备什么样学历的人才,也不能把“公安应用人才”简单地理解为某一狭隘领域的专才,而是要始终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切实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发展“公安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员的警察政治意识、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纪律和职业精神。要在总结完善近年来“通才+专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以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重组课程结构,建构并完善“模块式”课程新体系;要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取舍、补充、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创新模拟性、实战性等教学方法,加大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局合作,强化实习、实践基地功能,规范实习环节管理;要准确定位、明确职责、丰富内涵、创新形式,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机制。
三、切实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宗旨,进一步推进公安院校教师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
公安队伍职业化需要一支职业化的公安教师队伍,公安院校教师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是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孟建柱部长在今年教师节向公安教育工作者发出慰问信并明确要求:“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潜心钻研、严谨治学,脚踏实地、奋发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要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永恒追求。”切实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宗旨,对于公
安院校的教师干部而言,除了需要具备警察职业化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还需要具备职业化教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追求、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与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以及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推进公安院校教师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就要把警察职业化建设的规范性、权威性、约束性、保障性、全面性等与职业化教师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从推进公安院校核心人力资源职业化建设入手,进一步推动警察教师干部的职业化建设。近年来,浙江警察学院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加强师德建设若干意见,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聘任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校内分配体系;健全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从2004年开始,每年暑期举行教师干部正规化集训;从今年开始,有计划、大规模地派遣教师干部到公安基层实践锻炼。所有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教师干部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浙江警察学院党委书记 王和)(摘自:浙江公安)
第四篇:教高中女生练太极拳
教高中女生练太极拳
2005-10-21 9:52:36 来源:北京161中学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精粹,属于实用类健身项目,新颁布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中加大了武术的教学比重。基于此,我努力钻研教法,在高中女生体育课上教授了“二十四式太极拳”,使学生经历了一个由不知到知之、由反感到喜爱的过程。
一、教授理论知识,及时做好宣传,激发学习欲望
首先向学生介绍武术的悠久历史和太极拳的发展史,以及“二十四式太极拳”的由来。强调太极拳是我国体育文化遗产中璀璨的瑰宝、奇葩,因其有健身、健心、强意志的独特锻炼
效果,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其次,抓住申奥时机及时做好宣传,促进体育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太极拳的基础上,理解了申奥“太极”标志的精髓。学生们有了一种自豪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教师示范正确,熟知每招攻防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示范正确、动作优美,并把每招每式的攻防含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感到太极拳那种诱人的魅力,并加深了对太极拳拳意的理解,增强了趣味性。看着教师刚柔相济、优美舒展的动作,学生恨不得马上学会,自己体验一番。
三、根据女生心理、生理特点,调动积极性高中女生好静、爱美、兴趣集中。
在初教太极拳的时候,要先强调动作的“美”,后提出动作的“韧”。太极拳静中的“美”、弧线中的“美”、眼神中的“美”,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她们逐渐喜爱上这个项目。女生对自己喜欢的运动有了兴趣,就愿意参与,学习也慢慢地进入了状态。
四、教学循序渐进,先“粗”后“精”、先“形”后“神”
太极拳每招每式的动作路线复杂,细微动作极多。如果在初学时,每招都一丝不苟地提到、做到,还要配合呼吸、眼神等,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动作要从“粗练”到“细抠”,待熟练之后,再强调“虚实分明、静心用力”的神似。
五、创造展示机会,强化教学效果
动作学完之后,学生配乐练习时有一种陶醉其中的感觉。我便抓住这最佳时期,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课上分组进行表演,回家教给长辈,为外国来的朋友表演。一群法国朋友被优美的太极拳深深地吸引了,争着让学生教给他们。学生们教着法国朋友,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对太极拳更加喜爱了。
第五篇:执勤消防中队如何贯彻“练为战”
执勤消防中队如何贯彻“练为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消防部队所承担的灭火救援任务日益繁重,火灾事故的多发性和抢险救援任务的艰巨性伴随着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日显突出。执勤中队是部队的一线作战力量,“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而“练为战”是“用兵千日”的核心和根本。在此,笔者谈一下个人对执勤中队如何贯彻好“练为战”的看法。
一、“练为战”重要思想的内涵。
“练为战”就是“以训促战”、“训战一致”的练兵思想,是消防部队尽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确保“打得赢”的重中之重。它要求消防官兵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敬业之心。“练”与“战”的关系应该辩证地认识。首先,“练”是“战”的前提,只有抓好平时的训练,才能锻炼和培养指战员的战斗力,保障发生火灾和其他灾害事故时部队能够拉得出、打得赢;其次,“战”是“练”的目的,要以灭火救援作战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针对现阶段日趋多元化的火灾、易燃易爆和有毒化学品泄露、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和次生灾害等复杂形势,有目的性的开展训练。再次,“练”与“战”是一致的。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应科学确定各类战斗人员、各层次的训练内容和标准,坚持从严训练,在近似实战的情况下开展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坚持战斗力标准,克服训练中练为看和消极保安全的思想,不断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
二、当前基层中队执勤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技能训练的内容与火场的需要不相符合,浪费了大量时间。根据调查,现在湖南消防部队大部分基层中队的训练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训练六米拉梯、挂钩梯、水带铺设、吸水管连接等一些基础的训练项目上,可是在火场上却不能够按照训练的要求去实施,可以说没有做到“学以致用”,浪费了大量时间。
(二)在训练对象上,“战士练,干部看”的现象比较多。在实际训练中,基层中队干部由于遇到重特大火灾比较少,平时的一些小火不需要自己亲自上就可以处置了,“灭大火,打恶仗”的意识不强,平时自然而然地就对自己放松了要求,自认为不需要训练也能完成训练任务。
(三)在训练方法上,千篇一律,不能够从实际出发,起不到训练效果。在训练中一味地强调训练指导法和分业训练,可是由于在训练中时间有限,如果按照训练指导法的要求去训练,每个人的训练次数就少多了,训练效果也就不明显了。基层县(市)中队的人数有限,如实按照分业训练,那么一个小组同时担任多个战斗任务,与实际火灾扑救不相符合。
(四)训练器材、设施与当前火灾的发展不相适应。现在的消防器材如吸水管、挂钩梯、水带挂钩等已经与实际火场的需要不相适应,基本上到火场后没有太大的用场,训练塔的设置也与当前的建筑不相符合,功能也比较单一,达不到训练的效果。
(五)训练的目的也存在一定的偏向。受传统练兵模式和考核验收方式的影响,转化到竞技场上名次和奖励的诱惑、年终评比“先进”的渴望、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等等,都需要基层官兵到操场上去搏一回、拼一下,出了成绩可交待,不出成绩成罪人。这些使得基层官兵的人生价值观、训练目的产生了很大的歧变。因此,训练的目的是为实战的意识基本没有。
三、基层中队应怎样贯彻“练为战”的指导思想。
(一)从思想上落实“练为战”的要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练兵活动一旦要通过场地竞技来排名获得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时,各单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在场地上搏杀;当考核验收技能训练项目分值设置比例过高时,训练矛头就会直接指向官兵个人而不是实际战斗,岗位练兵就会“变味”。各基层中队为了在竞赛中获得更多的名次和成绩不惜违反部队规定、加班加点、超负荷、超强度训练的现象就会突现,“练为战”的落实就会落空。打牢“ 练为战”思想的基础关键在于考核验收办法的改变,科学设置考核验收办法是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练兵思想的有力保证,这是支队及以上机关应该考虑的问题。一是通过转变考核形式来保证练兵观念的转变。有什么样的考核形式就有什么样的练兵观念,为此,观念转变是解决练为“看”还是练为“战”的关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场地“表演”肯定是要有充分的人力、装备、时间等作保证。通过尖子班狠抓某几个项目的“表演”,最终获得名次,获得奖杯,进而获得练兵先进和通过执勤班普训所有练兵项目,摸清辖区所有情况最终没有获得练兵先进相比,如何取舍?可以把夏季练兵中的一些速度型项目转入常规达标项目。有谁能举例哪一次火场实战展开速度达到练兵竞技成绩的吗?没有的,因为实战时人员、装备、场景是不同的。竞技比赛提高了训练成绩,增强了官兵体能,提高了集体配合能力等等,但不可否认增加了非战斗性减员,不可否认为了竞技成绩而违反的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加大日常战备检查、装备熟悉运用、辖区情况熟悉的考核力度,定能改变官兵的练兵观念。二是通过分清主辅来保证练兵观念转变。考核验收应以体能、智能、战备制度落实、装备和辖区情况熟悉为主(经验告诉我们辖区情况熟悉是打胜仗的关键);以场地集中竞技为辅(应用技能项目在应用达标的基础上,必要时可在练兵考核验收全部结束时选定个别项目,利用较短的时间给各单位作准备,采取只发奖品不计分值的方法进行)。
(二)从行动上落实“练为战”的要求。一是科学设计练兵课目。部队训练的课目及组训形式应坚持“练为战”的原则,面向火场,立足地区的具体实际,预测未来火灾的形势,大胆改革训练模式,坚决摒弃或减少与火场脱节的项目,努力推行分层次训练法,不同兵龄、不同岗位、不同地区训练课目要有所区别,减少重复性、陈式化的课目,按照指导性教材,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装备的实际,大量增加辖区“六熟悉”的训练和运用装备的训练。二是强化应用性项目训练。训练大纲规定了具体的技能训练项目,相关业务教材也规定了每项技能训练的操作规程,所谓技能理应包含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两方面内容,且更应侧重于运用技术的能力训练和运用装备的训练。常用的基础技术项目在新兵下队后侧重训练,熟练即可。然后就要将重心转移到模拟训练和深入辖区单位训练,将技术项目设计成适应性和应用性项目加以理解性提高的训练,比如一人两带、一人三带、二人五带的铺设训练可贯穿于消防车操进行训练,这样既使战士领悟了水带铺设训练的目的和适用场合,同时又训练了火场常用的战斗展开形式,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车辆器材装备的训练不应停留在营区内讲解讲解,应深入到辖区单位,根据装备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实地操作讲解,这样在未来火场需要时,官兵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装备。三是突出战术训练的中心地位。上级明确要求,通过开展战术训练提高部队的组织指挥能力、临机处置能力、火场估算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这四种能力训练实质上就是执勤岗位练兵活动深化的关键内容,这四种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依赖于战术项目的训练。要突出战术训练的重要性,花大力气开展辖区单位的演练、模拟训练、灭火想定训练和计算机网上战术训练,真正从提高战斗力出发,抓紧抓好各级消防指挥员的训练。四是加强科技练兵,加大科技练兵含量。加大练兵活动中的科技含量,是当前和今后消防部队训练改革的主旋律,谁先掌握了科技谁就抢占了制胜的先机和法宝,用科学的办法革新练法、创新战法,研制新装备,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结合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尽快拓展训练内容,设计科学训练课目,革新改造原有火场不适用的器材装备,是我们当前深化练兵活动,提高战斗力的落脚点,把训练工作引上科学之路,调研交流中我们发现,基层中队现有各类司、政、后部门的业务软件台帐30余种,每日填写很不方便且又很费时,修改起来更加不方便,上级机关查阅也不方便,笔者建议,可以结合办公系统自动化的应用,进一步推广将各类软件台帐用电脑来管理。除基层单位减轻了工作量外,上级机关可以随时查看,还避免了弄虚作假的嫌疑。
(三)从体制上落实“练为战”的要求。一是中队官兵实地调研与防火监督结合起来。如辖区中队实地调研与防火监督人员开展的商场市场消防安全整治结合起来,对容易发生火灾的“隐患单位”,各中队要牢记隐患部位,对陈旧性、顽固性隐患要制订相应的灭火对策及灭火措施,并针对“案例”开展针对性战术演练。防火监督人员也可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单位抄送给辖区中队,以便辖区中队及时调研掌握,研究战略战术,更进一步促进实战训练。二是官兵熟悉室内给水系统与“工程验收”结合起来。防火监督人员在组织消防工程检查验收时,对参加给水系统测试的中队官兵要加强业务上指导。防火干部要帮助基层官兵熟悉掌握室内给排水系统、消防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防火分区等方面的知识,以解决灭火一线官兵不懂防火知识、不会利用固定灭火系统灭火的问题。三是提高官兵灭火技能与加强防火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主要通过防火干部定期向基层官兵培训消防监督检查业务和官兵自学防火业务知识。基层警官只有懂得如何“防火”才能在“灭火”指挥时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消防员掌握防火知识有利于正确选择进攻通道、正确设置分水阵地、正确使用固定消防设施、正确快速实施营救,更有利于提高自身安全保护和消灭火灾的能力。“练为战”的有效落实必须通过练兵思想的有效转变来实现;以“情况摸清”为重点,结合对象开展实地技战术训练定能达到实战效果;以体能、智能和应用项目实战演练为支撑,定能提升火灾扑救能力。我相信,通过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协调努力;通过不断改进练兵考核验收办法和练兵项目设置,一定能使训练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使部队的整体实战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