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实验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6:4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科学实验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科学实验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科学实验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科学实验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在亲自动手做中鼓励创新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寻求证据的过程,实验结果是有力的证据,因此实验在科学学习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学生喜爱《科学》课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于对实验的热爱,常期待着每节课都有实验活动,都能看到新奇的材料,能自己来动手操作。因此,科学课中动手操作的活动,在确保安全与有效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参与科学探究,亲身经历“操作”全过程。这样的“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教师应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实验的仪器等,给学生提供开展实验活动的基本条件。当然,更重要的则是应该创设一个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如何进行实验才能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二、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启发创新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改变物体的浮和沉》一课中,当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明白使物体浮起来的原因是水中加了盐后,教师出示一个鸡蛋,将它放入一杯水中,学生看到鸡蛋沉到了杯底。接着教师提问:你能想办法让鸡蛋也能得意地浮起来吗?教师给每个组的学生提供的盐量不同,有的小组比较多,有的小组比较少,而有的小组的量刚好能使鸡蛋浮起来。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很快便使鸡蛋浮起来了,而有的小组直到教师宣布实验结束还没有使鸡蛋浮起来,于是,他们很着急想知道原因。此时,教师正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对实验现象的交流。

在学生已经知道想让物体在水中能浮起来可以加盐后,教师故意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似乎推翻了刚刚建立起来的结论,但正是这样的矛盾,激起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在交流中明白让物体浮起来不光要有盐,还要考虑盐的量,而且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水量,需要的盐的量也是不同的。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设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保证课堂探究的效率。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在科学质疑中探究创新

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他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制作鸡蛋保护器》的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科学探究激情

高昂,每位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有过沉醉于探究之中的经历、体验的学生来说,探究活动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更可能在现在和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享受探究这一人生乐趣,更敏锐地发现生活的美好,更充分地感受和珍爱生命之美,更深刻地体味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如果学生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他们一定要对某个问题追根究底,非弄个水落石出不行,教师不应嫌烦或禁止,而应接受、肯定,甚至鼓励、赞扬,并提供帮助和支持。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如牛顿所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四、在拓展延伸中自主创新

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这说明是其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让他们带着更多的科学问题出课堂,使科学探究活动得以不断的延续,这也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师:在研究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你还产生了哪些想法?

生:我发现杯中的水位上升了。

生:我发现越到后来,食盐越难溶解进去,溶解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我还发现杯中水的颜色由清变浑,后来又变清了。

生:我想如果用的是热水,盐会不会溶解得多一些?

生:我想溶解进去的盐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再分离出来?

(学生私下里已开始唧唧喳喳的议论起来)

师: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回去进行研究好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更要让他们带着其他的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这样科学探究才得以不断的延续,让我们的科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变成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科学课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做到了这一步,也使我们的科学课更好的体现出科学的本质教育。

总之,科学课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社会、生活、自然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大舞台,学习是为了应用,如果不应用那么他们学到的东西就是一堆毫无用处的死东西。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自然界。在科学实验研究课中培养儿童尊重科学、崇尚实践、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态度。

第二篇:培养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

培养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



【摘要】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关键词】培养;实验;科学;创新思维;探究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突出实践性,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是寻求证据的过程,实验结果是有力的证据,因此实验在科学学习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时。我首先将各种实验材料: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提出的问题: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在实验中启发创新。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做个小生态瓶》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瓶子里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的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展示自己试验瓶子的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生态瓶密封的作用和意义,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生态平衡的缘故。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降低思维难度,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中的猜想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他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如在教学《自行车》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自行车上的齿轮是起什么作用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农作物与土壤》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成分是一样的吗?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关注有效性,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首先应注意实验的规范性。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同时也要多注重观察,如在《鱼》一课中,试验时尽量选择生命力强、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便于捕捉和研究的鱼(如鲫鱼),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学生最感兴趣,短时间内的试验效果明显,用不同方法观察、研究、描述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其次应注意小组合作的有序性。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例如在研究“做个小生态瓶”实验中,教师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然后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其次各小组有秩序的领取不同的材料,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的制作小生态瓶,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再次应注意实验形式的开放性。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蝌蚪、蛙,认识鸟、树、蘑菇,认识桥、农作物,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

实践证明,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篇:在科学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科学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中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我认为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学生的观察,重在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而要达到观察的目的,必须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科目,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来交给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察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

很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没有头绪,不能按一定的顺序选择观察对象,往往漏掉了许多需要观察的地方,最后得到的结果便不科学、不准确。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观察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观察土壤》一课中,就教给学生采用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让学生说说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还可以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如《凤仙花》一课,在观察花的器官结构时,引导学生由上至下依次观察凤仙花各个器官结构特点。其次,观察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对比法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物体的异同点。对于看上去相似的物体,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观察方法。因为认识事物常常从比较开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事物的特征,而在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过程中,学生也能迅速地找出相近的事物的异同,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比较、大葱的根和香菜的根的比较,鸟的繁殖方式和哺乳动物繁殖方式的比较,砂和粘土颗粒大小、渗水性、保水性的比较,都可以起到上述观察的效果。

观察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学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二、学生的观察,重在明确观察的目的。

在观察事物或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观察去做。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目的,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告诉学生将要做什么实验,这个实验是为了观察什么现象或是为了验证什么假设,还需要注意什么事情等等。实验能否成功关键是学生能否按照要求做实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具有一些盲动性,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乱动,做了这一步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教师应事前明确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因此,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很重要。例如:《镜子》一课时,学生明确观察镜子反射光的注意事项及方法,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有目的、有顺序的去观察,重点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是如何发生改变的。

观察也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地去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方法,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是人有目的、有计划、持久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获取感情材料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把学生注意力引向观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有比较清晰的感知

三、学生的观察,重在做好观察记录。

写观察记录,可以锻炼学生正确地使用文字、符号,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一个事物、一种现象,只有进行多次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它的实质,每一次的观察记录,就为其提供了原始的资料数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勤观察,多思考,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教材中有很多小实验,这样实验记录单就发挥了它的引领作用。这样一张小小的实验记录卡,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向科学家一样搞科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在积极研究状态中。1.写写画画,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在有些实验记录中我会让学生写下或画出自己对某个实验的想法或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在冀教版教材《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我把课分为两步:第一步,在学生对实验器材各部分都知晓的情况下,先自己设计电路图,让小灯泡发光。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果,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线路图。每个小组上来展示并交流各自的实验构想;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小组根据自己的构想着手实验,以验证对错。最后各小组再次交流成败,修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这种由设计——尝试——修正的实验过程,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快的提高。如:《磁铁的性质》一课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比较同一块磁铁哪一部分吸铁的本领最强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记录中不仅要画出示意图,而且还要写出实验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对实验有自己的构想,通过构想设计实验示意图,这是对学生思维有意识的开发。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记录,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现象后的本质,从而了解“磁铁两端吸铁的本领强,中间吸铁的本领越弱”这一科学结论。学生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深刻性,对客观事物的敏锐性得到进一步的滋养。

2.持续、细致的观察记录,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实验的过程是,往往需要进行观察记录。特别是一些持续时间长的实验,更加要培养学生的持续、细致的观察记录能力。在这个学期中,我非常幸运得到了许多的小辣椒苗,本想自己种植着玩乐,心想还不如也让学生一起来种植,观察辣椒的变化。把这些小辣椒苗分发到每个班级中,并分好小组,学生们如获至宝,兴奋不已。这样就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放在班里由组长负责,同时还需要其他学生配合。每一天都要看看小辣椒有什么变化,同时,还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把你看到的小辣椒的变化记录下来,可以采用文字、画画的形式。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把观察到的小辣椒的变化及时、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来,记录了小辣椒各个时期的变化。

学生们对小蚕的观察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没有想到,学生们都坚持了来下来,每一次的观察与发现如此认真和细致,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没能逃过学生的眼睛,同时学生们也了解了蚕从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耐心。更是体现出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实验记录单已经和我们的科学课密不可分,它的使用使我们的课堂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在科学实验记录中,体会着快乐,也感受着它的重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还很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以不断发现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四篇:注重科学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注重科学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突出实践性,培养创新能力。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时。我首先将各种实验材料: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提出的问题: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增强启发性,训练创造性思维。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做个小生态瓶》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瓶子里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的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展示自己试验瓶子的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生态瓶密封的作用和意义,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生态平衡的缘故。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降低思维难度,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中的猜想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如在教学《自行车》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自行车上的齿轮是起什么作用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农作物与土壤》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成分是一样的吗?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关注有效性,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首先应注意实验的规范性。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同时也要多注重观察,如在《鱼》一课中,试验时尽量选择生命力强、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便于捕捉和研究的鱼(如鲫鱼),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学生最感兴趣,短时间内的试验效果明显,用不同方法观察、研究、描述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其次应注意小组合作的有序性。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例如在研究“做个小生态瓶”实验中,教师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然后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其次各小组有秩序的领取不同的材料,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的制作小生态瓶,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再次应注意实验形式的开放性。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蝌蚪、蛙,认识鸟、树、蘑菇,认识桥、农作物,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参加工作起,18年来一直和家庭分居两地,现在孩子上学没有人照顾,妻子没有正式工作,一直在外打零工,家中父母中风年龄大了生活起居不便,妻子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为了工作家庭两不误,为此特向领导申请把工作调动到离家近一点的襄州区天润小学任教,请领导考虑我实际情况予以批准,为谢!

实践证明,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五篇: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初探

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初探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思维已越来越多地被机械智能所替代,现代的繁荣将靠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来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作文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作文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儿童头脑中常会产生出许多新鲜、奇异、特殊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新形象。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扼杀在襁褓里,哪里还能有“新”的出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打破传统,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在作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写作心境。

教育学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采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课是心灵的接触最微妙的阵地,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营造真正培养儿童创造性的环境,使师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明、博大的氛围之中。一次作文课上,我一走进教室便用粉笔画了条线,之后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孩子们都兴趣高涨,纷纷举起小手回答:“这是小姑娘的头发”“这是爷爷的胡须”“这是柳枝”“这是绳子”……一个看起来很寻常的问题,不仅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还激发了孩子们的情趣、活跃他们的思维。还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同学们排好队伍跟我绕校园走了一圈,几十双发亮的眼睛都充满惊奇,回到教室我让同学们把刚才的所见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话刚落音,大家就已唰唰唰地在写了。类似作文,改变了以往教师命题、确定作文的要点,用同一思路逼着学生就范的老套路,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二、置身挑战,培养良好个性。

许多小学生,由于个性受压抑,使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因而只会去说别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而不敢去说别人没说过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在这样窒息、压抑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又怎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儿童的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很肤浅。依然用很多时间来指导《暑假里一件难忘的事》、《难忘的一个人》、《课间十分钟》等一些老套的千篇一律的题目,学生一看到这些乏味的作文,都赖得动笔,更无法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内容。导致了本该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和意蕴丰赡的教学,本该富有感召力和雄浑浩博的教学变得琐屑、平庸、贫乏和沉闷。作文教学中,我常打破常规,设计些能唤起学生兴趣的作文题,如《相约2025年》、《我登上了万里长城》《2018年的我》,题目一出现,学生都兴致勃勃、大胆展开想象:想象2025年相聚时的气氛和老师、同学们的变化;我登上万里长城时的心情、感受;想象自己2018年自己的外貌、职业……等一系列我意想不到的好文章。类似想象作文不仅唤醒学生对于未来幸福生活 的向往和憧憬,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许多老师由于缺少童心,竟把孩子们想象十分活跃的语句当作病句处理,这样做不仅不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还扼杀了一颗颗刚出土的创新嫩芽。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功,渴望老师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每次改作文后,我都从学生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或整篇文章,制成课件,注上学生姓名,然后让大家品味、欣赏,引导学生点评,从而激发他们的“创”的动机,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劳动的甜果,使写作成为学生渴望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激情,一种展示才华的机会,一种不断学习他们和自我挑战的最佳途径。批改学生习作时,我喜欢用“ ”“

”“

”替代“及”、“良”“优”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更喜欢用我的童心去和孩子们交流,有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很多同学都喜欢红色、黄色……,我却喜欢空白,在我的抽屉里就珍藏着许多洁白的纸,老师:您会笑话我吗?”面对孩子真诚的言语,我似乎看到一双渴望理解的眼睛,在作文旁,我工整地写下“你有独特的欣赏能力,艺术是没有标准的,有人欣赏它,它就是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国画中曾有“飞白”说。老师相信你长大后会成为一名艺术家。”还有位学生在《我想发明……》中写道:“我有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用自己的知识创造出一个用水作燃料的机车发动机。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把这个美丽的梦想告诉父母后,爸爸给了我两个巴掌,说我是个不争气的孩子,同学们也笑我傻。老师:您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读完这段心灵表白,我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拿起笔在旁边写下:“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爱迪生和牛顿小时侯也被人称是傻子,因为他们能坚持走自己的路,所以能成为扬名中外的发明家。老师相信在你的努力下,有一天你会美梦成真。

儿童的创新能力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她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和气候。种子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只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都来呵护这片绿洲,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孩子才能获得完整、健康的素质教育,祖国的花朵才能幸福地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每一位学生才能由狭隘走向广阔的大道,去享受整个人类千百年来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富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精品,我们国家才会拥有一大批启动快、后劲足的科技人才,未来诺贝尔领奖台上,才会有中华儿女的一席立足之地。

下载浅谈科学实验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科学实验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

    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论文(一) 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创新 能力 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语文课堂中质疑、鉴别、求异、默契、尝试等创新方法入手,对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

    写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写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峨边县新林中学:泽学钦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英语口语学习:创新能力在英语口语课中的培养来源

    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丰富和深厚的知识底蕴,需要各种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需要积极的心理因素作为支柱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言所欲言。培养创新意识创造力的发展必须有自由......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 语文课,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有效的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即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激发......

    谈谈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谈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灵魂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同创造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幼儿学习美术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审美能力,锻炼思维方式,同时幼儿美术教育也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爱画画,这是幼儿的天性,所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姓名:李志红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旧模式,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进行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文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