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范文)
课题: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课时:第13课时
徐家初中:丛洪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设计并完成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
3.明白实验安排对照组和重复组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通过完成探究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知道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保护环境的做法,并能付诸于实践行动。教学重点
1.设计并完成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2.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的方案。
设计对照组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结合观察、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现象是怎么造成的? 学生:人类活动造成的。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亲眼所见还是亲身经历?
学生:大部分资料是看电视、报纸知道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亲自动手探究一下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讲授新课]
一、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介绍探究实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教师:课前对学生完成的实验方案进行检查摸底。课上选有代表性的小组阐述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代表: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并做简要介绍:
①配制稀释的废电池浸出液。
②将电池浸出液放入一烧杯中,再放入三株南瓜幼苗。
③每隔2分钟观察一次幼苗生长的情况。
④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写在提前设计好的表格中)。
⑤得出结论。
教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好。我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南瓜幼苗出现的症状一定是废电池造成的吗?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一定是。会不会是南瓜苗本身有病,或者是温度太低导致的。
教师: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肯定是废电池浸出液起的作用?
学生:增加对照实验,进行比较。
教师:对!实验安排对照组的目的就是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这是实验设计要遵循的一个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南瓜苗出现的症状是废电池浸出液所致,而不是南瓜苗本身有病或清水中有什么物质造成的。那么,我们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呢?
学生:再取一烧杯,里面不放废电池浸出液,放上清水,同样放入三株南瓜幼苗。
教师:设计得很好!如果我把这两组实验放在不同的温度下,结果会怎样?如果放入的幼苗大小不一样会怎么样?再如果加入的废电池浸出液和清水不一样多,又会怎么样?
学生:认为没法比较。讨论后得出:应该放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观察。
二、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分发实验用具和材料。
学生:以小组按照实验设计方案完成有关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
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废电池浸出液溅到皮肤上。
学生: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各小组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结果有所差异。如果我们想得到一个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只进行一次实验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有误差。
教师:那么,怎样做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呢?
学生:多做几次,取平均值。
教师:回答得很好。重复实验是实验设计要遵循的另一原则。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做到既节约时间又体现了重复性,最终得到可靠的结果呢?
学生:讨论思考。能!把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教师:同学们很聪明。我们现在就一起统计各组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尊重事实,提高环保意识
教师:现在同学们依据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废电池对生物有害吗?具体表现有哪些?
(2)废电池浸出液的主要成分是怎么形成的?
(3)粗略估算一下全班同学家中使用电池的情况,一年的废电池大约是多
少?
(4)同学们都在消费电池,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废电池?对废电池的回收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5)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避免废电池浸出液溅到皮肤上,为什么实验结束后要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由此你会想到什么?
(12)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控制废电池的危害?
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人类活动确实造成了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善这种现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 “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亲眼看到了废电池对生物造成的伤害,更激发了我们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
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初步学会了设计实验方案,明白了实验设计中安排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并能较好地设计对照组。
[巩固练习]
做“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时,如果不小心皮肤被废电池内容物溅到了,应该立即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还必须用肥皂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做实验要注意__________问题。
答案:用清水清洗洗手安全
转载自乳山生物教学网
第二篇: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定稿)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反思一: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有效的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并且自我创新大胆设计的探究实验,也让学生得到良好的锻炼。
2、新课开始利用视频《从外太空看美丽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让学生有了保护地球的愿望。新课结束用一首环保公益歌曲《为未来呐喊》让学生深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正确的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酸雨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能够再一次体验探究实验的基本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感悟。深刻的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危害的严重性,解决了本课教学中学生设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分析,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模拟酸雨中的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交流的非常好。这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回顾,梳理,感觉到存在一些不尽人意地方。
1、教学上的时间控制应加以注意,特别是实验课的时间。今后要在这方面多研究方法。
2、实验中模拟酸雨的pH值选择上不太严谨,我选择了一组pH=3,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3、这节课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的课题。
反思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经过我们一年的训练,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上几乎没有困难。虽然有的同学还不能将所有的步骤都描述得很严谨,但在大家的讨论和补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实验操作上,由于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适当的实验材料(特别是新鲜的种子,粮店里买的豆子等发芽率太低)而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在有的班级里,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新鲜的小麦,试验效果就很好。
这节课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缺乏试验材料等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等、*、要”的情绪比较严重。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的课题。
反思三: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本周进行了《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取两棵幼苗,向其中一棵浇清水溶液。向另一棵浇配制好的盐酸溶液,观察两棵幼苗的变化,2个小时之后,第一棵幼苗依然很健壮,但是第二棵幼苗发生了萎蔫的现象,叶片枯萎,第二天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命现象。从而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下来继续讨论:酸雨有哪些的危害?如何控制酸雨的产生?废电池对生物有何影响?如何控制废电池的危害?你了解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吗?请你说一说?什么是温室效应?臭氧层有什么作用?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时,学生展示的热情非常高,积极参加展示,拓展的内容也比较多。
但是在复习《人体的营养》,有的班级出现了一些现象,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时,热情都非常高,也能够认真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在展示环节出现了问题,自己小组的同学只忙活自己的问题,其他小组展示时,倾听效果不好,甚至有乱说话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及时处理,首先让他们反思这种展示有效果吗?然后进行整顿。同时我自己也进行反思,在展示时一定要在全体同学都特别认真的情况下,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篇: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共和镇维新学校:殷得录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中安排了“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为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空间。每个探究都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考虑到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具有类同性,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采取了两个实验同步进行的方式。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两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时安排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教学目标]
1.以酸雨或废电池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2.教师准备(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3)通过对我国于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4.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示的内容如下: 1.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
2.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3.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二、第二课时
(一)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酸雨形成的动画效果加深了学生对酸雨成因的了解;三组(树林、池塘与鱼、竹林与熊猫)今昔对比图,使学生对酸雨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废电池被丢弃销蚀后,内部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环境的途径的动画及水俣病、骨痛病图片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对废电池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环保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师提示的问题“回想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行为习惯曾经或正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为环保做些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三)环境保护,从现在做起
提示学生慎重处理实验中用过的材料用具,环保从日常的身边小事做起。
(四)解读诗句,关注全球环境 此为本节课拓展环节。通过对著名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诗句的欣赏与解读,对国外有关酸雨情况报道的录像片段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领悟到酸雨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来已久,遍及全球。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教师:殷得录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中安排了“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为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空间。每个探究都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考虑到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具有类同性,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采取了两个实验同步进行的方式。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两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时安排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教学目标]
1.以酸雨或废电池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2.教师准备(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通过对著名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诗句的欣赏与解读,对国外有关酸雨情况报道的录像片段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领悟到酸雨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来已久,遍及全球。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
第四篇: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探究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探究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
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
1.在认知方面
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
2.在人格方面
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
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
4.民族意识的弱化
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
第五篇:《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理解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机理, 认识生物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的实验,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的实验,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布置“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探究、多媒体生物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类本身要进行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大家思考一下,生物进行新陈代谢时,会与外界发生哪些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就是生物的生存空间,生物时刻都在 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所以生物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生物也会适应并影响环境。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1、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
2、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个数据的平均数。
3、实测地点要有对照(一般没有植被的裸地)。
4、以每组数据绘出曲线图。
二、活动二: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展示学生课前一星期做的“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
1、问题提出
①蚯蚓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②蚯蚓的生活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③假如蚯蚓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对蚯蚓又有什么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结合蚯蚓的生活环境,联系实际,分析蚯蚓对土壤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如: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蚯蚓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使植物生长健壮;还可以利用蚯蚓来处理生活垃圾,合理利用废物。
4、教师点评:及时抓住学生智慧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赞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拓展思维:
①为什么盖瓶口的玻璃板不将瓶口盖严,而要留有一定的缝隙? ②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
③如果将实验装置放在明亮处,又会有怎样的结果? ④“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通过讨论分析,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蚯蚓等有益生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