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加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在目前尚未单独开设环境教育课的情况下,化学教师可抓住化学教材的潜在因素,融入环境教育,在“用”字上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
一、改进实验操作,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化学实验总是伴随着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这些物质很多是有毒或有害的。这样的化学实验,虽能达到实验的效果和目的,但长年以来,也一直危害着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改进实验,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呢?有了这个想法,我在进行浓H2SO4与铜的反应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改进:原来的实验是在敞口试管中进行,SO2进入室内空间而污染环境。减少SO2污染的方法是在试管口取一个单孔胶塞,在胶塞上的玻璃管口处检验SO2的生成,实验完毕后,使SO2通入到预先准备好的浓NaOH溶液中。又如,产生有毒气体或有强烈刺激性气体的化学试验,我设计了封闭防污染装置,专供在课堂上做这一类演示实验使用。这样就避免了有毒气体扩散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二、妥善处理化学实验废弃物,减少环境的污染
化学实验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久而久之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化学实验课中把实验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还可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三、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环境实验内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自体会有毒物质就在我们身边,它们随时随地可能危害人类的健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在做环境实验时,让学生学会检测环境污染物,同时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测汽车尾气铅含量,测定水中的有机物,测定烟草中的尼古丁等。
把环保意识纳入化学教学体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提高全民素质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第二篇: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
作者:马海燕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年第01期
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保护是涉及许多学科的综合问题,其中许多与化学有关。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化学学科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让学生在中学学习中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确立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例如:尽管我国政府三令五申不许焚烧秸杆,但每当中秋前后,也依然有被烟雾所包围的现象,大量污染物一—农药、化肥源源不断地被撒入田地,循环进入动物、人体之内,造成深层污染——遗传基因的重组与变异,使各种疾病、疑难病症在增加。而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首先有赖于整个人类环保素质的提高,其次是人们治理和防止污染科技手段的提高。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养育了人类。而人们为了让环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在不断改造环境,扩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这种人为的改造和利用,使环境越来越适合人类的生存,但也造成了人为对环境的污染,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化工产业的迅速进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给人类正常生活带来了威胁——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白色污染、海洋污染、淡水缺乏、土地沙漠化、植被的减少、生物种群的灭绝、有毒化学品应用等,其绝大多数都与化学有直接关系。从环境污染物的组成看有约70%属于化学物质,消除或减少这些污染物的危害这一任务就落在化学工作者及我们从事化学教育者的肩上,这就要求务必提早动手,加强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加强环境知识教育势在必行
环境保护问题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全球性、全人类的整体性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某些人、某些部门的问题,而是每个国家、每个人、每个部门共同的问题,它需要环环相扣,层层保护,共同做好环保这件事情。
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烂泥沟,清澈的太湖水中长出大量的蓝藻,大运河的鱼虾面临绝迹,1997年的黄河断流,1998年的长江洪水,还有北方春秋两季的沙尘暴等其后果都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大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是新闻了。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二、环境知道教育的途径结合教材讲述有关环境保护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初三化学第九章《环境与社会》就是专设的环境科学专题,通过环境化学的线索来学习环保知识,以学生所生活的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收集资料了解本地区的大气、水质遭污染的程度,在上课时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环保知识,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有的学生会谈到马路上燃油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和燃煤工厂排放的烟雾,学校教学楼的大理石贴面受酸雨的腐蚀,塑料、废旧电池的随易丢弃,破坏环境的现象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所以,宜多让学生设计解决污染问题,并提出进行治理的方法,可借此促进学生掌握环保知识。而对于大气、水体、土壤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及其危害,可结合其他有关章节分散介绍,也可适当介绍一些典型的污染事件和污染现象,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光化学烟雾等的形成和危害。介绍一氧化碳时,可讲一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和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同时可讲解一下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的污染物;介绍二氧化碳时讲述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候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有资料报道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被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可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产生、转化、危害及二次污染物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在《炼铁》一节中,可结合教材讲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危害;在《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中讲述有关能源危机的知识和有机污染物的危害等,让环保知识渗透于平时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环境保护责任感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人们环保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政府部门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如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7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还有爱鸟日、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日等。结合这些活动,可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讲述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如森林这一资源其功能并不在于木材上,而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氧气、净化空气、阻滞粉尘,吸收其他有害气体,还可消除噪音,吸收放射性物质,保持水土、防止风沙,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美化环境等。
掌握环境科学知识,认识环境从而激励学生“从我做起”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和实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人应有的良好素质。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的关系最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我们共同的乐园——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组织学生对校园的水质、大气、噪声等进行化验分析和测定,掌握实验技巧和能力,节约用水,在校园内植树、种植花草,爱护校园绿化。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兴趣、责任感和积极性。结合本地污染的实际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第三篇:谈谈化学教育中的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谈谈化学教育中的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我们涉及的主要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物质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就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所建造的人为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人和环境的关系称为环境道德。在我国环保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于1990年9月成为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约国。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和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有各种类型: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尘粒、废气(SO2、NOX、CO2、CH4)、光化学烟雾(NOX和烃类在阳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甲醛(装修材料散发气)。
水体污染:酸雨、重金属、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土壤污染:白色污染(塑料、几百年难分解,可降解塑料)、废旧电池污染。
食品污染:食品可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绝对不含有害物质,与食品颜色无必然联系。也有人把绿色食品定义为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由海洋提供的食品,如海带、海参、紫菜等。白色食品是通过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如食醋等。例如:“瘦肉精”能加速动物生长速度,瘦肉相对增加,但有很强烈的副作用,出现中毒性心悸,肌肉食颤动,手抖,头晕,乏力,心律失常,低血钾。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音、放射性、热、电磁波等)、能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图片资料:震耳欲聋的马达声
通宵达旦的卡拉OK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能使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状态乃至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可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如SO2、NOX、CO2、CO等,二次污染物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一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物质,如XO3、H2SO4、HNO3等。
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
主要内容为:空气污染指数(是指将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值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
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①污染指数在50以下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即优:②50—100,二级,良③100—200,三级,轻度污染:④200—300,四级,中度污染;⑤300以上,五级,重度污染。
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SO2、NOX和总悬浮颗粒物。
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12月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该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10月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氯污染物地近地层积累。SO2及其氧化物作用的产物与大氯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病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NOX、CO。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的日光作用下,形成以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市全镇为浓雾覆盖,4天中残废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的三倍;1岁以下约为平时的二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的前一周同期人数的9.3倍。
四日市哮喘事件
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炼制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空气。重金属微粒与SO2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该市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十多人。
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7、8月份超过13000人,16人死亡。
水俣病事件
20世纪50年代发生地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水俣病,就是因水俣市一家化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甲基汞,废水排入港湾,经食物链富集到鱼、贝体中。人吃了鱼,贝而中毒。水俣病患者语言不清,走路不稳,四肢麻木,严重的眼睛失明,吞咽困难,甚至死亡,中毒283人,60人死亡。
1963年——1979年三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研究环境问题涉及地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化学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由化学污染物造成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化学的方法。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主题。千百年来,在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中,环境问题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选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类则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污染,也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围绕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进行的,矿藏的开采,各种金属的冶炼,都是取其中一部分加以利用,其余部分作为废物抛弃。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人类抛向自然界的废物毕竟数量较少,大自然有足够的时间和容量将其分解、稀释、净化。那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太大,在环境自净能力范围之内,即使发生污染问题也是局部性的。
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人类每年都有数以几十亿吨计的废物抛弃到环境中,日积月累,终于达到大自然再也消化吸收不了的程度(所谓的环境自净能力)。全世界每年消耗掉的化石燃料,20世纪初不足15亿吨,到70年代已增至70亿吨——80亿吨。人类每年都在实验室制造出成千上万种新化学品,并投入环境后,在环境中扩散、迁移、积累和转化。南极大陆冰原覆盖层、荒无人烟,但从处息在那里的企鹅体内也检测出滴滴涕;在北极附近格陵兰的冰盖层中,近几十年来,铅和汞的含量不断上升。因此可以说,污染无所有在,世界上几无净土。
由于原生环境的消失、人类的捕杀和环境污染,世界上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急剧减少,成千上万的物种已经灭绝,将无法再生,无法弥补。
文字资料: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设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的毒氯泄漏事件,造成2000人死亡,乌克兰基辅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造成31人死亡,237人受放射性伤害,13万居民紧急疏散。
一“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文字资料:酸雨的成因主要是空气中SO2和氮的氧化物(NOX),它们主要来自于煤的燃烧,硫酸和硝酸工作未被处理的尾气,以及汽车尾气等。酸雨里含有许多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多数是硫酸和硝酸,通常以硫酸为主,90%来源于煤的燃烧。
文字资料:由于酸雨产生,以及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世界上面积最大热带雨林区亚马逊热带林近十年已有40万平方公里夷为平地。世界粮农组织估计到2000年,全球每年将流失土地240亿吨。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许多的生物种类将濒危和灭绝。
图片资料:2000年前雅典人创造的希腊巴台农神庙的建筑和价值连城的雕塑被严重侵蚀。
图片资料:我国故宫里的由花岗石和汉白玉雕刻成的盘龙柱受到酸雨的严重侵蚀,已面目全非,模糊不清。
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同学们展开讨论,由感而发,畅所欲言,都认为整治酸雨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也立志要勤奋学习,要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污染的环境,去保护环境。
附表:我国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影响
二、臭氧层破坏
大气中离地面17—18km为对流层,22—27km为平流层,臭氧层处于大气平流层,O3能吸取太阳光线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有制冷剂CF2XL2等氟氯为烃和NO等氮的氯化物。如CF2CL2的破坏机理为:
cf2cl2+hr→ cl+cf2cl
o3+cl→ clo+o2
o+clo→ cl+o2
总反应为:o+o3→ o2+o2
活性氯(Cl)仍保留在环境中继续发生循环反应,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大气在臭氧层的破坏或损害,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大量增加,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宵作物的产量,危害海洋生命,使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还能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
三、温室效应
CO2、O3、CX4等气体虽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地球罩上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的气温增加,产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给人类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可能导致地球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世界上许多城市。此外,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土地沙漠化。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消耗的共同影响下,还会造成气候的反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导致动物反常迁移,植物反常生长,甚至动植物种类的消失等。
图片资料:①两极冰川融化
②土地沙漠化
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片资料:老人与孙子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了解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飞跃的阶段。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有所损害,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剧烈和深刻了。
图片资料:①土地沙漠化
②洪涝灾害
③沙尘暴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化石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度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
文字资料:研究表明,铝制易拉罐可在野外存200—500年不变,塑料制品可存留450年,玻璃可存留400年以上。
废旧电池、煤灰、建筑渣土、果皮、菜叶、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应首先分类回收其中可利用的废旧物资,如废纸、废金属、旧织物、玻璃等,然后再进行以下处理:
垃圾:①垃圾填埋:既可处置废弃物又可复土造地
②垃圾焚化:原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填埋,同时消灭了各种病原体
③垃圾压缩处理:减小体积,便于运输和填埋。近年来,高压制成的垃圾块用作填海材料。
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并从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合理规划建设、治理污染、加强科学研究、开展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相信,在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一定会把环境问题解决好,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同时提高。
我们深感世界和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深感全社会有必要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此,我们特向全国的中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学习和生活中每件小事做起。
2、节约用低,在校内外不乱扔纸张,包装袋,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泡沫饭盒和一次性木制筷。
4、爱护花木,关爱绿地,不攀折花木。
5、不抽烟,不燃放烟花爆竹。
6、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
7、拒吃野生动物。
8、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向家人、亲戚宣传环保知识。
第四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 要:情感教育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学好化学。
关键词:情感教育;爱心真情;融美于情;寓情于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2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41
情感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学有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丰富资源,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学好化学,用好化学,为社会服务。化学内容枯燥琐碎,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主动探究,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一、爱心激励,真情感染
情感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拥有一颗爱心,对学生有一颗热爱之心。有了爱心,才会产生激情,有了激情,才会真情感染。教师对学生有了热爱之心,就会用真诚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成就梦想。教师的爱要通过自己的目光和眼神,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达,通过自己的信任和和期待,通过自己的激励和行动去传递,让学生因喜爱j教师而热爱化学,学习化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上课睡觉,这是学生对化学学科没有兴趣的表现。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是教师不关注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内心,教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能以一颗爱心对学生一视同仁。有一次我问一位学生,某同学为什么上课睡觉,他说,老师在一次提问时,某同学回答错误,老师以嘲讽的口吻批评了这位同学,使这位同学没有面子。随着时间推移,教师早不放在心上,而学生依然耿耿于怀。是啊,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化学成绩。我找到该生真诚表达了我的歉意,得到学生的理解,这个学生又燃起学习化学的热情,成绩一直保持前列。
可见,教师批评学生,切忌讽刺挖苦,要爱心激励,真情感染,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收获。
二、展示学科之美,融美于情
化学是绚丽多彩的世界,有着无穷的奥妙,有待人们去观赏、去挖掘、去探究。化学是美的世界,它的美表现在内容美,元素周期律给人以节律和秩序美,甲烷、二氧化碳等分子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给人以静态美,化学平衡的移动给人以动态美,氧化还原反应又给人以辨证统一美。化学美还在于化学现象之美。化学现象以物质丰富多彩的颜色、立体多样的形状、多姿多彩的变化引起学生美的感觉。蓝色的胆矾、紫色的碘、银白色的钠等物质以其本身艳丽的色彩吸引学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氨气溶于水形成美丽的喷泉,这些引人入胜的化学现象总是能引起学生的一片惊叹。
化学的美需要教师用美的语言去表达,去激励。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内容美,可以概括学习的知识,勾勒其美的实质。可以抓住化学现象的形式美,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牢记于心。
化学世界之美,还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氛围,再现美的世界,体验妙趣横生的化学之美。此时,学生能够感受化学之美,体验化学之美,那么,学生一定会陶醉在美的化学世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优化提问,寓情于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疑难问题,有了疑问,需要具有克服疑难问题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坚强的意志、无所畏惧的精神。解决了疑难,学生就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就会产生释惑后的成功喜悦。
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紧扣教材,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进行“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或离子间按一定的个数比进行的,单个的微粒非常小,肉眼看不见,也难于称量,那么,我们怎样把微粒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这样设问,是利用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带进惊奇的世界,让他们去探究。
知识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设疑也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勾连,纵横联系,让知识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温故知新,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开启新知识的探索。
设置的问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难易适度。问题容易,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太难,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要关注学情,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求知欲望,保持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
四、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化学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化学知识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最直接的内容。所以,在化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紧密联系实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时代的关联,体验到时代的气息,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总之,教师要以情激情,用自己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欲望一旦被激活,其学习的激情就会因此而释放、爆发。
第五篇: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旬阳金洞中学李志强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为主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逻辑性。一次我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制氧气的药品材料,学生全部主张用水来电解来制取氧气,他们当时不理解水咋能制出氧气,而教材上则是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为此我让学生间进行了一场辩论,谁说的有道理就按谁的方法做。学生首先举例:电解水虽然消耗大量的电能,但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用燃料加热,浪费大而且操作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象,如何否定学生的想法,势必得不到最大的收获,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如果按学生的要求做,这样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但是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问:“一堂45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接着开导,电解水制取氧气,方法肯定是可行的,是很理想,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45分钟的时间能否制得我们所需的大量氧气?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学生最终同意了我的建议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
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教学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平台,那也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