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
审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涉及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相关信息资源,对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和分析,贯穿于审计的过程之中。笔者结合审计实践,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谈谈在审计过程中如何作好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信息科学理论在审计信息收集中的应用
审计信息收集是由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信息进行收集,通过定性、定量的手段,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完成审计项目目标要求的信息收集。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信息收集的整个工作流程,包括收集、整理、评价、测量和反馈五项内容。在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重新组织后,使之由无序变为有序,以实现对信息价值进行评定,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标。
《科学技术信息系统标准与使用指南--术语标准》指出:“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态或运动形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中的不定性减少。”可见信息是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运动时产生的伴生物,信息与人们的思维活动如影随行。
使人可感知的、能直接感知的信息只有一小部分,大多数信息,人们通过信息的载体加以感知。信息载体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由于数据可以将信息进行转化和便于保存和处理,审计人员最习惯于将数据首选为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的载体,通过对数据加工形成审计可用的信息产品。在对数据加工的过程中,信息科学、信息论以及信息技术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审计人员加以应用,以解决审计业务活动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确定审计应对措施以解决审计目标要求与实际情况间的差距。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贮、变换、传递、处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规律,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信息科学研究内容包括:阐明信息的概念和本质(哲学信息论);探讨信息的度量和变换(基本信息论);研究信息的提取方法(识别信息论);澄清信息的传递规律(通信理论);探明信息的处理机制(智能理论);探究信息的再生理论(决策理论);阐明信息的调节原则(控制理论);完善信息的组织理论(系统理论)。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用信息科学理论,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要进行确认识别、掌握其计量和转换规则、提取方法、多重数据的筛选技术,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形成机理和调节原理等,对收集的数据加以转换,形成可用的审计信息,以完成对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的全面掌握。
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如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的“信息熵”的原理和数学表达式。信息论中,熵是一个表明单一系统混沌程度的状态量,被用来衡量一个随机变量出现的期望值。它代表了信号在被接收之前,传输过程中损失的信息量,称为信息熵。信息熵也称“自信息的平均信息量”。信息熵是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个概念。信息熵也可以说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产生高信息度的信息熵则低。反之,低信息度的信息熵则高,系统越是无序。具体面言,凡是导致随机事件集合的肯定性,组织性,法则性或有序性等增加或减少的活动过程,都可以用信息熵的改变量这个统一的标尺来度量。信息熵与“信息平均信息量”的区别在于信息熵面对的是整个信源,它描述的是信源的每一个输出信号平均的信息量。而“信息平均信息量”,只是针对特定的信息而言的。此信息中不包含信源所有可能的输出信号。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提取、筛选后,形成可用的审计信息集合。由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的混沌程度不同,可能在相关数据整理后,同一类审计事项可形成多重信息,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对信息集合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得出被审计单位的不同类、款、项的管理信息。每项信息其“信息平均信息量”
构成对该项信息失真度的判断。信息失真度的判断的条件基于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和审计信息的收集方法,它决定了审计抽样的规模大小。
通常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首先关注被审计单位管理信息中会计信息系统的清晰程度。会计信息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包含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数据输入,系统转换,信息输出”三个有机过程,它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会计信息反映了被审计单位在过去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资金的取得,分配与使用的信息。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通过会计信息,可了解被审计单位过去一特定时间内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对会计信息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程度的关注,要求审计人员运用“信息熵”的原理对会计信息产生的信息源进行判断。如果审计目标单一,被审计单位业务领域单一,被审计单位管理信息系统越健全、有序,会计信息越清晰,信息的冗余度越低,则可信度就高,即信息熵低,采样量就低。如果审计目标多元,一个被审计单位的业务领域宽泛且相互交插,供应、生产环节、客户体系庞杂,被审计单位管理信息系统交叉,会计信息产生的信息源包含着多个符号消息,冗余度高,审计人员需要通过收集多渠道的信息,对信息熵进行估算,对数据初步裁减过滤,生成信息熵集合,计算输出函数,估计信息的失真度,决定抽查的规模和重点。实现用真实的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整理是审计中的重要一环
被审计单位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信息系统中包括:生产管理、财务会计、物资供应、销售管理、劳动工资和人事管理等子系统。在以往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纸张、胶卷、胶片、磁带等载体感知审计信息。目前,这些审计信息的有形载体随着计算机在数据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系统信息以数据库方式存在,其特点之一是信息以一定的数据模型,通过描述数据本身的特点和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审计人员可方便地开发和使用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从中获取实现审计目标的信息。审计信息是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从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取得,并根据要求决定取舍。国内外已经开发建设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库,但其共同特点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有共享的、统一管理的数据集合。一般而言,审计人员首先接触的是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信息所描述的内容,实质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动。审计人员为证实被审计单位的某一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要通过对取得的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加以整理,信息整理是审计中的重要一环。信息整理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取得数据。审计信息的取得一般从抽取相应数据库中的数据开始。审计人员可从被审计单位不同的管理信息子系统中,针对某一审计关注的问题进行数据采集,形成关联的审计信息。如审计目标要求审计某单位的“原材料采购”的真实、合规、合法性。审计人员应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数据库中抽取一定时间内的结算凭证如:付款或交定金、入库单,发票,合同的复印件、退货业务等;从被审计单位物资供应数据库中抽取相应的供应商、采购合同、询价和方案对比、采购计划,采购员、入原材料库、入库凭证、合格证、质量检验等对应数据;从生产管理数据库中抽取产生需求、用量、标准、废品率、报废处理等数据。
第二步是对取得数据进行数据加工形成信息链。对同一事项在不同管理信息子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加工,将初始的、零乱的和孤立的数据进行整理,形成信息集合。通过对信息的归类和链接,构成信息间的相互连续、映对的审计信息。同时,对相互连续、映对的审计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便于存储、检索、传递和使用。对形成的审计信息通过筛选、对比和判别,在多条原始信息中,识别真假信息和真伪信息。
第三步是将满足审计目标需要的信息,构建其经济活动的完整信息图像,即形成该项经济活动的资金流、物流、相关方面活动的路线图。整理后的审计信息,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相互切换的信息集合,从中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拟作假。
三、对信息分析和分析手段是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
审计信息分析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分析研究。它侧重于对整理后的信息集合进行重组后的分析。它既目标和任务相连,又与研究对象有关,又是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审计人员通过信息整理得到的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项信息资源后,通过对信息对再整理,根据审计目标要求,对重新整合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此时的分析,往往是集成多种方法来实现的。如统计学习方法、机器学习方法、不确定性理论、可视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但比较和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整理后的被审计单位信息集合,分类、分角度、分层次回答了审计关注的问题。审计人员可将相关联的信息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就可以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不同事物间的差异,找出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并作出选择。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和分析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或者是两者间的结合。定性分析方法一般不涉及到变量关系,主要依靠人类的逻辑思维功能来分析问题;定量分析方法肯定要涉及到变量关系,主要是依据数学函数形式来进行计算求解,如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等。由于信息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很多问题的解决既涉及到定性分析,也涉及到定量分析,因此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审计信息分析的内容是经过审计人员整理后的信息,在具备可利用的审计信息后,存在大量不相容的信息,将不相容信息问题解题,以往是通过人脑“出点子、想办法”的思维活动解决,它强调人脑从原始信息中获取创造性信息的能力。
随着信息开发的可拓方法的发展,可拓学在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应用,如信息开发的可拓方法。应用计算机模拟人脑解决不相容问题。可拓方法包括信息开发的发散性方法、蕴含性方法、可扩性方法、共轭性方法、相关性方法等。它们源于物元的可拓性,即物元的发散性、蕴含性、可扩性、共轭性和相关性。其理论基础是物元可拓性理论可以支持以信息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的知识表示。例如用蕴含性方法开发利用信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开发事物的“因果关系”信息,使人们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其依据是“原因 结果”的蕴含性;开发事物的“手段-目标”信息,使人们可以利用目的变通的方法解决不相容问题,其依据是“手段 目标”的蕴含性;挖掘事物变化的传导效应或传导信息,其依据是“主动变换传导变换”的蕴含性; 开发事物的“局部-整体”信息,分析事物的层次结构关系或种属关系,其依据是“整体 局部”的蕴含性;由表及里,由外及内,透过信息的表面涵义,获取信息的深层含义,获取信息背后的信息,从而为人们认识分析事物的本质奠定基础。
审计人员进行信息分类、分析、开发时,无论采取何种信息开发方法,都要围绕审计目标进行。同时信息分析终究也解决不了审计项目中的所有问题,它只能给审计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被审计单位信息做出相对全面的掌握,因此对信息分析和分析手段是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
根据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原理。审计人员可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审计风险要素中,检查风险是唯一可以控制的。审计人员对检查风险实现最大限度的控制,是通过对审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实现的。
以前在审计风险评估工作中,多数是靠审计人员的经验来加工信息,即使需要的少数运算也只局限于简单的算术运算和简单的统计加工。目前,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审计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对取得的信息数据进行计算,从而得出审计风险数值。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一般备有三个库,即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审计人员收集、整理和分析后形成的审计信息,构成了数据库必要的信息,其信息不仅仅反馈出的审计关注的各类信息的计数和数据频数统计,而且也为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提供了计算模型的各种因素间的定量或定性的相互关系,成为设计审计模型库的基础。审计人员可通过以往审计风险评估数学计算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方法、趋势外推方法、博弈方法等),逐步从模型估计转移到模型选择上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后形
成的审计信息,把模型的结构也作为搜索过程的一部分,通过信息分析和分析手段实现对检查风险的控制,根据审计目标要求决定审计实质性测试和抽查的规模和数量。
总之,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作好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中,对调查和掌握被审计单位其相关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控制审计风险、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等方面都非常有效,有助于完成审计目标任务。(刘铁 刘明暄)
主要参考资料:
1.《科学技术信息系统标准与使用指南--术语标准》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编。
2.《可拓集合的分类性质和信息开发的可拓方法》 何斌,张应利。
第二篇:审计信息
一是明确绩效目标。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目标时,将被审计领导干部是否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决策程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本辖区、本部门科学发展,作为审计的重要目标。
二是关注绩效内容。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上,将审计重点放在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重大经济决策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方面,从高效、节约上下功夫,提出建议和意见,督促被审计单位提升管理水平。
三是利用绩效分析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利用多种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内控控制、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其任期内的重大决策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测算和分析,提高审计结果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完善绩效评价。在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时,从单纯的财务收支评价向绩效评价转型,突出决策绩效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绩效评价、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绩效评价,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由“问责”向“问效”的转变。
为进一步加大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改进力度,区审计局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的不同类型,通过审计工作的不同阶段,促进审计整改的全面落实,使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
一是边审边改,突出成效性。对明显违纪违规的问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就采取有效手段,边审计边整改,当即整改到位。如:及时补征应征税款,收回多付工程款,避免了财政资金损失。
二是落实决定,突出及时性。对各单位资产管理、预算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往来款项管理等问题,一般通过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提出处理意见,督促各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到位。
三是建章立制,突出长效型。对于审计发现的工程管理、现金管理、财务报销等问题,除要求进行必要的整改外,还要求相关单位完善制度,从根源上进行整改。
一是推进制度创新,提高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审计整改、操作指南、结果运用、责任追究等制度,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二是拓宽覆盖面,增强审计时效性。建立法定审计对象数据库,做好计划与长期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编制滚动项目计划,实行经济审计动态管理。三是抓好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健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协调机制,对已掌握的线索,及时组织力量核查,切实将问责贯穿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日常监督,共同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
一是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和新方向,加强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的力度,及时揭露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责定位和管理方式转变的要求;二是提高跟进监督能力。围绕党委、政府、社会和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加强对民生资金和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工程质量,维护群众利益;三是提高审计综合素质能力。注重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断提高审计水平,在项目质量、计算机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成华区审计局紧密结合审计工作实际,从强化内部管理入手,采取四项措施,着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一是加强项目计划管理。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注重把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审计力量,避免因重复审计而加重被审计单位负担。
二是注重整合人力资源。打破科室界限,根据审计干部专业背景和审计项目特点,合理搭配审计组成员,确保人尽其才。
三是科学选择审计方法。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注重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账面审计与现场审计方法的有机结合;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调,确保有效掌握相关情况,做到审细、审深、审透。
四是每周定期汇报交流。各审计小组每周向分管领导汇报审计进度、审计发现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思路等情况,由局领导共同研究分析,及时解决审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明确后续工作要求和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成华区审计局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积极采取三项措施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一是落实责任,强化审计质量分级负责制。按照审计署《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规定,细化分解审计质量的各项要求和责任,以科室负责人为审计质量第一责任人,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对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实行评估和追究。二是严格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切实加强审计工作的动态控制和管理,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强化内控,严格审计复核把关。以审计署6号令为核心,强化审计质量内部控制和管理,将三级复核制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建立常规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提高审计质量,切实防范审计风险。
为进一步提升审计规范化水平,区审计局加强五个方面建设,强化对审计过程的内外监督,促进审计监督权规范有序运行。
一是强化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计划紧紧围绕区委、政府工作中心,既注重全面审计,又突出审计重点,合理高效使用审计资源,科学地安排项目计划。
二是强化审计质量管理。为确保审计质量,坚持对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同时注重对审计项目重要环节、重要阶段、重点问题的质量控制和检查控制。
三是加强审计程序公开。建立审计信息同步告知制度,要求审计人员实时告知被审计单位审计程序执行进程,并同步主动向被审计单位告知审计依据、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关的义务和责任等信息,形成动态同步沟通反馈机制,增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了解。
四是强化审计风险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有效的审计业务培训,严格落实审计准则,深入了解和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等,最大限度地防范审计风险。
五是加强审理复核。法规科做为审计程序执行的控制机构,对审计程序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组及时向办公室上报审计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并听取对审计工作改进的建议,促进审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市审计局强化审计整改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和转化水平。(1)强化执行督查。各业务科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跟踪督促落实,确保审计执行到位。(2)完善防范机制。在审计成果运用中,注重一手抓查处问题,一手抓分析研究,将事后审计转化为事先防范,从源头上发挥好审计的建设性作用。(3)推动廉政建设。要依法独立履行好监督职能,特别要注意针对现阶段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和部位,增强审计对腐败行为的约束效力。(4)服务宏观决策。要及时将审计成果和整改情况以审计信息、简报、专报等形式提交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积极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服务,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区审计局力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转型升级
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服务权力监督制约、促进权力阳光运行”的作用,今年以来,成华区审计局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方法,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转型升级。为进一步解决离任项目过多,审计质量不高的矛盾,经与组织部门协商,2014年起全面推广离任交接制度,并充分发挥各单位内部审计和“阳光”交接的多重监督作用,拓展“逢离必审”内涵,让审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把项目做深、做透。
区审计局三措施拓展审计思路,提升审计质量
围绕党委、政府、社会和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区审计局三措施拓展审计思路,提升审计质量。一是注重审计重点的选取,以当前社会关注的政府投资、民生工程等为重点,把效益审计作为现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二是找准审计切入点,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通过对单个项目的若干切入点的综合分析,找出突破点,揭示制约资金效益发挥的主要症结,及时进行追踪审计,并在具体审计中注意技术与心理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是强化审计成果的提升,注重一手抓查处问题,一手抓分析研究,将事后审计转化为事先防范,从源头上发挥好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及时将审计成果和整改情况以审计信息、简报、专报等形式提交区党委政府领导,积极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到位,提升审计层次。
第三篇:审计信息
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近通过几个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发现有很多共性问题。现就如何搞好这项工作,谈几点粗浅想法。
一、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收入支出不实。乡镇领导干部为了完成任务,突出政绩,亲自出面空转收入,虚增财政收支规模,或截留上级财政收入作为本级预算收入。财政资金空收空支、虚增财政收支规模,主要是虚增其他收入,有的乡镇为了预算内收支平衡,通过虚增债权或者债务调节预算收入支出,将虚列的收入支出挂入暂存或者暂付。
2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用于弥补乡镇经费不足。其挤占挪用的主要款项有各种专项建设资金、计生社会抚养费、民政经费以及应当下拨村级的专款或者应当兑付的土地补偿费等。
3公款私存财务管理混乱。由于很多乡镇多年形成的旧欠导致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在乡镇有关财政户头会被法院强制执行清欠,因此为了乡镇工作的正常运转,公款私存这种严重违法乱纪的行为却成了普遍现象屡禁不止。致使某些乡镇财务多头开户管理混乱。
4白条抵库,个人借款长期不还。主要是计生部门与农经部门借支公款现象较为普遍,多数是主要领导干部签字同意副职领导干部借支公款,公事办完之后,而长期不与会计结账。
5领导干部互相比阔,乡级财政赤字有增无减。虽然乡级财政收入困难,但个别领导干部却违反国家规定,招待费严重超支或者频频更换手机,更换小汽车,既增大了财政赤字,又影响了干部形象。
二、审计工作中应采取的主要方法
1要精心组织制订可行有效的审计方案,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紧密协作,不能各自为政,相互查证的有效资料要互相对照,从中发现疑点。这样既可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又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账面审计要与银行账户审计相结合,查清预算内外资金的来龙去脉,找出问题的症结。
3现金盘点要与实物盘点相结合,看账物是否相吻合,从而发现违规问题的蛛丝马迹。
4审查财务会计资料要与审阅相关资料相结合。不能忽视查阅与财务会计资料有关的预算文件、报告和批示等。5审计要突出重点,不能等同于常规的一般审计。任期经济审计,涉及面广,内容较多且繁杂,时间跨度一般较长,因此在工作中要突出重点,围绕乡镇经济工作重心即按其投入资金较多的农田水利建设和乡镇、公路建设以及中小学校改扩建等重点项目作为审计重点内容,看资金来源渠道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支出项目是否合理、合法及有效。6审计报告评价撰写,不能等同于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此评价要站到较高层次,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及地方经济工作目标,评价其任期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取得的工作政绩及不足。
第四篇:审计信息
第xxx期(总第xxx期)
xxx审计局2011年6月21日
xxx审计局抓作风强业务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要求,xxx审计局要求全体审计干部:一是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关系到我市全面建设“五个xxx”的进程,关系到审计工作在我市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用,要切实增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实现三个创新与突破:第一,要在今年作为审计工作重点的政府性资金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第二,要在绩效审计上创新并有新的突破;第三,要在计算机审计上有新的突破。以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使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xxx
抄送:省审计厅、xxx审计局、局领导、各股室、存。
责编:办公室共6份
第五篇: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要性是CPA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可容忍错报的估计,它与风险假设和报表使用者的认知相关联。
重要性原则在审计中被认为有三个步骤:审计计划,实质性程序和最后的分析程序。Cpa对重要性的判断决定了外部审计的过程。
如果CPA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错报,那不但要调整会计报表,而且CPA需要给予合规和相反建议。
重要性是一条所有审计人员都需要熟悉的术语。它的概念被应用于三步审计程序,那就是:审计计划,实质性程序和最后的分析程序以及报告预备,大多数不熟悉公共会计的专家认为审计是一个程序,它必须对每一项交易都查清和估计。显然不是这样的,这就是重要性概念的意义所在。
重要性被定义为:会计信息漏报或报错的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很可能改变或影响任何一位理性决策者依赖这些信息所作出的判断。
它是CPA的主观估计,它基于职业判断,这种职业判断会被依赖于会计报表的理性个体的期望所影响。有时一张比例表会被用作知道原则,它是基于大量的总财产和总收入。例如,如果总财产时1万美元,总收入是2万美元,计划重要性原则的基准数字就应该是大于2万美元的。重要性可能会是9500美元加上一个基准的比例范围1万-5万美元之间。
CPA必须知道审计的理由。例如,许多拥有贷款的银行需要审计。在这个例子中,CPA需要知道银行将为依赖审计报告的意见。还有些企业需要审计对销售做出决策。CPA就需要知道潜在的买房将会依赖审计报告。许多私房屋主联合CC&Rs需要审计年末的会计报告,一些董事会很喜欢审计,因为它提供了管理中可靠信息。知道审计的目的可以帮助CPA决策渡过审计风险。
重要性是需要的,因为需要知道费用的合理运用,CPA需要运用经济限制,并且审计建议需要有合理的时间和相对公平的费用组成。如果CPA需要检验每一项交易的证明文件,他们就永远不能给予措施和费用的初步估计。我们简单地以小时计算,那费用就高的无法估计了。这样的不确定性将会在账单来临的时候使人大吃一惊。
在审计的步骤计划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审计工作是要被管理的,审计人员浏览委托人的现金流量表盒利润表,债务和变动情况,这些使得重要性计划的初步估计在允许误报的范围之内。当CPA执行最初的分析过程并开始询问管理问题的时候,“感觉”就成为审计工作中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报告上关于重要性的误报使得审计人员不知不觉得改变了自己的观点的一种风险。这三种类型的风险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决策风险。
固有风险与委托人的财务数据类型和产业相关。复杂计算的财务数据会导致更大的风险,需要估计或者更先进的技术。这些领域比包含日常工作,事实数据的财务数据更容易受重要性误报的影响,因为他们受到未来事项的不确定因素,或者合理数据的误用可能。
控制风险是指重要性误报没有被阻止或者在没有及时被代理者的内部控制中发现。每一个内部组织结构都是有边界的,因为它有人的因素成分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