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完善审计日记

时间:2019-05-12 07:0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完善审计日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完善审计日记》。

第一篇: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完善审计日记

从2004年开始,审计机关内部执行审计日记制度,让审计人员逐日对审计全过程进行书面记录,这是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意识和明确审计责任,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审计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认真记审计日记,敷

衍了事,流于形式。二是审计任务繁重,审计力量有限,审计人员忙于现场审查和核实事项,没有安心和及时记日记。

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审计日记的作用,不能夸大,也不能不以为然。记好审计日记,也有助于审计人员理清思路,发现和追查疑点,防范和控制一定的审计风险,这是肯定的。但审计日记没记好,不等于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也不等于审计质量没控制好。审计要把握重点,任何好的形式,都是为审计的重点所服务的。如果审计日记写了很好很及时,但发现不了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审计。审计日记的好处是帮助和提醒审计人员注意有关事项,便于进一步核实,同时便于审计机关加强内部管理,但最终能够控制审计质量的,并不是审计日记本身。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着审计项目多、审计人员较少的情况。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涉及的资金量庞大,一些反审计手段的存在,也使审计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大。审计随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的提高,审计的要求更高,防范审计风险显得更为重要。审计人员往往在一个项目现场刚结束后,又要奔赴另一个审计项目。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但审计程序相对烦琐,审计日记的要求,也有必要适当简化。本来属于审计人员思考和主观判断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审计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必然牵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审计过程中生成的大量表格,也难以归纳到审计日记里去。可以用审计证据反映的内容,也没有必要再通过审计日记,重复反映。

审计日记要记,但记的形式和内容要有所改变,不能事无巨细,也不能记流水账,而是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要克服和改变目前审计日记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要更加科学地记日记,要懂得取舍。

在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审计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及时交流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扬长补短,而不是各自为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比审计人员个人简单地逐日记日记,效果可能更好。

建议将审计日记改为审计周记,减少记的频率,丰富记的内容。这种做法,既能有效控制审计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质量,又能切实减轻审计人员的负担。审计周记也可以是某些审计事项,阶段性的总结,这将减轻审计报告阶段的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也可以是下一阶段审计重点进行调整的依据,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让审计人员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查处被审计单位所存在的违规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切实提高审计的质量水平。

第二篇:浅谈完善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在民主政治日益完善、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出于对资金使用用途和效果加强监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我国效益审计的实践看,尽管我国审计组织和机构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子,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与真正的经济效益审计还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一是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经济效益审计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思想认识上的混乱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工作上的种种偏差,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是就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来看,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突出表现是用财务审计的模式开展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定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规范体系。三是从效益审计的内容来看,主要以揭露问题为主,从探索经济效益审计规律,健全经济效益审计规范角度考虑不够。四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缺乏系统性。1? 充分提高对经济效益审计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宣传,用国内外典型的案例进行开导;二是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及时向各级政府反馈经济发展这各种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特别是审计中发现的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三是要靠审计部门的努力工作,运用取得的经济效益成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支持,这是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证;四是通过有关媒体广泛宣传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扭亏增盈工作一道进行宣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制定出必要的法规,为全面实行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依据。

2? 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健康发展

“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既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思路,也是实施经济效益审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是经济效益审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2.1? 重要性原则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突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为此,在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必须结合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资金沉淀问题突出,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状,审计组织应重点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审计。

2.2? 实效性原则

之所以贯彻实效性原则,主要是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本身的局限性决定的。我们知道,审计机关的法定权限和审计手段是有限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和力量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能单纯追求数量,必须把与当前工作相关且容易成为热点项目的话题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到“刀刃”上,通过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集中运用一定的审计资源,来提高审计质量,求得实效。

2.3? 可行性原则

尽管经济效益审计理想的境界是对被审计单位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但是这只是审计机关要达到的目标。事实上经济效益审计的覆盖面和可操作程度都会受到限制,所以考虑可行性问题,把可能与需要结合起来非常重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必须从经济效益审计的现实条件出发,使经济效益审计能够顺利实施。对于一些有用而目前审计又有困难的项目,则要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创造必要的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第三篇:罗韶颖:审计的正确认识

罗韶颖:审计的正确认识罗韶颖认为,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内审界人士对此已讨论了若干年,部分企业在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地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许多企业开展的内部审计只是进行经济责任、财务收支、竣工决算等项目的审计,其内容主要是围绕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还未能充分发挥出改善内部管理、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作用。同时,人们对内部审计往往也缺乏认识,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查帐、检查发票是否符合规定、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对不符合规定的罚几个钱了事,而没有把审计与改善和提升企业管理,促成并强化职员对企业负责任、工作讲效率的企业文化联系起来。罗韶颖认为,从今后的发展方向上看,企业内部审计应在加强查错防弊功能的同时,向促进、提高部门和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的方向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其中对部门和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评价其管理职能的发挥情况,以及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罗韶颖说,为什么要加强内部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审计类型。如果说财务收支审计是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己任,那么管理审计的中心任务则是审查管理信息。企业的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体制作用下进行的,只有抓好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在正常的轨道上高效地进行。因此,罗韶颖认为只有通过管理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保证企业在现有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审计的审查重点是管理素质。它着眼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功能,从根本上改进组织管理、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为了从企业整体的高度来优化结构,必须提高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从而为实施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改进方案创造条件。

第四篇: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浅析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浅析

企业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与评价,帮助企业堵塞漏洞,增收节支,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内部审计制度的立法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我国调整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审计法》第二十九条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法》第二十九条在法律上第一次确定了内部审计的法定地位,但只局限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组织范围内,而对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内审机构则缺乏相应规定。然而由于先天的不足,许多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治理机制,普遍选择家长式管理模式,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极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因此在民营企业中建立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制度是极有必要的,尤其是对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法律必须强制其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从可操作性看,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规范都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前提条件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实践中内审机构的设置种类多样:有的企业设立了独立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企业没有设立专职的内审机构,而是将其并入财务部门或纪委监察部门。而在内审机构的隶属领导层次上,有的内审机构受董事会的领导,有的受总经理的领导,有的受监事会的领导,有的受党委书记或纪委书记的领导,还有的受财务经理和总经理的双重领导。总体来看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

第五篇: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权力寻租的遏制作用及其制度完善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公共权力寻租对国家良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经济学分析和实证分析,揭示了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权力寻租的遏制作用机理及其成效,指出了以遏制权力寻租推动国家良治目标下现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性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公共权力寻租 国家良治

根据卡内基·梅隆基金会的估计,仅在2001年,我国政府部门权力寻租所导致的腐败经济成本合计为3430亿元,占当年GDP总额的4.79%。当前,公共权力寻租已经渗透到我国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其对经济发展的掣肘只是冰山一角。那么,公共权力寻租究竟对国家良治有怎样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为何能够遏制权力寻租行为;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设计还存在哪些不足又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笔者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公共权力寻租对国家良治的影响

(一)公共权力寻租滋生的原因。

公共权力寻租是指公共权力代理人违背委托人的意愿,滥用行政权或监管权,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谋取私利的行为。在我国,公共权力寻租的滋生和蔓延有其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按照公共选择理论,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政治家和公务员都是有着强烈利己动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一旦权力在握便在客观上存在以权谋私的冲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行政权力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和尚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公共权力寻租”提供了温床——政府官员既要制定“游戏规则”,又要“参加游戏”,不够公开透明的游戏过程使公共资源极易被规则制定者加以利用,导致权力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权力的分化与扩张又派生出强大的利益集团,加剧了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扩散。

(二)公共权力寻租的危害。

倘若公共权力寻租只是少数官员与不法商人沆瀣一气,利用公共资源配置权从市场获取高额回报的伎俩,那至多是一种“腐败加投机”的活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公共权力寻租像极了“蝴蝶效应”中的那对翅膀,轻轻一扇,带来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其对国家良治的危害可以归纳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产生负面影响。根据Tanzi和Davoodi的研究,如果新加坡公共权力寻租的严重程度提高到巴基斯坦的水平,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将上升1.6%,政府税收占GDP的比例将下降10%。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相较于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等“软件”项目,地方政府官员从公路桥梁建设等“硬件”项目中能得到更多的“租金”,同时也能彰显更多的显性政绩,因此,“硬件”投资占财政预算的比例一再提高,大量的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侵占了原本应该投向某些民生领域的资金,造成财政支出结构的严重失衡。

二是对公共投资产出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公共投资预算的约束机制偏软,使腐败“租金”转化为某种“暗税”,在官企双方的“合谋”下成为项目预算的附加,大量资金被“灰色蒸发”,投资成本随之也被“高估”,这部分解释了我国普遍存在的公共投资项目建设“决算>预算>概算”的“三超”现象,也导致了公共投资产出效率的降低。

三是对私人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产生负面影响。莫罗根据57个国家1971-1979年间以及68个国家1980-1983年间的资料,研究发现腐败指数下降1%,私人投资占GDP的比重就上升2.9%。此外,东道国的权力寻租严重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世界银行顾问魏尚金通过对14个来源国对41个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表明,腐败指数每上升一个等级,外商直接投资便下降11%,相当于边际税率提高3.6%四是对贫困人口和收入分配产生负面影响。中央的惠民政策在一些地方往往“口实而惠不至”,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官员在“切蛋糕”时会自然地偏向于能够带来丰厚“租金”的利益集团和能够产生显性政绩的投资项目。长此以往,贫困问题将更加恶化与持久,Gupta等学者利用ICRG指数和1980~1997年间国家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一个国家的腐败指数恶化一个标准差,基尼系数将增加4%。

五是对经济转型和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公共权力寻租会产生强大的利益集团,而这些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将想法设法阻止经济转型和制度向有益于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这种官企之间“权利博弈”的互生关系一旦曝露在阳光下,势必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极大的损害。与此同时,当大量通过非法手段或权力捷径迅速增加财富的案例演变为一种思维定式,将极大地挫伤社会的生产积极性,对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产生冲击,最终影响社会稳定。

二、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权力寻租的遏制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以遏制公共权力寻租推动国家良治的理论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源于政府官员所承担的 “受托经济责任”。公共权力的拥有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受托责任、法律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他们勤勉尽职地履行受托责任,合法并有效地使用公共资源,是判断一个国家民主和法治程度的重要指针。

在政府行政领域,社会公众、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执行机关三个主体,构成了一个基于公共资源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链和行政管理链。委托关系的间接性和管理关系的直接性,导致了权力的非对称性,即出现了“弱势委托人”与“强势代理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的自利属性、监督机制的缺失和信息不对称都会导致公共权力寻租的发生。要防止公共权力异化和公共资源被滥用,在委托人弱势和代理人强势的格局不可能打破的前提下,只有依靠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实施目标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可靠地确定经济责任受托目标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奖惩,强化对公共权力配置与使用的监督制约[7],从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实现国家良治。

(二)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权力寻租遏制作用的机理及其成效。

我国现行的政府权力架构极易导致权力的过度集中,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要害部门,往往一项政策的偏废和监管尺度的松紧就能影响数千家企业的兴衰存亡和垄断行业的既得利益。而这些公共权力往往只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上,使他们在“权钱交易市场”中成了公共资源“垄断者”,谁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越强,谁在公共权力寻租中便握有“定价权”,从而通过“出卖”公共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只有当收益远大于成本时,政府官员才会冒着“乌纱帽被摘”的风险进行权力寻租。对他们而言,C(m, f, u)表示公共权力寻租成本。其中,m是其一旦被查处后能够用货币衡量的物质金钱损失,f是其东窗事发后无法直接用货币衡量的社会地位、声誉和自由损失,u是其他成本,如心理负担等。

如果用图来描述政府官员作为公共资源“垄断者”进行权力寻租的成本与收益。其中,边际成本曲线PC表示每进行一次“权钱交易”(可视为售出一个单位的“公共资源”)所付出的成本;平均总成本曲线AC反映

了同一官员在连续多次的“权钱交易”中寻租成本的变动趋势,初犯时极大的心理负担u会产生较高的寻租成本C,但随着次数的增加,寻租成本会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当寻租行为突破一定的界限(如贿金高到可以被判极刑)或难度加大后(如可能触及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寻租成本又会随之抬高,因此AC呈现出“U”形;D和PS分别是寻租官员面临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由于是公共资源的“垄断者”,他们同时掌握着公共资源的“供给量”和“定价权”,因此,我们无须画出供给曲线。

按照经济学中垄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定价原则,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当边际成本PC与边际收益PS相等时,其交点所对应的产量Q能够使寻租官员(公共资源的“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进而我们可以通过需求曲线D,找出垄断价格E,此时方框ABDE的面积就等于寻租官员的“垄断利润”。

当然,现实要比经济模型来得更加复杂而多变,对于寻租官员来说,即便其已身居高位,并垄断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在做出“权钱交易”的决策时依旧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直接表现为寻租成本C(m, f, u)的变化。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看短期性的警示(如参观监狱、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和检查(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应监管部门的例行检查)对公共资源“垄断者”寻租成本及收益的影响。短期的警示或检查活动会使一定时期内每一次“权钱交易”所付出的成本增加,在图中表现为边际成本曲线PC的斜率提高,形成新的边际成本曲线PC′,此时,当产量等于Q1,垄断价格等于E1时,寻租官员实现“垄断利润”最大化。对比一下前后两次实现“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垄断价格,我们不难发现,面对短期性的警示和检查,“理性”的官员如果依旧选择铤而走险,那么必然会在减少“权钱交易”次数(Q1E)。这体现了警示和检查等短期性活动对公共权力寻租的抑制作用:一方面,“权钱交易”次数的减少意味着公共资源被侵占和滥用的概率降低;另一方面,对贿金心理预期的增加会让一部分“资本不够雄厚”或“扛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打消寻租的念头。然而,这种抑制作用有其局限性:一是警示或检查的短期性只能在“有效期”内使官员寻租的边际成本增加,风声一过便“一切照旧”;二是职位越高的寻租官员边际成本增加的幅度越小,因为官场阅历越丰富,抗压能力越强;且同级别的检查往往缺乏“力度”和“深度”;三是无法彻底抑制住官员的寻租冲动,在减少“权钱交易”次数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将贿金提高到心理预期,依旧会带来无法抗拒的高额收益,那么权力寻租行为还是会发生。

与短期性的警示或检查活动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资源“垄断者”寻租成本及收益会造成影响。由于官员在任期内个人的履责、守法、廉政情况及其所负责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都要接受审计,审计实施的时间既可能在任期结束后也可能在任中,审计内容将溯及既往并可能延伸到体制外的企业和部门,从而对官员寻租成本的影响周期会延展至整个从政生涯。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将增加官员寻租的平均总成本,在图中表现为平均总成本曲线AC被提升至AC′,此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产量为Q时(图2-1中实现“垄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方框AB2D2E的面积要明显小于方框ABDE的面积,即官员寻租的净收益减少了。倘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在图中表现为平均总成本曲线不断被提升),官员寻租的利润空间便会被不断挤压,最终变成“无利可图”,此时“理性”的官员将彻底放弃权力寻租。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在作用对象的范围、作用效果的强弱、作用周期的长短等各个方面,相较于短期性警示或检查活动,经济责任审计能够通过消弭官员寻租动因,追究违规官员责任,从根本上遏制公共权力寻租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资源被滥用的可能性,这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1998年至2010年,审计机关对43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审计署对151名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

和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计查出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及侵吞国有资产等个人经济问题金额21亿元,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纪违规和损失浪费金额680多亿元;与此同时,相关责任人被严肃问责,其中7600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16000人受到免职、降职、撤职和其他处分,一大批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因审计结果反映较好而受到肯定和提拔。

三、遏制公共权力寻租目标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性缺陷。

一是缺乏前瞻性。2008年的“郭京毅案”让我们看到了在政策制定环节发生公共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与“事后寻租”相比,这种事前的寻租活动关乎各方的利益分配,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甚至会对国家未来的政治经济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防范“事前寻租”方面仍属空白。

二是存在滞后性。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一般是先离任后审计,只具备事后监督功能,却难以发挥全程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只关注已成气候的“寻租领域”,而对苗头性和倾向性“寻租领域”缺乏预见性,未能及时安排审计。

三是问责显不足。就审计问责内容而言,“任中问责”、“不作为问责”和“绩效问责”仍然涉足不深。就审计问责的时效性而言,往往是针对离任领导干部进行,有时甚至异化为事故发生后的善后程序,由此带来的审计问责与干部调任、事故处理的时间差必然导致审计问责实际效用递减。

(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以遏制公共权力寻租为目标。

一是将经济责任审计引入公共政策评估,预防“立法腐败”。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将减少政府官员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此时旧的权力拥有者和新的利益集团会转而通过“制度供给”的方式,形成新的“政治创租”。因此,有必要在公共政策评估中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通过事前确认政策制定者的经济责任,力促“制度供给”程序的合规性;另一方面,从对社会各个利益阶层影响的角度,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审计监督,发表审计意见,保证“制度供给”结果的有效性。

二是着力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预防“权力期权化”。《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五条明确指出,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应该说这为预防“权力期权化”增加了一道防线。下一步,应积极探索将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推行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尝试对不同层级和类型的领导干部分别建立评价指标;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和运用机制;充分发挥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期权化”的预警和威慑功能。

三是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体系。经济责任审计的初级目标是追究责任、防微杜渐,最终目标是促进政府有为、官员廉洁。要确保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必须抓紧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高效率的公众投诉平台,推动良性互动的动态问责,同时最大限度地公开处理过程和结果,使公众全面的了解问责情况,树立和强化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在制度设计层面必须做到四个“结合”和四个“侧重”,即过错问责与无为问责相结合,侧重于无为问责;行政问责与法律问责相结合,侧重于法律问责;组织问责与个人问责相结合,侧重于个人问责;行为问责与后果问责相结合,侧重于后果问责。

下载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完善审计日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完善审计日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审计日记26篇

    第一周 20xx年4月2日—20xx年4月6日 4月2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参观了后他带我到了会议室,我进去一看里面已经有了十个实习生了,吓我一跳,一下子这么多实习生,规模还真大。进去后找......

    完善跟踪审计模式 强化

    完善跟踪审计模式 强化“免疫系统”功能 王谦华(山东省审计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时间:2009年10月15日】 【来源:】 【字号:大 中 小】跟踪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据法律......

    审计整改问题及制度完善(范文)

    审计整改问题及制度完善 程燕玉 ▲摘要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化,除审计发现的问题外,审计意见的整改情况也逐渐引起重视,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有所改善,但仍普遍存在审计整改相关制度建......

    完善管理机制 强化审计监督

    完善管理机制 强化审计监督 加快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为了落实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宁乡县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村级财......

    审计日记的参考格式(推荐五篇)

    审计日记的参考格式(一)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审计日记应当当日边审计边即时编写。不得多人共1份日记,不得多天记1次日......

    审计助理日记(一)

    审计助理日记(一) 刚刚完成一项财务审计的工作,比起没有实战经验之前有了很多的感触。 接手一项审计工作,首先要对审计工作的性质、类别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比如说判断它是离任审计......

    健全完善制度 加强审计整改(精选5篇)

    健全完善制度加强审计整改 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加大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健全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审计整改落实到位,灵台县制定出台了审计整改六项制......

    关于完善银行审计制度的建议

    关于完善银行审计制度的建议【摘要】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取得巨大的历史性进步,逐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同时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差距。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