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国家审计机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的思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国家审计也面临诸多挑战,逐年加重的审计任务和有限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目前审计机关唯有以审计创新为动力,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审计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才能履行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一、整合审计资源的概念
(一)审计资源
资源是指为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是人类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要素的总和。审计资源则是可以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掌握,并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一切要素的总称。从来源上区分,审计资源可以划分为审计内部资源和审计外部资源;从与审计主体的关系来区分,审计资源可以划分为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以构成要素来区分,审计资源主要包括审计力量、审计信息、审计技术方法资源三类。
(二)整合审计资源的概念
整合审计资源,是指围绕一定的审计工作目标,对审计资源各要素进行整理、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审计组织的职能作用。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高各构成要素自身的效能;二是搞好各要素之间的科学配比。整合审计资源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提高各构成要素自身效能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结构效益。
二、整合审计资源的必要性
按财政资金流程所设置的审计业务职能部门对维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效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审计中因重复审计而浪费审计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在新形势下整合审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资源的效用变得十分迫切。
首先,体现在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相对封闭的审计项目安排与不沟通性所形成的部门壁垒,都客观上阻碍着审计执业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由于同一单位不同审计项目而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彼此孤立的,查处同一单位的诸多问题被反映在两个或多个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的威慑性和审计监督职能的效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体现在按照现行的职能业务部门所划定的审计范围已经不能够满足审计履行其经济监督的需要,因为最终审计结果缺少整体分析和宏观控制的能力,审计监督的作用力体现的不充分,导致同一性质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纠正。
第三,长期从事块块式的审计会导致查处问题的流失或减弱对问题的敏感度。一是长期从事同一类型的审计任务与相对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打交道,审计的热情与审前准备工作的充分性都降低了,缺少了审计创新的内在动因;二是审计人员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出现惰性化的趋势,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审计项目就如同新瓶装陈酒,缺少推动对新知识、新业务学习的外在动力。
三、整合审计资源的可行性
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审计资源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即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审计工具、审计信息、审计档案和审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审计人员在一定时间里是相对确定的,而审计项目是相对可变的。整合审计资源要先整合审计项目资源,要通过审前调查把需要审计的项目进行分析归类,在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项目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同时,要打破现行按业务职能部门划分审计资源项目的现状,在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年度审计项目的基础上,由审计机关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等进行统筹安排。
首先,实施审前调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我们往往把审前调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履行审计程序的一个过场,导致审计目的的不明确,审计切入点不到位,在事实上拉长了就地审计的时间,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主要是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其次,在对审计项目和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整合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力资源要打破传统的以业务职能部门划分的“审计势力范围”,并做到审计人员对未来项目审计的不确定性,使项目和人员达到最佳配置,就具体的一个项目而言要尽可能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公共财政资金流程进行审计监督的全过程,要从微观审计入手揭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年初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从全局统筹安排,避免业务职能部门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个性安排,以期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
第三,审计工具是审计的重要手段,对审计工具资源整合的基点在于被审计会计资料的数据化存储和会计软件的应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审计实现会计资料数据库的共享,尤其是对金融审计体现的最为明显,不懂计算机审计的人员将会“盲人摸象”,不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取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整合审计资源的重要性
在一定时期,审计资源相对稳定或有所增长,然而
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增长速度更快,使得现有的审计资源远远不能适应审计的需求。审计机关总是在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优化效能、科学组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运用效果的最大化。适时地进行较大范围和较大力度的审计资源整合,是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是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
高审计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整合审计资源,是审计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取向,要根据本地域经济环境、本单位基础条件和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同时,整合审计资源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本目标就是优化配置,也就是说,不同的审计单位在对自己的审计资源状况进行梳理后,选择那些有益于突出工作重点的、有益于实现重要工作目标的进行整合。
五、整合审计资源的内容
(一)进一步加强计划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切实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不适应审计业务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提高审计业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程度,审计署先后出台了《审计署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通过改革计划编制程序,实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职能与实施职能相分离;完善计划要素,严格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进度;实行预算管理,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改进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业务指导;实行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进一步强化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力度,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内容,用科学的方法统一安排审计项目,以期在现有资源下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否则将会造成审计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探索项目招标制,强化绩效管理
审计计划确立后,如何进行工作分配显得非常重要,传统做法是根据专业性质类别将审计项目分配到各个业务部门。为了激活审计干部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在前述模式下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度,确立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让符合审计组长资格条件的审计干部都参加竞标。审计机关领导层可以根据方案优劣进行选择确定,这样有利于对审计工作量进行详细的测算和整体把握,科学、合理、均衡地安排审计任务。同时可以有利于根据竞标方案进行审计中、审计后控制,进行绩效考核管理,检查是否按工作方案实施了审计,是否达到了审计目标,并进行合理评价。此外,实行项目招标制度,必须配套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进行诱导和强制。奖惩应当分明,应当以当年度项目的绩效评价情况为基础,以功过为依据,从而有效保持和提高审计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近远期相结合,实现计划动态管理
审计机关不仅要合理安排当年的审计项目,科学制定年度计划,而且应当具有一定的战略思维,要掌握审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要了解国际审计和先进地区的审计动态与自身的差距,因此长远战略规划对于指导审计机关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而每年的审计计划和工作思路正是逐步地实现长远战略规划,这样才能实现审计计划的动态发展。为更好结合近远期计划,我们应当考虑在长远战略规划基础上制定一个中期滚动计划。中期滚动计划实际上是以细分客户为前提的,具有动态特征。由于审计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各种情况又层出不穷,中期滚动计划可以在上一年度审计基础上做一些滚动调整,这样比较灵活机动,同时在合理的若干年度进行统筹安排,促使年度计划更加科学完善。
(四)整合审计力量,内设机构实行扁平化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整合资源最重要的也就是整合审计力量资源。目前审计机关,审计干部人数规模非常有限,而审计领域非常广,现有的按专业性质对口设置部门客观上造成条块分割,已经很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专业部门设置过多,机构垂直层次过多容易造成信息的过滤和变异,不利于灵活机动处理和协调沟通,部门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应该淡化部门专业限制,建立项目组运行机制。按任务安排人员组合,可以打破部门限制,统一调配审计力量,采取“大兵团作战”、上下左右联动、交叉审计,使审计成本大幅度降低,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将会明显提高。采取这样方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审计力量,而且可以合理安排和平衡部门间的任务,减少部门之间矛盾,可以有效实现全员交流轮岗,增强审计干部适应能力,培养符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细分审计对象,确定审计强度
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就目前条件来看,审计部门在同一年度对所有管辖范围内的审计对象实施审计,这既不客观也不经济。因此,应该在全面掌握审计对象范围的基础上,实行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另外,细分审计对象还应包括对同一审计对象的各个时期不同方面不同侧重。这样既符合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达到审计目标,又可以节约审计资源留有余地,有利于审计资源的扩充和再生。值得注意的是细分审计对象是一项动态性的管理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需要进行不断的变动和调整。因此,建立审计对象动态数据库是细分审计对象的基础。
(六)借助外部力量,扩充审计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我们应该拓宽思路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应当采取聘请专家的方式予以解决。如涉及特殊领域的项目审计、重大课题研究、计算机开发等。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二是相对于人员培养来说,可以节约成本;三是聘请专家参加项目审计,或在一些特殊问题上听取专家意见,有利于增强审计结果在社会公众中的可信度。外部力量有助于缓解内部力量不足的压力,借助其他部门力量,组成联合审计组开展审计,可以使得审计组成员知识体系更加完备。充分利用或外包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及专家工作,可以有效减轻工作负担,通过审计资源的有效放大,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此外,可以借助媒体和社会舆论,通过公告等形式获取重要线索,减少审计工作量。
(七)创新审计模式,科学划分审计业务领域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计对象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审计内容由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两个并重;业务工作已基本形成财政资金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格局。积极推行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体,以专项资金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两翼的新的审计模式。抓住预算执行审计龙头,将其与部门财务收支审计、财政体制改革情况审计等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促进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治腐败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规范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篇:关于国家审计机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的思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国家审计也面临诸多挑战,逐年加重的审计任务和有限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目前审计机关唯有以审计创新为动力,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审计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才能履行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一、整合审计资源的概念
(一)审计资源
资源是指为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是人类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要素的总和。审计资源则是可以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掌握,并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一切要素的总称。从来源上区分,审计资源可以划分为审计内部资源和审计外部资源;从与审计主体的关系来区分,审计资源可以划分为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以构成要素来区分,审计资源主要包括审计力量、审计信息、审计技术方法资源三类。
(二)整合审计资源的概念
整合审计资源,是指围绕一定的审计工作目标,对审计资源各要素进行整理、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审计组织的职能作用。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提高各构成要素自身的效能;二是搞好各要素之间的科学配比。整合审计资源所追求的目标,是在提高各构成要素自身效能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结构效益。
二、整合审计资源的必要性
按财政资金流程所设置的审计业务职能部门对维护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效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审计中因重复审计而浪费审计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在新形势下整合审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资源的效用变得十分迫切。
首先,体现在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相对封闭的审计项目安排与不沟通性所形成的部门壁垒,都客观上阻碍着审计执业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由于同一单位不同审计项目而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彼此孤立的,查处同一单位的诸多问题被反映在两个或多个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的威慑性和审计监督职能的效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体现在按照现行的职能业务部门所划定的审计范围已经不能够满足审计履行其经济监督的需要,因为最终审计结果缺少整体分析和宏观控制的能力,审计监督的作用力体现的不充分,导致同一性质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纠正。
第三,长期从事块块式的审计会导致查处问题的流失或减弱对问题的敏感度。一是长期从事同一类型的审计任务与相对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打交道,审计的热情与审前准备工作的充分性都降低了,缺少了审计创新的内在动因;二是审计人员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出现惰性化的趋势,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审计项目就如同新瓶装陈酒,缺少推动对新知识、新业务学习的外在动力。
三、整合审计资源的可行性
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审计资源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即审计人员、审计项目、审计工具、审计信息、审计档案和审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审计人员在一定时间里是相对确定的,而审计项目是相对可变的。整合审计资源要先整合审计项目资源,要通过审前调查把需要审计的项目进行分析归类,在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项目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同时,要打破现行按业务职能部门划分审计资源项目的现状,在各业务职能部门提供审计项目的基础上,由审计机关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现状、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等进行统筹安排。
首先,实施审前调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我们往往把审前调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履行审计程序的一个过场,导致审计目的的不明确,审计切入点不到位,在事实上拉长了就地审计的时间,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主要是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其次,在对审计项目和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与筹划整合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力资源要打破传统的以业务职能部门划分的“审计势力范围”,并做到审计人员对未来项目审计的不确定性,使项目和人员达到最佳配置,就具体的一个项目而言要尽可能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公共财政资金流程进行审计监督的全过程,要从微观审计入手揭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年初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从全局统筹安排,避免业务职能部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个性安排,以期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
第三,审计工具是审计的重要手段,对审计工具资源整合的基点在于被审计会计资料的数据化存储和会计软件的应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审计实现会计资料数据库的共享,尤其是对金融审计体现的最为明显,不懂计算机审计的人员将会“盲人摸象”,不仅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取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篇:基层审计机关在反腐败中的作为
基层审计机关在反腐败中的作为
审计机关是国家专门设立的经济监督机构,依据《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对相关权力的监督、遏制腐败、促进廉政建设是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更是基层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当前社会腐败现
象的特征和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以及基层审计机关自身具备的专业特长、职能优势和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基层审计机关能够在反腐败斗争中有所作为。
一、基层审计机关能在发现腐败中有所作为
及时发现和揭露腐败,是基层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和职能优势之所在。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是当前腐败现象的主体,而且大案要案居多,违法犯罪手法呈多样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案件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但是,凡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一般都要通过资金往来和账目反映出来,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便可查出贪污、行贿、偷税漏税、造假账、私设“小金库”,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同时基层审计机关身处基层,机关工作人员熟悉社情民意,更容易及时发现腐败案件的线索和信息。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单位、重点项目和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发现了大量腐败问题。仅近两年,我局在工程决算审计、有关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大量线索,向纪检机关移送案件10多起,有18人已于2004年受到党纪、政纪和刑事处分,为经济领域的反腐败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基层审计机关能在查处腐败中有所作为
基层审计机关第一位的责任是发现和揭露问题,尔后还要依法查处。对发现的腐败嫌疑,基层审计机关都应将其作为重点予以追踪审计。对追踪查实的腐败行为,则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于基层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作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二是对于基层审计机关处理权限以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并视情继续参与查证。实践证明,“审计机关先行突破,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协同作战”的办案思路是卓有成效的,符合目前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局先后参与了真龙公司、艾森公司等企业原法定代表人的经济案件的查证工作,通过深入的审计调查,查清了嫌疑人的违犯罪事实,对案件的突破、定性及扩大战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基层审计机关能在预防腐败中有所作为
近几年来,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决策、部署。为了保证和促进这些决策和部署的实施,基层审计机关应从反腐败斗争的大局着眼,由过去单一的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的方面转变,坚持“审、帮、促”相结合,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通过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途径,特别是通过对经济领域里带有普遍性、倾向性或者某些制度、政策方面带有缺陷性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分析,努力找出产生腐败问题的背景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体制根源、制度根源,在及时反馈各类审计信息的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在体制改革、制度完善、加强管理、健全机制等方面的建议,为当地党委、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起到了极好的参谋助手作用。
四、基层审计机关能在权力监管中有所作为
从根本上说,腐败是一种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其本质特征是拿权力或原则作交易,侵吞国家和集体财富,为个人捞取好处,其结果必然构成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破坏和对社会生产力的阻碍。从最近几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中不难看出,多数大案要案都是掌管经济实权的行业、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单位和个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政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肩负的发展经济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从当前财经秩序方面存在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腐败行为都与少数领导没有正确行使权力和认真履行职责有关。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屡屡得逞并且无所顾忌,在很大程度上又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管理松懈,监督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和监督、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防止权力腐败的高度,赋予了审计机关更
重要的职责,突出强调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参与反腐败的工作领域必须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建立良性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在推动民主政治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要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关注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要
重视信息分析,及时提出促进管理和改善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第二,要推进基层审计机关对权力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工作平台,完善责任评价体系,努力将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对领导干部实施权力监督的有效机制;第三,要从反腐败的角度积极推动法制政府的建设。要推行审务公开制度,对一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典型案件适时适度进行揭露,不断增强审计过程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通过对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关注,参与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中来。
五、基层审计机关在反腐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突出重点。无论是审计机关制定审计工作计划,还是审计组的工作及审计过程都应突出重点。只有突出重点,才能的所突破、有所作为。
二是要有强烈的办案意识。审计过程也是反腐败的办案过程,要跳出就账查账的框框,从社情民意中掌握信息,从非会计资料中寻找线索,从多角度研究分析问题,查证事实,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收获。
三是要有严谨细致的作风。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审计项目不深不透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反腐败斗争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基层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将严谨细致的作风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既发现问题,又避免风险。
四是要加强配合。基层审计机关发现的经济案件线索应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或检察机关,争取有关部门(机关)及早介入,弥补审计手段的不足,努力使案件有更大的突破。
第四篇:基层审计机关在反腐败中的作为[范文]
审计机关是国家专门设立的经济监督机构,依据《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对相关权力的监督、遏制腐败、促进廉政建设是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更是基层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当前社会腐败现象的特征和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以及基层审计机关自身具备的专业特长、职能优势和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基层审计机关能够在反腐败斗争中有所作为。
一、基层审计机关能在发现腐败中有所作为
及时发现和揭露腐败,是基层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和职能优势之所在。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是当前腐败现象的主体,而且大案要案居多,违法犯罪手法呈多样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案件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但是,凡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犯罪活动一般都要通过资金往来和账目反映出来,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便可查出贪污、行贿、偷税漏税、造假账、私设“小金库”,以及损失浪费等经济犯罪行为,同时基层审计机关身处基层,机关工作人员熟悉社情民意,更容易及时发现腐败案件的线索和信息。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单位、重点项目和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发现了大量腐败问题。仅近两年,我局在工程决算审计、有关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大量线索,向纪检机关移送案件10多起,有18人已于2004年受到党纪、政纪和刑事处分,为经济领域的反腐败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基层审计机关能在查处腐败中有所作为
基层审计机关第一位的责任是发现和揭露问题,尔后还要依法查处。对发现的腐败嫌疑,基层审计机关都应将其作为重点予以追踪审计。对追踪查实的腐败行为,则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于基层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作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二是对于基层审计机关处理权限以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并视情继续参与查证。实践证明,“审计机关先行突破,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协同作战”的办案思路是卓有成效的,符合目前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局先后参与了真龙公司、艾森公司等企业原法定代表人的经济案件的查证工作,通过深入的审计调查,查清了嫌疑人的违法犯罪事实,对案件的突破、定性及扩大战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基层审计机关能在预防腐败中有所作为
近几年来,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决策、部署。为了保证和促进这些决策和部署的实施,基层审计机关应从反腐败斗争的大局着眼,由过去单一的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的方面转变,坚持“审、帮、促”相结合,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通过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途径,特别是通过对经济领域里带有普遍性、倾向性或者某些制度、政策方面带有缺陷性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分析,努力找出产生腐败问题的背景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体制根源、制度根源,在及时反馈各类审计信息的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在体制改革、制度完善、加强管理、健全机制等方面的建议,为当地党委、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起到了极好的参谋助手作用。
四、基层审计机关能在权力监管中有所作为
从根本上说,腐败是一种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其本质特征是拿权力或原则作交易,侵吞国家和集体财富,为个人捞取好处,其结果必然构成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破坏和对社会生产力的阻碍。从最近几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中不难看出,多数大案要案都是掌管经济实权的行业、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单位和个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政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肩负的发展经济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从当前财经秩序方面存在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腐败行为都与少数领导没有正确行使权力和认真履行职责有关。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屡屡得逞并且无所顾忌,在很大程度上又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管理松懈,监督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强化对权力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腐败的高度,赋予了审计机关更重要的职责,突出强调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参与反腐败的工作领域必须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建立良性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在推动民主政治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要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关注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要重视信息分析,及时提出促进管理和改善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第二,要推进基层审计机关对权力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工作平台,完善责任评价体系,努力将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对领导干部实施权力监督的有效机制;第三,要从反腐败的角度积极推动法制政府的建设。要推行审务公开制度,对一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典型案件适时适度进行揭露,不断增强审计过程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通过对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关注,参与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中来。
五、基层审计机关在反腐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突出重
第五篇:新形势下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姚海峰(湖北省宜都市审计局)
【时间:2011年11月18日】 【来源: 】 【字号:大 中 小】摘要: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促进审计人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改变思维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工作重点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主法制建设上来。
关键词:审计文化 建设 重要性 精神内涵 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创建和弘扬先进的审计文化,建设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共有的思想宝库,增强审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既是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工作者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一、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㈠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四个方面精辟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通过审计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之一,肩负着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对各类财政性资金的监督,尤其对支农扶贫资金、生态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和教育、卫生、民政等领域的审计,确保国家扶贫、救助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要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构建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审计文化。
㈡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审计目标是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为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与企业职能的分开、社会中介组织逐步规范,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要更多地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审计目标和重点的调整,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审计内容和形式的深化,为审计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审计理念,追求高尚的审计精神,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
㈢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支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是整个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的变迁,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就业形式、分配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时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逐步多样化,加之因深化改革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暂时困难和问题引起人们的疑问、困惑需要进一步化解矛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愈加突出,以及现代化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带来种种压力等都要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审计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二、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
审计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虽与其他行业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它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能够把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国家审计所确定的职责要求和既定目标中来,使审计事业在日益复杂和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保障。㈠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审计是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也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履职时,必须严格遵纪守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审计人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情况,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既不掺杂个人的好恶和主观意愿,也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审计人员只有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审计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㈡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审计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而现在一些部门单位财务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勇于同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审计事业,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当然,审计机关既要鼓励审计人员大胆揭露和处理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也要建立起对审计人员的保护机制,成为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避免审计人员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打击报复。
㈢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审计是一种专业的经济监督活动,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违法违纪的手段愈来愈隐蔽,审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日甚一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既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计能力。审计机关也应该在打造复合型人才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㈣善于总结,促进规范。审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注意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规范今后。分析原因,规范今后,既是审计工作的目标,也是审计工作的归宿。审计人员要善于把平时发现的个别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找出共性的问题,然后从制度层面去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新形势下,审计人员既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政策法规,又要善于对完善政策法规提出建议,因为审计人员最能发现政策法规的不足,也最有条件提出专业意见。
㈤廉洁自律,无私无畏。己身不正,何以正人。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对经济的监督、评价全力,就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做到正人先正己。审计人员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纪律,不该拿、不该吃的决不伸手,并且要摆正心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做到生活上不奢侈,待遇上不攀比。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审计人员只有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才能做到一身正气,无私无畏。
三、大力加强先进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审计文化是全体审计人员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价值体系,从承认、接受、内化到自觉作为准则,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建设先进审计文化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措施,同时要结合审计自身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㈠增强政治修养,牢固树立审计核心价值观。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之一,肩负着法律赋予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政治坚定性放在第一位,要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践行审计核心价值观。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对人民和国家无限忠诚,有了这样的源动力,才能敢于碰硬,勇于坚持原则和不懈地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敏锐性,不忘谏官职责,善于从苗头中发现问题,不断揭示和反映体制、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发挥好审计的建设作用;只有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才能确保工作结果客观公正;审计作为经济监督机构,必须比别的部门更加清廉,是审计人员应有的品质,是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必然要求。树立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积极引导,加强交流互动,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不断增强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审计人对审计文化核心理念的认同感。
㈡提高理论修养,掌握建设审计文化的武器。理论修养是一个人的灵魂基础,是其本身内在需求。理论修养是把握全局、掌握方向的修养,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精神上的高尚与亮节,来源于理论上的深刻与彻底。审计干部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用心思考、学用相长。终身学习,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当做一种修养、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学习中,既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经济、社会、科技和其他知识,博采众长,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用心思考,增强思考意识,培养思考习惯,通过理论的学习,不断的思考,要解决思想认识模糊、工作兴趣缺乏、作风学风浮躁等问题。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以深刻的认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提高理论水平,“学而不思则罔,思儿不学则殆”,深刻阐明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学用相长,要把科学的理论和精神实质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高度的理论思维,创新理念、更新思路、转变模式,把学习成果转化成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方法,积极指导工作实践。
㈢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抓好审计文化建设主线。在审计文化建设上,必须要抓好道德建设这跟主线。首先要以审计人员自身的道德建设为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历史上优秀的从政者比较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立身惟正”,即“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上,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居官之七要也”。其次,在审计文化上要应健全道德回报机制,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真正形成对道德行为的赞扬和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使人们分辨是非善恶。虽然道德是以尽义务为特征,但尽义务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相应的权利。从道德主体而言,他从事某种道德行为,确实是以不谋取权利为目的,但这只能说明从事道德行为的主体的崇高,而不能由此证明这个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合理的。应在奉献和回报之间建立一个良性反馈机制,即行善就应得福,尽义务的人就应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不尽义务的人就受到谴责和惩处。只有真正建立起不让老实人吃亏、扬善抑恶的有力机制,审计行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才会不断好转,审计文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
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打牢审计文化建设的根基。一方面,多读书、多学习。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文”,文,既有理论的含义,也包含有知识水平和对文化、艺术掌握程度之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在提倡要多学习、多实践、多增加文化修养。这里所称的文化艺术是具体的,包括古今中外小说、诗词、名人传记以及戏剧、歌曲等等,以此增长知识,开拓胸襟,开拓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内在的涵养,可以使人感受到外在气质。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要贴近实际,组织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审计干部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审计文化产品,热情讴歌审计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和审计队伍的理解支持,进一步密切审计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加强审计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审计文化活动,发挥审计文化在陶冶情操、舒缓压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的审计人文环境,营造有利于审计干部身心健康、依法履职的良好氛围。
㈤注意借鉴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推动审计文化建设。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和借鉴。如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只有正本清源,提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素质,才能使法律建设和“法治”得到有力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这对如何从源头上防止各种问题的产生、对如何加强审计机关自身治理效率和对如何保证审计建设作用发挥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又如,儒家强调“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性修养模式,对为政者从存心、养心、尽心等方面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修养方法,强调要使人“在家为孝子,在外为忠臣”的价值标准。在化解今天我们面对的各种冲突与危机,建构和谐世界方面,提供了的许多有益的理念。要站在时代高度,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借鉴吸收其优质资源,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审计文化服务。(姚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