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论商业银行的一对一营销
略论商业银行的一对一营销
随着国有银行的转制及中国加入WTO,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迅速转变,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一对一营销应运而生。本文简单介绍了一对一营销的内涵及其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商业银行一对一营销的具体策略。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非凡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大举登陆,客户选择银行的自由和空间越来越大,国内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在新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日渐活跃。各商业银行纷纷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推进CI建设,加强促销宣传,努力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国内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也由银行本位到产品本位再到客户本位,商业银行开始注重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通过识别不同的消费者群,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塑造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因而,对银行来说,如何更加准确地评估客户价值,区分出盈利性客户和风险性客户,进而通过提供差异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维系现有的盈利性客户;以及如何进一步从满足客户需要,转向培育客户需求,挖掘更多的盈利性客户。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优势,实现盈利的重要内容。这时,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一对一”营销应运而生。为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一对一”营销(one to one marketing)是鼓励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识别、追踪、记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和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最终提供个体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运用针对性地营销策略组合去满足客户需求。其目标是同一时间向同一个客户推销更多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信贷、结算、各种代理、信息咨询、项目开发、市场调查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一揽子、一柜通服务,而不是将一种产品推销给更多的客户。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有的放矢,集中有限的资源从最有价值的客户那里获得最大的效益。
那么,商业银行如何来开展一对一营销呢?一般来说,首先要识别客户,对客户进行差异分析,然后和客户保持互动,调整产品或服务来满足每个客户的需要。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开展一对一营销有如下实现形式摘要:
一、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没有理想的客户资料就不可能实现“一对一营销”。这就意味着,营销者对客户资料要有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对于预备“一对一营销”的商业银行来讲,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能直接挖掘出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价值的优质客户,建立自己的“客户库”,并和“客户库”中的每一位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位客户的生涯价值。商业银行通过CRM的实施,可以整合自身拥有的金融资源体系,优化市场价值链条。
CRM是一种企业客户战略、一种经营哲学。为实施客户战略,企业需要借助于CRM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相应的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以充分地把握客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客户制定相应的销售、营销和服务策略,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使企业客户资源的价值最大化。CRM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CRM也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和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其基本功能包括客户管理、联系人管理、时间管理、潜在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电话销售、营销管理、和客户服务等。
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对企业--客户关系的互动引导,识别、保留和发展价值客户,达到
商业银行盈利最大化的目的。商业银行实施了CRM后,将会拥有统一的客户信息平台,这样当银行在处理每一个客户的业务时,就会首先看到客户的资料,以及历史业务记录,从而在服务过程中可以想客户之所想,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将柜面、网络、电话、自助银行设备等各种营销渠道和服务手段进行充分的、深层次的整合,对市场进一步细分,通过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人性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的满足度和忠诚度;银行可辨认出谁具有最高价值并可能转到别家银行的客户;谁是本身价值不大有可能对银行造成潜在的风险的客户。
二、强化市场细分,促进对优质客户的服务 根据Pareto Principle法则,企业的80%利润来自20%的忠诚顾客。另据一项探究表明,15%的客户为银行贡献了85%的利润。保留老客户,获取新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是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所在。“一对一营销”通过和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关系,达成客户和银行双赢的局面。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形成的对传统业务的领导地位和垄断地位,对业务领域缺乏相应的市场细分,我国各商业银行仍然只把目光盯在和其直接客户的关系上面。而对商业银行有重大利益影响的其它各种主体的关系则缺乏明确的分析、重视并采取全面的关系协调和促进政策。因此,开展一对一营销要求商业银行促进和和各客户利益关系的紧密结合,互动发展。1.和优质企业和高端个人客户建立和谐紧密的长期伙伴关系,为客户创造终生价值,从而实现市场主体的共赢格局。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中不乏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科技含量高的优秀企业,而它们将是未来相当时间里国内最具活力的企业群,将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契机,一些小型的商业银行可以把中小企业作为基本客户群,拓展对其服务的形式和途径。
2.和证券、保险、基金、电信、能源等行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市场,共享客户资源。如商业银行北京市通信公司和联手协办的银行卡电话支付缴费服务,有效地整合了银联、电信、银行和服务运营商的相关业务资源,可统一接入各种银行卡电话支付缴费业务,统一提供客户服务支持,最大限度地方便持卡人缴纳各种费用,便于更多的服务商利用多银行支持环境发展业务,扩大各成员银行银行卡的受理范围和渠道,降低各参和方业务成本。
3.银行同业之间建立竞合互动的良性关系,实现服务网络等资源的共享
三、推行客户经理制商业银行的“一对一营销”的执行和控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机制,它不仅意味着每个面对顾客的营销人员要对时刻保持态度热情、反应灵敏,更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它要求能识别、追踪、记录个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和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最终能提供个体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运用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组合去满足其需求。所以推行客户经理制,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的迫切需要。客户经理制的施行,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理念由围绕产品向围绕市场和客户的转变;经营策略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中心转变。客户经理制是一种竞争优质客户、推销银行产品和服务、增加盈利的业务体制。而客户经理是银行的代表,代表银行营销产品、为客户提供维护和服务,是全权代表银行和客户联系的”大使”。客户有了新问题只需要找客户经理一个人,由后者负责了解情况,协调行内关系,并负责解决。其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全面、独身定做的服务。大力挖掘优质新客户、提高业务市场占有率只是客户经理的基本职责。而不断加强现有客户关系、对现有客户的维护服务则是客户经理的重要职责,客户经理要通过连带促销、交叉式销售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并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为把握好商机,客户经理还应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充分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向客户宣传金融法规、政策、制度以及本行经营的业务项目、金融产品等,为客户提供各项咨询服务及理财服务。同时注重分析探究市场,加强对客户的探究,主动把握客户的思想动态、经营行为等,切实防范风险。及时准确地收集客户经营情况及客户意见、行业动态、同业竞争对手情报等各类信息情报资料,上报给有关部门,以便采取应对办法,促进业务的发展。将客户划分为若干类服务对象,针对不问需求,提供特定服务。并且根据客户的实际状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客户等级,不断调整服务办法。
另外,客户经理应抓住各种机会,积极向客户推销银行产品。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品种很多,客户对银行的新产品和新业务的了解非常有限,客户经理可发挥“教练”职能,向客户灌输最新金融知识,有针对性地向客户主动建议和推荐适用的产品,让客户分享银行的金融创新成果,激发和引导客户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推动银行和客户间的业务合作向纵深发展。
总之,客户经理是银行的代表,其工作的全部内容就是在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主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系列化、综合性的一站式(one-point-contact)金融服务,并不断地加深双方合作,为客户和银行同时创造价值。银行客户经理只有成为客户的朋友、理财专家,才能打动客户,让其选择该银行。
四、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一对一营销的核心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在产品开发上,要善于根据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个性需求,及时推出新的服务品种,非凡要关注资金的流向,捕捉新的效益增长点。目前可着重进行下列产品的创新摘要:在负债业务方面,可开设贴现储蓄、复利储蓄、累进利率储蓄、联立定期储蓄、定活一本通、本外币一本通存款、基金型账户等;在资产业务方面,可开办度假旅游贷款、学资贷款、汽车按揭贷款、可转换贷款、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信用证券化等;在中间业务方面,可开办代理融资、代收账款、收买应收账款、融资租赁、贷款承诺等业务,尤其要依托电子化网络和银行卡等高科技手段,大力发展代收付等业务、投资理财业务、个人结算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及探究建立个人账户等;另外,要积极参和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业务,争取券商资金清算代理、上市企业开户银行、收款银行、股民保证金存款等业务,吸收资本市场的资金存款,大力开拓针对个人客户的综合性零售业务。
参考文献摘要:
[1马蔚华摘要:《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发展目前状况》,《中国金融》,2003年第四期
[2管政魏冠明著摘要:《中国企业CRM实施》,人民邮电出版社
[3谭诺编著摘要:《新世纪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
[4刘永章叶伟春编著摘要:《商业银行营销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一对一营销”
一对一营销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式,即企业推销人员根据某一个忠诚客户的习惯、提出的要求或爱好来介绍或销售尽可能多的产品。一对一营销主要是突出交流沟通一对
一、服务一对一,它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忠诚客户,在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基本上,跨越不同的产品线,来深层挖掘市场。一对一营销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提出的,所以产品完全符合顾客特定需要。从而实现一对一营销的目标,即提高商业推广活动及终身客户关系的投资回报率和提高整体的客户忠诚度,使客户的终身价值达到最大化。一对一营销与比传统营销更 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利润最大化。除此之外,一对一营销还可以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人无完人,当然,一对一营销也有缺点。一对一营销是根据顾客按其不同的需求和特征区别的对待,使企业更好地服务于顾客。会导致市场营销工作的复杂化,经营成本的增加以及经营风险的加大。产品、服务独特性的长期维护工作因而变得极为不容易。
第三篇:医院一对一营销
医院一对一营销.txt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干掉熊猫,我就是国宝!别和我谈理想,戒了!解读医院一对一营销 2011年3月3日
当我们进入网络经济时代,所谓大众营销(MassMarketing)的战略已经没落,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直接营销、数据库营销关系营销等营销概念都在这个“互动年代”重新改写规则。为客户提供个性定制化的“一对一营销”应运而生,成为管理客户关系系统(CRM)、掌握客户信息、积累企业智慧、建立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
“一对一营销”震撼了全球营销界,目前正在用多种方式影响全球的各行各业,以“一对一营销”为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也正成为领导全球经济潮流的力量。无论是新经济的代表,如戴尔电脑、Amazon.Com,还是传统企业UPS、宝洁、雅芳,都以巨资引入CRM工程,重新设计产品、重建组织流程,使之成为创新企业价值的核心。
目前,很多人理解的医院营销就是广告,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广告仅仅是营销活动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国家逐渐对医疗广告的严格控制,靠医疗广告作为医院经营的主要手段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经营活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的营销战略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直接营销、数据库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营销概念都将在这个“互动时代”重新改写规则,为健康需求者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医院一对一营销”同时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医院一对一营销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提出源于传统市场营销中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争取新顾客的成本大大高于保持老顾客的成本。精明的医院经营者及医院营销管理者,总是试图与患者及家属、政府机关、社会公众、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医学行业协会、学会等建立起长期的一对一的互信互利关系,这就需要以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医疗服务、公平的医疗价格、良好的医院信誉与对方交易。同时,双方的人员之间还须加强信息、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一对一的联系与交往。双方越是增进相互信任和了解,越有利于长期合作,双方的业务交往也必然逐步加深,这样逐项、逐次的交往发展成医疗技术与服务的实施,实际便是医疗技术与服务交易的达成,这样可以发展成为大大节省医院成本和时间例行程序化的交易。
医院一对一营销从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这一特定的战略思考出发,综合运用现有的医院营销工具去建立、巩固和发展与客户(含患者与社会公众、政府机关、医院供应商、医学行业协会、学会等)之间良好的营销关系和服务关系。它通过医疗服务、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与利益。谭小芳老师表示,医院一对一营销的核心是以健康需求者为中心,千方百计地达到“医院客户满意”,通过与每个患者及健康需求者的互动对话,了解医疗需求,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医疗服务。目标是在陆续的时间向一个客户逐渐推荐最多的医疗服务使其满足,而不是将单一的医疗技术或服务同时推销最多的客户。
“医院一对一营销”鼓励医院建立以健康需求者满意为基础的关系,而不是竭力追求暂时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医院推广的做法是引进人才、新技术,购买新设备、然后试图为新设备新技术找到客户。但一对一关系营销是以客户为中心,教育、开发一个客户,然后试图为该客户找到合适的医疗健康新手段。
“医院一对一营销”鼓励医院与每一个客户进行对话,并让这种对话促成一种“学习的关系”。客户会指出他所需要的医疗服务,医院则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东西。客户在这种学习的关系中会提供意见,并具体说明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在此期间,双方深入了解,由于这种学习教育的过程是吃力的,所以客户改换其他医院的机会不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个成功的做得好的一对一营销的医院能够大大增强其竞争力。首先,国外调查统计,病人愿意看同一个
医师的10点理由——
1、我喜欢他的微笑;
2、他总是对我感兴趣;
3、他的检查非常仔细;
4、他很有自信;
5、他每一次都和我握手;
6、他在我不舒服时打电话慰问我;
7、他给我希望;
8、他每次都会先洗手;
9、他总是注意我穿的新衣服;
10、他做事简单却不刻意引起我的注意
根据大量实践、培训与咨询的过程,谭小芳老师总结出医生一对一营销的关键有三点:
1、我的患者为什么不太喜欢我或根本不喜欢我?
2、我如何让患者喜欢我或非常喜欢我?
3、我如何让患者长久的、非常的喜欢我,并把他的亲戚朋友带给我?
在应用现代大量数据的处理、挖掘的基础上,“医院一对一营销”注重:
●关注医院客户终生价值和长期沟通
●更精确的医疗目标客户
●一对一的双向协调、互动、学习
●人性化的医患直接沟通
●医疗项目的可测性与长期跟踪
●医院营销战略的隐蔽性
●医院与患者之间的长期关系是医院一对一营销的核心
项目交易的市场营销即大众化的医疗营销能使医院获利,往往是短期的,医院要真正经营得好,就必须追求可持续发展,更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因此保持并发展与患者的长期关系是医院一对一关系营销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灵丹妙药。建立一对一关系是指医疗单位向健康需求者做出某种承诺;保持关系的前提是医疗单位履行承诺。发展或加强一对一关系是指医疗单位履行从前的诺言后,向健康需求者做出一系列新的许诺。谭小芳老师认为,本来医院营销对于传统的医院管理者就有点新颖的味道,而医院一对一营销与大众营销即普通的医院营销相比,更是一种新的理念与方法,它有着一系列的特点——
1、医院一对一营销的经营信条是:与相关单位或个人建立良好的一对一关系,今后长期的交易及项目会接踵而来。
2、大众化的医院营销追求医院利润的最大化;而医院一对一关系营销追求医院与客户互利关系与双赢局面的最佳化。
3、大众化的医院营销强调的是医疗市场占有率;而医院一对一关系营销强调的是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4、营销目标不同:大众化的医院营销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刺激医疗消费;而医院一对一关系营销的目标是追求可持续性医疗消费,发展长期需要健康的客户。
5、交易方式不同:大众化的医院营销采取的是单一的逐项逐次的项目交易;医院一对一关系营销发展为系列的例行的项目程序化交易方式。
6、服务对象的深化:大众化的医院营销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即患者;医院一对一关系营销将其扩大为患者及与其相关的社会层面(患者家属、朋友、同事及关心健康的一切人),把人的健康需求含义由单一性扩展到丰富性。
7、“客户满足”的新含义:大众化的医院营销所指的满足是医疗服务在被患者消费时得到满足;
而医院一对一营销要求不仅在医疗服务被患者消费时得到满足,还包括提供医疗消费前和被医疗消费以后得到满足。
医院一对一营销的最终成果是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这种成果来自于成功运作一对一营销的医院市场营销网络,它是指医院与客户建立起牢固的互相信任的利害关系所构成的一对一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医院根据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战略,并可以找到战略伙伴与之联合,以获得更广泛的扩张(技术扩张、业务扩张、地理扩张)。医院营销网络远远超出了纯粹的“医疗市场营销渠道”的范畴,借助该网络,医院可以在任何医疗市场上同时推出新的技术、新的服务内容,而且可以减少由于技术或服务进入市场时间滞后而被富有进攻性的模仿者夺走医疗市场的风险。医院因而具备了一项独特的资产、一项独特的战略资源,这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经营的更高境界。
对于弱势的民营医院来讲,一对一营销主要是获取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而对于强势大品牌医院来讲,一对一营销却可以帮助医院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医院在运用一对一营销时,必须考虑大众化和个性化的市场空间问题。如:主力市场采取“大众化”的一对一策略,即一对一营销的市场维度一定要有足够的广阔性,主打的医院服务往往就承担着这个任务,去满足一大遍消费者;边缘市场则可以采取“个性化”的一对一策略,即市场维度相对较窄,但主要任务是为了增强竞争力,有利于争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或对竞争对手的某些市场造成冲击,侧翼产品、攻击产品、过渡产品多承担着这个任务。
在新营销时代的今天,医院一对一营销的整合布局除考虑医疗服务产品的一对一,还包括销售区域的一对
一、价格的一对
一、品牌的一对
一、渠道的一对
一、传播的一对一等。谭小芳老师建议医院管理者在实践中运用医院一对一营销时,切毋坠入思维的定势误区,如:出现品牌定位过窄,给自己画一个圈,反而失去大遍的市场;过于患者导向,营销导向失控,让营销活动处于被动;超越医院实力,孩子多了反而一个都养不好;过分依赖数据库,忽视市场变化而不去发展新客户等。相反,正确地运用一对一营销,不但可以增强品牌的吸引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医院业绩。
第四篇:《一对一营销》读后感
《一对一营销》读后感
姓名:台琰
班级:10财务管理学号:1013101027 书名:一对一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战略
作者:唐璎璋、孙黎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该书系统的介绍了一对一营销的内容,附加大量的案例,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一对一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方式,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一对一营销成为管理客户关系系统(CRM)、掌握客户信息、积累企业智慧、建立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本书由国际一对一营销协会提供案例,向中国企业引进“一对一营销”的理念与战略、信息技术与导入方案,帮助中国企业彻底改变传统企业的商务运作方式,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设计及执行一对一策略,锁定客户忠诚度并提高利润,从而为整个经济环境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什么是一对一营销
“一对一”营销是营销方式的一种革命,其核心是追求“顾客占有率”。一是重视“顾客份额”,不仅关注市场占有率。二是重视“与顾客对话”,对每一个顾客都要了解。三是重视“定制化”。定制化是指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个人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以满足每位顾客的特定需求。
传统的营销,是从产品的角度经营,一次关注一种产品或服务,满足一种基本的顾客需求,然后挖掘市场,尽可能多地找到在当前销售季节中有这种需求的顾客。其以某种产品或服务为营销中心。而一对一营销,不是一次关注一种需求,而是一次关注一位顾客,尽可能多地满足这位顾客的需求。它关注的中心是顾客。实行传统营销的公司的成功方向是赢得更多的顾客,而实行一对一营销的公司的成功方向是更长久地留住顾客。
企业可以通过下列四步来实现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一对一营销: 第一步:识别顾客
1、深入了解比浮光掠影更重要。
2、长期研究比走马观花更有效。
第二步:顾客差别化
第三步:“企业—顾客”双向沟通
1.企业必须是一个成功的、具有成本效益的量身定制者,具备有效的设计接口和精确的顾客规格记忆。
2.顾客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把这些规格要求提供给公司。
第四步:业务流程重构
一对一营销的优点和缺点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一对一营销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能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以销定产,减少了库存积压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企业通过追求规模经济,努力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和扩大产量。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创新是企业永保活力的重要因素。当然,一对一营销也并非十全十美,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1、由于一对一营销将每一位顾客视作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这固然可使每一个顾客按其不同的需求和特征得到有区别的对待,使企业更好地服务于顾客。
2、2、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使产品的差异日趋淡化,今日的特殊产品及服务,到明天则可能就大众化了。产品、服务独特性的长期维护工作因而变得极为不容易。
最后
本人认为:一对一营销”的基础是企业与顾客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即通过与顾客的一次次接触而不断增加对顾客的了解。利用学习关系,企业可以根据顾客提出的要求以及对顾客的了解,生产和提供完全符合单个顾客特定需要的顾客化产品或服务,最后即使竞争者也进行“一对一”的关系营销,你的顾客也不会轻易离开,因为他还要再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使竞争者对他有同样程度的了解。
第五篇:商业银行营销相关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贷所面临的风险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放款业务的利息及服务费收入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根据有收益就有风险的基本原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谓信贷风险,就是贷款不能按期收回,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其根源在于市场经济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没有能力向银行偿还本金或者有意不履行还款义务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的发生,从直接原因来看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前破产倒闭,资产价值不能抵偿债务,致使银行无法收回本金;二是借款人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三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没有破产倒闭,也不是由于资金紧张而是故意不归还贷款。第一和第二种情况的出现大都是由于银行发放贷款时采用信用放款的形式,就信用放款本身来讲,它不以任何物品做抵押,只凭借款者的信誉发放贷款,一旦借款人由于种种原因无力归还贷款时,就会使银行遭受损失。从产生信用风险的第三种原因来看,主要问题发生在借款者自身的信用品德不良。2.利率风险。
这是一种因市场利率变化引起资产价值变动或银行业务协订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的证券行市就趋于下跌,银行所持现金的机会成本就加大,长期贷款原订利率相对较低而蒙受损失,同时存款资金也可能开始流失。反之,如果市场利率下降,银行资金成本也就加大,贷款利率也因相对较高而致资金需求不旺。当然,这种因银行利率调整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所造成的损失只是一种可能性,只会在银行经营管理不当时发生。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给银行放款带来的风险。例如,银行为获得更大的利润,以较高的成本吸收了大量的资金,作为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加以运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贷款需求下降,或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这时大量的利息支出就会给银行带来风险。另外,放款的市场风险也来自银行自身的放款规模。在贷款需求上升的条件下,银行出于盈利动机,盲目扩大贷款规模,以期通过扩大流动性负债来保证存款的提取,但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政策或其他原因造成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减少,银行不能以适当的利率水平取得资金保证其流动性的需要时,也会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4.通货风险。
这是因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引起货币贬值而带来的风险。银行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统一,一般情况下这种风险会自动抵消,但对于贷差较大的银行来说,本金贬值的损失是不应忽视的。
5.内部管理风险。
这类风险经常同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当有关,如决策不当,管理存在漏洞,营业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管理人员及员工素质较差,等等,都会带来这类风险。商业银行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企业。只要放款及投资损失10%左右,即足以将银行全部资本耗损无余,使其完全丧失偿债能力而破产倒闭,并损害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因此,长期以来,西方商业银行非常注重安全性原则,强调稳健经营,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比较完备而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的管理理论、制度和方法。例如,在贷款审查中“五W”原则,即:“Who”:借款人是谁,要求着重了解借款人本身的信用状况;“Why”:借款人为何借款,要求搞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What”:借款人用什么做担保,要求确定贷款的抵押物,以及抵押物的质和量;“When”:借款人何时能归还贷款,确定贷款期限;“How”:借款人如何归还,即确定还款方式。在对借款人信用的审查方面,西方银行家们提出了“五C”原则,包括借款人的品德、才能、资本、担保品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即Character、Capacity、Capital、Collateral、Condition of Business)。除“五C”以外,西方又有人提出了“五P”要素,即“Personal Factor”:个人因素,指借款人的信誉和人格等;“Purpose Factor”:目的因素,指放款目的的合法性和效益性;“Payment Factor”:偿债因素,指偿债能力的稳定性和偿还时间的合理性等;“Protect Factor”:债权保障因素,指还款担保和担保品的可得性等;“Prospective Factor”:展望因素,指对授信的评价与对银行收益与风险的评价。此外,西方商业银行还通常采用其他一系列的旨在降低信贷风险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如贷款抵押、担保制度、贷款风险规避、分散、转嫁、消缩策略,以及资产负债管理、资产风险管理方法,等等。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过高形成的原因
在我国,近些年来信贷资金已成为社会资金的最大需求,也是增长最快的需求,大大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速度。庞大的信贷资金存量,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良债权沉淀,风险资产扩张和利息挂帐积累等风险严重威胁着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十分低下,信贷风险很高,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又有自身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外部因素
1.企业状况欠佳。
目前全国近2/3的国有企业亏损,这些亏损企业的共同特点表现为“三多”,即经营性亏损挂帐多、待处理流动资产多、挤占挪用流动资金数额多。商业银行对这些亏损企业贷款是有去无回,无疑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沉淀,企业的高风险是银行目前高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2.行政干预多。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在称谓上业已成为事实,但商业银行并没有摆脱以往专业银行的诸多行政干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宏观管理”依然带有较强的指令性微观管理色彩,商业银行自我发挥余地很小。另外,地方政府把当地银行当作“第二财政”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政府部门把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寄托于银行贷款投量的多少,因此他们不管企业经济状况如何,效益如何,只要能上产值、上速度,就采用各种方式强令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而且,对于那些濒临破产的亏损企业,政府也要找银行给他们无条件地“输血”,以致造成了“政府点菜,银行买单”的极不正常现象,这无疑使银行贷出了许多不合条件的款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实施。3.企业转制问题多。
在企业转换经济机制的过程中,有不少负债累累,经营无望、濒临关停的企业实施“轻装突围,母体假死”的策略,将原有企业通过翻牌、分立、租赁等办法另开炉灶,或重新租赁给个人。这一切行为都是避开银行进行的,其目的是使银行贷款悬空。即使企业正常破产,银行的第一索赔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的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从企业转制中我们看到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法律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4.国际金融环境影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向市场化转变和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我国商业银行也不再是“关上门户”作生意,国际业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在国外资本流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国际金融风险必然会波及到国内,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一定的冲击。东南亚金融危机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国际金融风险的威力之大,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无论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角度,还是商业银行微观管理角度,对国际金融风险防范与抑制能力都还十分有限,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部国际环境还是比较严峻的。
(二)内部内素
1.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信贷人员,信贷人员对贷款的风险状况进行评定,并向上级领导定期汇报。而在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中有专门信贷风险管理小组或委员会负责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而且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中也有信贷政策委员会,信贷风险管理小组向该委员会负责。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机构建设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信贷资金营运过程看,缺乏科学的监测考核办法,贷款的审批、发放主观色彩浓,没有或缺少具有科学依据的客观评价,而且只注重贷时的审查,贷后管理没有给以足够重视。因此在这种不完善的贷款运作机制下,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越来越多,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另外,信贷人员的利益与贷款质量不挂钩,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形成贷款责任人管理制度,不便于对每笔贷款实行跟踪管理。3.金融部门间的不公平竞争。
金融部门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商业银行为争取存款而不择手段,对开户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利息外加息”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而企业又利用银行的这种心理,钻银行的空子,在多家银行开户,使银行难于真正地把握贷款企业的风险状况,监管失控,风险贷款也随之大增。
三、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a)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这样既明确了目标,又在建设过程中加强整体意识,方便与各个层面沟通,并可获得员工的支持。二是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同时由内部审计等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反馈,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使其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
b)努力实现从粗放管理向规范集约管理转变,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平衡,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理念。全面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管理层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逐级签c)订风险责任书,从内部构筑有效的“信贷风险防火墙”。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全员参与的工作,内部审计就是这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在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操作模式中,前台业务经营部门是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而后台的业务复核则是这一风险防范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操作风险、合规风险或发现舞弊等环节,内部审计则起着“第三道防线”作用,内部审计对上述两道防线的检查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最后一关。内部审计这种事后的独立性检查,不仅可评估前两个环节发挥作用的好坏,也是对前两道防线的再监督,对他们充分履行职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完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假如借贷者的信用意识增强,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就会减小,可以降低借款者违约的概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从根本上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为此,商业银行要充实行业和客户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除了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管理水平、产权结构等的影响。银行内部要加快数据集中,主要是全国数据集中;人民银行要加快完善登记咨询系统,将各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集中起来,强化数据统计分析。银行可以利用标准的统计方法统计出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行业的违约率、违约后的损失率、经济资本分配状况和充足率等巴塞尔新协议所要求的参数值,并根据统计结果定期分析动态变化,逐步积累经验值,并对关键统计参数进行压力测试,逐步向内部评级法过渡,实现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相结合。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产生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的强烈需求。在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某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评级委托给专业机构,或与专业机构共同进行评级,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人员了解客户和项目、专业机构人员在行业和评级技能方面的优势,形成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共享,实现规模效益。3.规范信贷操作流程
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部分。将信贷业务“三查”制度细化升级,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客户还贷能力的判断、预测为信用风险度量尺度。保证信贷业务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发展。
a)建立健全贷前调查制度。贷前调查是正确发放贷款、减少贷款风险、确保贷款安全的基本前提。贷款调查人员应根据借款企业的借款申请书和提供的有关资料,对企业进行深入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为: 1)企业是否符合贷款基本条件,提供或出示的证件、合同是否真实、合法。2)企业产品质量如何,竞争力如何,市场占有份额多大,发展前途如何,企3)4)业的供销渠道是否正常,设备、技术和工艺水平是否先进。
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和盈利能力如何,并考察企业的各项财务比率。企业领导者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品格气质和社会影响力如何;企业职员的技术水平、整体素质如何,等等。
b)建立健全贷时审查制度。贷款的审查、审批过程,就是贷款的决策过程,各级审批人员对贷款负有决策责任。一方面要认真审查贷款调查人员的调查意见和贷款报批材料;另一方面要按审批程序和审批要求,及时签发审批意见。
贷款审查的主要内容为:
1)审查贷款的对象、用途、原因是否符合贷款条件,是否具有一定的自有资金。2)审查贷款使用的经济效益是否可靠,贷款收还计划和措施是否可行。3)审查贷款担保单位是否具有经济实力并符合担保条件,贷款抵押物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4)审查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是否合适,是否和本行资金相协调。要根据贷款风险和贷款额度的大小,确定各级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此基础上建立谁审批谁负责的制度。
c)建立健全贷后检查制度。贷款发放之后,银行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贷后检查和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是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为:
1)检查贷款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有无挪用,配套资金是否及时到位,自有资金是否按时投入、投足。2)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是否正常,产品销售是否顺畅,项目建设是否顺利、如期。3)检查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清偿能力;检查经济效益、利益收入是否按计划实现。(4)检查抵押品的可靠性,担保单位的财务能力。
4)检查贷款是否能按期归还,贷款有无潜在风险,有何补救措施。贷款检查人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贷款资产检查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有问题贷款的转化工作。如果检查人员检查失误、督促不力,也要承担责任。
4.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
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放权经营与上收集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只有这样,信贷体制改革措施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执行,信贷体制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形成“经营风险”的信贷文化,首先要求一家商业银行要有明确的信贷政策指引。
5.完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切实强化贷款风险的全程控制
股份制商业银行要转变信贷管理观念,强化信贷风险全程控制过程中,改变目前全行上下拘泥于消化处置不良贷款的现状,把侧重点放在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上。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客户风险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量化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标准化执行方案,以便于信贷管理人员参照这些标准做好深入细致的贷前调查,考察客户的资信能力,正确评判客户的信用风险,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坚持风险分散原则,搞好贷款的风险组合,避免贷款风险集中。三是搞好贷款客户的定期分析评价,关注企业的经营变化,对影响企业贷款偿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成立专门的处置机构,进行集中管理,分类解决,一户一策,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清收和转化。6.对不良资产贷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对信贷员个人实行利益激励机制,将工作实绩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
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公平对待、员工个人利益同银行经营发展紧密相连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信贷员而言,要把经手贷款的到期本息清收率、贷款逾期率同信贷员的个人工资与奖金直接挂钩,对因信贷员个人原因而非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必须实行终身负责制,对于那些工作渎职,使银行受损的信贷员,不论金额大小,都要严肃处理。当然,对于某笔贷款收不回来时,贷款经办人的责任究竟有多大,因受到何种程度的处理,必须由不良贷款责任评审和考核定量委员会才能做出决定。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不良贷款责任评审制和考核定量制势在必行。
7.实行资产组合管理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各种市场、客户、产品、信用和经营条件,预测和控制可能产生的风险度,分散或控制住整体风险。其贷款组合管理的目标是指将贷款分散在不同的经营项目上,以防止同类企业过度借款,从而保证存款人的储蓄安全,最大程度地使市场风险多样化,并降低银行利润的不稳定性。自从马可维茨提出资产选择理论以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已在金融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西方商业银行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日益重视贷款组合管理在降低和分散银行贷款风险中的作用。当银行实行多种经营时,资产组合管理显得特别重要,它与银行的发展规划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