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国民宜急起参与宪法
论国民宜急起参与宪法(社论)
数年前吾国民之号称先觉者,莫不叫嚣奔走曰,立宪!立 宪!逮九年预备立宪之诏颁矣,而叫嚣奔走者遂默然。近年 来吾国民之号称先觉者,莫不叫嚣奔走曰,速开国会!速开 国会!逮宣统五年必开国会之诏下矣,而叫嚣奔走者又默然。从未闻有结多数人之团体,聚全国民之精神,萃至国民之脑 力,博采兼收,比类旁通,研究讨论宪法国会之为何物,究 竟吾国宜立如何宪法,宜开如何国会。起而担当创垂宪典,开 设国会之大任,而号召吾国民以相从事者。推其心得毋曰,宪 法与国会君主之恩赐物也。吾民曰立宪,君主即许曰立宪,吾 民曰速开国会,君主即许曰速开国会,是吾民请愿叫嚣奔走 之目的已达。至于而今而后,吾国将立如何宪法,开如何国 会,则天王圣明,惟钦定之是听,非吾侪小人之所敢过问耶。呜呼!是真荒谬鄙卑,而不足以语于立宪国民之资格也。今 夫立宪之真精神何在,非所以限制统治权之专恣,而保障人 民之自由乎。开国会之真主义何在,非使之代表人民之意思,参与立法而监督行政乎。民主立宪国勿论矣,即以君主立宪 国论,英吉利立宪政体之母国也,其一千二百十五年制定之 大宪章,乃贵族迫国王之结果。其内容之主要规定:曰,国 家大事咨询诸侯然后决行。曰,征收货财必要诸侯赞成。曰,国王不得妄拘臣民。曰,不经人民之承诺,不得征收租税。此 国王与贵族之契约,所以限制国王之权力也。其一千六百二 十八年之权利请愿云,不待国之许议,不得征收租税,不得 滥监禁逮捕人民,不得妄征财产,王若不许不出军费。王不 得已从之,此国王与人民之契约,亦所以限制君权,而保障 民权也。其后共和消灭,王政复古,越一千六百八十八年荣 誉革命之明年,始颁权利之宣言,凡十三条。曰,国王不待 国会之协赞,不得停止法律之效力,亦不得免除法律之执行。曰,国王不得设为特别法厅,而科以特别之罚金。曰,不待 国会许诺,不得征收金财。曰,不得妨请愿之自由。曰,不待国会许诺,不得平时蓄养军队。曰,选举国会议员时,不 得干涉。曰,在国会内言论皆得自由。曰,国会要屡开。而 臣民之自由于以保障,国王之权利于以限制,英国宪法之基 础至此乃坚固不拔。比利时君主立宪国也,而其宪法则曰,人 身之自由当确保之。曰,住所私权非依法律之所定不可侵。曰,著述刊行自由不得设定监查法。曰,立法权由国王及代议院 与上院共同行之。曰,国王之经费以法律定之。曰,国王除 宪法及因宪法特定之法律所明定者外,不得别有他权云云,所 以大伸民权而限制君权也。古今东西宪典之完备者莫过比利 时、普鲁士君主立宪国也,而其宪法则曰,人身之自由应受 保障。曰,住所所有权,信书不可侵。曰,移住、信教学问 学说著作刊行之自由。曰,受法律所定裁判官裁判之权与请 愿之权。曰,各大臣当代国王任其责,凡国王关于政务之公 文,非有责任大臣一名之副署,不得有效。曰,国王与外国 政府所结之条约,若为通商事务或因之致生国家及国民各个 人之负担者,非得两院之同意不得有效。曰,国王于两院会 合之前,当为确守王国宪法无稍违犯,且遵宪法及法律以行 政之宣誓。曰,立法权国王及两院共同行之云云,亦所以限 制君权而保障民权也。日本最称君主大权立宪国也,而其宪 法则曰,天皇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遵此宪法条规行之。曰,天皇以帝国议会之协赞,而行立法权。曰,凡法律勅令与他 有关国务之诏勅,须要国务大臣之副署。曰,凡法律要经帝 国议会之协赞。曰,国家之岁出岁入每年预算,经帝国议会 协赞。曰,日本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有居住、迁移、信教、言 论、著作印行、集会、结社之自由。曰,日本臣民除法律所定外,不得逮捕监禁审问处罚,不得侵入其家,妄行搜索,不 得侵夺书信之秘密所有权与受裁判权。曰,日本臣民得循别 定之规程而为请愿云云,其所以限制君权保障民权者,亦再 三致意。
由是观之,凡言宪法,未有不限制统治权之专恣,而保 障人民之自由者也,否则必非宪法。凡言国会,未有不代表 人民之意思,参与立法而监督行政者也,否则必非国会。夫 欲限制君主之权力,保障人民之自由,而仍稽颡泣呼谋之于 君主,其愚固已可怜,而况于马矣卧匍匐,默待君主之宏发慈悲,哀此下民,而自限制其权力,自剥其皮,岂可得哉。且 1
自来 宪法,未有非国民能起而自立,而可以得美备之宪法者。自 来国会,未有非国民能起
而自开,而可以得有力之国会者。英 之权利之宣言也,以英国民自己之要求。法之人权之
宣言也,以法国民万众之合意。普之召集国会使修正宪法也,以伯林 人民之肉薄王宫。日
本之布宪法而召集国会也,亦以其国民 中之民权论者与王权论者,明张旗鼓论争之结果。
盖以宪法 者,保护人民之铁甲也,束缚君权之巨绁也,人民不起而立 之,断未有君主肯起
而立之。国会者,人民之大本营也,君 主之牵制物也,人民不起而开之,断未有君主肯起
而开之。其 有恩许开之者,必非真正之宪法,真正之国会也。奈何吾国 民竟坐视其自立宪,而自开国会也哉。嗟嗟!见兔而顾犬,未 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乃者宪法虽布
不过草纲,国 会云开,尚待三年。使吾国民乘此闲暇,恍然自觉,勃然兴 起,研究宪法讨
论国会。人人心目中悬理想优美之宪法,馨 香可祝之国会,知宪法国会为吾民生命财产自
由之保障,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之则乐,无之则悲。而合天下之谋,聚 全国之力,指
天日誓泣,共以支撑吾民之保障自任。敢有堕 吾保障者,群起而攻之,牺牲头颅而不悔,则美法瑞士共和 之宪法,虽不能骤见于今日,而掇英比普日之精华而弃其糟 粕,以合于吾
国民固有之精神,当非甚难之事。不然而学金 人之缄口,效老庄之无为,则岂惟对美法瑞
士英比普日之宪 法望尘莫及,吾恐宪法草纲之许诸吾民以二三不完备之权利,彼纂拟者犹
将立笔而删去之也。呜呼!吾国民盖急起而图之。或谓吾国宪法既由钦定矣,篡拟宪法既
派大臣矣,子乃皇皇 焉欲吾国民起而参与之,得毋欲犯上作乱乎。曰,恶是何言 也。吾之
欲吾国民起而参与宪法,正所以尽吾国民之职分,养 吾国民立宪之资格也。夫宪法者何,契约也。立宪者何,结 契约也。君主立宪者何,君主与国民结契约也。此征之立宪 祖国之
英国史,凿凿可信者。吾国既许立宪矣,是即许国民 与君主结契约也,是即许国民与君主
立于对等之地位,开正 式之谈判也。既许国民与君主立于对等之地,开正式之谈判 矣,而
吾国民不有所主张,惟君主之命是听岂非委靡昏懦,自 弃其权利,而旷其职分乎。是故君
主曰可,吾国民不必亦曰 可。必权诸吾国民之生命财产自由有真可者在,而后曰可。君 主
曰否,吾国民不必亦曰否,必衡以吾国民之生命财产自由 有真否者在,而后曰否。且不独
可君主之可,否君主之否已 也,吾国民又当进而要求君主可吾之可,否吾之否。必如是 而
后可尽立宪之义,必如是而后可得真正之宪法,必如是而 后可全立宪国民之责任,而备立
宪国民之资格。否则所谓纂 拟宪法者,非纂拟宪法也,拟旨耳,撰诏耳。所谓将来颁布 宪
法者,非颁布宪法也,发号耳,施令耳,何贵乎立宪,何 贵乎为立宪国之国民。虽然参与
之法,资政院既格于章程(资政院章不得干预宪法),如起而争之不得,则不可不别谋 参
与机关。此事非有大政党或大机关出现不可,而组织者必 负天下之物望,网罗天下之人才,而后有济。倘一二小人参 与其间,则天下之患正未已也,吾他日当详论之。(海空)(选自 《民主报》1910年 12月 11日)
第二篇:篮球急停急起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有1.2.3,请评委老师为我抽取题目。我说课的题目是胸前双手传接球,下面我将与各位评委老师分享我的设计意图。
篮球运动是小学生非常喜爱又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经常从事篮球运动,可以使人体在灵敏、力量、柔韧、协调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了儿童身体动作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动作能力的发展;而且使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从而对小篮球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存在体质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但是一般具有依赖性强、模仿力强、好奇心强且自我约束能力差、精神不易集中的年龄特征,对于相对直观、易模仿的体育课兴趣较高。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实事求是,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的体育道德作风,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运球急停急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篮球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学习让80%以上的学生在行进间运球的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球急停急起时跨步急停的动作技术以及对球的控制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本课重难点
重点:跨步撑停,降重心,急停时低运球 难点:急停急起时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各位评委老师一定都知道,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将采用语言诱导法、讲解示范法、游戏比赛法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并引导学生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多方位参与体验,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接下来我把教学程序分为三个环节1开始准备部分2基本部分3结束部分
首先是开始准备部分:布置好场地器材后体育委员以“快、静、齐”的标准集合学生成四列横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并宣布本课内容,提出练习要求。这样做为了更好的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其次我会运用游戏“林中行军”,为学生创设情景,语言引导,你们现在都是一名小小的特种兵,接下来你们将会在茂密的森林里穿梭,老师带领学生一路纵队,在篮球场地沿边线直线运球,在端线上设置4根标志杆,做变向运球,以此来发展学生灵敏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老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同做自编篮球韵律操4个8拍共8节:上肢运动,左右交接球,体侧运动,腰部绕环,踢腿运动,跳跃运动,全身运动,抛球运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身体由相对静止状态过渡到相对运动状态,让身体各个器官及机能起到预热作用,防止运动损伤
接下来是基本部分我会先用语言引导:同学们篮球明星姚明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但是他好成绩的取得,除了有同伴的相互配合还离不开很好的个人能力外,由此引出主教材。
这样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篮球活动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其次我会安排学生不拿球自主分组练习,让学生体会探索急停急起的方法
通过自己的体验找到合适的停起方法
接着让学生两人一组看展板自主练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接下来我向学生讲解示范运球急停急起的技术动作
运球急停时,迅速降低重心,重心后移,跨步急停,手按拍球的前上方。运球急起时,重心前移,蹬地短促有力、手拍球的后上方。由于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我会多做几遍示范动作,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
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急停急起,请3-4名学生进行示范,纠正练习中的错误动作,然后学生继续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学习,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接着让学生交流练习体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技能,之后再让学生展示,教师进行点评指正。
以练习中完成动作要领较好的学生为榜样,鼓励其他学生改正错误动作,更好的掌握动作技能。
之后为学生们安排辅助性游戏“春种秋收”,让学生在篮球场的端线上成四路纵队,由每队排头急起运球到标志物(矿泉水瓶)处急停并将水瓶推倒,下一位学生急起运球到标志物(矿泉水瓶)处急停并将水瓶扶起,后面的学生依次进行,以用时短,失误少的小组为优胜组并给与掌声鼓励。
通过引导学生做游戏,进一步解决本课重难点即让学生在急停急起时降低重心,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最后是结束部分,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一臂间隔围成圆形,在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伴奏下,师生进行呼吸放松整理活动。借着优美、舒缓的音乐,让学生的身心尽快恢复到安静状态。然后让学生自评,教师用概括激励的语言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体现评价的教育与激励功能。最后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在体育委员的指导下,送还器材。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根据五年级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本课练习密度约40%—45%运动生理负荷曲线为高山型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论宪法基本原则
论宪法基本原则
宪法基本原则是指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然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任何一部宪法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反映一国当时的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宪法基本原则是对这些方面的集中反映。而认真、全面地分析和归纳宪法的基本原则,对于了解宪法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类型宪法与社会主义类型宪法间的历史联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世界各国宪法与宪政理论和实践的考察表明,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在法国启蒙思想卢梭看来,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人民的公意表现为最高权力;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民根据契约协议的产物,而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治理者只是受人民委托,因而主权只能属于人民。人民主权学说的出现,是国家学就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因此,从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布人的天赋权利不可转让、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布“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以来,西方国家在形式上一般都承认人民主权,并将其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的一项首要原则,而且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主权在民。如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日本1946年宪法规定,“兹宣布主权属于国民”;意大利现行宪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由人民在宪法所规定的形式和范围内实现之”,等等。但这些形式上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了。在生产资料资本家个人占有的社会中,只能是有产者的权,人民主权则根本无从谈起。只有在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人民主权才有可能实现。
尽管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规范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如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那样明确规定的主权属于人民,而只看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但实际上“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无产阶级在创建自己的政权过程中,批判性地继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对人民主权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质上也就是主权在民。
二、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尽管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社会中的人,因而当人权与某一个体的人相结合时,不能不打上这个人所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烙印,从而使人权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就人权最原创的意义而言,它在本质上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而且,虽然在人权源起于何时问题上,学者们有所谓人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是在法律之后产生的,或者认为人权是随着人类的生产而产生的等不同论断,但人权口号由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最先提出这一点上,则认识基本一致。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仅国家政权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之上,而且还公开推行等级特权和不平等。随着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就强烈要求摧毁君权神授学说,要求建立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因此,17、18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强调人人生而享有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在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和人权口号的指导下,资产阶级开始进行了争取人权的Dou.Zheng.。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人权口号逐渐被政治宣言和宪法确认为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同样也在宪法中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虽然在措辞上,社会主义宪法并未直接合作“人权”一词,但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质上就是对基本人权的确认。如我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就是基本人权的主要内容。同时,我们说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柄质特征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而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表现,因此,如果宪法不对此加以规定,那么,人民当家作主就只能是抽象的原则。
必须明确的是,由于资本主义宪法所体现的基本人权原则以资产阶级所有权为核心,因而虽然其宪法规范往往以公民普遍享有人权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的特点在于以人权的普遍性掩盖人权的阶级性;社会主义宪法则在具体规范中,公开限制少数敌对分子的部分人权,其特点在于以人权的阶级性谋求人权的普遍性。
三、法治原则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统治阶级按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重要的民主原则。如洛克认为,政府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潘恩也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其核心思想在于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这种主张对于反对封建专制特权,确立和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在其宪法规定和政治实践中贯彻了法治原则的精神。在他们看来,宪法本身就是国家实行法治的标志,并且一般都在宪法规范中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作为1971年法国宪法序言的《人权宣言》宣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全国人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不应有其他差别,等等。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基础是资本的特权,因此法治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不可能真正实现。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使法治原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是体现资本特权的法治,那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则是以消灭特权为目的法治。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不仅宣布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规定国家的立法权属于最高的人民代表机关。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仅宪法和法律具广泛深厚的民主基础,所有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且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坚强的后盾,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有了真正实现的前提条件。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力制约之所以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取决于宪法的逻辑起点和宪法的基本内容。尽管导致近代宪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普遍化发展,但从政治的局面而言,则是国家权力所有者的转换。也就是说当国家权力从过去由少数人所有,转变为至在形式上由多数人所有,亦即人民主权出现后,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相互分离。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利制约权力的国家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有明确规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殃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分权原则亦称公权、制衡原则。分权是指把国家权力分成几部分,分别由几个国家机关独立行使;制衡则是指这几个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和互相平衡的关系。分权原则是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根据近代分权思想确立的。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以代替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方案。1787年美国宪法就按照典型的分权、制衡原则,确立了国家的政权体制。法国《人权宣言》则称“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受美、法等国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均以不同形式确认了分权原则。从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实践看,分权原则对于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辞职,虽然是资产阶级垄断集团相互倾轧的结果,但分权原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的日益扩大和立法权的日益缩小,分权、制衡原则也正在日益走向衰落。
第四篇: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
体育 篮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急停跳投,教学比赛
2、素质练习:俯卧撑,加速跑,单脚跳
[教学目标与任务]
1、通过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
2、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程序]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出勤情况。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本次课内容:篮球、素质。
4、安排见习生。
要求:集合队伍快静齐,见习生旁听,协助教师工作。
二、准备部分(6分钟)
学生熟悉球性练习
组织教法:
1、教师讲解练习的方法,即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动作或者模仿所见过的某些球星的动
作,每人一球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熟悉球性练习。
2、教师下到学生中间一起练习或做一些动作让学生模仿。
要求:学生不能投篮。
三、基本部分(32分钟)
1、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8分钟)
动作要领:运球速度快变慢,跨步急停缓前冲,急起运球慢变快,重心前移后腿蹬。
教学重点:手、脚、身体重心协调一致。
教学方法:
(1)教师先进行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
(2)学生分两边看示范听讲课。
(3)学生成四列横队列于篮球场中线。
(4)学生分组练习。
练习方法:学生快速运球朝篮球场端线方向作急停急起动作,根据自身能力调节快慢。
(5)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动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6)请个别学生示范,教师进行讲评。
2、急停跳投练习(8分钟)
动作要领:急停动作与运球急停相同。投篮时双脚用力蹬地跳起,眼睛瞄准篮,抬肘伸臂,翻拨指球出手。
注意事项:前臂与手腕要控制好处手力量。
教学关键:向上举球和起跳动作协调一致。
组织教法:
(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听讲解。
(2)学生分组列于中线(图2)。
(3)学生分组进行急停跳投练习。要求:球不管有否投进,都只做一次投篮动作。
(4)投完篮的同学运球返回中线接到队伍的后面。
(5)教师全场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及时个别纠正错误。
3、教学比赛(10分钟)
组织教法: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进行半场教学比赛,由学生担任裁判,裁判可轮流
担任。教学比赛结束后,教师进行讲评。
4、素质练习(6分钟)
组合练习:(1)俯卧撑8次;(2)加速跑;(3)“火车前进”
练习方法:由队伍排头同学开始在起点做俯卧撑8次后向前加速跑到对面端线,与此同时,下一位同学便可开始做俯卧撑练习,与此类推,依次进行。待全组同学都跑到端线后用游戏“火车前进”返回起点。先到的队为胜,最迟到达的队集体做俯卧撑5次。
四、结束部分(4分钟)
1、放松练习
3、教师宣布下一次课内容、地点。
4、安排值日生还器材。
5、师生再见。
第五篇:的宪法论程序化
论程序化的宪法
摘 要:宪法程序是宪法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使宪法有实效的最关键的问题。它包括正当程序原则、国家权力运行程序和合宪性监督程序、立宪程序等内容。其中合宪性监督程序(又称违宪审查程序或宪法解释程序)几乎与宪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可以避免非程序的政治纷争中的难题。
一、宪法实效与宪法程序
宪法实效是宪法实施的问题,它涉及的是如何把纸上的宪法变成现实的宪法。自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宪法实施成为我国宪法学理论的热点或焦点。开始是宪法的“实施保障”、“宪法监督”和“违宪审查”问题,后来是宪法的“法律性”、“规范性”和“适用性”问题,再后来就是宪法解释、宪法判例以及宪法惯例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理解和归纳,这些讨论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忧虑,即如果没有宪法程序,没有宪法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宪法将被束之高阁。也就是说,宪法是否被实施,最关键的问题是看宪法有无相应的程序。“从中国现行宪法条文上看„„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原则性宣言倒未见得与西方的章句相去多远。问题是,这些权利义务根据什么标准和由谁来确定、对于侵权行为在什么场合以及按照什么方式进行追究等程序性前提的规定却一直残缺不全。„„对于宪法精神以及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来说,程序问题确系致命的所在。”
宪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制约国家政治系统的行为,因此宪法实施监督的主要任务是监督政治系统的行为是否合乎宪法,而不是以某宪法实施机关进行具体的决策来取代国家政治系统。因此,宪法实施制度应当是通过某种常设的程序进行合宪性监督,这也就是一种发现并排除违宪行为或状态的机制。合宪性监督程序已成为20世纪民主政治的重点,并有迹象表明,它会在21世纪得到更大的发展。
要使宪法有实效,还应当从宪法文本本身说起。就宪法的实体内容而言,它不必规定细枝末节,不必规定政府空想的承诺,因为这反而会影响宪法的合法性和权威;它需要把重点放在“制度的设计与一般原则的陈述”上,特别是法律程序的规定上。美国学者奥德舒克认为:宪法所确定的规则及程序必须足够明
确;一部宪法要想成为实质意义上的法律文件,那么它首先就必须包括这样的条款-法院可以予以实施并且这种实施并不打乱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适当的权力平衡,也无需使法院扮演地位更高的立法者角色。这样的宪法就是有程序设计的宪法。
根据各国宪法实践,我们把“宪法程序”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宪法原则的“正当程序”,不妨称之为正当程序原则;二是作为国家各机关行为的法律程序;三是关于宪法自身的程序,如合宪性监督程序,宪法制定、修改和废止的程序。当然其中更为重要的应当是合宪性监督程序。上述三方面的程序都是宪法所不可或缺的。
不能把宪法内容重点主要放在关于权力与权利的过细的实体内容上,这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它更是创制与执行法律这一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协调社会的最高机制”。西方已有的经验告诉我们,宪法“创立制度并循此建立对合法程序的稳定期望”。社会生活中纠纷与冲突不可避免,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纠纷与冲突也时常发生。宪法应当为冲突提供什么?是为解决冲突提供实际的方案还是提供其他什么?显而易见,宪法只“为冲突的解决提供制度性框架”。
是否重视宪法的程序性内容的规定,与宪法传统以及制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比较美国与法、德两国宪法,我们会发现美国宪法将权力控制的程序制度设计在首位,而法、德两国宪法更侧重于对公民权利的宣示。法国《人权宣言》产生于革命胜利中,其重视权利宣示的特点一直影响到法国现行宪法;德国“魏玛宪法”产生于战败反省中,因此侧重于公民权利的确认和宣示。而美国宪法产生于13个州之间的磋商以及联邦派与反联邦派之间的论辩中,当时的焦点问题并不涉及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把权力的分配与制约看做是宪法的关键,所以必然会侧重于宪法的程序方面的规定。
经过数十年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后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代表这个新政权的宪法是在胜利的喜悦中和对旧制度的抨击中制定的,它是“胜利果实的记载”,因此它必然重视人民的权利宣示。至于新政权中的权力与权力的关系,反正都是人民赋予并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就不需要作什么限制。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我们数十年,直到对现行宪法的影响。这种形态的宪法与中国法形式化因素的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注重宪
法的实质和目标,而轻视宪法的形式和手段;有了民主和自由的目的与标准,就可以不要实现民主与自由的过程与方法。这样一来,民主与自由难以按宪法预定的内容来实现,宪法上的民主与自由之内容形同虚设。宪法固然可以保持现在关于基本权利规定的规模,但是宪法程序性内容的缺乏是不可不引起高度重视的。
宪法的程序需要宪法予以确认,而宪法的实体内容,其实可以通过不断的宪法演变而得到发展和细化。这种宪法演变,应当是在宪法规定的程序与原则的框架中像社会生活规范一样得以自然地生成和发展。其演变形式有三种:一是“因立法导致宪法演变”;二是“因宪法解释导致宪法演变”;三是“宪政实务运作,形成宪政惯例”。从它们的特点来看,应该称之为宪法的“正式演变”或称宪法的“制度内演变”。郭教授所讲的“宪法解释”其实不限于解释机关对宪法条文所作的解释,还包括宪法实施监督程序或违宪审查程序中所产生的关于宪法的解释和判例。
重视程序设定的宪法,其实施状况总会相对较好,也更能保持宪法稳定;不重视程序设定的宪法,其实施状况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且宪法不稳定,修改频繁,甚至实施效果很糟糕。从我国现实看,许多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通过程序解决会带来全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香港终审法院对于内地子女居港权问题所作的判断与香港政府的意见相左,特区政府请求中央给予解决。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基本法解释程序来缓解这个矛盾冲突。
二、宪法中的权力程序
各国宪法都会规定国家各机关行为的基本程序以及涉及各机关权力关系的程序。前者包括立法机关的程序、行政机关的程序、司法机关的程序等。其中立法机关的程序种类较多,包括选举程序、立法程序、质询程序、罢免程序、弹劾程序、议事程序、监督程序,等等。后者主要是处理国家各机关权力关系的程序,当然前述有关程序也会同此种程序存在交叉关系。比如弹劾程序本身就是议会对行政官员进行制衡的程序。我们把上述两方面的法律程序称为宪法中的权力程序。
有人说“谨慎,在所有事物中堪称美德,在政治领域中则是首要美德”①,那么如何保证权力行使者谨慎行事呢?恐怕离不开程序的作用。我们知道,公民个人的权利法律确认并不必然与权利的程序发生关系。这是因为公民的私权利通常不与他人权利或权力发生联系。只要他人不干涉,他就能够依实体法规则而实现自己的权利。而国家权力则不同。它必然与另一种公权力或与私权利发生关系。国家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的界定和运行只能依靠并通过法律程序。美国宪法互相监督制衡的分权体制上,各种权力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与协调主要是通过程序进行的。比如美国宪法第1条第7款规定:“凡众议院及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应于成为法律之前,呈递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果批准该项法案,即应签署,否则应予退回。退回时应附异议书,退交提出该法案的议院。该院应将异议书详载于该院议事录,然后复议。如经复议后,该院议员以2/3多数同意通过该项法案,应将该法案并异议书送交另一议院,该院亦应复议;如经该院2/3议员认可,该项法案即为法律。”这个条款反映了总统对议会的监督与制约关系,虽然包含着签署权、否决权等属于实体性的总统权力,但是,这些权力显然都是通过法律程序进行的。没有程序的国家行为不仅在法律上行不通,而且是危险的。没有程序意味着没有对立观点的反诘、质疑、约束,没有理性反思,因而权力行为就会变得随意和随机。
宪法上的国家权力运行程序能够促进民主的发展,进而增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并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以政府与税收为例,什么样的政府最可能从社会中汲取足够的财政收入呢?实证研究表明,情况并不像通常的概念化理解-政府越弱,人民越自由,人民越自由,税赋越低。以15—18世纪的欧洲为例,在专制政体的西班牙和法国,税收相对于实行代议制的荷兰和英国实际上要少得多。这种差别不能仅仅用经济水平来解释。荷兰和英国给人们参与决策的机会,人们相信由代议机构作出的决定具有合法性,因此更愿意依法纳税。反之,在专制王权下,征多少税,征什么税,向谁征税,征收的税款如何使用都是王室说了算。因此,人们千方百计地逃税,致使政府税收工作代价高而成效低。此外,专制政体下的王权常常拖欠应付债款的本息,代议制政体下议会可以迫使王室按期偿还债款的本息[3].我国中央与地方各国家机关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重视法律程序的作用,从立法机关来看,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程序、省级人大有关地方性法规的制
定程序的规定都有了相应的程序依据。从行政机关来看,我国行政处罚法就是一部关于行政处罚程序的法律,也是我国关于具体行政行为的第一部程序性法律。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也有了一些程序性的规定,比如政府规章备案程序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家公权力行为轻视程序的状况。但是立法机关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程序一直没有设计出来,有些省市尝试过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但是实际上没有对政府的监督程序,只有对两院的监督程序,但不少规定已不符合司法机关性质的要求。
三、合宪性监督程序
宪法自身的程序,包括合宪性监督程序,宪法制定、修改和废止的程序。关于修宪,在历史上存在过能否修改宪法的争论:有的注重宪法的灵活性,说可以修宪;有的注重宪法的稳定性,说宪法不能修改。②这本身就说明宪法修改程序的重要性。通过对修宪程序的设计,是可以缓和宪法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的。当然其中更为重要的应当是合宪性监督程序,又称违宪审查程序或宪法解释程序。
司法审查同宪法本身一样古老,缺了它,宪法制度就绝不会实现。如果说美国1787年宪法代表着现代成文宪法的产生的话,那么,现代宪法的历史就是合宪性监督的历史。在美国宪法的违宪审查制度的示范作用下,欧洲各国宪法的违宪审查制度也发展起来了。欧美两种违宪审查模式虽有明显区别(参见图表),但有人认为它们殊途而同归:第一,两者目的相同,即都是为了保证基本人权免受政府机关尤其是立法机关的侵犯;第二,两者都试图在国家和其组成实体之间保持平衡;第三,两者在保障权力分立方面也有相同的任务;第四,两者都对国家最高职务的选举争议进行裁决,或对向最高统治当局的控告进行裁决;第五,两者都被赋予了重要而又棘手的使命-用法律措辞处理政治问题,在欧美都有惹恼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危险;第六,在两种制度中,法院都遭到这样的批评-要么太懦弱,要么是太“能动”、太大胆。
许多问题,包括某些政治冲突问题①能够通过正当程序获得成功解决,这在美国宪政体制中是最典型的。两个世纪前,1800年的总统大选中联邦党人惨败,三年后引发的联邦党人法官之一马伯里诉新总统的国务卿麦迪逊案件,揭开了美国司法审查史的第一页。这是一个十足的政治性纠纷。②20世纪30年代,最高法院与罗斯福“顶牛”,法院作为保守势力与总统形成了制衡关系。罗斯福总统所坚持的“只要目的
可取,几乎任何手段都被视为正当的这种态度不可避免地导致同最高法院的一场冲突,因为最高法院一个世纪以来已习惯于依立法的合理与否进行裁判”。最高法院最后推翻了政府的全国复兴法案,这不仅是在其宪法权力范围之内的,而且“从一个设计不周的措施中拯救了全国”。可见,司法审查程序可以避免非程序的政治纷争中的难题。托克维尔分析美国宪法时说,允许私人弹劾法律,使对法律的审判与对人的审判紧紧地结合起来,还会保证法制不轻易地受到攻击。由于采用这种办法,法制才不再天天受到政党的侵扰。所以,这样的程序有利于公共秩序,而且有利于自由。
当然,司法审查在国外也颇受指责。我们并不认为违宪审查权惟有交给法院行使才是最理想的,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对于政府以及地方立法的合宪性审查必须有完整的制度,它应当具备这样三个要件:其一,必须设立一个权威的机构,超越于除议会之外的一切机关之上;其二,该机构的成员必须有类似于职业法官的专业素养并具有政治与物质利益的保障,不受任何法律之外的意志左右;其三,它的程序必须有对立面的设置,而且须在正当处理证据与信息的前提下做出最后的裁决。
人们或许会为违宪审查机构(不一定是法院)审查政府行为所造成的效率问题、政见统一问题担忧。其实,这个机构保持这种谨慎和保守的立场是必要的,它与政府间的这种关系从根本上是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保障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司法审核并非阻挡变革的绝对障碍,它大不了只能将过程加以拖延,并使得制宪机构必须对有关的原则加以否定或加以重申”。从另一方面来看,违宪审查的结果避免了某项法律给公民可能造成的损害。以美国为例,虽然只是导致该违宪的法律对于个案丧失效力,但是,“利益受到损害的人就会找到方法不去履行该项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以致此类诉讼案件开始增加,而该项法律也将变得无力。不是人民修改宪法,就是立法机构宣布废除该项法律,结果两者必择其一”。
综上所述,宪法应当确立正当程序原则,并将它落实到制度上。比如现行宪法实际上已经赋予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和法律进行解释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审查程序的规定,因此这项重要的权力基本没有得到行使。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规定正当程序原则的条款,这固然与中国缺乏程序法观念和传统有关。如果在适当的时机以修正案形式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将有助于增进对法律程序的重视,有助于尊重和保护公民
权利(正当程序原则与公民权利保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有助于对国家权力进行必要的控制,更有助于宪法的真正实施。事实上,正当程序的规定遍及我国现行的许多法律之中,以宪法原则的形式加以概括性地规定只会加强各部门法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统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