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古城宣化文化古迹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实践总结
对古城宣化文化古迹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实践总结
在这次对于宣化文化古迹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实践活动之中,我得到了极大的收获。首先,在调查的事件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调查的手段,在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时,我学会了很多关于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利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利用关键词提高搜索的效率等等。另外还有调查走访,也很大的提高了我与人交流的能力。在与普通市民交流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从容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认真倾听被访问者的回答,我想这对于我今后进行调查时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我的家乡宣化。在之前的印象之中,宣化只是坐落在京郊的一座小城市。而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我对于宣化丰富的文化资源也逐渐有所了解。真的没有想到原来宣化竟也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大大的提高了我对于家乡的自豪感,我想这也是学院组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所在。我想,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宣化人,我也有责任有义务投身到建设宣化的大潮之中,用自己的方式为宣化古城做出一点贡献。
关注家乡的新变化,新发展是这次实践活动的主题,我想我的实践活动正是与之相契合的。看到今日拍下来的古城墙,钟鼓楼的照片,与小时候脑海中的断壁残垣相比,真的是有了天壤之别,可见家乡的变化真的是很大很大。我也十分地相信,家乡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发达。
这次调查实践的活动只是对家乡的文物古迹保护开发工作进行了初步的了解,有很多相关方面的信息仍然还没有涉及到。所以真的很希望今后还能够有机会做宣化古城文化产业方面的探究性实践活动,以便能够使实践的深度更进一步,也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今后我会多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更多了解社会,走向基层,践行北大学子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光荣使命。再次感谢学院给予我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
生命科学学院 2013级
杨安
1300012204
2014年2月10日
第二篇:家乡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开发调查
家乡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开发调查
--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
摘要:现代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历史文物一方面能为人们展示了时代的生活,有其独特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因此,文化古迹成为景点已不足为奇。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景点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破坏。本次调查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结合实践中对景区的观察,通过与景区 工作人员的交流、访谈和问卷调差等形式,多角度地探究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的保护问题,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个人、景区和社会等方面来有效地达到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目的。
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一)调查的背景
中国向来是个崇古的国家,所以历史和文化古迹对于中国人 来说,是有特殊感情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逐渐地,遍布全国的名胜古迹也就成了人们在外出旅行时的不二选择。而随着文化古迹所处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近期,有关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及游客恶意行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痛心和沉思以外,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调查的目的
在本次实践的调查活动中,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出,以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破坏因素为主要出发点,通过调查与研究,了解群众心目中对于景区现状的看法,景区所属单位的态度,在原有的保护措施上增加新的解决方案,帮助景区更好地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进行保护。除了制定相对有效的解决措施,调查活动的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们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意识,有助于景区所属单位多角度地加大对古迹的保护力度,让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能在社会各界更好的保护下,以更好更完整的姿态,向人们展示它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发挥其价值和真正效用。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的内容
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例,本次的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四方面: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根据搜集得到的以上四个方面信息和相关资料的查阅,针对以陕西省咸阳乾县乾陵为代表的历史遗产、文化古迹,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
(二)调查的方法
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主要采取了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等。
在进行调查活动之前,我们先搜集了有关乾陵的相关历史资料,以普通群众和景区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制定了两份问卷。普通群众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和3道多选题。景区工作人员版问卷共设置了15道题,分为12道单选题和2道多选题,1道填空题。
在实地观察了乾陵后,分别向游客、附近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分发了调查问卷。但在分发问卷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即不同的人群存在文化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比如在向附近的居民发放问卷时,有一部分人根本不识字,或者有些人不能很清楚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更换原来的调查方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近似于采访的方式完成的。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后,我针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情况,提出关于乾陵保护方面的问题,向景区工作人员进行实地采访,以提高本次调查的可靠性。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
1、普通群众的年龄分布:十六岁以下的占据了23.7%,十七岁到三十岁的占14.3%,三十一到五十岁的占49.7%,五十岁以上的占据了12.3%。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与中年人群占了调查对象的很大一部分,这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从大体情况来看,会选择以历史文化古迹作为旅行地点的人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年龄段内。同时,这些年龄段的人更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与指向,他们提供的信息,也更能代表广大群众,使本次调查活动更能反应真实情况。
2、普通群众眼中的现状
通过数据的整理研究,普通群众对于当前景区保护状况非常满意的占7.1%,比较满意的占23.7%,一般的占60.6%,不满意的占8.6%。
以上数据,结合我了解到的普通群众认为的目前乾陵的保护程度,我发现,在人们眼中,当前的保护还是存在不足。一方面,可能是景区所属单位的正常保护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所造成的。当然,自然灾害或者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使乾陵遭到破坏的一部分原因。总的来看,对乾陵的保护有待提高。
(二)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 1.对于不文明行为的态度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使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遭到破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在发现其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时,大部分人会上前劝说阻止,少部分人会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剩下的一部分人会选择无视。
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具有责任感和保护公共财产的意识的,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但是我觉得,上前劝说阻止和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可能是一种内心的倾向。因为在真实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无视,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些感知。首先,每个人定义的文明与不文明是各不相同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次,并不是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会有这种行动力的。当然,有如此多的人有这种倾向和意识,相信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至于具体落实,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自身的态度
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普通群众会在参观景区时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而一小部分选择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者,也有没注意的一部分群众。
可以发现,从人们自身的素质来看,还是相对乐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时还是可以发现很多不文明现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一定会有不同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在乾陵参观的游客及附近居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是不错的。如何让更多的人能有意识的规避不文明行为,是乐观以后的进一步思考。
(三)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是陕西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一座陵墓。陵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上。1961年3月,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武则天按照高宗的遗愿,选取雍州好畤之梁山为高宗修建陵寝。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乾陵寝宫修建于海拔1047.3米的梁山主峰之中,工程艰巨浩大,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埋葬时,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营建工程继续进行,及中宗李显于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五月重启乾陵玄宫隧道,合葬女皇武则天、迁葬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陪葬乾陵,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乾陵最后一座陪葬墓建成,因此,乾陵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睿宗至玄宗执政初期才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乾陵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雄伟,是唐代帝陵葬制的典范和后世帝陵营筑的楷模,在中国古代陵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里程碑和丝绸之路鼎盛时代的重要遗产,乾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陕西文物考古部门对乾陵陵园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搞清了陵园布局。乾陵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陵园分为内城、外城和陪葬墓区三个部分:内城基本呈方形,周长5920米,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外城“周八十里”,外城垣东段距内城垣约220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碑亭、狄仁杰等六十朝臣画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目前已发掘了地宫隧道、碑亭基址、王宾殿基址、内城南门阙楼基址、双乳峰阙楼基址等多处。乾陵陪葬墓位于陵园东南隅的黄土台地上,现存封土堆15个,目前已发掘清理了5座,出土了以唐三彩、墓壁画、石椁线刻画为主的珍贵文物三千余件,对研究盛唐文化和唐陵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建有博物馆对外展示。
由此可知,乾陵建成距今历史久远。在这段漫漫时光中,自然因素对其造成的破坏也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听附近的居民谈到,这两种说法都是民间传说,说来并没有多么可靠,所以不能轻信,第一种说法是说村民砸了石像,可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封建程度来看,百姓们应该是干不出来这种事儿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石像遭到了损毁呢? 考古学家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石像们脑袋的消失应该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因为在大量的历史资料上我们可以查到,在1555年1月23日的时候,乾陵一带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地震,因为发生时间是在子夜,所以死伤情况格外严重,有将近八十万人死在了这场地震当中,乾陵位于震中地区,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这就是有名的关中大地震!时间、地点全都对得上,所以专家们推测造成这些无头石像的真正原因应该就是这场死伤惨重的大地震。除了这些人像,其实也有不少石马受到了损害,而它们受到损害的位置恰恰就是头部。这些石像的材质并不是特别好,在采用的时候就发现里面有些瑕疵,所以石像一旦受到震动,先受损的就是头部,更不要提天摇地晃的地震了!根据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石像们的脑袋应该就是在那场大地震中损毁的,另外一部分可能是在明末清初那些战争中被毁的。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但是即使缺失了一块,我们也依旧能够从这些石像身上看到当年的繁华盛世。
可见自然因素也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
(四)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
除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自然灾害影响之外,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是否到位,也是历史遗产、文化古迹是否长久存在的关键。
调查显示,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认为文物遭到破坏的因素之一是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还有一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导致了破坏。不过,景区内部的文明提示还是比较到位的。
四、调查的总结及解决措施
(一)原因总结 1.游客的因素
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人在参观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时候不会有意识地规避不文明行为。另外,会有一群游客能够自身做到行为文明,而看到其他人不文明行为时,会选择无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景区的客流量只增不减。那么游客自身的不文明行为以及如何看待这些不文明行为,对于景区的影响会显得格外突出。当然,我们相信,进步的社会会使人的思想觉悟也有所提升。如何引领人们走向更高的思想层面,除了在其主要领域,以游客的身份存在,也是目前丞待加强的方面。
2、自然灾害的因素
历史悠久的乾陵,在自然灾害遭到过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再加上风吹日晒而产生的正常破坏和其他不可避免的因素。但是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3.景区所属单位保护不当的因素 我国历史文化建筑主要有三个部门管辖,分别是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宗教部门。依照常理,文物部门管理历史建筑应该是保护的最好,因为专业人士可以更好的维护这些文物,但事实就是,文物管理的历史建筑得到的保护也并没有很好。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缺少联系,没有及时沟通交流反应景区的实时情况。
(二)解决措施
1.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
除了接受正常的教育外,人们所处的环境也能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起很大的作用。所以,让普通人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是很重要的。比如人们会经常记得电视上的一些公益广告,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除了让游客在身处景区的时候受到文明的熏陶,平时也应当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因此建议,电视台可以制作并播放一些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相关的公益广告,以提高群众的个人素养。2.对文物进行保护措施
一般来讲,一些历史遗产、文化古迹会定时收到检查、维修。但是其实,不一定等到有了破坏后才进行维修,我们一定要知道,预保护和破坏后的维修相比,同样也是很重要的。预防与未然,其实是“保护”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发现的小问题,往往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自然灾害前的保护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有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的时候,更应加强保护力度。现在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许多历史建筑因为得不到资金修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毁败。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传媒是十分发达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也相对较高,如果文物部门能结合传媒,凭借共同的努力,想必资金不是问题。
4.采取更专业的保护
我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采访了解到,文物部门对景区的维修还是比较及时的,检查也是比较定时的。但是我们看到,有些维修并没有达到好的效果,甚至是向破坏前的方向偏离的。这一点,不由得让我们怀疑景区平时的保护与维修是否专业。
无论做任何事情,专业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建议招募真正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定时定期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采取一定的检查维修。
五、结束语
本次实践开展的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以陕西省咸阳乾陵为例,从普通群众对于文化古迹保护的认识、群众对待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保护的态度、自然灾害对于景区的影响、景区所属单位的保护措施这四方面开展调查,以破坏和保护为主线,根据实地考察、调查问卷和访谈所得,针对以乾陵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有效地帮助景区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遗产、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篇:阜阳市文化古迹现状及保护调查问卷
阜阳市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发展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为了了解阜阳市主要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我们阜阳一中14班历史文化调研组开展关于阜阳市历史文化古迹的社会调研工作。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阜阳市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本调查不记名,请您在填表时不要有任何顾虑。对您的合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阜阳一中14班历史文化调研组
2012年5月23日
请在您所选的答案前打勾,或者在“其他”中填写选项中未涉及的答案
1、您参加过阜阳市文化古迹保护活动吗:
A、是B、否
2、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您所了解的阜阳市历史文化古迹:
A、文峰塔 B、奎星楼 C、资福寺 D、城隍庙
E、刘錡庙 F、青莲庵 G、北昭寺 H、观音庵 I、会老堂
J、其他
3、在您所选择的文化古迹中您对其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B、了解C、略微知道D、不知道
4、您认为所选择的文化古迹的保护程度怎样:
A、非常好B、一般C、不是很好D、非常不好
5.您如何看待游客在文物古迹上刻字留念这类行为?
A.反对B.赞同C.无所谓
6、您对当前文化古迹保护状况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7、您是否赞成对历史遗迹进行开发利用
A.利大于弊,赞成B.弊大于利,反对C.无所谓
8、您认为对文物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此题多选)
A.建造大量商业建筑和人造景观B.经营不善,管理缺乏科学性
C.操作人员缺乏文物专业知识D.追求利益,进行掠夺式开发
E.游客过多F.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联系不够
9、您认为您所了解的文化古迹的发扬传播程度怎样:
A、非常好B、一般C、不是很好D、非常不好
10、您认为解决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的途径有哪些(多选)
A.增加资金投入B.限制游客数量C.培养专业人才
D.加强景区合理规划E.加大科技保护力度F.加强文物保护教育
11、您觉得当前文化古迹保护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人们的意识不够
B、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C、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D、缺乏资金
E、其他
感谢您认真完成本次问卷调查!
第四篇:北京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之所以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根源也在于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超凡的感染力。作为新时代的发展中的大国,随着日益增强的国家影响力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世界清晰地认识一个真实的、发展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已经360多年。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
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叹事实直至今日仍在国内有其市场。近日某大学设立国学学科。这本是件好事,但有人提出,设立如此科目在今天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而发问者并不在少数,实在发人深省。走在街上,无数年轻时尚男女的生活、思想内容里除了一些国骂,其余已相当“西化”,可即便是他们,对西方文化又能了解多少呢?难道西方文化仅仅就意味着“星巴克”、宝马车和CD香水吗?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又能有多深的体会呢?日前火得不能再火的“超级女声”在今天中华大地上引发的热情如此之高,甚至超过了2500年间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娱乐事实,更是一个凸显了中国当今文化走势的文化现象。
我们是否已经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难道仅要靠几句口号和少数专家学者来继承?这其实已经涉及到“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诚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离不开高科技和跨国公司,但是更离不开自己本土上已经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将高科技比作立国之骨,市场经济比作立国之肉,那么民族文化将是立国之气。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气强则筋骨健壮,气弱则根基扶摇。而气之不存,骨肉焉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中国今天的战略性发展如失去人文精神与素养的滋润,尤其是属于中国自身的文化精华的滋润,那么中国文化最终将失去自己的根基和特色,可悲地被西方文化同化。
二、中国文化发展现状主要原因
保护传统文化意识淡薄。进几十年来,无论是因大量知识分子西学意识强烈,还是全球化形势愈演愈烈,都使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与接受外来文化。当一种文化现象久了便成为一种习惯,无形之中使我国国民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更谈不上对其实行保护。而当举世都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后,才发现并愿意承认其博大精深。尽管如此,国人仍沉浸在外来文化之中,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的结果。而更值得反思的是,政策上历来对其关注较少,并且中国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显得更为“宏观”,教育上对青少年培养传统文化意识重视不够,社会上对其涉及较少,难以形成多流派观点以便提出好的对策,此外,广大经营者为获取经济利益大力宣传外来文化,忽视本土文化,这其中有媒体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成历史责任。由于政策等方面的不加重视,导致民众意识淡薄,从而难以有文化危机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执行文化政策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已认识到传统文化民族前途的重要性,而且也在努力寻求有效的应对对策,但实施进程缓慢。这其中有历史遗留心理因素,有各地区发展不同步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政策不可行和管理上的不到位等。仅就管理而言,目前按管理模式相对滞后,不符合当前形势发展,事业单位活力不大,体制内文化产业结构改革尽管勉力推进,还显得发展较为缓慢和滞后。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创意才是长久的成功通行证。随着世界竞争的加剧,各文化强国已采取政策、经济扶持等多种形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文化创新占据受众思想到创造文化附加产品获得丰厚利益。我国传统文化民族与地域性特征显著,又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源,为取材提供广阔的空间。但目前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文化附产品更是无从谈起。
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可是我们建立新文化的任务直至今日却仍嫌宭迫。使我经常感到危机的是,就在我们很多人十分惬意地沉浸在“星巴克”、宝马车和CD香水营造的氛围中时,西方人不仅很好地继承并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更在积极努力地研究《孙子兵法》和《论语》的真谛。中国人从西方学来了马克思主义,更应该从西方发展历程中学到发展壮大自己的宝贵经验与教训。那些走在大街小巷里的“西式”男女,那些将要成为明日中国主流的人们,难道就仅靠以张扬个性为荣的气质和对中国、对西方一知半解的常识要将中国的火车头驶向未来世界吗?
然而,整理传统文化并建立新文化的任务实在有其艰巨性,因为它牵扯着历史和现实多条神经。它不可能仅靠数条口号、数篇学术论文和数场国际会议就能得到解决,虽然这些努力不可缺少。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光荣而重大,然而在高度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其力量终显得有限。具有巨大影响力量的不是别的,而是靠多方面协调而成的社会风尚,好比当初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其影响渗透到千家万户,其力量最终催枯拉朽,从而催生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人自信心遭遇摧残的状况下渐渐失落,也必须在中国人正视自我、恢复自信的条件下复兴。中国文化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中的自主性,不是取决于别的,就是看我们能否扎扎实实吃透自身文化,然后有效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起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是符合当今乃至今后中国发展之潮流的先进性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的,在此,我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方面是要昭告世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另一方面也是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的,它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开展国际交流,参与世界竞争的条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和动力支持。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适合民族心理、维持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历史也告诉我们,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唯有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饱经历史沧桑而绵延几千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践行,它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注重实践、崇尚创新的文化;是兼收并蓄、不断融合的文化;是强本节用、注重和谐的文化;是含蓄内敛、勤于自省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学习古老又年轻,充满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
第五篇:苏州古城保护与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苏州古城保护与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各位学生朋友们:
您们好!
为了使苏州古城这一充满魅力的富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区在发展中永葆活力与风采,为了使小桥流水、棋盘格局的古风古韵的苏州古城在管理与保护的更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更能成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品质环境。特发此调查问卷,向同学们征求苏州古城保护与管理的建议,共同构建美丽的苏州古城。本调查不用填写您的姓名,答案也无正确错误之分,就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在每题的选项面前打钩即可,例如您选择A选项就在A选项面前打钩。
衷心感谢您们的支持和合作!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城市管理专业
2012年10月10日
一、选择题
1、您喜欢苏州古城吗?
A、很喜欢 B、一般 C、不太喜欢 D、不好说
2、您认为苏州古城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什么?
A、经济的发展 B、便捷的交通 C、文化氛围与人文形象 D、丰富的娱乐商业公共服务设施 E、其他
3、您认为苏州古城消费场所最需要改善的是?
A、注重古城的文化特色,改善现在商业化购物环境 B、提供丰富的餐饮娱乐设施
C、提供更多停车位和改善步行系统 D、其它
4、您认为苏州古城城街道最需要改善的因素是?
A、通行交通 B、街道两侧的商业和生活氛围 C、绿化景观 D、道路设施
5、你希望该地区体现什么样的城市面貌?
A、完全传统 B、以传统为主 C、以现代为主 D、完全现代
6、选择居住地点时,您优先考虑的因素是?
A、临近主要道路或车站,出行与上下学方便 B、离工作地点近,上下班花时间短
C、有较好的景观环境,受人文气息熏陶。D、临近城市公共服务中心,生活方便。
7、你认为苏州古城区的道路宽度怎么样? A.合适 B.比较宽敞 C.过窄 D.不确定
8、你认为苏州古城的城墙与建筑需要怎么发展?
A、大规模重修复古,还原历史的面貌 B、小规模修补,不要使其破坏即可
C、不需要改变,任由其发展 D、大规模拆迁城墙和改变为现代建筑
二、简答题
谈谈你对苏州古城管理与保护的大体看法(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