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的学习指导方法
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同学们一定被很多问题所困扰,问题的核心就是怎样学好高中数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指导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的学习指导方法
第一,基础扎实很重要
不管文科还是理科,数学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尤其理科,数学是一个基础。而在数学中,理解概念就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概念,记好了基本的运算公式,理顺了运算顺序,才能聚一反三,顺畅的梳理计算逻辑。
要想扎实基础,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归课本,你甚至可以把课本多读几遍,重点放在记忆公式和运算顺序、步骤。这些东西是可以死记硬背的,但是要注意在答题的时候灵活运用。
第二,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
一定要先看书再做题,切记不要边做题边翻书,要锻炼自己的学习独立性。很多孩子在做题时候遇到解不了的题目,会马上翻书找答案或者知识点,这是错误的,如果你平时养成这样的习惯,一做题就翻书,那么在考试遇到难题也会想翻书,所以这不是个好习惯。
第三,整理好笔记
千万不要像参考书那样记太多的理论概念,要知道这是数学笔记,不是历史或政治笔记。数学重在理解,概念理论看书就好,笔记上重点记录数学公式、答题技巧、答题顺序、考试易考点和重点就好。千万要注意,笔记记得要有逻辑,最好做一个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思路放在纸上,清晰明了的做好数学整理,对于之后的做题很有帮助。
高中数学开窍的方法
养成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上的习惯,对于在数学方面能开窍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数学习惯能够让大家在数学的学习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养成预习数学和复习数学知识点的好习惯,这些对于提高数学成绩上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提前预习数学功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第二天数学课上所讲的新的知识,更有效地把握数学课上所讲的新的知识点的方向,掌握好要学的重点知识,而做好课后复习则能够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在知识上避免遗忘过快,这样也能够达到一定的巩固效果。
上课上的学习方法以及各科笔记的整理上,我们要注重各科学习方法的养成,不同学科上学习方法是不同的,我们也要注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上课时需要进行各科笔记的整理,上课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听课时把重点记下来有利于我们在考试前进行背诵整理,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避免在复习时不知道复习哪些重点。
要想数学开窍的话,我们也需要培养自己对于数学学习上的兴趣,在数学的学习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学小游戏和一些其他的数学相关的事物中找到对于数学学习上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提高对于数学学科上的兴趣,就能够不断在数学学习上开窍。
学习高中数学的一些小窍门
1.不乱买数学辅导书。
关于数学,我一本辅导书都没买(高三),从高三发的第一张卷子起到最后一张我高考结束后全部留着,厚厚的三打。这些卷子留好后你从第一张看的时候和辅导书是一样一样的因为高三复习的时候都是按章节来的,所以条目很清晰。
2、每一张数学卷子不留题。
不留错题和不明白的题,把每一个题目都弄明白,不会的就去问别人问老师。
3、及时整理数学试卷上的错题。
这个其实真的挺重要,把所有卷子集中起来把错题回顾了一遍,不一定动笔去做,在脑子里想一遍,一般只用不到一分钟一道,这个时间什么时候都抽得出来的。
4、整理数学笔记。
整理关于数学的笔记需要及时记录老师总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一些公式的记忆以及法则概念之类的(这个要好好记!做题的时候经常用到!)另一本是关于一些好题难题错题典型题,把这些题从纸上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再做一遍,到高考前把这个错题本又全部重新做了一遍。
第二篇:高中数学学习与提分方法
1)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在课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很大。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讲水平,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从而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预习可以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叶剑英元帅诗云:“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学习数学也和攻城打仗一样,讲究战略战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课前预习就好比侦察敌情,通过课前认真读书自学,粗读、细读、精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已经搞懂的,自己能够理解掌握的;哪些是没有学过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这样主动出击,火力侦察,做到知已知彼,胸中有数。将疑难之处圈点勾划,作个记录,它就是你上课时听讲的重点目标,目标明确,重点听老师是如何分析讲解,力争当堂突破。如果是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是用到的初中以前的旧知识不巩固,有漏洞,有遗忘,那就要主动去复习旧知识,弥补漏洞。数学知识最突出的特点连贯性强,系统性强;小洞不补,大洞受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通过预习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主动查漏洞补缺,弥合断层,这是主动有效学习的第一步。预习有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学期预习,有鸟瞰浏览、下马观花、驻足欣赏不同的要求。要有预习计划,要能长期坚持。
2)努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是课堂学习的高标准要求。数学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为了上好课,首先要做好课准备。除了前边的预习之外,要保证不迟到,提前几分钟到教堂;把教科书、笔记本、课堂练习本、钢笔文具等准备好放在课桌上,恭候老师上课。上课前要收心,用一两分钟回忆上节课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铃声一响,上课要精神抖擞,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课的前提,它就象打开了接收知识阳光的窗口;否则,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心无二用,大脑就会处于麻木屏蔽状态,视而不见,听耳不闻,左耳进右耳出,无异于关上了接纳知识的大门。
课堂听讲时最重要的是主动学习,智力思维高强度参与。要有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的意识。课堂上,努力争取想在老师讲授的前面。定理、公式,争取自己推导出来;例题,争取自己先分析、解答;进而,当命题的条件刚刚写出,自己就去猜想它的结论;一个新的概念出现时,自己就试着去定义它;甚至,随着课程的进行、知识的发展,自己设想,又该提什么问题了,又该提什么命题了,又该定义什么名词了……一句
话,这样听课是打主动仗。超前思维与老师的讲解释疑密切配合,互相比较。不是被动接受,不是吃现成饭。课堂听讲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例题既然是自己解出来的,定理,公式既然是自己证出来的,当然理解深刻,印象深刻,记忆久远,不易遗忘。即使忘了也不怕,因为本来就是自己推出来的,再推一遍就是了!这样久而久之,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能力也会逾来逾强。
3)要重视课后复习,提高作业质量。
学数学最好的办法是“做数学”。
练习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及时发现和弥补学习中的遗漏和不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下作业就是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不要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在做作业前,先要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对重要例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理解深透,弄清原委;对重要的定理公式加以理解并强化记忆,对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做好了复习整理工作,再开始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不解一定足够数量的题目完不成形成技能的转变。但解题也不是越多越好。解题的关键在于质量而不完全靠数量。题不贪多,但求精彩,要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出错的地方,要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加以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误纠正错误的本子,时时翻看。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人总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中加深对正确规律的理解并不断取得进步的。要注意一题多解,优化解题思路与方法,在比较中寻求捷径;要注意多题归一,发现模式,探求解题规律;要经常对解题的思想方法进行必要的概括,寻找题目之间的联系。要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多样性,要研究题目的类型结构,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真研究,控掘题目及其解法的本质联系即规律。作业完成以后,要认真进行自我检查;作业经老师批改发回以后,要认真进行总结订正:错的能否变会变对,对的能否变熟变巧。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学完以后,还要对做过的习题进行梳理总结,反思联想,能否站在较高的角度重新审视。如果能够从总结中归纳出典型的题型,以例及类,你才能够用典型范例做指导,进而举一反三,做到对知识和方法的融汇贯通,熟练运用。
4)及时复习与系统复习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能在课堂上把一天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是很困难的,所以需要通过课后复习来进一步掌握。课后复习,贵在及时,要通过尝试回忆,认真看书(课本),整理笔记,看参考书等,把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消化理解,同化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上去。不仅这样,还要主动地进行系统复习。通过单元复习,把零散的知识联系沟通,形成整体。通过阶段复习(周复习,月复习,考前复习)、系统
复习(章节复习,专题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编织知识网络,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结构系统。系统复习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回忆重视,使知识巩固化;查漏补缺,使知识完整化;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应用,使知识实用化。
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的理论,无非是由科学概念和原理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平时,通过分学科,分章,分节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只有认识到这种联系和区别,才能把这些概念和原理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如果把知识系统比喻为“知识大厦”,把概念原理比喻为建筑的“原材料”。那么,平时学习概念和原理就是在准备“原材料”;而系统复习就是利用这些“原材料”建造“知识大厦”的过程,或者说是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 比如初中代数共十四章内容。除了第十四章统计初步以外,前面十三章知识内容核心就是数、式、方程、函数。从方程的知识来讲,由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到分式方程,无理方程构成一个知识系统。无理方程可通过两边乘方或换元法化为有理方程;分式方程可通过去分母或换元法化为整式方程;高次方程可通过降次(因式分解或换元)化为低次(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程序化(或曰公式化)的求解方法。因此,在方程的大家庭里最基础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它的概念、解法要求要充分理解,熟练掌握;对于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则关键在于掌握把它们化归为(或转化为)整式方程或有理方程的方法。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化多元为一元。“消元”和“降次”就成了解方程和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抓基础,重转化,”在知识系统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学习数学的科学的高效的方法。
4.“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关于治学态度和方法的八字藏言,下而这段文章摘引自他1962年发表在《中国青年》第十二期上的《学与识》,请同学们细细品赏: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关于基础的重要,过去已经有许多文章谈过了,我这里不必多讲。我只谈在科学研究中发现自己的基础不好怎么办?当然,我们说最好是先打好基础。但是,如果原来基础不好,是不是就一定上不去,搞不了尖端?是不是
因此就丧失了搞科学研究的信心了呢?当然信心不能丧失,但不要存一个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主要的是在遇到问题时不马马虎虎地让它过去。碰上了自己不会的东西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算了,反正我不懂”,马马虎虎地就过去了,或是失去了信心;另一种态度是把不懂的东西认真地补起来。补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头念起;另一种方法,也是大家经常采用的,就是把当时需要用的部分尽快地熟悉起来,缺什么就补什么(慢慢补得大体完全),哪方面不行,就多练哪方面,并且做到经常练。在这一点上,我们科学界还比不上戏剧界、京剧界。京剧界的一位老前辈有一次说过:“一天不练功,只有我知道;三天不练功,同行也知道;一月不练功,观众全知道。”这是说演戏,对科学研究也是如此,科学的积累性不在戏剧之下,也要经常练,不练就要吃亏。但是如果基础差得实在太多的,还是老老实实从头补,不要好高骛远,还是回头是岸的好,不然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有人说,基础、基础,何时是了?天天打基础,何时是够?据我看来,要真正打好基础,有两个必要的过程,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练的过程。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是这个过程主要是个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学”并不到此为止,“慢”并不到此为透。要真正学会学懂还必须经过“由厚到薄”的过程,即把哪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练出关键性的问题来。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读一本书或是看一选资料的时候,如果对它们的内容和精神做到了深入钻研,透彻了解,掌握了要点和关键,你就会感到这本书和这选资料变薄了。这看起来你得到的东西似乎比以前少了,但实质上是经过消化,变成精炼的东西来。不仅仅在量中兜圈子,而有质的提高了。只有经过消化提炼的过程,基础才算是巩固了,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练,那就不是普通的练功了;再念书,也就不是一本一本往脑里塞,而变成在厚有的基础上添上几点新内容和新方法。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对所学的东西做到懂,彻底懂,经过消化的懂,我们的基础就算是真正地打好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学习就可以大大加快。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学习和科学研究上循序渐进的规律。有人说,这样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与雄心壮志、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否矛盾呢?是不是要我们只搞基础不攻尖端呢?我们说,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打好基础,正是要实现雄心壮志,正是为了攻尖端,攀高峰。不踏踏实实打好基础能爬上尖端吗?有时从表面上看好象是爬上去了,但实际上底子是空的。雄心壮志只能建立在踏实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叫雄心壮志。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第三篇:培养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培养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需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从教学的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优化课堂教学,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巧设疑问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
例如, 在讲授“对数”时, 用了以下的例子: 一张稿纸厚只有0.08 毫米, 把它对折(用实物进行初步演示)50 次后, 请问这时叠纸的厚度有多少? 有的学生说4 毫米(误用0.08×50 得出), 有的说有教学楼的高度那么厚, 有的说有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那么高, 有的说像喜玛拉雅山那么高⋯⋯教师都一一加以否定, 并告知远不止我们想象的这些高(厚约为90, 071,992, 547 米), 到底有多厚等我们把“对数”学完了就可以算出来了。于是学生们带着急于得出问题答案的心情开始了“对数”的学习。如此的“诱学”方法应用在其他的章节, 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材料。
二、一题多解,一题巧解
数学课堂上最能吸引他们注意的是老师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题或用多种方法解题的时候。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对数学的爱好得到加强。
三、把教学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从感官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的研究正在日益兴起。中学数学教学需要计算机辅助,计算机的运用给中学数学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极强的交互性,使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
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增函数,减函数定义中的区间性,任意性就是难点,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这四个图像,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也乐意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讲述中外数学家的故事
实践表明高中生仍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可以令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留下更加深刻、具体的印象。而且以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作为新课的“开场白”,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最能吸引其注意是老师讲一些数学的课外知识。因此,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上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杨辉三角,费马猜想,华罗庚摸球试验等,通过这些小故事,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还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今后在学习中借鉴。
五、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本人的形象、气质、情操及教学的水准与学生兴趣的孕育、保持和加深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把教师当做偶像是常有的事。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对数学的钟情、对事业的追求、对工作的满腔热忱以及自如的艺术化教学都将转化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 增强着他们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种移情效应, 也就是把他们本人的感情看做数学事实与数学方法本身的东西, 给数学事实与数学方法蒙上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而这种移情在学生心理上的出现, 就往往与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表现有关。正因为如此, 也就要求教师对自身数学修养, 对数学问题思维过程是洞察所及采用的教学艺术诸方面提出较高要求。
总之,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以生动、幽默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平时指导练习时注重探索解题技巧,通过巧题巧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适当的语言鼓励、表扬,肯定同学的成绩,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育方法
数学被誉为科学的皇后,在中考中数学成绩的好坏往往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
有些学生经常会感到刻苦努力学习了一阵,收效甚微,便垂头丧气,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
或者由于一次考试的失败,丧失了对数学的信心。或许因为基础不好,导致学习跟不上老师教学进度,上课听不懂。
“题海战术”拿题就做,从不总结,感觉作的越多,成绩越高。
或者学习习惯不好,每次考试粗心马虎大意丢分严重。这些都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弊端,学数学要有决心,信心,更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学习数学应该按照五个步骤进行:
一预习,理科学习,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预习中,应该把书上的内容看一遍,尽力去理解,对解决不了的问题适当作出标记,请教老师或课上听讲解决,并试着做一做书后的习题检验预习效果。
二听讲,因为老师把知识的精华都浓缩在课堂上,听数学课时应做到抓住老师讲题的思路,方法。有问题记下来,课下整理,解决,数学课上一定要积极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三复习,体会老师课上的例题,整理思维,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与老师的思路有何异同,想想每一道题的考点,并试着一题多解,做到举一反三。
四作业,认真完成老师留的习题,适当挑选一些课外习题作为练习,但切忌一味追求偏题,怪题,更不要打“题海战术”。
五总结,这一步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在学完一段知识或做了一道典型题后可总结:总结专题的数学知识;总结自己卡壳的地方;总结自己是怎么错的,错在哪里,总结题目的“陷阱”设在哪里及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想法。
第五篇:中学生学习普通话方法指导
中学生学习普通话方法指导
——“农村中学快速推广普通话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组
曹斌锋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是国家统一的需要,民族团结的纽带,经济腾飞的保证,也是对外交际的唯一用语。“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道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声。要学好普通话,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来指导。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推广普通话是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共同语需要有语音标准,因此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对这一内容的解释是:“考虑到我国方言区的语音差异很大,所以,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连续几年来《考试说明》依然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该考点的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
该考点重点考查的是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容易误读误写的同音字,形近字和多音多义字,其范围多为3500个常用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的统读字,《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见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以及高中语文课本每册后面所附《现代汉语词语表》中的词语等等。
(一)常见的五种易误读字
1、形似字的误读
形似字即形近字,指的形旁相似。这类字容易引起误读,如将“掣”(chè)错读成“zhì”或“qiè”(挈)。这就需要学生平时阅读文章时应注意辨识字形字音。
2、多音字的误读
多音字,在考查时应根据语境义确定读音。如“澄清”中的“澄”,在“澄清事实”中读“chéng,而在“浑水要澄清才能用”中读dèng。又如“扁舟”的“扁”意为“小”,应读“piān”;而“扁豆”,“扁担”的“扁”,意为上下厚度小,则应读“biǎn”。
3、形声字的误读
形声字是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形旁”又叫意符,用来表示一个字的意义;“声旁”又叫声符,用以表示一个字的读音。如“锭”,就是用“钅”作 1
形旁,“定”作声旁。这就要求中学生切莫依声(旁)读音,因为大部分形声字并不都能根据声旁推读音了。如捭(bǎi)、裨(bì或pí)、碑(bēi),只有最后一个字与“卑”同音。
4、统读字的误读
有些字原为多音字或声调不同字(读音不同的字)后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一些字作了规定,由多音改变为单音,由这种声调变为另一种声调(由这种读音变成另一种读音),这些字就称为统读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此作了特别说明。如“呆”统读为“dāi”,“芒”统读等“máng”。
5、常用字的误读
常用字误读指的是一些常见字的读音,我们往往不去留意,别人怎么读,自己也怎么读,如“矩”在数学课堂上常被师生读作“jù”,实际上应读作“jǔ”。因此,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分辨常用字的错误读音。这些字有些可能是声母韵母及声调致误,有些可能是难读字致误,遇到这些字拿不准读音,切莫随别人去读,应利用工具书查实,读准。
(二)要提高“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读话读音”的能力
(1)要克服“形声字认半边”的思想,避免习惯性的误读,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对自己拿不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
(2)要认真进行归纳整理,把自己平时或练习中读错了的字列出来,看看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正确读音是什么,加深印象,加深记忆。
(3)要把字音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不要单纯记音。因为汉字是“因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别是多音字,只有将这个读音同其字形词义结合起来,才能记得牢,记得准。
(4)平时练习,切忌满足于选出答案完事。必须把读不准的字查证落实,力求高考一炮打响。
二、朗读的技巧及各种文体的朗读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具体地说,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受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的熏陶,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丰富词汇,学习各种句式和艺术结构,有助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锻炼,从而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辨析文字、练准字音,是推广和学习普通话,促进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正确清晰,用普通话标准音读,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字词句不含混;二是自然流利,不结巴;三是生动表情,不唱读,不像和尚念经,要把作品蕴合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染听众。
(一)朗读的技巧
我们说话或朗读文章,往往是把一系列音节连接起来使用。这样除了要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之外,还要凭借句子中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来帮助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种在句子中用来表达意思和感情的调子,叫做语调。语调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一般说来,它主要包括停顿、重音、快慢和升降四个方面。语调在朗读时表现得尤其突出,所以有人又把它看做是朗读基本知识或朗读的技巧。
1、停顿
停顿就是指词语或语句之音声音上的间歇。我们讲话或朗读,短句可以一口气说完或读完;遇到长句,中间总要有适当间歇。
语句中的停顿,不单是人们生理上换气的需要,主要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说话人能够利用停顿,更清楚更准确地表达语意;听话的人也可以利用停顿,更好地领会说话人讲的内容。
停顿大体上分为:
(一)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一般的间歇,反映句子结构中的语法关系。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二)强调停顿
强调停顿是句子中特殊的间歇,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加强语气,而在不是语法停顿的地方作适当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时间,这样的停顿可以称为强调停顿,也叫做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
(三)结构停顿
结构停顿是由文章的层次结构决定的,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所作的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应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言,在一般情况下,间歇时间的长短:段落>层次>句子。
2、重音
重音也叫重读,是指朗读、说话时对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读出重音,同注意停顿一样,都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
(一)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也叫语句重音,即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的特点在某些词语上读出的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并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感情。语法重音比较固定,一般规律是在以下这些地方重读:
(1)一般短句里的谓语
(2)名词前面的定语
(3)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状语
(4)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或它们短语充当的补语
(5)有些代词
(6)把字的宾语
(7)有些比喻词语
(二)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恰当的使用强调重音,可以使语意更加鲜明。
3、快慢
快慢指的是说话或朗读的速度,速度是由内容的表达需要决定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般说来,叙述、写景的地方、情绪平静、沉郁、失望、气氛庄严、行动迟疑等内容或较难理解的语句,读的时候速度都要慢一些;悲哀的地方,应读得深沉清晰,速度更慢,表达出沉痛的感情;情绪紧张、热烈或在愉快、兴奋、慌乱、惊惧的时候,以及激昂慷慨、愤怒、反抗、驳斥、申辩等内容,读的速度可适当快一些。
4、升降
升降又称为句子的句调,指的是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句子里有了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抑扬顿挫搭配得当,扣起来更富有音乐美,能
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句调的升降变化虽然是就整个句子说的,但一句话句调特别显著的变化还是表现在最末一个音节上。
升降变化大致有四种:
(一)高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扬。表示号召、鼓动、反问、设问、申斥等感情。
(二)降抑调前高后低、语气逐渐降低。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
(三)平直调整句语气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一般的叙述和说明也用平直调。
(四)曲折调句了的高低有曲折变化,开始和结尾声音都比较低,中间声音升高。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二)各种文体的朗读:
1、诗歌的朗读
澎湃的激情、飞腾的想象、深遂的意境、和谐的韵律,是诗歌的四大特征。朗读诗歌,应综合运用各种技巧进行声音造型,正确生动地再现这些特点。应从整体出发理解诗的思想内容,随着想象的翅膀、把握诗的意境和感情。运用句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音量的强弱粗细、节奏的转换变化,把内心视像转化为富有激情的声音,收到声中有画、声情并茂的效果。同时,要运用短暂停顿分清音步,通过重音拖长突出韵脚,从而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散文的朗读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抒情意味较浓。朗读时要抓住发展的线索,通过停连、重音、节奏等技巧来体现,使听者感到语脉清晰、聚而不散。运用各种技巧读得亲切自然、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3、小说的朗读
朗读时,要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准确把握情节、人物、环境的特点进行声音造型。朗读环境,要根据感情基调,做到情景交融,给全篇笼上一层感情的氛围;同时要注意节奏的转换,更好地表达主题。朗读情节,更要运用语调的推进、节奏的变化,显示出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几部分,而高潮要着力渲染。朗读人物语言,应通过语气语调的技巧塑造人物个性,区别人物间的语言,区别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这些区别应在朗读本色声音范围内,不必改变音色去扮演人物。
4、寓言童话的朗读
寓言是以短小、生动的故事寄寓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给人启示。朗读时要抓住寓意,把故事读得生动形象,做到口语化,有些夸张,但不能去学动物样子和声音,如开头或结尾有议论性的话,要读得严肃有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
童话取材于儿童熟悉的事物,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故事通过拟人夸张的手法富有较浓的幻想色彩,情节较复杂,篇幅较长,语言通俗富有儿童化特点,要像朗读小说一样把握住环境、情节和人物,运用技巧读得亲切、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口味。
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