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前预习的作用有哪些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课前预习的作用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前预习的作用有哪些
1.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象“火力侦察”,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前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例如,课前预习到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它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一定要注意当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如果不预习,上课时老师又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讲“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的内容,有的同学就会听不懂。如果停下来,去问同学或查书,就会耽误了听课,结果,一步掉队步步掉队,再听也接不上了。这节课可能弄得心烦意乱,毫无成效。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及时补上旧知识,上课听讲,接受新知识就会比较顺利。
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说来,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提出后,你就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样做的。如果有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教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高明,更加虚心向老师学习,拍脑袋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今后预习的欲望。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先不预习,不管用哪种解法解,都认为对,不会产生上面的情感体验,印象淡薄。由于盲目的听课,听和记本来就够紧张的了,哪里还能够匀出精力来思考理解?更谈不上与教师同学比较思路了。
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着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应该怎样预习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新讲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是要明确任务。
预习总的任务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
(2)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
(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
(4)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三是要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有所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做完当天作业之后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没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的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些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自己擅长学科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象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提炼出适合你自己的预习方法
一、扫除障碍法
二、符号圈点法
三、习题试解法
四、泛读法
五、略读法
六、通读法
七、目录读书法
八、快速阅读法
九、鲸吞牛食法
第二篇:课前预习课题计划
“语文学科课前预习促进有效教学的探究”
课题实施方案
阿拉尔中学语文课题组教师:王华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来看,语文教学手段在不断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我们语文教师也在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高效的教学创造条件。为提堂效率语文教师都在备课上下功夫,有的要花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也尽力为学生创设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课后,语文教师也会为学生设计布置多样多量的语文作业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但是,我们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语文学科课前预习环节对提高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活动水平的重要作用。就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减负增效”。要减轻学生的语文学业负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们认为重视语文学科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有许多语文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的观点和要求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
“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只布置预习任务给学生是远远不足的,应该布置给学生预习的内容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我校提出“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水平的策略研究”的主课题之后,我们语文教研组又提出了“语文学科课前预习促进有效教学的探究”的子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为了努力形成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活动水平,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谋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从根本上讲,有效教学应该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策略性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体现教师主体性的教学。
2、“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的过程。我把语文课前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则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4、支撑性理论: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使语文教师更加认识学生语文预习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预习任务的布置,以此促进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提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能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预习热情,提高预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合理选择课前预习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而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
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
3、灵活运用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有效提高预习效果的研究。
4、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主预习的能力,促进语文知识活动水平和语文成绩的提高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兵团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等相关杂志、书籍的阅读,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专家引领,聆听专家的学术报告、辅导讲座等,达到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了解
教育改革动态和信息。
2.调查研究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兴趣、时间、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现有的优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实施的方案,课题组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和尝试。组织举办学术沙龙,专题讨论,形成研究氛围。
4、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不足,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
七、课题研究的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确定课题,收集资料,学习理论,成立语文课题组,搞好课题设计。
第二阶段:文献研究阶段:收集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发动语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开展调查研究,完成调查研究任务。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为行动研究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行动研究阶段:根据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组织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研究、实践和总结。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加以总结,归纳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一)组织机构
组 长:赵 余、牛秀伟
副组长:王华丽
组员:万桂芝、姚军红、王金花、王艳、罗茵茵、曹丽、贾巧林、李芬林、吴琰、唐丹丹、郭艳梅、谢妮、花红霞、严新玲、王莉、张虹、赵守勤
(二)人员分工
1、准备阶段:王华丽
2、文献研究阶段:万桂芝、姚军红、王金花、王艳、罗茵茵、曹丽、贾巧林、李芬林、吴琰、唐丹丹、郭艳梅、谢妮、花红霞、严新玲、王莉、张虹、赵守勤
3、行动研究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
4、总结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
撰写研究报告:王华丽、吴琰、姚军红
小语组:王华丽2011-3-10
第三篇:语文课前预习
浅谈语文课前预习
一、意义
课前预习让有意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做到有的放矢。
二、预习要求
目标的设定应各年段有不同,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低年级:
1、要培养学生在教师讲课前主动预习的意识;
2、能把自己读后的想法主动和同学、家长、教师交流。
中年级:
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去完成预习作业;
2、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3、让学生主动参与
高年级:
1、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资料,有效筛选
4、增加学习信心
三、预习方法(各年段不同)
低段:一画段,二画圈(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中段:
1、将书上课文读正确,了解大意,(前提是将所学的方法自主认字、识字;利用工具书、换词法、分合法、或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尝试理解词语)
2、搜集资料(关于作者、背景)
高段:在中段基础上增加以下两项
3、理清课文的脉络(顺序,方面的介绍),分段,了解大意(摘抄法,取主舍次法,综合法,合并法)
4、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方法:
A、讲读课文:读、圈、查、划、抄、思考课后题
B、自读课文:读懂“阅读提示”,再理清脉络,然后理解内容或者情感,学习好词佳句等
四、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倡导预习作业设计的开放(如,内容的选择,题型的设计);
2、教学中灵活处理预习中的疑难,教师做个睿智的引领者,让生再次在交流中碰出智慧的火花;
3、重视反馈评价及时与方式、提升学生预习的兴趣
4、可在不同学段,本班不同时间适时增加难度;
5、可针对不同课型去教给预习方法;
6、千万别忽视学生提出的质疑,可引导课堂中生生互动予以解决,教师起好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归纳,作记号,在下节课继续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与不断的探究中不断提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机智点评。
7、争取让家长也参与学生的预习指导中
8、难易适度,由易到难,可设计一两处难的题
9、预习单导学不等于学生已自主预习,以为学生懂了就不学!也不等于懂的也花大工夫去学,根据抽查情况分析,突出重点去有针对性指导,可节约时间,增多课时内容容量。
第四篇:小学英语课前预习
小学英语课前预习
1、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使学生知道,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前预习,通过试读、摸索,熟悉英语学习方法,才能跨出独立获取知识的第一步。
2、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以教科书为依据,通过指导学生预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掌握阅读一般英语书籍的方法。
3、课前预习是启发学生把握英语教学重点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列出预习思考题,明确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前了解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而且还能促进他们发现问题。
4、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布置课前预习和检查其预习的效果,就容易发现问题,确定讲解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利于在课堂上精讲多练,增加语言实践机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雪》课前预习材料
关庄中学
八年级语文《雪》预习材料
姓名:
一、字词过关:
1、加点生字词注音:
脂粉奁()
灼灼()
粘结()
弥漫()....升腾()
单瓣()
磬口()
凛冽()....
2、词语解释: 【博识】 【隐约】 【消逝】 【褪】 【凛冽】
【目光灼灼】
二、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本文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的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写作背景:
《雪》这篇散文,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
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作家,这时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从现实的斗争要求出发,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一方面在1919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另一方面到1923年还没有摆脱对人民力量估计不足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温使得鲁迅也有了一些苦闷与彷徨。这时的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艰苦。这种感受和探索正是动荡的时代生活的产物。在新文学统一战线内部日趋分化的时候,进步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认清前进的方向,大都抱有同样的苦闷。不过鲁迅的苦闷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深得多。《雪》中不仅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浓重;同时又觉得战斗的不能松懈。虽然景物清新,格调明丽,却寄意深远,一丝淡淡的忧郁缓缓地流淌出来。
四、认真阅读文章,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说说理由。
五、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试着划分文章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