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背后的血腥历史(样例5)

时间:2020-11-26 00:4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恩节背后的血腥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恩节背后的血腥历史》。

第一篇:感恩节背后的血腥历史

感恩节是个家庭节日,全国各地,丈夫和妻子、孩子和老人,从市到镇、从镇到乡、从乡到庄,都回到老家共度节日。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感恩节背后的血腥历史_感恩节历史由来”,欢迎阅读与借鉴!

感恩节背后的血腥历史

我们知道,感恩节,对北美人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里,美国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火鸡、南瓜饼等,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

当我们再次计划庆祝美国人感恩节之时,我们来反思一下过去。感恩节的起源,其实是白人入侵美洲后,为庆祝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取得胜利而设的节日。

这是一个“简单”到鲜有人提及的故事,这一切要从五月花号开始说起。

五月花号传说

1620年9月6日,一批英国清教徒难以忍受宗教的迫害,搭乘“五月花号”木船驶往美洲。他们在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袭击下在大西洋上漂泊了65天,最后到达北美殖民地的普利茅斯。当时正值冬季,气候严寒,田野寂寥。当地印第安人慷慨地拿出贮藏越冬的玉米和土豆,送去猎获的野鸭和火鸡。

在第二年欢庆丰收之时,白人移民邀请印第安人举行了丰盛的感恩会,感谢上帝施恩,于是,1621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英国移民定出了“感恩节”这个节日,以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传说中,首次庆祝盛宴延续了三天,清教徒们和印第安人一同分享了丰收后的美食。这一切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历史告诉我们:美国白人在受到印第安人的恩遇和款待,假意感恩麻痹他们之后,反而举起了屠刀,展开了美洲原野上最血腥的屠杀。那个曾对移民有救命之恩的印第安部落首领被杀,尸体被剁碎投入水中,头颅被作为战利品挑在枪尖上招摇过市,整个部落从此灭绝。

1703年,移民中的清教徒在立法会议上决定,每杀一个印第安人剥掉头皮奖赏40镑。后来因为一些事改为成年男子奖赏100镑,妇女儿童奖赏50镑。一直到美国成立,终于设立感恩节。这样的屠杀几乎持续了一个世纪!在民兵的配合下,美军集中发起了1000多次不同规模的军事行动,许多印第安人的村庄一夜间变成鬼域。截至到1890年代,美军基本完成了灭绝印第安人的作战任务。没有人知道到底死了多少印第安人,只知道当初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居住在现在美国境内的印地安人高达3000万至l亿人之间,而现在只剩下80万,而这区区80万人中,大部分被强行同化,住在穷乡僻壤。新的共和国成立后,这样的战争并未停止。

1849年的淘金热让大量白人矿工和民众涌入加利福尼亚,从1853到1861年,至少发生过14场打击当地印第安人的战争,一些准军事战役一直持续到19世纪60年代末,当地印第安人几乎绝迹。美国人一直拒绝承认种族主义和种族屠杀的出身。这种屠杀还在继续定义着、实践着我们的“文明”。南北战争的英雄格兰特将军后来当上了美国总统,他在南北战争期间就宣布:“有必要灭绝全体印第安人部落”。南北战争的另一个英雄谢尔曼将军说:“我见过唯一的印第安好人,就是死人”。在美国被称为建国基础的新教徒们,忘了最初艰难时期印第安人给予他们的友好帮助,甚至制定了对印第安人头皮的悬赏制度。就这样,被中国公知母知吹捧上天的美国开国元勋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竟然还毫不掩饰地责怪英国兄弟对印第安人太好了。乔治·华盛顿总统曾鼓励屠杀并怂恿士兵对印第安人剥皮;托马斯·杰裴逊总统指示他的战争部门尽量杀光印第安人;林肯总统下令绞死了明尼苏达曼卡托地区苏语部落的38个酋长;重温这段历史,让我们认清美国的伪善。

感恩节的来历简介

来历说法一:源于《圣经》

在旧约《圣经》申命记的16章13-17中,记载了以色列的住棚节:“你由禾场和榨酒池内收藏了以后,应七天举行帐棚节。在这庆节内,你和你的儿女、仆婢,以及在你城镇内的肋未人、外方人、孤儿和寡妇都应欢乐。你应在上主所选定的地方,为上主你的天主举行这庆节七天,因为上主你的天主要在你的一切收获和你着手进行的一切事上祝福你,使你满心喜乐。”

“每年三次,即在无酵节、七七节和帐棚节,你所有的男子都应到上主所选的地方去,朝拜上主你的天主;但不要空手出现在上主面前,每人应照上主你的天主赐予你的,依自己的财力,奉献礼品。”

圣经传说,当年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梅西蒙主召叫,带领60万人出埃及,天主的大能带领他们过红海如干地,避开追兵。但是却因为他们在困难面前只看环境而忘记天主,导致本来十几日可完成的旅程却走了四十年。但天主保守他们,四十年衣不烂,鞋不破,还供给食物。在这一段日子里,他们白天行走,晚上住在棚子里,最后终于进入了迦南地。撒种后的第一年秋天就获得了好的收成。为了感谢神将他们从为奴之地拯救出来,也为了感谢神所赐的安居乐业与丰衣足食,以色列人守住棚节以表达心中的感恩之情,直到如今。

来历说法二:“五月花号”的传说

1620年英国102人登上了“五月花号”,经过65天艰难的航行来到美洲大陆,又经历了一个严酷的寒冬,到了春天只剩下53个人。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他们春种,秋收,然后共同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收成,感谢神保守他们性命存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传承了过感恩节的传统。

过感恩节的意义

感恩节,普遍认为起源于美国,现已为美国的国定节日。美国人对感恩节的重视程度和过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起初的美国人过感恩节的意义有两个,一是虔诚的感谢上苍护佑一年来风调雨顺,使庄稼获得了丰收;二是忠心的感谢勤劳善良的土著人对自己的帮助——才保全了性命。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过感恩节的意义和方式已拓展了更为广泛的内容和形式:

1、亲人团聚。劳燕分飞了一年的家人从天南海北赶回来,会聚在一起倾吐衷肠,感谢亲人对自己关爱与付出。

2、朋友聚会。分享美餐,共叙友情。

3、同事联欢。感谢同事的问候与帮助,感谢同事付出的努力使自己赖以生存的企业又平安健康的度过了一年。

4、拜访师长。感谢师长对自己的教诲、帮助和关怀。

5、帮助他人。尽自己的能力关爱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对生活和自己的职业充满希望和热情。

6、珍惜拥有。常存感恩之心,不知道感恩的人是自私和可耻的人。要付出行动,带着感恩的心成长。

第二篇:预算背后的历史

极度困难下的第一个概算

1949年,史诗般的英雄年代,充满希望的黄金年代,然而也是极度困难的年代。

建国之初,财政问题最为突出,财政赤字是造成当时物价飞涨的主要原因。1949年全国共支出567亿斤小米,几乎等于当年财政收入的两倍!新中国的第一个概算,就是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出台的。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第4次会议通过了1950年财政收支概算草案。这个概算的编制,标志着我国的财政管理体系真正建立起来了。

这个概算草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首先,收入和支出都以“斤(小米)”为计算单位,建国之初,公粮收入(农业税)是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概算中公粮收入占41.4,说明当时农民承受了较重的负但。第二,赤字占支出的18,7,赤字大的原因在于各项支出必须保证,而收入增长却很缓慢,加上当时全国财政不统一,加剧了财政的困难。第三,支出重点是军政,其次是经济的恢复建设。概算中,军事费占38.8,行政费占21.4,国营企业投资占23.9,当时陈云说:“现在决定一切的是部队打胜仗”,支持战争是财政的第一任务。另一方面,对一切不愿抵抗的旧军政人员,采取了一律包下来的政策,1950年3月,全国脱产的军政公教人员已达到900万人,成为财政的一大负担。

针对财政困难,毛泽东说:“我们的财政情况是有困难的,我们必须向人民说明我们的困难所在,不要隐瞒这种困难。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向人民说明,我们确实有办法克服困难。我们既然有办法克服困难,我们的事业就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一个预算平衡的年头

1950年,是新中国经济建设进程中扭转乾坤的一年。上半年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下半年调整工商业和税收。陈云在回顾1950年财经工作时说:“只有两个重点,一是统一,二是调整„„6月以前是统一,6月以后是调整。只此两事,天下大定。”

“天下大定”首先反映在预算上。统一和调整使得收入有了保证,财政赤字大幅度下降。1950年决算数赤字为2.89忆元,仅占总支出的4,财政收支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初衷,把本想用来造拖拉机的钱拿去造了坦克。抗美援朝时期的财经方针是国防第一,稳定物价第二,其他第三。在此方针指导下,财政采取一系列增收节支措施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办法,收入急剧增长,1951年财政预算结余10.65亿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预算平衡略有结余的年头。在战事激烈的年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辉煌“一五”中的预算情况1951、1952年连续两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财政在“一五”期间发挥了筹集建设资金和促进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作用。然而,由于“一五”初期指导思想急于求成,“一五”第一年的预算编制就出现了问题。

1953年的预算,大量增加基本建设投资,甚至把上的结余列入国家预算,结果1月就出现赤字,到7月,赤字累计近11亿元,并连带影响到银行信贷紧张。8月,中央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增收节支,方使预算趋向稳定。

这个不大不小的教训,使得当时的财经工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经济建设起步时期,在银行信贷资金依赖财政存款的情况下,维持预算平衡是多么的重要。

1953年9月,副总理邓小平兼任财政部长,他提出了着名的“六条方针”:预算归口管理;支出包干使用;自留预备费,结余不上交;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动用总预备费要经中央批准;加强财政监察。“六条方针”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家财政放在经常、稳固、可靠的基础上,保护国家总预备费不受冲击。毛泽东也指示:“增产,节约、多留后备力量,是巩固国家预算的三道防线”。

由于贯彻六条方针,1954年预算执行结余16.0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日子最好过的一年。1956年,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更为严重,“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口号风行一时。先是编制了一个赤字预算,实际执行支大于收18.31亿元,除动用历年结余10.11亿以外,尚有赤字8.2亿元。基建规模过大,新增职工超过计划,调资幅度过大,贷款也突破计划,信贷出现差额,这些共同导致了建国以来第一次较大的财政赤字。

面对急躁冒进情绪,周恩来和陈云及时提出要“反冒进”,紧急压缩基建规模。当时陈云针对冒进倾向,提出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而“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反冒进”减轻了财政的压力,并使得1957年的国家预算保持了平衡。然而遗憾的是,“反冒进”在1957年和1958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严厉批判。

大跃进导致假结合、真赤字1958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以“以钢为纲”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同时在农村大刮“共产凤”,搞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掀起各种“大办”运动,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瞎指挥、浮夸风盛极一时。1956年提出的坚持综合平衡被说成是右倾保守,国家财受了严重挫折。

“大跃进”期间,预算收支形势似乎很好。当时的统计,1958年到1960年,3年合计财政结余3.75亿元,然而,大量的虚假财政收人是无价值的废品和没用的物资;而一些通过信贷渠道由商业和工业部问支付的资金其实是财政支出,大量的资金浪费和损失也要财政来解决,财政结余是虚假的。

中央发现财政虚假性的问题后,曾经在1959年做过一次处理,然而处理得很不彻底,加上庐山会议以后,纠左一下子变成了反右,1960年“大跃进”变本加厉,国民经济一片混乱。预算虚假的问题非但未能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直到1962年,中央才开始花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经计算,到1961年底以前需要由财政“补窟窿”的各类资金达348亿元,实际处理达到370亿元。财政使出浑身解数,动用了历年结余、银行自有资金、军费结余、银行透支、冻结存款等各种手段,才得以归还“大跃进”的这一部分历史欠账。

国务院后来对“大跃进”期间虚假的预算收支数字作了调整,结果是: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至1961年,连续4年财政赤字,赤字总额180.35亿元!国家财政元气大伤。

调整时期不准打赤字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中央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继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8字方针后,周恩来和陈云又一再强调综合平衡的重要性。在调整期间,国家财政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增收节支,消灭财政赤字,维持预算平衡。

由于经济得到调整,生产恢复,增产节约,调整时期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每年平均递增14.7,1965年达到473.32亿元,比1957年增长52.2,财政支出466.33亿元,结余7亿元。更不容易的是,在那困难的年代里,国家财政偿还了全部巨额外债。

在调整时期,中央加强了财权、财力的集中,并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实行预算“上下一本账”。

各级财政预算的安排,必须根据收入,合理安排支出,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一律不准打赤字预算。

为了消灭赤字,回笼货币,国家采取了冻结存款。出售高价商品、敞开供应的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出售高价商品的利润,是专户存入银行,并没有作为收入列入预算。陈云当时认为,这部分收入不是经常收入,财政部不要花这个钱,你把这个钱花了,岂不又变成了购买力。所以,当1963年这部分高价收入减少乃至没有的时候,未给预算平衡造成任何紧张。

十年**得过且过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全中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财政工作也不能幸免。十年**期间,财政收入共计7225.4亿元,支出共计7244.4亿元。首尾11年间,有4年发生赤字,7年勉强平衡。11年财政收支总额相抵,仍有赤字19亿元。

虽然有7年勉强平衡,但这种平衡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是建立在大量削减支出上的平衡。为了保证这种平衡,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各项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欠账。到1976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25元,比1966只增加了19元;而全国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年工资在10年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1元,只有605元。大量削减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更给我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1967、1968两年,国家居然没有正式的预,决算报告,可想而知当时的财经秩序混乱到何等程度!虽然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在文革中几次努力整顿财政金融工作,但每次都是刚有起色,就被“左”的政治运动打压了下去。

十年**期间,预算管理体制几乎一年一变。一会儿收入全部上交中央,支出全由中央供给;一会儿“收支挂钧。总额分成”;一会儿又是“定收定支,收支包干”。预算体制变来变去,其实都是为了应急,是为了在政治**和生产混乱的窘境下勉强维持过日子。

改革开放初期力求平衡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77年财政预算结余30.93亿元,1978财政收入年更突破性地达到了1121.12亿元,扭转了连年收入完不成任务的局面,财政状况明显好转。

然而,1978年经济建设又犯了盲目铺摊子的老毛病。尤为严重的是,1978年财政收入中水份很大,大约有100亿元的虚收。当年下半年为了鼓励各地增收,突破财政收入1000亿元大关,决定超收数额全部留给地方。于是有些地区为了实现增收,开虚作假,寅吃卯粮,结果财政收入虽然大大突破了1000亿元,可是却给以后的预算平衡留下了世大的隐患,1979年世额的财政赤字与[1][2]下一页

第三篇:《血腥的盛唐》读书笔记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血腥的盛唐》的书,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最璀璨也最黑暗、最血腥的朝代。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荒淫暴虐的杨广,具有高度忍耐力和惊人爆发力的李世民。

杨广是一个拥有很高的文学才华,而且谦恭克己,勤勉自律,在道德上毫无瑕疵,成年后,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表现的更是出类拔萃、引人瞩目。然而,看上去如此优秀的杨广,却葬送了一个繁荣富庶的强大帝国——隋朝。原因是什么?无疑就是杨广太过于自负!杨广刚刚登上帝位就开始一系列大型的工程建设,如营建东都、开凿运河、造龙舟等。然后,杨广又开始对外扩张,因为高丽始终没有向隋朝称臣,所以杨广三征高丽,第一次惨败,第二次无果而终,第三次不了了之。当天下到处都是反贼的时候,杨广却躲在洛阳当鸵鸟。

我认为,杨广是一个优秀的皇子,但绝不是一个好皇帝。他无视国之根本,只是一味的想要证明自己。

而相反的,李世民并不如杨广那样博学多才,但他却造就了唐朝的辉煌,成为天可汗。他的旗下有很多猛将,如: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敬德等,其实大部分的猛将曾今都不是李世民的不下,很多都是投降到李世民的旗下。这说明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强大的人格魅力。还有一点最重要的,那就是李世民对他们的信任。在如今这样的乱世,李世民毫无保留的信任让这些英雄豪杰感受到了一种弥足珍贵的安全感。李世民付出了足够的信任,虽然回报他的不一定是超值的感恩,但一定会是等量的忠诚。我觉得意识到这一点便是李世民最大的财富。李世民是一位敢拼的好将领,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多次身陷重围、命悬一线,在这种生死关头,最容易看出一个统帅的真实的个人素质——胆量。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把“胆量”称为“促使人们在精神上战胜极大危险的一种可贵的力量”,而李世民就拥有这种力量,这种力量使他一次次突破重围,一次次赢得胜利,这种力量使他称为天策上将,征服了天下。

李世民在军事上征服了天下,又在思想上领袖群伦。他是无可替代的,他是无法战胜的,他也是无法超越的。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中感慨到,李世民不做皇上,还有谁能做皇上。无可置疑,李世民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他会迎来一个独步古今的辉煌时代,这个时代的名字叫做——贞观。

第四篇:《国王的演讲》背后的历史真相

这是一部基本尊重史实的电影,让人们看到英国王室的另一面。

老戏骨迈克尔?刚本扮演的乔治五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老国王看上去威风而严厉,在话筒前沉着自信,这很接近历史上真实的乔治五世。

乔治五世非常重视演讲,他是历史上第一位通过广播发表演讲的英国国王。片中有一个情节,老国王做完广播演讲之后,让儿子乔治六世也做尝试,口吃的王子紧张地说:“父亲..我..我恐怕..做不来..”老国王开导他说:“以前的国王都要穿上军装骑在马上对众人演讲,现在我们只需要坐在家里说就可以了,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从1932年开始,乔治五世每年圣诞节都要来到电台,演讲后,他可以听到窗外民众向他致以掌声和欢呼,这让他感到与人民距离更近了。他希望继任者能够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可是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口吃,一个伶牙俐齿却只对烈酒和女色感兴趣,他怎能不忧心如焚。

乔治五世开创了王室接近民众的作风,他经常参观学校、医院、工厂、农场,看到伦敦的孩子在肮脏的小胡同玩耍,他便将王室举办庆典活动的广场让出来给孩子们。为了照顾民众的感受,他甚至把自己的姓氏和王朝名称都改了。

乔治五世的祖母是维多利亚女王,祖父是萨克森?科堡?哥达亲王,亲王的父亲是德国公爵,英国王朝也随之命名。乔治五世继位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军队屡次遭受德国重创,死伤无数,英国人对德国深恶痛绝,捣毁德国人的商店,对本来备受宠爱的德国种小猎狗拳打脚踢,连德国面包都没人吃了。尴尬的是,国王却冠着一个德国姓氏,愤怒的民众怀疑王室同情德国。乔治五世对这种怀疑感到震惊和伤心,但他理解人民的情绪,1917年7月17日,他宣布王室改姓温莎,并放弃德国授予他的一切头衔和所有世袭权利,以示与德国划清界限。温莎是一个具有鲜明英国特色的名字,来源于温莎堡,英国最古老的王宫之一,据说是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选址奠基的。温莎王朝大幕拉开,延续至今。

乔治五世晚年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与民众共赴国难,广受欢迎和尊敬。1936 年乔治五世逝世,举国哀痛,遗体运到威斯敏特大教堂,有将近100万人不分白天黑夜前来凭吊。

乔治六世:口吃国王,临危受命

乔治五世逝世后,沉湎酒色的长子继位,即爱德华八世,爱德华八世即位前与嫁过两次的辛普森夫人恋爱,后者当时不仅尚未办理离婚,还同时与其他男人保持情人关系,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纳粹德国外交部长的冯?里宾特洛夫。新国王对此视若无睹,还坚持要将辛普森夫人封后。

爱德华整天酗酒,几乎不理朝政,作息混乱,破坏了白金汉宫许多坚持几百年的传统,比如影片中出现的一个细节:王子和辛普森夫人煲电话粥,弟弟乔治六世上楼说,母亲在等你吃饭,他却说:“她忘了父亲的钟快了半小时”。说完便去把时钟倒转半圈。真实的历史情况是,白金汉宫的时钟从爱德华祖父时代就一直拨快半小时,以此延长白天打猎的时间,推迟回宫,爱德华八世却把时钟改到正常时刻,王宫上下怨声载道。

爱德华不对任何事情认真,只对辛普森夫人一人例外,当辛普森夫人在凌晨或清早要离开王宫时,只要她一声令下,国王不顾天黑或者下雨,马上一路小跑冲出大门拦出租车,大喊“停下!我是国王!”司机往往被惊得目瞪口呆,再看着国王为他的情人打开车门,小心翼翼地扶她坐好。

最令英国政界无法忍受的是,爱德华八世十分马虎和“多嘴”,他厌倦公文,常把极其重要的文件四处乱放,洒上咖啡,把军国大事当作玩笑一样讲给辛普森夫人,而辛普森夫人与纳粹德国上层官员来往密切,英国政府一直怀疑她把重要情报泄漏给柏林当局,甚至认定她是纳粹分子。基于各方面因素考虑,政府不得不向国王施压,要和辛普森夫人结婚,就必须退位。

任性的国王选择了情人,他放弃的不仅是王位,还有多灾多难的英国,对辛普森夫人他是忠诚的痴情种,对于国家,他是地道的负心汉。鲍德温首相无奈宣布退休,爱德华八世不仅留给弟弟一盘散沙的政府,还留下巨额账单——在位期间他奢华无度,还时常为辛普森夫人一掷千金,这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乔治六世在继位前夜,拿着鲍德温的加急文件和哥哥的账单一筹莫展,一边向妻子抱怨一边哭。

他执政了325天,烂摊子留给弟弟艾伯特王子,即《国王的演讲》主人公乔治六世。乔治六世自幼性格内向,还口吃,处处比不上聪明英俊的哥哥,他从来没想过要当国王,历史和命运偏偏选择了他。

1936年12月3日,从苏格兰旅行归来的乔治六世在火车站报纸栏看到了醒目恐怖的标题:“国王的婚事”。他意识到大事不妙,直接驱车去找母亲玛丽王后,母亲严肃地提醒他,要为将来的责任做好准备,乔治六世绝望地几乎要自杀,6天后他已经精神崩溃,像个孩子似的跪在地上,趴在母亲腿上痛哭。与此同时,英国邮票市场火爆,纪念爱德华八世加冕的整套邮票被抢购一空——连集邮者都知道,国王马上要换人了,邮票要作废升值了。

12月11日,爱德华八世退位,乔治六世面色苍白地出现在群臣面前,语气迟缓地宣读即位演说:“事已至此,我决心倾尽全力,我的妻子将与我共渡难关,希望所有的国民也能支持我。”

乔治六世实践了诺言,也许是自身的缺陷令他格外勤奋并怀有更强烈的责任感,他很快就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尊重。第一项行动,就是克服口吃。事实上,在登基之前的几年里,乔治六世就一直在接受澳大利亚籍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朗格的治疗,正像影片提到的,莱昂纳尔根本不是专业医生,只是有些演讲指导的经验,却帮乔治六世解决了难倒9位专家的问题。据白金汉宫工作人员回忆,乔治六世在莱昂纳尔面前就像一个刻苦学习的小学生,有一次他说,凌晨一点他被噩梦惊醒了,梦见自己站在英国国会准备演讲,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说到此处,两人哈哈大笑。

战争中演讲,力挽狂澜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3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当天,乔治六世拒绝了内阁提出的王室撤离伦敦的请求,他宣布全家将留守伦敦直到战争结束。一向支持首相张伯伦绥靖政策的乔治六世,知道战争已无法逃避,他必须挺身而出鼓舞人心,他发表了练习多次的演讲,这就是电影《国王的演讲》的高潮部分:“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也许是我国历史上最生死攸关的时刻。为了捍卫我们珍视的一切,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

1940年5月,张伯伦下台,乔治六世召见主战派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任命他为首相,这对性格截然相反的君臣开始默契合作,乔治六世包容丘吉尔火爆的脾气,竭力支持他战时首相的地位。他还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每天访问部队、工厂。1940年11月,他赶到刚被纳粹德军空袭过的考文垂,面对麦克风,久经考验的国王不再局促,他说:“我知道对于那些失去了所有的穷苦民众们来说,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感情的。”国王诚恳朴实的一句话,唤起雷鸣般的掌声。1943年,英军攻占了欧洲战略要塞马耳他岛。乔治六世不顾丘吉尔和军方的反对,来到马耳他战场,慰问军队。

二战中,白金汉宫一共遭到9次空袭,供暖系统被炸毁,所有房间都伤痕累累。乔治六世一直坚守王宫,和伦敦市民一样,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到访王宫时,国王只有两道菜让他选择:兔子或者山鸡。

离开王宫的公爵仍然不让国家省心,带着夫人周游欧洲,1937年10月,不顾英国政府劝告,两人去了纳粹德国,还会见了希特勒,公爵在宴会上对希特勒说,自己的弟弟乔治六世“软弱且优柔寡断,完全听命于他那些可恶的、反德国的顾问”。希特勒对公爵的到来十分高兴,他认为公爵即使只是退位的国王,也可以用来扩大自己的声势,他还期望温莎公爵重掌王位,让亲近纳粹的辛普森夫人当上王后。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朗也对公爵夫妇的到来感到兴奋,她不停地向希特勒暗示自己与辛普森夫人的共通之处,希望希特勒也能像温莎公爵一样“为爱做一些牺牲”。

战争结束后,乔治六世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从小体弱,不像哥哥那样精力充沛,聪明敏捷,但他毫不退缩地履行着国王的义务,工作的压力和害羞的性格最终弄垮他的身体。伊丽莎白王后直到晚年都不能原谅辛普森夫人,因为是她迷惑君王,致使自己的丈夫不得不接过与他能力不相匹配的重担,甚至损害了健康。

1952年乔治六世去世,时年57岁,丘吉尔亲笔写下拉丁文悼词:勇者无敌。

伊丽莎白王后:四朝元老,王室主心骨

正如影片所表现的,如果没有贤惠妻子伊丽莎白王后的鼎力支持,乔治六世不会有后来的成就,要不是王后锲而不舍的坚持,他连一个语言治疗师都不肯接见。伊丽莎白王后就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母亲,她比丈夫乔治六世多活了整整50年,她是四朝元老,整个王室的老奶奶,“全英最受人敬爱的祖母”。乔治六世登基后马上授予妻子嘉德勋章:“没有我妻子在我身边,没有她对我的帮助与支持,我是担负不起身上的重担的。”他的登基纪念邮票上印着夫妇两人的头像,之前的英国国王登基邮票上从未出现王后头像,由此可见乔治六世对妻子的重视。

伊丽莎白本是苏格兰一位伯爵的女儿,她只有1.55米高,这在英国是相当矮小的身材。1923年嫁进白金汉宫,幽默风趣的性格让所有与她接触的人如沐春风,一位老仆人说:“第一次碰见王后,人们都不注意她矮小的身材和丰腴的体形,因为都被她的热情与魅力深深吸引了。”

邱吉尔评价伊丽莎白王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勇敢的女人”。战争期间,王后与国王分头到空袭重灾区慰问,比起丈夫,她更擅长感性流畅的表达。1940年9月13日,几枚炸弹击中白金汉宫,王后走出宫殿对难民说:“我很庆幸遭到了轰炸,因为轰炸才使我能够面对面地与东区(伦敦遭受轰炸最严重的地区)人民接触。”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安慰百姓:“小公主们会始终和我待在一起,我会一直陪伴在国王的身边,国王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国家!”被民众改编成民谣《国王还在伦敦呢!》广为流传。

晚年的伊丽莎白王后是名副其实的明星,一举一动,穿着打扮,情趣爱好,都是全国津津乐道的话题。2002年,伊丽莎白王后逝世,享年101岁,逝世不久前她还出席花卉展和音乐节的开幕式,一如既往的艳丽着装,“足以治好最严重的色盲患者”。

退位的爱德华八世被弟弟封为温莎公爵,半年后他与辛普森夫人结婚,乔治六世以此为耻,禁止王室成员参加婚礼。即使当上国王也不改酗酒毛病的温莎公爵,结婚后竟然改喝葡萄酒,为的是向一个已婚男人的角色转变。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乔治六世发表演讲时,温莎公爵握着辛普森夫人的手认真倾听广播,看上去深受感动,而真实的公爵才不会关心弟弟的讲话,乔治六世在加冕礼后进行广播演讲时,温莎公爵正飞快地摆弄着织衣针,窗外刮着暴风雪,他要为辛普森夫人赶制一件毛衣。

温莎公爵的行为给乔治六世带来极大的麻烦,他正在艰难赢得国人的爱戴和信任,毕竟他不像哥哥那样风流倜傥受人欢迎,而公爵大肆活动又抢走了国人的目光。更可怕的是,公爵受到希特勒的隆重接待,让英国国内支持法西斯的人更加狂热兴奋。温莎公爵还总变着法儿的向王弟伸手要钱,以维持他和夫人的奢华生活。乔治六世在王后的支持下力挽狂澜,以战时演讲作为转折点,终于获取大多数国人的拥戴,鼓舞英国反抗法西斯的士气,而温莎公爵在丘吉尔的安排下远赴加勒比一带的巴哈马当总督,离开欧洲,免得再惹“麻烦”。战争之后,公爵夫妇在法国过完了后半生。

第五篇:武媚娘传奇背后的真实历史

《武媚娘传奇》背后的历史

刘见华

(作者

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学

刘见华)

名字与名号

“武如意”这个名字,是编剧的生造

武媚娘,就是后来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但“武则天”之称,是根据她去世后大臣给她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得来的,所以,当武则天在世是,是绝没有“武则天”这个称呼的。

“武媚娘”之称,是确有其事的。武则天入宫当才人,唐太宗李世民给她的名号是武媚。注意,这里是“武媚”,而不是“武媚娘”。当时本来有一首舞曲叫《舞媚娘》,但是民间渐渐地把这曲子叫成《武媚娘》,是故意借用武媚的名字,把“武媚娘”传开了。

武媚娘当了皇帝后,还给她自己取名“武曌”,这个字是她自己造的,表示她像日月一样高悬在空中。不仅如此,她还一连取十二个名字,如“武埊”等。

至于武媚娘的本名,叫武珝,这个珝,是玉的意思,一个典型的女孩名字。

但“武如意”这个名字,纯粹是编剧的生造。它的灵感来源,是因为武则天本名武珝?珝就是玉,玉如意嘛;或者是根据武则天的年号?武则天称帝后第二个年号就是“如意”。这,就只能问问编剧本人了。

《武媚娘传奇》中出现的宫中妃嫔的名号与等级,基本都是正确的。唐朝后宮,除皇后外,正一品妃有四个:贵妃、淑妃、德妃、贤,即剧中所说的“贵淑德贤”,所以,韦贵妃的地位是很高的,除了皇后就数她了。正二品叫嫔,有九个: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武则天后来也当过昭仪,虽然不是最尊贵,也是很尊贵了。正三品叫婕妤,九人。正四品美人,九人。正五品才人,九人。武媚娘这一批人进宫时就是才人,地位不高,但也不是最低,因为底下还有:正六品的宝林,二十七人;正七品的御女,二十七人;正八品的采女,二十七人。

武媚娘其人

阴险毒辣,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

剧中的韦贵妃自己没有子女,十分嫉妒武媚娘,多次陷害。事实上,历史上的韦贵妃不但与唐太宗有一子(纪王李慎)、一女(临川公主),她还是改嫁给李世民的,在改嫁之前她与前夫还有一女。而韦贵妃的为人也不是像剧中那般阴险毒辣,而是一个谦恭的人,她在唐太宗死后安享晚年,得到善终。

剧中武媚娘比徐惠抢先一步,得宠于唐太宗,惹来徐惠的嫉妒,这更是编剧颠倒乾坤。历史上是徐惠得宠,而武媚娘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唐太宗的宠爱。武則天在唐太宗时期过了12年的后宮生活,自始至终都只是才人,但徐惠很快就由才人升为婕妤,又升为充容,排在第12位,死后,还被追封为贤妃。

同样与剧中美丽温柔的武媚娘相反,历史上的武媚娘没有范冰冰那么美,也没有剧中武媚娘那样贤惠大度。她其实是一个略显成熟的人,性格上也更为刚强,武媚娘曾用铁鞭、铁棍、匕首为唐太宗驯服猛兽,这分明就是一个女汉子嘛。反观徐惠,论相貌,粉妆玉琢、乖巧可喜;论才华,满腹经纶,琴棋书画无不精通;论为人,深谙人情世故,为人低调;论品格,温文尔雅,蕙质兰心。徐慧永远都以完美来要求自己,所以她才是唐太宗宠爱的人。而且,当唐太宗驾崩后,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又作七言诗以示爱慕。病逝时年仅二十四岁,追封贤妃,陪葬唐太宗的昭陵。

真实的武媚娘,后来更变的阴险毒辣。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她为了争宠,使尽了阴谋手段,甚至不惜杀害自己的亲身女儿。当时武媚娘是昭仪,在她之上还有王皇后、萧淑妃等人。武媚娘生了女儿,王皇后来看孩子。等王皇后走了以后,武媚娘自己下手,用被子将自己的女儿活活闷死。唐高宗来时,发现孩子已经死了。武媚娘于是痛哭流涕,说是王皇后刚才来闷死了孩子。唐高宗哪里想到武媚娘会狠心杀掉自己亲生女,最终废掉了王皇后。而萧淑妃也因为之前专横跋扈、骄傲嚣张,与王皇后一起被打入冷宫。武媚娘顺理成章当了皇后。

但有一天,唐高宗偶然来到冷宫,见到王皇后和萧淑妃,发现饮食都是从小洞中送入,听到她们痛哭流涕,又不免伤感,就想赦免她们。武媚娘得知这事后,恐怕她们二人重新获宠,忙派人假传圣旨,将二人害死。萧淑妃临死前破口大骂:“武氏狐媚,颠倒乾坤!我死后将化作厉猫,让武氏为老鼠!”两人各被杖刑一百,然后砍去手足,投到大瓮之中,折磨几天才死。

此后,萧淑妃死前那番话总令武媚娘毛骨悚然。她下令宫中不许养猫,又经常在梦中见到王皇后和萧淑妃披头散发,满脸是血,前来索命。吓得她不敢再住在长安宫中,只好住到洛阳去。

唐朝女性真的都是“暴露狂”吗?

《武媚娘传奇》因为太过于暴露而被删减,那么真实的唐朝着装是如何的呢?真的这样暴露么?这里面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确。确实,在唐朝,至少文人认为,女人就是应该把最美丽的姿态表露出来,当时的诗词中就频繁出现“胸前如雪脸如花”、“长留白雪占胸前”等句子。飘逸宽松的低胸装和抹胸装在当时都非常流行,也符合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因此,唐代贵妇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但是,袒胸并不代表露乳,更不会刻意露出半边乳房,而且,这样的穿着只限于贵族女人,老百姓家的闺女还是保守的。

在中国古代,唐朝是开放的,但它的开放其实更多表现在婚嫁及男女关系上。当时并不像后世那样,要女人“从一而终”,女人是可以堂堂正正地改嫁的。如果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家庭很有背景,那么也是很容易再找到一个合适的丈夫的。

张冠李戴

究竟是谁识破了天独国师的假圣物?

“掖庭”在《武媚娘传奇》中被解读为冷宫,那是把掖庭狭隘化了。在唐朝皇帝、皇后寝宫的两侧,是其她妃嫔、宫女们居住的地方,由于它们像两腋护卫着皇帝皇后的寝宫,被统称为掖庭。冷宫也在掖庭之中,但掖庭绝不仅仅是冷宫。

同样,剧中把《女则》说成是后宫中女性的行为规范,也是“大词小用”。《女则》是写给全天下的女人,告诉她们怎样相夫教子、遵守纲常礼教的,而不仅仅是给后宫的女人看的。

剧中武媚娘以羚羊角破了天独国师冒充圣物的金刚石。这个也是部分正确,当时确实有一个印度和尚拿一个金刚石冒充圣物,但拆穿和尚伎俩的不是武媚娘,而是一个叫傅奕的太史令。他让他儿子用羚羊角,使劲一击,打碎了佛齿。认识到那东西是金刚石,需要广博的学识,武媚娘才没这个能耐呢。

下载感恩节背后的血腥历史(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恩节背后的血腥历史(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血腥的资本积累》教学案例

    《血腥的资本积累》教学案例 琼海市潭门中学 历史科组 曾献妃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5课。 教学描述: 导入: 老师......

    成语背后的历史 “老马识途”的战争传奇

    成语背后的历史 “老马识途”的战争传奇 “老马识途”这一成语故事,几乎世人皆知。《韩非子·说林》和《东周列国志》均有记载。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经验丰富的人,遇事能够......

    曹操真正死亡的背后历史故事

    一代枭雄曹操是怎么死的?要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汗青的年代的却是好久远了。幸亏有史书的纪录以及一些对汗青感爱好的考古学家。有的人说曹操是由于得了头风病而死的,凭据其时的医......

    《琅琊榜》背后的真实历史之梁武帝

    www.xiexiebang.com 《琅琊榜》背后的真实历史之梁武帝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发生在南梁大通年间,剧中南梁皇帝被称为“梁帝”(并没有介绍说有具体名字),因为猜忌,以致赤焰血......

    感恩节的历史由来和介绍(最终版)

    感恩节的历史由来和介绍 每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的历史由来和介绍[定稿]

    感恩节的历史由来和介绍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

    美狄亚的血腥复仇读后感(合集五篇)

    美狄亚的血腥复仇读后感今天我看了《美狄亚的血腥复仇》这部古希腊悲剧。我觉得美狄亚,伊阿宋都是人性的代表。美狄亚,是古往今来最着名的复仇女性,也是所有受背叛、嫉妒所苦的......

    好人背后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读书活动征文 好人背后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新市镇大桥基点校八年级一班舒家明 指导教师:文兴荣 这个世上,因为有了好人,才让世间处处有真情,处处有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