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古代科技兴衰背后的秘密》 历史必修论文
论中国古代科技兴衰背后的秘密
高中历史必修论文
中国,这个曾经的科技大国,在历史的潮流中逐渐被西方取代其地位,而现如今,虽然提倡大力发展科技,却依旧无法与西方科技相抗衡。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写到: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而后却衰落啦?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古代每一个现象及原因的背后都有其促进和阻碍的成分,对此论述如下: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先兴后衰的原因: 1. 大一统的政治环境
兴:很明显,政治上的安定统一与否和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否是成正相关的,例如汉代和宋代这两个大一统的朝代,其商品经济也处于鼎盛时期,科学技术的发明成果也出现繁荣景象,如:北宋的活字印刷术、东汉的《九章算术》、浑天仪地动仪等。而魏晋南北朝正处在战乱期间,其科学成就也相应减少很多。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时间、资金和生产力上的充足,从而使其空前发展。
衰:中国的科技得以发展,大一统的环境是独有的特殊因素,而由于大一统必定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创新发明更多的是在官僚、知识分子阶级,为统治阶级服务。于是乎,科技发明更多的有了政治的干预,创造力的发散极大程度的受到了政治的桎梏。如:对于天文天象的研究成果多半是为皇帝占卜、印刷术的发明促进儒家思想为主导,巩固君主统治。
2. 自成体系,独立性、排他性强 兴: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华夏文明独立于其他任何文明的文化体系,这也使得中国古代科学家们有敢于尝试、独立思考、自我完善、独立钻研的精神,铸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这也使得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张力和影响力。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集算数、代数、几何等多种数学知识为一体的综合立体的数学体系,并经过后来的不断完善。再比如中医的医药体系,更是延续到现在的独立且影响深远的成就。
衰:独立性所带来的的弊端即是排他性。中国之所以近代科技走向末路,很大程度是因为“天朝上国”的“华夷观”,不愿接受西方优于中国的科技成果,以至于停滞不前。如:三角函数早在唐朝就已传入中国,但由于中国太重视算筹而至其于不顾,以至于中国的天文学、医药学等错失了能借助三角函数等西方成就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3. 儒家思想的推动和阻碍
兴:儒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科技的思想启蒙。如:“知天命”启发了人们探索天文的兴趣;“仁义”启发了人们的怜悯之心,促进医药学的研究;“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数”启发了人们对数学的研究,等等
衰:先秦儒学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而到了汉宋朝以后,儒学的发展为了顺应统治者的需要,更多的将“伦理观”、等级秩序提升到主要地位,如:朱熹的三纲五常。由于“伦理中心主义”的支配,使后来的人们无论是对以前古人的科技成就还是对近代的科技成就都脱离不了人的主观意愿,使得科技研究缺乏了客观性。在加上“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使得知识分子以做官为己任,而不是科学研究。4. 直观的,经验的思维方式
兴:中国科技的发明都有很强的偶然性,他们常常是以简单的方式思考问题,这恰恰就使中国古代科学家跳过那些复杂的思维方式,只是通过主观感受和经验而不知觉的创造发明,这就减少了西方理论到实践研究所需要的时间,这种方式有利于中国科技发明的迅速辉煌和应用。如:宋代科学家宋应星如此解释火药的原理“草木灰为阴,硫磺为阳,阴阳两种物相遇于无际可容之中。”他以阴阳为解释,带有浓厚的主观性,如此之简单的解释显然没有西方化学反应中复杂的理论方程式,却成为中国科技的骄傲。
衰:由于直观经验式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无法解释其内在的原理,无奈之中,中国人只得把其归根于不可知的“气”“理”“阴”“阳”等,这些人们主观上的本原理论显然是落不住脚的,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科技零星分散,不成体系,都是架空的、重新开始的、偶然机遇的,促使了中国科技无法持续长久走向衰弱。对比西方科技却是有理论体系的、有基础的、互相有联系的、有目的的,所以才会长久兴旺。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提出,而量子论的提出又促使相对论进一步发展,而后代科学家依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有了无数的科技发明。5. 重实用技术科技观
兴:中国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理论书籍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直接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地动仪、浑天仪、四大发明等。而实用发明却是科技发明的最终目的,所以说,重实用技术的科技观却为中国古代科技得以领先世界奠定了基础。
衰:实用技术无法带来技术的飞跃,由于人们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科技成果,很难维持其长久。就算是名气很大的技术书籍,如:《九章算术》、《本草纲目》都没有理论体系的认识建立。《九章算术》共九章,却都是以实用技术为主,其中大部分是讲农田;而《本草纲目》更是记载了1892种药物和明代中期以前的药物临床经验。可是经验归经验,并没有建立起像西方药物学那样的体系。6. 有机整体自然观
兴:实际上,中国的科技发明是注重生态保护的,这倒是先进于西方的一点。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天的意愿,具有无限涵盖性的理论使得中国科技成果具有极大的应变性和包容性,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推动了中国科技与环境和谐发展的。
衰:这种“天人合一”的包容性的科学观实际上限制了人们进一步探索事物、现象背后的成因和本质,不利于深入研究自然奥秘,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自然科学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实际上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实质上很少体现了“科学”,而更加体现了“技术”。所以说,中国的科技是因技术而兴,因科学而衰;西方则是比我们较晚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却是在中世纪以后,因科学而启蒙,因技术而兴旺。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专制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才会形成如此有着辉煌的实用性技术成就却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托的古代科技局面。我们不能将科技衰落的原因强行全部归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因为它们曾经也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我们不能否认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我认为其本质科技体系的缺陷才是主导因素,而外部环境是促使形成这种有缺陷的科技体系的主要因素。
真正中国科技要想进步,需要科技工作者真正做到为真理献身,刻苦钻研其本质规律,完善中国科技体系。
参考论文及书目: 《浅谈中国传统科技观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者艳丽 《浅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王珂 《浅谈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陈颖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 上海书店出版社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历史 必修三 第二十八课 国运兴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扫盲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扫盲教育的必要性: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
最基本的人权.措施: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扫盲/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措施,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
文盲率降到5%以下.成效: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义务教育:
必要性: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措施:
(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其重要环节.(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成就: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高等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曲折发展历程:
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一方面适应了当时工业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体制僵硬,培养目标过于狭窄的弊病.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1963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轨道.4、文革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轨道.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赵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第三篇:科技小论文-蜗牛的秘密(范文)
蜗牛的秘密
去年暑假,天气十分闷热。我走进院子里,摆弄着爸爸的“宝贝花草”。忽然,我眼睛一亮,看到一只蜗牛在缓缓地爬着,上了叶子。“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它走过的地方总留下长长的一条线?”“它的鼻子、眼睛在哪里?”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我跑进屋,问正在看报纸的爸爸,爸爸笑着说:“你既然想知道蜗牛的秘密,为什么不自己去体验一下呢,等遇到麻烦再来找我。”“好,自己体验就自己体验,我一定把答案找给你看,哼!”于是,我决定自己去实验一番。
“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我先捡来白菜叶子和馒头等又检来几只蜗牛,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个食物面前。大概它们都饿极了,爬向自己喜爱的食物而每只蜗牛都选上了白菜叶子,嚼了起来,对馒头闻也不闻。不一会儿,一片白菜叶子就被吃光了。我初步认为,它是坏家伙。
接着,我又开始分析“蜗牛爬行时为什么会留下一条长长的线。”我把蜗牛放到高处,等它伸出壳时,便想去捉住它的身子,可是我的手还没靠近,它又伸进去了。我想,它可真是胆小鬼。一连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我真的有点泄气了。可想起和爸爸打赌,又有了一个好办法!“有了,有了”我手舞足蹈。我先用一块尖石头顶破蜗牛壳,抽出蜗牛身子,用手摸了摸它的下面,只觉得粘糊的,隐约还有小粒的东西,这是什么呢?经过查阅书本,我找到了答案,原来,那是它的脚,那粘湖的是蜗牛的排泄物,它有助于蜗牛的爬行。
我还不满足,想看看它的眼睛和鼻子,在哪里。我把一片菜叶放在一尺蜗牛面前,拿来放大镜。只见那只蜗牛先伸出一对较长的触手碰了碰,又用下面较短的另一对触手又碰了碰,才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我猜大概一对眼睛,一对是鼻子吧,可到底哪对是眼睛?哪对是鼻子呢?我又取了一片树叶子,再拿来一片一样大小的菜叶,分别放在另一只蜗牛面前,只见它先用小触手碰碰,便知道哪个是白菜叶子,哪个是树叶了。我猜得八九不离十,大触手具有睛的功能,小触手有鼻子的功能。
我真是受益不小。不但发现了蜗牛的秘密,还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长大有所发明创造,必须从小做起。
四年(3)班 陈晓枫
第四篇:铁片的秘密2015科技小论文
铁片的秘密
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
三年级四班
邱彦霖
我们学习了《铁罐和陶罐》,知道了铁罐放在泥土里容易腐烂,我的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小问号:那么铁放在哪里生锈最快呢?为此,我反复思考研究做了一个小实验。
我事先准备了三个小铁片。一个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冰箱;一个埋进泥土里;最后一个放在盐水中。看看哪一种会更快使铁片生锈。一天下来。我来到冰箱,小心翼翼地拿出铁片,仔细观察起来,可铁片却一点儿变化都没有。我接着来到花盆前,挖出藏在土壤里的铁片,可结果仍是如此。最后我来到水杯前,拿出浸在水里的铁片,可也是一点都没变。这可让我纳了闷:“难道得时间长一点才能出效果?”我将信将疑地离开了实验地。几天之后,我又来到那儿,惊奇地发现在泥土里的铁片有一点点生锈,而在盐水里的铁片早已锈迹斑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电脑,才知道原来是原电池反应,离子导电。因为两种金属通常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以铁和铜为例。因为空气中有水分,水中通常容有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铁片遇到酸失去电子成为铁离子,电子则通过金属移动到铜,再还原成氢气,形成一个原电子。这种反应成为析氢气反应。铁的这种腐蚀内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比一般的氧气还原性腐蚀速率更快。
从实验和资料中证明,盐水会让铁片更快生锈!
第五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孔子的学说
(一)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二)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
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②怎样认识孔子主张的“ 仁”?
③怎样认识孔子主张的“礼”?
④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政治主张:孔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
3.哲学思想:孔子的鬼神观是什么?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三)影响: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历史地位: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是《道德经》又称《老子》。
(二)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⑴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有何意义?
⑵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政治思想:老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三)影响:道家学派有何影响?
自主构建:
重难突破: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其思想博大精深,但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当时统治者采纳呢?
巩固练习: 1.孔子的思想主张有①“克已复礼”②“为政以德”③“节用而爱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2.2008年汶川地震中范美忠被骂得狗血淋头,落下一个“范跑跑”的绰号,是因为他背离了()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3.孔子创办私学的作用是()
A、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 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4.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庸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6.语出《淮南子人间训》的“塞翁失马”的典故,是为阐述“祸福倚伏观”服务的,它反映了古代哪位思想家的什么思想?()A.孔子“仁爱”思想 B.老子“辩证法思想” C.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D.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7.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8.某学生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个著名思想家为:思想上“矛盾”,政治上“无为”。这个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老子
9.孔子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说:“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城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热„„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竟胜。
——日本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并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第1课答案 知识梳理:
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是讲如何加强自身的内心修养,形成完美的德行,用这种德行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和谐;统治者以“仁”来推德政,才能达到恢复“礼”,达到国家社会和谐的目标。“礼”是政治目标,恢复了“周礼”。孔子认为这样就恢复了社会秩序,天下才会大治。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承的。
重难突破:
1.(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答案:孔子所处的年代是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当时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旧的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日趋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孔子作为一名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从而提出“仁爱”“德治”等主张以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又提出“复礼”的主张,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礼乐典章制度,把颠倒了的社会等级制度重新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实质上是在力图维护以分封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他的这一保守思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的。
巩固练习:
1.A 2.A 3.B 4.B 5.D 6.B 7.D 8.D
9、(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儒家思想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