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精准练习:16 必修三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考案[16] 必修三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限时: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周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亲”,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这反映出导学号 26813400(C)A.民主思想的出现
C.人文精神的跃动
B.天命观念的成熟 D.王道学说的风行
[解析] 本题考查周朝的治国思想。分析材料可知,周朝改变了商代“天”神的观念,使其具有人格化的色彩,突出了“敬德”与“保民”相结合,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故选C。民主即人民主权的思想,周朝以人的观念代替神,故排除A、B两项;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
2.(2018·湖北四地七校期中)下面是关于 “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导学号 26813401(A)
A.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D.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
[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马字的不同写法反映了各国文字不统一,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说明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故A项正确;题目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统一,并没有体现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题目体现了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并没有反映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故C项错误;题目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统一,并没有体现文字交流与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
3.(2018·武汉)清人梁嵫《评书帖》认为要对不同历史时代书艺群体风格的整体审美把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以下属于“晋韵书风”的是导学号 26813402(A)
[解析] A项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书法从容娴和,反映了士族的清闲雅逸,符合“晋韵书风”,故A项正确;B项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属于唐代书法,故B项错误;C项书法纵横跌宕,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属于宋代书法,故C项错误;D项书法崇尚摹古,平庸无奇,属于元明书法,故D项错误。
4.(2018·宁夏育才中学)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据此可知,该书法家导学号 26813403(A)A.称赞王羲之富于创造 C.强调王羲之贡献巨大
B.批判王義之对传统的抛弃 D.指出王義之受推崇的原因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对“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的分析理解。依据题干“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可以看出沈尹默对王羲之的书法富于创造的赞美,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5.下图为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导学号 26813404(C)
A.唐朝时设司徒管理地方藩镇 B.当时唐朝社会盛行篆体书法字体 C.尉迟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命名的姓 D.鄂国忠武公夫人是苏姓女子的爵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唐朝节度使管理藩镇,A项排除;篆体字盛行于秦汉以前,B项排除;尉迟是前秦时期鲜卑族崛起的一支部落,该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以族名姓氏,C项正确;鄂国忠武公是尉迟恭(敬德)爵号,此碑安葬的是其夫人苏斌,D项排除。
6.(2018·湖南长郡中学)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导学号 26813405(B)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 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A项错误;文人画以诗入画,“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C项错误;文人画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7.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导学号 26813406(C)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解析] 材料中不管是蔡绦的“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还是方薰的“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都描述的是文学之诗与艺术之画之间的相互弥补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项。
8.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导学号 26813407(D)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解析] “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说明小说受欢迎,但不能说成是唯一受欢迎的书籍,故A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但仅仅小说繁荣不能体现市井生活丰富,故B项错误;明朝小说繁荣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壮大,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文化追求,认为小说繁荣是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也说明小说具有世俗化特征,故D项正确。
9.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其著作《镜花缘》中借才女卢亭亭的口说:“将来若花姊妹做了国王,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在此,作者意在表达的思想是导学号 26813408(D)A.反对专制统治 C.彻底批判儒学
B.主张男女平等
D.赞同女子参政
[解析] 材料中反映出要做国王,定礼乐,反映了作者支持专制统治,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到女子地位的提高,但并没有涉及到关于男女平等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到定礼制乐辅佐他做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说明作者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做了国王”“定礼制乐”“做一国贤君”“女名臣”等信息均体现了女子参政的愿望,D项正确。
10.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而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他们放浪不羁,以丑为美,说丑话做丑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接待宾客时故意穿破衣烂衫,“望客而唤狗”;参加宴会时,故意不拘礼节,“狐蹲牛饮”;更有甚者,客人来访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美其名曰“通达”。魏晋时期出现的以上行为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导学号 26813409(B)A.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D.古典主义
[解析] 现代主义是在现代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导致人们精神出现危机而形成的荒诞的艺术风格,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反映的是对现实社会不满,它更多采取幻想、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统治者昏庸残暴,滥杀无辜,残酷的现实使名士们内心的压抑与痛苦越来越深,为了摆脱精神上压抑与苦闷,他们逃避现实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浪漫主义风格相符,故B项正确;现实主义是真实具体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风格,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古典主义是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8·衡阳)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导学号 26813410(A)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解析] 材料“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导学号 26813411(B)A.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B.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C.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D.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解析] 材料中提到关羽的形象千年后在民间认知和艺术形象中的变化,根据“千年之后”可知是在宋代,而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是在汉朝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前提下完成的,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国家正统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深刻影响,“财神”等反映出普通人商人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戏曲是市民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脸谱中……枣红色”体现了反映正直、正义的人物特点,正是宋明理学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中关羽的实际形象与戏曲艺术中形象大相径庭,反映出文学艺术对历史人物性格再创造,而没有体现真实的历史,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52分)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 26813412
材料一 2017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也是英国戏剧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几乎同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性巨作《哈姆雷特》,它的上演轰动了欧洲剧坛。
——摘编自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材料二 在昆曲演出中,南戏中有七角色之分,到昆曲时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元杂剧的装扮比较简单,只有净、末用白粉敷面……到明代,像《千金记》中的韩信由生扮,剧本注明要“面赤微须”,就是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
最初的昆曲传奇大多上演全本,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位剧作家写出不朽作品的社会背景。(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兴盛的主要原因。(6分)(3)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不能创新。第二种观点主张如果昆曲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死亡了。结合所学,请您选择“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其中一种观点并予以阐述。(10分,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答案](1)汤显祖: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莎士比亚: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高潮。(9分)(2)主要原因: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6分)(3)主张第一种观点:昆曲是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去挖掘和传承,当然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10分)主张第二种观点:昆曲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而且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既要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又不损失戏剧性,让现代广大群众授受,才能薪火相传。(10分)[解析](1)考查对汤显祖与啥事毕业所处历史时期社会大环境、大背景知识的掌握,汤显祖处于明代中叶以后,莎士比亚处于英国人文主义发展高潮时期;(2)考查对昆曲兴盛原因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戏曲发展历程知识点的掌握;(3)考查对如何保护昆区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昆区既可以保护,也可以创新,两种观点都可以进行描述。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26813413
材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
《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
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
《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
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你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理解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
[答案]
一、说明文学与史学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3分)
二、蒲松龄的“孤愤”之情一方面源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文化专制、民族压迫、经济残破、民生疾苦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蒲松龄重振文言小说的抱负与使命意识。蒲松龄个人不得志使他作品更具忧民情怀,表面看怪诞不经的作品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9分)1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26813414
近年来,我国历史研究开始了“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向。……弥补了书面文献多限于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缺陷,为研究以普通民众为对象、以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为中心的研究取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基础。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不同人群从不同角度……,打破了过去“一元”“单向”的研究模式,……如果研究者习惯于从官方文献与精英话语中爬梳资料,就很难摆脱精英主义的思维窠臼。……而且,在研究“触角”不断向底层探索的过程中,研究者也越来越感觉到“眼光向下”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而要进一步追求“自下而上”。尤其是在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市民视角”已经成为重新书写城市历史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1)请给材料中提到的历史研究的“眼光向下”下定义。(6分)(2)谈谈你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向。(9分)[答案](1)定义:“眼光向下”指历史研究中以普通民众为对象、以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为中心的研究取向。(6分)(2)看待:“眼光向下”是在长期以来以“眼光向上”为主导的史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气象;它弥补了书面文献多限于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缺陷,利于摆脱精英主义的思维窠臼;打破了过去“一元”“单向”的研究模式。(9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酌情给分)。
第二篇:历史必修一单元练习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2)
一、选择题
1.古雅典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利用公务徇私的现象
B.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C.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D.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
2.“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列,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帝国境内所有居民的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3.面对巨大的帝国版图(见下图),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此,统治者
A.对被征服地区进行血腥镇压 B.致力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建立城邦制度实行民主政治 D.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体系 4.希罗多德在《雅典政治》中提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反映材料所说的变化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伯里克利前期的改革
D.伯里克利后期的改革
5.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什么原则()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公平、公正
C.谨慎履行契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打击非法交易行为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答案第1页,总10页
7.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8.《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依‘现金借贷’的方式缔结契约的,其所用的语言即为当事人的法律„„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由此可见,上述规定
A.保留了一些习惯法的残余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 D.对贵族滥用权力有所限制 9.著名学者陈国刚在《民主的审判》一文中说:“有人说,苏格拉底死于民主的暴政。„„但在解读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时,我却宁愿断言,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
A.直接民主政治制度 B.公民多数人的暴政 C.决策失误的公民大会 D.不公正的司法制度
10.罗马法在程序法律方面确立了很多基本原则,如: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判决应当与请求相对应等。确立这些原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法官以权谋私 D.确保被告不受冤屈 11.雅典民主政治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政治的发展进程,为此某中学开展了“民主政治的起源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哪些事实不可以证明他们的观点()A.布维斯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与公民大会类似于我国人大常委会与人大 C.纳尔比当选为雅典首席执政官但不能对外宣战抵抗入侵 D.陶片放逐法规定必须放逐那些不称职的雅典国家公职人员
12.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制下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此材料反映了
A.雅典民主特点是人民主权 B.所有雅典人都享有政治权力 C.雅典民主是雅典成年男子的民主 D.雅典城邦内等级森严 13.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君主制的盛行
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
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14.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答案第2页,总10页
15.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的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员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16在体育场的中央出现了一个蓝色的人工海洋,大会组织者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A.希腊人民喜欢蓝色海洋 B.蓝色象征着和平与祥和 C.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D.希腊是一个临海的国家 17.《十二铜表法》,是原先各项习惯法的汇编,因其刻在12块铜表上而得名,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它主要是为了解决
A.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B.奴隶与自由民的矛盾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外邦人与罗马人的矛盾 18.与以下图片相关的制度出现在
A.雅典城邦的初步形成时期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 C.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 D.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1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这主要反映出早期罗马法
A.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保留某些习惯法的残余 D.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20.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D.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2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2.丘汉平在《罗马法》中指出:“良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亦难逃外„„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材料表明()A.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C.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 D.罗马法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非选择题
23.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更是影响深远。回答:
(1)“„„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答案第3页,总10页
这些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
(2)“„„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此段描述,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2分)(3)雅典民主制创造出了一系列民主的运作方式,请列举两项。(4分)(4)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雅典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六千。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十年。概括该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4分)
24.(10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材料四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
材料五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什么制度?有人说这说明中国在唐朝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希腊的地理特点。(2分)与古代中国相比,这种地理特点对希腊的政治体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可排除A项;综合题干“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可知,古代雅典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故选B。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妇女等没有民主权利,C错误;D项无法体现。2.D 【解析】
A不对,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标志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B不对,奴隶仍然受剥削、奴役;C不对,“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说明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追求公平公正,因此选D.3.D
答案第4页,总10页
【解析】
屋大维是古罗马帝国皇帝,A与史实不符,B符合古希腊梭伦改革,C符合古希腊民主政治,D符合题意,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的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法学家也积极立法。3世纪初,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4.B 【解析】
根据“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这一信息,联系雅典民主制的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 5.C 【解析】
根据题干,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是因为洗衣人未能“按照约定”来办事,这反映了罗马法注重谨慎履行契约的原则,故此题应选C项 6.D 【解析】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前,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保护了物品的所有者的利益,表明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此题应选D项 7.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说明了古希腊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容易造成多数对少数的集体暴政,答案选A,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主旨相反。8.C 【解析】
。从材料意思看,既要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债务人在拘禁期间无力自备伙食时,由债权人供给,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C符合题意。ABD材料中没有体现。9.D 【解析】
”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可知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不公正的司法制度,ABC都无从体现,因此选D。10.B 【解析】
注意限制词“直接目的”,题干中的避嫌、注重证据等,应是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A是罗马法的根本目的,CD表述片面,因此选B。11.A 【解析】
A表述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中享有民主权利的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外,因此布维斯不可能带着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雅典国家公民大会,答案选A 12.C 【解析】
答案第5页,总10页
注意题干信息“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说明成年男性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妇女、外邦人、奴隶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因此选C 13.B 【解析】
首先联系教材所学,古希腊的地理特点是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将陆地隔成小块,这种特点使它很难形成统一的大帝国,更适合它的国家政治形势应该是B——小国寡民。答案为B。14.A
【解析】民国四年即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这本历史书的作者呼吁一个维护发展民主政治、抵抗外来侵略的“伯里克利式”的杰出领袖人物;这在当时(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图谋分裂中国东北、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有更深远的意义;A项“好战”是贬义词,对雅典公民也不适合(为城邦而战,为集体利益和荣誉而战)。15.A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本题适合采用排除法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因此不会遭到流放,排除B;资助贫穷公民是正义事情,不会遭到流放;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不会威胁到民主政治,排除D;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就扰乱了民主政治,显然A选项符合题意。1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奥运会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它的出现代表了当时古希腊文明已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由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所以现代人利用人工海洋试图展现希腊文明的特征,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正确但无法凸显希腊文明的特征。1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约束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维护平民自身的利益,平民通过斗争将原先的习惯法转变为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不符合上述史实。18.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中实行的陶片放逐法,它最早出现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即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时期,答案选C,A发生在梭伦改革之前,B发生梭伦改革时期,D项发生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19.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习惯法时期同态复仇的落后的传统。主要精神是氏族、部落成员或集体在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方给对方以同等的报复,以命偿命,以伤抵伤,加害者氏族或部落则交出惹祸人,以求得整个氏族或者部落的集体安全。故选C。ABD项材料均无法体现。2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21.A 【解析】
答案第6页,总10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A。BC项是直接的影响;D项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不是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进行分析的。22.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欧美各国的法律学校将罗马法列为重要科目;罗马法是研究法律的基本学问。体现了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故选C。A、B、D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二、非选择题 23.(1)特点:人民主权(1分)
(2)特点:轮番而治(1分)
(3)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和议会制等(任选其中两项即可)(4分)(4)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维护公民的利益。
借鉴: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执政为民;同时也应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6分)【解析】略 24.(1)三省六部制;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2)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古代雅典:集体决策
(3)海陆交错、平原被山地切割、海岸线长而弯曲、岛屿众多等;民主政治 【解析】略
机动题
1.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的治理。”这说明()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2.《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中哪一项基本原则()A.同态复仇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D.遵守契约原则 3.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成文法 4.《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D.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5.“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
答案第7页,总10页
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关注管理人才的培养 B.强调社会公共意志
C.主张各等级公民平等 D.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6.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建立10个地域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了下层平民权益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了罗马公民财产 8.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该材料 A.代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B.指出了直接民主弊端 C.说明雅典民主范围狭窄 D.反映了雅典民主衰落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陂拉图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农民,公元前459年30岁了。这一年是一个好收成的年份,家里的收成有300麦斗。有一天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陂拉图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像往常一样热闹,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会,外邦人不许入内。”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大声地喊着,“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作为首席将军的伯利克里大声训斥一些不愿意参加公民大会的男子。今天公民大会的议题有三项:第一项是对即将离任的执政官进行任期审核。第二项是投票选出民主妨碍者。第三项是对是否进一步扩大海军规模进行辩论和表决。五百人议事会在公民大会结束后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公民大会结束后,陂拉图有资格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他成为陪审法许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并加入了言论法庭,这个法庭共501人。今天讨论是历史申诉案“苏格拉底之死”,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腐蚀青年、否定神并宣称自己是新神的罪名而被处死。经过激烈的辩论,法庭决定维持原判。请回答:
(1)陂拉图“很愿意去”参加公民大会的经济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看法。(8分)
(3)有人说,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据此,你认为苏格拉底案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1.D 【解析】
材料的大体意思是“人口少了达不到自给,人口多了不易于国家的治理”。这说明城邦制符
答案第8页,总10页
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希腊境内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土地分成小块,这种地理环境下适合建立城邦国家。故选D。2.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选C。AB项材料未体现;D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的是契约的实行的问题,而是维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3.C 【解析】
针对罗马帝国人口多难于管理的问题,罗马统治者发展了罗马法,使它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这就是万民法。故选C。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以前,起主要作用的法律形式;公民法是在共和制时期公民内部实行的法律;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因此ABD均错。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奴隶的权利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这反映了《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的本质,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由懂得治国经验的人来统治和管理,而通过直接民主选举出来的管理者不一定具备治国管理经验,这会对国家构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要比雇佣一位没有经验的水手充当舵手还要严重,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制度,答案选D,A B C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6.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③两项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的重要表现,而①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④是伯利克里改革的举措,①④两项不符合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史实,所以答案选B。7.D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ABC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8.B 【解析】
从材料“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制,认为直接民主制弊端很多,不能选到“良善者”。故选B。A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意思;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9.(1)参加公民大会有工资和津贴。(2分)
(2)积极意义:①代表了古代人类在民主政治制度探索中的最高峰; ②塑造了希腊人渴望知识、乐于探究和民族性格; ③推动工雅典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局限性:①雅典公民形式上享有平等权利,但享有公民权的人只限成年男性公民。它的民主
答案第9页,总10页
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8分)【解析】略
答案第10页,总10页
第三篇:历史必修一单元练习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1)
一、选择题 1.《雅典政制》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A.雅典司法程序混乱 B.公民生命安全缺乏保障 C.对死刑判决的慎重 D.司法、监察与立法合一 2.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名著《传记集》中指出,“„„全希腊人的公款,竟被从提洛岛弄了出来,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希腊真是受了奇耻大辱,她显然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她眼见自己迫不得已献出的军费,竟被用来把我们的城市粉饰得金碧辉煌,活像一个摆阔气的女人似的,浑身载满贵重的宝石、雕像和价值累万的庙宇。” 这说明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
A.民主只限于公民范围内 B.公职人员侵吞公款盛行
C.存在独裁统治 D.对内实行民主,对外谋求霸权
3.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被指控“渎神和腐化青年”而受到审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苏格拉底的朋友劝他最好逃离雅典,他的答复是:“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他平静地接受了死刑。材料表明
A.雅典民主制度处于初创阶段 B.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D.雅典民主程序缺乏公正 4.古罗马:“市场上的铁匠铺炉火熊熊。铁匠给奴隶钉上脚镣手铐,还要给他们戴上一个铁项圈,上面刻着:‘锁住我,不要让我逃掉’这样一行字。„„如果逃亡在外,奴隶主也可以很快把他抓回来。另外,还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前额或脊背上烙下一个印记,这种印记通常是奴隶主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奴隶犯罪后被戴上了铁项圈 B.奴隶主给奴隶戴上了铁项圈以防逃跑
C.奴隶是与奴隶主同姓的亲戚 D.奴隶是奴隶主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
5.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强调:“法律科学不应如现在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从司法官颁布的法令中推演出来,或如同人们习惯认为的那样从《十二铜表法》中推演出来。而是从哲学的最深层秘密中推演出来的。”西塞罗这段话 A.诠释了罗马法的哲学内涵 B.概括了罗马法的社会来源 C.试图否定法律的社会属性 D.试图证明法律的理性本质
6.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单一政体导致政治混乱的历史现象时,提出了“混合政体理论”,这一理论被古罗马发展和实践为“共和政体”。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理念作出阐释:“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情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此处的“共和主义”()A.是一种僭主政体 B.追求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强调各阶层的参与和妥协 D.是单一的民主政体 7.2011年,希腊总理在谈到债务危机时说:“今天的希腊己经处在了悬崖边缘,只有他用双手抓着岩角,万丈深渊之下是整个欧洲。”如果他掉下去,整个欧洲将受到巨大冲击。历史上希腊也曾对欧洲近代民主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 ②“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该材料表明
A.罗马法与时倶进不断完善 B.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C.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D.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9.《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 A.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罗马法对妇女的歧视说明它的局限性 C.说明《民法大全》未给人们带来任何好处 D.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0.罗马帝国统治者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有利于解决这种“麻烦”的是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11.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
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 12.威廉·弗格森在《希腊帝国主义》写道:“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可以佐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各邦之间贸易发达B.外邦人有公民权 C.各邦长期独立自治D.人们轮番而治
13.按照罗马法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权利,但衣食无靠的贫民,即使被选上了,谁也不可能枵腹从公。因此,这样的机会从不去敲穷苦人家的门。这说明罗马法 A.形同一纸空文 B.带有民主因素 C.体现全民意志 D.违背平等原则 14.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A.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
B.变革法律,施行万民法协调各阶层关系 C.完善法律体系,编纂《十二铜表法》
D.颁布《民法大全》,规定罗马人都是平等的
15.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众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16.一位学者对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雅典怎么会这么不忠实于自己呢?”说明该学者认为
①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②程序公正并不表示结果公正 ③雅典民主存在体制性危机 ④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这里提到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指的是罗马人先后形成了()①《十二铜表法》 ②公民法 ③万民法 ④自然法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此段描述()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19.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一个仁慈的贵族罗莫洛,也是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家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的士兵的家人。但他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遗嘱,法官最后判定罗莫洛的家人败诉。依据是()A.《未成文的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查士丁尼新敕》 D.《民法大全》 20.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对罗马法作了这样的阐述:“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不包括
A.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重视法律程序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1.“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就像为她的节日所能奉献的最美好的礼物。”材料中伯利克里强调的是
A.平民政体 B.公民意识 C.法律至上 D.权力制约 22.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的是()
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D.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相反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当法律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就得到了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长处,就能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种提拔是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不再是参政的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家境有多暗淡。„„雅典公民不因照顾小家而忽视国家,连我们当中从事商业的人也有很好的政治观点。如果一个人对政治不感兴趣,我们不认为这是无害的品质,而认为它是无用的性格。我们当中只有少数人是政策的制定者,但我们所有人都是称职的政策决定者。„„总之,我想说:雅典是希腊的学校。——伯利克里 请回答:
(1)根据所学,举两例说明伯利克里当政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3分)
(2)根据材料,伯利克里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优势?试举例说明这些优势在实践中是否得到充分的落实?(5分)
(3)请简要说明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4分)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据优势。——梭伦
材料二: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多数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里。
——伯利克里 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我们的制度”包括哪些主要机构?(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由材料中的“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以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可以反映出对死刑判决的慎重。2.D 【解析】
“全希腊人的公款”“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说明雅典对希腊其他城邦采取了霸权政策,而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则达到了民主政治的顶峰时期,故选择D。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说明苏格拉底对古希腊直接民主制度弊端的批判和抗争,即直接民主制度过于感性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义性,过度的直接民主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也是古希腊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处于雅典民主制度处于衰落时期,他也是民主制度维护者,从材料中看审判程序是公正的。4.D 【解析】
材料不能反映C,所以排除;A项中的“被戴上了铁项圈”符合材料,但是“奴隶犯罪后”材料没有说到,故排除;B项符合材料所述现象,但是题目要求是“从本质上说明”所以需要透过这一现象去看本质,所以D最符合题意要求。5.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综合分析理解能力。西塞罗强调的是法律科学是从哲学中推演出来,表明他对于法律的思考并不是基于一种经验的理解,也就是法律不是从司法和立法中推演出来的,换言之,法和正义是更加根本的事物,即以此试图证明法律的理性本质。故选D。6.C 【解析】
考查罗马的政制,按照西塞罗对共和主义的阐释,对国家权力的分配,部分归王政,部分归显贵,部分归民众,强调了各阶层的对政治的参与,故选C。7.C 【解析】
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雅典的国家机构实行分权的原则,同时强调法律面前公民都有平等的民主权利,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8.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古罗马法学家的观点是:因为法律的根基是自然,所以它是理性的体现,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按照这一观点,罗马法和其它法律一样都以自然理性为基础,故答案选D项,A B C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罗马法的特征但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9.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妇女权利受限制的史实,说明了罗马法的局限性。故选B。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没有政治权利;C项错误,说法绝对,《民法大全》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调节了社会矛盾。D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妇女的权利的问题,并未涉及到维护奴隶主利益的问题。10.C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历程。随着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主要局限于罗马公民之间,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3世纪时,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C项正确。11.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梭伦改革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前三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当选;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由十个部落从前三个等级中各推选年满三十岁的50名公民代表组成“五百人会议”。故两者的主要区别是A项。12.C 【解析】
“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希腊各城邦相互的独立自主,相互没有隶属关系。各城邦之间的独立性使得希腊并没有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B说法错误,外邦人不属于公民范围。其他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13.B 【解析】
“按照罗马法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权利”说明理论上罗马法是民主的,但是根据“衣食无靠的贫民,即使被选上了,谁也不可能枵腹从公”、“这样的机会从不去敲穷苦人家的门”可以看出,实际的结果是穷人一般没机会当选官员。所以B最符合题意。【答案】C 14.B 【解析】
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没有成文法典,只有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习惯法。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无形中就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平民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就曾主动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编纂成文法。此后,随着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继续,罗马进一步调整了公民内部的阶级关系,也不断促进国家立法工作的继续进行。这也是万民法诞生的主要背景。15.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说明柏拉图已经看出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即直接民主政治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备选项中C项表述符合上述特征,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 D两项材料中并无直接体现。16.D 【解析】
“在如此自由的一个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说明学者认为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直接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导致权利的误用和滥用,而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因此选D。17.A 【解析】 ①《十二铜表法》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②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BC509-BC27)。③万民法形成于3世纪。④自然法是贯串罗马法发展史中的一种法制精神,不是某种具体的法律。因此排除④,选A 18.A 【解析】
从材料“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和“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可以判断材料主要表达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BCD三项都没有得到体现。19.B 【解析】
公元前5 世纪中期,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下,先后编订了十二个法表,陈列于罗马广场,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故选B。A项错误,习惯法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公元前4世纪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依据的法律应该是《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CD项是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法律,与材料时间不符。2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国家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说明了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能够说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A B D三项表述符合材料含义,C项说法材料中并未体现,故答案选C。2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说明伯利克里强调的是公民意识对维护城邦安全的重要意义,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出来。2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含义强调海洋文明有助于个人自由思想的形成,个人的眼界较为开阔和行动也更加自由;而生活在平原上的人思想相对保守,结合所学不难判段出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限制了个人的行动自由,也不利于个人眼界的开阔,所以D项不是海洋文明的积极成果,而A B C三项则是海洋文明的积极影响的产物,答案选D。
二、非选择题 23.(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发放“观剧津贴”等(3分)
(2)优势: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多数人)的手中;
公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担任公职取决于才能而不论贫富;每个公民都关心国家事务,所有人都是称职的政策决定者。没有充分落实。真正能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是少数的男性公民。(5分)
(3)雅典保障了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基础,促进了文化领域的发展;但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离真正民主相距甚远。它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4分)【解析】略 24.(1)指导思想: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2分)
(2)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4分)(3)评价:积极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政治运作方式,调动了雅典人的能动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局限性 :雅典民主与现代意义的民主不同,它仅仅是对公民集体而言的 而非公民则不能享受民主权利;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残忍地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6分)【解析】略 机动题 1.下列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是 A.法典明文规定保护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按律量刑,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3.“无论是为了罗马人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之外。”为此,罗马人
A.颁布成文法
B.完善公民法 C.实施万民法 D.提出习惯
4. 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罗马法的这一规定表明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罗马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5.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6.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下列对促成古希腊民主政治出现因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岛和天然良港众多 B.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C.城邦制度的形成 D.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做支撑
7.下边漫画中的文字为“他欠了我30 个银币没还,按照罗马的法律,它应由我处置”。该漫 画体现了罗马法的哪一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不告不理及无罪推定 C.维护私有财产 D.法律至上
8.有人评价屋大维说“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A.罗马城址是屋大维发现的,富丽堂皇的罗马城也是屋大维修筑的 B.屋大维凭借武力攻占了罗马古城,用大理石代替了砖瓦结构的建筑 C.肯定了屋大维结束罗马数十年内乱,确立了帝国体制并带来了繁荣 D.屋大维夺取政权以后,出于独裁统治需要把罗马城建成了军事要塞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起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未成年人也不得参与公务。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一一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二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之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
一一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问题:(10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马法中所体现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6分)(2)根据材料二,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西塞罗自然法观念?(4分)答案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影响的理解。从所述三幅图片分别呈现了雅典在雕塑、戏剧、建筑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对雅典思想文化的发展状况反映,由此分析备选项只有D符合题意,故选D。2.D 【解析】
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清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不能再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A、B、C项都无法体现《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阶层的胜利,故选D。3.C 【解析】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共和国后期形成了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万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创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来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发展和突破。4.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罗马通过法律来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高低,违反此项法律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此项举措的目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利贷对民众的盘剥,这也说明罗马注重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所以答案选D,A项是罗马法的重点突出的内容,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 C两项材料中也无法直接说明。5.A 【解析】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法律建设逐渐形成完备体系;BCD不对,“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说法不当,如中国古代皇位继承仍是世袭制,“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说法不当,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帝国之前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因此选A.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靠海、多山、岛众;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容易实行民主政治;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D表述不正确,应是工商业发达,因此符合题意。7.C 【解析】
根据材料很容易可以看出,罗马法维护的是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在财产与个人自由冲突时,法律维护的是财产的权利。故选C。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是否存在着公民之间权力的不平等;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没有告诉,就没有法官的原则;D项错误,法律之上说的是和个人权力之间的比较,材料也未涉及。8.C 【解析】
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治的创始人,公元前1世纪,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他因功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屋大维统治罗马是罗马帝国的开始。故应选C。
9.(10分)(1)原则或观念:无罪推定原则;注重证据的原则;追求公正合理的原则;尊重传统的观念:轻视妇女的观念:保护弱者的倾向:反对刑讯逼供的倾向:追求人人平等的观念,等等。(6分)
(2)自然法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的司法实践和操作中不可能真正实现;任何法律都具有阶级局限性,存在一定得缺陷,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2分)但这丝毫不能影响人们对自然法所提出的理想的不懈追求,宗教不能禁止,我们也不能违背它(2分)【解析】略
第四篇: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练习岳麓版必修3(最终版)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10课 梨园春秋
(对应学生用书P35)1.如图物品在当时的用途不可能是()
A.驱魔 B.娱神 C.避邪消灾 D.戏剧的道具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先民的面具主要用来装扮成神灵、野兽,以驱魔娱神,故A、B、C三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两宋之际,南戏能够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经济繁荣
C.瓦舍的出现
B.民间艺人的努力 D.民间歌舞云集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城市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
答案:A
3.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元朝时,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科举进取无望,寄情于戏曲等形式,因此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昌盛。
答案:C 4.如图是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昆曲》特种邮票。下列关于昆曲的说法错误的是()1
A.兴起于江南昆山 B.鼎盛于明中叶到清中期 C.被誉为“百戏之祖” D.《西厢记》是昆曲代表作
解析:《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5.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出如下图卷,试图再现当年京剧名伶的风采。历史上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直接相关的是()
A.徽剧 C.越剧
B.南戏 D.黄梅戏
解析:“京剧”是在徽剧的基础上,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因此与之直接相关的是徽剧。故A项正确。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
材料二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戏曲谚语
材料三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京剧的特点。
2(2)根据你的了解,说出材料三中“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的脸谱分别表示的含义。
(3)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结合材料二,请你驳斥这种观点。
(4)请你谈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
答案:(1)在艺术程式上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脸谱谱式,京剧表演具有虚拟性特征。
(2)红脸脸谱表示忠勇义烈;白脸脸谱表示狡猾奸诈;黑脸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3)①京剧博采众长,成为戏中之王。②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京剧也不断地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适应群众需要。③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
(4)对待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既要继承和弘扬,同时又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选择题
1.把中国的戏曲艺术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应该追溯到()A.春秋战国
C.宋代
B.唐代 D.元代
解析: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故把中国戏曲艺术称为“梨园”可以追溯到唐朝。
答案:B 2.下列关于南戏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戏是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 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 C.南戏主要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 D.南戏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解析:南戏主要是宋代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曲,主要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多出现在喧闹的集市和专门娱乐场所——瓦舍,而不是主要在宫廷内流行,故B项错误。
答案:B 3.《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中的“瓦”是()A.专门的贸易场所 C.旅舍
B.专门的娱乐场所 D.学校 解析:“瓦”是宋代专门的娱乐场所。答案:B
4.《元史·顺帝纪》载:“禁优(艺人)盛服,许男子裹头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反映了()A.元朝有严格的职业服装规定 B.歧视汉人 C.艺人地位低下 D.杜绝明星崇拜现象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职业服装,也并未提及汉人。而从“禁优(艺人)盛服”可以判断当时艺人地位低下。
答案:C
5.如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A.篆刻 C.山水画
B.书法 D.戏剧脸谱
解析:通过图片的形状看,其创意取决于戏剧脸谱。答案:D
6.据载,“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祝寿,为乾隆帝所宠爱。后因臣下议论,道光帝将其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据此,京剧兴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A.产生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受统治阶级的推崇 C.融合吸收了多个剧种曲调 D.京剧艺术的大众化
解析:京剧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兴盛不衰,关键是适应了人民大众的审美及价值观要求,这从材料中的“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可以得到印证。A是京剧产生的条件;B与题干内容不符;C是京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D 4 7.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A.忠勇正义 C.凶猛残暴
B.奸诈狡猾 D.刚直果敢
解析:京剧红脸表示忠勇正义,例如关羽;白脸表示奸诈狡猾,例如曹操;黄脸表示凶猛残暴,例如宇文成都;黑色表示刚直果敢,例如包拯。故A项正确。
答案:A 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答案:C
9.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说法正确的是()A.京剧被誉为“百戏之祖” B.昆曲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C.京剧形成于元朝
D.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京剧融合多种戏曲,集古代戏曲之大成,京剧形成于清朝,故A、B、C三项错误。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
答案:D
10.从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A.艺术不能脱离群众
B.艺术应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推陈出新 C.艺术门类之间应相互学习、兼收并蓄 D.艺术应保持原有风貌,不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戏剧发展的认识。戏剧发展来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必须与时俱进,各艺术门类之间要相互学习,故A、B、C三项观点正确。D项,固守陈旧的艺术风貌而不求变化是不可取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解析:第(1)问,“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查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第(2)问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第五篇:2018-2019学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练习:第59讲 西学东渐
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59讲
1.(2018·沧州)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导学号 26812548(D)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淸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严复提倡西学,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废除专制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但他也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很大岁数还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没有如愿,于是接受了清朝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这体现了他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君主立宪制属于君主制度,排除;题干强调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而不是体现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清末新政的内容,而是强调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排除C项。
2.(2017·天津·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导学号 26812549(A)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21~1850年”“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可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人们逐渐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人们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中心意思,排除;材料与挣脱文字狱的枷锁无关,排除D项。
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26812550(B)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 从材料“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可知,维新思想家认为,变革服饰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意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改革的氛围,使人们逐渐接受“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故应选B。
4.(2017·江西六校联考)“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导学号 26812551(A)A.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指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该思想并不能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也不能为维新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严复的思想才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不是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新文化运动才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该“外来药”只能起到推动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的影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项。
5.(2017·海南·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导学号 26812552(B)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 材料主要是讲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教育理论上有相似之处,并没有说近代教育体制已经建立,排除A项;材料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不主张在教育制度上进行改革,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中国教育体制与西方教育的比较,不涉及到国学地位的动摇和回归,排除C项;材料主要认为中国的教育思想和西方相同,不需要改变,并没有说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排除D项。
6.(2017·安庆)梁启超说:“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苟无哲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其观点主要表明导学号 26812553(B)A.历史研究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 B.史家要善于发现阐明历史规律 C.史学解释源于哲学的理论原理 D.进化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常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梁启超认为,史学家应善于利用进化论探求“公理公例”,去发现并阐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产生了历史哲学。史学家只有树立远大哲学理想,才能写出好的历史。由此分析,B项最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不准确,与材料内容有一定差距;D项错在材料没有提及进化论的内容,故排除。
7.(2015·新课标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26812554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