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只松鼠》二课时范文
<那只松鼠>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明白小松鼠的可爱。
3、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放掉松鼠,明白应热爱大自然,尊重每一条生命。
二、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松鼠的可爱。
2、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矛盾心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本课的生字新词。(PPT展示)
2、师:上节课,咱们初步接触了《那只松鼠》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嘛?(生答)大家回答的都非常棒,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找找你可以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小松鼠的这些特点。
(二)精读赏析
1、生默读课文的同师,师范读课文。
2、学生汇报默读成果。(PPT展示)(1)可爱:
A、“我先是看到树干上有个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 B、“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 C、师指导朗读(2)灵巧: A、“我兴奋无比,感觉自己彷佛来到了一个松鼠的王国,跑东窜西地去抓。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都嗖嗖嗖朝树梢蹿去。” B、“而这时,那些小精灵又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我面前的树上。待我再去抓时,它们又极其灵巧地逃之夭夭。” C、师指导朗读。
3、师:小松鼠这么可爱、灵巧,作者是怎么遇见它的呢?请用课文的原话回答。(生答)(1)(PPT展示)“逮住了一只松鼠的我,心里当然异乎寻常地高兴。城市的高楼大厦绝无松鼠的踪迹,真想买一只,万没有想到,这次在山林旁路边等着却逮到了它。”(2)从这段话中你可以收获什么样的信息? A、作者在山林旁路边等车时逮住了小松鼠。
B、作者很喜欢小松鼠,所以逮住小松鼠时很高兴。C、指导朗读
4、师:作者逮住小松鼠,心里异乎寻常的高兴,那么小松鼠呢?小松鼠被抓之后是怎么样的表现呢?(生答)(1)(PPT展示)
“松鼠躺在我的网袋里,一动也不动,老实得就像已经没有了生命,一改几秒钟前那股拼命逃窜的灵活劲。”
“我很开心,看着这只一动不动躺在网袋里的小‘俘虏’,伸手想去摸摸它。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
(2)“绝望”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乞求”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你觉得小松鼠的目光中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情感?
(3)“蔑视”是怎么样看?小松鼠又为什么会抗议?你觉得此时的小松鼠又是在想些什么呢?
(4)如果是你面对着这样的目光你会怎么做呢?(PPT展示小松鼠)(生答)
5、师:亲爱的同学们做的选择和作者做的选择一模一样呢。(1)(PPT展示)
“我的身体有点儿颤抖,手也像触电般地缩回原处。我怔怔地看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古古怪怪地看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最后,我长叹一声,终于把它放了,看着它蹿上树梢,从这颗树跳到了那棵树,渐渐隐没在密林深处。”
(2)师:刚刚我们体会了小松鼠的绝望、乞求、蔑视和抗议,现在咱们来体会一下直面小松鼠这种极其古怪的目光的作者是怎么样的心情。(请1-3人表演)
(3)作者那么喜欢小松鼠,喜欢得甚至想买一只小松鼠,为什么真正抓住松鼠了却又放了它呢?你觉得作者的做法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生回答)
6、“我”把松鼠放完之后还是很惦记它,你能找到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对松鼠的想念嘛?(1、8、9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课文的最开始就写了我放完松鼠之后梦见了松鼠,这种把事情的发展顺序倒过来的写作方法叫做:倒叙,同学们以后也可以用在自己的写作中间。
2、作者因为爱松鼠而抓松鼠,又因为爱而放松鼠,这两种爱有什么不同吗?
3、你认为松鼠会恨“我”,还是会感谢“我”呢?
第二篇:那只松鼠教案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勾出生字、词,标出段落序号;查阅有关松鼠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看,课堂里来了新朋友(屏幕出现小松鼠的活动场面)大家和它打个招呼吧。
2、引出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我会读: 活泼伶俐 可怜巴巴 饱含深情 小俘虏 抗拒 乞求
我理解: 蹑手蹑脚 逃之夭夭 得意忘形
我会说:课文围绕那只松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抓关键词句,揣摩父亲心理
最后,父亲是怎么把那只松鼠放掉的?书上用的什么词?
一起读读这句话。从咬咬牙这个动作,大家体会到什么?
(一)感情朗读,学习课文为什么捉的部分
1.到底是一只什么样可爱的松鼠能让父亲这么舍不得呢?从课文的哪一部分能看出来?
2.先自己读读第三段,再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是哪几句?
3.听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些句子,词语写得真生动用得真准确,那么我们就把表现那只松鼠可爱,机灵的第三自然段连起来好好读一遍怎么样?
(二)创设情景,走进人物内心,学习为什么放的部分
说心里话,要是真有这么一只既活泼可爱,又调皮机灵的小松鼠让你带回去当宠物好好爱,好好养,你舍得不要吗?要是换了我,我也舍不得啊。可咱们文中这位父亲,到了最后,还是(再次引读屏幕上的句子。)
1、思考:父亲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有非这样做不可的理由?
读书:从文中哪些自然段中能看出父亲的感情变化。
2、(交流自己的体会)我想:此时,同学们已经被父亲对松鼠真正的关心和爱所打动了,谁愿意带者这样的情感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第三篇:那只松鼠教案
18、那只松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教学方法:
读中悟,读中感,读中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课文围绕那只松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教师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父亲很爱女儿,女儿很爱松鼠。如果父亲把逮住的这只松鼠带回家,女儿一定会很高兴。可是父亲却没有这样做,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逮住的松鼠放回了大自然,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
二、出示自学提示
(一):
1、读读文中写“我”捉松鼠的段落,勾出描写“我”神态、动作的词以及松鼠四处逃窜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1~3段)
1、指名反馈。指名读出具体的句子。(课文第3自然段的有关句子。)
2、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更能体会到呢?(从父亲逮松鼠的不容易和松鼠活泼机灵、顽皮可爱两个方面来说)
3、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小松鼠的机敏和父亲的吃力。
4、这是逮住松鼠的父亲心情怎样呢?他为什么异常的高兴?
(二)、.学习“放松鼠”这一部分(4~7段)。出示自学提示
(二):
默读第4、5、6段,画出描写小松鼠神情、动作的词句,谈体会。
1、指名反馈。出示句子:
a、那只松鼠可怜巴巴的躺在我的网袋里,一动也不动,完全失去了几分钟前那股拼命逃窜的灵活劲儿。
b、突然,我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c、它也直盯盯的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1)、师导:同学们,几分钟前的松鼠是什么样子呢?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活泼、机灵、顽皮、可爱„„)
(2)、可现在的松鼠却——(可怜巴巴,绝望,难过伤心,愤怒„„)
3、松鼠在用自己的目光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松鼠乞求我放了它,对我行为的抗议,它在用目光谴责我„„)
备父亲,反而和父亲一起惦记着那只松鼠。这样的故事结尾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父亲爱动物的品质已在小女孩儿的心里扎了根,并将永远影响小女孩的一生。
四、拓展延伸
1、你想对文中的父亲和女儿说些什么?
2、师总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他们,保护他们。板书设计
逮松鼠——费尽气力 那只松鼠 放松鼠——愧疚轻松 惦记松鼠——关爱动物。
第四篇:《那只松鼠》说课稿
《那只松鼠》说课稿
宁安农场小学 杨光
一、教材分析
《那只松鼠》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学时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本单元以“仁爱之心”为主题,这份仁爱,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有人与动物之间的浓情往事,耐人寻味。山林中,一些小精灵“嗖”地一下蹿上树梢,举着蓬松的大尾巴,像降落伞一样轻盈地从树上落下来,那就是活泼伶俐的小松鼠。它们是一位小姑娘梦寐以求的小伙伴。十分疼爱小姑娘的父亲意外地抓到了一只,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他居然又把小松鼠放回了山林。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关注起那只小松鼠的命运。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情感跌宕起伏。父亲由异常兴奋到矛盾重重,由得意忘形到忐忑不安,最终在女儿饱含深情的追问下如释重负。对女儿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由“吵”到“问”,透露出她的稚气与善良。父亲自觉放松鼠的行为折射出高尚的情操,女儿对小松鼠命运的关注反映了她心地的善良、纯洁。这也是我们要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种子。在写法方面,这篇课文细致的心理描写及倒叙的写法都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对于这种故事性的文章很感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说教学目标
1、在正确、流利读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语言蕴涵的味道来。在感悟真情的同时,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初步认识“倒叙”的叙述方式。
3、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思想。
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倒叙”的叙述方式;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解决办法:
为突破我与松鼠的内心变化这一难点,从以下三方面设计,为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形成,创设螺旋上升的发展空间。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段为主,左顾右盼。在讲走近失去自由的那只松鼠时,兼顾第二、五自然段;讲作者情感变化时,虽然以第六、七自然段为主,但兼顾了全文的完整意义。
2、在教学方式的把握上,动静融通。在课堂上把朗读和默读训练交叉进行,使课堂动静结合,在多次的动静转换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诵读悟情和默读静思的习惯。
3、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以言为主,语思融合。教学各环节以立足语言,培养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主旋律”。尤
其在表达能力的训练上,注重语思融合,力求在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思维的历练中发展语言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让学生谈论松鼠,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知欲。随后我提问:谁能用一两个词形容你所看到的松鼠?点将回答之后就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面的那知松鼠到底是怎样呢?然后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然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直入重点段2-4自然段,通过学习作者逮松鼠,体会松鼠的可爱。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捉松鼠?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再小结反馈情况,使学生明白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松鼠及我的动作的词语,在理解这些动词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重点指导学习第5-7段。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先抛出问题“松鼠如此的可爱,作者费了好大得劲才捉住一只,可是他后来为什么又把松鼠放了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进文中的情境,使学生与文章进行激情交流,初步体会作者内心的跌宕起伏。然后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交流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5、指导学生自学第8-10段。指导学生从默读中体会女儿对松鼠的喜爱和爱惜之情。
参照练习册的几个问题,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完成练习,再通过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6、通过归纳总结全文,点拨“倒叙“的叙述方法,并让学生体会父女的品质,同时进行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呵护生灵的教育。
7、作业布置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积累生词。
8、板书设计的立意是简单明了,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五篇:《那只松鼠》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那只松鼠
教 学 设 计
陌陂中心校 袁小留 那只松鼠
教材简介:
山林中,一些小精灵“嗖”地一下蹿上树梢,举着蓬松的大尾巴,象降落伞一样轻盈地从树上落下来,那不是活泼伶俐的小松鼠吗?它们可是一位小姑娘梦寐以求的小伙伴啊!父亲意外地抓住了一只,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最后居然又把小松鼠放回了森林。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毫不责怪父亲,反而饱含深情地关注起那只小松鼠的命运。这就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那只松鼠》所讲述的有趣故事。课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情感跌宕起伏。整个故事都围绕着父亲的捉和放而展开。因此,我决定抓住课文里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词句进行教学设计,以贴近儿童的经验世界,走进课文人物内心。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形状像耗子
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
忙着摘果子
——打一动物
再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出示松鼠图片)
这是活泼可爱的小松鼠,今天我们学习和松鼠有关的文章《那只松鼠》,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伸出你的食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复习词语
蹑手蹑脚
携 带
乞 求
活泼伶俐
俘 虏
缩 回
逃之夭夭
抗 拒
说 漏 指名读一读,再齐读
三、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那只松鼠到底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请同学说一说。
板书(捉放惦)
四、学习捉松鼠部分
(出示自读提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读一读,找一找。
1、用“——”勾出描写松鼠句子,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
2、用“~~~~ ”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用“ · ”标出父亲逮松鼠的动词。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简单批注在旁边。
4、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逮到一只松鼠,此时他得心情如何?(异常高兴)
五、交流讨论:为什么放松鼠?
父亲把好不容易逮到的松鼠带回家给女儿了吗?没有,而是又把松鼠给放了。他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有非这样做不可的理由?我们一起去探讨。
1、品析关键句子:“突然,我看到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如果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此时,你绝望的目光,想表达什么?你抗拒的目光呢?你乞求的目光呢?先自己思考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再小组内交流。
2、指名反馈
3、总结:是的,父亲也从松鼠复杂的眼神中领悟到:小松鼠也是有生命的,它也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应该还它自由,让它回到自己的家。喜欢它不是把它养在笼子里占为己有,剥夺它自由生存的权力,而是放它回到大自然。(板书:尊重生命)
六、学习惦记松鼠
我们都理解了父亲的做法,他的女儿理解了吗?
1、指名朗读8、9自然段。别的同学一边听一边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再指名反馈。
2、联系上下文理解“得意忘形”意思。
3、引导学生用稚气未脱的声音读女儿说的话。
原来他的女儿也和作者一样惦记着那只松鼠,关心着它回家后的生活。(板书:关爱动物)
七、小练笔
孩子们,现在请你们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被父亲放回山林的小松鼠,你和这对父女已经成为好朋友了,要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回去以后的生活,和想对他们说得话。你会写点什么呢?赶快拿起你的笔写写吧
指名读读
你们写得真好,其实人和动物就应该做这样的朋友,和睦相处,共同分享大自然。谢谢大家!板书设计:捉
异常高兴
放
不舍 同情
惦
安心
}尊重生命 关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