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只松鼠
四(上)《那只松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讲述的是“我”和“松鼠”之间的故事:“我”在山林旁逮到了一只可爱的松鼠,想据为己有。可网袋里松鼠的目光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经过内心激烈的斗争,终于,“我”战胜了自私的心,把它放了。课文在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中,通过神态(眼神)和动作的细腻描写,提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对松鼠,因为爱,抓住了它;也因为爱,又放了它。但这两种爱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是自私的爱,一种是博大的爱。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自由的可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呵护一切生灵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和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初步认识倒叙的写法,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关心爱护动物。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中描绘的松鼠的可爱。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心,以及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
五、教学方法: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读中感悟体会,讨论交流
六、教学准备:松鼠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那只松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13.《那只松鼠》)
2、复习读词语。(开火车)
活泼伶俐 蹑手蹑脚 蹿上树梢(cuan向上跳)颤抖 高楼大厦 跑东窜西(cuan乱跑乱跳)毛茸茸 逃之夭夭 蔑视(mie轻视、瞧不起)
二、分析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的词语读得不错,今天我把这只小松鼠带到这里来了,(出示图片)你们看,它是一只怎样的松鼠,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吗?
(一)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松鼠。
生描述,师及时的肯定表扬。
师:刚才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描述这只松鼠的吧?
(二)分析第四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里找出描绘松鼠的句子,用“——”标出,找出体现松鼠可爱的词用“ ”标出。
2、生讨论交流,找词句,师巡视。(小黑板出示第四段的内容)
3、生汇报,师点名回答并标出。(略)
4、生读画出的句子,要求读出松鼠的可爱。
5、个别点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其他学生评哪里读得好,好在哪里?哪里没读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师即时指导读。
6、师:面对这样一只可爱的松鼠,作者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用“()”标出有关句子,并认真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
点名回答,师与生一起标出。
(师随机板书:可爱(小精灵)喜爱 逮)
7、用各种形式读第四自然段。(师生读,男女读,分角色读)
(三)、分析第2自然段和5-7自然段。
1、师:没有被逮住之前它是一只那么可爱的小精灵,可被逮住了之后,那又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呢?
师:请同学们迅速在文中去找一找,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一动不动,老实得就像已经没有了生命,一改几秒前那股拼命逃窜的灵活劲,绝望,乞求,蔑视,抗议......)
2、师:是啊,现在这只松鼠它就是一只绝望的小俘虏。(板书:绝望(小“俘虏”))如果你现在就是网袋了的那只小松鼠,此时你在想什么?
生讨论交流回答
3、师:面对这只一动不动的小松鼠,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5-7自然段,请在你没读懂的句子旁边标上“?”。
生汇报
重点理解: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
4、师:为什么松鼠的目光里会有绝望?有乞求?有蔑视和抗议?其实松鼠想的就是谁心里想的?(生答)
师:此时作者已深深体会到了网袋里松鼠的绝望。
5、师:从这几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生答)
6、师小结:是啊,刚逮到那只小松鼠是,作者多么开心,但当他感受到了松鼠的绝望时,作者的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长叹一声,终于把它放了。(师板书: 同情 放)
7.生有感情地朗读5-7自然段。
(四)、选做题
1、师:看着松鼠渐渐隐没在密林深处。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很久很久,我都忘不了那只松鼠。它回家了吗?它在想我吗?它是恨我,还是感谢我呢?
师:你们认为松鼠会恨“我”,还是会感谢“我”呢?和小伙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说清楚它为什么恨“我”?为什么感谢“我”?
(五)、倒叙
1、师:同学们体会的可真好,松鼠已经回到了大自然,但是作者怎么也忘不了那只松鼠,甚至连续好几个晚上,都梦见了那只松鼠。本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梦见松鼠应该放在文章的最后,但这里作者却把它放在第一自然段,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答
2、师小结:这就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叫倒叙。倒叙就是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出事情的结果、事情的高潮、或事情的某个精彩片段的一种写作方法。这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也使文 5 章的结构有布局之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会运用这种倒叙的方法。
三、全文小结。
师: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 生答,师相机板书:关爱动物
四、拓展作业。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通过对松鼠外形、神态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活灵活现地在我们面前再现了一只让人难忘的松鼠。请同学们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写一种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一定要注意把你观察到小动物的外形、神态和动作写清楚。
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进行练习。板书设计:、那只松鼠
图片 可爱(小精灵)喜爱 逮
句子 —— 绝望(小俘虏)同情 放 词 “我”
倒叙 关爱动物
第二篇:那只松鼠教案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勾出生字、词,标出段落序号;查阅有关松鼠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看,课堂里来了新朋友(屏幕出现小松鼠的活动场面)大家和它打个招呼吧。
2、引出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我会读: 活泼伶俐 可怜巴巴 饱含深情 小俘虏 抗拒 乞求
我理解: 蹑手蹑脚 逃之夭夭 得意忘形
我会说:课文围绕那只松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抓关键词句,揣摩父亲心理
最后,父亲是怎么把那只松鼠放掉的?书上用的什么词?
一起读读这句话。从咬咬牙这个动作,大家体会到什么?
(一)感情朗读,学习课文为什么捉的部分
1.到底是一只什么样可爱的松鼠能让父亲这么舍不得呢?从课文的哪一部分能看出来?
2.先自己读读第三段,再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是哪几句?
3.听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些句子,词语写得真生动用得真准确,那么我们就把表现那只松鼠可爱,机灵的第三自然段连起来好好读一遍怎么样?
(二)创设情景,走进人物内心,学习为什么放的部分
说心里话,要是真有这么一只既活泼可爱,又调皮机灵的小松鼠让你带回去当宠物好好爱,好好养,你舍得不要吗?要是换了我,我也舍不得啊。可咱们文中这位父亲,到了最后,还是(再次引读屏幕上的句子。)
1、思考:父亲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有非这样做不可的理由?
读书:从文中哪些自然段中能看出父亲的感情变化。
2、(交流自己的体会)我想:此时,同学们已经被父亲对松鼠真正的关心和爱所打动了,谁愿意带者这样的情感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第三篇:那只松鼠教案
18、那只松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教学方法:
读中悟,读中感,读中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课文围绕那只松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教师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父亲很爱女儿,女儿很爱松鼠。如果父亲把逮住的这只松鼠带回家,女儿一定会很高兴。可是父亲却没有这样做,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逮住的松鼠放回了大自然,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
二、出示自学提示
(一):
1、读读文中写“我”捉松鼠的段落,勾出描写“我”神态、动作的词以及松鼠四处逃窜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1~3段)
1、指名反馈。指名读出具体的句子。(课文第3自然段的有关句子。)
2、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更能体会到呢?(从父亲逮松鼠的不容易和松鼠活泼机灵、顽皮可爱两个方面来说)
3、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小松鼠的机敏和父亲的吃力。
4、这是逮住松鼠的父亲心情怎样呢?他为什么异常的高兴?
(二)、.学习“放松鼠”这一部分(4~7段)。出示自学提示
(二):
默读第4、5、6段,画出描写小松鼠神情、动作的词句,谈体会。
1、指名反馈。出示句子:
a、那只松鼠可怜巴巴的躺在我的网袋里,一动也不动,完全失去了几分钟前那股拼命逃窜的灵活劲儿。
b、突然,我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c、它也直盯盯的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1)、师导:同学们,几分钟前的松鼠是什么样子呢?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活泼、机灵、顽皮、可爱„„)
(2)、可现在的松鼠却——(可怜巴巴,绝望,难过伤心,愤怒„„)
3、松鼠在用自己的目光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松鼠乞求我放了它,对我行为的抗议,它在用目光谴责我„„)
备父亲,反而和父亲一起惦记着那只松鼠。这样的故事结尾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父亲爱动物的品质已在小女孩儿的心里扎了根,并将永远影响小女孩的一生。
四、拓展延伸
1、你想对文中的父亲和女儿说些什么?
2、师总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他们,保护他们。板书设计
逮松鼠——费尽气力 那只松鼠 放松鼠——愧疚轻松 惦记松鼠——关爱动物。
第四篇:《那只松鼠》说课稿
《那只松鼠》说课稿
宁安农场小学 杨光
一、教材分析
《那只松鼠》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学时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本单元以“仁爱之心”为主题,这份仁爱,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有人与动物之间的浓情往事,耐人寻味。山林中,一些小精灵“嗖”地一下蹿上树梢,举着蓬松的大尾巴,像降落伞一样轻盈地从树上落下来,那就是活泼伶俐的小松鼠。它们是一位小姑娘梦寐以求的小伙伴。十分疼爱小姑娘的父亲意外地抓到了一只,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他居然又把小松鼠放回了山林。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关注起那只小松鼠的命运。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情感跌宕起伏。父亲由异常兴奋到矛盾重重,由得意忘形到忐忑不安,最终在女儿饱含深情的追问下如释重负。对女儿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由“吵”到“问”,透露出她的稚气与善良。父亲自觉放松鼠的行为折射出高尚的情操,女儿对小松鼠命运的关注反映了她心地的善良、纯洁。这也是我们要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种子。在写法方面,这篇课文细致的心理描写及倒叙的写法都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对于这种故事性的文章很感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说教学目标
1、在正确、流利读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语言蕴涵的味道来。在感悟真情的同时,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初步认识“倒叙”的叙述方式。
3、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思想。
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倒叙”的叙述方式;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松鼠被逮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解决办法:
为突破我与松鼠的内心变化这一难点,从以下三方面设计,为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形成,创设螺旋上升的发展空间。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段为主,左顾右盼。在讲走近失去自由的那只松鼠时,兼顾第二、五自然段;讲作者情感变化时,虽然以第六、七自然段为主,但兼顾了全文的完整意义。
2、在教学方式的把握上,动静融通。在课堂上把朗读和默读训练交叉进行,使课堂动静结合,在多次的动静转换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诵读悟情和默读静思的习惯。
3、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以言为主,语思融合。教学各环节以立足语言,培养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主旋律”。尤
其在表达能力的训练上,注重语思融合,力求在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思维的历练中发展语言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让学生谈论松鼠,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知欲。随后我提问:谁能用一两个词形容你所看到的松鼠?点将回答之后就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面的那知松鼠到底是怎样呢?然后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然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直入重点段2-4自然段,通过学习作者逮松鼠,体会松鼠的可爱。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捉松鼠?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再小结反馈情况,使学生明白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松鼠及我的动作的词语,在理解这些动词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4、重点指导学习第5-7段。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先抛出问题“松鼠如此的可爱,作者费了好大得劲才捉住一只,可是他后来为什么又把松鼠放了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进文中的情境,使学生与文章进行激情交流,初步体会作者内心的跌宕起伏。然后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交流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5、指导学生自学第8-10段。指导学生从默读中体会女儿对松鼠的喜爱和爱惜之情。
参照练习册的几个问题,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完成练习,再通过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6、通过归纳总结全文,点拨“倒叙“的叙述方法,并让学生体会父女的品质,同时进行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呵护生灵的教育。
7、作业布置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积累生词。
8、板书设计的立意是简单明了,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五篇:《那只松鼠》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那只松鼠
教 学 设 计
陌陂中心校 袁小留 那只松鼠
教材简介:
山林中,一些小精灵“嗖”地一下蹿上树梢,举着蓬松的大尾巴,象降落伞一样轻盈地从树上落下来,那不是活泼伶俐的小松鼠吗?它们可是一位小姑娘梦寐以求的小伙伴啊!父亲意外地抓住了一只,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最后居然又把小松鼠放回了森林。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毫不责怪父亲,反而饱含深情地关注起那只小松鼠的命运。这就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那只松鼠》所讲述的有趣故事。课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情感跌宕起伏。整个故事都围绕着父亲的捉和放而展开。因此,我决定抓住课文里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词句进行教学设计,以贴近儿童的经验世界,走进课文人物内心。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形状像耗子
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
忙着摘果子
——打一动物
再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出示松鼠图片)
这是活泼可爱的小松鼠,今天我们学习和松鼠有关的文章《那只松鼠》,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伸出你的食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二、复习词语
蹑手蹑脚
携 带
乞 求
活泼伶俐
俘 虏
缩 回
逃之夭夭
抗 拒
说 漏 指名读一读,再齐读
三、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那只松鼠到底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请同学说一说。
板书(捉放惦)
四、学习捉松鼠部分
(出示自读提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松鼠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读一读,找一找。
1、用“——”勾出描写松鼠句子,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
2、用“~~~~ ”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用“ · ”标出父亲逮松鼠的动词。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简单批注在旁边。
4、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逮到一只松鼠,此时他得心情如何?(异常高兴)
五、交流讨论:为什么放松鼠?
父亲把好不容易逮到的松鼠带回家给女儿了吗?没有,而是又把松鼠给放了。他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有非这样做不可的理由?我们一起去探讨。
1、品析关键句子:“突然,我看到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如果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此时,你绝望的目光,想表达什么?你抗拒的目光呢?你乞求的目光呢?先自己思考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再小组内交流。
2、指名反馈
3、总结:是的,父亲也从松鼠复杂的眼神中领悟到:小松鼠也是有生命的,它也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应该还它自由,让它回到自己的家。喜欢它不是把它养在笼子里占为己有,剥夺它自由生存的权力,而是放它回到大自然。(板书:尊重生命)
六、学习惦记松鼠
我们都理解了父亲的做法,他的女儿理解了吗?
1、指名朗读8、9自然段。别的同学一边听一边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再指名反馈。
2、联系上下文理解“得意忘形”意思。
3、引导学生用稚气未脱的声音读女儿说的话。
原来他的女儿也和作者一样惦记着那只松鼠,关心着它回家后的生活。(板书:关爱动物)
七、小练笔
孩子们,现在请你们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被父亲放回山林的小松鼠,你和这对父女已经成为好朋友了,要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回去以后的生活,和想对他们说得话。你会写点什么呢?赶快拿起你的笔写写吧
指名读读
你们写得真好,其实人和动物就应该做这样的朋友,和睦相处,共同分享大自然。谢谢大家!板书设计:捉
异常高兴
放
不舍 同情
惦
安心
}尊重生命 关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