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一位小数加减法教案

时间:2019-05-12 21:5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一位小数加减法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一位小数加减法教案》。

第一篇: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一位小数加减法教案

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81、82页 信息窗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之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团结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日常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去老师家参观了客厅和书房,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再来参观一下老师家的厨房和卧室。一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课件

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那些信息?学生可能发现的信息:

灶台的适宜高度为0.7米左右。

锅底与火口的适宜距离为0.03米。

抽油烟机离灶台0.6米左右。

书桌高度为0.7米左右。

桌椅高度差为0.3米左右。

„„„„„„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2)书柜比书桌高多少米?

„„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探讨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法。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谈话:同学们所提的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起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一下。

出示探究导航:

(1)要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是什么意思?。(2)请试着列出算式。

(3)根据小数的意义及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能把算式中的两个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进行计算吗?试试看!

(4)先回顾一下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再猜测一下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你能试着列竖式计算吗?

(5)根据推理思路写出答案。

(6)尝试总结一下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中。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探究小数加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哪一组的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根据题意列算式:0.7+0.6=(2)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下列情况(找不同组同学分别进行反馈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生1:我是这样想的:0.7米﹦7分米 0.6米﹦6分米 7+6=13(分米)

13分米就是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所以0.7﹢0.6= 1.3(米)。

生2:我采用了竖式写法。整数部分表示“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分米”,相加的结果是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这样书写看起来很简洁,和我们原来学的整数加法的竖式差不多。

让生展示竖式的写法: 米 分米

0.7 +0.6 1 1.3 ↓

(小数点要对齐)

质疑:如果我们脱离具体的情景(不涉及单位名称米和分米),直接算两个小数相加,还可以这样计算吗?

生交流:应该是可以的,因为它的算理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是一样的。请其他同学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这种方法正确并且简便)再次质疑:想一想,我们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师生交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要对齐);从末位加起,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3)及时练习:计算0.5+0.8= 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汇报,说说算法,检查、反思自己用的是不是最简便的方法。

(二)探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问题(2):书柜比书桌高多少米?

请学生联系相关信息完整地理解题目意思:如果书柜的高度为1.3米,书桌的高度为0.7米,书柜比书桌高多少米?

请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并想一想这样列式的理由。交流所列算式:1.7-0.7=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然后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各小组交流算法情况预设:

生1:因为0.7米=7分米,1.5米=15分米,15分米-7分米=8分米,8分米就是0.8米,所以1.5-0.7=0.8(米)。

生2:用竖式解答:

1.5 - 0.7 0.8 重点讨论:5减7不够怎么办?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

交流结果:如果不写得数所表示的意义就有所改变,所以小数点和0必须对齐写下来.质疑:想一想,我们在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交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要对齐);从末位减起,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3)学生及时练习:计算0.9-0.4= 提醒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说说算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与小数有关的加减法运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呢?(掌握了)那好 请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为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最简便? 师生共同梳理归纳:

①小数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最简便

②计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要向高位借一。③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是一样的。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交流,大家不仅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明白了方法背后的数学道理,有了这些理解,相信你们一定能够灵活而准确的解决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进入闯关游戏,看看你们掌握的怎么样。

1、勇闯第一关:摘取智慧星。自主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看哪位同学算得又对又快,前三名算完的每人奖励一个智慧星。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生板书)想想自己的算法,看哪位同学最细心,能够全对。

2、勇闯第二关:细心算一算,到底花了多少钱呢?

题目创设的是超市购物的情景,练习时给两名小朋友起上名字,先让学生理解图意,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独立解答,通过交流,相互订正。

3、勇闯第三关:水果比一比。

本题创设的是购买水果的情境。由于题目的信息量比较多(单价、数量、总价),练习时,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观察、思考、计算的时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还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勇闯第四关:开心连一连。

这是一道巩固小数的意义的题目,让学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后连线。教师提问,对于连错的同学,教师及时点拨。

4、最后一关,跑步比赛。完成“新课堂”84页第四题。

温馨提示:

⑴想一想,要求小强跑了多少秒?必须先求什么? ⑵小明50米测试跑了多少秒?你是怎样想的?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着解答一下?

板书设计

一位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要对齐);从末位算起,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之处: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现实的生活情景和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2)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我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到小数的过渡和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巩固新知。

因为计算课教学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闯关完成,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增长新知,形成技能。2.使用建议:

拓展例题功能,渗透搭配规律。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在教学完例题后,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提出不同问题,列出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搭配规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

3、需破解的问题

能否将小数的加减法再作深一步探讨,一位小数变成两位小数,使课堂更高效呢?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的加减法》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的加减法》

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计算小数加减法中能正确对齐数位,正确进行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尝试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计算小数加减的方法,以及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现在男女生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出示: 32+54

68-27

48+19

25-17

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说一说计算方法(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做十再减。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各式各样的文具,老板说了开业期间所有文具一律低价销售,所以每个人只能挑选两样文具,你想选购本店哪两种文具? 课件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如果让你挑选两样文具,你最想买什么? 看来同学们的消费各不相同,前后的同学比比看,谁花的钱多?多多少?

3.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一、过渡语:同学们的想办很好,提出的问题也很好。我们先来探讨第一问题该如何列式计算? ⑴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前后同桌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0.6+0.8=(1)0.8元等于8角,0.6元等于6角,8角+6角等于14角,也就是1元4角,是1.4元。8角+6角=1元4角

(2)直接用小数计算的:0.6+0.8=1.4元 指导学生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想法。

(3)同学们,除了这位同学想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出示问题一枝铅笔比一个转笔刀贵多少钱? 学生根据上题加法方法列式计算 0.8-0.6=0.2 指导学生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想法

二、过渡语:那么按照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1)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想一想并试一试)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1.2-0.6= 12角0.6-0.6 ———— ———— ———— 1.4 0.2 0.6

第三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那明天呢?明天就是6月1日,是同学们自己的节日,老师在这祝同学们节日快乐!在星期三,我们学校为全校同学的节日举办了六一游艺活动,同学们觉得有趣吗?在游艺活动中,同学们尽情地唱,高兴地玩,还可领到奖品。那谁来说说,你获得什么奖品?为了给同学们购买奖品,老师来到热闹的文具超市挑选,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如果让你挑选两样,你最想买什么?

小丽挑选了哪两样文具呢?你能帮她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售货员阿姨找给她6角钱,对吗?

⑴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⑵小丽付给售货员阿姨2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师: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3.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么帮小丽解决这个问题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0.8元等于8角,0.6元等于6角,8角+6角等于14角,也就是1元4角,是1.4元。

(2)直接用小数计算的,指导学生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想法吗。学生板演。教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

4、小组合作:每一小组任选两种商品,(1)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2)其中一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贵多少钱或便宜多少钱?(为让小组同学计算不出错,有什么办法吗?验算。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验算方法一样。)

5、学生自己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小数点数位没对齐的练习题,让学生纠错。那么在小数加减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三)、巩固练习:智慧屋

1、计算我最棒。

2、比较找不同: 73-64 7.3-6.4 整数减法中,最高位的计算结果为0时,0省略不写。小数减法中,整数部分的计算结果为0时,不可省略,要写在小数点的前一位。

3、猜想我细心:填空格

4、解决问题我最行:

船浆长1.3米,露出水面部分是1.1米,伸入水中的部分长多少米?

5、难题我不怕:王琳在计算小数减法时,由于粗心,把被减数15.3看成了153,结果差是144.1,请你帮王琳算算正确的应该差是多少?(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成功之感。并且开放性练习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放手让学生经历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用小数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看到每个同学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同学们能满载着收获走向生活,在假日里帮助父母当一次小管家,去超市购物,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出色。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购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完成对新课内容的主动建构,体会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通过几组算式的探究,学生自主寻求列竖式的方法,总结计算法则,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怎样使学生的交流更有效等等,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

执教者——赵宇花

[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想做游戏吗?(想)现在我们分成二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进行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前面我们学过整数的竖式计算,会算吗?(会)比赛开始!请看题(课件出示)

师巡视,并叫同学回答你是怎样算的?请一名男生、一名女生演板。老师说出比赛结果。师总结: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也就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做游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即复习了整数的计算算理又为学习小数的计算打下了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都去买过东西,是吗?现在,咱们去商店一角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

师: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看到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商品名称及价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提问的意识】 师:咱们今天主要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师:咱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根据这个问题,可以列一个怎样的算式呢?结果又是多少?先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在自己草稿本上独立解决。

(学生在解决的同时,老师巡视并了解情况,找出用竖式算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师在竖式的上面写上元、角、分)

学生汇报交流。

师:谁想起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方法一:0.8元→8角

0.6元→6角

相加14角 →1元4角 方法二:用小数直接计算。方法三:直接口算出答案。

教师让学生在草稿本计算,通过巡视,了解情况后,请用竖式算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在竖式的上面写上元、角、分。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仔细观察,他是借助竖式来计算的,是怎样计算的?说一说你的想法。(同桌互相把想法说一下)

师小结: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注意发挥具体情境“元、角”在理解算理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刚才咱们两个小数直接相加的方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解决第二 个问题吗?在草稿本上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生解决完后汇报。

师小结: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退一当十。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竖式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1.小数点对齐,2.从最低位算起,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设计意图: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迁移过去加法竖式, 计算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学生成功运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依托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竖式计算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对齐数位,以及十分位相加满十,向个位进一的道理,很好地掌握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新知

导入语:同学们是不是都学会了小数的竖式加减法呢?下面就检验一下。(尝试用竖式计算,课件出示)

2.4+4.9 6.5+0.8 5.2-0.7 4.1-3.3 教师巡回检查,并请四位学生演板后讲解。

师:同学们真棒!学的不错。下面看看谁是小老师?(课件出示)

2.45+62.51+×2.314.52.76-×5.54.60.9√

举手回答对与错。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

计算小数加减法和计算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入语:下面我们一起来用今天所学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看谁最能干?(课件出示)

6.80-3.40=3.40(元)答:《动脑筋》比《童话故事》便宜3.4元钱。6.80+3.40=10.20(元)10.20元> 10元答:各买一本书,10元钱不够。2 老师请学生演板并讲解。

五、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师:看谁的脑筋转得快?填方框。(课件出示)

4-21..3+6 .86.51.81 3.3【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巩固练习,避免计算教学的单调与枯燥】

六、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⑵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生应用意识。】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小数加减法》教学分析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分析

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

素材的选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与前瞻性的特征。西方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于教材的编排有着这样一条规定:上年世界上的最新科学成就,教材再出版时必须呈现在教材上。所以这些国家的教材是动态管理的,每年教材都有所变化。我们国家的教材基本上是“一稿定版”,回想一下我们从前使用的老教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基本上是用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教材基本上没有变化。山东版教材敏锐地把握了教材编排与改革的世界潮流,将世界上一些最新的科学成就有效地融入进教材。本单元的编排就是一个较好的例证。克隆牛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成就,事件本身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相信用这样的素材贯穿学习的始终,有置身于科学殿堂一般的感觉。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三上:小数的初步认识。四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教材的地位。有两点: 小数四则计算学习的开始阶段 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学习小数加、减法。

信息窗2:学习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一、情景图的解读。

以背景图片、文字及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健健和壮壮两头克隆牛出生时的相关数字信息。

二、情景图中的信息。综合地看可以将信息分为五类,既胸围、体长、身高、体重和管围。

三、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例题一:“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学习小数加法。知识点:位数相同的进位加法且结果可以简化,验算。

例题二:“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学习小数减法。

知识点:位数相同的小数减法计算,验算。例题三:1.3-1.25?学习小数减法。知识点:位数不同的小数退位减法计算。

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新课程: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运算多方面的意义。不再抽象地讲运算意义。

“在运算的课程中,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情境和充分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抽象出运算的过程,不断体会运算多方面的意义。例如,加法可以作为合并或移入等的模型;减法可以作为拿走、比较、移出或加法的逆运算等的模型;乘法可以作为相等的数的和、面积计算、倍数、组合等的模型;除法可以作为平均分配、比率或乘法的逆运算等的模型。”我们原来可能只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加法只是作为合并、减法只是作为加法的逆运算,乘法只是作为相同加数的运算、除法只是作为了使乘法的逆运算,所以用原来的意义解释现象,对整数还可以,对于小数、分数、负数、百分数有时不好用了:比如什么是乘法,我们很熟悉了马上就说:“求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因原来的教材就是这样写的,但你用它怎样解释为什么可以用0.6乘0.5来求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用原来的小数乘小数的意义也很难解释。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简单的说也就是“取走”,也很难解释为什么6度比负4度要高10度?等等,所以说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下,体会运算的实际意义是很有道理的。正如课程标准解读中所说的“运算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的充分和情境的丰富”。

五、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在阅读情境图阶段,要注意信息与问题的联接,将信息与问题进行联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

例题一:“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层次一:列式与猜想:

一是模型图,为了深刻理解问题的需要,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胸围之间的长度关系,有了线段图的帮助,学生在列式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二是注意抽象问题的实质,既求“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实质上就是求0.77与0.03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0.77+0.03进行计算。三是猜想,引导学生猜想问题的答案是多少。

层次二:探究与验证: 0.77米 77米 77厘米 100

0.03米 3米 3厘米 10077厘米+3厘米=80厘米=8分米=0.8米 0.77米+0.03米=0.8米

所谓探究或验证,不是指让学生利用竖式进行计算,这是教学最后要达成的目标。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或验证呢?是指从小数的意义出发,将小数转化为分数,从分数表示的意义入手,找到每个小数表示的长度。也就是说,教学采取的策略为“逆推”,也即:小数----分数----整数----小数。

反思与升华(梳理认知):一是用竖式将上述探究过程表示出来。可以沿着“个人尝试----交流----梳理”的程序来进行。梳理时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加数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渗透“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二是验算,在引导学生想到验算的前提下进行验算。例题三:1.3-1.25=?

列式与猜想:学生猜想思路的预测----最有可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借助于上述的学习方法,既用竖式来想,用语言来表述既为:1.3减1.25,10减5等于5,所以1.3-1.25得0.05。

如果从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来思考,既为:1.3米等于1米3分米,1.25米等于1米2分米5厘米,1.3米-1.25米等于5厘米,5厘米=0.05米。

探究与验证:一是模型,既线段图。二是通过线段图探究问题的答案,既通过两条线段的比较得到答案为5厘米,也即0.05米。三是抽象,既将上述的探究抽象为竖式。

如何将线段图、竖式与算理进行整合?如果单纯地用竖式来抽象小数点对齐,可能学困生会有障碍。有了线段图的帮助后,从线段图中抽象到竖式中的计量单位,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信息窗2的解读

一、情景图的解读。

像上一个信息窗一样,也是以背景图片、文字及表格的形式,呈现了“蓓蓓”出生时的相关数字信息。

二、情景图中的信息。

从体长与身高两个侧面,呈现了出生时、满月时与百天时的相关信息。

三、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例题一:“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知识点:小数的连减运算。

例题二:“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知识点: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例题三:计算 7.65+3.72+6.35+6.28。知识点: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四、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小数加减法的数据不要过分繁琐。小数的加减法原则以两位小数为主。尽量不要出现三位或四位小数,大的或比较复杂的计算提醒学生用计算器,减轻小学生的计算难度。如果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应把握在有效数字不超过三位(因整数的加减法是学习三位加减三位),人教和我们的教材有些都突破了,北师的教材注意了这一点。不过加减法比较容易,突破就突破点吧。混合运算的步数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五、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例题一:“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层次一:从模型到问题。

如果从后往前画,要先画出0.98米,再找到百天比满月增加的0.22米,满月比出生增加的0.1米,最后剩下的一段就是出生时的体长。

再从前往后梳理,既沿着情境图中文字的先后顺序梳理一遍信息。

在建立了现实问题的数学模型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既教材中的两个问题。

注意:一是还要急于提出问题,一定是在上述探究之后再来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没有经历对问题的分析之后来提出问题,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为没有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反思与思考,就没有对现实问题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是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它不像是一年级的解决问题,那个时候是只有两个信息产生联系,学生能够很快地把握现实问题的实质,也就非常容易地提出数学问题。二是在模型图之后,还要用语言文字进行梳理,使之成为完整的数学问题。三是猜想问题答案,为聪明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层次二:探究与验证:个体尝试----交流汇报。这个阶段要把握的是:要结合模型图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算理,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完整地表述。

层次三:反思与升华:一是列式的梳理,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可以用两个算式。二是分步与综合列式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该如何将两个算式合为一个算式。三是如何进行综合算式的计算,如教材中的第三种方法,将两个竖式合为一个竖式。

注意:教材中的第一种分步算与第三种方法是相对应的,需要进行整合,既将分步算整合为综合算式计算;与教材中第二种方法相对应的分步计算的是:0.22+0.1=0.32,0.98-0.32=0.66。

例题二:“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关于模型图:从前往后画,既先画出出生时的0.78米,再想到从0.78米至0.81米是从出生时到满月时增加了一些,画出0.81米,最后画出百天时比满月时增加的0.16米。

教学方法与例题一相似。

例题三:计算 7.65+3.72+6.35+6.28。尝试----对比----反思。

所谓对比,是指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可以进行简便计算。所谓反思,是指从“为什么”层面上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想到此处用到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所谓升华,是指引导学生用“看----想----算”进行梳理:“看”既观察数的特点,“想”既思考哪些数可以相加凑成整数。

要注意的是:补充必要的相关练习,既小数相加得整数的计算。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可能会方法,但却发现不了哪些数可以凑成整数。

下载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一位小数加减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一位小数加减法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