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风华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21:5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亳州市风华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亳州市风华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一篇:安徽省亳州市风华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25课 武陵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李清照的词风从来就是自辟蹊径,别具一格。我们研读过许多李清照的词作,发现她的词作大多韵调优美,用词清秀俊雅,较本篇所选的另外四名词人的作品尤为不同。本文是李清照词作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金军挥兵南侵,词人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之时。词作以“愁”为中心,抒发了李清照在晚年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等一系列人生灾难之后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在作品难度上,生僻字词比较少,课文注释也较为全面,所以无须过于注重词语的解释,而应该将重心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上。在品味字词上,“倦”“拟”“愁”等字很好地化入了作者沉重的情感,对学生在理解及把握作者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细讲。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在反复朗诵词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人的生活经历、思想风貌去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并赏析词的写作艺术。以情景的想象为线,通过对这首诗词读中解意、读中赏句、引导学生融入诗词,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享受,并掌握诗词学习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由对联导入,引出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反复吟诵: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情感基调; 咬文嚼字:品味“愁”“倦”“闻说”“也拟”“只恐”等字词的使用,通过串讲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比喻”“化虚为实”等创作手法的理解,以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掌握词作蕴含的情感; 拓展延伸:用《如梦令》《减字木兰花》《醉花阴》等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进行迁移拓展,知人论世,使学生得以全方位地了解作品与作者生活的关系; 总结全文,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作业:背诵及拓展写作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感受婉约词的节奏韵律。

2、品味言语,理解李清照的情愁。

3、知人论世,探究作品的意蕴。【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感受词的情感。【学习难点】

知人论世,通过诵读、品读,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作者作品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由于金兵入据中原,丈夫病逝,她独自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如梦令》,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附:《如梦令》(少女时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无愁

《减字木兰花》(新婚燕尔)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小愁 《醉花阴》(婚后生活)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别愁

小结一:李清照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所以词风相对轻松,欢快;而后期由于遭遇诸多不幸,所以词作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所谓文由心生,其词风的改变源自于其心境的改变; 本文是在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所作。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三、朗读文本,体会情感(一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二读: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情感)1.教师范读

2.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在朗读过程中指导情感,明确“舴艋、载”等字的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

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 “愁”(板书)四、三读,知诗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五、四读:品味语言

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2.品味“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句中“物是”在文中那一处有所体现?

——风住尘香花已尽(解读:昨夜的春风吹过,花儿凋零,泥土尽是花儿的芬芳,景物年年如此)“人非”指什么? ——丈夫离世。

曾经如此幸福甜蜜的生活,却因丈夫去世,一切都烟消云散,面对如此巨大的悲痛,李清照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吗?

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 [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

[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4.“倦”字该如何理解? ——本义是疲倦、懈怠。

梳头,是古时女子起床后必做的事情,这样的一件生活中如此细小的事情为什么李清照都会感到懈怠呢?“倦梳头”是因劳累疲倦以致无暇梳头吗? ——不是。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丈夫去世,作者孑然一身,梳洗打扮还有什么必要呢?我们可以对比前面《减字木兰花》中李清照新婚燕尔时的与花比美就能明白:原来,作者的“倦”是一种身心的疲倦与对生活的自我放逐。

5.【小结】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天色已晚,我却连梳头的心情都没有。面对此情此景,想起自己颠簸流离的身世,不免黯然神伤。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同学们用最恰当的语气朗读这句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话 生齐读(师指导)“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齐读上阕)

6.作者在无尽的愁苦当中感伤流泪,而读到下阕,作者的泪似乎流尽了,而心情也似乎有所转变,你发现了吗?请仔细朗读下阕,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转变的词语。——“闻说”-“也拟”-“只恐” 7.品味“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什么意思? ——听说

听说了什么事? ——“双溪春尚好”(双溪的春景依然美好)这远方的美景打动李清照了吗?从何见得 ——“也拟泛轻舟” 去了吗? ——还没有。何以见得? ——“拟”:心想、打算

你能读出李清照在想些什么吗?

——面对愁苦的境况,李清照的内心其实是想走出困境的。所以她希望能够“泛轻舟”,希望能通过游赏双溪美丽的春景来消解心中的哀愁与不如意。

但世事岂能尽遂人愿,想到那一叶扁舟,作者又退却了,为什么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次出游最终还是没有成行。“恐”说明作者由于担心,又打了退堂鼓,最终还是放弃了。——只担心船儿太小,载不动我心中的无尽愁思(想想还是算了吧)。

8.【小结】阅读下阕,能够感觉到李清照也有着走出幽怨的向往,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

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我们的心情也似乎欣喜了许多。但“只恐”一词却让词人积攒的所有喜悦变得烟消云散,在这一波三折的心情中,词人又被拉回了愁苦的深渊,作者始终无法摆脱生活带给她的阴霾。

因此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前两句要读出轻松愉快,对生活充满向往的语气。而后句则要凝重低沉。请同学们细心品味,深情朗读词作下阕。

9、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 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没有用错。作者巧用比喻,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突出了愁一个重要的特点:“重”。这里词人创意出奇,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①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下阙]

六、抒写感受

李清照小小的一个愁字包含了那么多丰富厚重的意义,那么也请同学们拓展一下思维,用这个“愁”组个词语,比如悲愁,愁苦、、、、、、[离愁、愁苦、愁绪、愁眉苦脸、悲愁、忧愁、乡愁、、、、、、]再请同学们用你刚才组的词造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最大感受,老师先造两句,算是抛砖引玉[展示幻灯片:①人生几处闲愁,而易安的愁苦却是双溪扁舟上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②花落人去,阴阳两岸的离愁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六、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从洛阳济南到杭州,从诗歌词曲到金石,从甜美痛苦到寂寞,她一直在铭记与忘却之间穿行。她在贴满伤感的屋子里,寂寞地游荡。她把所有的孤独与哀伤一丝一丝从身体中抽出来,用她的才情编织成一地落花。

拾起一朵《武陵春》,便进入了一代词宗的内心世界。在感受她的孀居之悲,家国之痛中,我们一起走近了美丽的古典文学,走近了一代才女——李清照。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武陵春》(配乐,生齐读)。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想象词人写完《武陵春》,放下笔内心又生一份感慨,试写一段话,描述词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老师想借用一篇短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朗读《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 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

六年前的春风又吹起来了!我心相依的夫君呢,却永远留在了石头城的黄泉下。谁与携手,春风中同看庭前花开花谢?——我的家破碎在了六年前的颠簸流离中!

十年前的金戈铁马声消逝了!我大明湖畔杨柳的倩影,却永远留在了我子夜时分的不眠的思念里。谁与同行,暖阳下同听檐下的燕语莺喃?——我的故国倾颓在十年前的仓皇南渡中!

草原纵然辽阔,没有骏马掠过,便只剩下空茫;大海纵然浩瀚,没有帆影飘过,便只有死寂。家国都成梦的我啊,也只有春风中茫然的回忆!

更何况,人间四月天,春天所有的花儿都谢了。江南的阳光虽然明媚,能融化我心海三千六百个日子日复一日凝成的坚冰?

江南没有春天,我也无心看窗外的风景。

明诚君与我一同收藏的金石还有几片,那是一份记录,一份见证,全写着劫难、流离、飘零!物还在,人却不是昨天的我,万事都成空!一切都如梦,只有我的泪是真实的,冰冷!

人说金华城外的枝头残花还在,那是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吗?

我多想走近你啊!但双溪的扁舟啊,你怎能载得起我三千六百个日子层层叠起的浓愁?

第二篇:安徽省亳州市风华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试题2

安徽省亳州市风华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

考试语文试题2 新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碧绿的草原,你就是那奔驰的骏马。请自信地拿起你手中的笔,尽情施展你的才华,也许你会比雄鹰飞得更高,比骏马跑得更快。

温馨提示: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全卷书写(3分)

亲爱的同学,此题不需专门作答,只要你在答卷时,做到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就可得分,相信你一定会珍惜这个机会。

二、语文积累与运用。(共17分)

1.给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4分)

(1)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xié()。桥上的石栏石板也.

雕刻得古朴美观。

(2)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nì()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2.考考你会背多少诗文。请任意选择六题,根据提示默写。(6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2),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大漠孤烟直。(王维《始至塞上》)

(4)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5)?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6),林空鹿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

(7)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8),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下面是《演讲与口才》(2007年1期)卷首语中的一段文字,请仿照前两句的格式,以“缺少希望”开头,再续写一句。(3分)希望是一份焦躁不安的等待之后如愿以偿的一缕闪亮,是一份成竹在胸的顾盼之后意想不到的一个回眸,是一份„„而缺少希望,生活中不会有欢乐和幸福,尽管能饱食终日,也不过是为了留存七尺躯壳;缺少希望,生命里不会有太多的激情和冲动,尽管活着,也不过是为了消磨四时光阴。缺少希望,。

4.综合性学习(共4分)

2007年9月是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1周年”为主题的第四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宣传、教育、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开展好这项活动。请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长征精神”。(4分)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

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材料二】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

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

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材料三】当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

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这竟成了将士们难

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

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

出了欣慰的笑容。

长征精神:

三、阅读与欣赏(40分)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回答文后5-11题(15分)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

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

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

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

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

态万状,惟妙惟肖。

5.本段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

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之一,它的特征也就是“中国石拱桥”的特征。(2分)

6.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与的说明方法,作用是(3分)

7.“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约”“几乎”能否去掉?为

什么?(3分)

答:

8.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1分)

9.“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2分)

10.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2分)

答:

11.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最喜欢什么桥?为什么?(2分)

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12-16题(11分)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1)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

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

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2)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3)“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

尖上,甩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淳。

(4)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5)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6)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7)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8)“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9)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10)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11)“什么,爹?”

(12)“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2.根据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2分)·

父亲摸黑砍柴→→

13.第(3)段画线处主要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4.选文两次写父亲的喘息声:第(5)段写父亲的“喘气声越来越大”;第(7)段写父亲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请结合语境揣摩父亲两次喘息时的心情。(2分)

第一次第二次15.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既“将来你有钱了,不要让别人在你面前低头弯腰”)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愿?(2分)

答:

16.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歌颂了父爱,读后你一定有不少感触,请敞开心扉向自己的父亲说几句真心话,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答:

(三)阅读《三峡》一文,回答17-21题(14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2分)

①自非亭干夜分②或王命急宣...

③属引凄异④略无阙处...

18.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B、自非亭/午夜分

C、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0.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2分)

2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4分)

理由1:原句:

理由2:原句:

四、写作(40分)

22.请你以“___________,我成长中的一座桥”为题,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文体,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父爱”“母爱”“赞美”“挫折”等,再写作文。

②要表达积极真挚的感情。

③不少于500字。

题目:(父爱、母爱、赞美、挫折„„),我成长中的一座桥

第三篇:河南省河师大实验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 23.2.1 中心对称教学设计2 新人教

《23.2.1中心对称》

一、中心对称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本节课中心对称包括三个内容:中心对称的概念、中心对称的性质以及运用性质作图。本节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利用图形的全等认识图形的运动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目标的制定首先要依据的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同时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目标的制定也应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学生的可接受度和最近发展区进行如下目标的设计:

(1)知识目标:理解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的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班徽设计激发起同学们热爱班集体,建设班集体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4)重点、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难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二、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套教材从前到后共安排有“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四种图形变换,充分体现了对图形变换这一数学知识学习的螺旋上升。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的特殊形式,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奠定了基础。中心对称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广泛地应用,本节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又通过学习把中心对称知识应用到班徽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新课标所倡导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由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构成了初中部分“对称”的基本内容,因此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不仅能使对称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全面、完整,而且又突现出这两个概念各自的特征。另外,在上一节学生学习了旋转的相关知识,已会作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任意角度的图形,1 为本课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的图形作了铺垫。同时也为下一课时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虽然中心对称所占章节不多,但是本节内容既是对图形变换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学生从对平面静态几何图形的认识适当上升为对动态变换图形的又一次学习,对初中几何的教学和几何知识的应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学习本课时容易理解与误解的地方

正如在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分析的那样,学生容易学会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的图形。但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估计仍有三点困难:一是中心对称性质探究时,对称点的连线和对称中心在数和形两方面的关系,学生很难说全面;二是轴对称的干扰,由于在八年级上册就已学习了轴对称,学生对“对称”的概念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对称”就是“轴对称”,而不习惯“中心对称”;三是学生对概念往往不做深刻的理解,头脑中有一点印象就认为自己学会了,而实际应用起来就会发现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其根源就在于对概念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上不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注重以上这些问题,通过复习旧知、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知识之间的比对等环节,给学生以恰当、有效的引导。并通过让学生动脑想、动嘴说、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动”,让学生对新知识去发现、去探究、去证明、去熟记。同时,在教学中我会进行示范,并结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

四、本节课的教法分析及预期效果分析

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我采用激趣引导法、探究式分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手段方面,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再现图形的旋转过程。多媒体课件一方面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知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教师进行教学演示提供了平台,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挥作用,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为教学服务。此外还充分利用黑板,把黑板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把大部分地方留给学生板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左边教学区,给出简单明了的板书,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在学法方面,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分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的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一定的拓展、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准确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经历了观察、发现、讨论、证明、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能较好地掌握中心对称的 2 性质,并会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已知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方法。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称”的概念在学生变得全面、完整,而且又突现出这两个概念各自的特点。通过“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和“班徽征集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

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通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

【教学实录】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生:“开张”是什么意思?

生:“痛恨”是什么意思?

生:“感激”是什么意思?

生:“谨慎”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生: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习时应加以分辨。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习精神。在合作学习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亲贤臣,远小人”。

生: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平台。

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习父亲的用人之术。

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学习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习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习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反思】

一、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二、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第五篇:【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QQ图书馆 qqshu.cc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② 过程与方法:初步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本课文计划用2课时完成;

2、学习形式:设置让学生当电视导演来拍电视短片的情景,让学生在有趣、有序、主动、互动中梳理课文,细读课文,揣摩课文,感悟课文;

3、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引导为主,同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体悟中“动”起来;

4、教学内容:词语教学不单独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如在学习中遇到实际问题,随机解决,而有的词语不妨暂时“存疑”,留待学生课后自己解决;

5、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从文中来,到文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不求“彻悟”,只求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更是真挚而令人难忘。今天,我们临时导演速成班学习的《风筝》,就是这样一曲人情美的赞歌。据专家估计,如果能把它拍成电视短剧,收视率一定很高。下面,就请各位导演以快速朗读的方式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

O为鲁迅设计一张名片(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O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对此有何感受?明确:回忆童年时期作为兄长的“我”干涉小弟弟放风筝,由此引发思考和深沉感慨。

O教师与学生交流两个问题:你同意“小时候放风筝是没出息的玩意”?你是否赞成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 O为了节约经费,准备拍四组镜头,你怎么拍?明确: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本课时重点完成对前两组镜头的探讨)。

QQ图书馆 qqshu.cc QQ图书馆 qqshu.cc

三、品味语言

四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对四个镜头的探讨。

第一组:在第一组镜头中哪些语句你无法理解?你准备如何拍出第一组镜头?

男女生分开朗读,学生四人小组相互质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O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明确:“惊异”是北京的冬季有人放风筝,“悲衰”是想起“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O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参考: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O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作者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第二组:为镜头挑选合适的演员

请学生阅读后分别对三、四两段进行交流、讨论:你认为弟弟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我”对弟弟怎样?如何给这段情景配背景音乐?你觉得弟弟“后来”会怎么样?(抽3—4对学生试演,其余学生点评)

注意:表演第三段弟弟的形象时,要求与课文插图相结合,并作合理想象;表演第四段时,要先讨论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爱有时会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O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你如何对待来自亲人的误解? [教师小结]

QQ图书馆 qqshu.cc QQ图书馆 qqshu.cc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二课时] 第三组:如何为画面配音?

齐读7、8两自然段,讨论:如何给这段心理描写配音? 教师适时点拨以下三个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明确:明白道理之后,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明白道理之前的“我”来说,良心受到了谴责。O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明确: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请学生试读 “有过这样的事吗?”)明确: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因而感到沉重和悲衰。[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第四组:让结局引发观众的思考

讨论:你打算怎么拍第四组镜头?(一个人走在寒风中的情景加上内心独白)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O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悲衰”意想不到,也摆脱不了。“我”这个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只有不见春天,不见风筝,才能摆脱悲衰。[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领会写法

在鲁迅先生回忆往事时,如何描写“我”来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

QQ图书馆 qqshu.cc QQ图书馆 qqshu.cc 明确:以“我”的情感经历为主线,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

四、体验拓展

说说小时候你最难忘的一个游戏,并为该电视短剧设计一则简短的广告词。[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各位导演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QQ图书馆 qqshu.cc

下载安徽省亳州市风华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亳州市风华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武陵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最新人教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 张郭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分针时针的认识 2、使学生能认识整时,并指导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

    2015春-新人教四下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主备人:杨湘云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单元概要 主备人:杨湘云 单元教学内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 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 春教学设计 语文版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二 欣赏优美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让学生谈谈春天给人的感受,列出词语,并一一写上黑板 二 检查预习工作. 包括字词的注音,......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古典名著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熟悉一定数量的古代口语词汇。 2. 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领会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 3. 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梁园中学 李家训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

    九年级语文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案2 一、导入。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

    湖北省通山县杨芳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5 敬业与乐业同步练习新人教

    5 敬业与乐业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páng wù,便是敬。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xiè dú职业之神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