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简案、陈翠兰(共5篇)

时间:2019-05-12 22:1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说屏》简案、陈翠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说屏》简案、陈翠兰》。

第一篇:《说屏》简案、陈翠兰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说“屏”》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中学语文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学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键入文字]

揣摩语言,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力,从而提高品读欣赏课文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 《说 “屏” 》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的 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文中并没介绍关于民间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作者怀着对民间屏风由来已久的着迷、热爱,着重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醒建筑师、家具师和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运用。(2)教材的处理: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有较强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四、教学方法:

“读”是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结合课文特点,教学中以默读、跳读、选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合作带来的愉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潮有音,松深韵;山不尽,水无边。(幻灯)

[键入文字]

(二)整体感知:

1、生齐读第一段后,师指名简介屏是什么样子的。

2、欣赏屏风图片。(幻灯展示)

3、了解屏的含义变化。(幻灯展示)

4、提取信息,概述文章要点。

要求: 从课文的五段话中各精选一句话(第五段可以不选),这四句话连起来看就是全文的缩影。

(三)精选探究: 选词增加积累。

1、选句——引读。从课文里找一句话放在文章最前面来吸引大家的眼球。

2、教师小结。

(四)陈从周简介。(幻灯展示)

(五)选段——精读欣赏:

1、学生齐读第一段后,从字词句的不同层面加以赏析品味。

2、教师讲析:本段之美。

(六)丰富陈从周,激发学生情感。(幻灯展示)

(七)拓展:积累一些和“屏”相关的古诗词。

(八)结束语:老去江湖兴未阑,园林住处说般般。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

潮有音,松深韵;山不尽,水无边。(幻灯展示)

[键入文字]

(八)布置作业:

1、积累一些和“屏”相关的古诗词。

2、能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陈从周。

(十)板书:

说“屏”

陈从周

什么是屏

屏的作用——分隔、点缀、挡风 屏的种类——金屏、银屏、锦屏等 屏的设置——因地制宜、大小由人

六、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键入文字]

开展讨论,可借助影视媒体中的某些片断加以重现,将使课堂更生动。

[键入文字]

第二篇:木 兰 诗简案

木 兰 诗 教 学简 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人物形象。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3.初步感受这首诗歌能流传千年的魅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朗读。

2.认识木兰形象。

教学方法:联想想象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难点:认识木兰身上与英雄形象并存的可爱女性特点。

导入: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

一、检查预习: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二、印象木兰(探究形象)

(一)初识木兰——英雄木兰

1.问:木兰是“英雄”,体现在哪儿? 2.质疑: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在诗中却只有寥寥几字写她战场生活,遗憾!

展示改写的《木兰诗》。对比。

(二)深识木兰——女儿木兰

问:木兰是个女英雄,你在诗中能感受到了她是个女儿吗? 1.从出征前去深入了解木兰。(朗读,感受,交流,想象)2.从木兰出征后来深入认识木兰。(朗读,感受,交流,想象)

(三)小结木兰形象:

展示:两张木兰画像

问:哪一张更切合诗中木兰的形象?(学生发言)师生小结木兰形象。

三、对话木兰(情感渗透)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假如你是木兰的伙伴;假如你是当朝的天子; 假如你是木兰的粉丝;假如你是木兰的兄弟姐妹„„ 请你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对木兰说的话。

四、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1、把《木兰诗》改写成一个故事。(注意添加细节)

2、以“木兰回家的第二天“为题,用现代文续写这个故事。(注意展开想象,想象既要大胆,又需合理)

结语:“木兰”是个形象,也是一种文化的符号。

经典始终有一种穿梭时空,却仍然让人百读不厌的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乐府诗集》。

2.从诗歌中排比、互文、顶针、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中体会诗歌的修辞美。3.朗读,感受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互文手法的修辞效果;附文中比喻的妙趣。

一、朗读导入

挑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二、体会诗歌的修辞美

1、排比: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增强了气势,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⑵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2、互文:语简而意丰,增强表达效果,有强调作用。

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⑶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⑷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顶针: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⑶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夸张:突出特点,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旦辞„„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比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句略)

三、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1、了解《乐府诗集》及乐府诗。

2.感受民歌的音乐美。(音韵和谐,换韵自由。)

四、朗读结束

五、课外作业:背诵全诗

第三篇:作文细节说简案

作文细节描写简案

教师:韩玉侠

一、教材分析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在中考中更是重中之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虽然近几年来,中考作文一般对作文的文体没有具体的限制。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习惯写记叙文。我们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记叙文专项训练。

二、【学情】

通过两次写作,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文通字顺。能关注生活,能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搜集典型的人或事。

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时候,或者是三言两语骨瘦如柴,又或者是废话连篇臃肿拖沓,通篇没有一处亮点。

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的心灵体验。二是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写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学情,我设计了一节《人物细节描写》的写作指导课。

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明确细节描写的内涵。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互动、探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引发学生情感冲动,激起参与兴趣,产生表达冲动,诱发成就动机,从而自觉投入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四、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我主要采用“比较----品悟----总结----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细节描写的内涵与作用;在品悟中感受细节描写对彰显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总结中归纳细节描写写作技巧,在练习中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实现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2、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开头以学生参与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中间部分细节的内涵作用、写作技巧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既直观生动,又方便快捷,让学生一目了然。而写作训练中视频短篇的播放,更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悟如何捕捉生活细节。从而成功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完成三维目标。

(二)学法

1、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2、读悟总结法: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并总结出细节描写的方法。

3、情景写作法:让学生在创设情景中进行写作训练,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学以致用。

五、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1图文引入、激发兴趣2感知细节3回味经典4方法探究5学以致用 6实践应用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做法:1游戏导入猜字谜

2出示李逵和王熙凤细节描写的段落猜猜他们是谁

设计说明: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喜欢热闹但是简单的事物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打消学生写作文难的顾虑,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游戏中让学生初步感受细节对彰显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二环节:感知细节

做法:师生共同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师生共同总结出细节描写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说明:这样做是为了降低难度。学生的层次不同,而理解细节描写的内涵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重点,也是总结方法并学以致用的基础,因此一定要降低难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这一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提问中,在这一环节也来提问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落实教学目标一。为下一环节总结细节写作技巧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品读经典

做法:这一环节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背影》选段。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对教学重点地第一次突破。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选段的时候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含义与作用,初步总结细节描写的技巧,进一步激发学生“我也要写“的欲望。但是九年级的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结合已学的知识总结出写作技巧,同时也是对课内重点课文的再次复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环节:方法探究

做法:1回顾已学教材中的片段

2总结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3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口头扩写。学生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如果学生思路打不开教师可以示范,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评价。最后用一分钟的时间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再找两个同学来读修改后的作品。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深深地感到主动运用写作技巧的文章更生动。

设计说明:因为考虑到在方法总结后如果直接进行细节描写的片段训练,学生可能会出现方法和写作无法衔接的思维问题,在方法总结出来以后,安排了一句口头扩写训练,这一环节恰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是对教学难点的第一次突破。进一步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写作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进一步激发“我要写”的欲望。为下一环节写作训练做好铺垫。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

在扩写扩写训练中,老师感到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的时候,给做示范,让学生捕捉精彩瞬间,仔细观察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学生的妙笔生出“细节”之花。将最令自己感动的瞬间写下来。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对本课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阶段,教师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悟如何捕捉生活细节。让学生充分的利用我们学习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更好的对本节课时的重难点进行训练。完成了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第六环节:实践应用

作业是根据材料运用细节描写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这一作业是对写作技巧的进一步训练。

第四篇:《说“木叶”》说课稿简案

《说“木叶”》说课稿

民勤一中 魏宏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林庚的《说“木叶”》。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第三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作者都是大家,他们都能对某一语言现象抽丝剥茧、探幽烛微,做出精妙的美学辨析。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因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拥有了较丰富的艺术体验,也获得了一定的文学知识,对文学作品就需要更高层面的鉴赏。阅读这些文章,就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可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 与“木”、“树叶” 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是个不规范的词语,它不是日常交际语言,但它却是典型的诗歌语言,这个词语组合很独特,是天才的创造,它确实能表达那种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情思。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

文章的标题是说“木叶”,在你的阅读经历和日常交际中见过这个词语吗,它是什么意思?我们平时说树木,也说落叶,惟独不说木叶、落木。但我们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就会遇见这样的表达,为什么诗人们就喜欢用木叶、落木呢,他们想借此表达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设计意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木叶,落木都是不规范的词语,而它恰恰是精妙的诗歌语言,通过比较,有意凸显这个词语组合的特殊之处,以引起学生的关注,进而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㈡、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

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关键句,并加以整理,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提示:关键句是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结论性的句子,引人思考和给人启发的句子)

明确:通过抓关键句,整合思考,本文思路简单的概括为:现象: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而极少看见用“树叶”或“落叶”

质疑并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木有落叶的暗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寻找关键句的方法理清本文的行文脉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有了这样的融会贯通,就可以来抓文章的精髓了。㈢、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分组探究下列问题。问题设计:

1、从课文第四段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展示吴均的《答柳恽》和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字眼,还原诗歌意境,更真切更通俗地理解作者的分析。

2、从课文第五段分析看,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展示树叶、木叶、落木、落叶的图片,借助实物,加深理解。并

征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联想和想象。一个人对诗歌语言越敏感,他的联想和想象越丰富,他就越能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微妙和它的不可言传。一个人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区分出高下来,比如同样赏析咏柳的诗歌,是否了解梅柳的本质特性和能否展开丰富的联想,就直接会影响他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2、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知识赏析咏柳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曾巩《咏柳 》

问题设计:①柳的特征是什么?②由柳你能产生怎样的联想?③古代诗人由柳联想到了什么? 《诗经》:解析前两句是写春天出征时的情形,看到柳条柔弱随风飘动的样子,这个“依依”是写柳条,也是写自己和亲人依依不舍之情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诗人借咏柳赞美天,抓着了垂柳的特征,能使人想到青春的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

曾诗:诗人借柳条在风中狂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设计意图:是通过拓展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三首写柳的诗,作者借柳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所有的感情都是由柳的本质特征暗示出来的,即枝条柔软,随风摆动。在学生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调动个人的生活体验,并运用自己的的想象和联想,从把握柳的本质特点入手,就能够深入理解诗人寄托在柳上的情感。这样就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即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这个环节既能强化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又能够学会迁移运用。㈤、总结全文:内容总结和学法总结

㈥、布置作业:比较鉴赏下面三首咏梅诗,说说三首诗中梅花的共同点是什么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字•咏梅 陆游

第五篇:说屏教学设计

说屏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说明文,学生学习时可以先结合现实生活、图片及文学作品等了解认识屏风,明确屏风作为一种历史传承而来的家具的作用──不仅仅是挡风、遮挡视线,更重要的是屏上有书有画,具有美感,充分认识屏风的实用和艺术装饰双重功能,特别是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2.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走近屏风

1.由学生搜集的屏风的图片、文字知识、见闻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屏风的世界。

2.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总结出课文的结构思路,从文中概括出屏风的功能作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文结构思路:课文一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引出了屏风的特点,并指出设计屏风的关键之所在──在功能和美感上做文章,突出一个“巧”字。然后指出了室内、室外安置屏风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突出强调屏风的艺术装饰功能。接着联系现在屏风只注重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美感,实际是造成屏风发展的退步,作者提出了在屏风设计方面的看法。最后,作者希望借此引起建筑师、家具师甚至使用者和后人的注意,使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和发展。屏风的功能:作者主要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更强调艺术装饰功能。

(二)揣摩语言──感受诗意 本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不像一般说明文语言那样平实,让学生勾画出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特别是引用的古诗词,分析、揣摩作者对屏风的情感和看法。预想学生可能勾画揣摩的语句:

(1)“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这里“诗意”一词,写出了屏风在作者眼中的美好感觉和印象,将读者引入美好的屏的氛围。

(2)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作者这里用童年夏夜在庭院纳凉,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茧”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秋夜,银白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让我们感受到屏风的美,的确,其情景让作者感受到深宫孤单宫女的极度悲伤、愁苦,故而喜欢咏屏的诗句,喜欢古画中的屏,从感性上让我们体验到屏的艺术美感。

(3)《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里的唱词,“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词指的是闺中女子太过于惋惜这大好青春时光。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作者这里引用,为了突出屏风的艺术美感。(4)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联系后文可见,这里的“大小”应该指的不同的人对屏风的不同的使用。

(5)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闲倚画屏”的意思是“闲着没事干,倚着画屏相思”;“抱膝看屏山”出自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写女主人公在小楼里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这里写出了看屏、处在屏中的生活有一种休闲恬淡之感。

(四)把握形式──探求蹊径

通过揣摩语言,会发现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让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揣摩本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本文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文,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本文的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叙述、议论和抒情。作者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对屏风很有研究,又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因此作者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和诸多事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是本文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

(五)总结评价──回顾展望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回答,师生补充。)2.教师激励:陈从周以自己的责任心用饱含浓郁抒情的笔调,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也启迪着我们要为屏风乃至其他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次备课

下载《说屏》简案、陈翠兰(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说屏》简案、陈翠兰(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屏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

    《说屏》教学反思 王生标 《说“屏”》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为了培养同学们自主辨别说明方法的能力,在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特点后,让同学们自......

    简案,儿歌“共伞”范文大全

    中班儿歌《共伞》 活动目标 执教者:余明敏 2011、5 1. 感知、理解儿歌,尝试学念儿歌。 2. 懂得关心帮助他人,体验助人与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共伞》FLASH;《共伞》儿歌图片若......

    15.说屏教学案(共五篇)

    《说“屏”》导学案 执笔:陈霞 审核:唐艺华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

    《班级事务共商定》简案

    《班级事务共商定》课题5.1.《班级事务共商定》单元第二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班级事务决策的形式。2.知道处理班级事务的一般程序。能力目标......

    《班级事务共商定》简案

    《班级事务共商定》简案《班级事务共商定》课题5.1.《班级事务共商定》单元第二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班级事务决策的形式。2.知道处理班级事......

    《春游湖》简案(共5则)

    《春游湖》 一(1)班 李悦 教学目的: 1、会认“几、夹、岸、断”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读诗,感受春天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

    瓷器教案(简案)(共五篇)

    瓷器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瓷器,及其纹饰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欣赏与分析,感受瓷之美。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对瓷器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

    简案元日教学设计(共5篇)

    《元日》教学设计 执教:三闸镇瓦窑小学 范小平【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认识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元日》,理解古诗《元日》大意。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