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的写作论述

时间:2019-05-12 22:1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的写作论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的写作论述》。

第一篇:教学案例的写作论述

教学案例的写作

一、什么是案例

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的、实际的教学过程的描述。在这种描述中,有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有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二、教师研制案例的意义

教学案例的研制对案例研制人和阅读案例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对自己的作用

1、促进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研制教学案例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梳理的过程。这种梳理既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有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阰漏和有待改进之处,明确自己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有人甚至将其称为第一生产力。

2、促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教学科研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一个标准;从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说,教学研究能力是构成教师专业能力的要项,而校本教研是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是适合于中小学教师走的“真科研”之路。正因为如此,新一轮课程改革着力倡导以校为本的教研,提倡各人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进行教学研究,而教师研制教学案例是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或对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教学研究、进行参与式校本培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对他人的作用

通过阅读案例,其他人可以不亲临现场就能访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和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促进阅读案例的人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入思考其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这对案例阅读人的作用不可小视。其对案例阅读的人的作用可用四句话来加以概括:

1、促进其改进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使案例阅读者分享他人成功的经验,汲取相关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加自觉地研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2、促进其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师研制教学案例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个体的教科能力,而且能提高教师群体的教科研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将教师个人研制的教学案例在科组或全校范围内与同事进行交流、分析、研讨,不仅可使教师们分享不同教师的教学心得与经验、认识不同教师的教学特色,而且可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此,教学案例成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媒介。所以,研制教学案例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教师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讲授的同时,组织受训者通过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集体讨论(”brainstornmg)、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培训的过程成为“理论学习←→案例教 学←→实践反思”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

4、丰富教育教学理论。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有时能反映教育教学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教育教学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传话接力”式的偏差。

三、案例的类型

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分类。

(一)从学校活动来划分,可将案例分为教学案例、教育案例。

(二)从案例提供的经验类型来划分,可将案例分为成功案例、失败案例。

(三)从案例研制者与案例事件的亲疏关系来划分,可将案例分为当事人案例、旁观者案例,如按这种角度可将教学案例分为上课者案例、听课者案例。

(四)从案例研究的角度来划分,可将案例分为描述、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

(五)从案例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来划分,可将案例分为下面几类: 第一类,意外式案例。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案例。

第二类,主题式案例(或称专题式案例)。这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这类案例有时是按照一定专题开发的,如自主学习专题、合作学习专题、探究式学习专题、小学语言教学中的朗读感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故也将这一类案例称为专题式案例。这一类案例的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研究,富有学术价值。其突出功能是,可启发和促进广大教师探索与落实课堂教学的新主张以及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第三类,综合式案例。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例如,师生运用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案例,或运用数学课本中的一节进行教学的案例都属于综合式案例。综合式案例有三个突出特点。(1)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2)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案例所反映的具有整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的。(3)强化教学的精彩场面。

第四类,课题研究式案例。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这种案例基本上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开发的。学生自主研究的主要特点有三:(1)学生的学习以研究为主。通过课题研究,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获得最新信息,取得直接经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学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个人的自主探究与小组的合作研究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参观调查,学生可以接触各种社会人士。这种课堂大、教师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类案例的开发,对于探索研究性学习的规律,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案例与论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正因为案例不同于论文,所以,人人能写案例。尽管你可能缺乏理论工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但你也具备书斋学者所羡慕的并难以获得的众多天然的条件,如你每天和学生在一起,了解受教育者;熟悉教材,对于教育教学有着许多生动的、原始的真切体验;和孩子们接触时有着的许多如诗如画般的精彩故事。如果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能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生 2 活中那些饱含着理论生命的案例。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的说明,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内容一般包括:班级(或年级)、学科名称、课题、教学目的、教材要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授课时间、教具和教学进程、板书设、习题及其答案等。教学案例不同于“教案”。它不是“教案”的简称。它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而教案是对教学的预期。两者的定位不一样,教案的定位是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教学案例的主要应定位在教学研究上,包括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教学理念是否正确,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的运用是否合理等方面的研究。写教案是教学的事前功夫,而写教学案例是教学的事后功夫。

教学案例的写作或研制具有重要意义。简单地说,案例应该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往往包含一个或多个现实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五、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

对于各类教学案例,我们都可将它们的结构划分为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

(一)内在结构

教学案例的内在结构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第一要素是案例的核心内容。

第二是案例中的主体,即学生和教师。问题的解决或任务的完成既靠学生,又靠教师,但归根结底要靠学生主动的参与、思考、体验和应用。所以,在这两个主体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第三是案例运行的过程。这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同客体(学习材料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之中产生矛盾(即认知或情感态度方面产生的问题)、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直接参与学习性实践从而得到自身发展的过程。

第四是案例的结果。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运用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的感受、体验、发现和见解,另一方面是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提升和经验教训的总结。

这四个基本要素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是这四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方式。

(二)外在结构

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的外在结构应包括背景介绍、主题、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或细节的描述、评析这样几个结构因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教学事件或“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在写作教学案例时应将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学校、学生等教育环境信息交待清楚。但背景介绍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突出的中心思想,即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例如,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的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或基本过程写清楚,真实详尽地描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策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侧重反映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 3 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学习质量的测评以及师生互动交流等某一方面的问题情景,同时包含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考。也可以通过一系列“镜头”侧重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情绪体验、知识获得、能力增长等表现,着力展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发展的过程。在描述细节时,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依据一定理论对描述的教学事件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揭示本案例所披露问题的实质,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

虽然以上言及的是教学案例,但教育案例的结构也与以上教学案例的结构相近。

六、怎样才算是一个好案例

一个好的案例的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一)情境性、实践性。一般而言,案例是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与任何类型的案例一样,教学案例是关于教学情景的,是对具体的教学情境的记录,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情境或教学实践的片段。因而它具有情境性、实践性。

(二)典型性。但教学情境或片断的截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选择的,即选择的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情境或教学行为。既使描述的是偶发事件,也是教学过程中有典型意义的偶发事件。

(三)真实性。教学案例所描述的教学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它源于教师的真实经验和面对的问题,是案例撰写者自身亲自经历的。这里的亲自经历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案例撰写者就是教学事件的当事人,另一是案例撰写者是事件发生的现场目击者。这也就是说,教学案例中所描述的事件不是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

(四)问题性。尽管教学案例是对教学事件的描述,但教学事件中应包含有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具体而特殊的矛盾、问题、困惑。这里,一个好的案例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突出学习活动的主要矛盾。案例通常是围绕一个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其主要问题是某次学习活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参与的每次学习活动须完成多项学习任务或解决多个问题。其二,体现矛盾解决过程的曲折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首先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或情感状态同教材所要求的高度存在差距;其次是学生的思路、见解和愿望同任课教师的思路、见解和要求的矛盾;此外,学生之间也常常存在思路、方法和见解上的分歧。一个好的案例应包含有教师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方法,故其描述的教学过程是曲折的、多彩的。当然,也有一些案例的作者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妥善解决这些矛盾,但他们在教学后通过反思与研究而对此有了深刻认识,由此写出的旨在总结教训的案例也是好案例。

(五)时代性。这里的所谓的时代性是指案例中提出的矛盾、问题应是当下人们所普遍关注的,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时代性,是其他教师也可能遇到的。例如,新一轮课改中所出现的矛盾、问题即具有时代性。

(六)主体性。教学案例的研制,不仅要求对研制者对已发生的教学事件进行真实、具体地“刻画”,而且要求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事件进行分析、总结,以概括出其中所体现的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并揭示其间有待进行思考和解决的矛盾、问题。所以教学案例的研制是一个教师发挥主体性的过程,既是一个教师发挥写作才能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调动和运用其教育科学知识的过程。应将案例的研制看作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书写一个重要事件的案例并不等同于观看录像带。撰写案例,并不仅仅是“倒带”,而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七)充分性。案例中涉及的人物的心理感受、体验、内部冲突应尽可能揭示充分,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启发性。启发性即为案例的内容是能够引发讨论、诱人反思的;案例中成功的经验能给人以教益,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能引人思考,他人能从案例中“学有所获”。它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张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而案例中反映的经验教训,如教师不恰当的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语言等,又能给人以警示。

(九)可读性。语言表达明晰,文字简炼、生动;逻辑性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能把试图要反映的问题、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清楚。

(十)感染性。案例在话语上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最好是能生动具体、引人入胜,或者说要体现一定的文采。

可读性与感染性也称为展示性。

七、克服教学案例研制与使用的弊端

目前,在教学案例的研制和使用中,主要存在案例写作的单一化、形式化、案例的使用背离案例研制的目的、教师轻理论学习等弊端。只有克服这些弊端,教师研制出的教学案例才可能符合上述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

(一)应克服案例的单一化弊端 目前教师在撰写案例时,写成功的案例多,而少写甚至不写失败的案例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撰写案例时,担心选择了失败的或反映问题的案例,会对自己和学校产生不利影响。但越是有问题的案例,往往越能激发大家的思考,越有深入分析的价值,越有利于教师反思隐含在行为背后的理念问题,越有利于在校本培训时,激发教师们的思考和讨论。因而,为消除教师们的顾虑、进而使失败的案例能“脱颖而出”,学校应营造一种求真、求实、言论自由的学校文化氛围,应宽容地对待教师研制出的失败的案例。

(二)应克服案例研制的形式化弊端 在一些学校,案例写作的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尽管教师们知道案例写作的意义、作用,但对其却无热情。他们将案例的写作当成一项例行工作、一项不得不完成任务,结果是没有真情实感和切身经历的、编造出来的案例多,而从切实经历出发、具有真情实感的案例少。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学校对案例写作的不合理要求所导致的。如有的学校只对教师写作案例作硬性规定,将其确定为考评教师的一项制度,甚至量化成分数,与奖励挂钩。而要克服案例研制的形式化弊端,学校应将案例研制的硬性规定与激发教师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规范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三)应克服轻理论学习的弊端

在一些教师看来,教学案例的撰写是一种叙事;既然是一种叙事,不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也能写出好的教学案例,因而他们较为轻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尽管教学案例是一种叙事体文本,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对教师撰写好的案例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首先,教师选择、截取的教学片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案例中涉及的矛盾、问题是否具有时代性,都要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参照;其次,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偶发事件很多,但并非所有的偶发事件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而怎样的偶发事件能进入教师的视野、被关注而成为教学案例的事件,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的“慧眼”;否则的话,即使再有意义的偶发事件也会失之交臂而不会成为教学案例的事件。第三,案例分析是案例写作中的关键部分,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需要教师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需要教师由相关的教学事件透视理念的冲突与变化,透视深藏于事件背后的、乃至潜意识中的理念。这也就是说,案例的分析既是理论的经验化,也是经验的理论化。但无论是理论的经验化,还是经验的理论化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前提的。因而要撰写 5 出高质量的案例,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理论“储备”,那么,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则既无经验的理论化可言,也无理论的经验化可言。这里,教师带着案例中的矛盾、问题、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另外,建立“研究共同体”,即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合作进行研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四)应克服案例的使用与案例研制的目的相背离的弊端

中小学教师进行案例研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促进教师反思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但目前却存在与此目的相背离的现象。如在案例使用上,一些学校的领导想通过案例窥视教师的思想动态,揣度教师的心理变化。这种现象往往使教师在写作案例时顾虑重重,不敢说真话。为消除教师案例写作时的顾虑,鼓励教师说真话,学校在使用案例时,应使案例的交流、研读成为教师相互之间分享经验、汲取教训、促进反思、帮助教师及教师集体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在使用教学案例时,任何有违教师专业成长的做法都是应当杜绝的。

第二篇:教学案例及其写作

教学案例及其写作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定义: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的点评。

2.教学案例的特征:案例作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与撰写论文相比,它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它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

见。

(1)与论文相比,有自己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实录相比,有自己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教案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写作虽与教学实录的体例相近,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教学过程具体的实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而定。

二、教学案例的种类

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有偏于宏观的,大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偏于微观的,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

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

三、教学案例的功能

1.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与教学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难以与之挂钩,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而教育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许多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了不少,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案例是总结教教育经验的有效形式。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因此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哪些教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

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3.案例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里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经验、教训。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

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4.案例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四、教学案例的写法

1. 案例的结构要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

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特别是要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

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

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

2. 写好案例的关键。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

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

长期的独到的思考才能做到。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论文的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责任编辑:京佳教育)

第三篇:教学案例写作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课堂意外“精彩”的背后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读过《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后,我就一直对鸟的天堂这个地方心驰神往。虽然到现在我还没去过鸟的天堂,但从众多图文资料中已知道它位于新会城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河中。那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她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占地达18 亩(大致相当于200个教室),远看像一片浮动绿洲的古独榕,堪称南国奇观。而每天栖息在这棵美丽大树上的各种野生鹭鸟数以万计,蔚为壮观。这一自然景象出现在人口稠密区,生生不息,已延续了384年(明万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于“雀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典范,实属罕见。历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至。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散文名作《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得名。现在,《鸟的天堂》已是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是巴金的名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课文的内容我已熟记于心,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也上网查阅了很多,并都较仔细的学习和对比了一番。因此讲起课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胸有成竹。

二、案例描述

我首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作者巴金先生及鸟的天堂的总概况,学生们饶有兴趣。然后我按照课前备课计划,让孩子们标记生字新词,读课文,理思路,找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句子。随着大家对课文越来越熟悉,课堂也逐渐进入高潮。

“同学们,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这次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我微笑着向孩子们提了问题。顿时,孩子们都忙碌起来了,有的在书上画着,有的在喃喃自语着,有的在静静思考着。

“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看到了不计其数的鸟。”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我从这里看出来的„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里的两个„到处‟说明鸟儿多得不可计数,树上到处都是!”

“能从文中找出来,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错!”我示以赞许的目光。这时,教室里一下子冒出了好多小手,有的还把手举得老高,嘴里还配以“我!我!”的叫声,唯恐老师看不到。

“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大的,小的;颜色也异彩纷呈,有花的,有黑的,还有一些叫不上名来的颜色。真是鸟的天堂啊!”

“看得出你也很会读书,从大、小、花、黑这几个词里你就读出了鸟的形态、颜色。你能把这多姿多彩的感觉通过朗读向我们展示出来吗?”我的话音一落,孩子就捧起书本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

“还有这里的鸟千姿百态,你看它们有的站的树枝上叫,好像在呼朋唤友;有的飞起来,正想要去自由的翱翔;有的在扑翅膀,似乎飞倦了在休息呢!”又一个孩子站起来兴奋地说道。

“这里鸟儿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巴金爷爷都看得„应接不暇‟了!” “„„”

课堂研读越来越深入,我正要接着往下说,突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鸟儿一般天亮就离巢觅食的,巴金爷爷要是在早晨经过,怎么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就热闹的教室里顿时在平静几秒后开始骚动了起来,很多孩子在自己讨论过后渐渐把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看着孩子们那清亮、求知的眼神,我心里一阵紧张,这个问题备课时可没有去细细想过,更没有有意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刹那间,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我还是想起这样一句话:“面对意外不应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要及时抓住问题并放大,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和独特体验。”于是,我在瞬间整理好了“砰砰”直跳的心情,理了理思路,打算先把“球”踢还给学生,便笑着对学生说:“在学习这段课文中,你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过别急,再读读书,看看能否从书中找到答案。”话一说完,心里倒有点自喜起来,暗暗等待着即将出现的没有预约的精彩!

一阵琅琅的书声在教室蔓延开来,又渐渐恢复平静,孩子们在静静思考,几分钟后:

“老师,我搞清楚了。鸟的习性是朝出晚归,但这是树木较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如果树林大,那整天都有鸟儿栖息在一起,因为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 一位同学站起来,满脸兴奋地说。

我点点头,称赞道:“说得有条有理,会思考。”然后又马上补问道:“这是从哪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呢?

“这是从„树林资源丰富‟这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

“我的看法是,鸟儿朝出晚归是一种自然规律。这里早上就有这么多鸟纷飞,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儿景美,气候适宜,所以慕名赶来了。”另一名孩子也说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 „慕名赶来‟这个词用得多好呀!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我为他拍起了掌。“这是从……”我第二句话还没说完,这名孩子就接道:

“这是从榕树长得枝繁叶茂,是一棵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

“„„”

“我还有补充,这儿的自然环境好,当地的人们都非常地爱鸟,不去捕捉它们,所以就成了真正的鸟的天堂。”又一名孩子说。

教室里响起了情不自禁的掌声,也包括我。

“是啊,它们在这儿找到了幸福与安宁,享受到了自由与快乐。”我不由自主地接下了这位学生的话,孩子们都热情的鼓起了掌。

随后,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体验。我则沉浸在学生的这种多元解读中。我为他们的个性化理解,为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而叫好。

晚上,我静下来回想这堂课。想着想着,课堂内那个特别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作者在早晨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不是真如课中孩子们所探究的那样呢?我所抛出的问题是不是真有价值?于是我打开网络,开始搜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的天马河里的那棵大榕树上长期栖息着数万只小鸟,种类多达十多种,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小鸟天堂经2002年重新规划扩建后,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养殖着大量的鱼、蚌、螺等,专门为鸟儿们提供食物。看着这段文字,我的心被揪得紧紧的,课堂中为自己的处理而自鸣得意的心境早就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自傲的惭愧,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深深的自责。

三、案例反思:

课堂中的意外,很多时候让人措手不及,什么时候、哪个环节中、由谁而起,谁也无从知晓、谁也无法预料,正是由于其不可预测性、其神秘特质,令很多老师忐忑。尤其是在一些公开场合,诸如公开课什么的,尤其担心自己当时的反应,是否有必要理睬,用怎样的方式引导,引导是否合适、是否有效,更何况现在的我们,还有更高的要求——期望自己的引导能化解意外、甚至能有有意义的生成。

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意外”,我们该怎么办?

1、以本为本,“意外”之时回归文本。

回归文本是解决教学意外的根本所在,文本是阅读、理解、感悟的起点站和终点站,离开它的感悟是无稽之谈。在学生感悟走向歧途时,通过回到文本寻找答案,学生不但可以正确认识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可以说,因为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做文章,因为这一精彩的引导,使意外开发成了难得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的生命力得到真正的释放。预设在教学教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本节课中,我自以为对教材已熟记在心了,可还是差点中了学生的“招”,差点贻笑大方。所以说,老师只有对教材理解的深,对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地透,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得全面,才不会出现晚上的“汗颜不已”,才可以在课堂内如鱼得水,自由驰骋;才可能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真正阵地。

2、预设要留有空白和余地。

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我认识到语文教学要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要给生成留足空白,给生成留有和谐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是根本没有考虑到要留有空白和余地给学生,可恰巧的是,学生自己“创造”了空白:巴金爷爷是在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怎么能看到这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使学生和老师马上进入了知识的空白之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余地。

3、语文教师尽可能地多查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

虽说这节课有突发事件的阻挠,但我自认为在课堂上处理得还不错,最令我感到自豪和高兴的是:我在课后验证了学生说的有关鸟“晨出暮归”的科普知识。试想,如果鸟类“晨出暮归”这一生活习性纯属那位学生的编造之说,而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的话,那么再来看这节课,就会显得特别不是滋味。所以,课后我对这个问题备加关注,经过证实之后,我才舒了一口轻松快活的气。因为不管怎么说,知识总是要建立在科学、真实的基础之上。

现在我还时时想起这堂课。我也常这样想:如果把师生的课堂学习当作一次快乐的泛舟,那这些小的“意外”就是我们泛舟途中偶尔的“漩涡”。有了这些“漩涡”,我们的旅途更显得真实和快乐。作为掌舵人,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在经历“漩涡”后,打个弯,继续快乐航行,而不是强行改变航向或者慌乱中造成“翻船”。也许若干年过后,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活,他们最难忘的还是这些拥有“意外”的课堂。那时,也许他们还会在心底里泛起对这个掌舵人的一丝敬意。

第四篇:论述案例分析题

论述案例分析题

1、【案例】 有位老师买了一本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他兴致勃勃地按照“实录”上了同一节课,结果发现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课后,该老师感慨道:没想到用特级教师的教案效果也不佳。

这位老师的问题出在哪儿?谈谈你对如何借鉴别人案例的看法。

借鉴别人案例是教师开阔自己视野,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一种手段,只有恰当运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鉴别人的案例,我个人认为不能生搬硬套,很多时候因为教师自身素质,学生学情,教学环境等情况的不同。生搬优秀的教案、案例用起来蹩手蹩脚,教师会因为为了完成教案而教学,课堂因此失去活力。所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自身实际出发,恰当借鉴使用优秀的案例,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素质,不在于使用谁的教案。,把别人优秀的精妙的教学环节设计,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肯定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2、教学《科里亚的木匣》一课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提问—— 生:科里亚的爸爸到哪里去了?他有爸爸吗? 师:课文主要写科里亚会动脑筋,和他爸爸无关,所以不用写。生:那为什么写他妈妈呢? 师:因为科里亚是学着妈妈的样子埋匣子的。生:那为什么要写他奶奶呢?师:那是因为奶奶和科里亚一起转移的呀。同学们,我们索性来研究一下吧。课文里确实没写科里亚的爸爸和爷爷,想一想,他们都到哪里去了?生:(沉思后大叫)我知道,他们都打仗去了!师:课文中有答案吗? 学生们立刻捧起书本找到了答案:“科里亚和他妈妈要四年后才能„„科里亚的爸爸他们应该说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敌人赶了出去。”

请简要评析这一教学片段

答:在这一片段里,学生和教师的对话是课堂的生成,说明学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很执着,教师的应变能力能力很强,先从课文主题需要来说明,接着顺从学生的思路放手让学生深入的研究一下,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到爸爸和爷爷去打仗了,接着引导学生到课文里寻求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片段是一段有效的生成。【案例】《林海》教学片段:教师在读书时故意将“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 不是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吗?

生:“大不一样”是指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差不多的意思。

师:说得有道理。再读读课文,想想秦岭和大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秦岭很险峻,书上说“云横秦岭”;而大兴安岭很“温柔”,是“大不一样”的。

请对此教学片段进行简要评析。

答:教师抓住课文突出“秦岭 ”和“大兴安岭”差别的词“大不一样”故意读错为“不大一样”,引发学生的注意。在区别词义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体现了教者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

蒋军晶《月光曲》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了。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听写词语:传说、谱写、盲姑娘、蜡烛、琴键、清幽]„„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刚才所听写的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是一个传说,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盲姑娘对音乐的执著感染了他,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作了这首不朽的乐曲——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边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请简要评析这一教学片段

答:在这一教学片段里,呈现给我们的是,课文的导入部分,教者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抓住了能揭示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词,学生借助关键词描述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看得出学生的预习效果很好,学生的表述能力较强,教师的评价既鼓励了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部分

5、六、案例分析

【案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

(一个同学高高举起小手,好像有不同意见)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我敬佩白骨精,她遇到困难与挫折不灰心,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我在学习上要向她学习。

生:我也敬佩白骨精,她抓到唐僧后,没忘记请母亲来吃唐僧肉,很有孝心。

师:(略一迟疑)噢,你们想得与众不同,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很了不起!

被表扬的学生喜滋滋地坐下,其他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接着说什么的都有„„教师显得手足无措。

请简要评析这一教学片段。

学生的独特的想法应给肯定,但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是“重视熏陶感染”和“价值取向”。如果有违这个前提,那就需要疏通和引导,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白骨精这样不灰心动脑筋想办法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想办法干坏事不灰心,你还敬佩他,干的坏事也就越多了,是吧?这样很自然地纠正了学生的认识偏差,使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不至于偏离。

6【案例】《圆圆的沙粒》教学片段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公开课。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明白了圆圆的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通过查找资料明白了珍珠的用途。课快结束时,教师问:“同学们想不想像沙粒那样变成珍珠?”竟然有许多同学回答“不想”。学生说:“因为钻进蚌壳很难受。”“因为没有同伴很孤独。”“因为沙子也能修路建房,同样也能为人类作贡献。”教师分别表示“你有自己的想法,很好。”“你也不错!”“是的,只要能为人类作贡献,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请简要评析这一教学片段。

这位教师只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追求“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对的。问题是语文教师要有灵心慧眼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必须清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也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圆圆的沙粒》这课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说明了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学生因为难受、孤独就逃避困难,怎能实现美好的愿望呢?这就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7、【案例】于永正老师《翠鸟》教学片段

师:从同学们的介绍,从同学们的表情,我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翠鸟,那么愿不愿意当翠鸟呢?

生:愿意!

师:好,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把身份换一下,现在同学们就是那只可爱的翠鸟了。我是从欧洲来的,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我这儿有身份证(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身份证挥了一下),我们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都是你们鸟类的好朋友,我想来采访一下各位翠鸟们,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呢?

(师生围绕翠鸟的特点及生活习性进行了一系列对话)

请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角度,简要评析这一教学片段。

(一)演练文本,创设交际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交际舞台。其次要立足于文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第三,要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感观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角色,努力把无声的文本语言演绎为有声有色的生活话剧。

(二)填补空白,丰富对话空间,进行言语操练

阅读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在教师、学生的交流感悟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对文本意义进行挖掘,对文本空白进行填补,对文本进行重塑和创造。

(三)创新文本,重组“对话”语言,加深文本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进行“二度开发”,能使学生在创编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语文的快乐。这样的阅读实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迁移运用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口语交际能力。

班级开学初转来一名同学,名叫罗姬思薇。这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由此出发,教师让孩子们都回家问问父母为什么给自己起这么个名字。在班会上,大家围绕名字的来由聊得越来越兴奋,对平时并不关注的名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和同学们共同协商的情况下确定了“人名趣谈”这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

请从如何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角度,简要评析这一教学片段。

教者随机抓住身边的资源(一个学生的名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主题鲜明而且来源生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过程,获得问题研究的体验加深对自我的理解,对名字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合作,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案例分析

【案例】《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群贪婪、残暴的强盗到底做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圆明园毁灭的视频)大家要仔细观察场景,特别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学生看视频)。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表达,那么现在就请你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强盗们犯下的滔天罪行。(出示要求: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展开想象写下来。注意场面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写)

学生汇报,教师分别点评:

点面结合,写得非常精彩,特别是人物的神态、动作刻画得入木三分。

不但能用上好词,而且语言准确,把侵略者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你让我们看到一群疯狂、残暴的强盗,多么精彩的描述!

请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读写结合训练的角度,简要评析这一教学片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激发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播放圆明园的被毁场面,并配以解说词,使学生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学生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也相应而生、益于言表,此时让学生动笔描写强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时机恰到好处,学生不仅言之有物,且感情丰富,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

10、温家宝总理曾到北京皇城根小学听了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新型玻璃》,还进行了精彩的评课。他说:我觉得,陈老师整堂课进行得很好,她让孩子讨论,让孩子们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这堂语文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 温总理的评课意见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哪些理念是一致的?对你有哪些启迪?

温总理的课评与新课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一致的,总理提出: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理解课文内容是重要的。但是进行语言和文字的训练,学写课文的表达方式才更重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重中之重啊。我的语文意识要加强。要有用功底教学,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用智慧教学,就是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用教材教学,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来进行读写的训练。而不是仅仅就是理解课文的内容。某位特级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时总是这样要求:

写一句话合格,写两句话良好,写三句话优秀。

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法,请简要说明

对学生写话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写话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话热情,提高学生写话的兴趣,以求不断提高写话的水平。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何等重要,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给学生巧搭一个“表演的舞台”,让学生人人敢在上面去表现(敢写话),享受快乐(乐写话),而不是一个终结目标,这样的评价可增强学生写花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写话热情。

12、案例】

这是一篇四年级学生的习作(节选),文题是《春天》。

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老师面对全班同学作了这样的讲评:

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因为没有正确观察和表现春天。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赞美春天,建议这位同学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你认为教师这样的讲评是否合适?请作简要评析。

我认为这样的讲评不合适,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首先应肯定学生的观察的细致,然后从价值取向方面引导,春天代表希望,春天代表活力等方面指导如何观察表现春天。

13、【案例】某位教师教《赵州桥》一课后,带领学生来到桥梁博物馆参观。在观看桥梁模型、欣赏桥梁图片、听取相关介绍的过程中,学生对进一步了解探究桥的相关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根据关注点的不同自愿组成四个研究小组:有的收集关于桥的诗歌、散文、成语、谚语等资料,并编辑成册;有的针对桥的坚固安全,船舶违章撞击状况展开相关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有的了解关于桥的传说故事,写想象作文;有的搜集古今中外桥的图片,了解、叙述桥的发展历程„„

随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畅谈自己的研究收获。

请点评一下这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答案要点:整个教学流程中,学习活动始终在一个自主的空间里进行,并有着十分强的开放性。课堂既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在赏析、感悟中不知不觉地达成学习目标。赏、读、说、品、想、画、写的活动整合,启发学生在领悟课文的同时合作交流,不断进行发散式思考,不断在表达中完善自己的思维,并从课文联系自身原有知识,得到更深的体验。古桥、、今桥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以多角度的直观感受,为学生进一步感知赵州桥的坚固、雄伟、美观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支持。

整个教学过程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境地,因此,非常自然地搭建起了学生心中的桥。

14、【案例】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每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时,不少教师总是喜欢这样夸奖学生:“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说得太好了!”

谈谈你对这种评价方式的看法。1.①评价过于单一,没有针对性。②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③不利于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④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上产生迷惘,还会让学生怀疑教师的水平,从而丧失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所以,课堂评点应遵循其整体性、综合性、人文性原则,使之具有针对性、激励性、灵活多

15、一位教师执教萧乾先生的《吆喝》一文,先是借助多媒体音像播放各种叫卖,然后播放了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最后让学生模仿各种吆喝和叫卖。这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笑声不断。

请对这一案例进行简要评析。

老北京独特的语言,浓郁的语言特色是本文教学的另一重点。然而由于这传统的民俗在现今的社会中已渐行渐远,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对于京白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之时布置学生搜集当地有特色的叫卖声,宝林先生的相声视频材料,拉近传统与现实的距离。课堂上在创设了一定的情景之后导入本文的学习,在了解北京话的基础上学习本文,在模仿当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16【案例】

作文课上,教师按学生作文水平不同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学生向A组、B组进军。

请对这位教师的做法作简要评析。

答: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做丰富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势。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第四,突出了主体性。

17、今年9月初,一些版本的语文教材“大换血”,《药》《阿Q正传》《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多篇经典课文被撤换。对于这一现象,反对者担心青少年在上语文课时人文理想会有所缺失,支持者认为新时期作家的作品更具当下价值。

请针对这一现象发表您的看法。

理论上讲,任何一篇文学名文都不妨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没有任何一篇文章是天生就必须选入语文教材的。,语文教材更换一些文章,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在“换血”与一成不变之间,我更愿意站在“换血”一边,因为,一种做法或一成不变的想法,一旦成为全民族不可撼动的信念和习惯,抱残守缺,社会就不可能进步,每当想起我们中小学年代的一些语文课文,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觉。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名著的的文章,即使语文教材一篇不收,别的地方我们照样可以读得到。试问:有谁是读书只读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的呢?青少年在上语文课时人文理想不会有所缺失。、【案例】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这位师不假思索就在这些句子的旁边打“×”,并要求这名学生重新造句,理由是学生的造句不符合一般的语言表达习惯。

请对这位教师的做法作简要评析。

这位教师的做法错。从以上四个造句,看出这个学生的表达很具个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几个方面。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的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教育家底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和个性,应受到鼓励和关注。

第五篇:谈谈教学案例写作

谈谈教学案例写作

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可以说,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恰当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征

(一)与论文相比较:

从表达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从思维方式上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方式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二)与教案比较:

教案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映。

教案写在教学之前,案例写在教学之后;教案是教学的预期,案例是教学的结果。

教学案例集理念、实践、反思于一体,它是针对一个真实的具体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者事件的描述、反思与探讨,是对实践中存在或者发生的事实的再现与思考。

二、教学案例的主题与背景

教学案例的主题,主要是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所困扰的事项,需要有时代性,体系改革创新精神。

案例的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基本情况,还包括教育背景,主要是教材、学生、教师、教学环境、当前的社会研究热点等。这些内容描述的是教育问题事项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项”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项发生的起因等。

三、教学案例的描述

案例描述一般是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也可以概括式地叙述。

通过巧妙地事件描述,把问题寓于情节中,本质寓于现象中,答案寓于故事中。

案例描述的材料要真实、完整、具体、典型、有效、适时。

典型性与真实性是案例的生命。要生动地描述出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如师生对话、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教学案例的描述应基于教学观察与教学实录。

四、教学案例的诠释

案例诠释是结合有关的教育理论诠释教学活动,针对描述的情景谈个人感受或理论的说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来促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水平。

可以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做技术分析,对课堂教学行为做技术分析,对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背后的资料作理论上的分析,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教育现象隐含的丰富教育思想的阐释等。

分析方法可以对描述中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对描述中的几个问题,集中从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五、教学案例的扩展

把案例涉及的理论、概念、原则与方法进一步深刻反思,把原有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价值、态度,通过扩展体现出来,再拓展、再深化、再提升。

总之,教学案例的写作是一名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用心做教育的具体行为实践。通过写教育教学案例,对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不断累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智慧,成长为教育教学专业骨干,会有很大的益处。

下载教学案例的写作论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的写作论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作课教学案例范文大全

    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课堂中的运用 高考写作一项占25分,比重较大。而且,写作也是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疼的一块儿。学生觉得难写,没有兴趣,而写完之后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批阅,然后反馈......

    英语写作教学案例(范文大全)

    英语写作教学案例 写作任务: 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讨论网络利弊的文章。 要求: 1. 合理发挥想像,使文章内容完整。 2. 上下文连贯通顺、无语法错误。 3. 词数:100左右。 一、......

    教学案例的写作

    小学教学案例及其写作 理论与实践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教学案例的写作。就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背后透露出许许多多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但是一线教......

    国际法简答论述案例

    简答: 简述国际法关于难民法律地位的法律原则。 (1)不推回原则; (2)国民待遇原则; (3)不低于一般外国人待遇原则; (4)最惠国待遇原则。 简述条约保留的概念和禁止保留的情况。 (1)条约的......

    电子政务论述,案例整合(定稿)

    互联网对政府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在书上(P26 167 168) 一、 国家管理的革新: 1) 国家管理的观念将被革新。信息时代整体的和效率的观念突出,科技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这要......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分析 杨芳 2013. 11. 10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分析一.思考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写作中减少经常会出现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很......

    初中英语写作课教学案例

    初一英语写作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书面表达是写的一种途径,是英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用学过的英语语言来描述事物或事件并表达一定的思想,以此达成和检验对所学英语......

    初中英语写作课教学案例

    初中英语写作课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总结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 + do sth.的用法; 培养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来写作的能力; 谈论自己所喜欢的体育活动、体育明星及自己梦想的职业;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