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勃兴2说课材料

时间:2019-05-12 22:3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文化的勃兴2说课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文化的勃兴2说课材料》。

第一篇:中华文化的勃兴2说课材料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我将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从对教材的分析处理、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一.对教材的分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时期产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尤其儒家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更是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最好素材,对培养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2.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与能力状况:小学《社会》课中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语文课讲的《论语十则》、历史课前面学习的“大变革的时代”,大部分初一学生已经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而且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些,都为本课教学开展奠定了基础。(2)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初一学生,我们知道他们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但仍然需要在课堂活动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我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资源的重组和素材的选择)

3、课程资源的重组和素材的选择

(1)首先,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其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其背景阐述同样适用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加之,原课文开篇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2)其次,不过多探讨诸子百家观点在“治世”方面的应用,而重在探究儒家“仁礼”思想内涵,这样,教学中在完成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以上三方面,我确定三维目标如下:)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通过探究儒家“仁礼”思想,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网络为平台,课前指导学生分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五个小组,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搜集整理各派思想,并挖掘儒家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部分。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板块展示,然后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分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同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从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中,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以及儒家“仁礼”思想中所体现的传统美德(我们知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长河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而孔子本人又是一个自强不息、品德高尚、充满睿智的圣人,将此作为重点,更有助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进一步发扬传统美德。)

难点:准确区分各学派的政治观点(因为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的前提下,谈一谈教法与学法的确立)二教法与学法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的外部环境。”所以 1.在教法上: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计算机多媒体的大容量、直观性、高效率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讲解法等,引导学生进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情境中,为学生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2.在学法上:

采用网络平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历史知识趣味化,时代化。(下面谈谈教学程序的设计)三.教学程序

(它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导入环节](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引入新课):

1、伴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屏幕演示课题: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么?在这首曲子里包含了一个怎样动人的历史故事?它大约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学生通过前面所学,多数会回答出:“高山流水”、“ 伯牙摔琴谢子期”、春秋时期)结合学生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屏幕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地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

2、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去领略大思想家们的风采”。),引出诸子百家的探究学习。(进入——)

(二)[新课探究环节]

第一步:[板块学习]:教师把各家学派的相关内容和图片用课件设置成相对独立的板块,屏幕出示。各组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活动,按顺序派代表介绍各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要求讲解的同学戴上代表人物面具,让大家猜是谁?引出介绍。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点击相应板块进行补充点评,初步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我给大家演示几个片段。第二步:[能力检测] 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百家争鸣》简表空表,通过指导学生填表格,进一步明确各派思想成就,尤其是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区分各家的思想观点。以突破难点。

(之后进入———)第三步:[合作探究] 在探究活动前,我设置了这样一段过渡语:同学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在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中,就有一个学派创始人的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些美德。他,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强人、一个品德高尚的贤人,一个充满睿智的圣人,他的很多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你们通过老师的描述能说出他是谁么?那么,在他的思想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呢?

学生结合预习和前面所学,多数会回答出儒家学派的孔子,主张的“仁礼”思想!然后,通过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仁”——指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礼”——指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所以要加强个人修养。让学生明确: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实际上富含着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承认和肯定,是当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的有效借鉴。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儒家提出的“仁礼”思想对古代人有什么影响?对现代人又有什么影响?

然后,让学生列举古代“仁爱”的典故?(例如:黄香温席、缇萤救父)并谈谈近现代社会、以及在当代身边“仁爱”的事例?(例如:毛泽东尊敬徐特立老师、田世国捐肾救母等)

(接下来,水到渠成进入——)第四步:[借鉴历史

畅谈感受] 教师通过过渡语,让学生明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把古代宽泛的“仁爱”思想,提升到“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上了。那么,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传承这种美德?应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怎样做?然后让学生谈谈具体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怎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畅所欲言之后,进入——)

(三)[点评小结环节] 教师通过小结本课学习情况,重点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学习古人的优秀道德情操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然后布置延伸实践作业。

(四)[延伸实践环节] 让学生在课后,把所学寓于行动中: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从点滴做起!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引领学生把抽象理论变成形象认识,然后通过行动,实践内化,最终完成本课与“传美”的结合。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完毕,谢谢!

第二篇: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说课

说课稿-----------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讲述的是大变革时期的思想文化史,上承奴隶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当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诸子百家中的五个学派,七位思想家的观点、主张。第一目介绍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本目也是这一课的重点,因为孔子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家老子的哲学思想学生不易理解,也是难点(利用举事例,讲故事,对话等形式突破)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①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②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2、教法与学法的引导

①教师引导学生模拟历史讲出一些观点,主动获取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图表归纳、分析法,使零散,繁杂的知识更系统、准确、清晰的展现出来。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解决了疑难),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学生既学到位了知识,以提高了能力。③以史为,启发学生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及教学资源

A、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指导学生搞小活动 B、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2、教学过程: A、导入:以旧迎新

回忆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显著特点?(导出历史背景)B、讲新课:(主要通过六个方面来完成教学)

(2)学生活动:(模拟历史,介绍各家学派的观点、主张)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3)完成表格(各学派名称、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4)梳理知识,对所学知识作一小结。

(5)古为今用(历史知识指导现实在,也是知识运用的过程)(6)巩固练习(温故而知新)

教后记:.

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师:刘凤琴

3.教 学 设 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师:刘凤琴

4..

第三篇: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道德经》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2.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孙武

D.韩非子

3.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4.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代表人物是 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C.社会的大变革

D.各国国君纷纷招贤纳士

二、论从史出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阅读材料回答:

(1)上述内容是谁的名言?

(2)他在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名言,试举两例。

(3)他在教育方面的言论,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阅读材料回答:

(1)这是哪个学派谁的思想?

(2)这句话表明这位思想家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8.“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阅读材料回答:

(1)这是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说的话?(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古人就有这样的环保意识,作为中学生,你应该怎样做?

三、学习与探究

9.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论文要求语言通顺,有论有据,观点明确。

参考答案

一、1.A 2.B 3.C 4.B 5.C

二、6.(1)孔子。(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考虑。7.(1)道家。老子。(2)朴素的辩证法。8.(1)孟子。

(2)砍伐树木要有季节限制,树木不能过分砍伐。(3)与环保有关系即可。

三、9.(略)

第四篇:中华文化的勃兴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影响深远。准确、详细了解孔子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另外由于孔子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通过实事求是地介绍孔子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思想史教学本身就很难加之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教法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启发学生认识到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大动荡必然引起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大变化。用以旧带新的方式引入本课使前后知识产生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是这一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一子目主要介绍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政治上一则他赞美西周的制度主张把社会拉回到西周去再则他提出“仁”的学说。学习“仁”的概念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关于“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以便加深理解孔子的思想。学习了上述内容后应由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成就教材涉及到四方面内容第一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第二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第三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第四向弟子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一目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因材施教” 的小字和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原始资料还应补充有关“首创私学”“有教无类”的课外知识使课堂教学生动充实做到论有所依论从史出。最后建议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孔子有哪些思想和活动学生基础好的学校还可以请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孔子的言行及其影响对孔子进行评价。“思想家老子”是本课的难点初一学生不易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讲述本目可分三点梳理知识第一老子生活在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兴起的大动荡时代第二他总结新旧制度交替、新旧统治阶级之间的无常变动指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第三他认为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百家争鸣”是本课难点讲述这一子目建议如下首先应明确“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其次讲述“百家争鸣”之前应先交待时代背景因为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里涉及到的思想家大多数生活在战国时期就更不应忽视战国时期的两大突出特点即各国地主阶级通过不同形式先后夺取政权封建诸侯割据天下并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都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流是总结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经验教训。第三应体现出争鸣的特点。每位思想家都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例如关于战争墨子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则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战争关于治理国家的方法孟子倡导“仁政”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子则主张法制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第四应注意利用孟子政治主张中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珍爱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各家观点介绍清楚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列表归纳各家学派及其主张使之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问“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引发学生讨论促使学生思维碰撞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双重目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联系。第一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经济、政治特点联系第二注意不同时期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第三注意同一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联系第四可以将学生课外知识与本课涉及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指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3要让学生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本课学习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学如果不理解学习将变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蜡。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①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②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活动与探究

1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孔子“仁” 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2女孩说“诸子百家辩论争鸣观点全是对立的吵得可热闹啦”男孩说“百家争鸣的观点不可能都是对立的但他们都踊跃发表看法当然热闹。”判断他们谁说的有理

男孩说的有理。

3填表按表中的要求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 老子 春秋末期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韩非 战国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孙武

战国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五篇: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姚素杰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2.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3.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自主学习:(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下列基础知识。并尝试记忆.师友相互检查。)1.人物:①图1是儒家学派创始人_________。②春秋晚期的_________,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③百家争鸣的墨家的创始人是_______;儒家代 表是_______;道家代表人物是_______。

④图2是法家代表_________;图3是兵家鼻祖_________。2.时间:①处在_________时代的有孔子、老子和孙武。②处在_________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形成统一答案。教师抽查最先完成的三组,口述展示答案。教师比较点拨)

1.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2.诸子思想有哪些值得借鉴? 活动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一时间思想文化空前活跃,诸子百家竞相争鸣。但是,诸子思想纷繁复杂,一时难以疏理清楚。

活动安排:

1、各历史小组选择一个学派,然后搜集相关资料。

2、阅读和研讨,看看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借鉴意义

3、各小组分别发言,大家共同探讨诸子思想的借鉴意义。达标训练:

一、巩固基础:(独立完成,组内订正答案,教师出示答案)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A.春秋晚期

B.战国初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道德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 D.《论语》 6.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新兴地主的产生B.频繁的争霸战争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7.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8.下图是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的,他是 A.庄子 B.孙武 C.墨子

D.韩非 9.下列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 A.孔子的儒家学说 B.老子的道家学说 C.墨子的墨家学说 D.孙子的兵家学说

10.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

二、能力提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达成共识)11.孔子的名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精讲点拨:

1.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1)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

(2)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4)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5)地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1)思想家老子

①时代与称谓: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辩证法思想体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③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著作:老子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里。(2)百家争鸣

①时间:“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鼎盛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

②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特别是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来。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互相展开争论,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内容:所谓“百家争鸣”,是形容学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

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3)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提倡这种浩然之气?

下载中华文化的勃兴2说课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文化的勃兴2说课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

    (四)教学过程一、视听冲击,激情叩问(课前导入2分钟)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请听一支乐曲(编钟演奏),请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吗?生:不知道,(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 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基础练习1.下列著作中,记录孔子学说的是 ( )A.《诗经》B.《论语》C.《春秋》D.《尚书》 2.下列观点属于韩非子的是( ) A.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B.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主张中央集权D.统治者......

    8 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思想文化史,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正是社会政治、......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初一历史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执笔人:曲平参与人:王松 【目标诠释】 1.知识与技能:我知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医学、音乐成就。 2.过程与方法:我......

    9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他们各自秉持着独特的思想,奔走于各个诸侯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培养自己的徒弟,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教学设计 独羊岗中学 申瑞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教学成就; 了解孔子及其他思想家、军事家的主张;启发学生社会存在决定......

    中华文化的勃兴说课稿[范文大全]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说课稿 化隆县巴燕初级中学 李连清 我讲授的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思想(含教材、教学目标、学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