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学习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学,使学生能分阶段的,并能完整的认识新文化运动。
(3)引导学生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五四爱国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最终得出结论,搭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条件框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国际条件,国内条件等,训练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思路。
(2)训练学生自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如何形成历史事件背景的全貌,如何将事件经过结构化,对事件意义的分析可归纳为几个层次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
1音乐图片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爱国主义精神,通过音乐把大家带入历史。2创设历史情景:通过学生自拍情景剧或影视材料,体会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3温故而知新: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史实。
4对比概括分析:比较五四运动与以往的革命运动的不同之处,并总结其特点在哪里?
5课堂讨论:通过对五四精神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使学生思考应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以背景音乐《共青团团歌》导入新课,滚动字幕显示五四青年节来历。用激昂的旋律和舞动的字符把大家带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知识梳理 有效整合
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面对这样一节课,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设计思路并作为新授课来处理,学生会感到乏味。为了将这节课设计的合理并符合新课改精神,我根据教材特点,按照史实的发展脉络,发掘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教学内容的三个部分“二十一条 ”与巴黎和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精神,整合成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四个环节:寻源五
四、图说五
四、感悟五
四、弘扬五四。这样的设计在视觉上避免了老一套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程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感知性。
3、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按照新课程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要求,我对这四个部分的教学方式又做了各有侧重的处理:第一环节“寻源五四”,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我让学生自拍历史情景剧《巴黎和会》,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来体验历史,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情景剧中顾公使雄辩的口才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大家油然而起的敬佩正体现了对学生潜在的情感教育。之后根据情景剧提出问题:
(1)、中日辩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是怎样形成的?(2)、“巴黎和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3)、从中国外交的失败,你得出什么认识? 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旧中国外交的屈辱激起当时学生的爱国激情,从而引发了五四风暴,引入第二环节。整个环节的处理比较合理,就情景剧内容进行设问这一过程,第二环节“图说五四”,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处理是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史实。结合视频资料片设问:
(1)五四运动分为几个阶段?说出各阶段的中心和主力?(2)五四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哪一条最能反映其性质?(3)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然后让学生组织语言来回答问题,既可以让学生体验资料搜集的情趣,又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设计简单新颖,通过温故以达到知新的目的。
第三环节“感悟五四”,阐述五四运动的意义。我决定用材料情景法来处理:运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来阐释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通过分析“新”姿态的表现,并将“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得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水到渠成了。讲解五四精神则是出示了两段陈独秀和李大钊的资料,通过对他们观点的分析来总结概括五四精神,然后通过五四精神引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整个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环环相扣。
第四环节“弘扬五四”,在设计中我将它从“感悟五四”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部分来处理,以突出情感教育。通过开放式的探究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交流中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整个设计中,除了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外,我还讲解了自1919年至今不同时期五四精神的弘扬,来展现出五四精神一直是鞭策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动力,中国是一个少年的中国。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终极目标——情感升华。
4、结构建立,小结升华
最后我以知识结构框架图表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自己填充补全知识要点,以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通过习题,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加以对知识的巩固
四、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一个教学案例所做的说课。可能存在许多的不妥。总起来说,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果教师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独立思考的习惯、探究问题的方法,而只是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他们死记硬背,那么,学生只会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不能拓展学习历史的思维和空间。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让教学反思贯穿于我们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
第二篇:五四爱国运动教学反思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反思
淮阳县黄集乡第二初级中学 魏洪亮
本节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 围绕 “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两个内容展开教学。前者内容涉及到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导火线, 关于背景本课书中没有提及,老师要讲述,对于这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关于到火烧赵家楼,利用图片来呈现,学生较容易理解。关于五四的过程,教师带着学生阅读课文,在观看视频、图片和一些故事,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本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起一个组织、过渡、提示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本课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
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会,尤其是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以及对历史的理解。很好达到了预设教学的效果。
第三篇:《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1.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2.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3.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养成,。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而且本课与必修二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必修三第22课《新文化运动》都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二).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三).课标解读:
本课是要让学生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并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理解五四运动精神。
2.方法和能力目标
自主学习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合作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锻炼历史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精神。(2)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
1.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教材中五四运动是重点,学生对此应有较深刻的印象。
3.已经有部分同学加入了共青团,对“五四”的含义已经有了思想上的认识。
4.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
四、教学资源
1.教材(岳麓版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第四章第16课)。
2.文字材料(书籍,报纸,期刊)及其音像资料(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电影《我的1919》等)。
3.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的与“五四运动”有关的网站和网页,供课前浏览)。
六、教学过程
1.课前播放《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学生提前感知。
2.导入:大家都是青年学生,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由青年学生发起的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为了纪念他们还有一个节日,是什么节?青年节是五月四日,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刚才的歌曲中有句词是“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那么为什么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呢,五四运动是如何爆发的?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我准备带领大家进行一日游,参观五四运动纪念管,我们一起来探究和学习五四运动。(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入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提出问题)(打开课件,幻灯片展示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幻灯片)一: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展厅一探源五四,观看幻灯片,思考讨论问题,看图片,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主要面临哪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什么是“五九国耻”?“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发言,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师随堂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日本对中国历来就有野心,表现为什么?
1、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逼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3、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4、1915年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侵略中国,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播放幻灯片及反映巴黎和会及五四运动事件的电影《我的1919》片断,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事件的缘由,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及角色体验。)(幻灯片)讨论探究:结合影片和所学的知识回答:1.中国人为什么对它有期望?中日辩论的焦点是什么?2.面对中国的合理的要求,巴黎和会又是如何回应?3.你如何评价巴黎和会?4.从中国的外交的失败,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探究讨论,思考回答)1.在“一战”期间,中国参加了英、法、美等协约国方面作战,曾派出了20万劳工参加战争勤务。中国政府作为战胜国,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希望借此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中日辩论的焦点是山东问题。
2.欧美列强做出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
3.巴黎和会是在英、法、美、日、意五个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下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分赃会议。
4.弱国无外交。
(教师随堂提问: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怎么想?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给学生一定的探究讨论时间,倡导合作互动。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师生互动。几分钟后,学生的活动可开始,老师适当地给予鼓励和提出意见宏观把握历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幻灯片)思考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组织学生综合以上内容,思考讨论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进行总结概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发展的思维能力)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北洋军阀的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根本原因)
2、“一战”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同时出现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有力的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而俄国十月革命则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
4、中国在巴黎和会中的外交失败(导火线)(幻灯片)第二展厅:图解五四(播放幻灯片,重现历史:播放幻灯片关于五四运动过程的资料及图片,学生思考问题:五四运动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有什么特点?运用史料及图片,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历史,锻炼学生自我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扩展思维)二.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其特点
内容 开始时间 运动中心 斗争主力 斗争形式 结果 第一阶段 1919.5.4 北京 学生 游行示威 遭镇压
第二阶段 1919.6.3 上海 工人阶级 “三罢”运动 取得了初步胜利(释放、罢免、拒签)强调: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幻灯片)三:感悟五四
(幻灯片41)学生试讨论分析:比较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比较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项目
相 社会性质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 革命任务 都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点 革命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不 斗争精神 不彻底地、妥协地 彻底地、不妥协地 同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点 群众基础 不广泛 广泛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幻灯片)巩固练习6道典型选择题(通过练习题使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运用独立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五四精神”(通过有关“五四精神”的文字材料,锻炼学生的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它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地位;总结“五四精神”,并与时代呼应,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指出五四精神,幻灯片):“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追求真理、勇于解放,指出主旋律和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幻灯片)第四:弘扬五四
(幻灯片)综合探究:引入温家宝总理对一批即将赴祖国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代表的一段对话,让学生体会内涵,同时观看反映新时代的资料和图片,学生结合自身探讨,在新时代,在依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前,我们年轻一代需要如何传承五四精神?(引发学生的讨论,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时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发言,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同时播放背景音乐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让学生感觉振奋精神。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指出把此作为课外探究课题,锻炼学生自我素质培养和提高的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并提出希望,播放幻灯片,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四点希望,配合《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的音乐,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内容上,高中学生非常熟悉,所以我采用新的方法重新进行整合,这在期间加入两段电影视频,使课堂气氛进一步达到高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最大的成功在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能够站在主人翁的位置上谈自己对祖国发展的建议和想法,我觉得这就是学习历史的最大目标。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在时间安排、问题设置、生活化的情景营造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所以我以后还要不断学习,加强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业务修养,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把新课程理念真正实践于教学中。
第四篇:《五四爱国运动》一课的教学反思
《五四爱国运动》一课的教学反思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她标志着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要让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因此,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设计,用问题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力图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我的课堂设计是这样的:
一、设置氛围 引入问题
二、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问题一:大家都知道青年节是五月四日,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
学生作出一些对五四运动基本情况的回答后,老师再引出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播放影片《我的1919》片断 片断1: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初,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作为本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却处处受到歧视,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图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慷慨陈词: 顾维钧(十分严肃地):“(英语)今天,我为我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向世界表明中国的立场感到由衷的高兴。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因为,这是和平的大会,它不仅将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公正也将给中国带来和平和公正。我们怀着这样的期待和希望来到和会。我们努力实现着我们渴望已久的梦想。但是,这绝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因为,它是真实的。它是一块有着黄色土壤的中国领土,一条孕育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河流抚育着它成长。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里,它是神圣之地,中国文明的摇篮。它的名字叫山东!” 顾维钧:“(英语)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
众人:“„„”
顾维钧:“(英语)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山东是永远是中国的,她就象母亲的孩子,永远不会送给任何人!”
学生被带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被这一位杰出的外交家的才智所折服,为他的爱国情操所感动,为旧中国的艰难境地而深思。老师趁机提出了问题: ①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巴黎和会有什么关联? ②
顾维钧的义正严辞能够扭转局势吗?为什么?
学生的情绪也被感染了,沉浸在那段屈辱的历史当中。老师再提出问题:
这样的消息传回国内,民众的反应会如何?
学生开始就问题开始看书,随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表看法。人数不限,鼓励多发言。老师最后作简单的小结。指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课程进行到此时老师提出问题: ①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约? ②五四运动在其中起到了什么重大历史作用?
学生的个别发言后,老师指出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的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并要求学生读课本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最后的一组问题:
①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② 你认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③ 新时代,我们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就以上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指导他们将五四精神归纳成8个字: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老师提出问题:新时代,在仍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前,我们年轻的一代需要如何传承五四精神?引发学生的讨论,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新时期的五四精神:解放思想、勤于学习、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可以有更多的补充,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多向思维。
就要下课了,我很满意本堂课的设计,激动之余,我问同学还有什么问题,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是不明白您的第一个问题,近代史上的学生运动还有12.9运动,而且是在民族危难的情况下发生,为什么选择五月四日而不是十二月九日作为青年节?”
我觉得很突然,想圆满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困难,我就给同学布置作业,讨论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本来想完满的讲完的一课留下一个尾巴。
下课后,我觉得光靠自己用找到的材料进行解释很难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自习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同学可以广泛查阅资料,然后下节课我们用半小时的时间进行讨论,看谁的解释最有说服力。同时我也积极查阅资料,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节课时,我让同学把讨论结果交流,交流和争论结果大致如下:
同学甲:五四运动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所以应该选这天。
反对者:12.9运动同样爱国,而且爱国,是任何一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公民,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尽的一种义务,甚至可以说它已经积淀为一种人格道德。也就是说,爱国运动或人们说的爱国主义,并不是从“五四”才开启的一种优良传统。
同学乙:因为五四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
反对者:那是新文化运动中已经提出的啊。况且五四运动并没有达到民主的目标啊。
我由于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同学的启发下我也积极思考:爱国当然不是从“五四”才开启的一种优良传统;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某些运动尽管也轰轰烈烈,甚至悲壮可泣,但喧闹之后,它似乎并没有为后来的历史提供多少可资借鉴的精神动力,至少后人很难从中发掘和延伸出自己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内涵,中国历史上周而复始的农民起义逃不出既定的怪圈即是证明。那么我们说弘扬五四精神,到底如何理解呢?最后我把自己的收获整理后给同学做了如下答复:
1、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但惟独1919年的这一次激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运动,并且能够取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人经历着难以承受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心理落差。一战结束后,未出一兵一卒的中国从近代以来第一次跻身为战胜国的阵营,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纪元的黎明,但是,太阳并没有从中国升起来,巴黎和会的消息,让人觉得,连自己国家的摇篮也被抢走了。
2、如果没有新的民众基础,没有新的精神导引,在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中爆发的运动和以前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五四”的不同,首先应该特别感谢此前几年的时间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倡导和传播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的到来培养出了新的一代青年,他们已经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具有政治性色彩的民间社团,而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在这些社团中广为流传,这恰恰是独立于政府之外来着手改革社会并动摇政府权威的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更重要的是,由于新思潮的传播,在传统的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上,赫然写上了两个先前缺少且后世需要的灵魂般的内容:民主和科学。就这样,“五四”青年挟带着前所未有的“思想装备”登场了。
3、不再寄希望当政者,转而唤起民众以寻求救亡爱国的新途径,是“五四”参加者普遍的自觉意识。吴玉章在1959年曾谈到“五四”,他说:“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
正是这种爱国思想和社会改造方法的深化,使五四爱国的普遍性和自觉性不可避免地超过了以后的任何时候,在运动中提出的爱国思想的深度和力度也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或者说这场运动也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直观的爱国范畴,走向了对社会改造途径的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由此,关于“五四”精神,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它是以救亡和爱国为动因,以批判传统和思想解放为前提,以民主和科学为灵魂,以唤醒和结合民众为途径的一场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这就使“五四”包含了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到现在都还有着意义的一些话题,包含了一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因素。
于是,后人在谈论“五四”的时候,想起的不仅仅是那天下午激愤的学生们在赵家楼放的那一把火,它的直接目的和现实胜利(拒签巴黎和约及罢免曹、章、陆)甚至也渐渐淡出视线,而民主与科学两个当时的精神太阳,却一直光披后世。“五四”以后连续几代人,都总要通过对“五四”精神的不断阐释去解决和发掘自己面临的时代课题,甚至可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历史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笼罩在“五四”的精神之中。
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上这样的字:
五四运动,永远的记忆; 五四青年,永远的楷模; 五四精神,永远的向导!
就这样,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同学们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这一实践,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种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学生为主,首先是要更新观念,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永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
第五篇:五四爱国运动
论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词:五四爱国运动,觉醒,反抗,意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
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现代运用:
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94年前的“五四”,我们也可以说,“五四”并不是历史的回声,它依然活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奋斗中。
1919年5月4日,这个既象征着狂飙般的社会运动,又具有沸腾的思想文化内涵的日子,已经过去94年了。虽经94年的栉风沐雨、岁月销蚀,但“五四”却依然在人们的心中活着。说它活着,是因为在今天人们仍在对它的一切进行着不绝的争论与不竭的探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94年前出现的“五四”,至今还具有一种生命的活力!
是的,“五四”并不是悠远的历史回声,也不是寻常的暮鼓晨钟,更不是被供奉的彩塑,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炽热地活着。活在人们的争论中,活在每一次历史的大变迁后的思考中,活在一代代中国人对五四代表人物历史命运的不衰兴趣里,也活在人们总是在用它来与现实生活的对照中„„。
作为一支精神火炬,它之所以永不熄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在那场运动中,青春的炽热与愤怒的烈火点燃了赵家楼的那把大火吗?
我们说“五四”之所以还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它为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铸就了一种不可违背的“政治铁律”。当年运动的参与者以极为高涨的喋血神州的爱国精神唤醒了几亿中国民众,并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一犀利而鲜明的口号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员。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运动,不仅使它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而且使它具有一种更为长远至今仍存的意义。我们所以称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爱国”与“民主”正是这场运动为现代中国定下的“政治
铁律”。94年来的历史在不断证明:无论是拥兵自重的军阀豪强,还是搅浊浪、倾天河的阴谋家野心家,谁不尊重遵循这个“政治铁律”,谁就会被历史唾弃,灰飞烟灭。从北洋军阀到“四人帮”概莫能外。
我们说“五四”还活着,它在现代的应用,还因为它“活”在那个94年前已经提出,至今还在为之奋斗的理想中。这个理想就是中国人追求了近百年的“科学”与“民主”。如前所述,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但它并不是一种盲目的、排外的爱国运动,而是把爱国与学习外国有机结合的运动,把抗议列强侵华辱华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加以区别的运动。在主张大胆地、有鉴别地努力地学习外国的同时,“五四”的领军人物又反对食洋不化的照搬。对这些主张与态度给予最准确、最简洁表述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名篇《拿来主义》。人们曾经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殊不知,我们民族脊骨上这“最硬的”一块却是来自先生对世界先进文明的认知,也来自他对中华民族性冷静的剖折与评判。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秉持的这种高度理性的“拿来主义”态度,才第一次把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最为稀缺的“科学”和“民主”写在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旗帜上。
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的今天,我们仍然应该像五四时期的中国青年那样,有那么一股“大胆地说活,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鲁迅语)的闯劲。像五四的热血青年那样,秉承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主题,弘扬《新青年》先驱身上的宝贵精神,为“中国模式”的创新发展、“中国道路”的科学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马克思早就悦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五四”前夕的毛泽东曾经这样形容过“我”与“宇宙”的关系,他写道:“吾从前„„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若除去我,即无宇宙;各我集合,而成宇宙”。毛泽东这里所说的“我”当然不是蝇营狗苟的个人,而是指被旧礼教旧宗法所压抑的人的尊严和人的创造力。因此,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90年前的“五四”,我们也可以说,“五四”并不是历史的回声,它依然“活”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奋斗中。
所以说,五四运动在现代的应用是影响非常深远的!!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1919年,此时已距民国草创八年。而我故国大地却因军人各自为政,混战不已,不仅让民国政府威信扫地,也让民国徒有虚名。国内混乱不堪,便让外国势力有机可乘。故,蒋中正公的“攘外必先安内”不失独到眼光。但其推行不合时宜,遭时人唾弃。
至1928年,形式上形成以南京政府为正统的中华民国,方始中国在对外上重新以一个声音应世。之前的17年中,我国之外交,其混乱与糟糕是触目惊心的,1919年巴黎和会即为一证。
外交的失败,引起国内觉悟者尤其是学生的不满,最终引发了1919年的了五四爱国运动。这样一向以蛮横闻名的北洋政府做出让步。而这次运动不自觉地将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以后运动作了启示。后人评价之高,恐怕让当事人也是始料不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轫,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起点。
我对1840--1949年这段历史,年少时是不太喜欢。因为晚清、民国给了我们太多的耻辱,某种意义上讲110年里中国沉沦得太多。或许会看到一些发人深省的东西。春秋战国,三国两晋,晚清民国均是大动荡、大混乱的时代。可圈可点的人物太多,而且有些仍不失魅力让后人为之向往,其中就有学术之自由。
历史步伐回到了1919年,思绪也追溯到了巴黎和会上,乌云密布就一定预兆着悲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从这里站起来了,他们没有在和约上留下任何笔迹。东方睡狮还是没有凶猛的抗争,赢得掌声,难道是切实的利益,胜利的果实会降临到我们的头顶吗?弱国无外交,此刻一点也毋庸质疑。
雷雨交加,一个不好的征兆,山东问题未能如愿解决,一群华人和留学生满脸的愤慨,无奈与悲痛,顾维钧真的可以给他们一个明确的解释与满意的答复吗?惟独用鲜血染红巴黎和会,让有良知的各国代表知道他们的媾和是中国人用生命换来的。然而,他们在烈火中真的永生了吗?
各国代表们正襟危坐,等待着亲手一笔后将带来无限的利益,中国代表心情是沉重而又是忐忑不安的。顾维钧走到了红色的和约本子前,讲了一席让中国人听了热泪盈眶而又为之骄傲自豪的话语,斩钉截铁地说:“中国代表团不能签字!中国人会永远记住这沉痛的一天!”合上了和约,大跨步的走出了会场。凝聚的空气终于流通了,广场上空的云朵也散去了,呈现出蔚蓝的天空,久久回荡的钟声也在称赞中国,中华民族崛起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19年,我们的1919年,中华民族一个不同寻常的1919年。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向前翻转,中华民族的明天将由我们去谱写华丽的乐章,跳动的音符此刻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献给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个人论述
今天,世界正处于总体和平的大环境之下,但是各国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它以新的形式在新的领域,展开着更为激烈的斗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也带给了我们新的威胁。而我们是青年的一代,先辈的努力使我们有了安定舒适的生活,我们应该无愧于我们所享有的幸福和安定,生活的富足不应该使我们丧失斗志和迷失最起码的信仰。
画家之责在于尽显自然之美,歌者之责在于谱写生命之音,青年之责在于壮祖国之强大。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94年一晃而过,也许肖克俭的尸体已溶解在深厚的泥土中,也许他的尸骨正滋润着一株幼苗,也许正如这株幼苗一样,他的精神正感染和带动着新的一代人。
影片《我的1919》深沉厚重,哲理精邃,充满爱国主义思绪。影片以沉重的笔锋,拨开历史尘封,重现了1919年风云激荡的巴黎和会。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没能收回权益,反而蒙受屈辱。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凭着爱国良知和外交才能,顶住压力,坚持公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面对列强,公然说不,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是第一次,而表现这段历史的鸿篇巨制,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生活,秉承五四的精神,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努力提高自己,希望每位具有历史觉悟的中国人民能在现代化的时代既往开来,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