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五四运动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教案

时间:2019-05-12 22:1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1课 五四运动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1课 五四运动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教案》。

第一篇:第21课 五四运动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与难点

本课有两个子目,揭示了课文的主题内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关于“五四精神”,建议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和课文图表等史料着手,通过概括图表史料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或教师直接介绍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开天辟地” 和“焕然一新” 的历史结论。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2)本单元的时间范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结束于1935年红军长征的胜利。(3)本单元的主题知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

2.以五四青年和党的生日为切入点,导入本课。建议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激发他们探究“五四爱国运动” 和“中国共产党诞生” 的动机。如设计“为什么把每年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 的动机;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了,八十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好联系当地的标志性变化加以说明)。当时她是怎样诞生的?”激发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的动机。

3.“五四爱国运动”一目,应讲清几点:(1)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参加者、斗争口号及领导者);(3)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4)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说其“彻底”是指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说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①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②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本目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表象,建立历史概念。

(1)阅读导言和第一段小字,设问:这些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何联系?

(说明这些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见问题探究)

(2)阅读正文和第二段小字,设问:五四爱国运动中的爱国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答案见课文相应内容)

(3)运用教材有关五四爱国运动的三则材料,加深对五四爱国运动过程的印象。

“还我青岛”影印材料:

设问:①你知道青岛问题的由来吗?②从当时爱国学生打出这一旗号,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具有为收回青岛主权而不怕牺牲、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图片:

设问:①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是公元哪一年?②从图片中可得到哪些信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爱国压力,释放被捕学生;间接说明北洋政府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反动行为;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在场学生均为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感到自豪和骄傲)

“五四”传单:

设问:这段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目,应讲清几点(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和会议的主要议程);(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4)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然后,运用教材有关中共诞生的三则历史材料,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1)《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设问:①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于哪些地方?(国外有东京和巴黎;国内有北京、上海、济南、武昌、长沙、广州等)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了哪些地方的党员?(上述国外和国内的党员)

(2)参加会议的三位代表人物像:

设问:①这三个人是哪些地方的代表?有何共同点?②完成动脑筋:“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见问题探究)

(3)“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

设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见课文小字)

三则材料间有何内在联系?“示意图”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人物像”是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南湖游船”是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三则材料均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有关。

5.在完成上述内容的教学之后,可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进行知识巩固。

(1)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间有何联系?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揭示历史事物间的联系,构建宏观知识结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骨干和领导,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干部基础;所以,五四爱国运动属于中共诞生的原因之一)

(2)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列席者,你如何向社会报道中共一大情况;如果出一期庆祝建党八十一周年的黑板报,请你写一篇介绍中共诞生的短文(口头或书面),并说出你这样写的理由。(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3)如何向同学解释“五四精神”“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的含义?

三、学法指导

1.本课可以问题入手,通过再造历史场景、创设新情境、充分运用图表等历史材料等途径,引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2.巩固和完善已有的学习方法,如观察图片史料的方法、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等,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建议在教学相应环节中,设计如“观察图片史料分为几步”等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步骤,以巩固和完善已有的学习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因为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巨大影响,并且他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说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

在以前的民主革命中,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有自己的政党,但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妥协,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第二篇: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举行示威游行。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要求拒签合约、惩办亲日派官员。

中心:北京(5.4)→上海(6.3)

主力:学生 → 工人

结果: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历史地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

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组织基础: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为了躲避租界巡捕房的搜查,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工作目标:开展工人运动

第三篇:第21课教案

21搭石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搭石”的意思,紧扣中心句,通过找乡亲们“走搭石”的语句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重点鉴赏“老人搭石图”画面,体会老人善良、为别人着想的品格。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乡情(出示图片)

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去山村游览一番。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碰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检查生字词

“涨”“背”和“间”是多音字,“俩”的正音。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知道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书上的语句说一说。(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间隔,横着一排。(相机指导:搭石之间的间隔之所以是二尺左右,是因为人一脚跨出去的步伐大概在二尺左右。)每当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了,家乡的人们便开始搭石了,让我们再读一读。(齐读)

3、聚焦中心句。

谈话: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几乎每一个山村的小溪上都会有,可作者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

1.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①(预设画面:上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老人搭石图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众人过石图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谦让尊老图 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②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最朴实的,但却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山村的景美,人更美。现在,谁想说一说你发现和感受到的美在哪里呢?

四、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鉴赏画面一:老人搭石图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生:从“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

个来回”。知道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师: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动的描写,但就是这么平实的话语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老人的动作,圈出表示老人的动作的词,再一次感受老人那颗善良的心。老人此时在想什么?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2、想象说话:让我们把距离拉近,走上前去,仔仔细细地看看这位上了年岁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出示课件:

上了点年岁的人急匆匆地走在搭石上,忽然他的脚一歪,差点摔倒,原来有块搭石不平稳,心想:()于是,()。老人满意地笑了,心想:()

小结:课文中像这样感动我们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下节课继续去寻找。

五、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1、出示生字“洪、暴、猛、涨、裤、惰”。

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观察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2、完成《课作本》P43第2大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巩固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点:

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

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紧走搭石 协调有序 美 让搭石 谦让尊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按照(),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这就是()

2、这就是美丽的搭石,它静静地立在水中,任人走,任人踏,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谁能再来说一说?

过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今天我们继续来领略这道风景,感受它的美。

二、精读课文

1.鉴赏画面二:众人过石图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根据学生回答随即出示,如学生说到,教师则随机课件出示第三小节:读一读,这副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特别注意“一行人”的“行”读xínɡ,并理解“一行人”的意思。(1)动作美:协调有序

①、什么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并可以让几位学生试着模仿“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

②、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③、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真像——(轻快的音乐)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课件字体抹红:协调有序)

(2)声音美:踏踏的声音像音乐(课件字体抹红:踏踏)

(3)人影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课件字体抹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①让我们把眼睛从搭石上移到水里看一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会是怎么样的一副画面?(自由想象)

②“绰”是个生字,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课件:绰:①宽;不狭窄 ②宽裕;富裕 ③形容姿态柔美 那你觉得这个词里边应该是哪种解释呢?(③)为什么?

文中连用了两个“绰”和两个“漾”,构成了ABCC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画一般的美感(生接)指名读

③这一切没有人在指挥,但是分明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指挥着他们?这是什么呢?(出示课件:俗语 走搭石慢过桥)

这是人们一天天、一年年在走搭石中得出的一种经验,一种习惯,一种默契。谁都知道这种习惯,谁都不愿意破坏这种默契。因此才会出现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和谐的画面。板书:(和谐)④渲染朗读:音乐起

当你就站在小溪旁,看着一行人拿着工具协调有序走搭石“踏踏踏„„”,绰绰的人影倒映在漾漾的清波里,这种感觉就像诗一样在我们的心中涌动着。(出示课件 诗歌的形式)指名读 齐读

⑤师: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 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

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 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 黄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 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在这一块块搭石 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导读中心句: 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链接《课作本》P44第5大题作业 2.鉴赏画面三:谦让尊老图 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几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②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让我 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假如——()。③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谈话,指导想象: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④小结,回扣中心句: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走出文本,感悟情怀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拓展介绍: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虽然时隔那么多年,但他还是由衷地感受到——(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延伸实践,发现美 1.教师谈话:

《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课件出示诗句)。

2.总结: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吧!(齐读)

五、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稳、俗、衡、序、伏”五个字。

2、完成《课作本》P43第1、3、4大题。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21课珍珠鸟教案

第21课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通过观察与朗读感悟,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4、感受人与动物之间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教学重点:

以朗读的方式品味文章语言。教学难点:

领会“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理清课文脉络。

2、能初步感知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读通全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现在让我们来听一段鸟儿清脆悠扬的鸣叫声。(播放鸟鸣叫的声音)好听吗?林间欢快飞翔的鸟儿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古人就有很多描写鸟儿的诗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白居易的诗《鸟》(课件出示: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2、你从“劝君莫打枝头鸟”这句中读懂了什么?

是啊,鸟儿就像自家顽皮的孩子,它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鸟的存在给大自然,给我们人类的生活平添了不少的情趣。今天也有一只可爱的鸟飞进我们的课堂,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片)

3、说说看你看到的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

4、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看看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里有一组词语考考大家。出示第一组词语: 竹笼 一卷干草 垂蔓

师;这里加点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前两个字同学们都读得很准备,第三个字同学们不常接触,出示课件。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预设)师:这个同学把蔓读成了màn,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读这个字三种读音的意思,想想在这里究竟该读哪种音,为什么。

(预设)师:这个同学读的很好,其中有个字,我们要重点学习一下,那就是“垂蔓”,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读这个字三种读音的意思,为什么它读wàn。生:吊兰细长而不能直立垂下来的茎。

师:同学们看,是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吊兰的垂蔓就是吊兰的这种细长的而不能直立的垂下来的茎。齐读“垂蔓”。

师:看来遇到多音字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齐读词语。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好好读读课文1、2小节。生:指名读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呢?(舒适、温暖、安全)

师:舒适、温暖、安全的巢是“我”送给鸟儿的一份礼物,让我们把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份沉甸甸的心意告诉鸟儿。齐读第1、2小节。

2师:不久,绿蔓丛中传来了清脆的鸣叫,有了小鸟,拨开绿蔓,我们看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第3小节。生:自由读第3小节 出示生字:拨

师:让我们一起学习“拨”这个生字,用手拨开。因此“拨”是提手旁,右边特别要注意是个“发”,生字描红。出示词语:雏儿 小脑袋 小家伙

师:正音:“雏”读翘舌音。鸟的小时候就叫雏儿。“袋、伙”要读轻音。师:这几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雏儿呢?(可爱)师:瞧,它多像它的母亲啊!生:齐读

3师:小家伙长得小巧可人,它的胆子也挺小的。与作者相处的日子里,它有哪些变化?

出示课件: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师:这句话中有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发现了吗? 生:“起先,随后,渐渐地,后来”

师:这些词语将珍珠鸟的变化说的很清楚,让我们来把这个长句好好读一读。师:有了小家伙的存在,小屋也变得生机活跃了。谁来读读第6小节。生:指名读

师:多么和谐宁静的一幕啊!“案”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到的生字,它在字典当中的意思有①案件②书桌③书本记录。那“伏案”的“案”是什么意思呢? 生:书桌 组词

4.师:看来考不倒大家啊,那我们看着图片一起给它配配音,来读一读。出示图片

生:齐读第6小节。

师:此时,看着这张图,你最想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想法呢? 生: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信赖”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略

师:大家理解不够准确,老师在这给大家一个方法,我们可以用逐字解词法。“信”是指信任,“赖”是依赖,“信赖”就是信任而相互依赖。“赖”也是本课的生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字帮助记忆新学的生字,左边是“束”,右边是“负”。

师:不错,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种信赖。生:齐读第7小节。

师:同学们,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它的巢,外形,活动和作者发出的呼唤。那你能试着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精心为它们做了一个巢。这对珍珠鸟生了一只可爱的雏儿。这小家伙在跟“我”相处后越来越胆大,跟“我”越来越亲密了。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师:同学们,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把文章几方面的内容连起来说成一段话。

四:讲读1——2小节,感悟喜爱

师:我们刚刚初读了课文,已感受到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1-2小节,看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 生:交流 A:真好!B:巢

师:作者不仅在笼子里放上了干草,还特意把鸟笼放在窗前,考虑如此周到,这都是作者对珍珠鸟的喜欢。

生:有感情的朗读1-2小节。读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四:总结

同学们,其实鸟儿是一种胆小,怕人的小动物,然而文中的这只雏儿是那么亲近人类,这是因为谁的缘故?是因为“我”。那么,在鸟儿与“我”的相处过程中,“我”又是怎么做的呢?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 20、珍珠鸟 巢 外形 呼唤 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只有与动物和谐共处,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真谛。教学重点: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昨天,我们初步认识了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冯老先生那如诗如画的文章中去,进一步了解那珍珠鸟。

2、齐读课题。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1、教师:三个月过去了,那绿蔓愈发繁茂了,突然有一天……

听录音(鸟叫声)

我猜想,是他们有了雏儿,想看看那小家伙吗?

2、学生自由第三小节,到课文中去看看那小家伙吧!

3、教师:你看到那小家伙了吗?它长什么样儿?

4、学生交流读出课文中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

5、教师:想看看这个小家伙的图片吗? 出示图片:小珍珠鸟 谁来跟它打个招呼? 学生:嗨,小家伙,你好!学生:嗨,你好!可爱的小珍珠鸟!你觉得这个小家伙怎么样?(可爱,美丽)

这么美丽、可爱的小家伙,你们喜欢吗?谁来这句话读好了?指导读好句子。

6、指导朗读第三小节。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满心欢喜,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三小节。

三、品读4、5、6自然段。

1、教师:小家伙一天天长大,它开始出来活动了,自己读读4、5小节,说说你从课文中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珍珠鸟?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自己读课文,思考,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2、把你读书思考体会的结果与同桌交流。

3、引导学生交流:活泼可爱、淘气、胆子越来越大,与我越来越亲近★句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说说体会(活泼可爱),指导朗读句子。评议。

★句子:落到桌子上……蹦到杯子上……俯下头喝水……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试探,一点点亲近,那样子像个顽皮的小孩。)

说说体会,小家伙一点点接近我的一系列举动,哪些举动最逗人?指导朗读 ★句子:用小红嘴啄我的笔尖……啄我手指(完全放心了,友好)

说说体会,指导朗读。

★小鸟与我的感情越来越好,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 句子:再三呼唤……(对我依恋,跟我感情越来越好)

教师:课文还向我们展示了小家伙回笼子时的有趣镜头,谁能读好这段话?指导朗读句子。

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钻进去……(有趣)

4、师:直至有一天,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a)出示图片(人鸟和谐共处),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b)珍珠鸟是一种很怕人的鸟,可这小家伙为什么在我面前这么大胆,和我这么亲近呢?

学生:是我对它的爱,我不去伤害它。板书:爱

教师:我有哪些爱的举动?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不去伤害它;抚一抚(对它和亲昵爱护);手中的笔停了,生怕惊跑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师:你们真会读书,很会体会。是的,如果小家伙在屋里乱飞的时候,我轻轻吆喝一声,它还会接近我吗?如果在它俯下身子喝我杯子里的茶时,我不耐烦地移动杯子,它还会来接近我吗?如果在它啄我笔尖、啄我手指时,我挥挥手驱赶它,他还会接近我吗?正是我的宽容、我的爱使小鸟对我产生亲近和信赖。板书:信赖

教师:用你看到和感受到的,试着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

学生:信赖 美好的境界 亲密无间……

四、品读第7自然段。

1、师生接读。

教师: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学生: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再读最后一句话,换一种说法。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创造美好境界

3、教师:只要我们人人心中充满爱,这种美好的境界就不会只出现在作者的书房里,就会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4、欣赏画面(配上音乐)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用心去感受那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珍珠鸟---------我 创造美好境界

第五篇:第21课 观潮教案

第21课 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知识链接:

1、浙江省杭洲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

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

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形成的钱塘江大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

观的景象终生难忘。

预习任务: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读了课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

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4、课文 2-5 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哪些时段的景象?

闯关练习:

1、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蒙:

m ng()薄: b ao()号: háo()

mãng()

b

2、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A、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B、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C、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D、变成原来的样子。——()

3、我会填。

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__,潮来之时,只

见__________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

o()

hào()

__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________

_。潮过之后,江面上________。看看堤下,__________

__。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________,我们为之_______,为

之__________。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收集积累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

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

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第21课 五四运动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1课 五四运动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1课___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一、复习1、开始时间:.标志:的广泛使用。2、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人类和走在其他国家前面。迈入“电气3、美国科学家在年研制成功,时代”为世界带来了光明。(第他发明的电器,......

    第9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绵阳二中历史导学案 ★班 姓名第9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课标导航】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土庄小学 孙秀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口号、两个阶段的中心和主力,结果等;中共成立的时间、地点。理解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案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讲授:曾福平(靖石初中)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案(最终定稿)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案 凤鸣中学 丁娜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到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

    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文档

    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付春端 班级:高一(1) 时间:2015年12月17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分析探讨五四运动的历......

    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第17课 五四运动教案 赫章县第二中学:张付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

    第21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第七单元 社会变迁与日常生活第21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就业制度:我国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及工作岗位无需自己寻找,完全由国家统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