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2 22:1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建国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了解城市化进程及多样化的城镇发展道路;掌握互联网的影响;了解改革开放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搜集文字及图片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3)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使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2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并不仅仅是经济强国、政治大国、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培养学生社会使命感。

2.教学重点/难点

建国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城市化进程及多样化的城镇发展道路;互联网的影响;改革开放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龙的传人》视频导入

经济腾飞---《时代》篇,展示各时期《时代》与中国相关封面

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疑难问题结合材料进行探讨

讨论: 我们想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选用哪些方法?

1.讲述网络是怎样改变你生活的?我们应如何让正确对待网络?(分享学生网络小作文)

2.社会生活变迁的的原因? 1.文化立国,复兴优秀民族文化 2.“我来做制片”

你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元素?请说明理由 3.2022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又会出现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

观看《龙的传人》视频,体会民族精神 观看,思考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讨论回答,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观看,思考,评价

第二篇: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

——岳麓版必修第四单元

【教师寄语】

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就它的就是自己。——箫伯纳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了解中国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课,由“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四部分内容组成。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紧接着学习这一节课。本课在第四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更注重的是培养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加之中学生叛逆心理较强,不易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感性材料。

2.学生知识能力现状:虽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常规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交流范围较窄,课堂参与机会少,有很多同学平日有积极参与动机,但没有机会或勇气在课堂发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着、住房追求的变化,以及人们流行语言的变化,切实体验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现代生活。

(2)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搜集史料、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通过图表的解读、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现代社会生活巨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难点】

全面归纳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历史,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经对改革开放有过这样的描述:”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进了社会进步,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腾飞,而经济腾飞又带来了生活巨变.让我们一同走近第二十二课.讲授新课

板书标题从GDP看沧桑巨变

设置问题一:同学们知道GDP是什么意思吗?就此问题展开小组的探究。

总结: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是一国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应指明两点:国内生产总值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但不包括本国国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

用数字例证: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大大低于亚洲人均的44美元;

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在列入统计的12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104位;

从1978年到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9%,其中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1.8%;

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十,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两倍,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中的第一位。

小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策略,这一正确的方针政策错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从1978年至今,中国有着发展经济的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3.科技水平的提高

3、经济巨变的体现

设置问题二: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把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等称作“四大件”。80年代以后,人们印象中的“四大件”则转化为住房、手机、家用电脑、汽车等。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家庭消费的变化。结合学生的认识,播放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视频短片。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对经济变化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教材上说,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从而引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和目标。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什么方面?

>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具体表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上。

XX年,中共“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

知识补充: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过渡:经济腾飞的最终体现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

板书城镇化

结合课本,自学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城镇化?

2、改革开放前后城镇化有何差异?

3.城镇化途径有哪些?

4.城市化战略目标是什么?

(边提问边讲解)

、城镇化的定义:

根据材料及课本知识,总结城镇化的定义。

材料一:中山市XX年镇村劳动力70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21万人,占镇村劳动力总人数仅3成,其余7成的农村劳动力已向非农产业转移。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中心城区的面积从5.6平方公里增至27.02平方公里。

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历程

设问: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是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改革开放之前,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之后,进程加快,水平提高。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多种途径道路;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海)、大北京城市群(京津)三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

3、我国城镇化的途径

(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3)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雏形(提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

4、XX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

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板书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教师讲述:衣食住行方面的改善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此同时,大众传媒手段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呢?

生:(充分讨论后)首先:网络超越空间、国界和种族的束缚,使知识与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快捷。第二: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购物,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第三:近年来,网上商店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第四:我们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涉猎到丰富的知识,而当上述所有的变化变成一种习惯时,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强调史论结合论述问题的原则,组织学生探究:应该如何看待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设计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问题

你父母上网吗?

你是否上过互联网?

回家后,你一天上网多少小时?

你认为互联网的用途是什么?

互联网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你经常使用的网络软件是什么?

如果你自己家里没有电脑,你的其他上网途径是什么?

你认为网络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你对互联网还有哪些方面的了解吗?

生: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地了解到外面的信息,及时把信息传给朋友和亲人。网上购物节省了时间。网络是一种新式的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顺利地找到所需要的东西,可以与其他同学,尤其是与外地的同学和老师相互交流,开阔我们的眼界,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在看到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一分为二辨证看待问题的原则。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既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上网呢?

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进一步引导学生:面对网络,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积极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可而止,让我们的生活因网络变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和比较熟悉的实际,组织学生自学探究,教师在其中进行适当引导并对学生加以学法指导,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引导学生正视网络。

板书时尚中国

思考:中国的时尚表现在哪些方面?

、理念

时尚理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积极进取和终身学习。

(让学生搜集能够充分体现现代人们的新思想的一些工厂标语,一些广告,一些新俗语。)

2、服装

(让学生从网上搜集或回家调查以照片为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每个时代人们的一种思想。)

3、饮食

通过让学生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的火爆,人们在传统节日选择在饭店吃饭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面临挑战,中国传统习俗也面临着挑战。

4、住房

利《广东南海县白坊村今昔住宅对比图》和一个家庭十年前的屋内装修和现在屋内装修作对比,让学生了解人们对住房和装修的新理念。

5、交通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家乡在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新式交通工具应用广泛。)

6、语言

(让学生自己说出现在流行的新式语言,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也表现在语言上)

引领与点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GDP连年提升,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速,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今天的中国,时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生活方式。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同学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进一步认识并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强大,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一、经济腾飞

(一)从国民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

.GDP等数据的巨变

2.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概念及在中国发展

2.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

二、生活巨变----时尚中国

(一)生活观念时尚

(二)生活时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三)精神生活

教师心语:“从国民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两个题目理论性政策性较强,数据较多,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意料之中,但老师有充分准备,给一定提示,引导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学习任务,有预设更有生成。“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和“时尚中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兴趣浓厚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同步试题导练】、下列有关中国GDP增长情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A、GDP是衡量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仍位居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c、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GDP的增长上

D、到XX年我国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第一

2、中国GDP的迅速增长,超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主要得益于:()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3、XX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和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分别是()

A、第十、第五

B、第六、第一

c、第十、第四

D、第二十、第五

4、经济发展的成就,最终体现在()

A、GDP的增长

B、综合国力的提高

c、国际地位的提高

D、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5、中国共产党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6、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的奋斗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争取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c、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我国城镇化道路有()

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②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③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④政府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下列有关城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城市化

B、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c、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D、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

9、我国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有:()

①长三角城市群

②珠三角城市群

③大厦门城市群

④以京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0、中国的因特网日益普及,因特网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

A、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果

B、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c、中国科技进步的结果

D、中国人民生活巨变的结果

1、下列哪组事物或者现象可以表明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

A、身份证

户口银行帐户

个体户

B、移动电话豪华住宅

私人轿车

c、肉票棉花票

粮票

人民公社

D、居委会菜篮子工程互联网

再就业工程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中不包括()

A、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变化

B、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等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c、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变化

D、金钱效率至上成为人们的思想指导

3、材料一

当今青少年喜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而以简洁净化为特征的美式快餐,虽然因含高脂肪高糖在西方被称做“垃圾食品”,但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却“所向披靡”。

材料二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大都市中心大街充斥着崇尚洋名的商业服务机构,许多宾馆、酒店和商店都出现了贵族、公爵、亚历山大、恺撒大帝、维多利亚、伊丽莎白、夜巴黎、曼哈顿等字样,最多时达40000多家。

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经总值(GDP)发展变化

材料二:

XX年

2020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850美元

3000美元

城镇人均收

6268元

8000元

收入

2253元

8000元

9m

30m

36.2%

50%

计算机普及率

9.7%

20%

1%

20%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去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扩大,城乡收入比已由XX年和XX年的3.21比1和3.22比1扩大到3.28比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8172.5元。

(1)根据材料一图表所示及所学知识,概述中国GDP发展的概况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十六大提出的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对人们社会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

(3)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教学反思】

根据课标要求与本课实际,确定了以情感教育和学法指导为核心的教学思路。同时,根据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现状,让学生先形成感性认识,利于学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感性材料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以上都是本课的成功之处。

第三篇: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

第二十二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编写者孙芳审核者贝艳2008年5月8日星期四

(1)课标要求: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

带来的巨大变化。

(2)知识目标:①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情况

②认识因经济腾飞而引起的生活巨变,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变革

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978年——1995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期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

2、目标:2002年“十六大”提出到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的宏伟目标。

3、影响: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开始向迈进。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1、含义:又称,是指过程和趋势。

2、城镇化道路:

(1)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提高到。

(2)道路多样: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3)倾向:出现了的倾向,形成了、等城市群的雏形。

(4)战略:走和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发展:自从年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以来,由于支持,发展很快,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2、影响:

(1)使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改变了人们的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四、时尚中国

1、条件: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表现:

(1)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2)生活方式的时尚化:

①穿着的时尚化: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

②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由此引发的“装修热”;

③流行语言的变化:的变化、的创新,生动体现了社会生活时尚的更新。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一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二第二十二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88页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印度及亚洲人均国民收人水平。1978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230美元,在列入统计的126个国家与地区中排104位, 广大农民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到1998年,中国的各项指标与1978年相比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0.95倍;外汇储备增长了89.6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250倍。中国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对于中国20多年间经济发展的变化,世界各国人民给予很高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竖有一幅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高尚追求,也说明现代生活节奏的高效与快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联为一体,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全球杂谈》

请回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促成因特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B.因特网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C.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D.通信技术的发展

解析:该题考查因特网在中国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的原因,A.C.D都属原因,而B属表现,选B。答案:B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一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二第二十二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89页

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超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主要得益于

A、“一五”计划的实施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2、下列事件,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的是

①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②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 ③大多数人已达到小康水平④中国GDP排名的迅速上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下列属于中共“十六大”内容的是

①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③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4、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的是

A、经济特区的设立B、城市群的形成C、沿海开放区的形成D、沿江、沿边、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

5、我国城市化进程

A、必然带来巨大贫富分化B、必然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C、分布上逐步出现分散化D、会使城乡人口比例发生变化

6、中国因特网发展极其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A、政府大力支持B、民间剩余资本的大力投资

C、科技的迅猛发展D、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离不开因特网

7、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人们传统生活方式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加稳定

C、当今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D、人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 变化多样 8、1978年以来,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彩。下列各项中,对流行语言影响最大的是

A、新事物的影响B、外来语言的影响

C、港台语言和各地方言的影响D、改革开放的影响

9、当代中国人崇尚的观念不包括

A、人本精神B、竞争意识C、市场意识D、个人主义

10、我们应防止克服的“时尚”是

A、开放观念B、效率意识C、“装修热”D、吸食毒品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一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二第二十二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90页、阅读下面图片

图一

思考:(1)图一反映的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2)图二提供了什么信息?与图一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图二、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变化最大的城市。试观察下列各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开埠之前——“舳舻相接,帆樯栉比”,这里已不再是渔村

材料二:20世纪初——坚船利炮庇护下的冒险家乐园

一二

材料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欧风美雨中的万国建筑博览

材料四:浦东开发开放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三四

材料五:今天——璀璨夺目的东方明珠:两个世纪的对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同你一起解决?

第22课答案,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拉近了中国同世界的距离。

1、D2、A3、C4、B5、D6、A7、B

8、D9、D10、D11、(1)1978年到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总额不断上升,已跃居世界第六位,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到2001年已达2122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前提,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最终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为目的;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改变落后的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增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12、(1)近代以来上海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①交通与通讯方面。②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方面。③服饰与饮食方面。④习惯与社会风俗方面等。

(2)变化的原因主要有:①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上海成为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②近代上海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③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④世界联系的加强等。(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第22课答案,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拉近了中国同世界的距离。

1、D2、A3、C4、B5、D6、A7、B

8、D9、D10、D11、(1)1978年到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总额不断上升,已跃居世界第六位,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到2001年已达2122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前提,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最终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为目的;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改变落后的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增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12、(1)近代以来上海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①交通与通讯方面。②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方面。③服饰与饮食方面。④习惯与社会风俗方面等。

(2)变化的原因主要有:①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上海成为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②近代上海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③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④世界联系的加强等。(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拉近了中国同世界的距离。

1、D2、A3、C4、B5、D6、A7、B

8、D9、D10、D11、(1)1978年到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总额不断上升,已跃居世界第六位,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加,到2001年已达2122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前提,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最终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为目的;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改变落后的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增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12、(1)近代以来上海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①交通与通讯方面。②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方面。③服饰与饮食方面。④习惯与社会风俗方面等。(2)变化的原因主要有:①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上海成为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②近代上海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③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④世界联系的加强等。(答案不唯一,只要言

第四篇:第21课教案

21搭石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搭石”的意思,紧扣中心句,通过找乡亲们“走搭石”的语句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重点鉴赏“老人搭石图”画面,体会老人善良、为别人着想的品格。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乡情(出示图片)

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去山村游览一番。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碰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检查生字词

“涨”“背”和“间”是多音字,“俩”的正音。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知道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书上的语句说一说。(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间隔,横着一排。(相机指导:搭石之间的间隔之所以是二尺左右,是因为人一脚跨出去的步伐大概在二尺左右。)每当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了,家乡的人们便开始搭石了,让我们再读一读。(齐读)

3、聚焦中心句。

谈话: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几乎每一个山村的小溪上都会有,可作者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

1.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①(预设画面:上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老人搭石图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众人过石图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谦让尊老图 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②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最朴实的,但却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山村的景美,人更美。现在,谁想说一说你发现和感受到的美在哪里呢?

四、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鉴赏画面一:老人搭石图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生:从“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

个来回”。知道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师: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动的描写,但就是这么平实的话语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老人的动作,圈出表示老人的动作的词,再一次感受老人那颗善良的心。老人此时在想什么?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2、想象说话:让我们把距离拉近,走上前去,仔仔细细地看看这位上了年岁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出示课件:

上了点年岁的人急匆匆地走在搭石上,忽然他的脚一歪,差点摔倒,原来有块搭石不平稳,心想:()于是,()。老人满意地笑了,心想:()

小结:课文中像这样感动我们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下节课继续去寻找。

五、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1、出示生字“洪、暴、猛、涨、裤、惰”。

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观察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2、完成《课作本》P43第2大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巩固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点:

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

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紧走搭石 协调有序 美 让搭石 谦让尊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按照(),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这就是()

2、这就是美丽的搭石,它静静地立在水中,任人走,任人踏,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谁能再来说一说?

过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今天我们继续来领略这道风景,感受它的美。

二、精读课文

1.鉴赏画面二:众人过石图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根据学生回答随即出示,如学生说到,教师则随机课件出示第三小节:读一读,这副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特别注意“一行人”的“行”读xínɡ,并理解“一行人”的意思。(1)动作美:协调有序

①、什么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并可以让几位学生试着模仿“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

②、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③、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真像——(轻快的音乐)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课件字体抹红:协调有序)

(2)声音美:踏踏的声音像音乐(课件字体抹红:踏踏)

(3)人影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课件字体抹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①让我们把眼睛从搭石上移到水里看一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会是怎么样的一副画面?(自由想象)

②“绰”是个生字,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课件:绰:①宽;不狭窄 ②宽裕;富裕 ③形容姿态柔美 那你觉得这个词里边应该是哪种解释呢?(③)为什么?

文中连用了两个“绰”和两个“漾”,构成了ABCC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画一般的美感(生接)指名读

③这一切没有人在指挥,但是分明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指挥着他们?这是什么呢?(出示课件:俗语 走搭石慢过桥)

这是人们一天天、一年年在走搭石中得出的一种经验,一种习惯,一种默契。谁都知道这种习惯,谁都不愿意破坏这种默契。因此才会出现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和谐的画面。板书:(和谐)④渲染朗读:音乐起

当你就站在小溪旁,看着一行人拿着工具协调有序走搭石“踏踏踏„„”,绰绰的人影倒映在漾漾的清波里,这种感觉就像诗一样在我们的心中涌动着。(出示课件 诗歌的形式)指名读 齐读

⑤师: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 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

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 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 黄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 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在这一块块搭石 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导读中心句: 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链接《课作本》P44第5大题作业 2.鉴赏画面三:谦让尊老图 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几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②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让我 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假如——()。③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谈话,指导想象: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④小结,回扣中心句: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走出文本,感悟情怀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拓展介绍: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虽然时隔那么多年,但他还是由衷地感受到——(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延伸实践,发现美 1.教师谈话:

《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课件出示诗句)。

2.总结: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吧!(齐读)

五、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稳、俗、衡、序、伏”五个字。

2、完成《课作本》P43第1、3、4大题。教学反思:

第五篇: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第21课 诸子百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能够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教学要点

1.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教学方法:讲述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铸造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掌握什么是青铜器?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什么叫饕餮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

第21课 诸子百家(板书,以下黑体加粗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姓名 时期 学派 成就

孔子 春秋后期 儒家 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 孟子 战国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 老子 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道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家 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什么叫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a、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哪些人是生活在春秋时期,哪些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

b、“由分立趋向统一”: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c、学派: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

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九流”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他们是:儒、墨、道、法、阴阳、名。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儒、墨、道、法。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

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①儒家

儒原来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长期从事儒这个行业,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⑴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孔子“圩顶”,圩音乌,意思是中低而四傍高。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孔子像”,是不是有点“圩”。当然,还有人说孔子的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也有人说是因为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下生了他,故名丘。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也被尊奉为“大成至先师”,“文宣王”。现在你如果到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死后的孔子很是风光。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有件事比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然哉!然哉!”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政治上:“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学生背诵)

文化方面:(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

思考课文中的阅读,指导学生回答。

⑵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

②道家:首先要求学生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

⑴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楚国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导学生看“老子像”。

要求学生通过《淮南子》里的故事了解道家思想中“祸”与“福”关系。

“无为而治”方面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⑵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为学生讲几个《庄子》里面的寓言。如“梦蝶”、“鼓盆”、“非鱼”等。

③法家:韩非子是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法家思想的人物,他们在各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信奉儒家学说的。但他和孟子的思想有区别,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荀子的思想吸收了一些法家的观点。他的两位最有名的弟子李斯与韩非都是法家的人物。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有关小字。

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世。这就和道家的思想不一样。指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内容。

“法治”,结合商鞅变法思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用韩非的思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我们前面所学的“焚书”事件,正是韩非思想“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体现。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

墨家和兵家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

“身边的历史”: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先用小黑板写下来,让学生抄下来,选择几个成语解释。

《老子》:大器晚成、无中生有、受宠若惊、视而不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语》:任重道远、待价而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三思而行 《孟子》:杯水车薪、出类拔萃、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与人为善 《庄子》:螳臂当车、井底之蛙、得鱼忘筌、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孔子》: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知已知彼、出奇制胜、风雨同舟 《荀子》:青出于蓝、前车之鉴、后发制人、生杀予夺、四海为家 《韩非子》: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吹毛求疵、兵不厌诈、自相矛盾

四、教学反思

在课堂开始时,学生进行阅读教材,挑选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时,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另外,他们在语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另外,由于我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补充的课外知识较多,也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而“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和讲解的内容上来说,一直都在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是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从而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下载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1课 共享资源 教学设计

    《共享资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互联网知识后,对网络知识进行的一项较深入的研究,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对网络,特别是局域网的架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

    第20-21课时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及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专练(精选多篇)

    第20-21课时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及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专练一 选择题1. 1982年1月5日 FOLLOW ME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掀起了全民学外语 高潮 这一“高潮”出现主要原因是A.恢......

    第21课珍珠鸟教案

    第21课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第21课 观潮教案

    第21课 观潮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整......

    第21课___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一、复习1、开始时间:.标志:的广泛使用。2、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人类和走在其他国家前面。迈入“电气3、美国科学家在年研制成功,时代”为世界带来了光明。(第他发明的电器,......

    21课教学设计

    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

    第21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 路 本课讲述的有关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遗留下来的港澳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而港澳回归后的事实也证明,这种构想的正确性,......

    scratch教学设计 第21课高山滑雪

    第21课 高山滑雪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读脚本的能力,学习他人的设计技巧。 2、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写出设计作品的过程并能将它转换成scratch语言。 3、进一步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