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授课地点:科技楼四楼多媒体电教室 时间:待定 授课人:林宗付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2、了解长城的建造、作用以及起止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对长城的学习,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正是其杰出的代表,凝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性、本质及精华,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浓郁色彩,展示了我们大一统国家的气派,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多数学生都听说过。但是课前经过调查,去过北京的学生很少,因此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采用了材料收集、教师引导、图片观察、小组交流、畅谈感悟、体会突破三维目标。教学重点

故宫和长城。教学难点

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之心,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精讲深化、设疑讨论、列表分析。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

问题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步骤:

一、调动记忆,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和长城吗?基本没有。你们知道故宫和长城吗?学生或多或少知道。让学生回答,调动记忆。

师:既然大家都了解不多,那么,就让老师当导游,我们一起去游览故宫和长城吧!

二、要了解故宫,先了解我们的首都北京。阅读P119每课一得,简单了解北京的历史。后回到P115。

三、问学生:新北京城的由来?

学生回答。答案课文P115第一句。注:由来。

教师简单补充;明成祖朱棣系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封地北平是现在的北京。因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死后即由长孙朱允文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文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而削藩,以免重蹈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覆辙。在此背景下,燕王朱棣身处危难,于是以“靖难”、“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在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随后即皇帝位。不久迁都北京。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有讲到这一段历史。

四、问学生:定都北京的原因。

学生回答。答案课文P115小字第一段。注:原因。

五、认真掌握北京城的三重:由外向里的顺序,注:京城(百姓)皇城(百官办公场所)宫城(皇帝加公居住)展示北京相关图片资料

六、简单了解紫禁城与故宫的关系。

七、重点掌握故宫的特点。展示故宫相关图片资料

1.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故宫由明成祖所建,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点?①、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②色彩金碧辉煌③前朝后寝④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气魄宏伟,规划严整,处处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宏伟气派和博大精深⑤数字与九有关,体现九五之尊⑥名称都有仁、和等字体现儒家思想。

3.故宫是如何体现王权至上的特征的?①紫禁城之名②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③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④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等都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

4.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展示长城相关图片资料

1、明朝修建长城的原因: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南下侵扰。

2、明长城有什么特点?①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花二百年时间。②明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在规模、质量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看课文图标出相关的内容

3、历史上有哪些朝代曾修建过长城?中国古代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朝代都修过长城。

4、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不同之处? 明长城与秦长城不同之处: 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5、长城在历史上有何作用? 长城的作用

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2.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6、长城精神是什么? 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关注现实,课堂延伸

展示“今日长城之痛”系列图片,学生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并倡议世人爱护长城。课堂练习

1.明长城的东西至点是()。

A.辽东、临洮

B.山海关、临洮

C.山海关、嘉峪关 D.辽东、嘉峪关 2.迁都北京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神宗

本课小结:

宏伟壮丽的气势、金碧辉煌的色彩、完美和谐的艺术效果,故宫是帝王的宫殿,一方面体现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意志,成为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另一方面,它又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横空出世莽昆仑”。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跨崇山、越峻岭,穿草原、过沙漠,骤然崛起,纵横交错,绵延起伏1万余里——万里长城。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项空前雄伟、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伟大奇迹。千百年来,万里长城一直令华夏儿女自豪,今国际友人赞叹。长城的雄姿、长城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悠悠岁月,挡不住长城的万古雄风;浩翰空间,隔不断长城的不朽魅力!

板书设计

一、明清皇宫

1.修建:由明成祖所建

2.特点: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禁,前朝后寝,色彩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名称都有“仁、和、中、安”等字突出传统的儒家理念。

3.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聪明才思想文化。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雄伟长城

1.修建:古代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朝代都修过长城。

2.特点:明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在规模、质量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明长城与秦长城不同之处:(目的、起止、地位)

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3.影响: 长城的作用

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2.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课内练习:

1.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1.故宫由明成祖所建,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色?2.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禁,色彩金碧辉煌,前朝后寝。

3.故宫是如何体现王权至上的特征的?3.故宫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紫禁城之名等都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

4.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4.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有什么象征意义吗?5.红色表示着重尊严,黄色是皇室的标志。.故宫的许多建筑数字几乎都和九有关,如台阶的级数、门钉的数目等,这是为什么?6.体现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7.为什么故宫许多建筑的名称都有“仁、和、中、安”等字?7.突出传统的儒家理念。1.历史上有哪些朝代曾修建过长城?中国古代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朝代都修过长城。

2.明长城有什么特点?(目的、起止、地位)明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在规模、质量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3.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不同之处? 明长城与秦长城不同之处: 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4.长城在历史上有何作用? 长城的作用

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2.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宁的环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5.长城精神是什么? 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二篇: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

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很大成就。北京故宫代表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明长城的修筑,其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被誉为

世界一大奇迹。这两大建筑都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学生都听过甚至有一些学生去过,对它们比较熟悉,容易激起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知道长城的起止点,训练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的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认识到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故宫和长城,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 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六、教学理念与思路

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课前准备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分为4个协作学习小组。

2、课文内容分解为4部分学习任务,让每个小组根据抽到的内容进行准备:

① 介绍故宫的营建历史及建筑特点。② 讲解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③ 讲解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作用。

④ 介绍长城著名的景点,并谈谈怎么看长城旅游开发。

3、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影视、图片、文字、门票、邮票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说词,制作课件等。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任务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4、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评分标准: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大家熟悉的歌曲MTV《爱我中华》先声夺人,渲染气氛,创设历史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歌声中体会到,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的伟大气魄,调动学生的情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并适当地联系实际。通过这个教学情景的设计,激趣设疑,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上好本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新授:

㈠ 跟着导游逛北京

用虚拟游北京故宫的形式,由小组代表充当导游先后上台就课前抽到的内容进行讲解,并通过课件或网络展示资料,时间控制在3—4分钟之内。第一小组:①着重介绍故宫营建的时间、过程、建立者以及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②展示的资料有源于网络的故宫平面图、故宫全景图、故宫内景图、朱棣的画像等。

第二小组:①着重介绍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介绍过程中注意这三大殿的建筑特色、功能,如太和殿的殿名的意思,殿内的大柱子,皇帝的宝座,保和殿后的云龙大石雕、金砖的来历等。②展示的资料有三大殿的内外景,铜龟、铜鹤等。

(二)问题与活动导学

由学生独立自学和合作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合作学习走长城:利用地图,小组合作学习。寻找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并沿着长城

路线由东向西讨论寻找长城几个重要的关口和途经的省市和地区,与地理学科的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2.不登长城非好汉:看图片、登长城、讲故事。学生自拟长城四季的描写,游览长城

四季的风采,讲述长城的故事传说,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又联系了语文学科的学习。

3.万里长城永不倒:学生观察长城结构的有关图片,合作学习。讨论“长城从古至今的历史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讨,亲身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样,既加深

了学习的印象,巩固了所学的重点知识,教学效果也不言而喻。这个教学情景的设计

旨在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

4.我心中的万里长城:展示“我心中的万里长城”创作绘画,学生介绍创作思想,培养

审美能力。从中渗透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辩论坛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小组自由发言,看哪一个小组收集的资料齐全,能运用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准确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提出以下问题:

1、以前的朝代大都有修建长城,而清朝为什么不修建?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为什么说故宫体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

通过小组辩论,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史为鉴,掌握历史概念。

评价小结 :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2、学生评委公布评判结果。

(四)探究历史、创新学习,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

讲一讲 “不到长城非好汉”,请学生讲一个关于“长城”的小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探一探 探究故宫、长城的建筑奥妙和有关传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

知识。

九、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故宫和长城,还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

劳、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们祖国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十、反馈练习:

1、选择:明朝修建长城是为了()

A 抵御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B 弘扬中国五千年文化

C 组织清兵入关

D 避免便民滋扰生事,使闭关锁国的反映

2、列举:历史上有哪些朝代修过长城?

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

十一、教学反思:

让学生课前主动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片,充分发挥文化史课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测试题及答案

1、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懂得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

2、知道长城的起止点,训练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知道长城的作用。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最早营建紫禁城的皇帝是()

A.明太祖B.顺治帝C.康熙帝D.明成祖

2、明长城的东西至点分别是()

A.辽东临洮B.山海关玉门关C.鸭绿江嘉峪关D.山海关临洮

3、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

4、明朝时,北京城的城中心是()

A.宫城B.皇城C.京城D外城

5、明长城的东端起于()

A.鸭绿江 B.黑龙江 C.嘉峪关 D.山海关

6、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应包含以下哪些内容()

① 通过活动,懂得怎样去收集、提取有效信息。

② 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有信心克服,是怎样鼓励自己的?

③ 在合作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加强与他人合作的,是否有利于培养你的合作精神?你还获得哪些良好的心理体验?

④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历史知识?还懂得了哪些除历史以外的其他知识?

⑤ 在活动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

⑥ 注意对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二、课堂回顾

1、分析题

以前的朝代大都有修建长城,而清朝为什么不修建?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说故宫体现了明清大一统气派?请问回答这两个问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2、分析题

“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阅读以下史料,然后解答问题。

史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汉<史记.蒙恬传>

史料二“匈奴……数为寇暴于边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修障塞,饰烽燧火,屯戍(兵)以备之。” ——汉、桓宽<盬铁论>

史料三“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孙中山先生<孙文学说第四章>

问题:

1.根据史料一中,秦修筑长城是为了对付甚么?

2.根据史料二中,汉朝修长城是为了对付甚么人?

3.综合史料一及史料二,秦汉时期如何发挥长城的防卫作用?

4.孙中山如何盛赞长城的功用?你同意吗?

5.有评论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劳役百姓,结果导至秦朝早亡。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三、课堂延伸

2001年7月13日晚10点10分,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时,整个中国沸腾了!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为北京感到骄傲!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都,2008年除了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参与体育竞技外,还将向他们展示这座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古城的历史遗迹和独特魅力。到那时,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奥运服务。今天就让我们来选拔优秀志愿者。

每一个人的发言人先后上台就课前抽到的题目进行讲解,时间控制在3——4分钟之内。以虚拟游北京故宫和长城的形式,当作导游,对有关景点进行讲解,并通过课件展示图片。

答案:

1、D2、C3、B4、A5、A6、D

提示:

1提示:见书P115第一段2提示:见书P117地图3提示:同第1题

4提示:宫城(紫禁城)书P1155提示:见书P117

6提示: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辅以找不足之处

二、课堂回顾

1.分析题

答:

1、关于第一个问题:①要了解长城的作用;②知道长城修建的背景;③联系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④对比明清两朝的疆域图;⑤明确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品质,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⑥注意把握民族关系问题。

2、关于第二个问题: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②要考虑故宫营建时明清两朝的国情;③引导学生从故宫建筑的命名、故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故宫的规模、建筑的色彩、材质和尺度、建筑的风格、太和殿的规模来分析;④从建立到建都,经历两个朝代,两个民族,感受民族的包容性;⑤如此大规模建筑的营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等。

2.分析题

北方的戎狄。匈奴。在地劫险要的地方筑长城,建烽火台,驻兵防守。筑长城好比大禹治水,解除威胁;同意,长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同意-因为征用三十多万人。不同意-筑长城是保卫中国本土,秦亡有其它原因,并非祇因修筑长城。

三、课堂延伸

提示:第一位:①着重介绍故宫营建的时间、过程、建立者以及历史地位和建筑特点;②展示的图片有明清北京城和故宫的地图、朱棣的画像,故宫平面图、故宫全景图。第二位:①着重介绍故宫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介绍过程中要注意这三大殿的建筑特色、功能,如太和殿的殿名的意思,殿内的大柱子,皇帝的宝座,保和殿后的云龙大石雕、金砖的来历等。②展示的图片有三大殿的内外景、铜龟、铜鹤等。第三位:①介绍的内容与三大殿的要求一样,重在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②展示的图片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内外景,坤宁宫的灶王、喜床,乾清宫的东暖阁、正大光明匾等。第四位:①介绍天安门的建筑特点,曾经在此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说明天安门的历史意义。②展示的图片有天安门景色、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照片或影视片段。第五位:①介绍长城的修建历史和作用。②展示的图片有历代长城的地图和风光图片。第六位:①介绍长城的著名景点如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注意收集长城遭到破坏的情况和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对长城发起的保护活动,提出倡议。②展示的图片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金山岭的风光照,反映长城问题的照片,社会对长城进行保护的情景,展示倡议书。

第四篇: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通过对紫禁城和长城的介绍,让学生对明朝文化有较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录象、歌曲、学生充当故宫导游等方式,让学生对紫禁城与长城有形象具体的了解,从而感受到明朝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教案(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一起上一节关于明朝历史的文化课,内容主要是关于故宫和长城。同学们都去过故宫,也都爬过长城,面对金碧辉煌的古老宫殿,或者当你站在长城上的时候,心中会有怎样一番感受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禁城,登上长城,共同去领略明朝古老的文化。

一、紫禁城

1.北京的历史

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首都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元朝。

以后,明清两代皇帝又对北京城不断扩建,终于形成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北京城。

2.明清北京城的布局

(演示明朝北京城示意图)

明朝的北京城分为京城和外城两大部分。

请同学们看看明北京城像个什么呢?(学生回答:帽子)所以老北京也叫“帽子城”。

京城又叫内城,又分为内外三层:宫城、皇城、京城。宫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紫禁城。宫城外面是皇城,其正门为雄伟壮丽的天安门(明称承天门)。皇城的范围包括了紫禁城、太液池、景山。请同学们想一想,太液池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就是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

皇城外围就是京城。京城内店铺林立,为富贵之家的聚居之地。四面共有9座城门,请同学们对照手中的新版北京市交通图,根据今天的地名来猜想当时这9座城门的名字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抢答。

这九个门的名字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依次在图上显示)

在明清两代,九门的走法也是有讲究的,例如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所以走皇辇宫车;皇家派兵打仗,出兵时要走德胜门,归朝时要走安定门,就是为了图个吉利;还有皇家用的水,是专门从西郊玉泉山拉来的泉水,每天傍晚,皇家的运水车都要吱吱呀呀地进到西直门,这是专门为它开的门。其它几个门又都有什么作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考证一下,说不定你会意外地发现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呢。

关于这些城门虽然有很多故事,但是到今天它们大多已经不存在了,正象同学们看到的,它们现在大多已经仅仅只是地名了。由这些城门所连接起来的城墙也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是,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现在的北京地图(演示北京市市区图),城墙虽然没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二环路)并且向外辐射,直至五环路。这也许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吧。也是明清北京城永恒的魅力吧。

纵贯北京全城的有一条中轴线,全长8公里,像是全城的一条脊椎。从外城正中的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正中的正阳门,皇城正中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故宫的中心,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锋,而止于鼓楼和钟楼。

播放一段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录象材料。

北京城的布局正是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对称展开,规模宏大,主次分明,严谨整齐,雄伟端庄,成为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而在这条独具魅力的中轴线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清的皇宫──紫禁城了。

3.明清皇宫──紫禁城

下面我们看一张紫禁城的俯视图,先对紫禁城有一个总体认识。

1)紫禁城的规模

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最大的工程就是修建皇宫紫禁城。它的修建前后历时15年的时间,明清两代,一共有24位皇帝居住在这座戒备森严而又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从它建成之年算起,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了。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简直就相当于中国一座不大不小的县城;民间传说故宫有房间9999间半,后据专家考证,现存房间也有8700多间,简直就又像一个迷宫。紫禁城从建成之日起,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

我们再来看看紫禁城的建筑群。宫城中的主要建筑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三大殿”为主体,是帝王发号施令、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内廷以“后三宫”为主体,是帝王日常办公和起居的地方。

“外朝”和“内廷”是当年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外朝”和“内廷”地处整个皇宫群的什么位置之上?

学生回答:中轴线上。

它们不但地处整个宫殿群的中轴线上,也正在当年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无处不体现着天子的威严与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国古建筑讲究对称美,在中轴线两侧还分布着东西六宫,是当年嫔妃的住所。

“外朝”、“内廷”与东西六宫既各成一体,又遥相呼应,共同勾画出了紫禁城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统一。

在课前调查中,我知道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去过故宫,但可能是时间久了,或者有的同学去故宫的时候对故宫还不十分了解。所以到今天,关于故宫,我们也忘的差不多了。那我们正好借今天这个机会,来一次“故宫课堂虚拟漫游”,在我们班几个同学的讲解下,再对故宫来一次“神游”。我们的路线就选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吧。

好,现在“神游”开始,我们全班同学现在都站在了紫禁城的正南门──午门了。那现在就请A和B两位同学带我们进入紫禁城吧。

2)紫禁城的“三大殿”、“后三宫”

(学生讲述略)

出了神武门,我们过一条马路,就到了景山。景山本身没有什么太妙的景致,但如果我们选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登上景山上最高的一处亭子,就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所深深地震撼,因为呈现在我们眼前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全景。

请学生谈感受,请你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故宫给你的印象。

同学们都谈了对故宫感受,那古人是如何描述皇宫的呢?我们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句诗来结束我们的“紫禁城之旅”吧。

唐朝诗人骆宾王有一句诗:“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面对明清皇宫紫禁城,你是否也感觉到了古人所说的“壮”与“尊”呢?

也许在故宫中,面对皇权的尊严,我们多少感到了自己的卑微与渺小,感到心情的压抑。但我们登上长城之颠的时候,你的心情会不会为之一变呢?

学生谈感受。

下面我们看一段关于长城的录象,在录象片中,寻找一下你对长城的感觉。

在看录象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一个问题: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修建过长城?

二、雄伟的长城

1.长城的历史:

在这些修筑长城的朝代中,都有哪些朝代曾经大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学生:秦、西汉、明。

这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到达了万里以上,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都曾得到过“万里长城”的美誉。这三代所修的长城,就将近5万里。据估算,如果把用来构筑长城的砖石筑成高五米、宽一米的城垣,其长度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可见这是多么宏伟的工程!难怪宇航员从月球看地球表面,都可以看到长城的痕迹。

2.长城的作用

那这些绵延不断的城墙在古代到底起到了一些什么作用,以至于从春秋战国一直修到了明朝灭亡。

出示材料(材料略),让学生讨论。

长城不仅仅是一项浩繁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一条分隔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战线,它更是中国人民勇敢、坚韧、智慧、顽强抗敌精神的象征。如今的长城,更重要的不是它的实体,而是它的精神,毕竟众志成城才是坚不可摧的“长城”。在今天,长城更注入了自信、进取和创新,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开放的胸怀,勇于参与世界竞争。

无论长城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在今天长城无疑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长城总是在危难之时,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播放歌曲《长城谣》,介绍其创作背景。

提及《国歌》,介绍其创作背景。

也许将来有一天长城的实体会因不堪岁月的侵蚀而倒塌,但我相信长城精神将永不倒!

无论如何,长城是与我们的今天与未来密切相关的,出示两段材料,找学生朗读:

1)“1984年5月4日至1985年9月24日,三个普通的年轻人,董耀会和吴德玉、张元华一起,从山海关出发,翻山越岭,穿越戈壁沙漠,历尽千辛万苦,历时508天,到达明代长城的终点--嘉峪关,完成了徒步走长城的壮举。中国人在长城上留下了人类第一排完整的脚印。”

2)“1972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首次访华期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会有伟大的未来„„

从这两段材料,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到一些长城与我们今天与未来的联系,找到一些长城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关系。

紫禁城的辉煌与长城的雄伟,是明朝文化的象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节课的作业是请同学们再去一次故宫或者是长城,去再一次领略他们的雄奇和伟大。

第五篇:第21课诸子百家 教学设计

第21课 诸子百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能够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教学要点

1.重点: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教学方法:讲述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铸造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掌握什么是青铜器?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什么叫饕餮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

第21课 诸子百家(板书,以下黑体加粗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姓名 时期 学派 成就

孔子 春秋后期 儒家 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 孟子 战国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 老子 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道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家 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什么叫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a、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哪些人是生活在春秋时期,哪些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

b、“由分立趋向统一”: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c、学派: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

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九流”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他们是:儒、墨、道、法、阴阳、名。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儒、墨、道、法。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

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①儒家

儒原来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长期从事儒这个行业,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⑴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孔子“圩顶”,圩音乌,意思是中低而四傍高。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孔子像”,是不是有点“圩”。当然,还有人说孔子的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也有人说是因为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下生了他,故名丘。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也被尊奉为“大成至先师”,“文宣王”。现在你如果到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死后的孔子很是风光。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有件事比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然哉!然哉!”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政治上:“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学生背诵)

文化方面:(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

思考课文中的阅读,指导学生回答。

⑵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

②道家:首先要求学生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

⑴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楚国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导学生看“老子像”。

要求学生通过《淮南子》里的故事了解道家思想中“祸”与“福”关系。

“无为而治”方面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⑵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为学生讲几个《庄子》里面的寓言。如“梦蝶”、“鼓盆”、“非鱼”等。

③法家:韩非子是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法家思想的人物,他们在各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信奉儒家学说的。但他和孟子的思想有区别,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荀子的思想吸收了一些法家的观点。他的两位最有名的弟子李斯与韩非都是法家的人物。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有关小字。

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世。这就和道家的思想不一样。指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内容。

“法治”,结合商鞅变法思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用韩非的思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我们前面所学的“焚书”事件,正是韩非思想“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体现。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

墨家和兵家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

“身边的历史”: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先用小黑板写下来,让学生抄下来,选择几个成语解释。

《老子》:大器晚成、无中生有、受宠若惊、视而不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语》:任重道远、待价而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三思而行 《孟子》:杯水车薪、出类拔萃、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与人为善 《庄子》:螳臂当车、井底之蛙、得鱼忘筌、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孔子》: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知已知彼、出奇制胜、风雨同舟 《荀子》:青出于蓝、前车之鉴、后发制人、生杀予夺、四海为家 《韩非子》: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吹毛求疵、兵不厌诈、自相矛盾

四、教学反思

在课堂开始时,学生进行阅读教材,挑选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时,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另外,他们在语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另外,由于我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补充的课外知识较多,也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而“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和讲解的内容上来说,一直都在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是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从而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下载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1课 共享资源 教学设计

    《共享资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互联网知识后,对网络知识进行的一项较深入的研究,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对网络,特别是局域网的架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

    第15课 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教材分析: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重要知识点: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

    21课教学设计

    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建国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了解城市化进程及多样化的城镇发展道路;掌握互联网的影响;了解改革开放人们生活的巨大......

    第21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 路 本课讲述的有关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遗留下来的港澳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而港澳回归后的事实也证明,这种构想的正确性,......

    scratch教学设计 第21课高山滑雪

    第21课 高山滑雪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读脚本的能力,学习他人的设计技巧。 2、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写出设计作品的过程并能将它转换成scratch语言。 3、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四年级第21课《观潮》教学活动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第21课《观潮》教学活动设计 任各庄镇后泥河小学 刘春瑜 【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

    第21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第七单元 社会变迁与日常生活第21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就业制度:我国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及工作岗位无需自己寻找,完全由国家统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