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1课__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
第21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生答。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然后点题:甘薯引进和推广种植,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讲授新课: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教师指明本课经济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
1、首先学习农业的发展。指明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教师补充材料:讲述这些农作物引入、推广的过程,说明这些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广的意义。
(出示史料)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引导学生分析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下面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状况。
2、手工业和商品经济
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①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②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教师也参与活动,各组代表发表组内探究成果。看课本图片《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引导学生观察其花纹、色彩,让学生对当时棉纺织水平有一个直观印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6页“动脑筋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问:“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说明了什么?
生答。(使学生认识到清代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
看课本图片《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并介绍,让学生感知青花瓷工艺水平高超,工匠智慧不凡。
初学了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①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繁盛,出现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投影《皇都积胜图》,让学生感知北京商业繁荣景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9页《南都繁会图》景象,回答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南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通过画面和招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活跃。②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如徽商、晋商,即是这种集团。请一同学阅读“徽商、晋商”小字。学生了解他们经营范围。师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有的投资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导入资本主义萌芽学习。
3、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及清朝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发展概况。让学生观察P117页下图《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 房》,说一说施复夫妇织不织布?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读小字,了解施复夫妇发家过程,他们成了大机户,剥削机工。
教师:这不是当时个别现象,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已出现了许多象施复夫妇一样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了。当时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了。学生研读课文,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是什么?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什么实质?学生议一议(略)。
师述: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了清代这种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有了发展,但仍处于萌芽阶段,发展仍很缓慢。究其原因,与清朝统治政策有关。导入“闭关锁国”政策学习。
二、闭关锁国政策
1、师解释: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2、提问: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乾隆帝信函,培养学生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师生一起互动,学习P118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出哪些方面原因,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答案。
3、与学生一起了解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讲清在对外贸易上由实行海禁政策到闭关政策的出台过程。
4、导入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板书:“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布置学生研读课文P118页最后一段及P119页小字,思考“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5、学生探究活动一: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6、学生探究活动二:议一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肯定学生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教师小结:我们应从“闭关锁国”改革中吸取教训:
1、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2、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4、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课堂小结
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学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迹,他的船队航行于南洋和西洋,扬威海上。但其后的“闭关锁国”政策却使中国的航海事业受到毁灭性打击,着直接使中国散失与世界共同进步的机会,之后的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耻辱史,所以我们今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
板书设计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发展
2、手工业发展
3、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4、资本主义萌芽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含义
2、实行原因
3、“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4、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第二篇:第21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过程:(▲为重点掌握内容)
【课内探究】
要求: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填空,并努力记住这些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原产南美洲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高产粮食作物在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朝时从外国引进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2、手工业:⑴___________业在明朝时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有棉纺织业基地。
⑵__________是明朝丝织业中心,清朝时_____________后来居上。⑶明朝时,___________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3、商业:________________空前繁荣,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
⑴出现:___________中期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户是早期____,__________是早期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_____________的关系,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产关系。、⑵发展:到了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______________部门增多了,_________________也进一步扩大了。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1、原因:⑴清朝统治者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观念,推行“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⑵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__________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______________,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_______________。
⑶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________________受到外国侵犯。
⑷害怕___________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⑴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___________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清朝统一台湾后,严格限制__________________。
前阶段:开放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_______________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____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⑴积极方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___________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
⑵消极方面: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_____________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
2、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巩固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被推广种植的原产南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是()
A、占城稻和花生 B、向日葵和花生C、甘薯和玉米D、大豆和小麦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是在()
A、宋代C、元代B、明代D、清代
3、明清时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北京南京C、北京苏州B、苏州杭州D、杭州南京
4、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义生产商品为目的()
A、工厂B、机户C、工场D、公司
5、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在()
A、北京地区B、江浙地区C、皖南地区D、海南地区
6、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A、开放包容B、闭关锁国C、独立自主D、和平外交
7、在闭关锁国政策下,清政府开放的惟一对外贸易港口是()
A 北京B广州C 苏州D泉州
【课后拓展】
材料一:苏州城里的机工有几千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每天清晨聚集在一些桥头港口,等待雇佣,他们一天没有活干,就得挨饿。他们是“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材料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说明机工处在怎样的悲惨境况?
2、“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什么意思?
3、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什么关系?
4、这种生产关系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我国出现这种生产关系是在何时?
第三篇: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大家还记得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吗?(西域)知道唐朝引进了什么农作物吗?(唐朝从波斯引入胡椒,从尼泊尔引进菠菜等。波斯枣等.宋朝从越南引入占城稻。)
问:大家吃过番薯吗?知道哪里番薯吗?那知道我们中国番薯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吗?(越南)说一说它被引进中国的经过。(参考p115导入框,由学生讲述)
问: 明朝还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
板书:1.农业:明朝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这些作物传入中国后得到明朝和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广。
过渡:为什么统治者会大力推广这些外来作物?这些新作物的引进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便参考以下材料,边解决问题。
小黑板出示:
(1.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会带来粮食危机。
2.外来作物的引进,一方面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页促进了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而花生、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2.手工业:
请同学们说出明清时期的手工业都有怎样的发展?(p115第二段)
板书:1.棉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这样子,南北方都涌现出了一批棉纺业基地。可是北方在用棉花纺纱织布却遇到了问题-----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
问:后来北方劳动人民想到了什么办法(半地窖式的房屋)为什么这种房屋能织出紧实细密的棉布?(因为北方比较寒冷、干燥,纺纱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的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问:那么,明代跟清代的丝织业中心分别是哪里呢? 板书:2.丝织业中心:明代苏州;清代南京
我们前面学过了郑成功七下西洋,最受外国人欢迎的是丝绸跟瓷器,刚才的丝织品方面的我们已经说过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瓷器方面的,当时郑成功的瓷器有许多青花瓷。问:青花瓷主要产自那个地方?(景德镇),景德镇在当时在全国的地位怎样?(全国制瓷中心)
3.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
(介绍青花瓷:青花瓷又称青花,是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在施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如,2005年在英国伦敦拍卖的“鬼谷下山”元青花瓷大罐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是2.3亿,以当天的国际价可以买两吨黄金。2004年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明永乐青花内外底龙戏珠级棱口”受到市场追逐,以43303元高价拍出。)
回顾唐代、宋代都有哪些比较有名的瓷器?
(唐:青瓷、白瓷、唐三彩;宋:哥窑冰裂纹瓷器)
过渡: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很多物品在满足了自身消费还有剩余的情况下就被投入到市场中去买卖,这就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3.商业:全国性贸易城市:北京和南京。(引导学生看p117《皇都积胜图》(局部)
(这幅图以北京城为代表展示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众多商业城市的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一个突出表现,而商人数量增多,则是另一突出表现。)问:明清时期哪里的商人最有名?(山西的晋商和皖南即今江西、安微的微商)
过渡: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使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之下,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悄然而生。4.出现新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讲述(表演或阅读)p117小字最后一段“施复夫妇”的故事。问题:施复夫妇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大机户的原因有哪些?(自己织丝、善于经营、再投资、扩大规模、雇佣工人等。)
这在当时并不是个别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请看课本p117正文部分。回答以下问题(时间3分钟):
问: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板书:时间:明朝中期以后。地点:苏州、松江等地。
问: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机户出钱购买原料和织机,机工出卖力气为机户干活。)
问:机工在什么地方为机户干活?(机房。机房是进行纺织生产的场地。)
而机户就可以在家里数钞票,也就是说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实质,划起来,注明“实质”)
板书:实质: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问:男耕女织本就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传统的经济生活,那为什么明朝中期以后江南一带的纺织业中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呢?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
(1.明朝农业的发展使百姓有了一定的购买力,也使江南地区剩余的务农劳动力转而专门从事棉纺织业; 2.唐宋以后,江南已成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像松江等地自元朝以来就是中国的纺织基地,有从事纺织生产的优良技艺、专门人员和销售市场。)
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工场手工业,它是从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过渡,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且从涉及的地域、行业等来看,它还只是在封建社会内 “孕育”着;即使到了清代有所发展,就全国范围而言,资本主义萌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当时仍占主要地位。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因素的出现及其长期的缓慢发展状态却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弱时期,它已不可能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了。
过渡:14~16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等也相继出现了工场手工业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且发展相当迅速,这与其政府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的是怎样的对策呢?请阅读课文118—119页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目,思考并讨论第5个预习题,时间3分钟。
①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②清朝“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你知道同一时期的欧洲政府最关注、热衷的是什么事情吗?
③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朝的“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闭关锁国”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问:清朝前期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清朝时它得到了严厉的实行。)问: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呢?
板书:1.原因:(划线)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②根本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固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陋识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③直接原因:当时西方地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问: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不可能。)
问: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板书:2.表现: 第一步:(海禁)清初的40年,(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反清势力)实行最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第二步:(设关)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第三步:(闭关)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板书:清朝闭关后唯一对外港口:广州。统一经营管理贸易的机构:广州十三行。
问:当清政府的海禁使中国船队在东南亚海面销声匿迹时,欧洲各国政府却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掠夺,其中英国屡挫强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又将殖民侵略的矛头对准了哪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中国。)
问: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板书:3.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倒退。
比如,海禁的施行,使中国的商品失去了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也因此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迟缓,19世纪末,当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却仍处在工厂手工业的时代!)
②消极: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p119动脑筋:现请联想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辉煌,谈谈对闭关锁国的看法。
结束语:正是基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毫无畏惧地加入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中。
古今对比,我们更深切的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封建政策、制度导致了中国各方面的落后,尤其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经济发展的落后,所以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而必须推翻它了。
第四篇:第21课教案
21搭石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搭石”的意思,紧扣中心句,通过找乡亲们“走搭石”的语句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重点鉴赏“老人搭石图”画面,体会老人善良、为别人着想的品格。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乡情(出示图片)
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去山村游览一番。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碰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检查生字词
“涨”“背”和“间”是多音字,“俩”的正音。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知道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书上的语句说一说。(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间隔,横着一排。(相机指导:搭石之间的间隔之所以是二尺左右,是因为人一脚跨出去的步伐大概在二尺左右。)每当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了,家乡的人们便开始搭石了,让我们再读一读。(齐读)
3、聚焦中心句。
谈话: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几乎每一个山村的小溪上都会有,可作者却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
1.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①(预设画面:上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老人搭石图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众人过石图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谦让尊老图 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②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最朴实的,但却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山村的景美,人更美。现在,谁想说一说你发现和感受到的美在哪里呢?
四、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鉴赏画面一:老人搭石图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生:从“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
个来回”。知道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师: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动的描写,但就是这么平实的话语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老人的动作,圈出表示老人的动作的词,再一次感受老人那颗善良的心。老人此时在想什么?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2、想象说话:让我们把距离拉近,走上前去,仔仔细细地看看这位上了年岁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出示课件:
上了点年岁的人急匆匆地走在搭石上,忽然他的脚一歪,差点摔倒,原来有块搭石不平稳,心想:()于是,()。老人满意地笑了,心想:()
小结:课文中像这样感动我们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下节课继续去寻找。
五、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1、出示生字“洪、暴、猛、涨、裤、惰”。
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观察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2、完成《课作本》P43第2大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巩固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点:
紧扣中心句,鉴赏想象乡亲们走搭石的各种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
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搭 石
家 乡 的 一 道 风 景
摆放搭石 为人着想
紧走搭石 协调有序 美 让搭石 谦让尊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按照(),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这就是()
2、这就是美丽的搭石,它静静地立在水中,任人走,任人踏,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谁能再来说一说?
过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今天我们继续来领略这道风景,感受它的美。
二、精读课文
1.鉴赏画面二:众人过石图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根据学生回答随即出示,如学生说到,教师则随机课件出示第三小节:读一读,这副画面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特别注意“一行人”的“行”读xínɡ,并理解“一行人”的意思。(1)动作美:协调有序
①、什么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并可以让几位学生试着模仿“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
②、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③、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真像——(轻快的音乐)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课件字体抹红:协调有序)
(2)声音美:踏踏的声音像音乐(课件字体抹红:踏踏)
(3)人影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课件字体抹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①让我们把眼睛从搭石上移到水里看一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会是怎么样的一副画面?(自由想象)
②“绰”是个生字,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课件:绰:①宽;不狭窄 ②宽裕;富裕 ③形容姿态柔美 那你觉得这个词里边应该是哪种解释呢?(③)为什么?
文中连用了两个“绰”和两个“漾”,构成了ABCC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画一般的美感(生接)指名读
③这一切没有人在指挥,但是分明又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指挥着他们?这是什么呢?(出示课件:俗语 走搭石慢过桥)
这是人们一天天、一年年在走搭石中得出的一种经验,一种习惯,一种默契。谁都知道这种习惯,谁都不愿意破坏这种默契。因此才会出现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和谐的画面。板书:(和谐)④渲染朗读:音乐起
当你就站在小溪旁,看着一行人拿着工具协调有序走搭石“踏踏踏„„”,绰绰的人影倒映在漾漾的清波里,这种感觉就像诗一样在我们的心中涌动着。(出示课件 诗歌的形式)指名读 齐读
⑤师: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 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
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 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 黄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 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在这一块块搭石 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导读中心句: 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链接《课作本》P44第5大题作业 2.鉴赏画面三:谦让尊老图 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几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②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让我 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假如——()。③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谈话,指导想象: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④小结,回扣中心句: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走出文本,感悟情怀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拓展介绍: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虽然时隔那么多年,但他还是由衷地感受到——(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延伸实践,发现美 1.教师谈话:
《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课件出示诗句)。
2.总结: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吧!(齐读)
五、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稳、俗、衡、序、伏”五个字。
2、完成《课作本》P43第1、3、4大题。教学反思:
第五篇:闭关锁国教案
课题: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问: 明朝还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
板书:1.农业:明朝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这些作物传入中国后得到明朝和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广。过渡:为什么统治者会大力推广这些外来作物?这些新作物的引进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便参考以下材料,边解决问题。
2.手工业:问:那么,明代跟清代的丝织业中心分别是哪里呢?
板书:2.丝织业中心:明代苏州;清代南京
问:青花瓷主要产自那个地方?(景德镇),景德镇在当时在全国的地位怎样?(全国制瓷中心)
3.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过渡: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很多物品在满足了自身消费还有剩余的情况下就被投入到市场中去买卖,这就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3.商业:全国性贸易城市:北京和南京。
(引导学生看p117《皇都积胜图》(局部)过渡: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使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之下,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悄然而生。4.出现新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讲述(表演或阅读)p117小字最后一段“施复夫妇”的故事。问题:施复夫妇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大机户的原因有哪些?
(自己织丝、善于经营、再投资、扩大规模、雇佣工人等。)问: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板书:时间:明朝中期以后。地点:苏州、松江等地。
问: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机户出钱购买原料和织机,机工出卖力气为机户干活。)
问:机工在什么地方为机户干活?(机房。机房是进行纺织生产的场地。)
而机户就可以在家里数钞票,也就是说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实质,划起来,注明“实质”)
板书:实质: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闭关锁国。“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清朝时它得到了严厉的实行。)
问: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呢?
板书:1.原因:(划线)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②根本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固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陋识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③直接原因:当时西方地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问: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板书:2.表现:
第一步:(海禁)清初的40年,(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反清势力)实行最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第二步:(设关)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第三步:(闭关)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板书:清朝闭关后唯一对外港口:广州。统一经营管理贸易的机构:广州十三行。
问: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板书:3.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结束语:正是基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毫无畏惧地加入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古今对比,我们更深切的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封建政策、制度导致了中国各方面的落后,尤其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经济发展的落后,所以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而必须推翻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