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 鲁教版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
案 鲁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感受作者情怀。
2、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
3、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方法:朗读、圈点、讨论、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花吗?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美丽的花需要一颗慧心细细地品味,下边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同欣赏一片绽放在心田上的百合花。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生字词:
鄙夷(bǐyí)
千里迢迢(tiáo)
闻嗅(xiù)
谨记(jǐn)
四、自主学习:
课文写了一株百合花,自由朗读文章,思考:
1、文中写了百合的一个 的故事;
2、从 句中,我看到了一株 的百合花,因为——。注意文中的词语,句子。要从这些词语中读出百合的形象,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写在书旁。
五、交流:
本文讲了一个 故事。(什么物怎么样,结果是什么)
简述百合花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精读,赏析语言,理解形象
师:你读出了一株怎样的百合花?因为—— 并练习朗读,用你的声音传递你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圈,画,试读)
交流预设: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我觉得“偏僻遥远”、“高”、“数千”、“断崖”这几个词应该重读。
师:为什么?
生:因为 “偏僻遥远”、“断崖高达数千尺”表现了环境的恶劣,而百合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出花来是多么坚强和不容易。
师:如果你是一株百合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这么恶劣的环境,我肯定会抱怨:为什么别的百合都生活在温室里被人宠爱,而我只能生活在这样的断崖中,我会非常难过,自暴自弃,最终肯定不会开出花来而是枯萎。
师: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让这位同学深刻地理解了百合花的坚强与不易,请读出你的感受来,好吗?(生读,感情很到位。)
师:你的语言就是你的心声,老师相信,以后再遇到恶劣的环境,你会知道怎样做。
师:为什么?
生②:因为百合花付出了那么艰辛的努力才有了一点儿成绩,“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百合花结苞的不易和它内心的激动与兴奋;“第一个”也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师:嗯,我们要善于从词语、从字里行间去读出百合花的心情与形象。师:每一个字都饱含感情,从心里发出!
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分析百合形象。如,“努力地”、“深深地”写出了百合与自然环境所做的顽强地抗争;从“直立地”、“挺着”能读出百合自信的神采。)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方法指导:可从拟人、排比修辞的角度,品读百合的自信与执着;还可引导学生从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品读语言的深层内涵,如从“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里,读出百合的淡泊、沉静。)
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2(方法指导:运用联系语境的方法。联系上文,面对风言风语的打击,面对孤独与寂寞,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可以知道百合花的绽放,凭的是坚韧与执着的毅力,沉静的心态,艰辛的付出获得的。)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方法指导:抓住写作角度进行品味,了解文章层层衬托的写作手法。)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全心全意”,紧扣上文百合努力开花时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暗示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方法指导: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用野草的讥讽和蜂蝶的嘲笑,更能衬托出百合坚忍和自信的形象。在此结合林清玄的成长经历进行点拨——林清玄人生也曾遇到挫折,遇到他人的恶意攻击,但他总是淡然一笑。他还说:任何的成功都来之不易,从年轻到现在,我每天写作从不间断,靠着自己的执着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作家。有人说,其文如莲花开落,荡漾一瓣幽香,滋润读者情怀。)
七、升华情感
引读百合花说的话――三次“信念”
师:课文是描述一株近乎完美的百合,到底是什么使杂草变为美丽的花?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抓住“纯洁的念头”,三次引读(百合先后三次说的话)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谈读书》教案 鲁教版[范文]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谈读书》教案
鲁教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菲尔丁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藻饰 狡黠 诘难 滞碍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解释下列词语。
藻饰 狡黠 诘难 滞碍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怡情 傅彩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四、分组朗读课文。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抄写本文的生字词并记忆。
第二课时
一、检测。听写下列词语:藻饰 狡黠 诘难 滞碍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伦理 寻章摘句
二、研讨。
1.第一层次的结构是什么?如何论证的? 讨论并归纳: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第二层次的结构是什么?如何论证的? 讨论并归纳: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3.第三层次的结构是什么?如何论证的? 讨论并归纳: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三结合”
第三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第三篇: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知音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借助解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
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解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伯牙所念——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山中访友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的心,去会晤“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山中访友》
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蕴(yùn)含奥(ào)秘栀(zhī)子花
宁(níng)静犬吠(fèi)湛(zhàn)蓝衬(chèn)托仪(yí)式
凝(níng)望树冠(guān)吟(yín)咏恩(ēn)泽(zé)短暂(zàn)
旋(xuán)转(zhuàn)津津(jīn)乐道雄(xióng)浑(hún)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访问了哪些朋友?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交流明确:
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归鸟。
⑵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下面,让我们跟着,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小结:
这就是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_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间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三、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热爱大自然
山泉
溪流……
鲁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A案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_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_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_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_亲)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1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简析教材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一株小小的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着和坚韧。学情分析
学生乐于学习此类寓言体散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应注意品味语言,感悟人生的意义,懂得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教学难点: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资源:关于作者林清玄的资料故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让学生说一些有关咏百合的诗句,后老师可以举例如下:
梁.宣帝。《咏百合》:“接叶有多重,花开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从兰谢芳馥。”
百合长在幽谷间, 雨露清风绿叶闲。万里长空云做伴, 千年古月影结缘。
师导课:古往今来咏百合之作不是很多,但台湾作家林清玄对百合却情有独钟,今天让我们通过作者那不事雕琢的语言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百合坚韧执着的形象。(板书标题)
二、简介文体、作者(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来进行,后老师明确)。
这是一篇寓言体散文。作家林清玄,台湾作家。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订正字音 花苞 长瘤 鄙夷 不屑 千里迢迢 谨记 诞生
2、速读课文,要求:概述课文内容,说说在文中看到了一株什么样的百合花。(句式:从——句中,我看到了一株——的百合花。)(自信、顽强、执著、幸福、坚韧等词)
四、合作、探究
设计如下问题,让同学先独立思考,5分钟后分组讨论交流,6分钟后班级交流。
1、百合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怎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百合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并且开遍了山谷,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孩童与情侣们在百合花前的表现?
3、第三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4、本文以“心田中的百合花开”为题有什么含义?
5、“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6、边读边圈画自己欣赏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明确答案:
1、文章先从百合花的生长环境写起:
自然环境恶劣:偏僻遥远的山谷,高达数千尺的断崖。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百合丝毫没有改变自己内心的信念,而是“努力的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的挺着胸膛”,与之顽强的抗争。恶劣环境下顽强的抗争更能衬托出百合坚韧和自信的形象。
社会环境复杂,面临更严酷的考验:野草的讥讽,蜂蝶的鄙夷,面对偏见和风言风语,百合内心沉静,信心坚定,依然想“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终于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让野草与百合,蜂蝶与百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是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百合的形象逐步凸显出来。
2、照应题目,衬托百合花的美好。此时的百合花是绽放在人们心田上最美丽的百合,成了信念的象征,启示着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以花来证明” 自己的人生价值。
3、排比、拟人、反复。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著的形象。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修辞的表达作用,不同修辞,表达作用不同,要积累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
4、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
5、启示:从坚定信念,不懈努力,执著追求等方面答2即可。
“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6、从修辞及句子蕴涵意义等方面答即可。
五、课堂小结: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集。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的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勇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
六、拓展提高
1、文中的百合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你还了解哪些物或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呢?
2、结合第一题内容,以“假如我是——我要——”来说一段话。
七、布置作业
A、《伴你学》
B、模仿本文手法,把自己心中的百合花的故事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林清玄 环境:恶劣(衬托、对比)结局:人们欣赏 品质:自信、执著、顽强
第五篇:鲁教版八年级语文目录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1. 2. 3. 4. 5. 6. 7. 8. 9. 云南的歌会 端午的鸭蛋 吆喝 春酒 俗世奇人 绝唱 雪
雷电颂 短文两篇: 日
月
10.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11.海燕 12.组歌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谈读书 16.不求甚解 17.怀疑与学问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9.与朱元思书 20.五柳先生传 21.马说
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23.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 24.小石潭记 25.岳阳楼记 26.醉翁亭记 27.满井游记 28.诗五首
饮酒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01.藤野先生 02.我的母亲 03.我的第一本书 04.三颗枸杞豆 05.列夫托尔斯泰 06.再塑生命 07.敬业与乐业 08.最后一次演讲
09.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10.悼念玛丽居里 11.傅雷家书两则 12.致女儿的信 13.故乡 14.孤独之旅 15.我的叔叔于勒 16.心声 17.白色鸟 18.同桌阿伦 19.陈涉世家 20.唐雎不辱使命 21.隆中对 22.出师表 23.词五首
┣望江南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武陵春
┣破阵子 24.公输 25.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6.鱼我所欲也 27.《庄子》故事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