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Lesson_9__At_the_Zoo教学设计王崇霞
Lesson 9 At the Zoo教学设计
王崇霞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认读并拼写下列词汇:zoo,panda,monkey 2.能听懂,会并口头运用下列英语和句子: Let’s go to the zoo.Great!hooray!Look!I see a panda.It’s fat.It’s ____.(fat/thin/tall/short)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教学重难点
能听懂,会说,认读并拼写zoo,panda,monkey,.能运用英语句子Let’s go to the zoo.It’s ____.(fat/thin/tall/short)三.教具准备
1.教师自制白班课件,词卡zoo,panda,monkey。四.教学过程
Step1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 greeting 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2,sing a song
3.play a game Can a ___ ___?教师将学生分成3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3个动物的单词卡片,每组派两名同学到前面,一个学生做动作或模仿声音,另一个同学猜单词,猜对的奖励一颗小星星。(意图:教师手拿学生学过的动物卡片,同学一起快速说出动物的名字,这个过程应快节奏、学生人数全部参与到旧的动物词汇的复习。在教授新词之前,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来复习词汇,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也为最后四种农场上的动物的出现铺路。)
Step 2.new concepts 1.What is it?
出示白班课件,并问学生,这是什么地方,教学单词zoo,领读,学生跟读。
出示白班课件,并问学生,What is it?白板出示panda,引导学生自己发音,比较pen,依次学习monkey(比较donkey)giraffe,deer.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使用教学光盘让学生模仿发音。播放教学光盘,让学生到前面用键盘默写zoo,panda,monkey.写对的奖励小星星。
(设计意图:出示动物白班课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利用和以前学过的词作比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
2.Let’s go to the zoo!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片,并进行小组讨论,例如: Who are they? How do they feel? Are they happy? Do you know why they are happy? 告诉学生因为他们要去动物园,那么Jenny时怎么建议的呢?导出并呈现句子Let’s go to the zoo!告诉学生建议一起做某事时,可以说:Let’s....如Let’s sing a song.Let’s play a game.带领学生读句子,并找个别学生用Let’s....说句子。
出示白班课件,让学生理解fat,thin,tall,short,让四个有这几个特征的学生到前面进行对比,并让学生拿卡片到前面搭配图片,看第二幅图,与学生讨论对话,尽可能多使用英语,Where are they?What can they see in the zoo? 播放教学光盘,学生跟读。五,巩固练习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动物玩具,分组摆成动物园,让学生编对话: Let’s go to the zoo!Great!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a monkey...学生表演对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以对话形式进行交流,在真实的情境中初步感知新句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做练习,出示白班课件
答对的同学得到一颗小星星。
数一数哪一组得到的奖品最多,哪一组时获得了胜利。(设计意图:评价是英语课重要的组成部分,终结性评价使学生体会到评价的意义和小组合作的意义,让学生有了集体荣誉感。)结束课堂教学 作业
画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向家人描述
板书:
Lesson 9
At The Zoo
zoo
panda
let’s.....monkey
It’fat/thin/tall/short.giraffe deer
第二篇:《野草》教学设计-王翠霞
《野草》教学设计
郭村镇中心小学
王翠霞
教学内容:
《野草》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通过描写植物种子的神奇力量,表达了作者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高度赞颂。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共同获益。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让他们在自主空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教材中段落的对照解读,感知种子生命力的强大。
2、链接时代背景,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形成具像,体会作者忧国疾呼的爱国情怀。
3、时空拓展,引发感受,在反复诵读中抒发阅读感受。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课文主旨。教学难点:
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深层解读。
教学模式与手段:
采用读——品——悟——议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草是一种最平凡不过的植物,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却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它,你能说出哪些与草有关的诗句?刚才同学们背的诗句中展示了不同的野草形象,是的,在不同的人眼中、在不同的背景下,野草的形象是不同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
2、作者简介:夏衍(1900—1995)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理论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27 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翻译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创作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后又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电影剧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种子力量之大)
3、课文中哪些事例描写了种子力大?
(事例:①种子破开头盖骨;②笋的成长;③小草的成长。
三、体会种子力之大。
1、课文中通过事例描写了种子力大,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你知道吗?(举例子)
2、作者在事例1中为了体现种子力大用什么和什么作比较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科学家无法分开头盖骨—对比—种子完整地分开头盖骨;说明方法:作比较;好处:更加具体、形象地突出了种子那超越一切的力。)
四、再读课文。
1、边读边画出直接描述“种子力量之大”的语句。
2、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把你的感受简单标记在书上。比如:①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
②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③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如此。④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
3、读语句,合作交流:
①小组成员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②全班交流。
4、重点品析:第六自然段阅读感受:
①四个动词是:“挺、钻、透、掀翻”
②教师重点强调的表达效果:(品词析句方法:抓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四个动词更能让我们感到种子那“顽强不屈的力”。)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想象着石块下的小草顽强不屈地面对困难的样子,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品词析句方法:通过朗读结合自己的情感深入理解句意。)
五、深入理解课文:
1、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力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作者对这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默读第7自然段。
(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2、从一棵小草身上,我们竟然感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确实令人震撼。在震惊之余,让我们走进作者当时所处的那战火纷飞的年月,你一定能读懂这段话的真正含义。(出示资料,指名朗读)
补充材料: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3、通过这段资料,我想同学们肯定有了更深的认识,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最想告诉人们的是什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团结奋战,齐心合力赶走敌人;另一方面作者也借草的伟大力量赞美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
4、当时的社会形式不允许夏衍先生这样直白的表述,他只好把这层意思隐含在对小草的赞美中,委婉的启示人们。
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你的内心一定激动万分;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生写下了《野草》,不但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顽强不屈、奋然向上,他在《野草》中这样写道:(齐读第八自然段)此刻,小草、种子指的是什么?盆花指的是什么?瓦砾、石块指的是什么?(小草、种子指:奋力抗战的民众;盆花指:国民党反动派;瓦砾、石块指:一切反动势力和日本侵略者。)
5、这在文学上属于什么写作手法?(象征手法)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运用象征的手法好处: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寄托之意更加深远。
6、创设情景:请同学们观看图片,思考:作者为什么赞颂小草的力量?
(作者以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启示人们,面对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克服一切阻力,奋然向上,鼓励人们勇于斗争,给人以信心。)
六、总结:
历史的车轮辗过六十多个岁月,处在新世纪的我们重读六十多年前的这篇文章同样可以感受到野草那顽强不屈、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能做一名顽强不屈的人。
七、拓展练笔: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野草
(种子力量之大)
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
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第三篇:王几何教学设计杨明霞
《王几何》教学设计
泾渭学校杨明霞
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是一篇七年级新增的篇目,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旨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层次的读的过程中,从整体感知到合作探究到情感体会。做到有层次,有目的。
在默读的过程中,注重能力,学会默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在快速默读中,把握
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和方法目标: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了
解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学难点:往来时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三角形用意及作用。
教学方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精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1.是什么样一节课,让四十二个中学生一辈子铭记在心;是什么样的一位老师,让四十二个中学生,因为他,而永远记住了他们的中学时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老师。2.检查预习作业.Chuo mi chu ming a 绰号 弥勒佛 铁杵 铭记 b词语:洗耳恭听:专心地听.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人同时大笑.得意忘形: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老师提出要求。注意概括文章内容时,记叙文六要素的完整;概述时做到准确,简洁)
2.指名回答.同学进行评价。(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划出作者刻画老师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从________地方看出这是一位________的老师。”评价。2.同学交流
3.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师小结:
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象。
(四.)品读课文,走进作者.1.大家喜欢王老师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你觉得让大家铭记一生的这个人,这节课,独特在哪?为什么终生难忘?(五.)拓展延伸.一位专业水平极高,一位深懂儿童心理,一位极具教学智慧的老师,影响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推荐阅读:
杨降《劳神父》.鲁迅《藤野先生》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六)布置作业
写一位你的同学。(注意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刻化性格).板书设计
王几何﹛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力强、学识广博
}风趣幽默、水平高、能
第四篇:口算乘法-教学设计-王文霞
《口算乘法
(一)》教学设计
王文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并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口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很多知识,今天老师在上新课之前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把之前的知识忘了,好不好?
出示口算题: 学生口答,并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看来同学们个个都是学习能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新知识!(板书:口算乘法)
2、(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用洪亮的声音齐读本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巩固,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这个情境图,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一分钟的时间和你的同桌把信息和问题一起完整的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把问题置于情境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补充他人捕捉到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注意强调条件及问题的完整性。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列式,汇报结果。(板书:15×3=?)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并指定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述,并板书学生的口算方法。
口算方法预设: 方法一:15×3表示3个15相加,即15+15+15=30+15=45。方法二:列竖式进行计算。教师板书列竖式的计算过程。
方法三:15分成5和10,10×3=30,5×3=15,30+15=4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将15拆成整十数“10”和一位数“5”,先算每筐10盒,3筐就是10×3=30(盒),再算每筐5盒,3筐就是5×3=15(盒),两次计算结果相加,就可得到总数是45盒。方法四:15分成9和6,9×3=27,6×3=18,27+18=4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将15拆成两个一位数,比如“9”和“6”,每筐先算9盒,3筐就是9×3=27(盒),再算每筐6盒,3筐就是6×3=18(盒),两次计算结果相加,也可以得到总数是45盒。„„
(3)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肯定,并归纳总结板书,使学生充分感受口算方法的多样化。(4)分析上述几种方法,讨论这几种方法的特点,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方法以及原因。学生先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
预设: 第一种方法是用连加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麻烦。如果是计算15×6,一个一个地加,要加5次才能得出结果。第二种方法是想竖式口算的,容易忘记进位而导致错误。第三种方法是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后,再把两次计算结果相加。计算比较简便,也不会因为有进位而出错。第四种方法是把两位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后,再把两次计算结果相加。与第三种方法类似,计算过程也相对简便一些,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个一位数,比如27×5中的27就不能拆成两个一位数。
(5)找学生用最简便的方法把15×3的口算方法再说一说 3.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列练习。22×4=
18×5=
26×3=
14×6=
(2)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感受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优势。4.深入探究,发现规律。(1)15×3大家会算了,那么150×3该怎样计算呢?你会几种口算方法呢?2分钟的时间 小组交流一下。
(2)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指定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将150拆成100和50,100×3=300,50×3=150,300+150=450。
(3)完成教材41页“做一做”前两列计算题。11×5=
14×4=(4)110×5=
140×4= 15×6=
23×4=
150×6=
230×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发现每组题目得数之间的规律。学生口述,教师纠正规范语言描述,共同归纳出计算规律。
【设计意图】在探究算法的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练习中,将多种算法进行对比,体验最佳算法。
(三)积极思考,提升练习
下面就运用我们新学到的知识来完成几道练习题,看看你们是否全都掌握了。
1.完成教材43页练习九第2题。独立完成,学生汇报,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43页练习九第3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突出“限乘21人”,培养学生安全乘车的意识。【设计意图】本课练习设计了三个层次,基础应用旨在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法,并学会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畅谈感受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位同学愿意帮助大家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精炼的语言提炼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今天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做一个善于思考的好少年。
第五篇:《将进酒》教学反思 王霞
《将进酒》教学反思
王霞
王霞(陕西省府谷县木瓜九年制学校陕西榆林719400)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 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 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 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 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 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 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 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 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 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 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 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 黄河之水天 上来” 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 奔 流到海不复回” 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 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两句 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 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 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 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 人生得意须尽欢” 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 天生我材必 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 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接下来,在讲解“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 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 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 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 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 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 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 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 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 愁” 的内 涵,为何用“ 万古” 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 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 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 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讲到这里,学生们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朗读整首诗歌。最 后,我请出了之前朗读地不太入情的学生朗读全诗,出乎意 料的是,他竟然用浑厚的几乎完美的声音读完全诗,且抑扬 顿挫、声情并茂,那种摇头晃脑的感觉仿佛李白再世。面对学 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我激动不已,我想这首诗我已毋须多 言,因为学生们已经深深体会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想 象已越过课堂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颖阳山居。
整堂课,我没有过多地介绍李白,也没有完全停留在诗 句解析上,我从朗读切入又用朗读收尾,运用对比朗读、学生 自读、学生模仿朗读及全班齐读等方式来支撑课堂,学生的 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美妙的声音 在点燃学生们的激情,是古典诗歌的绝美韵律把他们带入了 真实而又动情的诗歌情境中。
由此,我领悟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能 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教学效果。恰当使用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 由多元感受到逐渐领悟到最后不断内化成为一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种语感。当然,如果我能在传授朗读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 的朗读,或者在课堂上能为学生做一些个性化朗读示范,让 学生更好地把理解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那教学效果肯定要 更好一些。我想这堂课所做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今后我会在 朗读教学方面继续摸索下去,寻找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自 我的良好方法。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