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作者: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课题组
录入时间:2007-9-27 阅读次数:2087
本课题为无锡市惠山区教研室郭庆松主持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策略研究”(编号为(子)2004—01—07)课题的子课题。本课题研究成果简介如下:
一、提升了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突破性变革。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正是它,给课堂教学的变革以物质的保证及有力的支持。
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而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内容,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统整。
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
信息技术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技术还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为学生提供广阔而丰富的学习资源。
拓展学生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变革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实现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教师设计了游戏式的评价练习课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你真棒!”“别灰心,再来一次!”等鼓励性的配音评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有的为了研究车牌号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向广大车迷朋友求助,这就是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
改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信息源地位,完全控制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老师,常常以“权威”“先知”自居,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及质量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现在,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先生”已未必“先知”于学生。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在有些时候,还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的现象。
在强大的网络信息面前,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教师与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成为“学习共同体”,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不可忽视教师调控。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实现了学生主体的回归。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简单地把“自主探究”异化为“放任自流”,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导致了学生主体极端化。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实际上,任何时候技术都不能替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任何技术都只是一种工具。教师应加强教学巡视和监控。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实现个别化、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探索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操作策略 策略一: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数学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式。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进行讲解,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等,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该层次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必要时偶尔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完全得到体现。
策略二: 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应用技术有个别辅导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
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虽然教学仍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但是,学生有丰富的和优秀软件接触的机会,对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障碍或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最后的评价方式仍以测验为主。如“三角形的认识”,让学生“人机互动,自主冲浪”即属于该层次。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而且做的每一题都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反馈,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策略三: 信息技术引入“任务驱动”。
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逐步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课前首先提出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般来说,“任务驱动”的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创设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确定问题: 让学生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或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
自主学习: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需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 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阐述,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策略四: 信息技术作为发现学习的工具。
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其信息的开放性和海量性,拓展了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空间。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课题(学习任务),在虚拟空间和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对所“亲历”的现象和事物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在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组织、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中,实现自己获取知识、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乃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切实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我们开展了《数字与编码》的课堂教学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师生一起经历、体验身份证号码编排规律的探究过程;课前收集家人、亲友的身份证;课上,通过电话访谈、上网查询、向听课老师求助等多种渠道、方法,获取了大量有关身份证编码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在对信息筛选、整理的过程中,发现身份证编码的奥秘。
[第二阶段] 因成功发现的喜悦与满足,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数字化”社会,诱发了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车牌号码、电话号码、邮政编码、图书编号„„肯定都有学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上亲历探究身份证编码的经验与体会,学生的研究有条不紊。活动前的周密计划与过程中的方案调整,信息的共享与思维的碰撞„„那份专注与热情,可与专业研究员媲美。
为期一周的时间宽度,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走出了封闭狭小的课堂,学习空间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大至因特网,中至社区,小至饭桌,都成了学生们自主获取信息的不竭源泉。
三、积累了一些物化成果
本课题研究也积累了预期的课题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展示: 《数字与编码》获2003年度无锡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在江苏省教育科研协进会上作展示交流。录像课“三角形的认识”在教育部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组评比中获得二等奖。“认识角”为无锡市数学课改成果教学展示活动观摩课。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研究论文、课例分析:有多篇教学设计、论文在无锡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评选、“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评选、无锡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无锡市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论文评选等活动中分获一、二等奖。有多篇设计、课例分析(案例)、论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电教》等省级刊物上发表。
第二篇: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策略(模版)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现行教材更新了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份数学语言,教材设计也更具形象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数学形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先导,在获得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形成表征(表象)的重要思维方式。实现形象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主要有直观演示、形象表述、数学模型化等方法。下面主要谈谈直观演示。
直观演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作为数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数学形象载体中,有相当一部份都是几何图形、图象、图表等直观材料,如在对函数图象平移、放缩、翻折等运动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动画课件,让学生在动感中感受数学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形象的动态思维,加深学生感性印象。“活动的、具体的对象比静止的、抽象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与接受。”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障碍很多是由于缺乏具体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真正实现“数形结合”,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与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前数学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感到很头痛,现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其优越性不言而喻。再如在讲解椭圆的第一定义和椭圆、双曲线的离心率对曲线的形状变化等问题时,也可以类似地运用《几何画板》软件来演示更直观。只要数学教师平时稍加留心,在数学课本中其实有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来演示,变抽象的、繁琐的教学内容达到形象的、简单、明了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行教材的编写中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实际例子讲述抽象内容,介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例如,第二章中专门安排了“函数的应用举例”一节和“实习作业”,通过例题介绍了函数在几何问题、复利计算和大气压测量等方面的应用。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数学模型方法,并结合自由落体运动介绍了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第三章安排了分期付款等联系实际的例题,以及建筑规划、测定长度等实际应用味道较浓的习题。对于这些联系实际的内容,应予以充分重视,虽然它们与真正的实际问题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对于高中数学联系实际还是有重大作用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引导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切实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分析和解决在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另外,高中课程是一个整体,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在本书三角函数一章,由于正弦曲线与物理中正弦电流、简谐振动的联系,因此我在讲解正弦函数时,联系一些它在物理中的背景材料以及它在物理中的应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后的总结与反思。
数和形是初中数学的两大支柱,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与形(以数解形,以形助数)处理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中,诸如函数图象的形成、图形的变换、方程解的几何意义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功能,运用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内容重放等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变化有序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利用“几何画板”中的测量功能,构造动态数学模型和数据图表,可以动态的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便于学生自行动手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真切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创新意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多元联系表示”得到充分发挥,它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许多计算机软件不仅是一种多媒体的演示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的工具,它丰富和扩展了数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测量和计算,提出假设并予以证明或否定,从数学模型的建立到演示、从性能预测到规律的探求,从而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三、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 “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因此,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而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向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作为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教学法改革的前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接受挑战,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有机整合,以丰富课堂内容,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而又激发思维、体现自主建构的课堂氛围,使信息技术成为黑板、粉笔、三角板、模型一样得心应手的工具,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美,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做好新课程改革。这样数学乃至整个教育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心得与体会
宿州十一中 数学组 刘燕舞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的心得体会
宿州十一中 刘燕舞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有数学观,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遵循这一教学新理念,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分层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初中学生群体中,个体差异尤为明显。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明显。智力好的学习知识快,智力差的学习新知识很慢。接受新事物也很吃力。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中学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一样,两极分化相当严重。成绩好的越学越有兴趣,成绩差的越学越不会,慢慢就没有的自信心。
3、学习品质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二、教学的分层策略
1、学生分层原则。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一般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要求、训练上区别对待。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B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一般.C层: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差。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生方面
虽然十一中还不能班班有多媒体但是各组都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在平时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成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教程中,实验教师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我校对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比对照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在各类测试中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
2、教师方面
通过进行整合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并经常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一直渗透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并根据课题成员大部分是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特点,经常对我校的非课题组成员教师进行辅导,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形成一定的整合模式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学校组织进行各学科课件制作比赛,充分调动了教室的积极性。
4、现代教学强调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7)反思
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化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学科知识、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四、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俯拾即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改革抱着一种“课改是其他教师的事,我们靠边站”的思想,没有融入到课改大潮之中,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累,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教师又增加了不少课外作业。大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批改,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怪现象。
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研究,是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的重要手段。五 选题的意义
1、在我市数学教学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十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进行了很多年,应该说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的问题还困扰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实施课本实验,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意在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在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最近我还劝回一位差生回到学校上课,初三的第一次段考150分的试卷他只考4分太少太少,我找他谈话,他很受打击,思想上有了包袱,后来开家长会他也没让家长来,一天都没有上课,我立刻打电话给他家长做他的思想工作,说服了他。针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分层布置作业,只让他完成书本中的作业就行了,可以通过多媒体让他做一些简单的视图与投影,概率与频率的简单题,减轻他的作业量。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每年都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的网上培训学习,使教师树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学生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3)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4)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5)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六、研究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对数学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2)文献资料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3)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2、研究的操作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2)行动+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提高。(3)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4)通过典型教例研究,获得相关经验。
七、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河北省三河市赵河沟中学 于芳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兴趣 教学方法 评价
中学计算机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教学中只有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容,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堂内容时应尽量运用多媒体、游戏、讨论、作品和身边的生活事例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讲到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时,我选取他们所了解的月考成绩作为例子,让他们知道如此庞大的计算量,如果凭手工计算又费力又费时,而我用Excel软件几分钟就完成所有数据的编辑工作,学生对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计算机作品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如果只讲理论不上机,学生会觉得枯燥,缺乏形象性和可操作性。一般一节课最多1/4的时间用来讲解,其余3/4的时间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教师也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夹杂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予以解决。比如在开机之前认识一下计算机的组成;在文字训练时,输入一段介绍信息技术的文章,把理论知识分成若干小块,逐渐消化掉,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学生在上机实践时,教师应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注意聆听,其次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屏幕和操作,然后再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有此问题需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则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
首先在设置课堂教学任务上,应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首先从任务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能“吃的饱”。其次从作业难度上设计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例如在教学八年级Flash动画中的《补间动画》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了不同的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做到:能够完成“补间动画”中形状补间和动作补间动画的设置方法;能够把两种补间动画同时运用到一个动画中去,调整动画对象的属性;能够主动地引领小组成员进行动画的制作;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小组内有困难的同学完成任务,共同协作,共同提高。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只要求学生能完成的“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的简单设置和制作、能根据需要调整动画对象的属性;能够在“小老师”帮助下,结合书本,或通过求助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所选取的不同素材、对象设置合适的动画效果。通过对任务的分层设置,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相应层次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其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但使用任务驱动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任务要明确:一般不要太小,太琐碎,可以能分成几个子任务,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如用Word软件完成一张板报的输入、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任务难易程度要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太多。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这么多的新知识,是不太可能的。例如,有的教材在讲Excel时,第一个任务是制作一张工作表,短短两页就涉及了20个左右的新名词,这样的例子就不适合做教学中的任务。只有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的指导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才是合适的任务。还有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会造成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任务驱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四、建立评价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仅只要让学生忙于操作训练,而是要从所完成的任务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以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这也是信息技术课教学极其关键而必要的一步。学生完成任务之后,非常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肯定,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也适当地引导了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接纳别人的观点,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思想,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评,小组出示作品成果,说明成果的特色或自己满意之处,重点提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合作情况做出评价,给全体学生一些经验;引导学生实是求事地、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对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其次进行他评,全体学生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作品的特色和需要进一步优化之处,并阐述他人自评后自己获得的经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在几个小组进行评价后,学生基本上能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学生评价情况,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还要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掌握的信息技术对我们学习、生活能够带来的帮助。评价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并展示优秀作品。
学生通过对任务的操作和作品的评价,体验到了成功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创新学习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及时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进行当场表扬,并将其作品展示给所有的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给其他同学讲解他是如何完成这幅作品的,通过这样的评价和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以全新的面目、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对学生。做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立足课堂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玉顺,课堂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1(3)[3]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五篇:数学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 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事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更适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数学课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一题多解等形式进行,但实际上学生的主要精力消耗在大量的复杂的运算上。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实际上很难进行验证和证明。但是在计算机上,学生借助一些工具软件,如Maple,Matlab等,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极为复杂的运算。这就使学生验证自己的设想成为一种可能。这必将促使学生进行深发层次的思考,以挖掘问题。这种现象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