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16课 抗 日 战 争(教学设计)
江西省高安中学 何
伟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日本侵华的原因,铭记日本的滔天罪行;(2)掌握中国两个战场的活动;
(3)理解和识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合作:通过举行“国共两党抗战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2)探究: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景再现: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讲述日本侵华的罪行,铭记国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讲述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三、重点难点
重点:全民族抗战。
依据:因为全民族抗战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实现的,是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将其确立为重点。
突破:通过举行抗战成果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全面抗战的重要性。
难点:日本侵华的原因。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课本上没有具体表明,部分学生历史基础不足,存在知识缺陷,而归纳总结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故确定其为难点。
突破:通过史料探究法突破日本侵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168名日本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新闻视频并提出问题。问题1:日本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会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
主题一
野蛮侵略 山河破碎
1、日本的侵略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了那些侵华事变?请依据课本内容回答。
2、日军侵华的原因
根据材料归纳日本侵华的原因: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 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二: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经济危机达到了顶点,工业生产总值下降36.7%,一时陷入绝望的境地。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1933年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1931—1939年,苏联曾多次建议与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主题二
众志成城 抵御外辱
问题: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军民是如何抗战的呢?
1、全民族的抗战
通过共两党抗战交流会来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历程(分组讨论)第一环节:请依据课本75-76页内容,简要介绍己方的抗战事迹。第二环节、你方是如何看待对方抗战的? 第三环节:交流会成果:达成共识
总结: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抗战胜利的原因(猜谜语)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重庆的一次庆祝会上,有一则灯谜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一起来看这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中国历史人物)”。请大家猜猜看,并说明理由。
3、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主题三
勿忘国耻 共筑中国梦
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行为,驳斥日本右翼势力伤害亚洲人民的言论,(展示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天,我们重温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提出问题:抗日战争的胜利给我们实现中国梦带来了什么启示? 最后重温经典老歌《万里长城永不倒》结束本课。
五、课堂小结:
六、巩固提高: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标准
高中历史必修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源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
1、侵华事变: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最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同学们,你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抗日战争史,请你们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引导回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思考】:“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脱经济危机。(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和国共内战。(过渡)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
2、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出示相关图片如累累白骨、杀人比赛(向井和野田在进南京城前谁先杀100人,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突出遇难者300000人。
3、七三一细菌部队:看书中相关图片。
27万——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日本学者认为,这是相当保守的数字,他们认为,死于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中国人多于日军于1937年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人数);
3000公斤——侵华日军“731部队”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公斤的纯细菌(每135克的纯细菌就可以使400平方公里之内的所有水源遭到污染,每年的生产量足以污染全中国的水源);
3000人——侵华日军“731”部队用活人作试验人数(仅日方承认的);
【讨论】同学们在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一定深有感触,请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学生回答)。【学思之窗】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野兽?
(武士道精神、灭亡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抗战意识)。
我们经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我要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是一衣带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以最 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最没有人性的手段进行着大破坏、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神州在流血,中华在哭泣。偌大的中国乌云密布,哀鸿遍野。泱泱中华,面临亡种灭国的危机。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那个时代有血性的中国人,你该怎么做(学生回答)?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阅读材料: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
1、探究一:如何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新闻发布会: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国共双方】请分别代表国共双方阐述自己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一: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先后有70余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等32名少将。
材料二: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同时,敌后抗日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伤亡60余万人,解放区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
材料三: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生发言后小结:
国民党正面战场:(1)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播放有关影象资料);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2)评价:积极抗日,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计划;节节败退(片面抗战路线)。(先在课件上打出证明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抗战的有关数据,让学生总结概括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最后打出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加深学生印象。)
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根据地;重大战役:平型关战役(抗战初期第一次胜利)、百团大战(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回民支队的抗战。(课件展示有关中国共产党军队抗日的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两大战场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2、探究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2)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苏联的援助、美国的原子弹);(5)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3、探究四: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材料一: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材料二: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学生发言后总结:
(1)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2)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心,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3)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60多年过去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到底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中日两国的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又如何?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不愿正视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之一。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日本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
中国:赵薇日本军旗装图片(我不懂这段历史)
【课堂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 我们应该怎么做?
(历史不能忘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第三篇: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邓建发
历史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七课。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取得的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力量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本课的内容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是日本的侵华事变史实以及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二是中国军民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本课的教学将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注重分析日军侵华原因以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且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考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力,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广度、高度。
所带的班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强。
高一学生在初中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收到大量的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史实,但是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缺乏对知识的全局的、系统的把握。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分析法,在充分回顾初中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适当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更加深层次的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地位以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以及怎样理性的看待当前两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像、音乐、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民族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难点:分析日军侵华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六、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片法,探究法,讨论法
七、板书设计 抗日战争
一、血腥野蛮的侵略
1、日本侵华事变
2、日军的滔天罪行
二、不屈不挠的斗争
1、全民族抗战 2.、抗战胜利
三、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年2月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日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以及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中国同胞,同时也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回那段中国人民为了反抗侵略,捍卫国家安危的伟大历史。(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4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抗日战争)讲授新课:
那么,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呢?一起来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
那么,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老师将本课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血腥野蛮的侵略,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下面我们首先我来学习第一个内容——血腥野蛮的侵略。
一、血腥野蛮的侵略 1.日本侵华事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最最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同学们看课本的历史纵横,一起大声的来告诉老师日本帝国主义在20世纪三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
(PPT)课件打出: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使得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么,通过了解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日本为何要侵略中国?(PPT)(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思考,待会我找人起来回答)“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 生:(略)
师:非常好,我们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此外还具备了有利时机。
(1)历史方面的因素就是我们前面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所谈到的大陆政策的制定。所谓大陆政策,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侵略手段来侵略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它主要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满蒙(即中国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中国,第五步侵占亚洲乃至称霸世界。所以我们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早已策划好的,是既定国策。(2)那么,现实方面的因素就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发生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日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经济危机的浪潮中,为了转嫁经济危机,日本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3)此外,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为日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过渡)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罪行不仅仅是侵略中国的领土,在侵略中国领土的过程中还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以及利用中国活人做细菌实验的“731部队”,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的罪行可谓灭绝人寰、惨无人道,下面我们一一来学习日军在侵华期间 所犯下的典型的三大罪行。2.日军滔天罪行:(PPT分别展示)罪行之一:日军在1937年12月进行了南京大屠杀,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短片来了解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所犯下的不可原谅的滔天大罪: 了解了南京大屠杀之后,相信同学们也跟老师的心情一样难以平复。而当年的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行径就像我们此刻的心情,他们的疯狂行为根本停不下来。在南京大屠杀之后又于1941年初制造了潘家峪惨案,将全村1500多人杀掉了1200多人,无辜的老百姓就这样被他们无情的杀害。这些图片正是揭示日军暴行的铁证。
此外,日军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七三一细菌部队。731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这些是日军用来做实验的工具,将活人解剖来研究。(出示活体实验)而日军当年遗留下来的这些化学物质,至今仍在伤害着中国人,本课的最后有一段材料,大家可以自己去读一下。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课本76页的学思之窗,思考为何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一到中国的土地上,人性就变成了兽性呢?(日本人也是人,它也传习中国儒家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历史因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的人怎会珍惜别人的生命;②现实因素:日本意在灭亡中国,因而用屠杀来泯灭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二、不屈不挠的斗争
1、全民族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以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最没有人性的手段进行着大破坏、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泱泱中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那个时代有血性的中国人,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答:(略)
师: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最终联合起来了,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同盟,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我们才刚刚学习了国共十年对峙,为什么国共两党能一下子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日本呢?我们说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建立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我们来回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PPT)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步骤:
(1)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战”的主张;
(2)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3)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组织凇沪会战,八路军、新四军成立;(4)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全民族抗战开始。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国民政府和共产党各自开辟了两个不同的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条不同的路线(片面和全面抗战路线)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中国的两个不同的战场上分别进行了哪些著名的战役?
国民政府:我们首先来看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所进行的四次大规模的战役分别是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虽然国民政府在太原会战中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但却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大片领土,导致了正面战场的大溃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什么由国民政府主持的战争最终宣告失败?从客观上来看,可以说是因为敌人准备充分,武器装备精良。但从主观上来说是由于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才导致了正面战场的溃败。
共产党:而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充分地发动了全民族的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为了打击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1940年下半年中共进行了自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成为了抗日的中流砥柱。由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为抗日战争的最终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师:此外,中国远征军还赴缅甸作战,开辟了国外战场,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渡: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和沉重打击之下,一场八年的持久战争,终于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2、抗战胜利
(1)标志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于1945年8月15日宣告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举行了投降签字仪式,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史上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过渡:那么,为什么中国人民的这场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展示ppt)同学们可以从交战双方中国和日本去分析,还有国际方面的因素。(2)原因
1)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事实证明,邪定不胜正。
2)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并且这场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3)此外,在国际上得到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问:那么,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别有怎样的历史地位?看课本77页第一段,告诉老师抗战胜利在中国国内及国际上分别具有什么意义? 生:(讨论并回答)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并在书上勾画出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PPT)
抗日战争最终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日军侵华这段历史和欠下的累累血债?同样是二战的战败国,同样在二战中犯下了滔天罪行,德意志民族很早就进行了反思,忏悔。而日本民族不仅没有反思忏悔,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还有所抬头。(PPT展示)
这两张图片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及日本老兵参拜靖国神社的场景,此外,日本文部省还修改历史教科书,极力否认日军在侵华期间蓄意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些画面就出现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当中。大家怎样看待这些事件和做法?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怎么做?
生:
教师:对,我们一定要不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和维护和平!日军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法医治的创伤。抗战胜利后,香港某酒店曾经在酒店门口竖了一个牌子,上写:日本人与狗不得内进!(有学生鼓掌)后来在日本大使馆的强烈抗议下才取下了牌子,但规定入住酒店的日本人最低消费8亿港元。请大家思考,这是不是一种爱国主义?
学生:(议论、回答略)教师:(引导分析)我们要理性的爱国。作为一名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怎样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应当如何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
我想胡锦涛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上的讲话》可以给大家一些提示。
(引导分析: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
【本课小结】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战屡败,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经过八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九、课后小结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对内容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整个课下来比较流畅,学生在课堂上的氛围比较好,能够很好的投入,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部分的衔接上还需要琢磨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要及时准确,PPT的制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整个课效果还是不错。
第四篇: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谭子伟
历史必修一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下列基本史实: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
⑵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的成因;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⑶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二、教材分析:
1、内容:
本节课共三个子目,其中第一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中国的抗战是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从战争态势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是其显著的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是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它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抗击日寇的持久战。第二子目“日军的滔天罪行”,记录了日军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深入学习此目,用史实揭露日军侵华时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有力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史实的态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捍卫世界和平。第三子目“抗战的胜利”,本子目介绍了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内容,通过学习明确日本发动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重点、难点
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教学定位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所进行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抗日战争》这节里,从三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第一目“全民族抗战”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侵华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然后进一步阐明了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的情况;第二目“日军的滔天罪行”则通过三个事例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的强盗暴行;第三目“抗战的胜利”,先以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为例,描述了中国军队在国内外战场英勇抗日的情景,紧接着概述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意义。在教学中,要利用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和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教学准备
教师:①搜集与抗战相关图片、资料、影视信息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题目是
1、你对抗日战争了解多少?你最想了解抗日战争中的哪些知识。
2、你希望老师如何讲述抗日战争这一课。
③总结、分类学生的答案,作为教师备课的依据。学生:①课前预习《抗日战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研究性学习。
②有条件的同学利用网络搜集与抗战相关的材料 ③感兴趣的同学可撰写历史小论文。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四、教学过程
导入: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国人普遍的心态是又爱又恨,“爱”这个国家生产出来的电子产品、化妆品、汽车等,在我们尽情挥霍我们的人民币支持日本经济的同时,却又难以割舍上百年来的民族仇恨,谈到“中日关系”,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一课就是要了解我们那段屈辱的历史,从中去体会我们祖**亲曾经饱尝辛酸,去体会我们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去感受我们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近代前期日本侵华历史”(幻灯片展示),简单的表格只是截取了一小段历史片断。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地图,“日本历年侵占中国领土略图”(幻灯片展示),我们祖国的大好山河被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一寸山河一寸血”,日本想要灭亡中国的野心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这一切都有一套详细的计划——“大陆政策”,日本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它的侵略计划,特别是1929年,当时世界上爆发了一场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的经济危机,在这次大危机的刺激下,日本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幻灯片展示三段材料“倭寇的帝国梦”: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华北事变,平津危矣、华北危矣、全中国危矣;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第一篇
全民族的抗战 抗战时期有这样一首小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那么敌人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刺刀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呐,这是奴隶!”不愿做亡国奴的东方雄狮发出了一声怒吼(幻灯片展示一段《国歌》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段歌词是我们心中熟悉又神圣的旋律,今天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一不同的心情哼唱这首歌,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当年,亿万中国人唱着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敌人的炮火,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几天后,蒋介石也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两大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同,但都是炎黄子孙,在巨大的民族危机面前,两党捐弃前嫌,抛弃阶级利益,与1937年9月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领导抗日战争,但无所要说明的是这次两党合作是军事上的合作,因此,抗日战争出现了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特殊局面。(幻灯片展示)
1、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
敌后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主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国共军事合作的典范就是抗战初期的太原会战。
2、两条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的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作战。
两条抗战路线的区别是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导致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两个战场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平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日寇继续向华北和华中发动攻击,并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负责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次大会战。
武汉会战后,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宣告失败,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游击战术与日寇周旋,在抗战后期,敌后战场成为对日作战的主站场。
从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整个抗战形势是,中国方面虽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仍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而日本的侵略计划推行的也不顺利,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抗战前期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中日两国国情。
(幻灯片展示)毛泽东《论持久战》引文
正是由于敌强我弱,所以我们不能“速胜”,但由于我们地大、人多、物多,加之得道多助,所以我们也不会“亡国”,那么该采取怎样的战略赢得最后的胜利?那就是依靠广大的民众,进行“持久战”,因为毛泽东说过“战争伟力之根源在于广大民众之中”,中日双方的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第二篇
日军的滔天罪行
有人说中日两国的关系是一衣带水,其实我更想说中日两国关系是一衣带血。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期间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罪行数不胜数,罄竹难书,限于教材篇幅,我们只列举了其中三件: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的14年间,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至今,日本遗留的生化武器仍然在伤害我国人民,我们列举的三件事只是侵华日军的暴行的缩影,这不仅仅是战争的罪行,从令人发指的犯罪手段来看是灭绝人性的反人类的罪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应该记住这段侵华日军罪恶的历史,这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当无耻遭遇真相”总有些不和谐之处在伤害我们的民族感情,比方说:教科书问题、东史郎事件、靖国神社问题等等。特别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次次的参拜靖国神社,今年竟然在8月15日这天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给世界人民,尤其是给中国人民带来惨绝人寰的深重灾难的日本,在对战争责任和赔偿等问题的认识上,其态度却与人类的要求背道而驰。它一次次猖狂地否定侵略历史,一次次地在它曾经伤害过的国家的伤口上撒盐,这反映出日本右翼势力掩盖日军战争罪行的企图,不能不让亚洲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人民警惕。
与小泉拜“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沙之跪。“华沙之跪”是划时代的,这成为德国回到欧洲大家庭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华沙之跪”成为德国政府面对历史,承担责任的象征。
学习这段历史,我们不是要血债血还。请大家思考,今天的爱国主义应该是何种方式表现?
(幻灯片展示)抗战胜利后,香港某酒店曾经在酒店门口竖了一个牌子,上写:日本人与狗不得内进!后来在日本大使馆的强烈抗议下才取下了牌子,但规定入住酒店的日本人最低消费8亿港元。请大家思考,这是不是一种爱国主义?
第三篇
抗战的胜利
如果说通过学习“全民族的抗战”看到一片片国土的沦丧让我们悲愤;如果说通过学习“日军滔天罪行”看到一幕幕侵华日军的暴行让我们气愤,那么这一目的学习,我们去体会我们祖国的强大,让我们为这种强大而自豪。
(幻灯片展示)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历经千载薪火相传,百炼成钢,我们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胡锦涛
胡锦涛主席的这段话,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目内容的现实意义。
1940年夏秋之季,抗日战场的形势极为艰辛,国民政府内部的投降危险日益增长,而日本妄想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推行“囚笼政策”,在这种形势下,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华北的日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百团大战。
(幻灯片展示)百团大战
我们中国军队不光本土作战,还开辟国外战场,更加体现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幻灯片展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出国与盟国共同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打击了日军的气焰,此次远征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中具有突出的贡献。
战争是残酷的,抗战是艰辛的,终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让我们通过几幅图片再现那段历史并追忆我们的抗战英烈。
让我们思考:(幻灯片展示)“抗战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抗日战争不仅是我们的民族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也是为此付出代价最大的国家,对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欧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二战中的风云人物,都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幻灯片展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的评价。
由此,我们要评价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小结:
抗日战争结束六十年了,“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那段历史,决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记住教训,让当今的时代更加和平与和谐。60年过去了,亲身经历过当年战争与伤痛的人正越来越少。今天,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显得更为必要。
五、练习巩固:
1、某校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百团大战的资料,他们应该去哪进行调查
A华南
B华中
C华东
D华北
2、中国人民能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实行全民族抗战
B战争的正义性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D战略战术的正确
3、下面对全面抗战路线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全面抗战
B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C在国民党领导下的全国抗战
D在国际力量支持下的抗战
4、以下战役属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的是
A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
B中国远征军的远征缅甸
C八路军开展的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
5、“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反侵略斗争屡败的局面”,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以往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B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以往的反侵略斗争没有取得一点成就
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
6、阅读下列材料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与我们的爱国主义。对于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谓的‘爱国主义’,共产党员是必须坚决地反对的。日本共产党人和德国共产党人是他们国家的战争的失败主义者„„对于我们,失败主义是罪恶,争取抗战胜利是责无旁贷的。”
请回答:
①材料中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的爱国主义”是什么?
②材料中日本共产党人和德国共产党人的“失败主义”与“我们国内的失败主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③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1、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叙述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语言注意精练、科学、准确、同时由于本课重要的教学目的在于升华学生的情感,因此语言也要生动、富于感情,让学生受到感染。
2、对于学生相对较熟悉的侵华日军暴行内容,选择先由学生来讲述,然后再用多媒体课件来补充,学生讲完后,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对日军的暴行有何感受。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情感被调动起来后,再由教师强调,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不是要“血债血还”,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局面。
3、因《抗日战争》内容复杂,很难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因此我选择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到的较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和教材联系比较紧密,此问题的提出能引导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知识的把握。
第五篇: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1《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松沪抗战,及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历史事实。抗战初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带来的灾难,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了解,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 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网上查找资料、写文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课前查找资料、写感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唱国歌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在卢沟抗战中体现的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怕牺牲、坚守到底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三.教学难点
1.为什么说卢沟桥抗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2.如何看待日本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及日本当局否认历史事实?
四.教学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卢沟桥》图片)师:谁知道这座桥的名字? 生:卢沟桥
师:卢沟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也是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桥,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就从这里开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说70年前在卢沟桥发生的一件大事。生:这里发生过“七七事变”。
师:对。70年前,日军在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点燃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新知识学习
1.七七事变
(出示《日军袭击卢沟桥图》《国民党守军抗击日军图》)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七七事变?
生: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借口 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紧接着向宛平城射击并炮轰卢沟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这就是七七事变。师:七七事变的借口是什么?(出示《日军制造假证据图》)
生: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城搜查。师: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呢?(出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生讨论后:日本企图通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来摆脱新的经济危机,使整个中国变为他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法西斯野心)
师:在卢沟桥抗战的是哪一支军队?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请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并说说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出示《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图》《二十九军副军长 ———佟麟阁图》《赵登禹师长图》)生:守卫卢沟桥的是国民党第29军士兵。英雄人物有佟麟阁,赵登禹。
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在卢沟抗战中体现的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怕牺牲、坚守到底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崇高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观。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师:最后谁能简单总结一下七 七事变的影响? 生: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师:从此以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因此,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师: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后,向上海大举进攻,妄图实现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制造了“八一三事变”
师:请大家自学,浏览一下课本89页小字部分内容。说说:
1什么是八一三事变?
2松沪会战中有哪两次著名的战斗故事?
3结果如何?
(出示《上海四行仓库图》《在四行仓库奋战的谢晋元团800 壮士图》《宝山县战争图》)
生:1937年8月13日,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这就是八一三事变。松沪抗战英勇事迹:1 宝山县城保卫战中,500 名中国官兵全部壮烈殉国。2 谢晋元副团长率八百官兵坚守四行仓库大部壮烈牺牲。3结果上海失陷。但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消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师:日本在占领了东北、北平、上海后马上向国民党首都南京进攻。日寇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大肆屠杀中国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下面我们了解有关日军占领南京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历史事实。
请大家记住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屠杀的人数,并归纳日军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出示南京大屠杀的一系列图片及影象资料)
生:南京大屠杀的时间是1937年12月13日。日军的暴行主要有: 1.开展杀人竞赛。.集体大屠杀。6周杀我同胞30多万。19万被集体屠杀,草鞋峡一次杀我同胞5.7万,是日寇制造的最大的一次集体大屠杀)
3.残忍的杀人手段。枪杀,砍头,剖腹,挖心,砍剁四肢等。4.强奸中国妇女。
师:日本右翼分子至今还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侵略历史、歪曲历史,日本首相还参拜靖国神社(供奉日本侵华罪犯的地方)美化侵略,甚至修改教科书,删除侵华史实。请大家分析日本这样做的目的,并就此谈谈你有何感想?
(出示一组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历史罪证图片)
生:讨论上面的问题并谈自己的感想。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甚至歪曲事实,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是美化侵略,否认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
日本政府当局的做法为中国人民所不容忍,日本应真诚的向中国人民道歉!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要奋发图强,以史为鉴,避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师:(强调)对,日本政府当局的做法为中国人民所不容忍,日本应真诚的向中国人民道歉!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要奋发图强,以史为鉴,避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三)课堂小结:
师:卢沟桥的烽火,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30万南京同胞的鲜血,进一步唤起了全民族的觉悟。让我们永远记住为捍卫民族尊严英勇现身的先烈,永远记住日本军国主义罄竹难书的罪恶!处理课后作业。(学生齐唱《义勇军进行曲》)
(四)课外作业:网上查找有关日本当局篡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言论,写一篇声讨日本当局对南京大屠杀态度的论文
2设计一组问题:
(1)七七事变的借口是什么?(2)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呢?
(3)七事变的影响?
3从教学进程的有效组织、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师生关系的有效组织的三个方面中,选取一个方面,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实验,并与未进行设计的教学环节相比较,找出异同,分析差异,指导今后教学。
本组在研讨过程中,重点交流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对话”
“对话”一词对我们并不陌生,“对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国际事务到人际交流,从经济、政治领域到文化学术领域,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对话”色彩。对话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最普遍表征,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贯穿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活动全过程中。可以说,“对话”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生活的本质就是对话的。
追溯“对话”的源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话既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主要方式。在全球化凸现的今天,在各种对话理论中,“对话”初始意义被不断地选择和扩展,对话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精神从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对话本是语言范畴内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进行的接触或谈判。”从词源学上讲,“对话”的英文词语是“dialogue”,它与辩证法“dialectic ”是同源的。“对话”与“辩证”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不同思想的交锋,异己观点的辩论就是从对话中产生的。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看,对话应是一种语言现象,是指交往双方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交流或会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对话己完全超越了原初的语言学范围,进而具有解释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从解释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双方各自基于自己的前理解结构,通过理解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它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物之间。不但存在与语言中,还存在于语言外,如天人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等。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看,对话作为一种交往和互动、沟通和合作的文化,是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
从以上诸多关于对话涵义的限定中可以看出,对话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对话者必须承认对方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主体间性是对话最为根本的特性。对话不仅是言说者之间的言语交际,更重要的还有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共识。对话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探究真理。基于此,笔者认为,对话是言语者与倾听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性。即主体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片面的权威和对真理的独占,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和机会,任何一方不得靠自己的权威或权势压迫对方,压制对方的观点、行为等。2.开放性。对话是主体间开放互动的过程,对话双方各自敞开真实的自我,把“我”的思想、“我”的感受用适当的方式传给对方,以使对方理解“我”,进而达到双方心灵的契合。假如没有开放性,那就意味着对话双方各自封闭自己的心灵,他们就不可能达到彼此间心灵的沟通。
3.差异性。真正的对话必须有对话者之间的不同声音,对话不排斥差异,而且认为,恰恰是对话者之间思想、观点和见解上的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对话得以进行和充满活力。因为对话是动态变化的,是要在碰撞和相互作用中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因此,对话尊重“差异”和因之而形成的和谐关系,正所谓“和而不同”。
4.生成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新意义、生成新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建构生成是对话的典型特征和应有之意。
二、“独白”式教学的反思
传统“独白”式教学在历史上有过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但从本质上讲,“独白”式教学忠诚于科学,却背弃了学生;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教育中的“独白”式意味着专制压迫,意味着对学生作为活生生人的个性、情感世界的漠视。具体表现为: 1.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教学交往原本是师生作为两个共存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并藉以达成思想的默契,意义的承领。然而,现实的“独白”式教学实际上就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对作为客体的学生的独自诉说。教师把持着课堂交往的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交往的时间长短、速度快慢、方式的选择、规则的制定等,教师都享有了绝对的优先权。教师在把自己作为主体时,把学生作为了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客体对象看待,学生实际上是等同于教学材料、教学设施之类的教育物的。如果说教师也是从人的角度来对待学生,那至多也是把学生作为“工具人”,是仅仅从人所拥有的工具理性的方面来判定人的价值的。换言之,在教学交往中处于优势和自主地位的总是教师,而学生则总是处于消极被动、被控制和被支配的地位。2.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在教学交往中严重缺失
教学交往原本是交往主体之间的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具有“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品性,它应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欢快,享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生命的珍贵与尊严。然而,现实的教学交往却不得不令人遗憾,甚至很多是令人恐惧的。3.机械的记忆和训练取代了对课程内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解读
教学交往原本具有“理解或解读”的品性,是师生对作为课程内容文本的理解或解读,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建构、生成、丰富和扩展着文本的意义。但现实的教学交往却有意无意地阻断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途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上主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二是教学评价上一味追求“标准答案”,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对话教学”的师生观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教师角色、学生角色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已不再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层面上,而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1.教师: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以知识权威的身份而存在,他主要从事着传授知识的活动,也就是说,教师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那里,教学变成了一种知识的存储行为,而学生则成了按教师的指定方式保存知识的“存储器”,因而毫无主体性和个性可言。对话教学则不然,它把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拉了下来,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
2.学生: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
对话教学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于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是基于对学生的科学认识。首先,学生是一个具有不断生成性的独立的生命存在。人不是纯然被规定的,而是具有生成性的生命存在,个体的生成性来自于他真实的生活实践,来自于生活实践中人与人的活生生的交往。其次,学生是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主体。对话教学不仅注意尊重和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而且相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动地探索世界、揭示世界奥秘的能力。再次,学生是一个未完成性的、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人。人是一种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存在,是一种不完美和不完善的存在。3.师生关系:“我-你”对话关系
“我-你”关系是对传统教学师生关系的超越,体现了现代教学师生关系的本真内涵。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征:要么以“教师为中心”,要么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师生关系走向一个极端。对话教学倡导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在“我”与“你”的对话过程中,双方既实现了情感的交流与经验的共享,同时又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特性。“我”与“你”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包容,双方都不是把对方看作对象,而是与对方共同体认、参与、合作,享受着理解、沟通、和谐的对话人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视界融合。
可以看出,师生之间对话实质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平等的、和谐的和富有成效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师生的“我-你”对话关系,并不是否定师生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区别性,淡化或混同其固有的职业角色和作用。而在于说明双方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在基于平等、尊重、信任和共享基础上所形成的亲密与和谐。
四、“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
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必须秉承的核心理念如下: 1.面向生活世界,让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当今的教学正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劳心劳力的教学却是那样地沉闷和乏味?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教学中失去了兴趣和快乐?为什么课堂总是缺少活力和灵气?„„答案也许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教学游离了生活之外,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①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真实而复杂的,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或者说,生活中有语文、有数学、有物理、有化学„„ 一句话,生活中有教育。那么,课堂设计要联系现实生活,就应正确处理两个问题:第一,如何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第二,如何使学生的课堂生活与实际的生活状态相一致。也就是说,教学要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盈而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教学对身边的社区资源、学生资源、生活资源的全面地开发、利用和切实关注。②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儿童(学生)生活是一种以其固有的天性为依据而展开的,其本身是没有直接社会性目的的自由生活。但在其后来成长过程中,这种自由生活却被成人或社会越来越多地强加了外在的社会性目的,出现了以“成人生活”取代“儿童生活”的典型现象。于是,教学渐渐失去了儿童生活的自然本真,变得越来越世俗,最终让学生厌烦甚至俱怕。于是,厌学、逃学、弃学之事屡屡发生。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必须对此予以首认,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③注重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建构。所谓可能生活,是每个人心里所指向的未来生活。尽管人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他不会满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他需要不断地超越现实,向可能的方向前进。与现实生活相比,可能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是理想化的生活,但它又是现实世界所允许的,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之外被理解的生活。进一步说,对可能生活的追求是人的能力和自由的一种体现。如果放弃这种追求,就等于废弃了一种能力,剥夺了一种自由。可见,建构学生个体的可能生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彰显学生个性,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雪化了之后变成什么?”是“变成春天”还是“变成水”?小猴子是“见异思迁”?还是“永不满足”?这些教学故事引起了人们对现实教学和课堂的深刻反思――我们的教学怎么了?是什么禁锢和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发出了中国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宣言。“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彰显学生的个性,让想象与创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就自然成了对话教学重建课堂的核心理念之一。①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给科学家的孩子们上课,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入水中必须排除相同体积的水,为什么金鱼放到水中却不会排出水呢?孩子们个个绞尽脑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居里夫人的女儿琦瑞娜却找来了一条金鱼,放进水里,结论出来了,金鱼在水里也是要排水的。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朗之万教授高超的授课艺术,更重要的在于它给予我们的启示:除了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外,培养学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和书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当是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奇“思”妙“想”。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认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奇“思”妙“想”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的教学良方。在对话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困惑甚至出现争议的现象,这恰恰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创造的契机。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恰当引导,适时点拨,激励学生更多地对问题作出大胆猜测,甚至是奇“思”妙“想”。当然,学生们的想法也许是巧妙的、奇特的,也许是幼稚的、平淡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思”去“想”。
③倡导“无需举手,自由发言”的课堂常规。传统教学的课堂常规是“先举手,后发言”。比如:“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教师的话音刚落,我们一些或许多学生便举起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这是我们常见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场景。很明显,除了被点了名字的学生能够发言外,大多数学生则被剥夺了在课堂上平等言说的机会和权利。对话教学这一课堂常规的设计,旨在营造宽松的想象空间和平等、自由的发言机会。学生回答问题已不必再由教师“钦点”,学生们将此称为“思维的解放”。3.学会沟通和分享,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机体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其中,“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成为四大支柱之一。无独有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强调对学生互动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指出教学是在本质上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分享的过程。基于此,对话教学在课堂设计时,应把鼓励师生的互动与合作,学会沟通与分享作为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客观地说,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与合作,既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但遗憾的是,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普遍地存在着对师生互动片面重视,而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现实教学中却常常被边缘化,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之中。有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因此,对话教学除了要注意进一步丰富师生互动与合作的形式,发挥其主导性互动形式的作用之外,关注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充分挖掘潜在的人力资源将成为课堂设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