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李国强

时间:2019-05-13 01:2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李国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李国强》。

第一篇: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李国强

《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泸溪县第一中学 李国强

此次《抗日战争》授课活动可谓受益匪浅,既感受到参与过程中苦乐并存的充实感,更有学习他人、反思自己、不断进步的成就感,总的说来反思如下:

1.活到老、学到老,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你百分百的精心备课,总难免有反思改进之处,课后的教学反思的确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可以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利于我们职业生涯的专业化成长。

2.自身教学过程的反思

①在时间的把控上,似乎有点赶课的嫌疑,没有了平时上课时的那种游刃有余的那种完全的控制感,学生参入的谜语竞猜的互动环节是体现学生主体、激发其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我投入的时间显得有点仓促。

②如果以鸡头、猪肚、凤尾作为教学过程的充实度标准的的话,我认为自己在猪肚这一块的充实度还不够,成功的教学在以精要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节出和谐、轻松而不失紧张团结的教学氛围后,更多的浓墨重彩应体现在中段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应像猪肚一样厚重,有高潮迭起的层次感,但我感觉我的教学中段还未达到这种效果。

③体饱满度及其态身势语言也是辅助传达教学信息、调节课堂氛围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包括精神饱满度、感染力;音调的抑扬顿挫性;教室走动的频率及时机;神态的亲和力;和学生自然到位的眼神交流等等。上完课后感觉在这方面有较大的顿挫感,感觉上课过程中自己的走动很机械,似乎是为完成教学互动一种任务式的走秀。上课前准备过程的些许劳累也带到了课堂吧,自我感觉未达到最佳的的一种精神状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吸取教训,注意这些细节性的东西。

④教学中觉得以下地方我比较满意:很好的整合了历史视屏资料进入正课的学习,如平型关大捷、中国远征军与孙立人将军等,现场我也仔细留心下,学生在视屏学习过程中比较专心,显得饶有兴趣,眼神中可以透露出某种求知的闪耀的光芒,注意力达到了我预期的期望。这进一步让我坚信:历史教学中适当的穿插精当的辅助性视频是可以达到增加学习直观性、提高学习的效率的目的的,对突破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好的课堂应特别重视三维目标的平衡实现,而作为我们历史课堂,鉴古知今,以历史关注现实,充分运用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的渗透和引领,来加强知识的习得,并让学生和是的方法与过程中形成历史的思维,本节课,我始终扣住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中日关系这几个学生的兴趣点,也是历史关照现实的热点来激发学生,使学生进入认知、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

⑤教学中我运用了的“电媒”、“声媒”等手段,学生讨论看似热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3.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思,总的看来,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规中矩,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但是是不是给学生提供了施展创造性思维的足够自由空间,我还值得反思,因为学生的我很多回答只是课本的简单陈述。因为,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我们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

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4.教学中过多的注意外在效果的一种演示或者是表达,二忽视了务实的的教育目的实现,我忽视了在讲课过程中讲练结合,引入高考某些考题的展示、知识点的分析。

通过讲课和反思,我以后还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就算你备课再精,没有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以后

我要特别重视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密切,成功的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和物”关系,而是“我和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2.重视课堂教学中个性差异下的分层教学,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教师抛出的问题,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第二篇:高一历史必修一 16课 抗日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1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

导入

出示图片──油画《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这是一个令中国人很难平静的场景。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国屡战屡败。这些侵略中,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最甚,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怎能不让人扬眉吐气?为了赢得这场战争,中国的军队百姓,中国的山河大地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的抗战

背景:

师:近代以来中国屡受侵略,为什么老师说在这些侵略中以日本的侵略最为突出? 生:列举近代以来日本的侵华史实。

(日本自1868—1873年明治维新以来,逐步成为军事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举其要者如下:

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逼签《马关条约》,掠夺了中国巨额赔款和台湾省; 1897年的割地狂潮中,划福建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出兵中国,逼签《辛丑条约》,掠夺中国赔款和主权; 1905年,日俄战争击败俄国后,又继俄国租借我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我国山东,强占德国在我国山东的利权; 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2年起,支持军阀发动混战,从中获利。)

师:日本的这一系列侵华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顶峰。在1929年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之下,使得本来就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到新的打击,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在经济上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形成军需通货膨胀,政治上结束政党内阁建立起以统治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统治。并制定了富有对外侵略性的《国策基准》作为根本国策。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是日本开始对中国展开近乎疯狂的侵略战争。请同学们看[历史纵横]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1932年1月3日攻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初,日军制造所谓“日僧被殴事件”。日本和尚关崎启升、水上秀雄及其信徒共5人,故意向三友实业社总厂工人义勇军抛石挑衅,几个伪装工厂义勇军的人发生“互殴”。事后日方自称一人受伤死于医院。20日向国民党上海当局提出惩凶、道歉、赔偿和取缔抗日运动等四项无理要求。尽管上海当局函复日本总领事馆,表示完全接受“四项条件”,但日军仍于28日夜12时,在闸北分三路向中国军队发起了突然袭击。驻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自动奋起抗战,爆发了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坚持了一个月之久,最后在国民政府的妥协下中国看涨部队主动撤退。5月5日中日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只能停住在昆山苏州一带不能进驻上海,儿日本侵略军却可以继续留驻上海。中方承诺取缔抗日活动,十九路军换防,派往福建剿共。

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立即着手在东北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欲以“自治”或“独立”的名义,由中国人自己分裂出去,进行由汉奸出面而日本幕后操纵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假借以“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一个“建国宣言”,宣布伪“满洲国”成立。3月8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一伙日本特务、汉奸和清朝遗老的簇拥下,来到长春。3月9日举行就职仪式,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就职前,溥仪就与日本签订了一个卖国密约,把权力完全交给关东军司令部。同年9月15日,日本政府“声明”,承认伪满洲国为“独立”国家。“满洲国”的整个政权,由日本外交、行政、军事、铁路等驻东北的机构联合控制,溥仪尽管担任“执政”,甚至1934年还升级为伪“满洲帝国”皇帝,但他仅仅是个傀儡而已,日本侵略者是他的太上皇,一切都要唯其命是听。伪满洲国执政(后来是皇帝)以下设国务院,下辖十余个部级机构;地方上划东北为14省和新京(长春)、哈尔滨两个特别市以及满铁沿线的“特别区”。中央各部,由汉奸任正职,日本人任副职,但正职要听命于副职。在日本人统治的14年里,“满洲国”成了人间地狱。日本侵略者实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军事镇压。他们野蛮残杀无辜的中国人,其屠杀方法多种多样,有枪杀、绞杀、电杀、毒杀,还拿活人进行细菌病毒实验。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投降。18日凌晨,伪满皇帝举行退位仪式,溥仪按照日本人起草的“退位诏书”念了两分钟,伪满洲国草草收场,存在了近十四年的傀儡小朝廷可耻地覆亡了。溥仪在逃往日本途中,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虏。

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一系列策动华北五省自治的侵略行动。1935年9月新人日本华北驻军总司令多田骏发表声明公开鼓吹华北要在日本指导下联合自治。11.25日本侵略者唆使国民党滦榆区的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宣布脱离中央自治。同时为了策动华北自治,日本更是大力拉拢二十九军军长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当做主要拉拢对象。蒋介石为了拉住宋元哲,值得让步12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设置冀察政务委员会,有宋元哲担任委员长。这个委员会名义上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实际上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被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汉奸控制着。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和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华北的局势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自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此后,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晚驻丰台的日军部队在北平西南宛平县境内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实弹演习,23时左右演戏的日军谎称一名士兵失踪和收到中国士兵的射击,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队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立即向卢沟桥,宛平城和附近地区发动进攻。当地的第二十九军的第二一九团军官奋起回击。中华民族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开始了。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提问:请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思考日本的侵略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侵略相比,有什么特点? 一九二七年四月,田中义一任日本内阁首相。他在给日本天皇的秘密奏折中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中国现代史稿》上册第386页

师: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主要是为了获得原料、市场及资本投资市场(以英国为代表),或者是为了从中国掠夺一些土地(如沙俄),日本与他们都不同,日本是以“灭亡中国”为国策的。

师:日本意在灭亡中国,那中国要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出路何在?

生:只能是全民族共赴国难,艰苦斗争,争取抗战的胜利。

师: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早在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召开。瓦窑堡会议批评了党内那些认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关门主义的错误观点,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27日,根据会议决议,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抗日,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甚至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包括蒋介石在内也有可能抗日。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的报告,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系统地解决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问题。抗战爆发后,迫切需要建立国共合作从而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送了饿《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言提出了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三项主张,作为国共合作的纲领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剪接师在庐山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宣言和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师:看书75页,日本此时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生:“三个月灭亡中国”。

师:日本占领平津后,已经决定全面扩大对华战争。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进攻,试图速战速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为什么日本会提这样的方针?

生:一方面反映了日本的狂妄野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国小、资源少,难以支持长期的大规模战争的事实。

从此国共双方开始合作抗战,中共将八路军新四军开进敌后,广泛的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7日建立第一个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根据的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同时国民政府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在徐州会战中过敏啊党的正面战场取得过一次比较大的胜利就是台儿庄战役,国民党以伤亡近两万的代价击溃了日军进攻,打击了日军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关于淞沪会战找同学读课文75页第三段

在太原会战中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对日进行了平型关战役并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猖狂气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之心。

师:日本试图速战速决,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则都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持久抗战。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要“苦撑待变”。

师:为争取这持久抗战的最终胜利,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提问:在抗战初期,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应是谁?

生:正面战场。

师:日本军部认为只要用强大的武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就能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因而它把矛头主要指向国民政府。国民政府面临日本的强压,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这些会战都如课本描述的淞沪会战那样,打得英勇顽强。这些会

战都以失败而告终。正面战场的失败,还在于国民政府执行了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这些失败的会战意义何在?

生: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师:虽然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失败,但这些会战展现了中国人民抵抗的决心,赢得了向内地转移工厂设备、学校、人才等的时间,为坚持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

案例三 日军的滔天罪行

在日本攻入南京以前,日军就像部队下令:占领南京必须做周详的研究,以便发杨日本的威武而使中国畏服。在这样的指令下,1937年12月日本进占南京城后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时间长达6个星期之久,期间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总计超过30万的中国人被杀害,更有超过1/3的房屋被焚毁。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短片。南京大屠杀还只是日本侵略者暴行一个开始。

1941年残忍的日本侵略者又制造了潘家峪惨案。看图片

除了残酷的大屠杀,惨无人道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细菌和化学武器的研究。在1935年到1936年间建立起两只秘密细菌战部队,即臭名昭著的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阅读p77学习延伸这还只是受害者中的冰山一角

据不完全统计日军曾在中国20个省进行过细菌战,有据可查的死者达到27万,日本还在中国的太原济南等大城市专门建立造毒剂地工厂并驻有专门从事化学战的部队,来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屠杀中国军民。

虽然日本侵略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残酷疯狂灭绝人性的暴行并没有摧毁中国人的抗战意志,反而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敌决心。

出示材料: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到七十四层高。

──张纯如《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 师:“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成反人类的兽性”?

生:

(1)犯下种种反人类罪行的日本侵略者,也曾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儿的人,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灭绝人性的恶魔?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的人怎会珍爱别人的生命。现实原因:日军意在灭亡中国,因而意在用屠杀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日本进攻南京时后勤物质极其不足等。

(2)记住暴行后我们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师:铁的史实告诉我们,日本在侵略中国期间犯下了滔天罪行,刚才大家有见地的发言,又让我们从理性上分析了日本犯下如此多罪行的一些原因。我们在记住这些罪行后又该怎么办呢?

师:“对过去视而不见的人,对未来将是盲目的。”我们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复制仇恨。当年的爱国志士誓死杀敌,因为不战中国必亡。而今天再“以暴易暴”则是没有出路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二字的内涵与表现是不同的。今天中国公民爱国的表现是什么呢?

三.抗战胜利

1.相持阶段的抗战

①百团大战:虽然日本侵略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残酷疯狂灭绝人性的暴行并没有摧毁中国人的抗战意志,反而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敌决心。

为了粉碎日军进攻,八路军前方总部对决定对华北日军发动一次大规模作战。1940年8月到12月初,华北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先后出动105个团共40万兵力在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起进攻,是为百团大战。百团大战作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敌人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还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同时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得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的抗战除国内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外,还开辟了国外战场,1942年日本企图从泰国缅甸北上进攻中国云南。为了保住滇缅公路中国政府于1942年派遣军队到缅甸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在作战中打通了国际交通线,胜利完成了配合英美盟军反攻缅北的任务,为支援整个缅甸战场卓出了贡献,并减轻了美军进攻太平洋的侧面压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胜利的信心。

②抗日战争胜利:

中国百余年来首次取得反侵略战争 国内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 重大 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第三篇:历史必修一

1.I can't remember _____________ made the teacher give Mary the permission to leave the class earlier.A.that it was what B.what it was that C.what was it that D.that was it what

2.He let out an ______________ cry, “we've won!”

A.excited B.exciting C.excite D.excites

3.-Is football John's favourite sport?

--Yes.__________ football, baseball is his greatest love.A.Near to B.Except C.Beside D.Next to

4.Do you think regular exercise ___________ good health?

A.benefit from B.reach for C.make for D.go for

5.Have you applied ___________ Mr Black _____________ the post? It's worth a try.A.for;to B.with;for C.with;about D.to;for

6._______ the loud noise going on in the workshop, I can hardly __________ on my lessons.A.As;put B.As;concentrate C.With;rely D.With;concentrate

7._________, I've never seen anyone who's as capable as Kate.A.As long as I have travelled B.Now that I have travelled so much

C.As I have travelled much D.Much as I have travelled

8.The big fire lasted as long as 24 hours ______________ it was brought under control.A.after B.before C.since D.while

9.The discovery of new evidence led to ______________.A.the thief having been caught B.the thief to be caught

C.catch the thief D.the thief being caught

10.-Would you have helped her had it been possible?

--Yes, but I __________ busy with my work.A.was B.had been C.have been D.am

11.___________ on the small island, the tower has been seriously damaged by the sea water?

A.Being lain B.Lain C.Being located D.Located

12.In this workshop, the output of July was three times _____________ of January.A.that B.this C.one D.it

13.-Well, where did you spend your night that day?

--At __________.A.where it is called Grand Hotel B.what is called Grand Hotel

C.which is called Grand Hotel D.that is called Grand Hotel

14.The thief was brought in, his hands ____________ behind his back.A.tying B.tied C.being tied D.having tied

15.The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took the old sailor nine months, __________ the sailing time was 226 days.A.of which B.during which C.from which D.for which

16.She stood on a brick to make herself ___________ a bit taller.A.looking B.looked C.to look D.look

17.Did your speech ______________ the audience?

A.get through to B.get across to C.get through D.get across

18.A Du's unique voice ___________ especially to young people.A.attracts B.draws C.catches D.appeals

19.The old woman stood still with her eyes ____________ the picture.A.fixing in B.fixing on C.fixed in D.fixed upon 20.I feel it is you who ___________ for the accident.A.is to blame B.is to be blamed C.are to blame D.are to be blamed 21.-Have you seen the film?--Yes.I __________ it three times when I was in Tokyo.A.saw B.had seen C.have seen D.was seeing 22.The thief was caught ___________ his hand into the pocket of a passenger.A.to put B.to be putting C.putting D.put 23.So many students __________ for the traffic jam, the exam had to be put off.A.were late B.been late C.has been late D.being late 24.Seeing her father come back, ______________.A.tears ran down her cheeks B.Her tears ran out C.she burst into tears D.She burst into crying 25.Columbus is known for the great discovery _____________ a new land-America.A.making up B.making into C.make from D.made of 26.This photo was taken __________ stands the Eiffel Tower.A.in which B.in the place which C.where D.which 27.With his money __________, he couldn't go home.A.leaving B.missed C.run out D.running out 28.It's __________ great fun to talk with you.A.a B.the C./ D.an 29.__________ I admit that she has shortcomings, I still like her.A.When B.As C.While D.Once

30.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__________ big changes in the way we work.A.about B.out C.up D.back

31.New technology is being __________ almost every industrial process.A.applied for B.applied in C.applied of D.applied to

32.-Who's the man talking to our teacher?

--A professor __________ a visit to our school.A.pays B.is paying C.has paid D.paying

33.Our bodies are strengthened by taking exercise.__________, our minds are developed by learning.A.Probably B.Likely C.Similarly D.Generally

34.I _________ some English when I was working in a foreign bank.A.picked out B.picked up C.picked from D.picked at

35.I'm sure all will go well as _________.A.being planned B.to be planned C.planning D.planned

36.-Are you afraid of rats?--__________.A.Yes, but not a bit B.No, not a little

C.Yes, never D.No, not in the least

37.I think the English song is _________ worth _________ again.A.very;listening to B.very;listening C.well;listening to D.well;listening

38.The students carrying books come in first, ___________?

A.don't you B.don't they C.will they D.will you

39.___________ and we will complete the task sent to us.A.Another hour B.An hour later C.After an hour D.In an hour 40.My watch __________ five minutes a day, so I have to set it back.A.wins B.gets C.loses D.gains 答案:BADCD DDBDA DABBA DBDDC ACDCD CDCCA DDCBD DCDAD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标准

高中历史必修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源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

1、侵华事变: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最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同学们,你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抗日战争史,请你们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引导回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思考】:“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脱经济危机。(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之风和国共内战。(过渡)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

2、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出示相关图片如累累白骨、杀人比赛(向井和野田在进南京城前谁先杀100人,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突出遇难者300000人。

3、七三一细菌部队:看书中相关图片。

27万——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日本学者认为,这是相当保守的数字,他们认为,死于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中国人多于日军于1937年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人数);

3000公斤——侵华日军“731部队”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公斤的纯细菌(每135克的纯细菌就可以使400平方公里之内的所有水源遭到污染,每年的生产量足以污染全中国的水源);

3000人——侵华日军“731”部队用活人作试验人数(仅日方承认的);

【讨论】同学们在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一定深有感触,请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学生回答)。【学思之窗】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野兽?

(武士道精神、灭亡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抗战意识)。

我们经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我要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是一衣带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以最 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最没有人性的手段进行着大破坏、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神州在流血,中华在哭泣。偌大的中国乌云密布,哀鸿遍野。泱泱中华,面临亡种灭国的危机。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那个时代有血性的中国人,你该怎么做(学生回答)?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阅读材料: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

1、探究一:如何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新闻发布会: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国共双方】请分别代表国共双方阐述自己对抗战的贡献。

材料一: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先后有70余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等32名少将。

材料二: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同时,敌后抗日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伤亡60余万人,解放区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

材料三: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生发言后小结:

国民党正面战场:(1)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播放有关影象资料);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2)评价:积极抗日,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计划;节节败退(片面抗战路线)。(先在课件上打出证明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抗战的有关数据,让学生总结概括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最后打出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加深学生印象。)

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根据地;重大战役:平型关战役(抗战初期第一次胜利)、百团大战(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回民支队的抗战。(课件展示有关中国共产党军队抗日的有关数据,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两大战场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2、探究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2)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抗战;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苏联的援助、美国的原子弹);(5)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3、探究四: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材料一: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材料二: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学生发言后总结:

(1)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2)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心,为革命胜利奠定基础;(3)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60多年过去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到底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中日两国的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又如何?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不愿正视历史,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之一。你还知道哪些表现?(日本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

中国:赵薇日本军旗装图片(我不懂这段历史)

【课堂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 我们应该怎么做?

(历史不能忘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第五篇:必修一教学反思

《沁园春 长沙》 教学反思:

从教学意图说,我上这一课的目的是想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欣赏词的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按照教材意图来教的话,是学不到多少东西的,空泛的人文很难内化为学生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必须通过语文来做实。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

《雨巷》

教学反思:

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再别康桥》 教学反思:

“诵读”是诗歌教学无可争议的最佳手段。《再别康桥》这堂课,我仍以诵读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初步诵读、品味赏析、情感诵读这样的步骤,再辅之以音乐渲染和剑桥的如画美景。使整体感官浸润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在指导诵读和赏析要点的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往往有主旨隐逸、情感飘忽、意象朦胧和表达跳跃诸多特点,如果用太逻辑太条理的分析来代替用各自的心灵去生动感悟诗歌的整体美,最后得到的常常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性答案。我力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将思想情感投入诗歌的意境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映照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反思:

1不能做到合理的取与舍

每到文言文板块,我就想把课文里涉及到的每一个字,词,句都讲到,讲透,恐怕学生落下哪个知识点,感觉处处都是肉,处处都舍不得扔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本来可以三课时讲完的东西实际上却讲了三课半乃至于四课时,耽误了进度不说,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的,听得很多,但是消化的就还是那么一点点。

2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因为前面疏通课文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于是就开始把讲解课文的时间压缩,压缩的结果就是我提出一个问题,不等学生反应过来就开始提问。

3导入和背景介绍部分浪费的时间过多

对《左传》体裁和文学常识的介绍过多了些。另外对于本文的背景只是引申得过多。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只是看学生当时听得很专注,很感兴趣,随即就讲了起来,完全可以节省些时间的。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安排好一节课的重点问题,大胆取舍文本材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中逐步的学习,进而完善自己。《荆轲刺秦》 教学反思:

作为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此时应该更多的还权利于学生。但是在面对这样一篇刚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的时候,我有些茫然。到底教师该不该有些引导,并且引导的度该如何恰当把握。

文言文,应该更多的给学生以朗读的时间,让他逐渐的形成对于文言文文字的语感,逐渐的学会句读停顿,逐渐的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开展,我依然有些迷茫,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建立起清晰的脉络分析,逐渐的清醒一些吧!

《鸿门宴》 教学反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反思:

教师应帮助解决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鲁迅文章的难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时代背景的隔膜。鲁迅的文章针对性很强,它往往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某件事,或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某些政治或其他的社会现象。这些事件或现象在文章中根本就看不到,但是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讲些什么。更不用说稳中的有些话是含沙射影,暗指当时的某些人或事。这些知识虽说文中没有,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编者往往都在注释中加议提示与介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醒学生要重视注释。二是教师可以查阅资料对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给以更详尽的介绍。

第二,在阅读的方法上给以扶助与指导。鲁迅的文章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否则理解的难度就更大,连字面意思都理解不了,深刻含义就无从谈起了。我重点指导学生训练了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思路,然后要理顺每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除各部分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每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让学生自读文章,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事实证明,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很少超出课后替所要求的那几句。我就抓住学生发现的难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着力强化了要把文句放到文段中,把文段放到全篇中。强调了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清楚它从何而来又往何方而去。

《小狗包弟》 教学反思:

鉴于现代的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缺乏了解,这就给他们深入理解小狗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情感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文本的研读上,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整体感知(说故事)——合作探究(品故事)——拓展探讨(讲故事)”。首先是我给他们讲一个文革中荒唐的故事,接着让他们研读文本,以复述故事的方式,认识小狗包弟,弄清它的遭遇,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探究主旨,体验情感。再用一些类似的资料进行拓展延伸探究,研读了本文之后的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一些过错,引发或喜或悲的情感是情理中事了。口头表达和课堂总结就会让他们受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还有点遗憾:那就是没能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最后学生的自我反思不够深入,流于形式。这是以后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重点放在演讲稿的格式和细节描写上,通过文章的学习,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演讲稿,怎样写一片演讲稿,然后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同学们发现作者在其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其实细节描写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在作文里却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所以这节课重在知道,理解,运用上,在课文结束之后也布置了学生任务,先摘抄课外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然后仿照作者,自己尝试写一段,效果比较理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在奋飞杯教学竞赛上讲的内容,总结教学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课堂内容单薄,容量小,不能够旁征博引。

二、课堂语言要精练,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内容不是对学生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高屋建瓴的将内容拔高。

三、上课要有激情。本篇新闻,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本可以借助这篇文章进行几分钟的激情演讲,课堂效果会更好。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启发的作用。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反思:

本文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对“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这样的概念还很模糊。于是在正式授课前,我布置学生观看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辛德勒名单》,并试着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学生对那样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并在影片中已经和影片导演斯皮尔伯格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就能将影片中观看到的内容和在预习本文时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有了探究本文主旨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的作用。于是我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找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同学小组内交流材料,并选代表课上展示最让本组同学震撼的一张图片,体现了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既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动的作用,也锻炼了表达、解说、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加深对文本学习的深刻性。

《包身工》 教学反思:

《包身工》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通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情况,可以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意义,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片典型的新闻报道,可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来整体 把握并提取信息概括内容。以学生为主题教师辅助点拨。通过图、文、视频,让学生把握新闻主题中几个重大意义的时间,直观生动地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过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史,体会民族自豪感,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成就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在激动和兴奋之余,要想到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下载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李国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李国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邓建发(汇编)

    历史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

    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谭子伟

    历史必修一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下列基本史实: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滔天罪行;抗日......

    历史必修一小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复习大纲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

    2014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我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课中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正值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 、探索新的教育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

    必修一教学反思1.0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郑琳凤 1.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函数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指数函数的......

    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一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必修模块一教学反思 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地学完了模块一的课程。现结合教学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一、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来培养......

    初三历史教学反思(一)

    初三历史教学反思(一) 本学期我担任了九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初三的教学任务繁重,此时应指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样老师会倍感轻松,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浓,学习效......

    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共5篇)

    必修一第16课 抗 日 战 争(教学设计) 江西省高安中学 何伟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