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0的加减教案

时间:2019-05-12 22: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0的加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0的加减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0的加减教案

0的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0的加减法计算。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发现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苹果图(1)(2),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分别写一道算式吗?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生活实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究新知

1、情景中体验有关0的减法。放映小猫吃鱼的动画:请小朋友们用学具盒中的小棒代表小鱼,分别演示一下小猫吃鱼的情况。

a、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一个问题吗?用算式怎么表示?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b、每提一个问题后,说出算式。

c、你能说出几个得数是0的例子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并列出算式,教师板书。d、观察以上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告诉你的同位

(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自己探索出有关0的减法计算方法。在教学这一环节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或与同伴讨论后再完成,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情景中体验算式中含有0的加减法。

a、课件演示:荷叶上有4只青蛙,又跳上来1只青蛙

你看到了什么?能用算式说一说吗?

b、课件演示:荷叶上有4只青蛙,又漂来一片荷叶

你能提出一问题吗?学生提问题

学生说算式,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 c、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5 3+0=3………… e、小组内讨论:观察这样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①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这个数本身②0加上一个数,还等于这个数③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f、谁知道:5-0=?

同桌讨论交流,请一个学生说出得数,并说明理由,全班评价.g、谁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学生列举,说算式,教师板书(略)

h、小组内讨论: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这个数)【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计算方法,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通过童话故事与生活实际的巧妙结合,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编排,更好地发挥了教材的教育功能,为学生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创新舞台。

三、方法应用 数字卡片游戏。

1、电脑依次出示口算题,学生算出得数,然后举起相应的数字卡片。

2、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答题游戏:看算式说得数,抢答看谁答得快 0-0= 1+0=

1-0=

2-0=

0+3=

0+0= 4+0=

4-4=

0+5=

5-5=

4、发散思维,学生活动。

教师:刚才都是老师给你们出题,现在你们能不能自己编几道有关0的加减法的题呢?

(1)指名编题,全班口算。

(2)请同桌两个互相合作,给你的同桌出几道有关0的加减法的题进行口算。

【设计意图】创设富有情趣的、开放的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通过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验证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大家一块儿交流交流。另外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发现吗?

【设计意图】“你有哪些新想法、新发现?”旨在促进学生“爱思考、乐求异”这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旦形成了这种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课堂检测(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略。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0的认识教案

第三单元

0的认识

一、学习内容:教科书p30,0的认识及练习六的1、2题

二、课程标准描述: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掌握必要的运算

三、学情与材料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已经会写1-5的书写,本节课新授0的认识以及书写

四、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1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小结: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八、板书设计:

0的认识

0表示:

1、什么也没有

2、起 点

九、学习目标检测:

第三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0的认识教案

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表示的2种意义(0表示没有、起点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熟悉0-5的数序。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解决问题:学生能用“0”表示“没有”或“起点”。

4、情感与态度: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重、难点

1、重点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学会书写”0“。

2、难点是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0”的两种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那么你们都喜欢那些小动物呢?谁愿意起来说一说?其实呀老师也很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们带来了一只小动物,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呀?但是呀这只小动物告诉老师只有小朋友们坐好了它才会出来和大家见面。师:(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看看是谁?

现在呀老师想请小朋友根据你对三幅图的理解,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好不好?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猴子形象,设计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探究新知

1、“0”表示数的教学。

(1)小朋友们真棒,的确,这些小猴子在吃桃子,但他吃了几个呢?数数看。(2)电脑课件逐幅演示小猴子吃桃,展示桃的个数又2→1→0的变化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一动态过程:盘里有两个桃子,用数字几表示?请你们举起相应的数字卡片。

小猴吃了一个,还剩下一个。现在盘中还剩几个桃子?为什么只剩下1个桃子?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盘中剩下的桃子可以用数字几表示?举起卡片1,。又吃了一个,盘里桃子有几个?用什么数字表示?

(4)教师抓住时机说明:像这样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就用“零”来表示,教师板书:“0”(这时要引起学生注意,特意慢慢地写,从而引出新课)。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它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当什么东西都没有时就用零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猴子吃桃过程,使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并通过表述猴子吃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5)发挥想像,发散学生思维 a、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b、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c、请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0”来表示?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0”表示起点的教学。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0”可以表示没有,那么是不是0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没有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0在哪儿。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在这里它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再造悬念,激起学生在生活中的回忆,体味平时积累知识的乐趣。(2)投影仪出示直尺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直尺上有0、1、2、3、4、5、6、7、„„)师: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你发现直尺上的数有什么特点?(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小,离0就越远)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

(3)谁知道尺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对,尺子是用来量物体长度的,我们量物体的长度(实物投影用尺子量铅笔),就从“0”这个地方开始,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4)电脑课件出示尺子图,要求填尺子上的数。()1()()4()

问:这个“0”应填在哪里?为什么要填在“1”的前面? 指定一名学生读尺子上的数:0——5 齐读0——5,5——0。

(5)小结:刚才我们知道了“0”可以表示什么?现在我们又知道“0”还可以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用学生的学习用具——尺子,感受“0”表示起点这一含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数学的工具性。

3、学习“0”的书写。

(1)学习了0的这么多作用它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不光要认识它,更要写好它。你们觉得“0”像什么?(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

(2)怎样才能写好“0”呢?一起来看看老师是怎样写的,请你伸出手指跟老师写一写,学生与教师一起书写。a、教师阐述:“0”的书写要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起笔收笔要相连,写成椭圆形。b、在自己书本上练习描写“0”,注意笔顺,教师巡视指导。c、请同学上台书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想象、投影演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正确地掌握“0”的书写。

三、方法应用

同位互相说说“0”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田字格中,把“0”写5行,比一比谁写得最漂亮,选10副作品张贴在“榜样栏”中。

【设计意图】学生的书写,是一项基本功,以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书写的积极性和书写水平,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一个简单扼要的回顾,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掌握认识

数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1、根据图意填数。

()()()

2、将卡片从小到大排一排。

3、判断对错(抢答)

(1)盘子里的5个桃子都吃完了,盘子里还有0个桃子。()

(2)今天班级里请假的人一个也没有,今天班里上学的就是0个人。((3)今天气温0度,所以今天没有温度。()

(4)量铅笔的长短,铅笔的一端和尺子上的“0”对齐。(5)把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都剪下来后,还剩下0个角。()

4、快速抢答:0在谁的前面?

0的后面是谁? 1的前面是谁? 3的前面是谁?

六、布置作业 略。)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混合教案

加减混合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67及练习十五中的相关习题。【课程标准描述】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主题图,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在主题图中计算的学习环节,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对比活动,关注学生是否能正确计算,是否掌握计算方法,以评价目标1。

2.创设巩固练习的学习环节,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关注学生是否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评价目标2。【学习过程】

一、复习。

口算。(指定3道让学生说计算过程)4+3+3=

9-5-2=

3+4+0=

10-3-7=

5+1+3=

7-0-6=

二、教学加减混合计算。

(一)教学天鹅例题1。

(评价目标1)

教师在黑板上贴4只天鹅。问:原先有几只条天鹅? 演示:飞来3只天鹅。

问: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十3)演示:又飞走2只天鹅。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十3”的后面写“—2”。

师:这个算式们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

师: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学生齐读算式一遍。)

师:加减混合式题怎样计算呢?你知道吗?(这道题是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

(二)教学天鹅例题2

演示:先有4只天鹅,把其中2只移开,演示飞走。问:有4只天鹅,飞走2只,还剩下几只?怎样列式?

板书:“4-2”。

演示:在黑板上又贴3只天鹅。

师:又飞来3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把刚才的算式接下去写完整? 学生答后老师在“4—2”的后面接着写“十3”。

师:这道算式也是有加法,有减法,也是加减混合式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在书的方框里填数,指定学生说计算过程。

小结:刚才计算两题都是加减混合式题,第l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先算什么?第2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面?先算什么?

师概括:计算加减混合式题,加法在前面就先算加法,如果是减法在前面就先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评价目标2)(1)做课本67页“做一做”题。指定学生说图意。指名列算式。问: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接着学生计算,填方框里的数。做完后订正。(2)做练习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题意,边讲边填,集体订正。学生说计算过程。

(3)第68页练习十五,第2题~第4题。【学习目标检测】 1.

2.

第五篇:(最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四 边 形 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

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内容分析:

《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四边形是本单元的起始内容中的第一课时。通过涂一涂、说一说、围一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知四边形,抽象出四边形的特征。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教学《四边形》时,出示“喜羊羊开店”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课堂中我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2、这节课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及自主探索,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内容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和边的特征。而平行四边形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实物和图形中识别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征有个初步直观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铺垫。并为今后深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由于本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观察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新课标给课堂带来的新的生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时,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思维,有的能研究三个图形,有的能研究两个图形,有的研究问题很全面,有的只注重了图形边的特点,而忽略了角的秘密,有的同学能用多种方法得到结论,有的只能用一种方法,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使我切身感受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课时 周 长

学习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1.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第六课时 估 计

学习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评价设计:

目标一检测:采用学生口头回答和课后问题。

目标二和三检测:采用练习作业、总结汇报和家庭作业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下载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0的加减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0的加减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法(二)教案范文

    加法(二) 【教学内容】课本P25 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五2 【课程标准描述】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29——45页单元备课 本单元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主要内容:10......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

    《比大小》教学设计 冶师附小 张慧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年教材 2017-07-31(点击下方文字进入)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电子教材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案 汉语拼音 3 b p......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1课时 加减混合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加减混合》导学案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检测内容及检测整体情况 本次检测主要分成五个部分:(1)数一数、再认真的写一写;(2)连一连;(3)比一比;(4)填一填。(5)看图写算式。从试卷的内容上看,难......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一、你能在3分钟内完成吗?来试试吧!4+5= 10-2= 3+6= 8+1= 7+3=0+5= 6十3= 9-4= 1+9= 10-8=10-6= 5+3= 7-0= 9-6= 3+4=9-5= 7-3= 8-8= 5+5= 10+0=二、请你在○里填上、或=。6......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大全五篇)

    一、填上正确的数。6+4=4+4=5-0=5+4=9-3=2+8=6+0=2+7=10-4=6+2=二、对不对,在对的里打“√”,在错的里打“×”。1、0比1小。2、6比5大,比7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