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课时华山中学田汇杰主备(大全)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课题:《苏州园林》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2.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3.教学难点
揣摩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对以前的说明文,往往着重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学习之后,要点掌握了。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能通过品味语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苏州园林的特点。
2.学会初步鉴赏文章的效果。本课试图以课文中“标本”、“鉴赏”这两个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从语言的分析鉴赏入手,带起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美感。【教学目标】
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的音、形、义。
2、掌握本课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方式,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特点。
3、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4、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灿烂中华文化的情感。【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1、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人们总会惊叹它的鬼斧神工古代诗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代诗人贺敬之:“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万态桂林的山。”世上还有许多人类的智慧构建的景观,它们巧夺天工,堪称人间奇迹。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介绍这类景观的说明文——《苏州园林》。这是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板书)。
3、简介作者。了解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紧扣“美”字导入,用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描名句写引入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形成强烈的审美期待。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
2、思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笔记本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查字,纠正字音,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活动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讨论小结
1、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内容,即第二段中“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总说)
2、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因为它具有代表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3、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呢?在苏州园林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
阅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用课件辅助。)
明确:有亭台轩榭
(1)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亭台轩榭的呢?好,我们来朗读有关语段。齐读第3自然段。(打图片PPT)
亭台轩榭布局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打PPT“亭台轩榭布局”)这样的布局最终是要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美术画。(2)画里还有什么?
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
假山池沼要讲究配合,他们是怎样配合的?(默读2分钟)让我们也来直接感受一下。(打图片)
高墙之外是喧闹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觉得身在山间。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话来说,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要用花草点缀,不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陆草木之花各尽其妙。因此说,画里还要讲究花草树木的配合。这些景致,方寸之间而有山林之趣。
4、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副图画虽然都有侧重,但实际都体现了这四个讲究。画中有亭台轩榭、池沼、花草,将构成美丽途径的诸多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可见,布局、配合、映衬、层次都体现着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完美的。如果要讲到完美,那仅有这四副还远远不够。完美是什么?无可挑剔,没有一丝缺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要像一副画,这才称得上完美。因此,同学们在文化章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要讲究的?
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明确园林的角落要注意图画美,门窗要有图案美,色彩要引起人安静闲适的感觉。
明确:角落、门窗,另外,不要忘了,什么都注意到,构成图画还要讲究色彩。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有,作者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补充讲讲还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掌握本文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的结构方式。
四、综合建模 【教师小结】
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板书:完美)一座园林,大到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小到一个角落、一扇门窗,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如果说,我们以前去苏州园林,觉得她美,可是又说不出它美在哪里。那么,我们现在再去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如何去观赏园林的美了。我想,这就好似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我们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苏州园林的。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来鉴赏园林,我们也借用这个词语,“鉴赏”文章的片段。【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标本:完美的图画 鉴赏:结构美语言美 【当堂检测】积累词语。(1)辨明字音:
轩榭()池沼()邱壑()模()样 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镂()空蔷薇()(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造句:
【作业设计】
A层:借鉴本文的说明方法,以“我的家庭-------”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B层:在词语作业本上整理本课的字词;摘抄喜欢的语句。第二课时 构建动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1.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分说)四层内容: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课文第3、4、5、6、段内容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详细说明。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所以写得简略。谁能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4、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师: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以第5段为例说明。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
谁能上台表演出“俯仰生姿”一词所反映的树木的情态? 学生上台表演。(三人一组,自由结合)5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生:准确。如第一段中“鉴赏”一词,运用非常准确。
周密。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精炼。如第7段中的“栽”、“蔓”、“补”几个动词用得非常好。
6、能找出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如第2段);设问(如第3段);比喻(如第3段)。【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和2
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活动二】配乐朗诵体悟美文
在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和多样性的语言之后,用多媒体播放一组“音画经典“——苏州园林画面配优美的古筝独奏曲——《山水莲》,或《高山流水》,朗读《苏州园林》3——9段。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真景,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了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从而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四、综合建模
【活动三】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1、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师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下面,请大家尽情想象并设计“21世纪你神往的园林美”。(1)我想把房屋设计成火炬的造型。
(2)我想把桥梁设计成可以升降的巨型长廊。
(3)我要在沙漠上建造园林,房屋全设计成绿树红花的样子,让荒凉的沙漠充满生机。
2、同学们想象的真好,21世纪园林设计定然美观。请把你设计的园林用一段文字写下来,或用彩笔画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学会赞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在成功中获得自信。【教师小结】
苏州园林一百多处,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把苏州园林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油然生出“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刚才我们研究过了,他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他的语言平实中蕴涵着生动,富有画意,也和苏州园林一样,很美很美。学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都希望再到苏州园林去游览一下,一定会发现以前所没有发现的独特的美。【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美。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细处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总 【当堂检测】
1、下面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衬托。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说明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___,原名____,我国著名____家、___家、编辑家、学者。他的童话集______、_____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奠基作,是儿童精美的精神食粮。【作业设计】 A层:本课学检。
B层:学检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篇:《学写消息》教学设计2课时华山中学田汇杰主备范文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学写消息
(主备人 田汇杰 复备人 其他语文老师)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作文教学是一个过程,强调三个结合:习作实践和生活实践结合,作文课堂向生活开放,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读与写结合,充分发挥例文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感悟例文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例文的写作方法,并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口头表达与习作指导结合,说是写的基础,通过口头表达,形成一个原型范例,有效地提高习作的效率。2.教学重点
消息的特点、消息的要素、消息的结构。3.教学难点 消息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消息有一定了解,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能识记消息的特点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
2.学生在发表即席讲话及练笔上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教学目标】
1、学习消息的基本特点。
2、掌握消息的要素和结构。
3、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消息写作。【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提问:
(1)你知道哪些报纸名称?
(2)你知道电视上哪些台播新闻?分别是什么时间播放?(3)你还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
2、课件出示几则国际国内新闻,师生共同回顾: 《世界屋脊拉响第一声火车长笛》 《升空一刻:冲天 中国屏住呼吸》 《中国人的“奥运之梦”实现了!》 《美国历史上最恐怖最黑暗的一天》
《印尼海啸灾区亚齐目击:灾区只剩下废墟和天空》 „„
定格画面,教师小结:我们双腿走过的地方是有限的,却可以及时知道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是新闻报道把世界推到我们面前。我们与世界同呼吸。
3、课件出示几则有关本校(或本地区)新闻,师生共同回顾: „„
定格画面,启发学生小结:把这些“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就是新闻报道。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事,都值得关注,也需要报道。
教师随机板书:学写新闻报道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和回顾几则新闻报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新闻无处不在,新闻报道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看(听)新闻报道是生活的需要,写新闻报道也是生活的需要。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研读例文,了解写法
1、指名朗读例文。
引导学生“播”(读)新闻报道,语气要干练利落。
2、分步研读例文。
【标题】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请学生把这则新闻报道的题目与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题目比较,说说这则新闻报道题目的特点。
(题目突出了报道的最重要的内容。字号大的是主题,又称“正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主题的作用在于点明报道中最主要的事实与观点。置于主题之后的是副题,字号最小,对主题起补充、注释作用。有的标题还有引题。标题简明实在,揭示新闻的要旨,突出消息所包含的重要信息,让读者产生阅读欲望。)
讲解:“题”是额头,“目”即眼睛。题目,是最有“精气神”的地方。出示一份报纸,让学生认识到厚厚的一叠报纸中,标题只有醒目抓人,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导语】
请学生概括例文第一小节的内容。
(交待了比赛的时间、地点以及比赛的结果。)
【主体】
略读例文二、三、四节,让学生了解接下来写事情的大体经过及相关情况。
【结构】
课件演示:例文从标题往下,字体颜色由深变浅,形成强烈的反差,给学生强烈的刺激,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合课件,启发学生领悟到:这则新闻报道把结果,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前面,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按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材料,“头重脚轻”,好像“倒金字塔”。
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安排材料的好处。
(唤起读者的注意,利于人们阅读时迅速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和主要事实;便于分层阅读,感兴趣的人可以把后面的读完,一般性的看看题目就可以了;节约时间,读报用的时间短,可以知道的信息就很多。)
简要讲述由来:19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记者去战地采访。由于电报常出毛病,主编要求前方记者把最重要的事实、结果放在最前面,即使线路突然中断,也可按接收到的内容报道。这种把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地置于篇首,已成为新闻报道常见的一种写法。
设计意图:
从例文中学什么?不应面面俱到,而应有针对性。针对例文“新闻报道”,重点应引导学生认识它的结构特点及其标题和导语的写法。对新闻报道特点的认识,强调学生自主发现,这样,学生获得的体验才深刻,为“读”迁移到“写”搭建桥梁。教师适时补充资料性资源,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认识。
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活动二】指导审题,口头“试写”
1、指名读题目,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2、回忆最近同学们参加或观看过的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课件出示最近学校体育比赛和学习竞赛的照片。
3、以“扳手腕比赛”为例,用口头表达的方式集体讨论,“试写”: 标题可以怎样写? 导语怎样写?
相关情况,你想告诉别人什么?
4、比较一组标题,拓展思路
9月23日,上海2006年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夺冠。各地媒体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标题各具特色,课件出示: 上海滩巅峰对决 刘翔后来居上 13秒07再夺桂冠 永不放弃的最后一跨近乎神奇的逆转拒绝悲情 23日看刘翔独舞
上海滩演“双龙会” 刘翔食指冲天:王者之争 舍我其谁 自家地盘飞人玩“心跳” 翔粉惊魂:你吓死我们了
通过对五个标题的比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标题,亦庄亦谐,雅俗共赏,但都追求准确精练、鲜明生动、醒目抓人。
设计意图:
以学定教,已成为共识。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学写新闻报道,虽然通过例文,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写法。而把这种写法直接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多数学生还难以适应“角色”转化。以一个比赛为例,集体讨论,共同创作,无疑促进学生进入角色。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提高写的效率。当然,这样的指导宜粗不宜细,要留有空间,避免学生落入窠臼之中。标题的写作是学写新闻报道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比较分析一组有关刘翔的标题,开阔学生的视野,并籍此暗示学生写作标题时要标新立异,不拘一格。
四、综合建模
【活动三】学生习作。
【教师小结】
欣赏点评,修改提升
1、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点评,指导修改。
(因为是小学生学写新闻报道,课堂教学应定位在“学写”上,所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时,宜多鼓励,多欣赏,不宜苛求。)
2、送给学生一幅对联,与学生共勉。
第三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课时华山中学田汇杰主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7课 课题:《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主备:华山中学 田汇杰 复备:语文组教师)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3.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4.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2.教学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教学难点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策略,是学习本文的制高点。
1.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粗略的疏通文意
2.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自主学习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交流探究
活动一 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3.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a.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b.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c.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设计意图:实现教学目标1和2 活动二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活动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设计意图 实现教学目标3
四、综合建模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设计意图 实现教学目标4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景 四时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晨昏之景 猿鸟乱鸣(动态美)
沉鳞竟跃
总:抒怀 欲界之仙都
【当堂检测】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竞跃()
⒉翻译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作业设计】 A层:学检答谢中书书 B层: 背诵并默写
第四篇:八上第3单元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课时华山中学田汇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 课题 苏州园林 华山中学 主备:田汇杰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6.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科技作品和非连续性文本。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是事物说明文。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已对事物说明文有了了解,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有了认识。学生对江南的园林也比较喜欢,有学习兴趣。2.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3.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 【学情分析】
1.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对于说明文基本的阅读方法和说明方法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2.学生知道苏州园林的美,但没有真正领略过。用心体悟,抓住关键句子能 1
够理解。
3.学生想了解苏州园林具体美在那,文中的说明方法还有什么? 七班八班的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可通过本文的学习加强一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轩榭、嶙峋„„”等词语;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1,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
2、幻灯片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
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我觉得,苏州园林就像„„,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让我们走进文章,一享文字盛宴。学生快速阅读文章
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和3.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活动二】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并来理解这四个“讲究”含义。(精讲)
布局:“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配合:“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映衬:“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层次:“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2)下文哪些段落与这四个讲究相照应?怎么照应?(3)下面三节(第7、第8、第9)分别写了什么呢?
明确: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发端(第7节第一句),引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美。(即注意到了细节)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4和教学目标6。
四、综合建模
【活动三】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6。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B、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感受园林之美。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4分)
轩榭()叠嶂()镂空()斟酌()相间()模样()对称()庸俗()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4分)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4分)()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这里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上品:上等。
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闲适:清闲安适。
4.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分)(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8分)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第二课时
一:构建动场
同学们,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由此看来:苏州园林甲天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先让大家一享视觉盛宴。
2、幻灯片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再读课文,巩固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
1、轩榭()()
2、重峦叠嶂()()
3、丘壑()
4、池 沼()
5、嶙峋()()
6、镂 空()
7、蔷薇()
8、斟 酌()()
9、对称()
10、相 间()
三.合作学习
1.接着上节课继续学习,请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
课文第 2 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师板书文章结构
2.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从说明方法、语言表达、词语等方面去分析)
例如:说明方法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词语:课后第二题 四.综合建模
以导游的身份,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介绍一下苏州园林。
检测:请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
2、把花纹图案设计在窗橱上,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使窗外的景物透入室内,看上去就 像墙上挂了几幅生动活泼的图画一样。
3、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
4、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
5、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五.作业 A、《学习检测》
B、用空间顺序介绍我们的学校。六.板书设计
第五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课型:新授、练习。方法:讨论。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本文,用怎么样的语言和手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二、自主合作学习:
{1}、(范读开头两段)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