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1节 醇 酚(第2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0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章第1节 醇 酚(第2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章第1节 醇 酚(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三章第1节 醇 酚(第2课时)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第三高级中学 学科:化学 编写人:高国忠

审稿人:张磊

第三章第一节 醇 酚(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从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上看,“更多的是从如何研究一类化合物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更多地需要从不同类别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上的区别去认识其性质和应用的区别,更多地需要关注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提出了“通过对典型代表物——苯酚的组成、结构特点和性质的认识,上升到对酚类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课标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酚类的定义及苯酚的物理性质,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 2.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特点,推出苯酚应具有的性质; 2.能力目标:

(1)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通过苯酚的性质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分析羟基对苯环的影响,推出苯酚易发生取代反应,培养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培养唯物主义的思维观点和思维方法;通过苯酚的性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酚羟基与醇羟基的区别

难点:酚羟基与醇羟基的区别;有机官能团的相互影响

四、学情分析

上节课刚学习了醇的相关性质,学生对醇羟基官能团的性质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通过酚羟基的预习,学生会更好的掌握酚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探究

合作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完成学案内容填写。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实验仪器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 由虎门销烟学生观看视频引入课题。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合作探究实验一] 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

①看、闻

②适量苯酚+水振荡,再加热 ③适量苯酚+乙醇

[归纳] 苯酚的物理性质

(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学生讨论:推测 ①可能具有酸性

②可能和Na反应

③可以取代 ④ 可被氧化

[思考并讨论] 苯酚有酸性吗?如何证明? [学生合作探究实验二] ① 在苯酚水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 ② 在苯酚水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观察后通入CO2。

(观察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

[思考并讨论] 苯酚与乙醇有相同的官能团——羟基,为什么苯酚表现出弱酸性? [归纳] 主要是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酚羟基上的H比醇羟基上的H活泼。

[学生探究实验三]

[回忆、思考] 回忆苯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硝化反应等),从反应条件、反应物方面与苯的溴代反应进行比较。

[思考并讨论] 引起苯环上氢原子活泼性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 苯环受羟基的影响,邻对位上的氢原子特别活泼,易被取代。[学生探究实验四]

⑥在盛过苯酚而未洗过的试管中滴加FeCl3溶液,振荡。

[思考] 检验苯酚存在的两个反应都十分灵敏,且反应条件十分温和,两者有优有劣,你能知道哪种更好吗?为什么?(FeCl3比Br2便宜得多,而且Br2本身也有一定的毒性。在化学研究中,既要考虑其可能性,也要考虑到其可行性。)

九、板书设计 苯酚

一、苯酚的结构:

二、苯酚的物理性质:

三、苯酚的化学性质

1、弱酸性(石炭酸)

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3、显色反应

四、用途

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医药、染料等,稀溶液用作防腐剂和消毒剂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篇:醇 酚 教学设计

醇 酚 教学设计

[板书]

一、醇

1、概念:醇是链烃基与羟基形成的化合物。与醚互为同分异构体。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CnH2n+1OH

2、分类:(1)按烃基种类分;(2)按羟基数目分:

多元醇简介:乙二醇:分子式:C2H6O2 结构简式:[讲]物理性质和用途: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沸点198℃,熔点-11.5℃,密度是1.109g/mL,易溶于水和乙醇,它的水溶液凝固点很低,可用作内燃机的抗冻剂。同时也是制造涤纶的重要原料。

[板书]丙三醇: 分子式:383

结构简式:

CHO

[讲] 醇的命名原则:

1、将含有与羟基(—OH)相连的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根据碳原子数目称为某醇。

2、从距离羟基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

3、羟基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羟基的个数用“二”、“三”等表示。

[板书]

3、醇的命名

[随堂练习]用系统命名法对下列物质命名:

__2-丙醇___ _间位苯乙醇_ __1,2-丙二醇___

[讲]物理性质和用途:俗称甘油,是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密度是1.261g/mL,沸点是290℃。它的吸湿性强,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混溶,它的水溶液的凝固点很低。甘油用途广泛,可用于制造硝化甘油(一种烈性炸药的主要成分)。还用于制造油墨、印泥、日化产品、用于加工皮革,用作防冻剂和润滑剂等。

[板书]

4、醇的沸点变化规律:

(1)同碳原子数醇,羟基数目越多,沸点越高。(2)醇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

[板书]

5、醇的物理性质和碳原子数的关系:

(1)1~3个碳原子:无色中性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和辛辣味道;(2)4~11个碳原子:油状液体,可以部分溶于水;(3)12个碳原子以上:无色无味蜡状固体,难溶于水。[板书]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消去反应

[思考]什么是消去反应? 在长颈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约为l:3)的混合液20mL,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时暴沸。加热混合液,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生成略有甜味气体,该气体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探究]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到170℃时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按课本P51图3-4组装好实验装置,开始反应,认真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反应中乙醇分子断裂的化学键是____。(2)如何配制反应所需的混合液体?

(3)浓硫酸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烧瓶中的液体混合物为什么会逐渐变黑?

(5)结合课本P51“资料卡片”思考:反应中为什么要强调“加热,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

(6)氢氧化钠溶液是用来除去乙烯气体中的杂质的,那么在生成的乙烯气体中会有什么杂质气体呢?

[板书] 分子内脱水:C2H5OH CH2=CH2↑+ H2O [讲]需要注意的是(1)迅速升温至170℃(2)浓硫酸所作用:催化剂 脱水剂(3)配制浓硫酸与乙醇同浓硫酸与水。

[学与问]溴乙烷与乙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它们有什么异同?

[讲]都是从一个分子内去掉一个小分子,都由单键生成双键,反应条件不同,溴乙烷是氢氧化钠醇溶液,而乙醇是浓硫酸,170℃。

[讲]如果把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液共热的温度控制在140℃,乙醇将以另一种方式脱水,即每两个醇分子间脱去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的是乙醇

[板书]分子间脱水:C2H5OH+HOC2H5 C2H5OC2H5+H2O(取代反应)

[讲] 取代反应:乙醇与浓氢溴酸混合加热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乙烷。

[板书]

2、取代反应 C2H5OH +HBr C2H5Br+ H2O 断裂的化学键是C-O。[投影]实验3-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然后滴加少量乙醇,充分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

3、氧化反应:乙醇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重铬酸钾溶液褪色,氧化过程:

[随堂练习]关于醇类物质发生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情况分析:(1)以下醇类哪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 ③ 那么,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类必须具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以上醇类哪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燃烧除外)?那么,能发生氧化反应的醇类必须具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讲]醇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羟基上,与乙醇的性质相似。当其与活泼金属反应时,羟基与氢气的定量的关系是2个羟基对应1个氢气。

[板书]

三、醇的化学性质规律

1、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规律

[讲]羟基(-OH)上的氢原子与羟基相连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脱去,氧化为含有(的醛或酮。醇的催化氧化(或去氢氧化)形成 上必须有氢原子,否则该醇不能被催化氧化。)双键

双键的条件是:连有羟基(-OH)的碳原子[板书]①与羟基(-OH)相连碳原子上有两个氢原子的醇(-OH在碳链末端的醇),被氧化生成醛。2R-CH2-CH2OH+O2 生成酮。

2R-CH2-CHO+2H2O ②与羟基(-OH)相连碳原子上有一个氢原子的醇(-OH在碳链中间的醇),被氧化

③与羟基(-OH)相连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不能形成 双键,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随堂练习]下列各种醇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的是(提示:酮的结构为)(C)

[讲]醇分子内脱去的水分子是由 羟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相邻位上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结合而成,碳碳间形成不饱和键。

[板书]

2、消去反应发生的条件和规律:

[讲]醇分子中,连有羟基(—OH)的碳原子必须有相邻的碳原子且此相邻的碳原子上还必须连有氢原子时,才可发生消去反应而形成不饱和键。表示为:

[板书]

[讲]除此以外还必须有浓H2SO4的催化作用和脱水作用,加热至170℃才可发生。含一个碳原子的醇(如CH3OH)无相邻碳原子,所以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与羟基(-OH)相连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醇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

[小结]在这一节课,我们通过乙醇一起探究了醇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从断成键的角度了解了醇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我们应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这样规律。

[板书]

四、苯酚

[板书]1.分子式:C6H6O;结构简式:

[演示]在试管中放入少量苯酚晶粒,再加一些水,振荡,加热试管里的物质,然后将试管放入冷水中。

[讲]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加热可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苯酚的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易溶于有机溶剂。告诫学生:使用苯酚要小心,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

[讲]放置时间长的苯酚往往是粉红色,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就能使苯酚慢慢地氧化成对-苯醌。

[板书]

2、苯酚的化学性质

[讲]苯酚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羟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所决定。[板书](1)跟碱的反应——苯酚的酸性 观察描述现象:溶液由浑浊变为透明澄清。[问]描述实验现象,试做出结论。

[讲]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苯酚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苯酚显酸性。

[板书] 二氧化碳。

向一支盛有苯酚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向另一支苯酚钠溶液试管中通入[问]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判断苯酚的酸性强弱。[讲]观察描述现象:溶液又重新变浑浊。

分析、判断:苯酚的酸性很弱,比碳酸的酸性还要弱。指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板书]

[问]苯酚和乙醇均为烃的羟基衍生物,为什么性质确不同? [讲]当羟基所连接的烃基不同时,羟基的性质也不同。

[讲]苯酚分子中由于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羟基中的氢原子部分电离出来,因此显示弱酸性。[板书](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问]请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实验,观察,叙述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分析原因。

[讲]实验说明,向苯酚稀溶液中加入浓溴水,既不需要加热,也不用催化剂,立即生成白色的三溴苯酚沉淀。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强调三溴苯酚中三个溴原子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该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板书]

[讲]在苯酚分子中,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环上羟基的邻、对位氢原子性质较活泼,容易被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讲]苯酚还可以与硝酸、硫酸发生取代反应,请学生写出苯酚发生硝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

苦味酸

[小结]在苯酚分子中,羟基与苯环两个基团,不是孤立的存在着,由于二者的相互影响,使苯酚表现出自身特有的化学性质。

[讲]检验苯酚的存在也可利用苯酚的显色反应。向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容器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可以看到溶液呈此色。

[板书](3)显色反应:苯酚跟三氯化铁溶液作用能显示紫色。[讲]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这一反应也可以检验苯酚的存在。

第三篇:《醇酚——酚》教学设计

《醇酚——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酚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第一节的内容,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且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苯酚具有弱酸性;学以致用,设计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案,学会对比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辩证看待化学物质。感受化学问题与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相连,增强社会责任感。体会“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苯酚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以及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教学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是苯的结构与性质,醇、甲苯的结构与性质,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

2、学生已有的能力状况

初步具备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相互推断,以及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3、学生的心理分析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同样具有羟基的物质却分为两类——醇和酚,它们有何异同?学生对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节课的落脚点,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教法选择

启发引导法、探究对比法。

三、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迁移对比法。【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个五教学环节:

1:课堂引入

我为学生提供了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和贝克兰合成酚醛塑料的历史资料。2:苯酚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学生自然对苯酚这种物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水到渠成的展示了苯酚,并认识物理性质和结构。

同时引出问题:苯酚和醇的官能团都是羟基,二者在性质上有何不同呢? 3:苯酚的化学性质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教学难点和重点突破的地方,要达到知识、能力、方法多重目标的实现。

(1)实验探究苯酚的弱酸性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知道苯酚具有弱酸性,如何证明苯酚具有酸性并检验苯酚的酸性强弱呢?通过讨论最后将认知冲突转化为三个问题,“苯酚能和NaOH反应吗?” “苯酚具有酸性吗?” “酸性强弱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课堂推进到了实验探究阶段。给出试剂,由学生分组探究。

1、2组探究第一个问题,给出以下试剂:苯酚、NaOH溶液、水3、4组探究第二个问题,给出以下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5、6组探究第三个问题,给出以下试剂:Na2CO3溶液、苯酚浊液、NaOH溶液、盐酸、大理石 一、二组两个方案:

1、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OH溶液,2、向等量的苯酚浊液中加入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比较现象 方案1不如方案2,方案2通过对比解决了苯酚是否溶于水的问题。三、四组两个方案:

1、使用pH试纸测量

2、使用石蕊试液

方案1可以测出为酸性,方案2石蕊不不变色,为什么?五六组的实验探究可以解决问题。五、六组两个方案:

1、向苯酚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是否有气泡

2、向苯酚钠溶液中加入不同的酸,如:HCl、H2CO3

由现象到结论。

紧接着我演示实验:向苯酚钠中通入CO2,证明了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同时引出问题“反应的另外一种产物是什么?”。有些同学说是Na2CO3,有人认为是NaHCO3,通过苯酚浊液中加碳酸钠变澄清,说明Na2CO3反应不能共存,加以解决。得出结论:

1、H2CO3 > 苯酚>HCO3-

2、苯酚酸性很弱,不足以使石蕊变色

并从前面学到的甲苯进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认识到在苯酚分子中苯环对羟基有活化作用。反过来,羟基会不会影响苯环的活性呢?接下来探究苯酚的第二个化学性质

(2)取代反应

然后我给学生演示实验,苯酚溶液与浓溴水的反应,介绍:该方法可以用来检验苯酚的存在。灵敏度很高。在写出苯酚与溴反应的方程式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苯酚和苯都可以与溴反应,有何异同?如何解释?

学生:苯酚不用任何条件直接反应,苯需要催化剂。学生依然是从甲苯迁移,得出羟基对苯环具有活化作用。

浓溴水对环境污染较大,有没有其他的检验方法给学生演示实验:加入氯化铁溶液,变色。

老师:不仅可以用来检验苯酚,还可以检验其他酚类化合物。

其实生活中,很多物质中都存在酚类物质,由此教学推进到第四个教学环节。4: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广告:芬必得——酚咖片,展示酚类物质的用途。

酚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同时化工系统和炼焦工业废水中常常含酚类物质 ,是最常见的水体污染物。如何处理。

然后课堂就推动到了第5个教学环节——学以致用,整合提升。5:学以致用、设计实验方案分离含酚废水 展示工业流程图,学生通过分析工业流程图,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产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苯 酚

一、分子结构

二、物理性质

三、化学性质

1.弱酸性

2.取代反应

可对苯酚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

3.显色反应

遇FeCl3显紫色,可检验苯酚和Fe3+的存在四、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

第四篇:山东临清市四所高中高二化学教学设计 选修5 第3章 第1节 醇 酚(第1课时)(新人教选修5)

学校:临清第三高级中学 学科:化学 编写人:高国忠

审稿人:张磊

第三章第一节 醇 酚(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醇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研究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化学性质,要注意从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醇类的结构和性质,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已经了解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在复习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深入研究乙醇的取代、消去、氧化反应的基本规律,并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醇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分析醇的结构,了解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和科学观点。

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表格的数据,使学生学会利用曲线图分析有关数据并且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出相关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利用假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即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难点:醇的化学性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对醇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掌握大部分知识点本节的重点要放在醇的消去反应上。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醇的消去反应实验。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预习学案的填写,初步把握消去反应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2.教师的教学准备:实验仪器的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小组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引入]据我国《周礼》记载,早在周朝就有酿酒和制醋作坊,可见人类制造和使用有机物有很长的历史。从结构上看,酒、醋、苹果酸、柠檬酸等有机物,可以看作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含有氧原子的原子团取代而衍生成的,它们被称为烃的含氧衍生物。

[讲]烃的含氧衍生物种类很多,可分为醇、酚、醛、羧酸和酯等。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由所含官能团决定。利用有机物的性质,可以合成具有特定性质而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有机物,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板书]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 醇 酚

学生探究:

同学们已经学过乙烷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就是乙醇,那么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它属于哪类物质呢?是否含有羟基的有机物都属于醇类呢?这样把思路交给学生,通过让同学自己阅读课文了解酚类和苯酚,接着再问:如果甲苯的苯环或甲基上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又各属于哪类物质呢?最后讨论得出:含有羟基的有机物有醇类和酚类,羟基连在链烃(或环烃)的烃基上的是醇,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的是酚,然后让同学讨论:芳香醇与酚有何区别?下列哪些物质属于酚类? 通过练习,同学们对酚的结构有了深刻的理解。

醇:羟基与链烃基相连的化合物。如:C2H5─OH(脂肪醇)、─CH2─OH(芳香醇)。

最简单的脂肪醇——甲醇,最简单的芳香醇——苯甲醇,最简单的酚——苯酚。

学生归纳:

物理性质和用途: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沸点198℃,熔点-11.5℃,密度是1.109g/mL,易溶于水和乙醇,它的水溶液凝固点很低,可用作内燃机的抗冻剂。同时也是制造涤纶的重要原料。

[板书]丙三醇: 分子式:C3H8O3 结构简式:

[讲] 醇的命名原则:

1、将含有与羟基(—OH)相连的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根据碳原子数目称为某醇。

2、从距离羟基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

3、羟基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羟基的个数用“二”、“三”等表示。

[板书]

3、醇的命名

[随堂练习]阅读课本 “资料卡片”,用系统命名法对下列物质命名:

__2-丙醇___ _间位苯乙醇_ __1,2-丙二醇___

[讲]物理性质和用途:俗称甘油,是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密度是1.261g/mL,沸点是290℃。它的吸湿性强,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混溶,它的水溶液的凝固点很低。甘油用途广泛,可用于制造硝化甘油(一种烈性炸药的主要成分)。还用于制造油墨、印泥、日化产品、用于加工皮革,用作防冻剂和润滑剂等。[投影] [投影]表3-1相对分子量相近的醇与烷烃的沸点比较表:

[思考与交流]仔细研究课本P49表3-1数据,可以得出什么样结论:

[讲]醇分子中的羟基的氧原子与另一之间醇分子中的羟基的氢原子相互吸引,形成氢键,使醇的沸点高于烷烃,同样道理,使醇易溶于水。多增强。

[板书]

4、醇的沸点变化规律:

(1)同碳原子数醇,羟基数目越多,沸点越高。(2)醇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探究材料

[板书]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消去反应

[思考]什么是消去反应?

[投影]实验3-1 如图3—4所示,在长颈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约为l:3)的混合液20mL,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时暴沸。加热混合液,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投影]生成略有甜味气体,该气体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探究]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到170℃时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按课本P51图3-4组装好实验装置,开始反应,认真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反应中乙醇分子断裂的化学键是____。(2)如何配制反应所需的混合液体?

(3)浓硫酸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烧瓶中的液体混合物为什么会逐渐变黑?

(5)结合课本P51“资料卡片”思考:反应中为什么要强调“加热,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

(6)氢氧化钠溶液是用来除去乙烯气体中的杂质的,那么在生成的乙烯气体中会有什么杂质气体呢? [板书] 分子内脱水:C2H5OH CH2=CH2↑+ H2O [讲]需要注意的是(1)迅速升温至170℃(2)浓硫酸所作用:催化剂 脱水剂(3)配制浓硫酸与乙醇同浓硫酸与水。

[学与问]溴乙烷与乙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它们有什么异同?

[讲]都是从一个分子内去掉一个小分子,都由单键生成双键,反应条件不同,溴乙烷是氢氧化钠醇溶液,而乙醇是浓硫酸,170℃。

[讲]如果把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液共热的温度控制在140℃,乙醇将以另一种方式脱水,即每两个醇分子间脱去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的是乙醇

[板书]分子间脱水:C2H5OH+HOC2H5 C2H5OC2H5+H2O(取代反应)

[讲] 取代反应:乙醇与浓氢溴酸混合加热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乙烷。

[板书]

2、取代反应 C2H5OH +HBr C2H5Br+ H2O 断裂的化学键是C-O。

[投影]实验3-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然后滴加少量乙醇,充分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

3、氧化反应:乙醇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重铬酸钾溶液褪色,氧化过程:

[随堂练习]关于醇类物质发生消去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情况分析:

(1)以下醇类哪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_________________

那么,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类必须具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以上醇类哪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燃烧除外)?那么,能发生氧化反应的醇类必须具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讲]醇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羟基上,与乙醇的性质相似。当其与活泼金属反应时,羟基与氢气的定量的关系是2个羟基对应1个氢气。

[随堂练习]相同质量的下列醇分别跟适量的钠作用,放出H2最多的是()A.甲醇 B.乙醇 C.乙二醇 D.丙三醇

[讲]醇羟基在一定条件下(Cu或Ag作催化剂)可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其反应如下: [投影] ① ② ③

[板书]

三、醇的化学性质规律

1、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规律

[讲]羟基(-OH)上的氢原子与羟基相连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脱去,氧化为含有(的醛或酮。醇的催化氧化(或去氢氧化)形成 上必须有氢原子,否则该醇不能被催化氧化。)双键

双键的条件是:连有羟基(-OH)的碳原子[板书]①与羟基(-OH)相连碳原子上有两个氢原子的醇(-OH在碳链末端的醇),被氧化生成醛。2R-CH2-CH2OH+O2 生成酮。

2R-CH2-CHO+2H2O ②与羟基(-OH)相连碳原子上有一个氢原子的醇(-OH在碳链中间的醇),被氧化

③与羟基(-OH)相连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不能形成 双键,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九.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最大的特色在于以实验探究为手段,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处处铺垫,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一气呵成,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符合思维逻辑,符合认知规律。课堂教学引入巧妙,创设了新的情景,产生强烈的动机、激活了课堂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而且能够在课堂内较好的实施和完成,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的选择是合适的,教学设计的环节和期望都得到了实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看,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掌握了苯酚的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会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的唯物主义的思维观点和思维方法,突出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认真的,每一位学生都在进行思考,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补充,互相启迪。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五篇:《日本》教学设计(第2课时)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

(二)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6年

教材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 文地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使学生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目标:

1、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2、让学生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3、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和经济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利用空白日本板画,考查对日本各地理事物的掌握情况

/ 3(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势地形、气候特征)

(转折)日本经济实力居世界前三甲。可是,大家都知道,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日本国内经济已经陷入严重崩溃的局面。那日本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废墟中崛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经济。

二、学习新课:

(板书)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活动1]分析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件

1、观察P17图7.1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有何特点? 工业原料靠进口→资源缺乏(日本的国情最突出特点)

2、缺乏资源是日本的国情一。在生产中缺乏原料,怎么办呢?

3、日本本国内缺乏自然资源,靠进口原料进行生产。在运输过程中,日本会采用哪些交通方式呢?为什么?

采用海运。因为日本是岛国、多良港,海上交通便利。

4、思考:日本发达工业的有利条件还有哪些?(参见18页)

进口原料和燃料

科技力量雄厚

劳动力资源充足 [活动2]分析日本经济特征

识图7.14《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日本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2、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儿? 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

3、学生完成P18活动题第2题,思考:为什么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为什么不在日本海沿岸?

4、日本经济虽然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受国际市场影响大,世界经济危机时会沉重打击日本经济

5、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会产生什么问题? 地价、供水、供电、环境污染„„

6、它的对策是什么?

/ 3 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

7、这样做会给日本带来什么好处?对其它国家有何影响? „„

说明:教师通过这7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策和影响,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一国经济发展特征的基本方法。(板书)

三、东西兼容的文化 学生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1、民族(大和族)

2、文化东西兼容的证据(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小结作业 板书设计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件

进口原料和燃料、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资源充足

2、工业区分布

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

三、东西兼容的文化

/ 3

下载第三章第1节 醇 酚(第2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章第1节 醇 酚(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夜色》教案(第2课时) 泉峰小学 王广妹 课时目标: 1、复习文中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理解重点字词,会用......

    离子反应(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

    《位置》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方位词语左右表示的意思,能够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生活中经验认识自身的左右,以自身的左右为标准,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

    生态系统第2课时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1食物链和食......

    《工业》教学设计(第2课时)

    《工业》教学设计(第2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条。 2.读图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知道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部门及产品;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

    《嫦娥奔月》 第2课时教学设计

    《嫦娥奔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2.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通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第一课时 通分(一) 一 教学内容 通分(一) 教材第93 页的内容及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

    第2课时《左右》名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左右 中原区建三小学 雒贺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题、“做一做”的第1、2题以及练习二的第2、6题和“生活中的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通过让学生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