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1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5课时:《解方程(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5课时:《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5课时:《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第5课时:《解方程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类比等式变形的过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了解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

2、会用等式性质解形如x+5=12的简单方程。

3、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索等式的性质1。

教学难点: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具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叫方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解放程。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等式性质

师操作:在天平两侧各放一个5 克砝码。提问: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天两边关系吗?

提问:如果在天平一边加上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要是天平平衡,怎办?

提问:你还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教师呈现其他天平直观图,鼓励学生观察并写出等式。全班交流,概括出等式性质。

2、学习解方程

师板书x+2=10 问:用天平如何表示?

问:如何用刚才的知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2)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画出天平图。(师在解题示范时要注重“解”和“等于号”的书写要求。)

交代检验方法。

4、学生试着解方程。

y-7=12 23+x=45 解:y-7+7=12○□ 解: y= 组内交流收获和疑问。小组汇报。

三、达标反馈

1、教材69页第1题.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材69页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69页第4题。(1)指名说出各图的数量关系。(2)集体订正。

4、教材69页第5题。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

五、板书设计

解方程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x+2=10 解:x+2-2=10-2----方程两边都减去2 x=8 检验:8+2=10 y-7=12 解:y-7+7=12+7 y=19 检验:19-7=12

第二篇: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 柳翔熙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要通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观察、归纳得出移项法则.但学生刚学时不习惯用移项法则,而仍然借助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这是正常的,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后才能体会到移项法则的便利.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分三个课时完成,每课时所完成的具体任务不同.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熟悉运用等式性质一解方程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归纳得到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求方程的解.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出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解方程.

3.体会学习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必要性,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达标训练;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巩固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环节一:复习引入

内容:复习上节课用等式基本性质一解方程的过程,观察、分析、概括出移项法则.要求: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以小组形式交流各种解法,要说明这样解的依据.

(1)5x28 ;

解:方程两同时加上2,得5x2282.

也就是

5x=8+2.方程两边同除以5,得

x=2.此题学生可能会用差+减数=被减数的方法(2)5x28x .

解:方程两都加上28x,得5x228x8x28x

也就是

5x-8x=2.化简,得

-3x=2.2方程两边同除以-3,得

x=.3此题学生可能会用:被减数—差=减数;目的是把含有未知项放一边,已知数放一边. 设问1:在变形过程中,比较画横线的方程与原方程,可以发现什么? 设问2:上述变形过程中,方程中哪些项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怎样变的?

设问3:为什么方程两边都要加上2呢?第2小题在解的过程中两边加上28x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像这样把原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 后,从 一边移到,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思考:(1)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的目的是什么?

(等式的基本性质;移项使含有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的一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另一边)

目的:1.让学生在复习上课时内容、归纳出移项法则的过程中,体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解方程与用加减互为逆运算解方程的区别;同时让学生经历将算术问题“代数化”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提炼、归纳上升到一个规律变化的过程.实际效果:

学生通过利用等式的性质,加减逆运算关系,合并未知数系数等方法化为x=a的形式.

学生在归纳“移项法则”的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的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表现出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很强,由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用“移项法则”解方程的思维强于用小学逆运算关系解方程,基本能做到:移动的项变号,不移动的项不变号,对“移项”的实质理解也比较到位,“要移就要变,左右移,变符号”.存在问题:方程两边需要移动的项多于两项时,移项过程中有的同学出现“移项”与“项的换序”混淆.如:解方程:

35x3x; 2235 x3x1.——————(1)22 1

方程(1)中的清楚造成的.5没有移项,只是“换序”不应该变号.这就是对于移项的实质没有理解2环节二: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1】

1.把下列方程进行移项变形(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的左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右边)(1)4x35移项,得 ;(2)5x27x8移项,得 ;

(3)3x204x25移项,得 ;(4)13x3x5移项,得 ;

222.下列变形符合移项法则的是()

A.由53x2,得3x25 B.由10x5=2x,得10x2x5 C.由7x94x1,得7x4x19 D.由5x29,得5x92

目的:通过及时的训练落实移项变形,并由学生总结出移项的注意事项并归纳出移项法则. 总结:移动的项要

;移项通常是将,已知项 ;(移项法则)例1 解方程:(1)2x61;

解: 移项,得 2x16.

化简,得 2x5.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x(2)3x32x7.

解: 移项,得 3x2x73.

合并同类项,得

x4.

【达标训练2】

(1)4x39;

(2)4y23y;(3)3x204x25. 目的:通过例题分析,规范学生的书写步骤格式,并训练落实.(根据时间选做)2环节三:合作学习

内容:1.例2.解方程11xx3.4211xx3. 42 解: 移项,得

3x3. 4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或同乘以),得x4

43合并同类项,得

学生独立完成例2,学生互评(有哪些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出一个解方程的题,题型局限于本课时的题型,组内交换解答,组长负责检查,组员负责看解答结果如何.目的:1.学生自己出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本课时题型的一种掌握.2.学生互解对方题目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3.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协作、交流的过程,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实际效果:

1.我们看到学生在考虑解方程的问题时,也把有理数中各种数字的运算问题也做了迁移,有的学生还考虑到生活中会遇到的百分数问题.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达到了巩固的目的.环节四:巩固提高

内容:本节课后,随堂练习4个小题.目的:巩固本课时的内容.实际效果:

使用课堂检测的方式,限时完成.好的方面:8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问题方面:解类似下面的方程:-3x+1=x+1 时出现一些问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思想方法?

2.移项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还要学习移项法则呢?

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时的内容,归纳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法则”及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目的:让学生及时归纳那总结所学知识,及时反思,因为反思是进步的关键因素.实际效果:

学生不仅会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而且还会对课上感悟到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准确地应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伙伴优于自己的学习热情,学习策略,他们会互相借鉴,取

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环节六:布置作业.

习题5.3第1题

五、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注重“铺垫”与“打伏笔”,给后续教学留好生长点;本课时教学较为成功与上课时用等式基本性质一解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到位有很大关系.本课引导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引入与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由易到难,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化“新”为“旧”,这样一个研究数学的方法,会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给予启发和帮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移项法则的必要性,就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还学习去括号法则类似,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特别是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如让学生明白移项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还要学习移项呢?这样的问题可促进优等生的思考.

第三篇: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2.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要通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观察、归纳得出移项法则.但学生刚学时不习惯用移项法则,而仍然借助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这是正常的,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后才能体会到移项法则的便利.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分三个课时完成,每课时所完成的具体任务不同.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熟悉运用等式性质一解方程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归纳得到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求方程的解.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出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解方程.

3.体会学习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必要性,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达标训练;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巩固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环节一:复习引入

内容:复习上节课用等式基本性质一解方程的过程,观察、分析、概括出移项法则.要求: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以小组形式交流各种解法,要说明这样解的依据.(1)5x28 ;

2282解:方程两同时加上2,得5x.

也就是

5x=8+2.方程两边同除以5,得 x=2.此题学生可能会用差+减数=被减数的方法

(2)5x28x .

解:方程两都加上28x,得5x228x8x28x

也就是

5x-8x=2.化简,得

-3x=2.方程两边同除以-3,得

x=23.此题学生可胼会用:被减数—差=减数;目的是把含有未知项放一边,已知数放一边. 设问1:在变形过程中,比较画横线的方程与原方程,可以发现什么? 设镹2:上述变形过程中,方程中哪些项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怎样变的?

设问3:为什么▹程两边都要加上2呢?第2小题在解的迅程中两边加上28x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像这样把原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 后,从 一边移到,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思考:(1)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的目的是什么?

(等式的基本性质;移项使含有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的一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另一边)

目的:1.让学生在复习上课时内容、归纳出移项法则的过程中,体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解方程与用加减互为逆运算解方程的区别;同时让学生经历将算术问题“代数化”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提炼、归纳上升到一个规律变化的过程.实际效果:

学生通过利用等式的性质,加减逆运算关系,合并未知数系数等方法化为x=a的形式.

学生在归纳“移项法则”的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的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表现出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很强,由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用“移项法则”解方程的思维强于用小学逆运算关系解方程,基本能做到:移动的项变号,不移动的项不变号,对“移项”的实质理解也比较到位,“要移就要变,左右移,变符号”.存在问题:方程两边需要移动的项多于两项时,移项过程中有的同学出现“移项”与“项的换序”混淆.如:解方程: 1 3232x3x5252;

1.——————(1)x3x

52方程(1)中的清楚造成的.没有移项,只是“换序”不应该变号.这就是对于移项的实质没有理解

环节二: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1】

1.把下列方程进行移项变形(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的左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右边)(1)4x(3)3x35移项,得 ;(2)5x27x8移项,得 ;

移项,得 ;(4)132x3x52204x25移项,得 ;

2.下列变形符合移项法则的是()

A.由53x2,得3x25 B.由10x5=2x,得10x2x5 C.由7x94x1,得7x4x19 D.由5x29,得5x92

目的:通过及时的训练落实移项变形,并由学生总结出移项的注意事项并归纳出移项法则. 总结:移动的项要

;移项通常是将,已知项 ;(移项法则)例1 解方程:(1)2x61;

解: 移项,得 2x16.

化简,得

2x5.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x(2)3x32x7.

解: 移项,得 3x2x73.

合并同类项,得

x4.

【达标训练2】(1)4x39

(2)4y23y;(3)3x204x25.

目的:通过例题分析,规范学生的书写步骤格式,并训练落实.(根据时间选做)环节三:合作学习

内容:1.例2.解方程解: 移项,得 14x14x1212x3.x3.

合并同类项,得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43443x3.

(或同乘以),得x4

学生独立完成例2,学生互评(有哪些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出一个解方程的题,题型局限于本课时的题型,组内交换解答,组长负责检查,组员负责看解答结果如何.目的:1.学生自己出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本课时题型的一种掌握.2.学生互解对方题目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3.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协作、交流的过程,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实际效果:

1.我们看到学生在考虑解方程的问题时,也把有理数中各种数字的运算问题也做了迁移,有的学生还考虑到生活中会遇到的百分数问题.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达到了巩固的目的.环节四:巩固提高

内容:本节课后,随堂练习4个小题.目的:巩固本课时的内容.实际效果:

使用课堂检测的方式,限时完成.好的方面:8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问题方面:解类似下面的方程:-3x+1=x+1 时出现一些问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思想方法?

2.移项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还要学习移项法则呢?

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时的内容,归纳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法则”及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目的:让学生及时归纳那总结所学知识,及时反思,因为反思是进步的关键因素.实际效果:

学生不仅会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而且还会对课上感悟到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准确地应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伙伴优于自己的学习热情,学习策略,他们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环节六:布置作业.

习题5.3第1题

第四篇: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解方程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68-69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认识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通过天平初步掌握了有关等式、方程的意义。基于上述情况,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天平的变化,在观察中再次感受天平平衡的条件,从而找出一些等式,再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寻找这些等式变化的特点,进而发现等式的性质。这样的设计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合作探究和讨论中总结,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解方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天平称物,学生曾在科学课和低年级认识质量单位时了解过。但把天平称物的变化现象与数学的等量关系相结合,以前从没有了解过。但学生有观察、分析、迁移的学习能力,有着对等量关系,数学式子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课教学就恰好地利用学生这些能力来理解等式的性质,从而解决解方程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天平的变化,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教学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变化,经历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问题解决:在观察、合作探究、讨论等活动中,发现等式的性质,发展了抽象能力,并从中体会数学的建模思想。

4.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运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X±a=b。

六、教学难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

七、教学准备:课件、题单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4+x=7 • 8y • 4+2.5=6.5 • 9+x>13 • y+3=5 • x+283=642

2、提问:你想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是多少吗?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种方法,能够又快又准求出未知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学习,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情境观察,探究规律

活动一:天平两侧加相同的质量

1、PPT演示:此时天平怎样?说出等式(5=5)

2、PPT演示:再看这个天平两边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么样?还

能再说出一个等式吗?(5+2=5+2)

3、PPT演示:再看这个天平,天平怎样?说出等式。(X=10)

4、PPT演示:天平两侧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再说出一个等式。

(X+5=10+5)

5、提问:想象一下,如果两边都加上10g的砝码,天平会怎样?15g、20g呢?

6、合作探究:根据这两组天平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

7、生汇报。

8、教师小结并板贴。板贴:天平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追问:都是指什么?相同是指什么?)

活动二:天平两侧减相同的质量

1、猜测:如果天平两侧同时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还会平衡吗?

2、验证: ①先请同学们看一下学习提示。②生独立完成3、检测:学生板书。①对照大屏幕看等式是否正确

②学生汇报发现。

4、教师小结并板贴。板贴: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5、合作探究:现在我们抛开天平不看,只看这四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跟小组同学说说。

6、学生汇报。

7、教师小结并板贴等式的性质。板贴: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成立。⑴齐读 ⑵提读 ⑶把等式的性质说给同桌听听。

8、小练习:出示三道判断题。

⑴ 由等式X+6=23到等式X+6-6=23-3仍然成立。⑵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⑶ 由等式X+13=20到等式X+13-13=20+13仍然成立。

9、提问: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等式的性质,那你们会运用吗?

【设计意图:利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突显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1、PPT出示:X+2=10 提问:X+2=10中X是多少?

强调:这是利用我们以前学习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追问:能不能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呢?自己试着解一解,在解的时候也可以参考左边的示意图。

2、学生板书①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他的?

②如果没有,老师可有问题你是根据什么求出x呢?为什么两边都减2呢?为什么不减3?为什么不减5? ③你学会了吗?与同位说一说。

3、解方程不仅要注意方法,还要注意书写。

板演强调: ①解字 ②等号 ③口头检验

4、这才是解方程完整步骤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解方程

(一)5、会解方程了吗?请同学们运用等式性质解下面两道方程。

Y-7=12 23+X=45

6、学生板书并汇报。

7、练习:用嘴快速说出解方程的过程。

8、探讨:在解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在等式两边加相同的数?什么时候在等式的两边减相同的数?

9、学生汇报。

10、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总结的很到位。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探究,并在老师引导下使学生领会解方程的方法,并学会解方程的书写格式,验证方法。】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首先我们根据天平的变化,理解了等式的性质。

能够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总结:解方程分哪几部呢?边总结边出示顺口溜 • 首先要把解字写 • 等号两边同运算 • 过程要把等号齐 • 结果代入方程验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较系统的回顾。】

(五)课堂小测验

这节课真是收获满满,最后老师想考考你们,请看题单的反面,请同学们自己看图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九﹑板书:

解方程

(一)天平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x+2=10 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解:x+2-2=10-2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x=8 的数,等式仍成立。

十、教学反思:

第五篇:5.2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课题课时:5.2解方程

(二)课型:新授

授课教师:崇仁一中

陈永华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出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解方程.

3.体会学习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必要性,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达标训练;第三环节:合作学习;第四环节:巩固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环节一:复习引入

内容:复习上节课用等式基本性质一解方程的过程,观察、分析、概括出移项法则.要求: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以小组形式交流各种解法,要说明这样解的依据.(1)5x28 ;

2282. 解:方程两同时加上2,得5x

也就是

5x=8+2.方程两边同除以5,得

x=2.此题学生可能会用差+减数=被减数的方法(2)5x28x .

解:方程两都加上28x,得5x228x8x28x

也就是

5x-8x=2.化简,得

-3x=2.方程两边同除以-3,得

x=23.此题学生可能会用:被减数—差=减数;目的是把含有未知项放一边,已知数放一边. 设问1:在变形过程中,比较画横线的方程与原方程,可以发现什么?

设问2:上述变形过程中,方程中哪些项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怎样变的?

设问3:为什么方程两边都要加上2呢?第2小题在解的过程中两边加上28x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像这样把原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 后,从 一边移到,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思考:(1)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的目的是什么?

(等式的基本性质;移项使含有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的一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另一边)

目的:1.让学生在复习上课时内容、归纳出移项法则的过程中,体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解方程与用加减互为逆运算解方程的区别;同时让学生经历将算术问题“代数化”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提炼、归纳上升到一个规律变化的过程.实际效果:

学生通过利用等式的性质,加减逆运算关系,合并未知数系数等方法化为x=a的形式.

学生在归纳“移项法则”的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的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表现出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很强,由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用“移项法则”解方程的思维强于用小学逆运算关系解方程,基本能做到:移动的项变号,不移动的项不变号,对“移项”的实质理解也比较到位,“要移就要变,左右移,变符号”.存在问题:方程两边需要移动的项多于两项时,移项过程中有的同学出现“移项”与“项的换序”混淆.如:解方程: 1 3232x3x5252;

1.——————(1)x3x

方程(1)中的清楚造成的.52没有移项,只是“换序”不应该变号.这就是对于移项的实质没有理解环节二: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1】

1.把下列方程进行移项变形(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的左边,常数项集中于方程的右边)(1)4x(3)3x35移项,得 ;(2)5x27x8移项,得 ;

移项,得 ;(4)132x3x52204x25移项,得 ;

2.下列变形符合移项法则的是()

A.由53x2,得3x25

B.由10x5=2x,得10x2x5 C.由7x94x1,得7x4x19 D.由5x29,得5x92

目的:通过及时的训练落实移项变形,并由学生总结出移项的注意事项并归纳出移项法则. 总结:移动的项要

;移项通常是将,已知项 ;(移项法则)例1 解方程:(1)2x61;

解: 移项,得 2x16.

化简,得

2x5.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x(2)3x32x7.

解: 移项,得 3x2x73.

合并同类项,得

x4.

【达标训练2】(1)4x39;

(2)4y23y;(3)3x204x25.

目的:通过例题分析,规范学生的书写步骤格式,并训练落实.(根据时间选做)环节三:合作学习

内容:1.例2.解方程解: 移项,得 14x14x1212x3.x3.

合并同类项,得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43443x3.

(或同乘以),得x4

学生独立完成例2,学生互评(有哪些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出一个解方程的题,题型局限于本课时的题型,组内交换解答,组长负责检查,组员负责看解答结果如何.目的:1.学生自己出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本课时题型的一种掌握.2.学生互解对方题目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3.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协作、交流的过程,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实际效果:

1.我们看到学生在考虑解方程的问题时,也把有理数中各种数字的运算问题也做了迁移,有的学生还考虑到生活中会遇到的百分数问题.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达到了巩固的目的.环节四:巩固提高

内容:本节课后,随堂练习4个小题.目的:巩固本课时的内容.实际效果:

使用课堂检测的方式,限时完成.好的方面:8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问题方面:解类似下面的方程:-3x+1=x+1 时出现一些问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思想方法?

2.移项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还要学习移项法则呢?

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时的内容,归纳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法则”及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目的:让学生及时归纳那总结所学知识,及时反思,因为反思是进步的关键因素.实际效果:

学生不仅会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而且还会对课上感悟到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准确地应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伙伴优于自己的学习热情,学习策略,他们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环节六:达标检测

习题5.3第1题

下载第5课时:《解方程(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5课时:《解方程(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第册教科书第18页例1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

    第5课时 《包装》教学设计

    第5课时《包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40-41 教学目标: 1、 根据具体情境体会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 3、 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培养估算习惯。......

    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一)教学设计

    解方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天平,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单的方程。......

    《解方程》教学设计

    《解方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67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

    《解方程》教学设计

    《解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解形如x+a=b, x-a=b 的方程,会检验-一个具体......

    《解方程》教学设计

    《解方程》教学设计 龙江中心小学杜华仁2014、12、3 教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

    解方程教学设计

    解方程教学设计 焦村镇辛庄小学 尚旭东 教学内容:第九册教材57——5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2、 3、 知识目标: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的解方程......

    《解方程》教学设计

    ——三岔河镇2009—2010学年上学期数学课堂教研课赛 《解方程 》教学设计 太平明德小学 太灿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8、59页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