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技术之关于蝴蝶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
小组成员:
毋笑蓉 张云燕 李晓楠 郭晓媛
数计学院1105班 2013年11月21日
《蝴蝶》教学设计
1、学习者分析
本课程面向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1)学习者具有的一般特征和态度
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已经加强,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正在培养综合地考虑问题和融会贯通各科知识的习惯。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和目标技能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知识结构上开始转向感性领悟理性思考,可以通过情景还原其想象中的意境,加深学生对蝴蝶的认知。
2、教学目标分析
按照目标的“整体性、情境性、层次性”的要求,将目标分层为层次较低的知识目标,层次较高的能力目标以及涉及学习态度的情感目标三部分。①知识目标
通过室外观察蝴蝶,对蝴蝶有个基本的了解;
通过制作蝴蝶标本,搜索图片资料,提高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
②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分析、交流,提高他们学习每一类事物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搜集,掌握准确筛选信息的方法;
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过程,掌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蝴蝶的学习,使学生们具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通过合作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与他人积极合作意识,培养其合作精神。
3、学习内容和任务
① 掌握蝴蝶的种类、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繁殖过程等; ② 小组讨论关于蝴蝶的一切,小组间互相评价,然后组内进行自我评价,取长补短,老师适当的补充纠正,点评;
③ 使学生们通过对蝴蝶的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其他昆虫以及其他事物的方法;
④ 由蝴蝶及蝴蝶的生活环境,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增强对大自然保护意识。
4、学习情境创设
(1)导入新课
讲述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美丽爱情故事;观赏我国的舞蹈《采茶扑蝶》:一群少女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追逐上下翻飞的彩蝶、花美、蝶美、人美,诚然是一首美的颂歌。
“花为谁开,蝶为谁来,花引蝶吸蜜,蝶为花传粉,两相情愿,各受其益”,引出蝴蝶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带着对蝴蝶的好奇去自主学习与探索。
(2)提出问题
蝴蝶的种类有哪些? 蝴蝶的外形特征是什么? 蝴蝶与蛾的区别是什么?
蝴蝶是怎样繁殖生活的,又是如何防御天敌的?
(3)执行任务,解决问题
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让学生自己捕捉蝴蝶,制作蝴蝶标本,然后观察蝴蝶的外形及行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搜集关于蝴蝶的图片,查阅关于蝴蝶的资料,手巧的同学可以自己剪纸蝴蝶,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互联网。
5、学习策略设计
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和学习者分析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实际策略如下:
搜索策略:独立搜集资料图片,分析问题。
讨论策略:课堂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蝴蝶的理解。
协同策略:学生之间分组配合,合作完成对蝴蝶的捕捉,标本制作。自我评价策略:学生在小组间互评之后也要自我评价。
6、学习资源提供
① 内容资源:课本内容以及课外读物或者网上搜索的相关知识;
② 图片资源:在网上下载一些动态或静态的蝴蝶的图片以及蝴蝶繁殖的图片;
③ 音频资源:在网上下载相关视频,加深学生蝴蝶生活习性的认识。
7、教学流程图
开始故事:视频:《梁祝化蝶》《采茶扑蝶》图片资料提出问题实地观察教师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图片,查阅知识教师分析,点评小组讨论,分组合作教师对协作学习引导、监督学生根据协作学习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补充概述知识点,总结方法并挖掘深层意义对学生的协作学习评价结果加以总结,提出指导意见。结束
8、教师总结与强化
在该阶段教师可结合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总结和重现有关的重点知识,让学生在任务结束后对于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巩固;同时对于没有涉及或涉及较少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性的讲解和拓展,并与学生所完成的任务加以联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9、学习评价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非常注重评价的设计,而且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设计。
本案例设计两类评价,一类是对学生任务执行过程的评价,一类是对学生完成质量的评价,在每类评价中都会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权重。
除了教师可以进行评价外,学生也要参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在评价交流阶段,给每个学生发放评价单,让完成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
第二篇:技术取向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设计
《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介绍】
该内容是研究课题——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07JA880008)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教师培训内容,是有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自编课程教材。
【课时安排】
《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培训内容共计4个课时(180分钟)
课时1:理论学习——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思路、步骤、方法(50分钟)课时2:案例分析——“圆柱表面积”应用题设计过程剖析(50分钟)
课时3、4:实践操作——“搭配中的学问”(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课件设计实战(80分钟)
【学员分析】
培训学员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所属学校均有比较完备的多媒体实验环境(配备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且参加培训的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偶尔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授课、评课等教育教学工作。另外,这些教师已参加(或参与)过有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培训,并且具有系统完成某一学科内容多媒体公开课(展示课、说课)经历的教师。
【内容分析】
课时1:理论学习——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思路、步骤、方法(50分钟)
这一课时内容主要是介绍“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思路、步骤与方法,多属于程序性知识,侧重于帮助学习者在领会技术取向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掌握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学习目标】
课时1:理论学习——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思路、步骤、方法(50分钟)(1)知识目标:能够识记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概念,说出这种设计所包括的步骤,并区分辨认出此类设计与其他设计的差异;
(2)技能目标:能够按照设计步骤,口述某一学科知识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实现过程;
(3)情感目标:能够领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形成正确的技术观。
【重点难点】
课时1:理论学习——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思路、步骤、方法(50分钟)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培训教师领会技术取向的设计理念,难点在于帮助培训教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保持一统原则。
【教学方式】
按照培训内容和重点的划分,三个课时的培训方式如下: 课时1:专题讲解,构建框架 课时2:案例剖析,交流互动 课时3、4:任务实践,创新体验
【准备材料】
课时1:理论学习——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思路、步骤、方法(50分钟)(1)《技术取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培训印刷材料;(2)《圆柱表面积》应用题设计制作案例材料;(3)培训内容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问候致谢
各位老师,你们好!非常感谢你们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能参加此次培训活动!
二.激活学习情景
(所用时间:3分钟)各位老师,在我们日常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大家肯定都参加过,或者看见我们周围的老师参加各个层次的优秀课、公开课、示范课等评选活动吧,无论是乡镇教育办、县区教育局,还是省市地区组织的。(学员交流,思考回答)
既然我们都有参加,或看见过别人这些活动的经历,那我们想一想:这些评选活动主题都有些什么呢?(学员交流,思考回答)是不是这些活动的主题中都有“渗透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字眼?
另外,大家回想一下,参赛教师讲课的环境是不是都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等设备,都需要大家在这些赛讲、评选过程中制作课件?(学员交流,思考回答)并且在评委评选时,各位参赛老师“恰当、巧妙、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往往也是打分的一个重要指标。
那么,回想一下,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我们都要考虑哪些方面的要素?都要做哪些准备?我们有没有一个比较系统、比较简易的制作步骤呢?(学员交流,思考回答)
【归纳】选择教学内容、选择使用什么技术制作(一般都是PPT演示文稿)、书写教案、准备素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开始制作、讲课试用、修改使用等。
三.回顾先前知识
大家想一想,以前我们在书写教案(或教学设计)时,通常是不是有一个比较模式化的步骤?(学员思考)我们看一看下面这个流程图,与我们以往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时采用的方法步骤有哪些联系?(学员观察,独立思考)
【展示“教学设计流程图”】
图1 教学设计流程图
【归纳】大家是不是发现,图中所展示的流程图很像我们通常教案设计的流程,即教学设计图。另外,我们在制作课件时,是不是也隐隐约约收到这个图示的指导?既然课件是一种教学设计的产品,那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就要遵循“教学设计流程图”的指导,考虑到设计的方方面面,同时按照一定的制作流程完成课件。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件制作的一般流程图,请大家看演示文稿,一边观察一边对照自己制作某一课件的过程和步骤。
【展示“课件制作的一般流程图”】
【提问】这个课件制作的流程图对于我们制作课件的指导意义大吗?都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学员交流,思考回答)
【归纳】我们再认真地观察下这个流程图,从项目定义,即选定学科知识内容,到修改、最终的课件生成,为我们学习制作课件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对于我们系统规范的进行课件设计制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经过一两次的课件制作实践,就能顺利掌握这个流程图。但是,经过大量的跟踪调查,观察访谈,我们发现:仅仅掌握课件制作的流程图还不够,对于特定学科、特定知识点的课件制作,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设计课件帮助教师实现“更好地教”,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学”。然而,大部分老师制作的课件却未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处于演示、展示,课本搬家的、比较低级的层次,真正能够实现课件促助学教的功效的少之又少。
图2 课件制作流程图
比如说,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数学建模”,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教材中概念、定理、规则,都是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内部过程,这是他们开展有效学习的实质。那在座的数学老师想一想:我们在制作课件时,有没有考虑学生简历概念模型的一般过程?有没有把课件的助学作用细化为促进数学概念建模的各个阶段?
(学员交流,思考回答)
(所用时间:7分钟)四.新知呈现,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技术取向的课件设计”就是要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大家在掌握课件制作一般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的一些关键思想和方法,五.新知讲解,解决问题 技术取向的教学设计是从“技术是否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理想方案”出发,以技术应用策略为设计核心,旨在利用技术解决教学中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问题,而不是综合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案。其设计步骤主要包括:
1.确定技术是否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理想方法
【举例】先给大家举个真实的案例,在我们西部地区的小学,孩子们,尤其是农村小孩,他们在学习《海底世界》、《鲸》等课程时,因为他们没有见过真实的大海,没有见过真实的鲸鱼,教师仅仅使用课本、黑板、粉笔和语言很难帮助学生构建起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一个世界?鲸鱼到底是怎么喷水的?为了解决这个具体的教学问题,我们就可以把影视录像、图形图片、音频动画等材料整合到课堂中,通过大屏幕的直观展示,加上教师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从上面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考虑“技术是不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时,最关键的是弄清楚我们所处的教学境脉中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比如上面实例中谈到的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起海底世界的情景”,而教学实际是“没有足够的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情景构建”。为了这个实际问题,我们不能把孩子们都带进海洋博物馆、更没条件把真实的海底世界搬进教室,在考虑其他方式之后,我们结合学校实际,试图通过视频影像、音响、多媒体展示技术,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创设出一个虚拟的海底世界,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当然,这里的教学问题包括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开展教学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其次,是针对这些具体的教学问题,通过与以往方法的比较,提出试图运用技术解决的方法,并认真分析拟采用技术的特性,明确选用技术方法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优势,以确保技术使用的有效性。比如视频具有表现事物细节的能力,适宜呈现一些对学习者感觉比较陌生的事物,动画有利于描述事物运动、变化过程。
2.明确目标和评价方法
按照教学问题解决的具体要求、制约教学问题解决的相关因素,以及教学问题产生的机制深入分析设计课件的具体目标,明确课件设计制作的详细目标,并建立课件效能的系统评价体系。
【举例】在制作下面数学应用题的多媒体课件自学材料时,【展示题目内容】 题目1压路机的滚筒是个圆柱形,长1.5米,横截面半径是0.6米,以每分钟滚动5圈的速度前进,请问每分钟能压多大面积?
我们明确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问题表征”,而问题表征通常包括“引起注意,理解问题情境——选择分类,提取核心信息——激活图式,进行结构表征——整合信息,形成解题方案”四个阶段。那么,我们设计课件的目标就是争取在学生应用题问题表征的四个阶段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一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我们就要相应地考察我们所设计制作的课件是不是有助于学生四个阶段的问题表征,助学作用程度如何,这些就自然成为后面课件助学效果评估的指标。
3.确定技术整合策略
所谓技术整合策略就是指用技术支持什么教学活动。如用计算机辅助练习系统帮助支持提高学员操作的自动化水平、用微格教学系统矫正师范生的讲课水平等都属于技术整合的策略。另外,整合策略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技术本身、内容、教学模式、和活动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学生只是学习相关的基本概念、熟练某种技能,目的是通过考试或测试,那么可以考虑选用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等教学模式。如果要求学生发展全面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进行深刻思考,那么可以选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教学模式。
(1)根据目标、学生的特点、教学设施等情况,选用教学方法
如果目标涉及的只是单一学科或知识点的内容,那么教学方法可以是直接的讲解与呈现的方法;如果目标涉及到多学科或多个知识点的内容,那么教学方法最好是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比如说在“圆柱表面积”应用题自学材料中,其设计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归纳出此类应用题解答的一般思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课件中除了题目自身的设计之外,还链接了“圆柱表面积的组成”、“圆柱表面积常见题目”等相关内容,以保证各个层次的学习者都能通过课件的自主学习有所提高。
(2)确定技术支持教学的方法,制作课件
针对第二阶段课件设计的具体目标,确定如何选择媒体要素、如何表征知识内容、准备哪些素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选用什么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制作出试测课件。
【举例】在第二部分那个实例中,我们考察一下学生问题表征“引起注意,理解文字情境”阶段,是如何通过课件设计实现预期目标的。
通过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理论学习,我们打算从下面四个方面出发,已达到帮助学生“引起注意,理解问题情境”的目标。
a.图文结合,利用动画效果引起学生注意,通过连续的动态标记帮助学生保持阅读题目的注意力;
b.标记题目中的关键词汇,尤其是与“圆柱表面积”相关的特征词汇,以及题目中隐含的类似“圆柱”的事物,如水桶、压路机的滚筒等;
c.关注相关概念、专业术语的表述,尽量增添相关提示帮助学习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d.淡化数字对问题情境的影响,下划线跳过相关数字描述;
图3 “引起注意,理解文字情境”阶段设计效果
同时,我们会自然生成一个有关考察a、b、c、d四种方法应用效果的评价体系,比如对于“a.图文结合,利用动画效果引起学生注意,通过连续的动态标记帮助学生保持阅读题目的注意力”来说,我们在课件试用时就应该考察学生在看到课件中图文结合、动画效果后,是否能够帮助其保持阅读题目的注意力,作用程度如何。
4.准备教学环境和评价
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安排,邀请学科专家、教研室其他教师、学生等参与教学效果评估,制作评价工具等工作。特别强调的是,在开展课件试教前,一定要告知各位评委(专家、同仁、学生等)课件设计的详细意图。5.修订整合策略
结合前端分析、设计制作、教学实践,以及课堂评估的建议,修订课件。【提问】大家了解这种设计思路了吗?(学员交流,思考回答)
【归纳】通过前面的讲解,大家不难看出,技术取向的课件设计的关键环节是第(1)和第(2)两个步骤,只有我们从平时的教学实际问题出发,考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否能够优化教学,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教学问题存在的各类因素,图4 技术取向的课件设计模式
(所用时间:35分钟)六.交流讨论,拓展思考
思考题目:请各位老师对比以前制作课件的思路(方法、步骤),谈谈这种设计思路的优点和不足;假如制作课件采取这样的思路,各位都有哪些现实困难,还需要哪些帮助?
第三篇:浅谈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浅谈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多媒体技术》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应用。针对课程包含的内容广而杂、知识更新较快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加以改进,以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为突破点,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文中选取色彩与图像部分的内容,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方法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4-6708(2010)28-0234-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之一,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这一类的课程。不同于《Flash》、《Dreamweaver》等操作软件类的课程,《多媒体技术》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应用。多媒体的知识更新较快,掌握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当更多地放在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上,而非最新多媒体软件的操作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跟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步伐。教学设计与分析
1)教学过程设计侧重知识点的引入。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多媒体技术已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多媒体知识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甚至有所应用。所以多媒体技术的理论教学应当更多地采用“举例――设问――引入――讲解――归纳”的讲授方式。这种设计方式侧重于知识点的引入。从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进而讲述原理,这才使得知识有了根源,追根溯源,从而避免了就事论事。
2)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知识点的过渡。课程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可能一时解决不了,要能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由一个概念联系到另一个概念,环环相扣,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最终引出问题的实质。这个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关联,又能把涉及的概念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使得知识前后联系,遥相呼应,从而避免了孤零零的去讲述某一个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结合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补充适量的课外知识。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来说,带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求知欲强烈。在教师讲解时能结合实际问题来理解事物的本质,最终思考出怎样解决问题。这种教法旨在让学生领会“知识源于生活,最终融入生活”的理念,也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启示学生凡事都要多问个为什么,打破常人的思维。才能有所创新。
4)课程内容的讲解力求通俗易懂,技术层面上不涉及详细介绍复杂的数学、物理和电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重在让学生理解原理。技能层面上不涉及讲解技能的操作细节,重在介绍功能、特点、一般性的方法。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以幻灯片为基础,在讲述难点时。以板书为辅助手段进行讲解。讲授时多采用图示、图表等直观手段描述课程内容,必要时使用实物演示和操作演示,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课程教学案倒
色彩与图像部分的内容介绍了色彩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数字化图像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数字图像的一般处理方法及相关处理软件。以下选取该部分内容作为课程教学案例加以分析。
2.1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学习色彩与图像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色彩及色彩的三要素,掌握色彩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中的色彩模式,理解分辨率、颜色深度等数字图像的有关概念,理解图像数字化的过程。
2.1.1 知识结构
色彩:自然界中的颜色一三原色体系一色彩三要素(色调、亮度、饱和度)一多媒体系统中的颜色模式(RGB、CMYK):
图像:图像分辨率―像素一颜色深度(图像深度)一图像的数字化―采样一量化一屏幕分辨率一图像的分类(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一动画、视频)一图像的格式。
2.1.2 突出重点
多媒体系统中的颜色模式。因为要学习的是计算机中的图像,所以色彩作为辅助知识要结合到多媒体系统中,这就需要了解计算机中的色彩模式。在计算机中衡量数字图像的两个基本指标是图像分辨率和颜色深度。而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和颜色深度。
2.1.3 突破难点
在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中,采样和量化涉及到少部分数学、物理知识,讲授时不详细介绍复杂的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重在让学生理解数字化过程的原理。
2.1.4 补充知识点
在颜色模式中,除了介绍的RGB和CMYK模式之外,还有一种计算机软件中常见的HSL色彩模式。
2.1.5 与已有知识的联系
在图像分辨率概念中涉及到像素的知识,在图像分辨率应用中涉及到多媒体设备的分辨率概念。
2.2 教学过程设计2.1 以讲述“色彩”为例
举例: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
设问: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种颜色?是物体本身就具有这种颜色么?使用“情境教学法”,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人手。
引入知识点:在自然界中。物体本身没有颜色,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由于物体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了某些波长的光线所致。色彩是人的视觉系统对可见光的感知结果,颜色只存在于眼睛和大脑中。那么计算机是如何记录色彩的?
讲解:多媒体系统中的颜色模式。
归纳:颜色模式的应用。
2.2.2 以讲述“图像”为例
举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衡量图像是否清楚。
设问:那么怎样判别图像的质量呢?
引入:图像清晰度
讲解:图像分辨率
知识点过渡:具有同样分辨率的图像,为什么有的色彩丰富,有的单调(如黑白图像)呢?
讲解:颜色深度
知识延伸:图像显示大小与屏幕分辨率的关系
归纳:图像与其它分辨率结论
多媒体技术课程包含的内容广而杂,要在一门课程当中将这些纷繁复杂的知识梳理清楚,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获得应用技能,必须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加以改进,以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为突破点,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最终达到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及基本知识,掌握多媒体的基本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等著,多媒体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第四篇:第一单元 第二节多媒体技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第二节多媒体技术教学设计
2005-08-30 16:24, 定安中学 傅蕾丝, 4173 字, 0/1097, 原创 | 引用
多媒体技术应用 第一单元 第二节多媒体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题目】 第二节 多媒体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初步认识,了解数据冗余和压缩的简单原理。掌握各种媒体的数字化表示和存储的一般知识。
过程与方法: 能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能从实践中归纳多媒体的含义和分析多媒体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媒体和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辩证地认识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 2学时。
【教学组织】本节内容为该选修课程的开篇,以认识和感受为主。因此,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网络教室;软件环境:电子学习档案袋,典型多媒体作品,配套光盘。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身边的媒体,并进行归纳分类。理解多媒体的概念,由典型案例分析和总结多媒体的特征 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从不同渠道获取文字,图像,声音,还有视频等,那么这些如何处理的呢。而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许多信息都是非数字化的,如报刊、书籍、照片和电视等。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首先是要将信息数字化,只有用0和1表示的信息才能被计算机编 码、存储和处理,进而发挥出数字化处理和传输信息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所涉及的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这些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都有自己的数字化表示和存储方式,它们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
(二)讲解新课
1、文本
尽管我们现在使用的媒体非常丰富,但文本仍是我们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媒体。如《水浒传》这样的名著,其文字表达魅力是任何一种其他媒体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媒体信息 的数字化首先实现的是文本的数字化表示。文本是一种用文字、数字和符号表达信息的方式。为了用计算机对文本信息进行处 理,人们对文本中常用的文字、数字和符号等进行了数字化编码,即字符代码。目前,国际通用的信息交换字符代码是ASCII 码,即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它用一个 字节的低7 位表示,共有128 个编码,分别表示大写英文字母、小写英文字母和西文标点 符号等。例如:字母“A”的ASCII码用二进制表示为01000001,而转换为十进制时则为65。计算机对汉字的编码与ASCII 码不同。按照1980 年中国国家标准局颁布的国标 GB2312 叶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曳基本集规定,汉字编码采用区位码,所收录的 763个汉字共分94 个区,每个区有94 个位,每个汉字由区号和位号惟一确定。例如:“啊”字位于16 区01 位,故其区位码为1601。区位码在存储时,区码和位码各占一个字 节,即一个汉字用两个字节存储。
相关知识
2.图形
很多人小时候都喜欢信笔涂鸦,至今仍有人乐此不疲,喜欢画一些卡通人物.可见,图画是我们经常接触的媒体.使用计算机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通过鼠标或绘图板等输入设备在计算机上绘制各种图形,计算机会记录我们画的直线、曲线、颜色、位置和形状等内容,并将它们转换成一系列绘图指令,以文件形式存储,形成矢量图(Vectorgraph).矢量图在显示和打印时也是按照绘图内容的指令绘制出来的,即使随意改变其大小,也不会失真.因此,用数字编码记录绘图指令的矢量图所占存储空间小,一般多用于辅助设计,如广告徽标、标识设计和工业辅助设计等.用基于矢量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设计完成的.人们感觉非常新奇的一些电影特技画面也是用基于矢量图的动画设计软件制作的,那超乎寻常的效果给人们带来亦真亦幻的感觉.3.图像
(1)位图
根据图的表示和存储方式不同,除矢量图外还有另外一种由许多点组成的点阵图,我们称它为位图(Bitmap),构成位图的点称为像素(Pixel)。位图与我们生活中的手工“十字绣”(如图1-2-2 所示)很相似。下面,我们以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太极图为例,看一看位图是如何存储的。将一个网格叠放在太极图上(如图1-2-3(a)所示),网格将太极图分成45*45 的点阵,其中,黑色的点在计算机中用0 表示,白色的点用1 表示(如图1-2-3(b)所示),每个点对应位图的一个像素,每个像素非1 即0,故每个像素只需用一个二进制位表示即可。因为1 个字节由8 个二进制位组成,所以,1 个字节可以存储8 个像素的信息。那么,由45*45像素构成的太极图,需要用45*45*1=2 025 位,即2025/8=254 个字节来存储。对于彩色位图来说,每个像素用1 位存储显然不够。比如16 种颜色的位图,需要用16 个不同的二进制数与每一种颜色对应,因此,最少用4 位二进制数表示,即0000、0001、0010......1111 共16(即24)个二进制数。这样,每个像素需要用4 位存储,因此,16 种颜色的45*45 像素的位图,需要用45*45*4=8100 位,即8100/8=1013 个字节来存储。
依此类推,256 种颜色的位图,至少需要8 个二进制位(即1 个字节)来存储1 个像素。由此看来,同样大小的位图,其最大颜色数越大,所占用的存储空间也越多。我们将位图所能达到的最大颜色数,称为色彩深度。色彩深度是描述图像质量的重要参数,也可以用一个像素的存储位数来表示,如:256色图像也可以称为8 位色图像。随着色彩深度的增大,位图表达的颜色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自然界的真实颜色。因此,位图多用于表达真实的景物和创作富于层次、色彩和光感的作品。需要说明的是,位图的放大和缩小都会引起像素的增加和减少,这样会使得原有图像的线条和形状变得参差不齐,与原图像相比出现失真,这是位图的一个缺陷,如图1-2-4 所示。位图的另一个缺点是数据量太大。位图的数据量不仅与色彩深度有关,还与图像的分辨率有关。图像辨率是指数字化图像的大小,即:用水平的像素点和垂直的像素点来表示和存储一幅图像。因此,由图像分辨率和图像的色彩深度可决定该图像的文件大小。例如:长和宽分别为1 024 像素和768 像素的24 位色彩深度的图像,就需要2 359 296
(1024*768*24/8)字节存储文件,数据量过大。
(2)图像文件的压缩
为了解决位图文件数据量过大的问题,人们往往采取图像压缩技术来减少存储空间开销,压缩后的媒体文件更便于传输使用。图像的压缩是根据图像数据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现象而设计的。冗余有空间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和视觉冗余等许多种,压缩技术就利用了这些冗余进行计算编码,使得重复存储的数据量大大减少,从而达到图像压缩的目的。例如:图1-2-4 中的大片蓝天,其中有许多连续的像素是有规则分布的,这就使图像数据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表现为数字图像的空间冗余。
由于数据冗余种类的不同,图像的压缩方法也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压缩方法又会产生不同的压缩质量。根据压缩的质量,压缩可以分为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两类。能还原成与压缩前完全一致的压缩,称为无损压缩。比如:TIFF格式的图像就可以进行无损压缩。由于无损压缩只是对数据本身进行优化,故压缩率有限,大约在2:1-5:1之间。有损压缩则是利用了人眼对图像某些变化的不敏感性而对图像进行的压缩,有损压缩改变了原始图像,使得还原后的内容与原始的不一致,但观察者并不会明显感觉到图像的变化。比如JPEG格式的图像就可以进行有损压缩,其压缩比可以达到50:1。
(3)图像文件格式
位图文件的存储格式除了上述JPEG格式外,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文件格式。例如院BMP格式是Windows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与设备无关的位图格式,由于它没有经过压缩,故所占存储空间很大;TIFF格式是常用于桌面出版系统的位图文件格式,它是一种通用图像
格式,可以跨平台使用;GIF格式采用压缩存储,最大颜色深度为8位,占用存储空间开销较小,是流行于网络的图像格式。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一个文件中可以存放多幅彩色图像,将这些图像连续显示,即可产生一种简单的动画效果。
4、动画
动画(Motivation)是运动的画面,是人们想像的艺术,它通过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快速播放连续的静止图像,从而使人得到动态视觉的效果。计算机动画是用计算机生成一系列能够实时演播的连续画面,它可以把人们的视觉引向一些客观不存在或很难做到的内容上。计算机在创建画面、着色、录制、特技剪辑和后期制作等整个动画制作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计算机动画开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当时主要研究二维动画系统。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动画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对三维动画的研究与开发上。随着图形工作站和计算机图学的飞速发展,一批可生成真实感动画的三维动画系统相继面世。
5、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1、起步阶段
2、标准化阶段
3、应用发展阶段
(1)多媒体的数据库
(2)多媒体的通信
(3)超媒体
4、多媒体技术发展的趋势
作业:
1、通过上网,下载一个看图文件,然后举例说明常见的图像文件的格式有几种,这些作业可以传到服务器中。
2、任选课本P22中的有关实践和思考中的一题,完成之后,传到服务器或者成长博客网上。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计 李克东
谢幼如
510631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E-mail:likd@scnu.edu.cn
E-main:YJSXie@public.guangzhou.dg.cn
【摘要】:本文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并总结出一套可操作性的教学工作表格。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的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定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的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评价反馈来检验设计实施的效果。它是一种教学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理论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的设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当前,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由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和教学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和基于Internet的教学等。
在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由于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影响,普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3)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的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四方面的转变),也反映不出学科教学的规律。(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4)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并提供一套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每门课程都是由若干个章节(或单元)组成,每一节(或课)又中分为若干个知识,根据加涅的学习内容分类方法,可确定每个知识点内容的属性,如图1所示: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分析这些知识点的知识内容是属于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等哪一类别。利用如图2所示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可以进行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习水平)的分析。最后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确定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不同层次。
图2模型中,横轴代表各学科内容的分类,纵轴代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各个水平层次。
图2
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模型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需求、学生特征、学科特点)
1、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包括广义的概念,如社会的责任,国家的需要等等。
2、学生的特征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先分析学生的特征,明确学生的求学目的和基础水平。学生的特征主要是指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结验系统。原有的认识能力是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原有认知能力,并将它们描述出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3、学科的特点
我们要考虑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规律、基本法则等特点,使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能体现出各自的学科特色。
教学目标根据其范围大小不同,一般来说,可分为学科目标、年级目标、单元和课时目标等四级。通常学科目标和年级在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而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则需由任课老师自己制订。
二、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如何做?)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媒体的选择,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软件)。直接介入媒体教学活动过程,用来传递教学信息,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作最有效刺激的信号的教学设备(硬件)。
通常这些载体和设备包括唱片机与电唱机、录音带与录音机、幻灯片与幻灯机、投影片与投影机、电影片与电影机、录像带与录像机、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等等。常用的几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的特点 媒体种类
主要教学特点 模型
录音(C D)
投影
幻灯
电视(V C D)
CAI课件(CD—COM)
进行立体模拟
语言声音的重现
进行平面模拟
静态实景的重现
呈现动态过程
进行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