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7

时间:2019-05-12 22:0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7》。

第一篇:《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7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当指导

[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二、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三、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⑵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置之市,而忘操之。③宁信度,无自信也。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 [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堂学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由一个寓言故事导入:

(1)学生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4)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买履 度其足 涉江 契其舟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

3、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1)置之市(2)而忘操之(3)何不试之以足

4、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1)何不试之以足(2)是吾剑之所从坠

五、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

1、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3、《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①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②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③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人摸象()人忧天()人寻味()人君子()人之危()人相轻()人师表()人买履

()人捉刀()人头地()人深省()人而异()人唯亲()人鼻息()人善任()人心弦 ④在括号里填上反义词构成成语: 自相()()()相依 只争()()()()双全 混淆()()()()唯谷 颠倒()()()()交困

[巩固与延伸]

1、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或《刻舟求剑》的故事

3、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附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两则都讽喻:

因循守旧 固执己见 不知变通 愚蠢可笑之人

第二篇:古代寓言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寓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并写出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具:

字典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说说怎样学习文言文?

2、新课

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课文,解决不了的词句标出,在小组中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一起说说课文的意思,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讲解

屏幕出示: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学生说说句意,重点说明带点字的意思。

亡:丢失。

鈇:斧子

意:怀疑

其:代词,他的。

邻:邻居。

子:儿子。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视:看。

其:代词,指邻居的儿子。

行步:走路。

窃:偷。

颜色:指面部表情。

言语:说话。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势,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像偷斧子的。举止言谈(一言一行)没有一样儿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后来再看邻居的儿子,举止言谈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子的了。

4、朗读

自己说说课文的意思。

朗读课文,试背诵。

通读全文,背诵课文。

5、作业

思考:丢斧子的人为什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4、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学习难点:

由寓言引发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鞋”在古代叫“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好吗?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曾有“诸子百家”之说。

三、文本解读: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对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四、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

2、根据《郑人买履》的寓意,编一则小故事,题目自拟。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课堂学习:

一、成语接龙,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搞个成语接龙,老师起个头,比如“日理万机”下一个同学再以“机”开头接着说一个成语,比如“机不可失”,接不上的表演一个节目。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从这个人找剑的过程来看,你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呢?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3、你觉得《刻》上掉宝剑的人愚蠢之处在哪里》。

四、拓展延伸:

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如:正确面对现实,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

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因循守旧

时代在发展,思想要跟上……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课外收集三则成语故事,并作简要评论。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并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2、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

过程与方法:

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意”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两则寓言。

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讨论法、品味欣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学习《刻舟求剑》

一、情景导入

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短文(学生背诵),通过这篇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看看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又会明白什么道理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吕不韦战国末秦相,相传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叙述故事内容

3、学生展示所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4、学生初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

2、学生交流疑难文句,合作研讨,学生试译课文,教师对疑难问题予以引导。(多媒体显示)

明确:重点词语: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指示代词,这儿。

疑难语句: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学生合作,师生共同释疑:(多媒体显示)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没有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学生答“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亦可)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句。

4、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的顺序背诵全文

四、合作探究,理解寓意

1、教师预设: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2、教师预设:请用“这则寓言讽刺了,从而告诉我们”的句式谈谈你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而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从而告诉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

五、链接生活,启迪人生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多媒体显示)

学生讨论,明确:(示例)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尤其是我们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以及新的学习内容,我们不能完全沿用小学的那套学习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绝不能因循守旧做刻舟求剑中的楚人。

六、当堂训练,复习巩固(多媒体显示)

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学生试背全文

七、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所学的知识

1、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2、重点文言词语及课文翻译

3、文章寓意及对我们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4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相关情况

(2)弄懂寓言故事

(3)解释默写

(4)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楚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

教材分析:

一、了解“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二、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三、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教学安排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

(2)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

解答:寓意(1)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3)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学习《郑人买履》

二、初读课文(6分钟)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3、老师细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三、构建画面(6分钟)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四、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15分钟)

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

A、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B、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C、老师巡回释疑。

D、小组汇报

E、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

(1)操、持、取的意义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宁信度、无自信也

五、把握寓意(10分钟)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六、多形式背诵课文。(5分钟)

第二课时教学安排

一、(1)学生读通课文,注意字音,断句。(3分钟)

(2)学生展示学习效果。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疏通全文,把握文章结构(3分钟)

故事: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小组间讨论,小组间比赛,采用一问一答。

涉:渡江遽:立刻、急忙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老师补充讲解: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几是是我的剑坠落之处。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意强调B、C的肯定与委婉的反问语气。

学生揣摩试读。

四、阅读讨论(8分钟)

A、《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B、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答: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多形式背诵课文(6分钟)

六、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板书(见教学安排中)

六、课后时文阅读讲义。

A、解释下列词语

置之其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之至之市其

试之以足遽契其舟

B、说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而置于其坐.(4)是吾剑之所从坠。

C、说出两则寓言的寓意。

D、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参考答案:

A、(1)量好的尺寸;到……去;履

(2)他的;那,那个,指示代词

B、(1)没有行走;不可以,不能

(2)相信自己的脚;不相信自己

(3)坐同“座”,座位,名词;动词,坐下。

(4)这,这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动词。

C、不顾实际,只信教条的人可笑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办不成事的。

D、(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马观花,走投无路,飞沙走石(4)略。

拓展资料

1、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韩国贵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著有《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属于论辩文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

2、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首都,遇见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入秦为之游说,使之归国继位(即庄襄王)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记、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 战 法2.duó dù 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 代词,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2)反,同“返”,返回。7.郑人买履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相互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寓言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应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强,我确定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确定下“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这一基调,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其一,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中体悟寓意。其二,把写引入课堂,进行写字练习,说感受,写感受,写体会等。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写中内化语言。其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通过看文字、读课文、诵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把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寓”、“矛”、“盾”、“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初步领悟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

2、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学习方法:

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古乐伴奏带。

2、隶书竖排抄写全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认识矛与盾

(1)根据插图,认识“矛”与“盾”。

(2)识记生字“矛”与“盾”,引导观察,指导识记书写。

(3)根据课题质疑,梳理问题,便于进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及时归纳和小结。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方法,巡回检查。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浅谈对古文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3)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问题。

提出合作任务,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三个句子,相机点拨。

2、品读课文,检查读的效果,配乐朗诵。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1、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觉得文章作者韩非子已经来到我们中间。他微笑着,想说些什么,又什么也没说。你能帮他说出来吗?

2、漫谈体会,写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必做题:1、书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选做题:1、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2、把故事复述给亲朋好友听。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

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

(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的棒。

交流评价。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获呢?与同桌交流,并记录下来。

四、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语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五、实践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板书

14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强求速成画完蛇能喝到酒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反而弄糟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读懂会讲课文。

(二)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或投影片,硬纸小船、宝剑和线,供课上演示用。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读懂两则寓言词句意。

一、重点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一则材料应蕴含深刻的道理。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寥寥数语,情节极其简单,却极富哲理性,让人百读不厌。

2、作者介绍:

韩非子《韩非子》。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3、战国末期背景:

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曾有“诸子百家”之说。

4、文本赏析:《郑人买履》

(1)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在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以的意思。

(2)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3)翻译课文。

郑国有个人想买一双鞋,他不知道自己脚的尺寸,就拿了根草绳依自己脚的大小绞了一段,放在凳子上。他到了集市上,找到鞋铺,这才想起忘了带尺码。店主是个有经验的人,一见他要买鞋便当即拿出一双,要他试穿,可他却说:“不行不行,我忘了带尺码,怎能买鞋?我得回去取!”

回家一看,尺码果然放在凳上,他拿起草绳,又返身往集市赶,到了集市,集市已散,那铺子也关了门,他十分气恼,连连怪自己太糊涂,以致误了买鞋。

路人笑问:“你是给谁买鞋呀?”

“我自己。”

“那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非要去取尺码呢?”

那人摇头说:“那怎么行呀,我的脚怎么会有尺码那么准确呢?”

《刻舟求剑》

(1)注释:

遽:jù,立即,匆忙。

契:qì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从其所契者:他;雕刻记号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翻译课文:

楚国有一个人坐船过江,船到了河中心,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入水中,那人立即拿出刀子在船沿上雕刻上记号,并且说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岸后,他顺着刻有记号的船沿下水捞剑。船已经向前行了,可是掉下水的剑并没有移动。等船靠岸后再下水捞剑,不是很糊涂的一种方法吗?

(3)演示实验,帮助理解语句意。

(4)指导朗读:

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5)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寓言寓意

二、教学步骤

1、检查背诵

2、讨论问题:

①《郑》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笑话,连鞋子也没买到。

②《刻》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③你觉得《郑》的买鞋人的可笑之处是什么?

他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灵活性。

④你觉得《刻》上掉宝剑的人愚蠢之处在哪里》。

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⑤《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⑥《刻》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⑦畅所欲言,谈谈你通过学习这两则寓言懂得了一些什么样的做人处事的道理。

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⑧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如:正确面对现实,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

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因循守旧

时代在发展,思想要跟上……

3、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① 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② 你能讲一个成语故事吗?讲给大家听听,并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看谁讲得好。

③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人摸象()人忧天()人寻味()人君子

()人之危()人相轻()人师表()人买履

()人捉刀()人头地()人深省()人而异

()人唯亲()人鼻息()人善任()人心弦

④ 在括号里填上反义词构成成语。

自相()()()()相依 只争()()

()()双全 混淆()()()()唯谷

颠倒()()()()交困

4、布置“基础练习”:

① 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吾(wǔ wú买履(lǚ lǔ)遂不得履(suì suí)宁信度(níng nìng)守信度(dù duó)自度其足(dù duó)

说出下面带点字的意思:

反归取之 至之市 何不试之以足

至之市 及反 不亦惑乎

自度其足 何不试度以足

吾忘持度 无自信也

② 翻译句子: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如履、及、遂、度、宁、以等。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明确本文寓意(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迷信教条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难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讲解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2、作家、作品(学生先介绍,老师补充。)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师从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之集大成者。

3、正音辨形

履lǚ 遂suì 宁nìng

度:(1)duó量长短(2)dù 量好的尺码

二、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停顿: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其它同学纠正其不正确的停顿。有争议时,教师予以点拨。

三、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全文大意。

2、疑难的文言词语,小组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1)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

履:鞋子;操:拿,带;及:到,等到;遂:终于

宁:宁可;无:不;以:用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

(3)一词多义:

A、度自度(duó)其足:量长短。

吾忘持度(dù):量好的尺码。

B、之而忘操之:代词,译为“他”“他们”“它”“这”

或自称等。(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到,往,去。

(4)古今异义:

A、及古义:等到。如:及反(等到他返回)

今义:达到。如:及格,达到合格。

B、度古义:忖度;计算;测量。如:先自度(duó)其足。

今义:度过。

第三篇:《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3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买履 度其足 涉江 契其舟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

3、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1)置之市(2)而忘操之(3)何不试之以足

4、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1)何不试之以足(2)是吾剑之所从坠

五、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

1、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3、《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师生合作研讨

1、指名读《郑人买履》或教师范读,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注释、合作交流,说出这则寓言的大意。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出《郑人买履》这则故事的大意。比一比,谁说得准,谁说得好。

2、郑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因为郑人宁愿相信事先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所以他没有买到鞋说明了郑人的愚蠢可笑。在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的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这个寓言讽刺那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味迷信教条的人,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

3、我们再来看第二则寓言《刻舟求剑》,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弄懂这则寓言的大意,实在不会的,可以和本组同学交流讨论解决。

七、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①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巩固与延伸]

1、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或《刻舟求剑》的故事

第四篇:五、《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如履、及、遂、度、宁、以等。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明确本文寓意(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迷信教条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难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讲解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2、作家、作品(学生先介绍,老师补充。)(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师从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之集大成者。

3、正音辨形

履 lǚ 遂suì 宁nìng

度:(1)duó量长短(2)dù 量好的尺码

二、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停顿: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 遂不得履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其它同学纠正其不正确的停顿。有争议时,教师予以点拨。

三、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全文大意。

2、疑难的文言词语,小组讨论解决。教师点拨。(1)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

履:鞋子; 操:拿,带; 及:到,等到; 遂:终于 宁:宁可; 无:不; 以:用

/ 5(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3)一词多义:

A、度 自度(duó)其足:量长短。

吾忘持度(dù):量好的尺码。

B、之 而忘操之:代词,译为“他”“他们”“它”“这”

或自称等。(这里指量好的尺码)至之市:到,往,去。(4)古今异义:

A、及 古义:等到。如:及反(等到他返回)

今义:达到。如:及格,达到合格。

B、度 古义:忖度;计算;测量。如:先自度(duó)其足。

今义:度过。(5)重要语句

A、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B、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6)准确翻译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注意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五、挖掘寓意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归纳结论)明确:《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明确:讽刺那些做事不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 5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有的失误。

六、课堂小结: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七、布置作业

预习《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如:涉、遽、契、是、惑。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能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难点:寓言的特点。检查导入

1、《郑人买履》中重要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寓意。

2、作家作品简介(学生先介绍,老师补充。)

吕不韦(约公元前?——235),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门下有宾客三千。吕不韦命门客各著所文,集为一书,号曰《吕氏春秋》,也称《吕览》,被认为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读通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涉shè 遽jù 契qì 矣 yǐ 若ruò 停顿: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学生齐读或指名朗读。

三、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 5

(一)能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全文大意。

(二)疑难的文言词语,小组讨论解决,教师点拨。

1、重点词语:

涉:渡江 遽:立刻、急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2、重点语句

A、楚人有涉江者

这是“定语后置”句,现在语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B、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为补充内容),„„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

3、准确翻译。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注意故事情节的提炼。

2、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层意思: 楚人涉江,剑坠水中

第一层 遽契其舟,吾剑从坠 交代人物、事件

舟止求剑,从其所契

第二层 : 舟行剑止,岂可求剑 指出错误原因

五、深入阅读,探究寓意

(师生活动: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1、在这则寓言中,楚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明确: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着实糊涂。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明确:是为了将“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3、探讨: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答案自由,合理即可)

4、谈谈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说说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讽刺了那些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我们所在的环境,即所谓与时俱进。

六、品析语言

1、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将楚人的愚蠢形象刻画得生动的词语。

举例: “坠”写出了楚人的慌乱,“遽”写出了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2、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老师详细点拨)

七、课堂小结

/ 5 《刻舟求剑》讲了楚人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八、对比阅读

1、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明确: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2、小结寓言的特点:

语言简洁平实、蕴含丰富;对比、反问揭示其错误实质。

九、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纸;

2、预习《诵读欣赏》。

/ 5

第五篇:《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2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重要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遗、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3)诵读、背默课文,形成积累。【难点】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请同学回忆一下,小学里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子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导语二:一滴水能够映出太阳,一则材料应蕴含深刻的道理。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寥寥数语,情节极其简单,却极富哲理性,让人百读不厌。

导语三: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它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引导方法探究 怎样读得准确?

【点拨】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怎样读得流利?

【点拨】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句读恰当。

2、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先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3、小组活动

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买履(lǚ)者 自度(duï,这里不读du)其足 遂(suì)不得履 吾忘持度(dù,这里不读duo)及反(fǎn同“返”)宁(nìng,这里不读níng)信度 不亦惑(亦yì,惑huî)乎 遽契(遽jù契qì)其舟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课堂交流

(1)指名学生两人分别朗读课文,学生自由点评,教师适当点拨、激励。

(2)自由朗读:要求运用朗读中扫除字音障碍的方法,解决词义障碍,读懂寓言大意。(3)分组竞赛,我问你答:先围绕词义问题互相答问;再围绕文章大意互答互问;最后教师和“观众”点评。教师启发引导如下:

①《郑人买履》中的“自度其足”为什么不读“du,而在“吾忘持度”中又读“d”呢?

②“置之其坐”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意义一样吗?

③“市罢”的“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④“坐”与“反”为什么能当“座”与“返”的意思讲呢? ’

⑤《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的“涉”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举例说说,今天还有哪些词语保留这个意思?

⑥“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是”的意义一样吗?

⑦“不亦惑乎”这是哪一种句式?“惑”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

⑧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再读感悟,引导理《郑人买屐》

(1)齐读《郑人买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示如下: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一句大概有三种译法:“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有个郑国人,想出去买双鞋子”;“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鞋”。你认为哪一种最符合课文原意?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为什么?

②“至之市”的“市”与今天“城市”的“市”一样吗?为什么?

③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而忘操之”的“而”,你是怎么理解的?去掉它,可以吗? ④“已得履”与“乃日”之间语意有省略,根据上下文,你觉得可以补充哪些语意? ⑤这个郑人买到鞋子了吗?“遂”字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些感情色彩? ⑥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2)围绕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可采用竞赛积分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3)故事讲述,整体探究。(男女同学之间可采取讲故事竞赛的方式,也可采取小品表演的方式)

2、举一反三,引导理解《刻舟求剑》

(1)放声朗读课文,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围绕词义与文意问题相互答问,教师适时点拨。[点拨]①“楚人有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从文意来看,作者要突出的对象是什么?②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2)再读课文,引导比较思考: ①《刻舟求剑》与《郑人买屐》相比较,你觉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点拨]《刻舟求剑》最后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②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点拨]联系寓言的特点,明确虚构的作用与意义。这两篇寓言都是虚构作品.作者之所以虚构这一类故事,是为了反映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生活、思想意识、社会习俗,表达他们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以此喻彼,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点拨]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④两则寓言的出处相同吗?它们是否选自寓言专著?(提示)根据课文注释作答。

3、分组研讨,深化理解

(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结合“探究·练习”一,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点拨]这样的傻瓜似乎不会有,然而细细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一类的笑话。有的人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不是和郑人买履一样愚蠢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结合“探究·练习”一,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感悟寓意)

[点拨]渡江的楚人根据刻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找剑,除了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篇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好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理解,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发散思维,形成个人独到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本文是同学们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古代寓言,短小精悍,给人启发,让人深思,从中我们可以初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古人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源头。

下载《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7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5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领悟这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2、学习重要的文言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宁信度......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65篇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4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1、积累文言重点词语,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 3、从不同角度理解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二

    蝉和狐狸执教者:傅建华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则寓言的故事,理解寓意并能从中获得教益。......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1(最终版)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二5篇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二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38 蝉和狐狸 执教者:傅建华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学会本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古代寓言两则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记重点文学常识及重点词语的意思:智、将、暮、亡、果、吊、居、遽。2、熟读并背诵课文、将两则故事译成现代文。 3、归纳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