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上教案四则运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解读
四则运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 王艳飞
教学内容:P4/P5例
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中明确算理,形成算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图
(1)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
(2)从画面上,你还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明确算理
1、新授例1,在解决问题中明确加、减混合运算顺序(1)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提出问题,引出例1。(2)解决问题,探究算理。
A、学生独立解答,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解决? B、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呈现两种列式:
分步:71-44=27(人)
综合: 71-44+85=113(人)
27+85=113(人)
C、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明确算理。
(3)比较分步和综合的异同,得出综合列式比较简便。(4)试一试:独立解决先加后减的滑冰场人数问题。(5)明确算理,形成算法
A、观察上面两题,得出什么是加减混合运算 B、总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新授例2,在解决问题中明确乘、除混合运算顺序。(1)媒体展示情境图,并出示例2,A、指名读题,并理解题意。B、重点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2)列出算式,探究算理
A、独立解决问题,自主探索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B、同桌交流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C、指名交流,展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D、引导学生在叙述交流中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重点指导第二种思路的展开,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线段图。
(3)明确算理,形成算法。
四、概括运算顺序,揭示课题。
五、形成技能,以算促用
六、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第二篇:苏教版四上《但愿人长久》第1课时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句容市袁巷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准备:
1. 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歌曲好听吗?你知道歌词是谁写的吗?
2、千年以前,就在中秋节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 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 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请同学们欣赏。
3、出示《水调歌头》。指名朗读。
4、简单介绍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这首词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6、请找出课文中与这首词相同的内容,指名读一读。剩下的内容写的是什么呢?这样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文包诗”或“文包词”。
7、那么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样的意境呢?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情感呢?学完课文后我们一定会全部知道的。
二、教学生字词,疏通课文
1、课文学的好,生字不可少。下面我们来学习生字词。
2、小火车开起来,每个生字读两遍,组两个词语。
3、出示课文后面的词语,指名读。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埋
mái埋伏
mán埋怨
4、指导书写“缺”字,要注意穿插避让。
5、读句子,找出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老师随机板书: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6、尝试用上三个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 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情感变化 1.读悟“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1)抓“心绪不宁”,理清脉络
师:先请大家读读课文2、3小节。想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自由读)生: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2)抓“心绪不宁”,品悟原因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为什么在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苏轼会心绪不宁呢? 生:因为苏轼看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看到别人团团圆圆,而他自己却只有一个人,非常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师:你理解得很好!请你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师:苏轼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啊!我是多么思念你啊!
生:如果能和弟弟一起度过这个中秋节,那该有多好啊!生:不知道弟弟现在是胖了还是瘦了,身体好吗?
生:弟弟你在那里过得好吗?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呢?
师:为什么他如此苦苦地思念着弟弟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一节。2.感“手足情深,”回归主题
师:苏轼为何苦苦思念自己的弟弟?
生:因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师:什么是手足情深? 生: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里感受到他们的手足情深?
生: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师:形影不离的兄弟俩已经分别七个年头了!在他们分离的七个年头里,一定时刻思念着对方,其实,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苏轼的父母、妻子都已经去世了,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着弟弟,如此心绪不宁!3.读悟“埋怨”,咀嚼词味
(1)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苏轼为什么睡不着呢?
师:读读这个词(埋怨、埋怨)埋怨是什么意思呢? 生:抱怨、指责的意思(教师可点拨)
师:苏轼埋怨谁?(月亮)他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来理解。
(2)抓偏偏,体会月亮的无情
生:因为月亮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所以苏轼要埋怨月亮。师: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个小苏轼,埋怨的语气表现得那么好)师:注意这个词——“偏偏”(点击出示),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师:那么换个说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生: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就这么圆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离的时候又不圆不亮了。
师:是啊!月亮真是无情,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苏轼的知音,能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
师:月亮这么无情,苏轼只能(引读:出示句子:眼睁睁------埋怨)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时的苏轼心里很(无奈、无可奈何)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出示句子读)(3)多诵读,体会苏轼的埋怨
生:齐声朗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看着这皎洁的月光,思念着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团聚共度中秋,苏轼不禁埋怨起来——(生再读这句。)
师:别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共享天伦,苏轼却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望着这圆圆的月亮,苏轼想到月圆人不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读这句。)(4)巧补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师:读完这句,这后面有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省略号表示苏轼还在埋怨,还想了很多。师:假如你就是苏轼,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啊!为什么中秋之夜,我们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啊!你为什么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见你一面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分离呢?
生:弟弟,如果现在能和在你一起赏月,和别人一样说说笑笑那该有多好啊!为什么就办不到呢? 4.读悟“宽慰”,品味理趣
过渡: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苏轼埋怨月亮也是万般无奈,那么苏轼是不是一直这样埋怨下去呢?读读下面几节 1.自读理解,抓关键词,会词意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转念)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就是改变了想法。师:苏轼怎么想的?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2.劝慰苏轼,诵中心句,悟哲理
师: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生:苏轼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师:那我和弟弟为什么分离得多,悲伤的多,总是悲,总是离呢?
生: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不会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离是很正常的,正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合总会有离的,你和弟弟分开了,总会有见面的那一天的!)
师:哦,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哪)”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师:谢谢你!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宽慰很多!所谓(出示引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腹牢骚的苏轼吗?
生:不是,他宽慰了许多。五.读悟“祝愿”,升华情感
过渡:师:他不仅自己心里宽慰了,还要送给别人美好的祝福:(指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1.品读祝福 师:这就是:(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点题收尾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什么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
师:只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这句话,都会把它作为一份祝福送给亲人、朋友和其他需要关心的人。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么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样的意境呢?下节课接着学习。六.作业:
1. 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 抄写词(人有„„)
3. 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
祝福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第三篇:四上-走月亮第1课时
走月亮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章美好的意境与温暖愉悦的亲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一)回想并讲述一下,夜晚有月亮的时候,你看到的一处月下景色及你的感受。预设:
圆圆的月亮倒映在水面上,像一个大圆盘沉在水底。弯弯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像银钩。
银色的月光照在大地上,周边的景物有一种朦胧之美。
(二)揭示题目:
月下的景物和白天的截然不同,有一种安静祥和朦胧之美,难怪人们喜欢在这样的氛围中散步,今天来学习一篇和月亮有关的课文《走月亮》。齐读课题,解决课题意思:走月亮,是南方(云南)风俗,即:在月亮下散步。作者:吴然。PPT出示作者资料
二、读文正字音
(一)自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检查生字 分组出示
1、名词:
(1)月盘、银毯(和“月亮”、“毯子”的明显区别:突出了形状、色泽,注意积累运用这样的好词。如:高山、碧水、红花、绿叶、轻烟、垂柳、黑发、玉手、纤足、细腰、圆脸)(2)蚕豆、稻穗、兔草(知道是什么农作物、或作用即可)
(3)近义词:风俗——习俗,如:北方人过年的风俗之一是吃饺子,南方人过年的风俗之一是吃年糕。
2、动词:淘洗、浇灌、牵近义词:冲洗、灌溉、拉
3、形容词:坑坑洼洼、柔和近义词:凹凸不平、温柔 反义词:平平坦坦、粗暴
写好上下结构的“柔”字,本意:名词,表示富有弹性,适合做矛枪长柄的木材。现已消失。现多为形容词,意思为软而有弹性,温顺的。扩词:温柔、柔道、柔软、柔嫩。木是形旁。柔字可做声旁,加形旁变新字:蹂躏、揉面
(三)指名9个学生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朗读,正字音。预设:易读错的字音:稻穗、温柔、闪烁、灌溉
三、再读课文,想一想,各个自然段围绕“走月亮”写了哪些内容?
(一)师示范作批注:
第1自然段:走月亮的时间是秋天的夜晚。——批注:时间
第2自然段:走月亮时月光十分明亮、十分柔和。——批注:月光明亮、柔和
(二)生自读,简单批注阅读所得:(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交流,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
1、明确各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参考:
第3自然段:我和阿妈走月亮。——批注:人物
第4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批注:溪边 第5自然段:感叹走月亮的快乐、美好。——批注:感叹
第6自然段:我和阿妈在村道、果园、田地上走月亮。——批注:村道、果园、田地 第7自然段:感叹走月亮的快乐、美好。——批注:感叹
第8自然段:我和阿妈走月亮的美好回忆。——批注:美好回忆
第9自然段:赞叹月夜的美丽,走月亮的快乐、美好。——批注:感叹
2、划分层次:
1-3为第一部分:总的写了走月亮的时间、人物、月光之美。4-7为第二部分:具体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所见、所想。
8-9为第三部分:总的回忆、感叹我和阿妈走月亮的快乐与美好。师生交流后板书:
四、小结:课文围绕“走月亮”分三部分来写自己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读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一)学生尝试谈自己对全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预设:
1、他们看到的风景太美了。
2、他们走月亮时心情一定非常愉快。
(二)根据学生表述,板书:优美的景色
(三)设置新问题,为下节课做铺垫。
银色月光下,走月亮时的所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走进这美丽的月夜,和作者共同回味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美景传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第四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2课时)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 7+(4×3)12+7=19(人)=12+7 =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第五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中的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创设“烤面包”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学会利用色条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解法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
教学重点: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旧知铺垫
(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下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烤?)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此处简化了例4,仅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解答,既回顾了以前学习的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又为后面寻找隐藏的中间问题埋下伏笔,还为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交流的空间。】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二)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
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 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90-36=54(个)(90-36)÷9 90-36÷9 90÷9-36÷9 54÷9=6(次)=54÷9 =54÷9 =10-4
=6(次)=6(次)=6(次)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
(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 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
(六)知识拓展,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多少次? 2.学生选择有效信息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结合课前简化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初步学会画色条图表示数量关系并会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演绎、归纳等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体会解法的多样化。同时在解法比较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二)智慧大比拼。
1.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条件?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2.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2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3.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4题的情境图)(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说明:如何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采用“智慧大比拼”的方式进行练习,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提炼进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