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2节体验化学探究教学设计2鲁教版!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体验化学探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述问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2.通过对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3.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4.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关键点: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实验,以学生交流与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烧杯、蜡烛、秒表、火柴等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从问题开始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第一课时)
1.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2.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⑴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⑵学会质疑,凡事好问“为什么”,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⑶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⑷善于观察。
⑸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点燃蜡烛:
学生观察提出3个问题: 1.——————; 2.——————; 3.——————。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1.科学知识就是通过科学探究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 2.探究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 3.怎样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呢?
有了问题,就要设法寻找答案,首先 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调查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为自己的假设收集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错了,查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后再做。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反思)阅读教材
1.了解科学探究的环节 2.体会范例
3.试写出蜡烛的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关系探究过程:(1)———;(2)———;(3)———;(4)———;(5)———。板书设计: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一、从问题开始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1节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2鲁教版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认识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正在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门中心科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教学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教学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和实现能量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初步形成物质变化观等一些基本观念。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教学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教学化学的志向。
四、教学重点: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
六、教学媒体: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试管、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镊子、镁条、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五、教学过程: 新课 引 入
[问题导入]同学们想知道以下问题吗? 1.为什么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中不同的物质? 2.为什么各种物质都有不同的性质? 3.各种物质是怎样组成和形成的? 对老师提出 的问题充满 好奇
通过给学生设疑的方式,让学 生对 下面 所学的内容充满好奇 新 课 讲 授 环节一:检查预习案
课前让学生写预习案,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看看他们在哪方面有疑惑,针对同学们疑惑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一解惑。环节二:探究化学改变世界
先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列举出与化学制品有关的例子。
介绍化学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现代气息。而且化学在功能材料研制、环境保护、信息科学、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提问]你能将下列材料按一定的分类方式分成两类吗? 展示预习成 果
小组交流、讨论,踊跃 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化学 并简要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归纳] [牛刀小试] 用“幸运抽签”的方式抽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并简要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踊跃发言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环节三:什么是化学?
[展示图片]1.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如雪花、水、冰糖、钻石等
2.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如研究空气的组成、水的组成、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等 3.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如烟花的燃放、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等 4.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取:如用半导体制造计算机芯片、人工合成胰岛素等 [提问]刚才我们列举了那么多化学的研究方向,那那位同 学可以给化学下个定义呢?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表达 能力 环节三:探究神奇的化学变化 表演两个“小魔术”
1、折纸
2、纸燃烧
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 理变化。[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思考化学变化的特征有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答案,学生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通过 讨论 初步 学习如何 分析问 题,同时 活跃 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 极 哪些?阅读课本小组内完成下列问题
(1)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化学变化依据是。5.小试牛刀(1)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玻璃破碎 C.车胎爆炸D.食物腐烂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有颜色变化 B.生成其它物质
C.有发光发 热现象 D.有气、液、固三态变化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1节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3鲁教版!(最终版)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2.体验对各种观察的体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2.认识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判断方法。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讲述“喷雾写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一定迫切想知道在张白纸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好吧,这节课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开始,来学习这门生动而又与生活联密切联系的化学课吧!
(一)、物理变化 第一组、玻璃摔碎 第二组、白纸撕碎 第三组、粉笔折断 第四组、水凝固成冰
第五组、分别对四组同学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点评。【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几个变化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1.物理变化
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液、固)的变化 举例:物质三态的变化、形状的变化、溶解、蒸发、灯泡发光
【提问】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学生回答:木材制成桌椅、酒精挥发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讲解】判断方法:考察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就是物理变化。例如,物质的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等一般都是物理变化。(二)、化学变化
【演示实验1】镁带的燃烧
实现现象: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并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演示实验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演示实验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蓝色硫酸铜溶液。实验现象:产生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4】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气体。
【提问】演示镁带的燃烧,让学生比较燃烧前后的镁带有什么不同。【讲解】像镁带燃烧这样,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注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反应时--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总结:
2、化学变化
定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提问】观察一下这几个变化的共同特点?
判断方法:考察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就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等现象。
【讲解】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来,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形状、颜色、状态等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化学变化中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这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三)、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三个注意:
1、反应前的物质(反应物)写在左边;
2、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写在右边;
3、用箭头连接,将反应条件写在箭头的上方
4、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不止一种时,用 “+”连接。如:镁带燃烧点燃 镁 +氧气→氧化镁 练习写文字表达式
1、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
(四)、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1、实验前观察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如有无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实验后观察生成物: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反应前的现象 →反应进行时的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 注意分清现象和结论:
现象: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各种感觉形式去感知,是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
结论:根据现象进行分析,经推理得出。
(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1.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2.二者的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演示实验】蜡烛的燃烧。
【讲解】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先熔化成液态的石蜡油,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液态的石蜡油被吸到灯芯伤后就开始燃烧,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这是化学变化。所以说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着物理变化。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只要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懂得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各组学生能大胆实践,通过演示实验来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掌握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
六、课堂检测
1、请举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2、请思考:有发光、放热的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3、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分别属于那种变化?为什么?
A 玻璃破碎
B 牛奶变酸
C 铜器生锈
D 木柴燃烧 E 葡糖酿酒
F 天然气燃烧
G 冰雪融化
H 燃放爆竹
I 轮胎爆炸
J 山体滑坡
K 海水蒸发
L 光合作用
七、板书设计
1、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3、两类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⑴、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⑵、联系:二者常常同时发生
4、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反应前的现象 →反应进行时的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
八、布置作业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为什么?(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3)纸张燃烧。
(4)瓷碗破碎。(5)铁生锈。
(6)石蜡熔化。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蒸气。(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3.教材P19~20习题1.3 1~6题
九、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在演示实验中进行合作探究,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第四篇:化学九年级第6单元课题1教学设计2 (精选)
化学九年级第六单元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设计
作者:骆洁敏(花都区实验中学)审稿:江耀村 朱少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能力目标
1.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2.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2.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3.通过对碳化学性质的学习,感受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本课题对金刚石、石墨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c60等其他碳的单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c60,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对碳单质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让学生讨论思考最后自己推断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设计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宗旨,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调查证明,学生的学习成绩跟其学习的兴趣有关,所以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极力的设计出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活动,如开题时的引入就创设了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但本课题涉及的实验不多,所以第一课时只能通过精选图片,尽可能的使学生对碳的几种单质获得充分感性的认识。而且,虽然这一课题的内容在整个单元里比较简单基础,学生一学就会,如果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让他们讨论,联系生活,最后得出结论,达到知识的内化。
同时,本课题的设计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如开题前通过讨论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的组成元素,得出同一元素可组成不同的物质,从而引出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对金刚石、石墨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c60等其他碳的单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每节课的课后都精选练习题,让学生的新知识得到巩固,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教学过程
3.c60
1.c+o2===co2(o2c+o2===2co 高温
2cuo+c===2cu+co2
五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 2.石墨【第二课时】 二 碳的化学性质 常温常压下化学性质稳定 2.可燃性 点燃 充足,碳充分燃烧)点燃
(o2不充足,碳不充分燃烧)
3.还原性还原反应概念:p108 六 学案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 碳的几种单质
1.由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它们的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2.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和用途
3.其他几种含碳单质的用途比较
【思考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性质 用途()
二 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常压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2.碳与氧气的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充足,碳充分燃烧)(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不充足,碳不充分燃烧)
3.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实验现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
1、下列各级物质中,属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是()
a、金刚石、石墨、c60 b、氧气、氢气、氮气 c、煤、石油、天然气 d、水、冰、干冰
2、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隔热和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石墨:()
a、能导电 b、密度小
c、熔点高、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 d、硬度小,有润滑作用
3、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账本等应用毛笔或诸如碳素墨汁的钢笔书写,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a、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被氧化成稳定的物质 c、被还原成稳定的物质 d、跟纸反应生成稳定的物质 4.影响碳的化学性质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 b.水 c.日光 d.温度
5.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组成的单质,其中,金刚石、石墨是由 构成的,c60是由 构成的。
6、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写出下列物质所具有用途相关的性质:
(1)家用净水器常用活性炭作净水剂,这是因为活性炭有很强的 性;(2)石墨可以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 性。
(3)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 的物质。(4)在埋木桩之前,有时把埋在地里的一段用火微微烧焦。目的是使木桩表面变成,利用 的化学性质在常温时。延长木桩的使用时间。
第五篇: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测试题3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C卷)
一.选择题(45分)
1.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衣服晾干B玻璃杯摔碎C.天然气燃烧D.酒精挥发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颜色改变B.有气体放出C.发光发热D.有新物质产生
3.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4.化学实验室中的蒸发皿是有一种陶瓷材料制成的,应用了陶瓷的()性质
A.耐高温B.耐腐蚀C.硬度小D.能导电
5.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用白瓷板放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变化是发光发热
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照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下列说法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A.纯天然物质酿成的食品中绝对不含化学物质B.水和油可以进行相互转化
C.没有水就没有生命D.气功可以使铝变成金
7.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8.2000年我国塑料废弃物总量已超过5000万吨,为保护生存环境,下列对塑料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回收再生等途径直接用作材料B.填埋、直接焚烧或倾倒于海洋中
C.降解后再聚合成高分子材料D.制成燃油或燃气用于燃料
9.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与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分别是
A、二氧化碳、氧气B、空气、氮气
C.空气、二氧化碳D.氧气、二氧化碳
10.判断玻璃仪器是否洗净的标准是
A、器壁上出现均匀水膜B、器壁上的水可聚成水滴
C、器壁上的水可成股流下D、器壁内无水
11.托盘天平指针不在分读盘中线而是偏向右边就称量,当天平平衡时,应该称
得的质量比实际质量数值()
A.偏大B.偏小C.相等D.无法确定
12.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3.下列仪器中,不能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的是()
A.试管B.烧杯C.蒸发皿D.燃烧匙
14.某同学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水平,读数为20毫升,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10毫升,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10毫升B、<10毫升C、=10毫长D、无法确定
15.下列各组仪器中,均标有零刻度线的是()
A.托盘天平和温度计B.量筒和集气瓶
C.温度计和集气瓶D.托盘天平和量筒
二、填空题
1.我国的四大发明中,两种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所做的重大贡献。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2)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
(3)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4)配制溶液,溶解一定量的溶质时,需要用
3.氯气具有以下性质①在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②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③加热时,能和铁作用生成氯化铁④有特殊刺激性气味⑤溶于水生成具有漂白性能的次氯酸
在①-⑤中,属氯气物理性质的是属氯气化学性质的是
4.选择填空,再简要说明作此选择的理由。
(1)某试管内装有约占其容积1/10的溶液,则溶液的体积为()
A.约1mLB.约3mLC.约10mLD.无法判断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量取某溶液20mL,应选择的量筒容积是()
A.250mLB.100mLC.50mLD.10mL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利用物质的什么性质怎样来鉴别下列物质?
(1)水和酒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铁和铜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酒和白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镁和氧化镁_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要求写出文字表达式(并把⑴⑵两题写出各物质对应的化学式)...
(1)镁带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人呼吸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右表所示:
(1)请你判断:表中X是,Y是;
(2)欲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其实
验方法是;
(3)X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少了,其原因
是:。
三、实验题
1.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问题:发光发热现象是化学变化的标志之一,如碳,铁和石蜡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就伴随发光发热现象,那么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实验:为了找到有说明力的证据,某同学找来蜡烛并与白炽灯做了下列对比实验。请完成表2—l中有关内容的填写:
表2-1蜡烛燃烧和白炽灯内钨丝通电时变化情况的比较
2.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
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有图1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信息: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单元测试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5分)
二、填空题(31分)
1、黑火药造纸
2、F 胶头滴瓶;B试管;C蒸发皿;D烧杯
3、①②④⑤③⑤
4、(1)D 试管有许多种规格,不同规格的试管,容积就不同
(2)C 选用量筒时,量筒的容积要大于液体的体积并且尽量接近于。
5.(1)气味(2)颜色、磁性等(3)味道(4)颜色,状态(各2分)
点燃
6、(1)镁(Mg)+ 氧气(O2)——→ 氧化镁(MgO)3分
点燃(2)铁(Fe)+ 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3分
点燃(3)石蜡 + 氧气 ——→ 水 + 二氧化碳2分
7.(1)N2;O2。
(2)向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上哈气,有水滴出现。2分
(3)因为呼出气体中其他气体的体积分数增大了。2分
三、实验题(24分)
1、(1)水珠发热浑浊短
光热水二氧化碳化学
(2)灰黑固黄发热没有
光热没有物理
2、(1)不易溶于水;不支持燃烧。2分
(2)红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2分
(3)可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使现象更准确。2分
(西关外国语学校陈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