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氧气教学设计2鲁教版!
第三节 氧气
内容简析:
本节是鲁教版教材第一次对一种气体物质进行系统研究,由此也提示了物质进行探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是蕴含在探究过程中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探究物质所需的能力。同时,这些探究活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标定位: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制取新物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研究的价值。
项等方面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后继学习其他物质的制取方法打下基础。方法阐释:
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有关计算的实验,不但要会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学得牢,用的活。
建立知识构造: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装置、现象、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实验仪器:烧杯、锥形瓶、双孔塞、单孔塞、导气管、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集气瓶、磨砂玻璃片、水槽、吸管、药匙
实验药品:两支高低不同蜡烛、火柴、细木条、3%的双氧水、84消毒液、二氧化锰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
趣味小实验:向底部粘有两支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加入约60毫升左右3%的双氧水,点燃蜡烛,然后沿烧杯壁缓慢加入约45毫升84消毒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推测有何物质生成? 【设计意图】
教师将家庭常用的84消毒液引入课堂,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催化剂的多样性做好伏笔。环节二:明确目标与任务
1.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组装、收集方法、验满及注意事项。2.了解催化剂及其作用。
3.小组合作制取一瓶氧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设计意图】
目标和任务既是学习的压力,更是学习的动力。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轻松愉快的小步子任务能让学生产生不断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环节三:实验与探究 活动一:药品的选择 温馨小提示:
1、必须含有相关成分
2、无毒无害没有污染
3、节约能源价格便宜
4、装置简便易于操作
5、易于反应常温更好
阅读有关资料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
1、水(H2O)加热至 1000℃
高温或借助一定的电解设备通以直流电(耗电 量较大)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2、氧化汞(HgO)红色粉末,加热到 500℃
时分解为汞蒸气和氧气。(汞蒸 气有毒!)
3、氯酸钾(KClO3)白色晶体,400 ℃
时分解放出氧气。
4、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无色液体,浓度是3%的双氧水每 100ml 大约1.30元。
常温下较浓的溶液会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若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MnO2)混合,会迅速放出氧气
5、高锰酸钾(KMnO4)紫黑色晶体,受热很快分解而放出氧气。【设计意图】
1、加药品前,先把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槽中,备用。
2、当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
3、等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在水下用玻璃片盖好,移出水面,正方在桌面上。小组合作制取一瓶氧气,并把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惑记录下来 展示实验成果,交流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或产生的疑惑 活动六:实验拓展延伸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他方法: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外,还可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
各环节实验意在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把实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合作判断实验的可行性,审视的角度去看待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环节四:颗粒归仓 今天我知道了…… 我学会了…… 我发现了…… 我还有!!【设计意图】
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有助于知识的内化,故在此要求学生针对本节课谈谈收获。教师给以更加系统的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和必要的方法指导。环节五:应用与提高 在军事术语上,把核潜艇在海里的连续航行叫长行。为保证长时间潜行,在潜艇里要配备氧气的再生装置。制氧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
③在常温下使用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
其中,最适宜在潜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哪一种?与其他几种方法相比,该方法有哪些优点?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常见的做法入手,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与猜测,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环节六:达标与检测
1.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氧气教学设计1鲁教版
第三节 氧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的总的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智慧课堂,以“学、讲、练、悟”为课堂基本骨架,利用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设疑”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利用小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合作,以亲自体验的方式生成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求真精神;利用合作完成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中的重要原则——“控制变量”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密的论证思维习惯;以及通过合作探索模式,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流程
环节一:【自主 学习】
明确学生自学内容,提出自学需要达到 的学习目标。学生独学、群学、展示
1.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安排【自主学习】部分,对学生即将学习内容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让新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出发,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2.通过自主学习、群学和展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信展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环节二: 【新课 导入】
“传言猪肝、硫酸铜和氯化铁均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这是真的 吗?”老师引出的问题
学生组内讨论问题
1.问题是打开学生智慧的门,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求,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的新课引入采取了设疑引入法。
2.兴趣是激发学生欲望的最佳催化剂,所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将问题包装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是真的吗?”的开篇模式,以营造激情、专注、愉悦的课堂氛围。环节三:
【实验探究一】猪肝、硫酸铜、氯化铁催化分解H202的实验
指导学生完成猪肝、硫酸铜和氯化铁催化分解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的分组实验。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1.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学生实验,希望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完成对知识的生成;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求真”的意识,树立“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态度观,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好铺垫;
2.对比实验中选取猪肝的目的是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生活材料,以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演绎“生活中无处不化学”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3.选取“猪肝”、“硫酸铜”和“氯化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方式,亲自观察生成“一个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的知识,4.选取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目的是为了让这三组催化剂催化效果表现基本一致,将不同催化剂催化效率的不同暂时隐藏起来,为引出下一问题“为什么教材中分解H202会选取MnO2”以及为之后学生设计实验留白,利于考察和培养学生严密辩证的思维。环节四: 问题引入
1.提出“为什么教材中分解H202会选取 MnO2做催化剂” 问题
2.引导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生成选择 MnO2做催化剂是因为MnO2有更高催化效率的猜想。组内、组间共同交流讨论选择MnO2 做催化剂的原因
1.根据实验结论和教材选取的催化剂事实提出新的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探讨区域,2.通过不预设思考限架的方式,充分激发和挖掘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环节五:【实验探究二】 1.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
“如何科学的设计对比实验”的“经验”,掌握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实验原则; 2.在得出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方案后,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让学生生成选择催化剂时,应该考虑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的知识结论。
1.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总结完 善对比实验的方案;
2.在学生自己设计的严谨的实验方案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环节四中的 猜想。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探究精神和敢于实践精神是新课程理念中的重要精神;所以我们 在这个环节采用完全由学生讨论、辩证的方式进行。学生是过程中的主体,让学生间的智慧相互碰撞,让学生的智慧与所需掌握的知识相互碰撞,从而生成经验,生成知识。这也是这节课设计的最主要达成目标。2.掌握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实验原则,通过讨论、辩论,锻炼学生严谨思维。3.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学生实验能力。【知识拓展】 催化剂的运用 微课展示催化剂的应用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1.通过微课扩展催化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知识,让学生对催化剂在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认识。环节七: 【当堂检测】 展示检测题目 独学、群学和展示
1.通过检测获取学情。进一步通过当堂检测,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
2.通过展示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评价、思辨能力。环节八: 【学后反思】
指导学生完成【学后反思】
根据课堂学习内容,自我整理知识小结,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完善知识总结
1.通过学后反思,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整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我理解了吗?掌握了吗?如果没有掌握,我要怎么突破;让学生思考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吗;让学生思考这节课哪些能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如何把化学应用于社会、生活,如何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用化学知识解释,用化学方法去分析;升华知识,升华学习目的。环节九: 【课后提升】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独立、按时按质完成【课后提升】 1.通过【课后提升】练习,帮助老师和学生进一步获取学情,利于教师后期教学 2.巩固知识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教学 方法和学习方法 1.设疑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2.使用生活中常见材料做实验药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使用微课技术扩充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4.课堂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5.小组实验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6.课后感悟,升华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认知,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生成学习智慧。辅助教学手段 的选择和使用
为了使课堂生动、高效,我们运用了实验教学,ppt课件、现代化的微视频等教学技术手段。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2鲁教版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的溶液,所以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但是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或制作图片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由于本课题介绍了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并且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教法与学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
试管、烧杯、玻璃棒
蔗糖
碘
高锰酸钾
酒精
汽油、植物油、面粉、水。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出示一瓶汽水,分给学生品尝。
提问:汽水由什么组成?有什么特征?
过渡设问:为了使每个同学得到 汽水、牛奶成份一样,在分前要注意什么?汽水和牛奶有何不同?
〔感知体验〕两学生上来品尝,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 学生认识化学 的学科价值 蔗糖溶解在水, 会形成溶液吗? 提出问题:蔗糖 哪里去了?(实验)蔗糖溶解在水中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消失了吗?从物质的微观上想象蔗糖的溶解过程。
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微粒运动的角度了解蔗糖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体会溶液、溶质、溶 剂及它们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溶 液的特征。学生观察实验,自主阅读课本P26查找答案
填空:在蔗糖溶液中,蔗糖是以_________形式分散在 水分子间隔里的;在氯化钠 溶液中,溶质是_____
_____,溶剂是______ _,在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以________形式存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整理 信息,总结能力
所有的物质都 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吗? 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在4支试管分别放有:食盐、硫酸铜晶体、面粉、植物油,分别加入水,振荡,静置,观察现象,找出区别和联系。
通过实验,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 力,学会与同学交流,总结溶液的特征,建立溶液的概念。引导探究:水能溶解所有的物 质吗?
除了水还有其他的溶剂吗 ?
[实验]9-2 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 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动手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3mL汽油,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思考〕 〔汇报结论〕
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现象,用对比的方法认识溶质和溶剂,知道水不是唯一的溶剂。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修汽车的工人, 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是应用什么原理?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植物油、再分别加入水和汽油,振荡 学生观察、思考,解释。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合作探究
[实验9-3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教师提示〕该实验中红墨水的作用是什么?可用什么代替? 教师演示
学生讨论:可以用高锰酸钾溶液代替 观察现象,按学案记录现 象。〔结论汇报〕
1水和乙醇能够互溶,液体 也可作溶质。2通过这个实验,还能获得什么结论?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大 胆改进的创新 精神
培养学生的散发思维能力.探讨: 怎样确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以上实例,分析、归纳、总结。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结论 培养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四篇:2013-2014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测试卷
九年级化学达标测试二(第二单元)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
B.玻璃破碎C.冰块融化D.铁丝弯曲 2.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C.插入燃着的木条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BCD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正确的是
()
A.硫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红磷燃烧产生白雾,放出大量的热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5.某密闭容器内盛有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采用燃烧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且不能混入新的气体,最好采用的可燃物是
()A.硫磺
B.红磷
C.铁丝D.木炭 6.下列变化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C.硫在氧气中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7.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在实验室中收集一氧化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排水集气法B.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C.向下排空气集气法
D.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或者排水集气法
8.在试管中装入少量碘和锌粉的混合物,没有什么明显的化学反应.向其中滴入几滴水,则迅速发生反应,且水的质量和性质都未改变.则上述变化过程中水充当
()
A.氧化剂
B.反应物
C.催化剂
D.生成物 9.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
C.氧气二氧化碳氮气D.氮气氧气一氧化碳 10.人们制取氧气的方法非常多,如分离空气、催化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等,椐此
你认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制取氧气的原料必须含氧
B.上述制取氧气的方法实质都是分解反应 C.制取氧气可以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 D.制取氧气的原料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内,然后在D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与填充各1分)1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河水B.空气
C.二氧化碳D.12.下列物质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
()A.水
B.过氧化氢
C.空气D.13.下列现象是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是
()
A.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生成蓝色沉淀 C.生成黑色固体D.14.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A.作燃料
B.作食品保鲜剂C.支持燃烧D.15.下列是空气中含有的纯净物的是
()
A.五氧化二磷
B.过氧化氢
C.氧气
D.三、填空题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41分)
16、(12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将编号填在括号内。
A.防止药品污染B.防止仪器破裂C.防止实验误差D、防止污染空气(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洁净的烧杯中。
()(3)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4)在氧气中燃烧细铁丝时,集气瓶底放少量水。()(5)在氧气中燃烧硫磺时,集气瓶底放少量水。()(6)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瓶塞取下后要倒放。
()
17、(14分)A、B、C、D、E是常见的五种物质,他们
②
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略 去)。已知B、E为黑色固体,C是一种约占空气总 体积21%的气体,A、D为液体。据此判断:(1)写出物质A的名称:(2)请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C
(3)B在反应①中所起的作用是。该反应属于反应。(4)写出②的文字表达式:。
(5)木炭在C中燃烧的现象:,该反
应属于反应。
18、(4分)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氧气的这一特性,使氧
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也正是由于氧气的这一性质,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要使物质与氧气隔绝。请你从以上两个方面各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应用氧气:①,②。
隔绝氧气:①,②。
19、、(5分)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②硫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一种暗紫色固体分解生成三种物质④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⑤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20、(6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你能解释下列现象:
(1)把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中
(2)从冰箱中拿出的矿泉水,在空气中放一会儿,瓶外壁出现水珠。这是空气中含
有。
(3)盛石灰水的细口瓶,瓶内壁上有许多白色的物质,是石灰水跟空气中的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该变化是变化。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6分)
21、(10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生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为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市场上有些食品在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内,显得鼓鼓的。经询问得知:这样充气的包装,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较长时间保鲜、保质和不易压碎。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叶猜想是二氧化碳,小明猜想是氮气。
②假如你是商家,你对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有什么要求呢?(至少说出两点)、。
22、(4分)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B在A中可以剧烈燃烧,产生明
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无色无味的D中,木条熄灭,向D中加澄清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推断(填物质的化学符号): A是;B,C,D是。
23、(12分)右图是某同学在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装置图。指出图
中三处操作错误:
(1)①
②③(2)图中实验器材有橡皮塞、导管,试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还有。
(3)以下是实验步骤,将步骤的序号按正确的先后次序排列为A.点燃酒精灯加热B.检查气密性C.熄灭酒精灯D.向试管中装入药品 E.收集气体F.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G.从水中撤离导管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撤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原因是
五、计算题
(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3分)
24、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还可供给呼吸。一个成年人每分钟约
吸入空气40升。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一个成年人10小时吸入空气升。其中含氧 气升。
(2)已知氮气的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约为1.25g/L。1000L空气中可分离出用来作氮肥的氮 气Kg。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拓展训练(答案,解析)
课题2 氧气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氧气的化学性质()
A.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B.很活泼,在常温时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C.不活泼,在常温时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很不活泼,高温时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 A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在常温和高温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要注意:跟“许多物质”而非“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常温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例如食品腐败、铁生锈等。
2.在氧气中点燃下列物质:①镁条 ②木炭 ③细铁丝 ④红磷 ⑤蜡烛。
(1)能发出耀眼白光的是;
(2)生成物在常温下均为气体的是;
(3)有浓厚白烟生成的是;
(4)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5)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6)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7)燃烧时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沙子的是。
答案(1)①(2)②(3)④(4)②⑤(5)①④(6)③(7)①③
解析 ①镁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燃烧时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沙子;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③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燃烧时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沙子;④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水。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现有下列五种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氧气、氮气。把符合下列题目要求的物质的化学符号写在横线上。
(1)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2)白色固体:;
(3)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无色无味的气体:。
答案(1)O2(2)P2O5(3)SO2(4)CO2、O2、N2
解析(1)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化学符号是O2;(2)白色固体是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是P2O5;(3)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化学符号是SO2;(4)无色无味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氧气、氮气,化学符号分别是CO2、O2、N2。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1.(2017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普通班第一次月考,1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燃烧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燃物常用红磷
B.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C.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来检验氧气
D.鱼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答案 D 鱼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故D错误。
2.(2017重庆万州一中第二次阶段测试,1,★☆☆)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酒和醋的酿造
B.铁生锈
C.动植物的呼吸
D.水变成水蒸气
答案 D 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而缓慢氧化属于氧化反应的一种,是化学变化。
五年中考全练
拓展训练
1.(2014北京中考,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
B.甲烷
C.蜡烛
D.红磷
答案 D A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B项,甲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C项,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D项,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2.(2013辽宁大连中考,54,★★☆)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观察到:Ⅰ、Ⅱ中铁丝都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的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
(1)为什么Ⅲ中铁丝不能燃烧?
(2)分析Ⅱ中铁丝燃烧比Ⅰ中的更剧烈的原因。
答案(1)实验Ⅲ中火柴在铁丝上方,用其火焰内焰对铁丝加热,内焰温度低,没有对铁丝充分预热,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燃烧的温度。
(2)铁丝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更充分。
解析(1)实验Ⅲ中火柴在铁丝上方,用其火焰内焰对铁丝加热,内焰温度低,没有对铁丝充分预热,因此不能达到铁丝燃烧的温度,铁丝不能燃烧;(2)实验Ⅱ中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因此铁丝燃烧更剧烈。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假设和验证是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探究“铁丝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同学们将一根火柴梗塞入一段螺旋状“铁丝”(可能是纯铁丝或含碳铁丝)末端,将它固定,用镊子夹住“铁丝”,然后将火柴在酒精灯上点燃,将“铁丝”由集气瓶口向下慢慢伸入,观察现象:
(1)甲同学只发现“铁丝”红热,再没有观察到其他现象,请你分析“铁丝”没有燃烧的可能原因:。(只答一条)
(2)乙同学发现“铁丝”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起来,观察到火星四射,并有黑色固体生成,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为了找出“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火星四射”的原因,根据现有实验用品:细纯铁丝、细含碳铁丝、镁条、用集气瓶装的几瓶纯氧气、酒精灯、火柴和镊子等,你能提出的假设和验证方法有:
a.假设1: ,验证方法是。
b.假设2: ,验证方法是。
只要假设合理,验证方法准确,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就能得出结论。
答案(1)没等到火柴快要燃尽的时候就将“铁丝”由集气瓶口向下慢慢伸入(或者集气瓶中氧气不足等)
(2)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3)a.铁丝中含碳 取长短相等、粗细相同的细含碳铁丝和细纯铁丝,用砂纸打磨后,分别在足量的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
b.所有金属丝在纯氧中燃烧都会火星四射 取粗细、长短均相同的镁条和细纯铁丝,用砂纸将金属丝表面打磨后,分别在足量的纯氧中燃烧,观察现象
解析(1)“铁丝”只红热,没燃烧,可能是因为没等火柴快燃尽时就插入集气瓶中,或氧气不足等。(2)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3)设计实验时为了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注意控制变量。如选择粗细、长短均相同的细含碳铁丝和细纯铁丝,分别在足量的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或者选用粗细、长短均相同的镁条和细纯铁丝,分别在足量的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