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19-05-12 22:2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篇:2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创新中学 李栋新 2008年10月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要以审美为核心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审美教育成为此次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音乐课程将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因此,《新课标》在音乐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审美素养”而不是传统音乐课程所追求的培养音乐专业人才那样去确定目标。因此,新音乐课程把学生学习音乐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出来,从而让音乐教育首先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然后才是用“音乐”去“教育”,这才是音乐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音乐教育在《新课标》中的价值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终身喜爱音乐,这种指导思想的变化,使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变化,足可以解决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问题,因为音乐课确立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价值取向。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教学设计是架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一方面,教学设计让教育理论工作者知道实践者的重重阻力和视野的局限,以至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案;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也让教学实践人员提高理论水平,把握教学发展动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减少教学的自主目的性和随意性。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具有丰富的新的内涵。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是这个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材和教学内容,已经固定,教学时间与教学方法也是千篇一律,教学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因此,对教师来讲,教学设计并无多大可供发挥的空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从以学生为本这一改革的根本理念出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在进行相应的变革与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被给予了相对来讲比较大的活动空间。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经济体制的转型等等都在呼唤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解决教学中的种种矛盾,因此优化教学设计已迫在眉睫。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这一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相呼应的。

教师应在头脑中树立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观,即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非为教师的教服务的。当然,教学设计的好坏自然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这也是美国学者加涅所倡导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理念的体现。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应以便于教师的教学为总的出发点,也不应同十几本特定的课本和教学参考书,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动态的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二)、体现创新性的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学生学习的立动性主要表现在主动建构新知识体系,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不断对自身及他人的学习进行反思。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不要完全仅把教材作为中心,也不要拘泥于教学大纲,而要结合地方特色,对现有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教学内容进行没断丰富,以及富于创造性的重新建构,其重点是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差异要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和谐健康地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一起讨论与交流,有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的构建。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创造性地构建起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尝试学会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来获得知识。

二、突出以审美为核心的学科教学设计特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对于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极大地提高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最重要的特点体现为突出课堂设计的音乐审美特性。

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设计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学科体系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功能和作用,将音乐教育视为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们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以音乐这种听觉艺术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伴奏美等等内容和形式的美感动人、教育人,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辅智、以美怡情,最终达到塑造全面发展、有创造个性的人的教育目标。音乐《新课标》的出台,更加促使音乐教师在原有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调整,树立正确的音乐课堂设计观念,努力适应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设计观念,努力适应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条件。经典音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精粹的代表,是美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多选择经典音乐作品。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音乐艺术的普及工作首先应遵循音乐艺术的审美规律,音乐是一种为审美主体提供感受与理解空间最广阔的艺术,因为音乐是非语义性、非造型性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先提条件,而听觉的审美体验本身就构成了音乐审美的目的之一。同时,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由于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联觉的规律,使得音乐的音响完全可能引起听觉之外的感受,从而在联觉的作用下,引发进一步广泛而丰富的联想。这种联觉机制的存在,决定了音乐艺术审美价值决不仅仅限于纯听觉的感受中,它完全能够以自己独特的途径,传达审美主体来自各方面的感受。所以对于音乐来说,没有什么比强调听觉的感受更为重要 3

了。但是很多音乐教师在工作学习中往往忽略了音乐艺术自身的这种审美规律,习惯于客观看待各类经典音乐作品,即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往往先要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曲式结构等等,之后边听音乐边力求在脑海中浮现与文字注解相对应的画面。这种相应的画面或文字就成为教师对作品的感受。他们还会用这样的方法为学生上音乐课:在听音乐之前为学生讲相关的背景知识、音乐知识,听音乐时要求学生“听懂”音乐:听到《命运》交响曲的主题动机,就一定要学生理解“这是命运在敲门”,全然不顾学生的听觉感受、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一旦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作品相关资料的解说不一样,即被判为“错误”、“不理解”音乐。实践证明,那种以“文字化”“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偏爱客观看待理解音乐的做法是有悖于音乐规律的、是失败的、是不被学生所接受的,是感受和体验音乐美的误区。这个误区不仅限制了音乐教师的审美感受力的提高,更会制约下一代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突出听觉审美的音乐学科特点的课堂设计势在必行。

三、结论

在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上,还需要和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充实和完善本研究。在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音乐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促进音乐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发展,为音乐教学实践服务;进一步把音乐教学设计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进行“音乐教学内容处理模式”的研究;把音乐教学设计研究与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论研究联系起来,在大量音乐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提高音乐教学设计能力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可操作性更强的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提倡做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新课程理论背景下,为了使音乐教师更快把握提高音乐教学设计能力,可以结合国内外音乐教学改革理论进一步探讨面对新课程改革,音乐教师如何从事教科研活动,使音乐教学活动更有成效,使音乐教师的研究工作更有实践意义,使音乐教师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

第二篇: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解决以下问题:

⑴ 在模块背景下,教学内容要以模块为整体,设计模块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活动围绕模块主题开展。倡导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⑵ 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探究符合新课程精神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积极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⑷ 改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寓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建议教师根据《标准》中教学实施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法,提高词汇、语法、阅读的教学效益。⑸ 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根据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要求,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及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和评价主体互动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⑹ 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学要结合学生的需要,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以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奠定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英语语言基础。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替换、调整、补充或者取舍,以提高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第三篇: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一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老师们的思考。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规定和要求针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明确改革的方向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课程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完整洁的历史基础知识由三部分构成: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每段历史时期的知识目标,这些知识要点是衡量、确定历史基础知识的统一标准;教科书依据课标,具体设计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及其深度和广度: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历史知识的最后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有位老师在讲郑和下西洋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讨论题“假如你生活在当时,你是否愿意远航?”,这个问题是否有讨论价值暂且不提,只说这个问题的指向,它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反映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和意愿,基本不需要讨论得出结论。

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我听过{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教学内容有以下几部分: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2地动仪;3《九章算术》:4华佗的“麻沸散”;5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任课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方法,“你认为以上哪项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组合,持相同意见的同学到一个组,阅读课文,补充资料,然后分组坐定之后,交流各自的看法。各小组的同学非常积极,从各个角度论证本组所选的成就的重大意义,老师作适当点拨。应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文化课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与老师们谈到这一问题时,老师们很无奈,一方面,他们清楚在混乱的课堂里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为管理而压制学生的热情。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话筒从一个小组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从时间上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上看,涉及五湖四海;从内容上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包罗万象。这些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诸如,9.11事件发生后,有些学生兴高采烈;在“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的讨论中有的学生崇拜希特乐等等。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课标》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多媒体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除此之外,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也是老师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寻找缩短教育理想世界与教育现实世界距离的最佳结合点,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新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本香

整体性原则:

1、整体设计三年教育目标。

2、将三个模块全部通读后,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学习过程。

3、整体规划全体学生学习过程,确定学生三年学习后应达到的平均水平。阶段性原则:

将整体目标分阶段实施,即高一、二、三阶段,高一上下学期阶段,高一上上下半学期等以此类推,分解为不同阶段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

个性原则:

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的兴趣领域,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别,制定不同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订和完善。例:根据我校学生为一级达标校中上水平能力的实际,根据学生一般的学习习惯和心理,高一学习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因此可以补充或者选择趣味性较强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调动积极性,高二分科后,理科以会考为目标,文科以向高考过渡,培养能力为目标,高三就完全以高考的知识、能力两方面的要求为目标。根据这一整体设计,高一两个模块学习可以按照课标的要求,课标的顺序安排教学,注重模块的专题特点,不考虑完整性,如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知识点,模块一侧中其在完善民主法制方面的内容和转折性意义,模块二侧重其在经济体制经济建设中的决策及其转折性意义。到高二文科模块三学习中则侧重其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重联系模块一、二的内容,到高三复习中则应该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概念进行一个整合,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和发展的速度,根据其实际情况,对个体提出三年目标,对班级整体也提出三年目标,对三年的教学规划有较大的帮助。

第五篇:新课程中音乐教学设计初探

新课程中音乐教学设计初探

东陵区教师进修学校 吴志馨

新课程实施六年以来,音乐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推动了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那些致力于课改研究的、不知疲倦辛勤耕耘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们,能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在探索研究中发展,使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毋庸臵疑的是课堂教学设计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那末,究竟怎样进行教学设计能体现以音乐为本、以人为本、以音乐育人的理念呢?下面本人就本着在实施中收获,在校正中前行的规律发表一下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确立合理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确立课题之后,第一步要制定该课题的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根据以下几个条件制定: 第一:《教师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用书》是由音乐教育专家研究制定的,不但具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性,还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是面对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程度而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本身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目标的科学界定。

第二:学习音乐的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审美认知规律。例如,针对中学生变声期的特点,七年级的唱歌课设计的教学教学目标,要以唱歌为主,通过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技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进入八年级,因为变声比较明显,这时的课堂教学类型要以欣赏课和综合课为主,即便是唱歌教学的教学目标也要设计出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而不应把演唱的技能技巧定为具体目标。

第三:教学目标目的要明确,体现知识的认知层面,要囊括新课标的三维层面,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还要体现各学段内容目标。即各段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一是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二是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是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四是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无论忽视了那一个,你所确立的教学目标都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二、科学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课题确立了,教学目标严密准确,进行下一个程序就是科学合理重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安排则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教学内容容量要适度。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有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是多就是少,多时把整堂课弄得满满的,老师忙的不亦乐乎,生怕落下哪一部分,直到听见下课铃响时老师还忙得马不停蹄,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压得学生喘不过起来。少时老师显得过于清静,学生无所世事,课堂气氛也显得松散拖沓。所以教学内容的重组问题,要根据教学实际教学容量要科学合理。体现重点和难点的分布。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搭配适度。这节课所选内容要都是比较难掌握的,显然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接受起来很难,只有进行对教材内容逐个单元加以理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能体现有利于学生欣赏、歌唱、演奏、创造性的综合活动,使音乐与相关文化相互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要有机的渗透在音乐活动中,所选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分量要适度,要有利于教学的规范性,还要有利于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优化巧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手段和方法。一般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都习惯的在教学方法一栏下写上:演示法、讲授法、启发式、情境创设法等等,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哪一方法运用得恰如其分,使师生在教学中融洽交流沟通,少走弯路呢?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绿色家园》时,一个导入环节前后两次教学方法的不同设计,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一个是费了很大劲摄制的几组打扫卫生的情景,要说明的是环保问题,再通过环保进入《九寨沟音画》的音乐,改动之后便是先播放有关九寨沟由容中尔甲演唱的《神奇的九寨》的歌曲,生动直接的把学生带到了九寨沟音乐境地。显然,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其教学效果会截然不一样。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它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少走弯路。采用的教学方法一定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结构,否则,产生的教学效果就会被动或尴尬。特别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问题更应谨慎,多媒体的优势是视听结合,声像统一,直观生动,信息量大。但有很多老师往往过分运用,一统课堂,好像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播放者,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体现关注学生,关注音乐,即贯彻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本、以为音乐本的新理念。教师要深入领会课标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学守法,树立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四、合理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音乐教学新的主渠道,那么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学生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音乐的殿堂里徜徉。因此,新课标强调出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时,首先要立足教学目标,针对重组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要保持最佳的教学氛围,做好教学节奏的设计,做到张弛有度。不断用生动有趣的方法组织教学,引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设计出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教学过程,教师要在第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上强调音乐情感的体验,并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让学生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其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场上的创造性的有效发挥。俗话说得好,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相当于音乐家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如果音乐家的一度创作再好,没有音乐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表演的二度创作也不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艺术作品的思想艺术内涵。同理音乐老师课堂教学也如此,教育界名人曾经说过,教师是天才的演员,那么,音乐教师则号称帝王艺术的传播者更具有崇高的使命。与此同时还有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所以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全过程的活动中。只有聆听,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对音乐作品加深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

2、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

3、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喜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4、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不容忽视,应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让整个课堂的教学,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趣,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深入学习课标,领会精神实质,搞好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科学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过程,不断反思教学行为,特别是在新课改进行若干年后的今天,一些老师还不知教什么,怎么教,对教材把握不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说明问题或陈旧,教学过程混乱的教学现象必须给予重视。

以上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初探,实在粗浅,还有待向音乐教育同行们学习,提高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发现和解决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下载2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实施发展党员工作计划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发展党员工作是否能够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不仅在于是否制定了一个计划,更重要的是要看计划实施的情况如何。因此,在做好制定计划工作的同时,还要抓好计划的实施。各级党组织在......

    抹灰中应注意问题(最终定稿)

    抹灰中应注意问题 1. 所有线管处加网格布,每边宽出5cm。 2. 主体需剔凿处应将抹灰接茬留方正。 3. 钢丝网卡应与钢丝网尺寸相符,边缘处加设网卡。 4. 窗洞口边缘留有不低于5cm......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如: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目标,方法......

    写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范文

    写字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是基础,教师要重视做好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工作。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 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其中一项基本......

    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效课堂模式进行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宣汉县第二中学 摘 要: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

    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传

    谈谈在帮助学生“自主读英语单词” 的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做法 众所周知,学好一门语言,词汇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英语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小学生来说,词汇学习非常重要。首先,词汇......

    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的实施阶段。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实施的话,活动的效果必然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活动的......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设计活动,不能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