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导入5篇

时间:2019-05-12 22:5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导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导入》。

第一篇: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导入

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导入

桂载秀

小班幼儿的思维活跃具体,充满各种声音、颜色与物体的具体形象,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所以幼儿对美术活动较感兴趣。但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平淡无奇地“导入”,幼儿就不大感兴趣,以至于幼儿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其“导入”是关键。

一、利用故事的形式导入美术活动

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采用故事形式导入活动,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其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例如:在教幼儿粘贴《小鸡》时,可以给小朋友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鸡妈妈带一群小鸡到草地上去捉虫,可是有一只小鸡走着走着不见了,鸡妈妈到处找都找不到,我们帮鸡妈妈把小鸡找回来,好不好?”这样,幼儿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粘贴小鸡时就特别用心和仔细。加上小班幼儿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更加调动了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二、以游戏的口吻导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折纸“小青蛙”的开始部分,我给幼儿讲了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幼儿用正方形的纸用折双三角的方法折青蛙,并添画花纹。还有在纸画活动“帮妈妈绕绒线”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绕绒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绒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绒线”,学习画圆圈线。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三、在指导活动时应注意语言的导入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老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火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有一次在“涂小花伞”这一美术活动中,能力比较弱的李佳淼小朋友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我不画了!”对此我没有用强硬的口气让她下去继续作画,而是对她说:“淼淼,你看你的伞有这么大的洞洞,会漏雨的!快把雨伞的颜色涂均匀了就不会有漏洞啊。”李佳淼听了赶紧下去又认真地画了起来。有趣的美术活动和美妙的语言导入相结合,幼儿对美术活动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利用儿歌和歌曲的形式导入主题

儿歌生动形象,顺口好记。用儿歌导入可引起幼儿学画的兴趣,使幼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幼儿绘画《吹泡泡》时,我们可以先让幼儿学习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大串,五颜六色真好看,小朋友们拍手笑。这样就引起幼儿想画泡泡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画画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进行歌曲导入小班幼儿大多都是喜欢唱歌的,而且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形象,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五、创设宽松、童趣的学习环境进行有效的导入

小班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宽松、富有童趣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熟悉的、生活化的情景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绘画的动机。平时,我们组织孩子参与环境布置,活动室的环境氛围有很浓的意识气息。通过一些优美的绘画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于刚进园的小班孩子,他们喜欢随意涂画,画出的往往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们的绘画活动主要以画线为主,为了激发幼儿感知曲线和直线的兴趣,我找来了一团旧毛线,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玩绕毛线的游戏,让幼儿观察旧毛线是弯弯曲曲的,拉直了便成了直线,在玩中孩子们发现了秘密,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增添了孩子们画画的乐趣。

六、利用有效的开放性提问进行导入

幼儿绘画是童心的反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以刺激幼儿感知、操作、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如:《小扇子》活动中,课前我有意识的让幼儿观察各种扇子的图案,在课堂上我没有直接出示扇子的范例,而是通过启发提问:“小朋友家里的扇子是什么养的?”让幼儿互相讨论回忆扇子的图案,初步了解了扇面的特征。接着,我又提问,“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扇子?”这样幼儿就能更大胆地想像、创造,有画条纹的,有画圆点的,有画线条的等等,画法各种各样。通过设计开放性提问,并进行启发,幼儿装饰的图案各不相同,而且在其它的绘画内容中也会举一反三创造出极其丰富的画面。

总之,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导入方式是多总多样的,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恰当运用,能提高幼儿画画的兴趣,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到寓教于乐。我们老师与幼儿心理期待存在着差异,幼儿只对绘画过程本身感兴趣,而对绘画结果则兴趣不大,美术活动对幼儿来说仅仅是一种游戏或者是娱乐。而老师往往把兴趣指向作品本身。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从孩子观念出发,从组织活动中的导入下功夫,创造条件使孩子体验绘画的乐趣,真正做到师幼互动。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导入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导入设计

新课的导入好比一出戏的序幕,一篇新闻的导语,一部乐章的前奏,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开头,能让学生产生渴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它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它们的注意力,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意味着成功的开始,可迅速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创新,走向成功,真正让学生收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导入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可以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学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或者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到同一个边上,三个角成一条直线。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

俗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要体现“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首先必须从导入教学开始。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导入,我认为应该结合课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导入法。

一、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直接导入法,新课一开始,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开始教学两位数加、减法时,就可以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新内容——两位数的加、减法,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到加、减法的新算法。”这样用简捷,明快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

此法多用于与前面知识联系不大的起始课,直截了当,为新课的学习保证充足的时间。应用此导入法时,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以旧引新法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如:在教7.8乘2.4时,先做复习题:

78×24=()

780×24=()

78×240=()

780×240=()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结果,找出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出示7.8×2.4提问:你们能计算出这道题吗?由于有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种导入新课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必须有旧知识作为迁移,因此,在数学这一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特别是计算课的教学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会使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

三、故事引入法

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我就用了故事引入法。师: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猴妈妈分西瓜”的故事:小猴子一家可喜欢吃西瓜了,有一天,猴妈妈买了3个大小一样的西瓜分给猴爸爸、猴哥哥、猴妹妹吃,妈妈说:大家快来吃西瓜了。爸爸说:“给我来一块西瓜。”猴哥哥听见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妹妹更贪心,她抢着说:“我也要,我也要,我要比哥哥多吃一块,我要3块,我要3块。”,猴妈妈想了一想,有办法了,它先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爸爸1块,把第二个西瓜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哥哥2块。把第三个西瓜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猴妹妹3块。故事讲到这,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知道谁吃的多吗?” 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讲故事,其目的在于引入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而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导入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有时还需要启发引导,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另外,故事引入最好通过教师口述,与教师生动、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创境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如三年级《秒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师:(放映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课件)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开始倒计时了,一起来。(师生一起倒计时)师:过年真好!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秒)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是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创境导入艺术,让学生“未入其文,先动其情”,能够达到“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交融统一,往往能产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一定的理性思考,学生在导入教学中积蓄的情感,也会转化为他们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导入时的情境创设要巧妙精当,贴近实际生活,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启发他们的情绪想象。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就是结合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求知若渴的状态,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赛跑吗?有一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它们准备在草地上赛跑,决一高低,大家看,红蚂蚁沿着圆形的跑道跑,而黑蚂蚁沿着正方形的跑道来跑。谁先跑完一圈,谁赢。比赛马上开始(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些为红蚂蚁加油,有些为黑蚂蚁加油)最后红蚂蚁先跑完了一圈。这时,有学生提出:“这个比赛不公平”,我抓住时机提问:“为什么不公平”,大家看,红蚂蚁跑完一圈是圆的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我所创设的悬念中积极探索。最后找到了答案。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不仅学会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精彩的悬念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操作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如:“有余数的除法”。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很快摆好,摆出两个正方形;再摆:9根小棒还是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这时,学生发现剩下一根小棒不够摆一个正方形。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有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操作,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获得鲜明、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操作是探索的手段,因此操作导入在教学中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特别在计算和图形教学中都必不可少,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实物演示,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等等,只要运用适当、巧妙,都不失为好的或比较好的艺术形式。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情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第四篇: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的设计

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的设计

“万事开头难”,想必我们大家对这句话是深有体会的,教学活动亦是如此。若要使教学活动一举成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那么精彩的导入必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根据平时对导入活动的重视与经验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导入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导入活动的目的是吸引幼儿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了解幼儿原有经验,或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同时,又起到了顺利过渡的作用。虽然,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是要把握它的配角地位,绝不可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在活动中只占三分之一比例,更多地时间要留给幼儿学习新的内容,让孩子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否则会失去导入活动的作用,比如,在有一次的看图说话的教学中,老师设计的导入环节过度暴露了图片内容,过于繁琐,冗长,使得幼儿对随后的看图环节丧失新鲜感和兴趣,情绪懒散,当然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从针对性入手,体现导入活动的个性化、艺术化。

(一)要针对目标。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紧凑,导入活动应防止信口开河的现象,一定要根据教学的既定目标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

(二)导入方式要符合领域及具体内容的特征。

导入形式丰富多样,有谜语导入、解题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设置悬念导入、讲述故事导入、直接导入等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教育价值,充分展现教材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而选择合理的导入方式。

比如,一般来说,歌曲引入、情景导入、诗歌及故事导入就不适合于数学和科学的教学活动,因为科学、数学活动要求幼儿的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比较高,活动本身的探索性强,并且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做准备,但由于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未较好发展,仍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在组织这类教育活动时,比较适合的是经验导入、材料导入、环境导入、复习导入这些导入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尽管孩子们积累的只是些比较直观、肤浅的经验,但是幼儿亲身感受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总能很好地激活幼儿的兴奋点,使探索活动顺利展开。也可以由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出发,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活动。也可以先给出材料,幼儿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摆弄活动,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可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在组织《蜗牛》这一活动中,我请幼儿回忆:你在哪里找到蜗牛的?你捉蜗牛的时候它正在干什么?蜗牛是怎样爬的?你在蜗牛爬过的地方发现了什么?由于课前老师布置过请孩子利用周末捉蜗牛的任务,所以孩子对这些现象都不觉得陌生,有话可说,幼儿回答很积极,通过互相的交流,也帮助幼儿了解到蜗牛的生活环境。当幼儿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再引导幼儿探究其中的原因,对更深层次的或自己还不知道的一些问题,有了探究的愿望,探究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沉和浮》这一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纸、塑料积木、木头、铁钉、棉花、石头、弹珠、小船、乒乓球、装满水的玻璃盆等许多材料,爱玩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看到这些材料,许多孩子就已经跃跃欲试了。我赶忙说: “小朋友,请把这些东西放在水里玩一玩,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很高兴,纷纷挽起袖管玩了起来。通过导入部分的操作,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沉与浮的感性经验,这就为教师接下来分析材料的质地和沉浮之间的关系作了准备。

又如:谜语导入、谈话导入、欣赏介绍导入比较适合艺术领域。在美术活动《春姑娘》中,我先向幼儿介绍:传说天上有位美丽的春姑娘,黑头发,圆脸蛋,穿着漂亮的衣服,随着微风飘呀飘,她飘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出绿色的草地,美丽的花朵,树叶也发芽了,因为她有一条奇妙的裙子。然后展开讨论:春姑娘的裙子和我们的裙子有什么不一样?她有一条用什么做的裙子?你觉得她长得怎么样?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这样自然进入了画春姑娘的主题和意境中去,使孩子不仅明确要画春姑娘,还知道可以用柳树、绿草地、小花、蝴蝶等添加美化画面,通过想象绘画美丽的春姑娘的同时,让孩子有一个美丽的享受。在美术活动《蜻蜓》中,我先请孩子们猜个谜语:“一双眼睛圆又鼓,身体就像细细棒,翅膀两对薄又轻,飞得高来又飞低,水面一点画个圈,还是捕蚊的小能手。”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在猜谜的过程中,对蜻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老师拿出范图的时候,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都集中在蜻蜓上,仔细地观察以求对证,因为谜面里揭示了蜻蜓的身体特征,还对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描述,所以就能自然进入示范画画环节,并且不用作生硬的讲解,而是扼要明了,孩子们最后的画面不拘一格,丰富多彩。

当然,各种导入方式在各领域中的运用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这里要把握相对的特征性问题。比如,情景导入比较适合于健康领域、社会领域的教学,但也同样适用于某些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的教学,甚至也可运用在某个科学、数学的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而即便同样是故事教学,也可以选用多样的导入方法,比如,在主题《我家和我家附近》的其中一个语言活动《大黄猫进城》中,由于这个故事对中班孩子来说,情节发展较为繁复,为了减少琐碎、麻烦的程序,我就采用了直接导入法,即将故事直接呈现出来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完整地了解和体验故事的发展脉络,在全神贯注地完整倾听和观察图片中,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跟着故事的进展,细心注意画面上的标志、路标、招牌、建筑等。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蕴意丰富的故事来说,这种方式可减少不必要的铺垫导入,如在欣赏儿童文学《胡桃夹子》时,我直接讲故事,把孩子带入到了故事本身的意境和悬念中,重点去体验贯穿在整个故事中的情感变化,从开始到发展、**,直至结束,这样将更有利于保持其参与活动的专注性和注意力。但直接导入方式也不是在所有些故事教学中都是万能的,如在组织幼儿开展《猴子学样》活动时,老师若还是采用直接导入方式,那么孩子在听完故事后容易失去对故事的新鲜,而情绪兴奋,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思考老师所提的问题,所以我就对这个表演性强的故事采用了故事表演导入法。先在活动前编排好情景表演剧,请一名幼儿扮演老公公,请另外几名幼儿扮演猴子,让大家观看。通过观看表演,幼儿对故事的整体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老师可以再提问:“表演的对象是谁?”“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最有趣?”“猴子在做什么?”…… 幼儿在表述时会在所看到的情景剧中又加入自己的思考,这时老师只需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故事内容,在幼儿对故事情节、故事语言都能很好地理解以后,就可以请幼儿参与表演故事了。故事表演导入法不仅可使幼儿在专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故事的结构和氛围有所了解,同时还能通过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小猴子表演,将幼儿的兴趣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让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三)导入方式体现不同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及感兴趣的事物和思维特点等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导入活动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比如:在体育游戏《跳高跳低》中,要求小朋友能学皮球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发展相对应的跳跃能力,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由于3—4岁孩子对皮球的这种特性还未能充分建立起相关的经验,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导入中最好能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的图片、手偶或情景表演直观呈现,如果以谈话的方式不能迅速集中注意力,不能有效唤起以往经验的记忆。所以我在活动时向孩子们呈现了一只有眼有嘴巴的皮球宝宝,并以拟人的口吻介绍:“我呀是一个听话的皮球宝宝,拍一拍,跳一跳,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皮球宝宝”一下子激发了孩子活动的兴趣,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愿意与皮球宝宝交朋友。这下就能顺利过渡到让孩子们都作皮球宝宝,来参加游戏的目的,达到了理想的活动效果。4岁孩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他们能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所以可以试着从凭借教具导入转入到语言导入,引导孩子积极联想。比如:在分享阅读《小狗的一天》,我用读本联系法来设计导入活动:“亲爱的小读者,今天又到了阅读时间,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读本《毛毛虫去散步》、《小海龟》的内容,这两个读本讲的都是某个小动物的所做的事情,今天读本中的主人公在《跑呀跑》中出现过。”这样孩子就会积极思索该读本的主人公是——小狗,然后请孩子们回忆你见过的小狗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愿意分享有关小狗的经验的。这个导入既对以前的读本有概括性的回忆,又一下子激发了幼儿产生学习新读本的兴趣,也促进了幼儿的联想能力。岁的孩子思维时依赖的是表象,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但只是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6岁的孩子开始认识事物发展的逻辑或因果关系。所以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在导入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概括、逻辑思维为特征的导入活动。比如在数学活动《认识梯形》中,我采用复习导入法: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观察这些长方形,你能说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吗?然后教师指着梯形,请幼儿辨认:这个图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根据幼儿的回答,就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进行比较。

所以导入时若根据不同幼儿年龄发展水平,客观的分析幼儿素质和能力,并适时的进行引导,满足各阶段幼儿的发展需求,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规律,不仅能受幼儿的喜欢,顺利导入主题,而且能促进幼儿分析、比较、理解、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导入设计要注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热闹。

有一位老师在上分享阅读《我爱运动》时,足足花了6分钟时间播放了一个介绍运动项目的专题片,该片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但播完后,教师并没有针对该片组织语言实践活动,仅仅轻描淡写地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一本有关运动的读本《我们爱运动》”。这样使导入与孩子与读本没有产生互动,如同虚设。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导入部分问题的设计,我们往往会出现把握不好问题的指向,有时还会重复提问,以至于产生“看似热闹,却没有什么价值”这一现象,有时,我们设计的问题指向太过笼统,指导不明确,使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的脱离了幼儿生活的积淀和知识经验,更使他们无从着手,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解决;有时指向太过狭窄,使得幼儿回答呆板,禁锢了他们思维,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所以在课堂活动的开端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把握,从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启发性、层次性方面去考虑,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回答,步步深入提问,巧妙设问,从而引导幼儿很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导入活动也要注意“情绪状态的铺垫”。

有次在期中开课时,我听了两位老师进行的《小海龟》这个读本教学。两位老师以出示一张图片或玩偶进行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呀?”然后在一番问候之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看的书就是讲了有关小海龟的事。”然后出示第一页:看到了什么?(蛋)蛋怎么了?怎么看出来的?紧接着看第二页:看到了谁?(小海龟)有只小海龟出生了。可能我们的两位老师都看了教师指导手册,但是这样的导入似乎有些平白,如果再能考虑到情绪的导入就会更好些。因为这个读本从意境和语言上来讲都是非常优美的,尤其是小海龟刚出生,它对周围的一切是陌生的,是带着新奇的眼睛去发现周围的一切。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前先请家长们像宝宝谈谈宝宝是如何出生的?宝宝出生时的样子怎么样?让孩子对出生问题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直接出示第一页:你们看到了什么?(蛋)这个蛋在哪里?(让孩子观察背景)蛋怎么了?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时,教师可以边防浪花的背景音乐,边讲述:在大海边,沙滩上,有一枚大大的蛋,过了好久好久,有一天,啪,蛋裂开了!原来有一个宝宝要出生了!你们猜,蛋里面会出来哪个宝宝呢?小孩子都会很愿意猜,老师可以请3、4个幼儿来猜,不做肯定或否定。然后出示第二页:看,谁出生了?(小海龟)这个时候,孩子们会拍手欢呼小海龟的出生。小海龟刚出生时是怎么样的?慢慢地,眼睛睁开了,会看到些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对作品保持优美、新奇的这份状态,其实,情感是进入读本学习的基础,如果,孩子与读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然后才会有更多地自主的思考和遐想,虽然现在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但避免了这种为看图而看,为读而读的外在性的阅读现象。

在故事、儿歌、歌曲等一些作品中,教师要反复地通过吟诵,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了解作品的情绪基调:或欢快、或喜庆、或优美、或轻柔、或悲伤、或缓慢……..并自然运用于导入活动中,使老师的情绪与创设的意境、氛围都与作品本身相交相融,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作品的情感,并正确运用情感表现作品。在这里,老师要学会跟着孩子的发现、跟着孩子的惊喜要一道惊喜。

五、面对同一批孩子,导入设计要讲究风格、形式、语言上的变化和新颖。

很多老师喜欢或已经惯用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或“嘿,大家好,我是小熊。”“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两位客人”等等,每天雷同,缺少激情和变化,也必定影响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情绪懒散。

六、从细节处入手,追求导入活动的更精彩。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成竹在胸,导入活动也不例外,但不能照案宣科,也许孩子的回答或孩子的已有经验跟自己的设计不一致,所以教师要提前作好充分的“应急预案”。

如果把整个教学活动比喻成船的航行,那么设计好精彩的导入活动,就如船儿扬起了美丽的帆,它将充满激情,满载美好的向往,或一帆风顺或激流勇进,愿小船在海上一路留下亮丽的风景线,一路无限精彩,最终驶向理想的彼岸!

第五篇: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导入的实施

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导入的实施 ——创意引导,激活美术课堂

【论文摘要】:

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极具的创意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乐学、善学„„

【关键词】:

创意引导、激活课堂、兴趣、主观能动性、导入、愉悦身心、【正文】:

美术教学是主要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的课堂活动。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绘画、制作,从而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与审美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享受个中的乐趣和成功。所以,充满创意的引导,能使学生和教师在心灵与情感的交流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和精神上的沟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力,驱使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与欲望去完成美术作品。

1、激活美术课堂气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1.1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个性特点、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对课堂设计进行协调统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旺盛的情感态度,保持这种高昂的情感态度进行激情创作。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这种乐趣中逐渐增强运用美术的基本能力。

1.2 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和事物的一种手法。

事物、情感,是时时不同的,所以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是很必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中的创意,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对学生的表现力和掌握技能产生影响。同时,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2、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1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师长转向朋友,由“传授型”向“互动型”转变。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教师要承担推行新课程实施的使命,必然要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突破课本的局限性。

教师应善于把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教学中更应注重研究学生的行为和兴趣,灵活把握课堂教与学的节奏,“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变课堂导入形式,传统的导入主要是来自于教师的讲,并非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导入。有效性教学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来进行创设和引导。

3、美术课堂中创意导入的重要性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入,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教学的对象、内容、氛围和主题等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首先注重的是课堂教学导入,好的课堂教学导入形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这个环节中,美术学科的方法应别具一格、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极具创意的导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创新的美术教学导入方法

4.1 利用音乐导入

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思维,笔者就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进行了美术、音乐交替互补的探索,并实施。早在1970年,美国音乐教育家乔治,罗曼诺夫经过反复实践试验证明,得出结论:不管在任何时候,音乐都能直接刺激大脑神经,引起兴奋,并由此产生创造灵感。这样设计,旨在通过音乐所引起的听觉刺激,激发学生更形象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执教广东岭南版三年级《春天的消息》为题的美术课时,一开始,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带着问题“请同学听听春天在哪里?”欣赏儿歌《春天在哪里》,在欣赏的过程中回味、思考,由于音乐的感染力,学生们此时心情轻松愉快,联想不断——“春天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校园里的树木长出嫩芽、小鸟在唧唧喳喳地歌唱、微风轻拂、还飘着小雨„„”更有的学生运用古诗《春晓》和《春夜喜雨》中的诗句形容春天的景色,富有感情的背诵,让学生们展开更多的联想,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经过一系列的引导点拨,大约98%的学生都能画出春天的特点,找出春天的色彩„„由此,我认为,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固有的单调气氛;音乐更能打开孩子的心扉,激发创想。因此,在美术教学导入中实施音乐内容的注入,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情景氛围,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愉悦、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情操的陶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作。

4.2 利用游戏导入

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玩、好奇的心境可以活跃大脑的联想,思维敏捷,增强表达欲。积极的有效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根据这点,游戏渗入教学符合“愉快教育”的指导精神,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它包含着趣味性、审美性、人文性„„等特征。”过去传统的美术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过于强调以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猛塞硬灌,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喜好,特别是儿童身心特征和心理需求。让学生强行接受,他们会觉得无味、无趣。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学生精神放松,课堂气氛活跃,在愉快中得到知识,提高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游戏的导入方式,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最自主的美术活动。如:执教广东岭南版二年级《大家爱吃的瓜果》一课时,笔者采用游戏导入方式,我预先准备一些形状和表皮特征比较明显的水果,分别藏在密封的袋子里,请学生上讲台摸一摸,然后说出形状特征和表皮特征,再让台下的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学生们都十分兴奋,各抒己见。由此一来,学生对水果的形状和表皮特征的印象非常深刻,同时对本课充满了兴趣,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我本课预设的教学重难点随之被孩子们的主动学习高潮所击破。从而轻而易举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把玩游戏时高昂的情绪都迁移到画纸里,95%的同学都能运用点、线、色描绘出水果表皮特征„„一幅幅的好作品逐渐呈现出来。2004年天河区教育局进行全区的教学督导检查工作中,这节课被评为优质课,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我还采取了猜谜语的游戏方式导入,如:脱了袍子,是个白胖子;去了白胖子,剩下黑圆子(打一水果 荔枝)。还有,看看圆,摸摸麻,包着一肚小月牙(打一水果 桔子),等等。这些游戏谜语都是学生喜欢的,既能激发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谜语里已经充分掌握不同的水果的特征;我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在纸张上生动地描绘出来。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美术教学的生命。通过游戏导入不但提高学习兴趣,还可让学生联系课外知识,提高接受效率,是促使学习成功的源动力。

4.3 利用师生互动,转变自身角色导入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中央电视台《大风车》中的“奇思妙想”节目,在快乐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主持人董浩之所以成功,是他了解并尊重孩子们的感受、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孩子的选择与情感,了解并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努力的方向。如:执教广东岭南版四年级《自己做镇纸》时,笔者一开始先拿出一把折扇,边摇边说:“唉!这天气也真够热的„„”其实边扇的时候刻意把讲台上的纸张扇得到处乱飞。这时把话题一转:“哎呀,这纸怎么吹得到处都是,真麻烦,怎么办呢?同学们来帮我想想办法吧?可以自己想办法,也可以小组讨论。”这时学生的心理反应是老师就像自己的老朋友似的,一定要帮帮她。所以积极举手给老师出主意,如:拿杯子压呀、拿尺子压呀等等。再小结学生们提出的办法,带出今天的课题《自己做镇纸》,这时学生们对镇纸有了初步的了解,就是利用分量较沉的材料做的。再让学生自主探索制作镇纸的方法。以上的设计体现了美术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要求,改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弊端,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甚至笔者用过“一人分演几个角色”表演进行导入,孩子们就像在看话剧一样,气氛乐融融的。在这课堂上,笔者就是一位表演者,孩子们完全投入到教师创设的课堂情景中,甚至笔者倡议学生们把自己完成的作品和比老师的作品来个比赛,看谁做得既漂亮又有创意。到后来学生完成的作品一个比一个漂亮,创意无限,因为他们又把老师当成他们的竞争对象„„。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既有创意又生动,连听课的领导和同行们都被笔者的表演感染了,有的还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激活了课堂气氛,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气氛,得到了一致好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长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学生要尊重老师;其实,尊重是相互的,以朋友的方式对待学生,并设计教学手段,学生才能信任你,理解你,喜欢你,知识的传播才能更快更灵活,效果更显著,同时学生才会善学、乐学。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有机整体。“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乃至学科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利用层出不穷的各种形式导入新课,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有效性教学。以上所提到的主要几种导入方法,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这一切都要根据教学对象的情感特点、个性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认识和把握而定。同样一个内容,各人观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总而言之,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学会学习就是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新课程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出版)2.《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陈旭远//张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少儿美术》2002、11 4.《小学音乐、美术、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朱名燕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5.《中国美术教育》2003、4 2003、4

下载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导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导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激发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兴趣的策略

    激发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兴趣的策略 摘 要 幼儿的心中都有很多美丽的想象,每一个幼儿都有追求美、实现美的美好愿望。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去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

    多媒体在幼儿美术艺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幼儿美术艺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性教学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它可以充分显示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为小朋友所喜爱。 下面试从幼......

    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幼儿天生有美术创作的欲望,他们有自己想要表达......

    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范文)

    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是通过视觉来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因此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是提高幼儿绘画技能的基础。比......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想象创造力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想象创造力 幼儿绘画中往往会反映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展想象力。我认为具体的做法可有: 一、在幼儿完成......

    在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

    在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 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而实施德育教育途径很多,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学使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本身去吸引、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除了意愿画以外,基本模式是这样的:限定题目、出示范画、教师讲解,然后幼儿作画,结果谁画得最像范画,谁往往就会得到最多的夸......

    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专题四作业:让幼儿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一份经典的活动方案,由不同的教师执教会产生不同的活动状态。由此可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