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教案-第二册 4、3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反射弧中的核心结构神经中枢就都存在于其中。学习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完整地理解反射活动及其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脑又是形成感觉的地方,体温调节的中枢也位于脑,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习下续内容起着打基础的作用。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内容名词概念多,知识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投影、挂图、模型等;同时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入手,对一种具体现象作深入分析,揭示脑和脊髓在神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脊髓的功能。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继续对学生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性教育。
2.使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大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脊髓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
人脑的纵剖面挂图(或投影)、人脑的模型、大脑的结构挂图或投影、自制投影片(示传导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复习神经系统的组成引入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的外层和脊髓的内层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灰质;脑的内层和脊髓的外层是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叫白质。
(二)利用挂图、投影、模型,介绍人脑的结构和大脑的结构
示人脑模型,向学生展示并介绍:人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特别发达。大脑分左右两半球。
为什么说人的大脑特别发达呢?边观察模型边介绍。
1.从结构上看:人的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体高度密集,皮层表面布满沟、裂和回,使大脑皮层面积大大增加;皮层以下的白质发达,如联系左右大脑半球的胼胝体,以及联系小脑、脑干、脊髓的神经纤维,大大增强了大脑皮层与其它中枢之间的联系。
2.从功能上看:大脑皮层上的神经中枢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大脑还是思维的器官;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它控制着其他低级中枢的活动。
(三)结合实例,分析脊髓功能
无意中,以针刺手,将发生缩手反射。出示自制投影片(示传导束),要求学生说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路径。接着问,用针刺手,我们还会感觉到疼痛,痛的感觉是在哪里形成的呢?有的人胸部脊髓离断后,从胸部以下会失去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观察课本图4—13“传导束”,并自学“脊髓的功能”部分内容。
自学以后请学生就上述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教师结合投影或挂图(最好用简笔画),以针刺手发生缩手反射为例进行讲授。强调两点:
1.脊髓中的神经纤维集合成传导束,传导束的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联系脊髓各部分及脊髓和脑。
2.传入神经纤维传到缩手中枢的神经冲动,分为两部分进行传导:一部分传向效应器,完成反射;另一部分由上行传导束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所以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两方面的功能。
(四)小结:结合挂图或模型让学生指认脑的结构;
要求学生复述缩手反射并引起痛觉的神经传导过程。并说明在缩手反射中,是先缩手然后感到疼痛。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脑和脊髓
(一)脑:大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的结构特点:1.大脑皮层面积大:布满沟、回、裂
2.白质发达,与各部分联系密切
3.分左右两半球
大脑的功能特点:1.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2.大脑皮层中的中枢是人体最高中枢
3.大脑还是思维的器官;
(二)脊髓的功能:反射和传导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从脊髓横切面上可见,灰质在,白质在灰质的。白质内的神经纤维,不仅能联系脊髓的各部分,而且在脊髓和 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2)大脑由两个 组成。大脑半球表面是,也叫,其上有许多凹陷的 和隆起的,因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 和 数量。
2.课后作业
(3)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产生的反应是()
(a)痛和缩手同时出现(b)先感觉痛接着缩手
(c)先缩手接着感到痛(d)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4)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
(a)脊髓(b)脑干(c)小脑(d)大脑皮层
(5)左侧躯体出现半身不遂,可能的原因是()
(a)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伤
(b)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感觉中枢受到损伤
(c)左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
(d)左侧大脑半球的躯体感觉中枢受到损伤
(6)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
(a)躯体感觉中枢(b)视觉中枢
(c)听觉中枢(d)语言中枢
3.参考答案
(1)中央,周围,脊髓(2)大脑半球,灰质,大脑皮层,沟,回,表面积,神经元(3)c(4)d(5)a(6)d
4.简要分析
(1)略(2)略(3)略(4)略(5)大脑对躯体的支配具有交叉性,即左侧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躯体的运动和感觉,右侧大脑半球支配左侧躯体的运动和感觉。(6)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2.了解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小脑的功能。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由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脑各部分功能的学习,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2.教学难点: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脑结构模型或图,“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投影片(可自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脊髓功能,创造认知冲突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脊髓中有许多低级的反射中枢,可以独立完成反射活动。如用针刺手,会发生缩手反射。但在许多时候,譬如说在医生给我们打针时,针刺了我们的手,我们并没有发生缩手反射。婴儿当他(她)的膀胱充满尿液时,会发生排尿反射而出现尿床现象,但同学们似乎是适时排尿,当膀胱充盈时并不发生排尿反射。这些现象如何解释呢?是否和我们前面讲的内容矛盾呢?
(二)结合具体事例,解决认知冲突
要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先请同学们自学“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部分内容,它能告诉我们答案。
自学结束后,请学生回答:
1、为什么医生给我们打针时不发生缩手反射?
2、婴儿排尿与正常成人排尿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脊髓里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
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经下行传导束到达脊髓的有关神经中枢,控制这些低级中枢的活动。
在医生打针时,我们能靠自己的意志控制自己不产生缩手反射,正是说明大脑对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有控制作用。
排尿中枢也是脊髓中的一个低级中枢,也受大脑的控制。当膀胱内尿液充盈时,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纤维传到位于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枢,再由上行传导束传到大脑,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由大脑决定是否排尿。如要排尿,则神经冲动由下行传导束传导到排尿中枢,再经传出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尿液排出。婴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完整,所以排尿是无意识进行的。成年人如果大脑受损,或者有关的传导束受损(如脊髓离断),也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
(三)利用模型挂图,认识脑干、小脑
值得注意的是,大脑和脊髓并不是直接相连的,中间还隔着脑干。脑干自上而下可分为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延髓下面连接脊髓。(示挂图或投影)
脑干区别于大脑和脊髓的主要特点是:灰质和白质分布不规则。
脑干被有些人称为“生命中枢”。显示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性。脑干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原因有两个:
1、脑干的白质中有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是大脑、小脑和脊髓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路。
2、脑干的灰质中有心血管运动、呼吸和吞咽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一旦脑干损伤,就会危及生命。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示脑模型)。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平衡;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四)分析实例,巩固知识
在做膝跳反射的实验时,为什么要使实验腿放松,否则实验会失败?请几个同学进行分析叙述后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脑和脊髓
一、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
1.脊髓里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
2.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经下行传导束到达脊髓的有关神经中枢,控制这些低级中枢的活动。
二、脑干
1.脑干的组成:间脑、中脑、脑桥、延髓。
2.脑干的特点:灰质和白质排列不规则。
3.脑干的主要机能:(1)白质中有联系大脑、小脑和脊髓的传导束;(2)灰质中有调节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三、小脑
小脑的功能是:1.维持身体姿势平衡;
2.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在制备脊蛙时,把剪去头部的蛙腹面向上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它能否翻身。如果它 说明脑还未除尽,如果
说明脊蛙制备成功。此实验除去蛙脑,目的是排除 对
的控制。
(2)在脊蛙反射实验中,蛙在没有 而只有 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搔扒反射。而 也损伤后,不能出现搔扒反射。这表明脊髓具有 功能。
(3)脊髓的主要功能是()
(a)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b)反射和传导
(c)上行和下行传导兴奋(d)反射和感觉
2.课后作业
(4)小儿夜间有遗尿现象,其原因是()
(a)膀胱小(b)新陈代谢过旺,产尿多
(c)排尿不受大脑控制(d)大脑发育尚不完善
(5)下列有关脑灰质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集中于脑的深部
(b)集中于脑的表层
(c)均匀分散于脑的各部分
(d)在脑的不同部分,分布不同
(6)当一人的脊髓上部受到严重损伤时,针刺大腿,该伤者()
(a)产生缩腿反射并感疼痛
(b)产生缩腿反射,不感疼痛
(c)不产生缩腿反射便感到疼痛
(d)不产生缩腿反射,也不感疼痛
(7)“植物人”是指只有心跳和呼吸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这种病人脑中没有受伤的部分是()
(a)大脑(b)小脑(c)中脑(d)脑干
(8)某病人肢体震颤,不能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指点自己右手中指和鼻子的快速而准确的动作,其病变发生在()
(a)小脑(b)大脑(c)脑干(d)脊髓
3.参考答案
(1)能翻身,不能翻身,脑,脊髓(2)脑,脊髓,脊髓,反射(3)b(4)d(5)d(6)b(7)d(8)a
4.简要分析
(4)人的排尿中枢在脊髓下部,属低级中枢,受大脑控制。小儿因大脑发育不完善,常出现大脑对排尿中枢“控制不力”的情况,从而造成遗尿。(5)脑灰质在脑的各部分中分布并不一致。在大脑中主要分布在皮层,但在脑干等处则呈不规则分布。(6)脊髓的功能是传导和反射,当脊髓上部损伤时,反射仍能进行,但由于传导路径阻断,所以无法在大脑皮层形成感觉。(7)脑干的灰质中有基本的生命中枢,如维持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的中枢。该病人其他功能丧失,但呼吸、心跳仍在,故脑干未损伤。(8)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骨骼肌群的随意运动。小脑病变,则不能完成如题中所述的精巧动作。
【小资料】
神经细胞有多长?
神经元虽然只是一个细胞,但由于有伸长的轴突,所以细胞总长度常常很可观。人的神经元可长过1米。长颈鹿脊髓中神经元纤维可一直伸到后肢趾尖,这一神经元的全长甚至超过1米,而鲸相应的神经元更长,可达10米。轴突的直径一般都是较小的。人脑中某些细小的轴突直径只有1微米,但有些动物如乌贼的巨大轴突直径或大至1毫米。
第二篇:教案 第四章 脊髓疾病
第四章 脊髓疾病
目的要求
了解:脊髓病变的分类;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脊髓的应用解剖及生理;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掌握:脊髓损害的临床类型,定位;急性脊髓炎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护理原则;脊髓压迫症的概念,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脊髓由含神经细胞的灰质和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脊髓损害的临床类型有:(1)局灶性损害;(2)半侧损害;(3)完全横贯性。脊髓损害定位主要根据感觉、运动、反射、植物神经症状。重点掌握脊髓与脊椎的关系。脊髓病变分为压迫性与非压迫性两大类。
第二节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的原因与病毒感染及变态反应有关。临床表现的症状包括好发年龄、病前有感染史、急骤起病,出现肢体瘫痪(主要损害胸段,故以截瘫多见)、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体征为出现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包括传导束性感觉障碍、中枢性瘫痪、植物神经系统改变,要突出急性期脊髓休克的特点。辅助检查可有脑脊液和周围血象的改变,腰穿检查一般无阻塞。诊断时根据急性起病、有感染症状、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结合部分病例脑脊液改变可作诊断。要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小儿麻痹症、急性硬膜外脓肿相鉴别。治疗在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及细菌感染,强调防治各种并发症(褥疮、泌尿道感染、肺炎)的重要性。恢复期为功能锻炼及痉挛肢体的处理。尽可能帮助恢复功能。
第三节 脊髓压迫症
脊髓压迫症的概念包括其意义、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脊髓压迫症是脊髓或椎管内发生占位或压迫性病变。病因包括:(I)脊椎疾病;(2)椎管内脊髓外疾病(硬膜外病变和硬膜内病变);(3)髓内疾病。临床表现因疾病的性质和部位不同而异,急性期多表现横贯性损害。以慢性进展的硬膜内髓外病变为例,包括神经根痛、运动、反射、感觉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辅助检查包括腰穿、x线检查、脊髓造影、CT或MRI。诊断首先要明确脊髓损害是压迫性或非压迫性;其次从纵的方面确定脊髓压迫节段;再从横的方面判定压迫在髓内或髓外,并确定压迫病变的性质。总结慢性脊髓压迫的特点。原发性椎管内肿瘤要与脊髓蛛网膜炎鉴别,硬膜外脓肿要与急性脊髓炎鉴别,髓内肿瘤与脊髓空洞症鉴别。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手术)、术后康复治疗与对症治疗(镇痛及神经营养药物)。
第四节 运动神经元疾病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分类包括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延髓麻痹,以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为代表。诊断:多于中年后发病,进行加重,病变限于上、下运动神经元,感觉障碍不明显,潜隐发生而慢性发展。要与颈髓肿瘤、颈椎病、脊髓空洞症相鉴别。
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2.见习时如有可能,让学生亲自询问病史、检查并提出诊疗意见。必要时病例示范(尽量能做到)。
3.实习时尽可能让学生收治此类病例。
第三篇:4 风筝 教案3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② 过程与方法:初步领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本课文计划用2课时完成;
2、学习形式:设置让学生当电视导演来拍电视短片的情景,让学生在有趣、有序、主动、互动中梳理课文,细读课文,揣摩课文,感悟课文;
3、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引导为主,同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体悟中“动”起来;
4、教学内容:词语教学不单独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如在学习中遇到实际问题,随机解决,而有的词语不妨暂时“存疑”,留待学生课后自己解决;
5、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从文中来,到文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不求“彻悟”,只求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更是真挚而令人难忘。今天,我们临时导演速成班学习的《风筝》,就是这样一曲人情美的赞歌。据专家估计,如果能把它拍成电视短剧,收视率一定很高。下面,就请各位导演以快速朗读的方式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
O为鲁迅设计一张名片(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O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对此有何感受?明确:回忆童年时期作为兄长的“我”干涉小弟弟放风筝,由此引发思考和深沉感慨。
O教师与学生交流两个问题:你同意“小时候放风筝是没出息的玩意”?你是否赞成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
O为了节约经费,准备拍四组镜头,你怎么拍?明确: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本课时重点完成对前两组镜头的探讨)。
三、品味语言
四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对四个镜头的探讨。
第一组:在第一组镜头中哪些语句你无法理解?你准备如何拍出第一组镜头?
男女生分开朗读,学生四人小组相互质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O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明确:“惊异”是北京的冬季有人放风筝,“悲衰”是想起“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O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参考: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O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作者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二组:为镜头挑选合适的演员
请学生阅读后分别对三、四两段进行交流、讨论:你认为弟弟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我”对弟弟怎样?如何给这段情景配背景音乐?你觉得弟弟“后来”会怎么样?
(抽3—4对学生试演,其余学生点评)
注意:表演第三段弟弟的形象时,要求与课文插图相结合,并作合理想象;表演第四段时,要先讨论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爱有时会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O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你如何对待来自亲人的误解?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第二课时] 第三组:如何为画面配音?
齐读7、8两自然段,讨论:如何给这段心理描写配音? 教师适时点拨以下三个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明确:明白道理之后,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明白道理之前的“我”来说,良心受到了谴责。
O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明确: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请学生试读 “有过这样的事吗?”)明确: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因而感到沉重和悲衰。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四组:让结局引发观众的思考
讨论:你打算怎么拍第四组镜头?(一个人走在寒风中的情景加上内心独白)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O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悲衰”意想不到,也摆脱不了。“我”这个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只有不见春天,不见风筝,才能摆脱悲衰。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领会写法
在鲁迅先生回忆往事时,如何描写“我”来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
明确:以“我”的情感经历为主线,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
四、体验拓展
说说小时候你最难忘的一个游戏,并为该电视短剧设计一则简短的广告词。
[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各位导演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第四篇:自然教案-第一册3、4鱼类(2课时)
第四节
鱼类
教材分析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教案实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2.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2.教学难点 :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三、教学准备
鲫鱼、鱼的骨胳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鱼的生活习性
1.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
3.师生归纳: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鱼是变温动物,通常通过改变生活的水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某些海洋鱼类通过洄游来适应水温变化。
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三)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五、板书设计
1.鱼的生活习性:终生生活在水中; 体温不恒定;
食性多样化。
体形:梭形,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2.鱼的形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态特征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3.鱼的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运动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
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的运动器官是
,有保持鱼体平衡作用的是
和
;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是
;鲫鱼的游泳主要是靠,各种鳍起着协调作用。(2)写出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体形
;体色
;鳞片上有
;侧线作用是
;呼吸器官是
。2.课后练习
(3)下列特征与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无直接关系的是()(A)身体侧扁,呈梭形
(B)体表有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
(C)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
(D)身体的背面呈深灰黑色,腹面呈白色
(4)将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剪掉,会发生的现象是()(A)不能转弯
(B)不能向前游动(C)不能上浮
(D)失去平衡而侧翻(5)鲫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鳔所起的作用是()(A)贮存气体
(B)参与呼吸(C)调节身体密度
(D)减轻体重(6)鲫鱼的躯干部指的是()(A)头部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
(B)鳃盖之后,肛门之前的部分(C)胸鳍之后,尾鳍之前的部分(D)腹鳍之后,臀鳍之前的部分(7)每人做一条脊柱标本 3.参考答案
(1)鳍 胸鳍 腹鳍 尾鳍 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2)梭形 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 粘液 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3)(C)(4)(D)(5)(C)(6)(B)4.简要分析
(7)为了更好地了解脊柱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探索生命的兴趣,每位学生做一条脊柱标本。材料来源容易,制作方便,一周后进行比较,看谁做得好,掌握得全。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鱼的呼吸过程。2.了解鱼的繁殖。
3.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
通过鱼呼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
2.初步接受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鱼的呼吸。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鱼的呼吸。
三、教具准备 鲫鱼、水槽、线、筷子、红墨水、滴管。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继续探讨鱼的特征。(一)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鱼的繁殖
教师讲述鱼在生殖季节的繁殖行为,学生归纳出鱼的生殖特点: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一至数年成熟。
针对雌鱼的产卵量大而成鱼数量少的问题,请学生分析原因。教师简单介绍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四)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鱼的呼吸
水
口 鳃(气体交换)鳃孔 水
(二)鱼的繁殖
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及发育为成鱼; 产卵多,成活少。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4.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鲫鱼在水中不停地吞水的作用主要是()(A)滤取食物
(B)进行呼吸
(C)平衡身体
(D)调节身体密度
(2)当水流过鱼鳃时,渗入鳃丝毛细血管的是()(A)食物(B)二氧化碳(C)氧气(D)水流(3)鲫鱼的生殖特点是()(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
(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2.课后练习
(4)鲫鱼身体内的血管有()(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以上三者 3.参考答案
(1)(B)(2)(C)(3)(C)(4)(D)
4.简要分析
(4)鲫鱼体内的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与心室相通,把心室里的血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与心房连通,把身体各部分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
七、参考资料
中华鲟
又名鳇鱼、鲟鱼。体长,呈梭状,背部上隆起,腹部平直。吻端尖细,基部宽。头部背面骨板光滑,体表也覆五纵行大骨板(硬鳞)。口下位,成一横裂,能向外伸缩自如;上下唇不发达,有细小突起。眼小,鳃孔大。尾鳍歪形,上叶发达。还有一行棘状骨板。头部和体背为青灰色或灰褐色,腹为白色,各鳍均为青灰色。通常雄鱼11岁、雌鱼14岁成熟,每次怀卵量50-100万粒。鲟鱼肉可食,皮可制革,骨可配制高级涂料,卵为名贵食品。自然产量小,被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第五篇:成长足迹教案(3、4)
【课题】:成长足迹 【年级】:
三、四年级
【教学目标】:回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根据要求写作。
【教学重难点】:回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播放视频(2则)。
2、学生认真观看说说这属于什么故事?(寓言故事)为什么?(揭示了一个道理)对了,寓言故事就是板书:故事中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写寓言故事。
二、(寓言故事)新授课程
每一个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奥的道理,都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源源不断地为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注入力量,伴随他们昂首挺胸走向未来人生路。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小狮子和鹿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出是教具)他们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要认真观看,一会要告诉老师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记住六要素。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播放视频)
2、谁来说说你喜欢小鹿的什么?
学生说一说(喜欢身体)
师:是啊,小鹿的身体多么匀称啊!
(喜欢小鹿的角)
师:小鹿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呀,好像珊瑚一样。„„
师:她跟很多同学一样,喜欢自己美丽的角。可是经过一件事后,她却说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脚却让我狮口逃生。
3、谁来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说)
4、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5、寓言故事不能写以前砸门也接触过,主要抓准六要素、揭示道理就行了。谁来说说故事的六要素呢?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这样寓言故事就完成了。
三、(成长故事)新授课程
我们这个是比赛,有的同学可能说:“老师我不想写寓言故事”没关系现在老师还要教大家写一种故事,就是成长故事„„童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时期。让这些耐人寻味的长故事如涓涓细流般缓缓流淌在心间,参透在孩子每一个坚定的步伐中,为我们的成长成扬帆引航。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咋们田田班一个大哥哥写得作文。电视机出示 不管是什么故事呀?我们就要遵循六要素来找找这篇文章的六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老师相信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的事情发生呢?一起分享给大家吧!
四、总结
今天我们就围绕寓言故事(可以新编)和成长故事这两个题目来写写
五、板书设计
寓言故事 成长故事
(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揭示道理 谈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