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单元 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 青岛版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一下第73页我学会了吗?及P72的4、5 教材分析
“我学会了吗?”是一幅综合情景图,包含有小鹿、猴子、小鸟的数量等丰富的数学信息。意图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境,提出并解决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的简单问题,对自己本单元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顾与反思,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为“丰收园”栏目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依据。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笔算(进位、退位),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正确计算进位加、退位减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点。此外,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快速准确地读懂情景图中丰富的信息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可能不会按照不同的动物分类找信息,也可能不会很熟练地通过直接看图数和看文字两种途径来获取信息,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予以引导。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丰收园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学会自我评价。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复习10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算理算法。
前面我们进行了100以内加减法的回顾与整理,下面这道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出示74页第4题:风筝是谁的?)
(学生独立解决)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抽生交流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学生可能交流用口算或竖式计算)
说一说:你认为计算这些题时应注意什么呢?(抽生交流,学生可能说要注意“进位加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也可能说“退位减时要注意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还可能说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这一基本练习题,唤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回忆,带领学生重新温习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要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准备。] 活动二:复习应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
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好多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出示72页第5题)。
(1)
估计一下,这个看台能坐多少人?(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后全班交流订正)
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预想学生的估算方法会各不相同,只要是合理得都予以肯定)
2(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好的估算的方法,大家要注意互相学习,让估算更好地为我们解决问题服务。
(2)我们来了48人,坐哪儿合适?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能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你是怎么想的?(预想学生可能采用:
1、精确计算的方法;
2、估算的方法)
你更喜欢哪种解题的方法?为什么?
精确计算很准确,而估算可以很快地知道问题的答案,两种方法都很好,同学们要善于灵活应用呀!
[设计思想:通过本题的复习,使学生不仅有熟练的计算技能,更有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三:我学会了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下面,来考考你会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吗?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大家喜欢的好朋友们,(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我学会了吗”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画面上都有哪些好朋友们?
(引导学生发现:地上有小鹿、树上有猴子、天空中有小鸟等。)
你能从中发现关于它们的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分类整理信息,并板书)小鹿:左边28只,右边有25只 小猴:一共有33只,看得见的有22只 小鸟:一共有44只,飞来的有15只
鹤:一共有1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除了对小鹿的数量提出问题,你还能对什么提出问题? 除了加法问题,你还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自由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数学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进位加和退位减及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教师随之形成板书)
(1)
一共有几只小鹿?(2)
藏着的小猴有几只?(3)
还有多少只小鸟没飞来?(4)
…… 2.解决问题,自我检测。
你能列式解决这些问题吗?下面请你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下面我们来集体交流一下答案。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鹿?说一说,这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28+25=)
为什么这样列式?(把两边的小鹿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交流用口算或竖式计算)
正确的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能不能说说以后计算这道题时应注意什么呢?(注意进位加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
(按照板书问题,依次抽学生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有效地发现整理图中信息,为后面学生提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更为后面学生解决问题、自我检测做准备。独立解决问题、自我检测,旨在全面了解学生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同时,也为后面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依据。] 活动四: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本单元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几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并把5个苹果根据自己的评价涂成红色。
[设计意图:评价的结果固然重要,本环节更注重的是评价的过程,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自我反思、互相学习,从而得到提高。] [创新特色]
本次设计着眼于教学细节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观察情境图时,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分为两环节进行教学:第一环节重在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在交流有哪些好朋友们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情境图;第二环节则将学生由对热闹场面的关注引向对数学信息的关注,教师的问题“你能从中发现关于它们的哪些数学信息?”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动物类别分类整理信息,这种引导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2.在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除了对小鹿的数量提出问题,还能对什么提出问题?”“除了加法问题,你还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这都是对学生提问题方法的有效指导,这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篇: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我学会了吗
第 5 课时 总 第课时
宁阳县第三小学 曹翠华
课题: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教学难点: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教学准备:投影、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物品。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回顾整理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说:同学们学会得可真不少!想不想做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
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
师:我们学的分类与比较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过这些知识?
1、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我整理书包时,摆积木时,整理玩具时……)
2、汇报
3、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
1、分一分(投影出示)
红苹果
绿桃子
绿萝卜 绿苹果
红萝卜
红桃子
学生独立分类,同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分法:(1)按水果、蔬菜分成两类(2)按颜色分成两类(3)按树上、地下分成两类
2、投影出示25页图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个故事吗?(2)仔细看一下大树的表情,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朋友重猴子轻)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3)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淡绿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①高树叶子多,矮树叶子少; ②高树叶子颜色深,矮树叶子颜色浅。还能比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能用我们学的知识继续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情吗?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单元限时作业 班级: 姓名:
一、填一填
1.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2.天上飞的画△,地上跑的画○。
二、分一分。
三、想一想,画一画。
1、在多的后面画√。
2、在少的后面画√。
3、多的画√,少的画○。
4、长的画√,短的画○。
5、高的画√,矮的画○。
四、请你试一试。
1、哪根绳子最长?最长的画√。
2、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我学会了吗》参考教案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考查,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的情况。2.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的情况。
一、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共同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就做个自我检测,看看自己学得怎样。
二、自我检测。
(一)填空题
(1)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形,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6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形油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已知这个油桶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那么油桶的高是()厘米。
(3)做20节长1米,底面半径是6厘米的圆柱形通风管,至少需要()平方厘米的铁皮。
(4)把一根长6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的圆柱形木料平均锯成三段,表面积增加()平方米,每段的体积是()立方米。若沿直径锯成两半,表面积增加()平方米,每半的体积是()立方米。
(二)判断(每题4分,共20分)
1.如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2.一圆柱和一圆锥,它们的底面半径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
3.一正方体和一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4.把一张长62.8厘米、宽31.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片卷成一个圆柱形纸筒(粘贴出不计),它的底面半径可能是10厘米,也可能是5厘米。
5.一个圆锥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6倍,这个圆锥的体积也扩大到原来的6倍。
三、解决问题
1.一个圆柱形的仓库,直径是10米,高4米。荣光把距离地面1米以下的部分全部刷上防水涂料,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这个仓库的容积是多少?(仓库的厚度忽略不计)
2.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12分米,体积是81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4厘米,体积是多少?
3.一节长1米的圆柱形下水管的横截面的直径是20厘米,如果一个楼房安装了60节这样的下水管,做这些下水管一共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4.一个圆柱形的木桶,底面直径是5分米,高8分米,在这个木桶外加一条铁箍,接头处重叠是0.3分米,铁箍的长是多少分米?这个木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教案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0—51页。教材简析:
本课是对比例这个单元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和检测。通过解决问题,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2 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3 训练学生有条理,清楚的表达,并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谈话:同学们,天气渐渐暖和了,一年一度的的夏令营开始了,光明小学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去农家乐一乐。(显示画面)他们准备坐车去。
2、质疑:大家想一想在前往营地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哪几个数量呢?(结合回答板书:路程 时间 速度)
师:这些数量中,哪两个有联系,你能用所学过的知识描述它们的联系?
3、揭题:用比例的知识来描述它们之间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
二、认定目标
你觉得我们要研究哪些知识要点呢?
课件出示:
1、什么叫做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2、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导学达标
(一)比例的意义
同学们来到营地,只见营地的管理员给他们提供这些信息(课件出示第一题)
1、课件出示:从表中获取什么信息? 表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你还看出什么?
2、引导说出:统计表中统计了三四五年级的夏令营人数安排情况,并且统计出了各个年级的参加期数和参加总人数。
3、师:根据数据的特点,你能从中选取几个组成比例吗?
学生自由写,完成后与同学自主交流,为什么可以这样组成比例?
4、集体反馈:(板书一学生的作业)
为什么可以组成比例?比例的意义是怎么说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根据写出的比算出两个的比值是多少?并说说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每期参加的人数)
如有学生写出3:90=5:150,3:5=90:150应告诉学生单纯从数据看是可以组成比例,但是联系问题情景,这两个比例的比值的意义不太好理解,所以就不用说出比值的意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同时明白,有些比例的比值是可以表示具体的意思,但是也有比例的比值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同学们跟着营地的管理员来到草莓养殖,只见一个个大草莓晶莹剔透,十分诱人,管理员说,只要你们能完成我的任务,你们就可以去摘草莓。
(出示:25:75=30:X 22.4:X=72:36 X:3/5=2/9:1/3 5/12:3/4=X:1/6)
2、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解比例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看看,光明小学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满载而归,各各乐得笑不笼嘴。
(显示画面)
(三)正比例的意义
谈话:离开了草莓园又来到了樱桃园,同学们被眼前的鲜红的樱桃吸引住了,据管理员说,今年的樱桃大丰收,销量也很好。(显示樱桃的销量与总价的统计表)
1、谁能当一回分析员,用你学过的知识说说表中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并说出你分析的理由。
(总价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数量的减少而减少,但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单价不变,所以他们成正比例关系。)
2、看来同学个个都能当一个出色的分析员,接着这个人物将要交给我们的制图员,你能担当这个角色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制图
3、(展示一学生的作业)你们跟他的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得出:这是一条直线图像,说明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从图像上有什么特点?(呈现出直线图像)因此我们还可以从图像上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4、出示最后一问:如果一棵樱桃树的产量为30千克。可收入多少元? 交流算法,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也可以用算式的方法。
(四)反比例的意义
谈话:幸福村村委听说同学们来了,特地给我们安排了这么几种方案,让我们去体验农家的劳动。
1、小组交流第(1)小题。
得出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因为这两种量的乘积不变,也就是总人数不变。
2、如果每户安排2人,需要安排多少户?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训练了学生应用正、反比例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知识延伸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呢?请你来找一找,和同学们交流一番。
四、课堂小结
播放管理员的录音:看来同学们已经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我们生活中来,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做个有心之人,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真正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青岛市南区榉园小学 许夏敏)
第五篇: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
我学会了吗?
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6页内容。
教材简析: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使学生看到进步和不足,及时查漏补缺,以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四则计算,提高学生分数计算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般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教学过程:
一、历史知识,引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青铜“豆”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介绍:豆是我国古代用来盛食物的青铜器皿,盛行于两周,它既可以用来盛放干食如煮好的肉类,也可盛放调好的汤汁如羹类。最早的青铜豆见于西周时期,早期的铜豆多是无耳的。(出示1号豆图片)
春秋时开始有豆盘两侧加耳的铜豆,而在豆盘上加盖的组合则是战国时流行起来的。这件豆是春秋晚期,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出示2号豆图片)
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谈话: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6页信息窗)(学生回答:在2号豆中,铜的质量是豆的学内容:
12千克,占总质量的。2号豆的质量是1号1033。)
42、出示问题,解决问题:(1)2号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小组议论,弄懂题意后独立解决。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
在班内交流时,沟通各自的解法。
(2)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注意选取代表性问题全班解决。并巡视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1、拓展知识:
介绍:青铜的主要成分是铜、锡等金属。我国的许多青铜器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的,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几件:
(1)司母戊鼎:商朝后期制造的,用于王室祭祀,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长110厘米、宽是长的811、长是高的。1113(2)四羊方尊:一种饮酒用具,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高约58厘米,重约35千克,是司母戊鼎重量的2、加深理解:
(1)从图中你能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强化练习,巩固提高。(课件出示)
1、看图列式计算
1。25
2、根据下面的条件,先说出哪个是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2)修好了一条路的3。203。71已经运走。42(4)这批布的是花布。
3(3)一堆煤的3、对比练习:(先画出线段图,再进行解答)
5,苹果有多少筐? 8
5(2)水果店运来苹果40筐,占运来的水果总数的,运来水果多少筐?
82(3)红红看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总页数的。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72(4)红红看书,已经看了140页,占全书总页数的。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7(1)水果店运来40筐水果,其中苹果占
4、解决实际问题:
(1)小冬家养黑兔20只,相当于白兔只数的(2)一个正方体鱼缸棱长
4,小冬家养白兔多少只? 539米,里面盛有立方米的水,水深多少米? 432
3(3)六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五年级学生人数的,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多少
4人?
(4)小刚家买来一袋面粉,吃了18千克,正好是这袋面粉的千克?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先进行小组交流,再进行集体交流。
师谈话: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3,这袋面粉还剩多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