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3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设计》。

第一篇: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由我院医学系联合本市内3家附属医院及合作医院检验科、实验室进行课程开发。2010年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领域的广泛调研,在行业专家引领和指导下,构建了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推行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实际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课程的校企合作,并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教学以“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设置。其总体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微生物检验》课程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并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微生物检验课程中按章节内容的特点选择性采用案例分析法、行动导向法、启发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演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1.案例分析法

充分发挥教研室兼职教师的优势,增添了案例(病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临床实际的有机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训操作及实际病例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及临床医院实习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2.行动导向法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能力。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实践中的“能工巧匠”的能力,除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很多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性质的知识和技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按照“标本处置→细菌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细菌鉴定→结果报告” 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项目的学习,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各层次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构建起知识及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3.启发引导法

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结合临床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对

微生物的认识和实际应用情况,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以探讨、研究的手段,利用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技能应用性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该课程的宗旨。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改变以往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仅起验证作用的方法,把与实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课放到实训课讲授,教师通过临床病例,采用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的方法,完成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理论、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模拟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践开放法

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实践性教学采用实训、见习、实习相结合的教学及管理体系。近年来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微生物检验的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模拟的临床环境中学习。同时增加临床一线的见习、实习时间,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带着问题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此外,课外开放实训室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实训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明显提高。

5.多元立体法

提供多媒体、多渠道教学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信息的容量,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服务了教学。如教学大纲、习题集锦、多媒体课件、动画、图片资料、电子教案、实训DV、学习指导等,用于增大教学信息量,便于学生复习和归纳课堂所讲授的内容,起到辅教辅学的作用。引进国内、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参、影像资料),聘请行业专家、主任(或主管)技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或短期培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6.综合评价法

采用单元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课程评价与临床反馈相结合。实行校企双向评价、反馈及管理机制,注重教学及其评价的实效。

(1)理论教学:每个单元均有学习指导、测试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并设有期中、期末、毕业考试。

(2)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有实训指导;实训报告;实训操作流程;实训评分标准。校外实践教学:有见习、实习计划、实习手册、实习考核标准。

(3)校内教学考核:实践考核占50%,理论考核占50%。

(4)临床教学考核:实践考核占90%,理论考核占10%。

(5)毕业考核:由临床检验科主任(行业专家)或微生物实验室主带教老师、学校专职教师进行毕业综合实训考核。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依靠行业,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培养学生由以往的学校单向培养转向学校、临床医院共同参与培养,形成学校与临床实习基地一体化培养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聘请本市3家附属医院及合作医院检验科富有临床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校内实践性教学、医院见习及顶岗实习。共同建设课程与管理教学;共同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共建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有效互动,或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或先讲后做、先做后讲,或边学边做、亦工亦学。所谓“做中学”、“做中教”,即教师在模拟临床场景中指导学生操作,摒弃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完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由教师讲解,予以解决。教学医院设有供学生上课和培训的教室,可以开展微生物检验教学;学校设有临床医院的实训场景,可以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技能操作,真正做到了“教学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采用“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训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模式,是开展微生物检验课程体系教学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该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2.突出实践,强调“递进式”培养技能

制定了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的实践性教学方案。合理设计实训、见习、实习等关键环节。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梯即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顶岗实习,逐步递进阶段性完成,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微生物检验课程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第二阶段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微生物检验课程的综合技能操作训练;第三阶段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微生物检验课程的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第四阶段学生分散到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微生物检验顶岗实习。临床医院实训基地的综合见习贯穿前三个阶段。此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临床医院检验科的广泛认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3.行动导向,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行动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结合课程特点承接临床微生物检验项目,强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行业化、实践教学仿真化。在技能训练期间,课程教师组织学生为学校周围的居民服务,不仅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训的途径,更是以社会为课堂,既服务于社会,又能培养了敬业爱岗高素质人才。4.以人为本、注重综合评价技能

积极探索与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围绕知识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采用分阶段考核和综合评价方法,着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测评,使评价真正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由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较客观地反映出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

《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不仅增加实训课,而且为了突出操作技能、规范操作方法还采取实践操作单独考核,技能成绩单列的措施。在考核中我们既要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又要考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综合操作技能考核采用临床检验科主任(或临床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测评的方法。包括:

(1)学生按教学进程表的规定进行常规实践考试。

(2)毕业实习之前,进入实训中心,结合检验个案分析,强化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考核。

(3)毕业实习期间,由临床微生物室进行毕业临床能力考核(操作和理论)。

(4)毕业实习结束,由临床检验科主任(行业专家)或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老师、学校专职教师进行毕业综合实训考核。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采用校企合作开发多媒体课件

充分发挥 “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的作用,与行业专家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模拟临床微生物检验任务、以体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过程,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课件内容精炼,形象生动,配合网络教学环境,受到学生的好评。如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非肉眼所见,通过PPT、flash等手段,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教学形象化,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上网公布,以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了解和掌握。

2、运用网络资源实施综合教学

利用现有网络学习资源,对学生开展随机自主学习。自编了习题集锦,并将逐步设立和完善学习答疑台,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师生信息互动,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自学和交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图书期刊等资源,向学生推荐课外参考书籍,布置思考题,通过自学和思考,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跟踪微生物学科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取得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3.利用实训设备强化技能训练

注重实用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能迅速适应临床顶岗实习(在教师指导下)的工作状况和岗位要求。

这些灵活多样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1.学校拥有校园网,并有专门的校园网维护人员,硬件设备能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共享。2.学校配备数量充足的多媒体教室。并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供教师教学之用。

3.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及专业刊物丰富,供师生随时使用。

4.设有电子阅览室,方便学生课余上网查阅各种信息资料,同时利用专业书籍与期刊、internet网连接专业网站,及时查询专业信息,了解新技术发展动态,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在线自主学习环境,对课堂起到了补充和拓展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法紧扣实践主线,注重教学与临床实际岗位接轨,使培养的学生能学用结合,符合临床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训与考核提高学生规范化操作水平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2011.3.2

第二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

课程号

制定单位

制定人洪秀华 审核人 胡翊群

制定时间

课程概述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国家教委规定的医学检验专业主干学科和必修课程,在 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中发挥主要作用。主要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技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特性和系统的检出病原体检验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课程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4年制学生使用,课程总学时数为162,其中实验71学时。课程使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为教材;实验教材为北京人民卫生科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检验实验指导》;参考教材为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考试辅导丛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讲授内容和时数

讲授内容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绪论 1 微生物的信息贮存与传递 2 细菌的生理学 5 6 细菌代谢 2 细菌遗传变异 4 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 5 细菌实验诊断技术与质量控制 3 5 细菌耐药性检測 6 3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1 球菌 5 6 肠杆菌科 7 9 非发酵革兰阴性菌 3 3 弧菌 3 2.5 弯曲菌、螺杆菌 3 0.5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3 3 革兰阴性小细菌 3 2 分枝杆菌 3 2 厌氧菌 5 2 螺旋体、2.5 1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2.5 0.5 真菌 3 1.5 病毒的基本性状 3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1 病毒实验室诊断 2 3 病毒学各论 6 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测 3 19 考试 4 2 合计 91 71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

微生物分类其主要特点和微生物学的定义。

了解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和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检验医学中的地位。【教学时数】

讲授1学时。【讲授内容】

微生物定义、种类、存在、和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研究的内容和郭霍原则,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自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免疫学的兴起和发展、微生物对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细菌生理学

【目的要求】

掌握 细菌大小及其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细菌各种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及在细菌检验中的作用。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结构差异。细菌生长繁殖方式和生长速度,细菌生长曲线意义,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的分类及用途。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繁殖方式、速度及其生长曲线;细菌的人工培养的培养基、培养方法及生长现象观察。

熟悉

细菌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及其吸收。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方法、机制和适用范围。【教学时数】

讲授5学时,实验6学时。【讲授内容】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大小和形态及它们受细菌种类、菌龄和环境因素影响。鞭毛 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菌毛的定义、分型、作用与意义。荚膜与糖萼 定义、分类、作用与意义

细胞壁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肽聚糖骨架及其联结方式;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成;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和周浆间隙;不同组成的细胞壁与革兰染色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关系;细胞壁缺陷细菌(原生质体和圆球体)的临床意义。

细胞膜的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细胞膜和真核细胞膜的异同点;细胞膜的特殊结构-中介体。

细胞质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核蛋白体、异染颗粒、质粒、芽胞。

核质的特点和功能(详见第四章)【实验内容】

细菌的形态学检验 显微镜的构造和应用;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革兰染液的配制;细菌涂片的制作和革兰染色;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

细菌培养技术

培养基制备技术;细菌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 倾注培养和活菌计数;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芽胞、鞭毛、荚膜、菌毛、中介体、原生质体、圆球体、细菌L型、培养基、细菌生长曲线、菌落、自养菌、异养菌、污染菌落。

问答题:

1.简述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2.试述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的方法及其注意点。3.细菌L型的检查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4.简述细菌生长曲线的临床意义。

5.如何观察细菌在各种不同培养基生长的现象? 6.简述细菌生长的必需条件。

第三章 细菌代谢

【目的要求】

掌握

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中间代谢、发酵、呼吸、有氧呼吸、厌氧呼吸概念,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类、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了解

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及其临床意义。【教学时数】

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

细菌的物理性状

带电现象,巨大表面积,半透明和渗透压,光学性质。

细菌分解代谢和生化反应

糖分解、蛋白质分解。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热原质、毒素、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自学内容】

细菌摄取营养的机制,细菌的生物氧化,需氧呼吸,发酵。【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IMViC、氧化酶试验、凝固酶、生化反应、细菌数值分类。

问答题:

1.简述细菌生长曲线的临床意义。

2.如何观察细菌在各种不同培养基生长的现象?

3.简述不同物理性状的培养基在检验中的不同用途。

4.简述细菌生长的必需条件。

第四章

细菌遗传

【目的要求】

掌握

突变的类型、规律和发生机制,诱变剂的种类;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机制,转座子的分类和转座的意义;质粒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接合发生的过程和机制,高频率重组菌株和F’质粒的概念;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转导的机制及意义;细菌转化的机制和人工转化的原理及意义。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变异的机制;耐药性变异。

熟悉

细菌变异的表现形式和研究意义。

【教学时数】

讲授4学时。【讲授内容】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染色体(结构特点,细菌DNA复制、表达和调节);细菌的质粒(质粒基本特性,质粒的分类,F质粒、R质粒);细菌的插入顺序及转座子,转座噬菌体。噬菌体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增殖和宿主相互关系(溶菌和溶原),噬菌体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

变异类型

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形态与结构的变异,培养特性的变异,抗原性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微生物变异的机理

突变(概念、规律、类型、机制),细菌基因物质转移和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突变、转座子、插入顺序、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高频重组株、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R质粒、F质粒、突变株、BCG、空斑形成、温度敏感突变株(ts),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菌、前噬菌体。

问答题

试述细菌耐药变异的机制。

第五章 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

【目的要求】

掌握

传染病的概念、病原菌感染类型及其传播方式。病原菌的致病性;条件致病菌的意义、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的关系、引起内源性感染的机制。医院感染的类型、途径及病原菌的特点。正常菌群与菌群失调的概念、人体重要的正常菌群、菌群检测指标

了解 人体细菌的分类及与人体的关系;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组成。【教学时数】

讲授5学时。

【讲授内容】

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性致病菌,正常菌群概念。

宿主与菌群的相互关系(有益菌、条件致病菌、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宿主免疫反应:病原菌的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分为外毒素内毒素两种。病原菌与传染病;医院感染;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人体菌群与微生态相关疾病;常见微生态相关疾病微生态诊断。【自学内容】

宿主抵抗力,机体的基本抵抗力,抗细菌免疫。【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正常菌群、菌群失调、条件性致病菌、外毒素、内毒素、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社会感染、医院感染、显形感染、隐性或亚临床感染、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细菌密集度。问答题:

1.2.3.4.5.6.7.试述人体细菌的分类及与宿主的关系并举例说明。试述细菌的致病物质及与致病有关的结构有哪些? 简述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的组成。简述机体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的组成。简述内源性感染的发病机制。何谓菌群失调,并举例说明之。

试述微生物如何入侵机体引起机体感染?

第六章

细菌实验诊断技术与质量控制

【目的要求】

掌握

掌握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掌握细菌学检验的形态学检 查方法;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和方法;掌握细菌代谢产物检测与鉴定技术。掌握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了解

几种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核酸杂交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原理和应用。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细菌感染免疫学检测、细菌毒素的检测、【教学时数】

讲授3学时,实验5学时。【讲授内容】

细菌形态学检查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的意义。细菌染色标本检查:革兰染色法原理、步骤、结果判断;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细菌动力观察。

细菌的人工培养和生化反应

细菌生长条件、培养基;细菌接种方法;细菌培养方法;生化反应的原理;常见生化反应IMViC、蛋白分解产物试验、呼吸酶类试验、脂酶、凝固酶等原理和结果判断。【实验内容】

细菌鉴定技术

生物化学鉴定;数值编码鉴定;血清鉴定。生化反应的原理;常见生化反应IMViC、蛋白分解产物试验、呼吸酶类试验、脂酶、凝固酶等原理和结果判断;菌毒素检测。【自学内容】

动物实验:实验动物选择、动物接种法、动物实验的应用。

免疫检测技术:免疫荧光、酶免疫测定、凝集反应、免疫印迹、气-液相色谱技术、发光分析技术。

核酸技术:杂交技术、PCR技术。【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生化反应、细菌数值分类、鉴别培养基。

问答题:

1.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和方法有哪些?

2.培养和鉴定细菌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用途?

第七章-细菌耐药性检测

【目的要求】

掌握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体外药敏试验意义、方法、原理和结果判断;细菌的耐药性产生机制和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熟悉

体外药敏试验的步骤;厌氧菌、真菌及分支杆菌体外药敏试验。

了解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教学时数】

讲授6学时,实验3学时。【讲授内容】

体外药敏试验

K-B纸片琼脂扩散法、稀释法、E试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质量控制。

细菌耐药性检测

特殊耐药菌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检测。

结核分枝杆菌及酵母样真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稀释法原理及结果判断解释。

【实验内容】

抗生素敏感试验

纸片扩散法、稀释法、E试验。特殊耐药菌检测。【自学内容】

体内抗菌药物的活性和浓度的测定:微生物测定法和非微生物法。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内酰胺酶、E试验。

问答题:

1.试述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的原理和质量检测。

2.试述检测细菌耐药性的几种方法。

第八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目的要求】

掌握

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细菌的分类单位和命名。

熟悉

细菌的分类系统;细菌的分类方法。【教学时数】

讲授1学时。【自学内容】

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

细菌和原核生物界;真菌和真菌界;病毒和病毒界。

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

细菌分类单位—种、属、科;细菌的株和型;细菌的双命名法;细菌的伯杰分类系统和CDC分类系统。

细菌的分类方法

生理学与生物学分类法(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遗传学分类法(DNA G+C mol%、核酸同源值测定、核蛋白体RNA硷基序列测定)。

病毒的分类方法

ICTV分类;习惯分类法。【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株、标准株、型、种、属、科。

问答题:

试述细菌的双命名法和它们的分类系统。

第九章 球菌

【目的要求】

掌握 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葡萄球菌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 验,链球菌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鉴别甲型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试验。肠球菌的分类、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奈瑟菌属的分类方法、微生物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熟悉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细菌其致病因素及所致主要疾病。

【教学时数】

讲授5学时,实验6学时。【讲授内容】

葡萄球菌属

分类

与链球菌属的鉴定要点;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状),培养特点(耐盐),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毒素、杀白细胞素、血浆凝固酶、肠毒素、皮肤坏死毒素);致病特点(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

微生物学检查

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直接涂片、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的评价和报告。

.链球菌属

链球菌

分类

按溶血性分为甲、乙、丙三大类;按Lancefied分类。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球菌、链状),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生化反应,抗原结构(群和型特异性抗原)。

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毒素-溶血素O及S,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蛋白酶、核糖核酸酶);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感染-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咽拭、血液、脓液、血清);分离培养及鉴定;链球菌分群试验;血清学反应(抗链球菌溶血素“O”)。

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双球菌、矛头状有荚膜,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生化反应(胆汁溶菌等),抗原结构。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enicillinresistant streptococous pneomonia,PRSP)

肠球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分类。

临床意义

医院感染,耐药菌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微生物学检查

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直接涂片、分离培养和鉴定、种间鉴定),耐万古肠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肾形双球菌,细胞内)与染色,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抵抗力(抵抗力极低易自溶),抗原结构与分型,流行菌群。

临床意义

传染源,传播途径,鼻咽炎,菌血症,脑膜炎,带菌者。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按不同病期采取不同标本),送检(保温),检验程序,检查方法(涂片、分离培养、血清学分群)。淋病奈瑟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

临床意义

致病性(性病、新生儿眼结膜炎),耐药性。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和运送;分泌物涂片、分离培养、鉴定。

.布兰汉菌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所致疾病。【实验内容】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形态染色、菌落特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链球菌(甲、乙、丙三型)、肺炎链球菌、粪肠球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淋病奈瑟菌阴道涂片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自学内容】

了解葡萄球菌生化反应鉴定程序;微球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及细菌学检查;其他奈瑟菌属。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血浆凝固酶、MRSA、MRSCN、VRE、PRSP。

问答题:

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形态、培养、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及产生毒性物质方面有何不同?

2.鉴定链球菌有哪些试验 ?

3.肺炎链球菌形态结构有何特点?它与甲型链球菌如何鉴别?

4.淋病奈瑟菌是怎样传播的?在其微生物学检查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第十章 肠杆菌科

【目的要求】

掌握

肠杆菌科的命名与分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

耶尔森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

了解

沙雷菌属、哈夫尼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教学时数】

讲授7学时,实验9学时。【讲授内容】

.概述

肠杆菌科定义、命名与分类(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共同特性(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抗原结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运送、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埃希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结构。

临床意义

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所致疾病(肠道外感染,肠道感染-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学检查

检验程序、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及毒素(LT、ST)检测。

沙门菌属

血清学分类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常用培养基及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变异性。

临床意义

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伤寒、副伤寒、胃肠炎、菌血症和败血症)。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分离培养和鉴定(初步鉴定—氧化酶、KIA、MIU,最后鉴定—肠杆菌科试剂盒、沙门因子血清凝集试验);Vi噬菌体分型、肥达反应。.志贺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与分型)、变异性。

临床意义

传染源、传播方式。

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 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耶尔森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培养特点、生化反应、抗原构造。

临床意义

致病因素(内毒素、外毒素);所致疾病临床类型(鼠疫耶尔森菌引起鼠疫,小肠结肠耶尔森菌引起小肠结肠炎)。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分离培养和鉴定。【实验内容】

.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细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肥达试验;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细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自学内容】

蜂房哈夫尼菌、多源菌属、普罗威登菌属及摩根菌属。【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SS琼脂、KIA、MIU。

问答题:

1.肠杆菌科根据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共分几属?各写出一个代表菌种。

2.大肠埃希菌在临床上主要引起哪些疾病?引起肠道感染的该菌可分几组?(用 中、英文写出)。

3.伤寒患者的细菌学检验,根椐病程有何特殊的采样要求。

4.列出志贺菌属及伤寒沙门菌在KIA和MIU的基本生化反应。

肺炎克雷伯菌处初次分离时菌落有何特点? 6.何谓产ESBL株,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第十一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菌

【目的要求】

掌握

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概念、种类和初步鉴定特征。假单胞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荧光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寡养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和军团菌的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

了解

恶臭假单胞菌、斯氏假单胞菌的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和实验室检查。黄杆菌属和莫拉菌属的细菌特性和实验室检查。莫拉菌属、军团菌属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时数】

讲授3学时,实验3学时。【讲授内容】

概述

非发酵菌定义、主要菌属、假单胞菌分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单端鞭毛、生长温度范围25~42℃、绿脓素);临床意义(条件性致病菌);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分离培养和鉴定)。荧光假单胞菌生物学形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嗜麦芽黄 寡养单胞菌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和耐药性;

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和军团菌黄杆菌属的主要菌种、临床意义,生物学性状及其临床意义(条件性致病菌)。

军团菌属

分类命名、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实验内容】

假单胞菌属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生化反应;不动杆菌属和产碱杆菌属形态染色、菌落观察和生化反应。【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非发酵菌、O-F培养基、氧化酶试验。

问答题:

1.非发酵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常引起人类哪些疾病?如何鉴定之?

2.临床上引起感染的非发酵菌主要有哪些?

第十二章 弧菌属、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

【目的要求】

掌握

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

非O1群霍乱弧菌、O139、气单胞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气单胞菌和 邻单胞菌属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时数】

讲授3学时,实验2.5学时 【讲授内容】

弧菌属

霍乱弧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活泼动力),培养特性(嗜碱、需氧),选择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发酵蔗糖),抗原结构,变异性,抵抗力;临床意义(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非O1群霍乱弧菌

血清学分型。

O139血清学分型

血清学分型。

副溶血弧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活泼动力),培养特性(嗜盐性、耐碱性),选择鉴别培养基,生化反应,神奈川现象,抗原结构,抵抗力;临床意义(耐热溶血毒素和类似毒素,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

分类,气单胞菌属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实验内容】

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形态观察、菌落观察、生化反应;霍乱弧菌分型试验、副溶血弧菌鉴定试验。气单胞菌和邻单胞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TCBS培养基、神奈川现象。

问答题:

1.如何进行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培养、分离和鉴定?

2.霍乱弧菌及副溶血弧菌主要的致病因素和致病机制。

第十三章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目的要求】

掌握

螺杆菌属的主要特性、分类;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

熟悉

弯曲菌属的主要特性、分类;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

【教学时数】

讲授3学时,实验0.5学时。【讲授内容】 弯曲菌属

弯曲菌的主要特性、分类;空场弯曲菌、大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的鉴别、致病。弯曲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螺杆菌属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所需气体条件)、选择培养基;与慢性胃炎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快速脲酶试验、碳标记呼吸试验、PCR检测HP、分离培养和鉴定)。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意义、细菌特性、实验室检查。【实验内容】

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氧化酶、脲酶和快速脲酶试验)。【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快速脲酶试验。问答题:

1.螺杆菌的致病机制及主要细菌特性。

2.如何培养鉴定胃炎活体组织标本中的幽门螺杆菌。

第十四章苛养菌与人兽共患病原菌

【目的要求】

掌握

苛养菌概念;嗜血杆菌属主要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

鲍特菌属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了解

人兽共患病原菌的概念,常见细菌。

【教学时数】

讲授3学时,实验2学时。【讲授内容】 苛养菌概念

嗜血杆菌属

主要菌种、形态染色、培养(X、V因子)、卫星现象、生化反应;临床意义;主要菌种、形态染色、培养(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检查方法)。

鲍特菌属

主要菌种、形态染色、培养特性,主要菌种、形态染色;微生物学检查。

人兽共患病原菌

布鲁菌属、巴斯德菌属、弗朗西斯菌属主要细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流感嗜血杆菌

形态染色、菌落观察、卫星现象、X+V因子试验。

第十五章 革兰阳性需氧杆菌

【目的要求】

掌握

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炭疽芽胞杆菌和蜡 样芽胞杆菌生物学形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生物学形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讲授3,实验3学时。【讲授内容】

炭疽芽胞杆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芽胞、抗原结构);临床意义(炭疽毒素、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处理、检验程序和方法、鉴定试验、动物试验)。【自学内容】

蜡样芽胞杆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芽胞、卵磷脂酶试验);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形状(形态、染色、异染颗粒、培养特性、亚碲酸钾培养基、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临床意义(白喉外毒素的特性、致病机制、预防接种、锡克试验);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检验方法)。

其他棒状杆菌

常见的菌种及所致疾病;与白喉棒状杆菌的鉴别 【实验内容】

蜡样芽胞杆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和活菌计数;

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产单李斯特菌形态及菌落观察、生化反应。【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Elek平板毒力试验、异染颗粒、吕氏血清斜面。

问答题;

1.白喉棒状杆菌和类白喉棒状杆菌的区别。

2.炭疽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的鉴别。

3.产单李斯特菌的主要生物学形状。

第十六章分枝杆菌属

【目的要求】

掌握

分枝杆菌属主要种别;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熟悉

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时数】

讲授3学时,实验2学时。【讲授内容】

分枝杆菌属

共同生物学性状;主要种别;国际上应用的分类。

结核分枝杆菌

形态染色(抗酸阳性、分枝生长、Much颗粒);专性需氧培养、菌落特征;生化反应;菌体成分和抗原;变异及抵抗力;临床意义、Koch现象、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涂片检查、分离培养、核酸检测)。

非典型分枝杆菌

分类、与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别。

麻风分枝杆菌

生物学形状、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

【实验内容】

结核分枝杆菌

涂片法检查、抗酸染色、金胺“O”荧光染色,菌落观察、培养。

麻风分枝杆菌

病理组织切片涂片染色检查。【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抗酸染色、鲁琴培养基、结核菌素试验。

问答题:

1.试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免疫的关系。

2.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

第十七章 厌氧菌

【目的要求】

掌握 厌氧菌的概念、种类及其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厌氧菌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指征。厌氧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要求及方法,厌氧菌的检验程序,厌氧培养方法。无芽胞厌氧菌在临床厌氧菌感染中的意义、常见种类、细菌学特性与细菌检验方法。厌氧性细菌的概念、分布及其在临床各科中感染的普遍性;厌氧菌的分类;厌氧菌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厌氧菌分离与鉴定。

熟悉

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无芽胞厌氧菌的常见种类及其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教学时数】

讲授5学时,实验2学时。【讲授内容】

概述

分布特性、种类;厌氧菌感染因素;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特征。

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标本的采集方法;标本的运送-无氧小瓶运送法、针筒运送法、厌氧袋运送法、大量液体标本运送法;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厌氧培养法-厌氧罐培养法、抽气换气法、气袋法、厌氧手套箱法;鉴定试验-形态染色、菌落性状、抗生素敏感性鉴定试验、生化特性、气液相色谱分析。

梭状芽胞杆菌属

破伤风梭菌、气性坏疽病原梭菌、肉毒梭菌和艰难梭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

类杆菌属

脆弱类杆菌群、产黑色素类杆菌群和厌氧性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实验内容】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形态染色、菌落观察、芽胞染色;庖肉基生长现象、卵磷脂酶试验、汹涌发酵、动物试验(毒素被抗毒素中和)。

脆弱类杆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形态染色、厌氧培养、生化反应、胞外酶快速试验。【自学内容】

无芽胞厌氧菌—梭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庖肉培养基、汹涌发酵现象、聂格尔试验。

问答题:

1.试述厌氧培养成功的关键。

2.试述厌氧菌微生物学检查的程序和方法。

第十八章 螺旋体

【目的要求】

掌握

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相互之间的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熟悉

螺旋体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查。【教学时数】

讲授2.5学时,实验1学时。

【讲授内容】

螺旋体

概述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细胞壁、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圆柱体、轴丝、周浆鞭毛),染色性,活泼螺旋式运动;培养特性(需氧生长、柯氏培养基、密螺旋体的组织培养);抗原结构(特异性抗原、类属抗原);抵抗力。

临床意义

性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莱姆病,回归热)

微生物学检查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RPR

问答题:

1.试述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

2.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

【目的要求】

掌握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相互之间的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人类感染密切的菌种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查。【教学时数】

讲授2.5学时,实验0.5学时。【讲授内容】 支原体

概述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无细胞壁、多形性、革兰染色阴性);培养特性(pH、马或小牛血清、微氧环境、油煎蛋样菌落);生化反应(葡萄糖、精氨酸、尿素、CCU);抗原结构(GIT及MIT);抵抗力。

临床意义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常见支原体的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分离鉴定。

立克次体

概述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繁殖代谢、抗原成分、变异性、抵抗力。

临床意义

立克次体病、衣原体

概述

生物学性状

独特生活周期,抗原成分LPS和外膜蛋白,抵抗力。

临床意义

沙眼衣原体感染,肺炎衣原体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与处理,直接镜检,分离与鉴定。

【实验内容】 支原体鉴定板条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始体、原体、CCU。问答题:

1.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2.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及他们和细菌、病毒的相互比较。

第二十章 真菌学检验

【目的要求】

掌握

真菌的基本特征、分类、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医学上重要的真菌临床意义及微生物学检查。

了解

医学上有关的真菌性疾病与病原性真菌。

【教学时数】

讲授3学时,实验1.5学时。【讲授内容】

概述

生物学性状(营养体、繁殖体、孢子),分类与致病,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非培养法、培养法)。

医学上重要酵母菌

念珠菌

临床意义,真菌检验和血清学诊断。

隐球菌

临床意义,真菌检验。

二相性真菌

特征,真菌检验,血清免疫学试验。

曲霉菌

特征,分离鉴定,血清免疫学诊断。

毛霉菌

特征,分离鉴定,血清免疫学诊断。

皮肤真菌 临床意义,真菌检验(标本采集、直接镜检、分离鉴定)。【实验内容】

浅部真菌(石膏样小孢子、石膏样毛霉菌、絮状表皮藓菌)的菌落观察;芽管形成试验;菌丝、孢子镜下观察;白假丝酵母菌菌落观察、镜下形态;科玛嘉真菌显色平板。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菌丝、孢子、二相型真菌、沙氏培养基。

问答题:

1.试述真菌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真菌检验中的重要意义。

2.深部真菌感染有何临床意义?

第二十一章病毒基本性状

【目的要求】

掌握

病毒体大小、测量单位、基本形态;病毒的基本特性、结构和化学组成及功能;病毒的复制周期及增殖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

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时数】

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

病毒体的形态结构

病毒大小与形态;病毒结构:核心、衣壳、包膜、辅助结构;核衣壳对称型。

病毒的复制周期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

异常病毒复制

顿挫感染与缺损病毒。

干扰现象

干扰类型、干扰机制、干扰现象意义。

亚病毒

类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温度、pH、射线、脂溶剂。【自学内容】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的增殖。【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病毒体、衣壳、核衣壳、核衣壳对称型、包膜、病毒的灭活、病毒复制周期、顿挫感染、缺损病毒、问答题: 叙述病毒的基本特性。在形态大小、结构、生长繁殖、培养方法和细菌相比较有何区别?

第二十二章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目的要求】

掌握

病毒的感染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学分离培养鉴定的方法及病毒增殖的指标;病毒血清学诊断方法及原理;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的原则。了解

病毒的感染方式与途径;宿主的抗病毒免疫。【教学时数】

讲授3学时,实验3学时。【讲授内容】

病毒感染的方式与途径

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包涵体的形成、细胞转化增生与整合感染;免疫病理损伤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宿主的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病毒学检验原则

直接检查病毒体、病毒核酸和病毒抗原;分离培养鉴定病毒体、病毒学清学诊断患者血清中特异抗体。

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标本的运送和保存,标本的处理;分离培养方法(组织培养、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病毒的鉴定(初步鉴定、最后鉴定);病毒培养结果的报告。

病毒血清学诊断

原理、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TCID50、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病毒感染早期诊断

病毒胞内抗原检出,病毒胞外抗原检出;光学显微镜检查病毒包涵体;电镜及免疫电镜检查病毒体。【实验内容】

病毒鸡胚接种技术、流感病毒血凝试验、正常细胞与病毒感染细胞CPE效应的观察,酶免法测EB病毒。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潜伏感染、隐性感染、TCID50、包涵体、血凝现象。

问答题:

1.试述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

2.试述病毒分离检验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3.解释各种病毒增殖指标的含义和原理。

4.概括引起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检测特点

第24章肝炎病毒 第25章疱疹病毒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第29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 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SARS-Co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熟悉 肠道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了解

狂犬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教学时数】。

讲授6学时 【讲授内容】

甲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检验

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单纯疱疹病毒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致病性和检测方法。

呼吸道病毒的种类。掌握流感病毒、SARS-CoV的分类方法、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熟悉所致主要疾病及发病机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概念、形态结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培养特性及其常用实验室检查法的原理。【复习思考题】

问答题:试述上述病毒分离检验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

【目的要求】

掌握

血液、脑脊液、粪便、生殖道分泌物、尿液、脓汁及痰液标本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程序和结果报告;各种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测的基本技能。【教学时数】

讲授3学时,实验19学时。【讲授内容】

各种临床标本

采集和运送;常见致病菌的检验方法和鉴定要求;检测报告的发出方式。

【实验内容】

血液标本

标本采集和接种;A群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产气肠杆菌、沙门菌属和葡萄球菌鉴定。

粪便标本

标本采集;一般性状检查(量、外观、气味、酸碱反应、寄生虫和结石);化学检查(隐血试验、粪胆色素检查);显微镜检查(细胞、食物残渣、结晶);细菌学检查(SS琼脂平板接种、志贺氏菌属的鉴定)。

尿液标本

标本和采集;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尿液标本细菌计数法;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的鉴定。

泌尿生殖道标本

标本采集;外观及清洁度检查;细菌学检查(淋病奈瑟菌、支原 体和衣原体鉴定)。

痰液标本

标本采集;细菌检测程序;细菌鉴定(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脓汁分泌物标本

标本采集;检测程序;细菌鉴定(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脑脊液标本

标本采集;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细胞检查;细菌学检查(脑脊液奈瑟菌和新型隐球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运送培养基、标本处理。

问答题:

简述各种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查的程序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鉴定。21

第三篇:最新药品微生物学检验分析实用技术

最新药品微生物学检验分析实用技术

作者:苏德模出版时间:2012年5月

———————————————————————总 目 录——————————————————————

第一篇 微生物学检验基础

第一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第二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第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四章 微生物与感染

第五篇 药物抗菌作用的测定

第一章 药物抗菌作用测定法 第二章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第三章 防腐剂及消毒剂效力测定

第六篇 微生物制剂检验与GMP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第一章 微生物制剂检查法

第二章 空气洁净度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二篇 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第一章 细菌检验技术 第二章 真菌检验技术 第三章 病毒检验技术

第四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第五章 动物实验技术

第七篇 药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第一章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第二章 消毒与灭菌

第三章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仪器第四章 微生物的形态学检查法第五章 培养基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化试验第七章 常用血清学试验

第三篇 无菌检查

第一章 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 第二章 生物制品的无菌检查法

第四篇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第一章 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第二章 供试品、供试液的制备第三章 细菌计数

第八篇 药品微生物检测分析技术 第四章 霉菌数及酵母菌数测定

第五章 大肠埃希菌检查法第一章 微生物镜检及染色技术 第六章 沙门菌检查法第二章 微生物接种、分离、培养技术 第七章 志贺菌检查法第三章 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 第八章 肠杆菌科及某些革兰阴性菌检查法第四章 制药过程微生物控制技术 第九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法葡萄球菌属简述第五章 药品微生物检测方法验证技术 第十章 铜绿假单胞菌检查法第六章 药品无菌检测技术 第十一章 梭菌检查法第七章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技术 第十二章 药品染螨的检验法第八章 药品中螨类检测技术 第十三章 产毒真菌及真菌毒素的检验 第九章 药品中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豪华精装烫金版(上下册)定价:690.00元

电话:010-51296515

第四篇: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大纲

前言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综合了临床医学、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医院内感染进行动态监控。

课程内容:该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两部分,前者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防治措施的学科。后者侧重于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教学内容覆盖了《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两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将两本教材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本课程包括五篇:细菌学总论,细菌学各论及检验,真菌学及检验,病毒学及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2.掌握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致病性以及人体的抗感染免疫 3.掌握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技术。

4.掌握各类临床标本的采集方法、检验程序及常规检验方法。5.选择最佳鉴定方法对感染性病原体进行鉴定或快速诊断。6.熟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原则。

7.了解病原微生物学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发展动向。8.能够正确运用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自动化仪器和微量装置。9.能够进行正确的抗菌药物敏感实验并准确报告。10.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及致病性评价。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学模式,即将传统沿用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改为“理论与实验合二为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直观、形象、立体的实验内容为切入点,同时辅以讨论、交流、归纳等诸多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验相融合,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并行,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本着不断充实和丰富提高的原则,在总结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学时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验时间为1: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62学时,其中: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40学时(理论21学时,实验19学时);第二篇细菌学各论及检验70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36学时);第三篇真菌学及检验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 第四篇病毒学及检验34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10学时);第五篇微生物学检验8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5学时)。

通过微生物学及检验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掌握有关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概念,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形态、基本结构、细菌特殊结构的含义与意义,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结果及致病性;熟悉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及特殊染色法。教学时数:9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6学时)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二)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

(二)特殊结构

三、细菌形态学染色法

第三章 细菌的生理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繁殖规律及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掌握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熟悉其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

(二)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条件(三)细菌的新陈代谢

1.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四)细菌的能量转换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

(二)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三、细菌的命名细菌分类学

(一)基本概念

(二)细菌分类等级

(三)细菌命名法

第四章 消毒与灭菌

教学目的:

掌握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灭菌法的条件及应用,熟悉化学消毒剂的应用及影响因素,了解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杀菌机理 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物理灭菌法

(一)高温

1.干热灭菌法 2.湿热灭菌法

(二)紫外线及辐射

(三)超声波

(四)滤过除菌

三、化学消毒法

(一)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用途

(二)影响化学消毒剂的因素

四、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及机理,熟悉细菌的各种变异现象,熟悉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过程,了解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噬菌体

(一)毒性噬菌体

(二)温和噬菌体

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三)转位因子

三、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四、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五、基因突变

六、遗传变异研究的意义

第六章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实验和耐药性

教学目的:

掌握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方法;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及耐药性检测主要方法。熟悉抗菌药物的种类。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

一、常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一)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的原理和意义

(二)纸片扩散法

(三)稀释法

(四)E实验

三、细菌耐药性和发生机制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的致病性、感染类型;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及生理作用;了解机体的抗菌免疫。了解医院感染概况,掌握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及监测方法 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和机会性致病菌

二、细菌的致病作用

(一)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

2.毒素: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

三、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途径

(二)感染种类

(三)感染类型

五、院内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概述与流行特点

(二)医院感染的监测

(三)医院感染的控制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目的:

掌握标本采集的原则、标本的处理方法及常用实验诊断技术。了解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二、病原学诊断:

(一)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

(三)细菌生化实验

(四)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五)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六)动物实验

(七)免疫学检验技术

三、人工主动免疫

(一)疫苗

(二)类毒素

四、人工被动免疫

五、细菌感染的治疗

第二篇 细菌学各论及检验

第九章 球菌

教学目的:

掌握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检查,熟悉其致病性。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葡萄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鉴定依据 5.报告方式

三、链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鉴定依据 5.报告方式

四、肠球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及耐药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检验程序: 2.检验方法:

五、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章 肠杆菌科

教学目的:

掌握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掌握肥达氏反应原理、方法及致病性,熟悉各种肠杆菌的致病性。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肠杆菌科的定义及分类

(二)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二、埃希菌属(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三、沙门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血清学试验---肥达反应

四、志贺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快速诊断

五、耶尔森菌属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变形杆菌 沙雷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检验程序 2.鉴定试验

第十一章 小细菌

教学目的:

掌握嗜血杆菌属、布鲁菌属、鲍特菌属主要生物学性状及鉴定方法。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

一、嗜血杆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二、布鲁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三、鲍特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二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菌

教学目的:

掌握非发酵菌的鉴定要点及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鉴定特征,熟悉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军团菌属的主要鉴定特征。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铜绿假单胞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4.鉴定依据

三、荧光假单胞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区别

四、军团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五、其他非发酵菌

第十三章 弧菌属 气单胞菌属

教学目的:

掌握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及鉴定方法,熟悉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与弧菌属的区别。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弧菌属

(一)霍乱菌属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1)标本采集(2)检验程序(3)检验方法

(4)快速诊断

(二)副溶血性弧菌:与霍乱弧菌的主要区别。

二、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

两属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与弧菌属的区别。

第十四章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教学目的:

熟悉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主要鉴别试验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弯曲菌属

(一)概述

(二)生物学性状

(三)致病性:肠道感染;肠道外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验

二、螺杆菌属—幽门螺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五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教学目的:

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检验方法,炭疽芽胞杆菌的培养特性及检验方法;熟悉李斯特菌、红斑丹毒丝菌、阴道加特纳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鉴定试验。

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二、其他棒状杆菌:与白喉棒状杆菌的鉴别

三、炭疽芽胞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四、蜡样芽胞杆菌

五、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

六、阴道加特纳菌

微生物学检验

第十六章 分枝杆菌属

教学目的: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及主要鉴定方法,了解其他分枝杆菌的检验程序及鉴定方法

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结核分枝杆菌与非典型分枝杆菌

(一)结核分枝杆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

⑴ 标本采集 ⑵ 检验程序 ⑶ 检验方法

(二)非典型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

四、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

第十七章 厌氧菌

教学目的:

掌握厌氧菌的培养方法、检验程序、检验方法;掌握梭状芽胞杆菌的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熟悉无芽胞厌氧菌的检验方法及致病性。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厌氧菌的分布与致病性

三、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一)标本采集

(二)标本运送与处理

四、厌氧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检验程序

(二)检验方法

五、梭状芽胞杆菌属

(一)破伤风梭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二)产气荚膜梭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

(三)肉毒梭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3.微生物学检验

(四)艰难梭菌

六、无芽胞厌氧菌

致病性

第十八章支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教学目的:

掌握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检验方法,沙眼衣原体的检验方法;熟悉立克次体,衣原体的致病性。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支原体

(一)概述

(二)生物学性状

(三)致病性

(四)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3.鉴定依据

二、衣原体

(一)命名与分类

(二)生物学性状

(三)致病性 1.沙眼衣原体 2.鹦鹉热

3.肺炎衣原体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处理 2.检验方法

三、立克次体:

检验方法和致病性。

第十九章 螺旋体

教学目的:

掌握螺旋体生物学性状及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验,熟悉螺旋体的致病性。

教学时数:8学时(理论4学时,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

一、钩端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3.检验程序

二、梅毒螺旋体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三、疏螺旋体

(一)伯氏疏螺旋体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三)奋森疏螺旋体

细菌学录像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二十章 真菌学及检验 教学目的:

掌握真菌生物学性状及检验方法,了解真菌的致病性。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真菌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分类与致病

二、真菌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程序

3.检验方法

三、病原性真菌

(一)浅部真菌 1.致病性 2.检验方法

(二)白假丝酵母菌、隐球菌及其他医学上重要的霉菌 1.致病性 2.检验方法

第四篇 病毒学及检验

第二十一章 病毒总论

教学目的:

掌握病毒的基本性状;掌握病毒的致病性及抗病毒免疫;掌握病毒感染常用诊断方法。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8学时,录像2学时)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概念

(二)病毒的特点

(三)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四)病毒的增殖

(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六)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七)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致病机理

(二)病毒性感染的方式与类型

(三)抗病毒免疫

三、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预防原则

(一)标本采集

(二)检验方法 1.直接检查 2.分离培养鉴定 3.病毒抗原检测 4.早期IgM抗体检测 5.病毒核酸检测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

第二十二章 呼吸道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及检测方法,熟悉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及其致病性。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流行性感冒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血清学诊断

三、副粘病毒科(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

四、其他呼吸道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

第二十三章 肠道病毒

教学目的:

熟悉肠道病毒的微生物学特性,了解肠道病毒生物检测及致病性。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录象1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查

三、柯萨奇病毒简介

四、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简介

五、轮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十四章出血热病毒及虫媒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录象1学时)教学内容:

一、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一)汉坦病毒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二、虫媒病毒

(一)概述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三)森林脑炎病毒

(四)登革病毒

第二十五章 肝炎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其它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5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各型肝炎病毒性状比较

二、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采集

2.检查方法:电镜直接查病毒颗粒;早期抗HAV-IgM抗体检测。

三、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四、其他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第二十六章逆转录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特点。教学时数:4学时(理论3学时,录象1学时)教学内容: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2.检验方法

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简介

第二十七章 疱疹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各种疱疹病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熟悉其致病性。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1学时)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单纯疱疹病毒

(一)致病性

(二)检验方法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四、巨细胞病毒

(一)致病性

(二)检验方法

五、EB病毒

(一)致病性

(二)检验方法

第二十八章 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狂犬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验,熟悉其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学检验

(四)防治原则

二、人乳头瘤病毒

第二十九章 朊粒

教学目的:

掌握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熟悉其致病性特点,了解其发现过程。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朊粒的发现

二、朊粒的定义

三、朊粒的生物学性状

四、朊粒的致病性

五、微生物学检查

第五篇 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十章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与微生物商品化、自动化检验

教学目的:

掌握临床标本的采集原则、检验程序及检查方法。了解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实 验的自动化分析系统、血培养自动化分析系统。教学时数:6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5学时)教学内容:

一、临床标本检查的一般原则

二、标本的采集原则

三、检查方法的选择

四、常见临床标本的检查

(一)粪便标本的检验

(二)尿标本的检验

(三)痰标本的检验

四、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五、医院见习

六、SENSITRE微生物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

第三十一章 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教学目的:

掌握微生物学检验室内质控的方法,熟悉室间质控的评判方法及意义。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室内质量控制

(一)人员与组织管理

(二)操作手册

(三)培养基

(四)试剂、抗血清和染液的质量控制

(五)抗生素选择与质控

(六)仪器

(七)标准菌株

三、室间质量评价

第五篇:《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课程简介(范文模版)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英方名称:《clinical microbioogy and microorganism laboratory》 开课单位: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120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60学时

学分:6.6学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

教学目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较全面地掌握临床微生物学的现代

理论知识,而且能较系统地掌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先进技能,在毕业时能独立地正确采取临床标本,分离培养与鉴定出相应的病原微生物,会正确出报告。并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内容简介:《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是在学完基础微生物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临床微生物学导论、临床细菌学、临床真菌学、临床病毒学、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医院感染及其监测、药物敏感试验、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等。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卓然,3版,2003

年。

参考书目:

1.《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闻玉梅,1999年。

2.《临床微生物学手册》,科学出版社,徐建国译,7版,2005年。

3.《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正任,6版,2005年。

4.《临床真菌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秦启贤,1999年。

主讲教师:胡永林副教授陈泽慧副教授

下载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总结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

    广东医学院检验本科《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

    2010级检验本科《微生物学检验》复习题一. 名词解释 L型细菌细菌生长曲线毒性噬菌体倾注平板法ONPG实验 SPA协同凝集试验S-R变异顿挫感染衣原体真菌 转化转导 接合 肥达试验......

    检验本科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复习要点

    医学微生物复习要点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异同; 2. 质粒的概念、种类及控制性状(功能); 3.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功......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简介5篇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检验》是将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它是利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革兰氏阳性球菌微生物学检验的标准操作程序

    革兰氏阳性球菌微生物学检验的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做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查找于疾病有关的病原菌以及了解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和流行病学的调查。 2 原理......

    诚实的检验教学设计

    《诚实的检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诚实考试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2、认识考试作弊的错误与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1、诚实的人会吃亏吗?2、作弊的危害性?3、偶尔做......

    水质检验课程教学设计.

    水质检验课程教学设计 1引言大多数国家、市政公司和建筑小区都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防止超标,保护环境。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测量仪表和技术,根据行......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系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设计文字说明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系王纯伦 微生物学检验课程设计文字说明06级检验班 徐良 尊敬的各位专家和评委 大家好!我是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