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真正的愤怒第2课时 沪教版(2015秋)
《真正的愤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基础知识:读准“龟裂”、“渍”、“作孽”等字音;掌握“孽”、“窖”等几个难写字的写法;理解“苟延残喘”、“事是洞明”“不约而同”等词语的含义。
2、读写知识:插叙、倒叙、顺叙的三种叙述方法;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写作技巧;标点符号的运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2、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水的珍视,懂得珍惜有限的水资源,并感动于祖孙二人为克服缺水困难,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
教学重点:体会西北地区缺水之苦,以及主人公对水的极度珍视,明白愤怒的缘由。
教学难点:体会她们力图尽其绵薄之力改变西北地区土地缺水境遇的执着决心。理解“真正的愤怒”的深刻主题。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内容:
1、解决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回顾主要内容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9课,齐读课题
二、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怎样的故事?(炎热的暑假里,我和朋友来到西北地区的“五棵树村”。我向一个小姑娘要水,经老妇人同意,给了我一碗浑浊的水。我用这水洗脸,引起了老人和小姑娘极大的愤怒。)
深入品读文章
A 理解“水”的珍贵
三、把书翻开,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老妇人和小姑娘愤怒的情景?[出示:第七自然段] 四、一碗水就能引起老少两人的如此的愤怒,这是怎样的一碗水呢?(珍贵)[板:(珍贵)的一碗水]
五、为什么说这碗水是“珍贵”的?自由读课文,哪些语句能说明水很珍贵,画下来,与小组同学说一说,读一读。
1、天热:“龟裂”——图片、数据
2、地旱:“苟延残喘”、“五棵树村”——过去的环境破坏,水土流失,黄河断流,赖以生存的水枯竭
3、缺水:“给树苗滴水”——缺水,怕浪费“迟疑”(犹豫是否给)——缺水的日常生活“坚固的木盖、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物以稀为贵”)——图片:运水、等水、积水“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比喻)——为什么用水来比世界?(生命之源)如果你问这里的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于是当一声闷雷过后,看到的是——[接雨录象] 看到小孩渴望的眼神,可以想象对于他们,这样的一碗水有多(珍贵)。读这句。“第七段”“老妇人翻山越岭,瘸了一条腿。”
B体会两人的“愤怒”
六、过渡:
这碗水的珍贵,此时的作者是无法理解的,他只看到“那水里竟……浑浊”。是呀,对于我们城市的人来说,喝下这样一碗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用它来洗脸也顶多算将就吧,但是就在水落地的那一刻,老妇人和小姑娘却表现出无比的愤怒?[出示:第七自然段]
1、指名分句读:这段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神态、动作、语言)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物愤怒的情景。用不同的记号将神态、语言和动作画下来。[学生板书]
2、评读第七自然段——喊:“作孽呀!”?(天大的罪恶,两方面的。)[录象:洗脸;图片:洗脸;一生洗三次脸] 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突然摔倒了。——视水如命,忘记了自己的残疾。不约而同地投来愤怒的目光——虽然年龄不同,阅历不同,但她们同样目睹着龟裂不堪的土地;倾听着风沙肆虐的呼啸;承受着缺少水的煎熬;认识到水的珍贵……小姑娘不先去扶奶奶——不是不孝顺,那一刻别说奶奶摔倒,可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都会不顾一切地去抢救落地的水。做这样一系列的动作——因为珍惜这碗珍贵的水,不忍眼睁睁看到它就这样白白浪费,所以最迅速、最及时的举动,抢救这碗水。
C领悟“真正的愤怒”
过渡:这碗珍贵的水,虽然让我糟蹋了,但却让小姑娘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给予了小树苗。课文中不只一次提到小树苗,快速找出来。
1、“那动作好象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一种呵护、一种关爱,充满着一种期待。这些小树苗长大后将成为黄河大堤上的屏障,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黄河断流;可以缓解目前缺水之苦。它们就是希望!(轻轻地读读)
2、继续“滴”(对比)
3、“第8自然段的部分”——小树苗给人们带来希望,这道理小姑娘明白,那世事洞明的老妇人更明白!(齐读)应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读这段插叙的部分?(佩服、崇敬)就在那水落地的一刻,她也多么想像小姑娘一样冲到作者的身边……但是,她的腿……,最后她只得——引读最后一段。
七、回扣第一句:多年以后,这由一碗水引起的愤怒的事,作者依然难以忘怀,正象开头交代的齐读。
1、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因缺水而惜水如命,为一碗水落地而愤怒;这碗特殊意义的水让“我”一生难忘、那世事洞明的老妇人和小姑娘让我一生难忘……所以它流淌在我生命里;而真正的愤怒不单指她们因浪费水而生气,还有教育所有的人要珍惜水的蕴意。)总结写法:这是一篇写叙事的文章,全文运用了按事情发展顺序、倒叙、插叙的多种叙述方法。在刻画老妇人和小姑娘愤怒的情景中,恰当地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
课外延伸意义
1、听水的声音,你想说点什么?
2、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根据科学家探测,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水存在,也至于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地球的外观,三分之二都被兰色的水域包围着,但你们知道吗?这些水中只有千分之二的水是可以饮用的,靠降雨得到的水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看似丰富的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如果我们人类不节约用水,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便是人的眼泪!
3、地球上像这样的有限资源还有什么?(石油、矿物、煤炭……)
4、因此我们要“珍惜有限的资源”[板书]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芭蕉花第2课时 沪教版
芭蕉花 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书写5个汉字;积累7个词语。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动词,体会动词“托、藏、捧”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3.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父母生气的原因,理解妈妈的话的含义。4.通过学习,懂得做人要诚实的道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动词,体会动词“托、藏、捧”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读课文,了解父母生气的原因,理解妈妈的话的含义。
2、从母亲的责骂中懂得做人要诚实、知错就改的道理。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我和哥哥看见院子的芭蕉开花了——我们欢喜极了。
2. 想到芭蕉花能治母亲的头晕病,我们决定——翻进窗子去摘那朵芭蕉花。窗子不过三四尺高,我人矮,是哥哥把我托进去的。
3. 摘到了花,我们如获至宝——我们摘下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我捧着花跑到母亲床前。
二、继续研读课文
1. 我们当时之所以那样兴奋,那样喜出望外,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满溢着对母亲的爱。
2. 在俩兄弟看来,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了治好妈妈的病。因而,当妈妈询问芭蕉花哪来时,“我”便照实说了。(1)学习生字:便 理解词语:照实。
“照”就是“按照”,“实”就是“实情、事实”。“照实”的意思就是“按照实情”。
(2)媒体出示填空:
母亲问我芭蕉花是哪儿来的,我便照实说:“。”(3)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请你参照课文内容或根据板书提示“照实”说一说。(4)自由练习,交流。
3.然而,孩子的一番苦心和孝心不但没有得到父母的赞赏,反而遭到了责骂,这又是为什么呢?
(1)自由朗读第三节,用直线划出母亲和父亲的表现。(2)媒体出示句子:
母亲非常生气,连连叹气:“唉!我生下了你们这两个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
父亲知道了,把我们拉到客厅里,狠狠地训了一顿。(3)学习:厅
(4)读读母亲的话,想想母亲为什么说我们是两个“不争气的孩子”?(4)为了一小朵花,父亲竟把我俩狠狠训了一顿,你认为这值得吗? 4.一开始,我和哥哥并不明白父母这么做的原因。(1)媒体出示句子:
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我们好不容易掐来一朵,这有什么不对呢?
学习:容 理解:好不容易(2)指名读句,读好疑问语气。
5.想象说话:父亲会语重心长地和我俩说些什么?
6.小结:诚实善良是做人的根本,为了个人的利益损害他人,不可取。(1)出示句子:勿以恶小而为之。
(2)父母其实是明白哥俩的一番孝心的,但为了教育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们还是狠狠教训了我们,这也是用心良苦啊!7.齐读第四节。
(1)事后,母亲没有吃我们摘来的芭蕉花,哥哥最终把花送去还了,但芭蕉花还是干枯了。哥哥这样做有必要吗?课文就这样结尾了?似乎没写完呢!你明白作者的用意吗?
(2)小结:知错就改,这也是做人的根本。板书:知错就改 诚实(3)出示句子:勿以善小而不为。
课后小结
三、小结复习
师小结:一朵普通的芭蕉花,一对活泼天真的孩子,两位严厉的父母,构成了一个小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病中的母亲盼花心切,但没有忘记育子的重任,父亲也能体察到孩子的孝心,但他坚守“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信条,责罚了心爱的孩子。他们把孩子的品德看得比治病还重要,比生命还可贵,他们对孩子的爱才是真爱,爱得有价值。
课后习题
四、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第1节中的“托”和第2节中的“托”意思是一样的。()
(2)“我”和哥哥心里欢喜极了,是因为私塾院子里的那簇芭蕉花很漂亮。()
(3)“我们把芭蕉花藏在衣袖里带回家。到家后,我捧着花跑到母亲床前。”这句话中带点的动词说明我们把芭蕉花当作宝贝。()(4)妈妈很生气,爸爸狠狠地训了我们一顿,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做一个诚实的人,这也是爱护我们的表现。()2.练一练 :
A :读一读母亲说的话。B :复述《芭蕉花》的故事。
C :你还知道哪些做人的道理,与伙伴交流。3.拓展作业: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下册 鸟语教案 沪教版
鸟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疏忽、顽强”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4.观察一种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导人新课 1.板书课题后齐读。
2.读了课题,想问什么问题吗?(鸟儿怎么会说话呢?会说些什么话呢?人怎么能听懂鸟儿的话呢?„„)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通晓 矫健 犒赏 催促 无拘无束 疏忽 怠慢 预报 应验 呆愣愣(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生字读音。①抽读生字卡片,相机正音。②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催、猜”是平舌音,“疏、喳”是翘舌音莺”是后鼻音。③齐读。
交流词语掌握情况。矫健、通晓、犒赏、疏忽、无拘无束。(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导分段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合起来讲了一个意思,就合并为一段,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独立成段。2.分组讨沦。3.全班交流。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第二段(第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浯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四、精读指导 1.学习第1—3段
齐读第1自然段。做一填空题。齐读。2.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讲公冶长的故事。理解“通晓”。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要把“我”那种向往的,心情读出来)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哪几句话最能反映“我”的这种心情; 导读第2.3两句。4.小结。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新授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4—9自然段,把“我”喜爱布谷鸟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2)读后讨沦,相机指导朗读。
①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从哪些词看出“我”对布谷乌的喜爱?(亲切、分明)指导朗读。
②这样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自己仿佛也变成只翩翩飞翔的鸟儿。ɑ.联系上下文,体会“我”与布谷鸟对话的有趣。b.指导朗读“我”与布谷鸟的对话。同桌互读,指名分角色读。
③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我”与布谷鸟之间充满了感情。布谷鸟仿佛成了“我”的好朋友,时时提醒“我”好好学习,不断催“我”奋进)指导朗读。
④练习朗读第4—9自然段。
2.读第10—11自然段,体会鸟语的“丰富”及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影响。①引导读第10自然段。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人们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我”的爱鸟之情?
②指名读第1l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看出“我”与鸟儿建立的异常深厚的感情? 读后讨论。指导朗读。
小结:“我”不光听懂了鸟语,而且从鸟语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3.学习第三段:
“我”与鸟儿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鸟儿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4.讨沦: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人类的好朋友?” 5.小结。
三、指导背诵
1.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很容易背诵。2.重点指导背诵其他部分。
(1)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按语言的叙述顺序进行记述。
①边读边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先写爷爷讲的公冶长的传说,再写“我”听到传说后产生的愿望及行动)②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2.抄写词语。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下册 一幅名画的诞生 2教案 沪教版
一幅名画的诞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学生能准确理解“难以磨灭、褴褛、顽强”等词语意思。
2、借助“读、议、感悟”相关训练,理解关键句段。
3、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列宾创作名画的原因及过程,体会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感受他们身上不屈的力量。教学重点:
学习名画诞生的原因及创作过程,体会列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他们不屈力量的赞颂。教学难点:
在重点语段的学习中,学会理解关键句段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背景解读,感受名画。
1、出示课题,了解名画。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幅名画的诞生》。(齐读课题)回家预习了课文这幅名画的名字?(板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纤”这里读qian,它还有一个读音,交流、组词。理解:纤夫
师:纤夫就是以为他人拉船为生的人。
2、介绍列宾。(师作简介。)
3、介绍名画
在这幅画面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生动地刻画了纤夫的内心世界。除此以外,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所以这幅画在1873年展出的时候,评论家认为这是俄罗斯画坛的奇迹。
4、借助朗读,感受名画: 1)了解画面内容 师:让我们带着对这份了解,一起走进名画,课文的第一节就写了名画画面的内容,轻声快速读,想想按作者描写的顺序,画中分别画了些什么?
小结并引读:作者就是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写出了画面所画的(怎样的)天空?怎样的伏尔加河?
2)齐读第一节,理解纤夫的艰难。
师:那么又是怎样的纤夫呢?让我们读这段文字来感受。
背景介绍,体会纤夫的苦难。
(出示投影)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沙皇的残酷统治,官吏的剥削压迫,使得俄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纤夫们往往为了挣得几块面包,不得不贱价出卖自己的劳动,终年拉着沉重的货物,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了解背景后引读第一节)
(师:步子再沉重些,节奏再慢些,身子前倾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名画,那么为什么把这幅名画的完成称为“诞生”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打开书,读课文3-7小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想想在这些时间段中,列宾做了些什么?
1、自读课文,理出时间线索,根据时间概括列宾所做的。
2、简要复述名画的完成的过程。交流板书:
1868年 留下印象 1870年 共同生活 勤画素描 1873年 反复修改
三、感悟过程,升华情感
(一)找出列宾看到的和怎么做的句子。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了解了这幅画完成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列宾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浏览3-7小节,用直线画出与这幅名画的诞生密切相关的句子。
(二)交流、相机教学:
交流看到的句子:“天哪„„流露出凝重的神情。”(这是列宾画这幅画的原因)
1、圈出表现纤夫的苦难生活的词语。
师:再读句子,圈出一些关键词语,说说你从这些关键词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相机教学:(1)理解:肮脏和褴褛;
理解“肮脏”(师:文中是怎么写他们的肮脏的?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感受他们因生活所迫。
理解“褴褛”(师:“褴褛”的意思。书空。文中是怎么写他们的褴褛的?从中又感受到什么? 感受他们苦难得生活。
结语:在对纤夫衣着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纤夫的贫穷和苦难。(2)理解“凝重”
师:这是一个表示人物神情的词语,从中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压迫、痛苦。
引读句子。
师:那凝重的神情分明写着他们不堪重负,却还要默默地(承受着)。你看,他们??(引读句子)(4)指导朗读。
看着这些,列宾的内心怎能平静,那么“天啊”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用惊讶的语气读。(生读句子)生:同情。(生读句子)
师:让我们带着惊讶和同情,再来读读这一句。
2、说话练习:
师:这一切都给列宾留下了??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此时,他会想写什么呢?
说话练习:目送着渐渐远去的纤夫,列宾心想:。**交流怎么做的:
过渡:师: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激发了列宾的创作欲望,那么两年以后他来到彼得和勒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仔细地观察着„„抚摸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 “他勤奋地工作„„带着厚厚的一册素描回到了彼得格勒。”
“根据这些素描„„于1873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根据关键词自已质疑,解疑。
师:再读读这三句,有什么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吗?
2、交流。预设问题:
为什么列宾要观察者哪些与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 为什么列宾要长久地注视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 为什么列宾要抚摸那些铁铸般的粗壮的手? 纤夫的身体中蕴藏着怎样的力量? 为什么说他们的眼睛是善良的? 从铁铸般的粗壮的手中感受到什么?
(细碎的问题提出后就解决,对第一句句子中的问题先不解决。等其他问题解决之后再回到第一小节。)
师:刚才同学们针对第一句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不少问题还很有质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句句子,相信一旦读懂了句子,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出示句子指名读,在和纤夫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列宾做了些什么? 板书:观察 注视 抚摸
(2)再读读句子,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明白了什么?
(3)师:为了更好的创作,列宾和纤夫们吃住在一起,从陌生到熟悉。在深入生活的同时,列宾从纤夫身上看到了?? 学生交流:强壮、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善良。(4)读句子,借助补充材料感悟中心。
师:那他还看到什么?读读补充材料,想一想,列宾看到什么? 生:坚韧的性格、希望、不屈的力量„„(5)想象说话提升中心
师:列宾不仅走进了纤夫的生活,还真真切切的走进了纤夫的内心,他看到了不屈的力量,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此时,列宾回想:
学生交流
师:正是这样不屈的力量,正是这希望,使列宾想到,有一天这不屈的力量会站起来,贫穷的俄罗斯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艺评家对这幅画还有这样的评论。(生齐读评论)(6)感悟敬佩,再读句子。师:此时列宾对纤夫的情感还是原先的同情吗,而是转变成了??(生交流:喜爱,敬佩、热爱„„)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来读读这一句。
3、小结归纳、引读6、7小节
师:为了画好这幅画,列宾三次来到伏尔加河??(引读“他勤奋工作„„”)
为了画出列宾心中对力量的赞歌,对光明的向往,它更是??(引读“画啊,改啊„„,”)三年来列宾倾注自己全部的情感与心血,终于在??(引读“1873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这幅画里,他描绘了??(引读“劳动人民苦难„„”)
4、结文
三年中,列宾勤奋刻苦地画着,他把自己高超的画技和他对沙皇反动统治的不满,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完美地融入了画中,画出了纤夫的不屈和力量,这一切赋予这幅画更深刻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这幅画得完成,成为诞生。
四、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1、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借助老师的板书,用上这些词,加入适当的想象,用你的笔把名画诞生的过程记录下来。
2、激发情感,再读课文第一节。
师:同学们,此时我们再一次站在这画面下,我们仿佛听到,远处传来纤夫苦役般劳作的声音;我们仿佛看到列宾正用自己火一样的热情画啊,改啊„„让我们带着内心的感动和震撼再来读读第一小节。
板书:
31、一 幅 名 画 的 诞 生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
1868年 留下印象 肮脏 褴褛 凝重
1870年 深入生活 观察 注视 抚摸 勤画素描 „„ 1873年 反复修改 顽强
第五篇: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点移动》第五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数射线上0.1、0.01、0.001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自主操作计算器进一步学习、探究并归纳、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引导学生探究数射线、自主操作计算器,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总结、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出示例题:350.2 3502 35.02 3.50
2从小到大排列:__<__<__<__
从大到小排列:__>__>__>__
问题:
1.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观察这些数字,你能发现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么?
生:这四个数的数字顺序位置都相同,不同的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缩小。
总结:
小数点的左右移动引起了小数大小的变化。
板书:
小数点的移动引起了小数大小的变化。
问题提出:
既然小数点的左右移动引起了小数大小的变化,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利用数射线探究
1.(出示多媒体课件)仔细观察数射线上的4个数:先从0.001开始,0.001、0.01、0.1、1,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10个0.001是0.01;10个0.01是0.1;10个0.1是1。
0.00110=0.0
10.0110=0.1
0.110=1
3.提问: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小数乘1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4.再从下往上,从1开始,1、0.1、0.01、0.001之间有什么关系?
5.生:1里有10个0.1;0.1里有10个0.01;0.01里有10个0.001。
110=0.10.110=0.01
0.0110=0.001
6.提问:受以上启发,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7.归纳:一个小数乘1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一个小数除以1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8.提问:如果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0,1000,小数点又该怎样移动呢?
(二)利用计算器探究
1.师:1.4110,1.41100,1.411000是多少?请利用计算器来算一算。
2.问:谁能正确的用计算器输入1.41这个小数?
3.师:得出积或商之后,想一想小数点是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
4.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总结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5.生: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6.课件展示小数点的移动过程。
7.提问:1.411000=1410小数点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怎么办?
8.总结: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9.根据乘法中所发现的规律,试一试:1.4110,1.41100,1.411000是多少?
10.小组合作,共同归纳出除法中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师生总结: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11.初步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个小数乘(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三、巩固练习
尝试得出下列各题的结果,可以利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答案,想一想是否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如果不一致,原因是什么?
2.8710= 2.8710=
2.87100= 2.87100=
2.871000= 2.871000=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通过你们的探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尝试总结。
[鼓励学生用自己语言进行总结,可以很好地进行教学反馈]
五、作业布置
课后尝试完成如下题目(可以借助计算器验证):
3.8710= 0.710=
3.9100= 14.5100=
0.003100O= 48.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