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与反
思
教材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学目标: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教学重点: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器材: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2.生、熟芋头;3.生、熟马铃薯;4.生、熟玉米粒;.铁碗,酒精灯;6.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前激趣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生:想!(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程环节埋下伏笔。)
师:今天这节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本环节设计意图:从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生:酸酸的、甜甜的、还很脆,我想是苹果吧!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么。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生:第一个。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熟的毛芋。)生:软软的、有点甜,是毛芋吧(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生:脆脆的、有点麻,是不是……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生:好像平时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生:第一个。(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好,这堂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题)(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新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生:熟吃。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生:“看”、“摸”、“捏”、“切”、“闻”、“尝”、“剥”……(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看
颜色摸、捏
软硬闻
气味尝
味道
切
水分剥
表皮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生:变化!(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实验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玉米粒来观察。(出示玉米粒,师:啊!糟糕,我怎么把生的玉米粒和熟的玉米粒混一起了),大家能帮我把它们先区分开来吗?。(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玉米粒的信封)生:能!(学生区分生熟玉米粒。)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区分生熟玉米粒的?”生:“熟的软,生的硬;熟的大,生的小;熟的好吃,生的不好吃;熟的香,生的不香……”(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先前区分马铃薯的方法区分生玉米粒和煮熟的玉米粒,借以巩固先前知识技能。)师:“看来玉米粒由生变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次老师提供的玉米粒是煮熟的,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玉米粒变熟?”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书)(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玉米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设。)师:“好,一会儿我们就来烤玉米,看看我们在烤的过程中玉米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材料员将熟玉米粒收入信封放进抽屉)来,我们看看这次实验的器材,谁能说说你觉得这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生:“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火应该从下往上”,“灭火应该从侧面盖灯帽,熄灭后将灯帽向上提一提”,“用外焰加热。”(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先前学习的酒精灯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屏幕。(出示“小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
2、搅拌玉米均匀受热。
3、不触碰发烫的铁碗。
4、仔细观察并记录玉米发生的变化。、分工合作整理材料。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并及时掌握学生实验信息。)(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师:“在玉米粒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发现。(教师一旁辅以板书)煮蒸烤炸炒生玉米粒
——————————————————→
熟玉米粒
硬
慢
裂
裂开口子
小
膨胀,变大
比较大
淡黄色
变深,出现小黑点
深黄,黑
没气味
越来越香,出现焦味
香,有点焦味(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玉米粒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师:这堂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礼物——爆米花。)师:在分礼物前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师:你们看,这小小的玉米粒和这爆米花除了颜色,气味,味道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思考“样子或形态”不同。(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师:那你们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是怎么样变成一朵可爱的玉米花吗?这就留待后大家思考吧。(堂结尾留设疑问:大家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怎么会变成一朵玉米花吗?给学生后探究学习的空间。)师:请大家选出自己组里这堂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上来领取你们组的礼物。附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表(1)观察方法生马铃薯熟马铃薯观察角度实验记录表(2)生玉米粒→→烤的过程中玉米粒的变化→→烤熟的玉米粒
第二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本课内容依次是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比较生熟玉米和肉、阅读资料了解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深入研究了食物煮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同时也是对科学实验和观察技巧的进一步巩固,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
二、学习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他们对食物的认识较多,但没有仔细比对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对有些食物为什么要熟吃知道的更少。因此,针对生熟食物的观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体会生活中奇妙的科学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为保证营养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阐明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酒精灯烧熟食物,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能用语言准确描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养成细致认真地观察的习惯,感受自己动手煮食物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阐明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二)教学难点
1.经历用酒精灯烧熟食物的过程,观察描述食物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教学流程6分钟一、导入:给食物分类
PPT:食物卡片
1.这些食物从市场里买来后,能直接吃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板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2.分类活动:我想看看我们班同学对这些食物的了解,请大家按生吃、熟吃或生熟都可的标准给它们分类。
(学生小组用食物卡片进行分类)
分好类的小组把你们的成果贴在黑板上。
3.每个小组都做的非常棒!大家分类的情况都一样吗?
4.谁来说一说,和别的组相比,你们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这种食物归在这一类中?
(学生从生活经验、饮食习惯说明原因)
看来,不同的食物,吃的方法有所不同。
8分钟
二、探索:把食物烧熟
实物展示:玉米
1.今天,老师带来了新鲜的食材,请看这是什么?我们都吃过,你是怎么吃的?
(板书:生 煮、炒、炸、蒸、烤 熟)
2.光说可不行,今天我们都来露一手,这里有这样一套工具,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PPT:实验工具照片
3.特别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谁能告诉我上面这些做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PPT:使用酒精灯
4.动手做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这些:PPT:使用酒精灯5.先完成的小组将会得到更多的材料(演示:肉片以及煮肉的工具),加热的时间各不相同(PPT展示:加热时间开始的标准、时间的设置),先阅读实验单,然后举手示意老师给你们加上热水。等会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用的最规范。请各小组材料员上来领取工具15分钟(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的小组开始阅读资料卡)10分钟
三、交流:由生到熟
(提示:整理好材料,准备交流)
1.爆玉米花的现象和结论(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成果——玉米花,汇报观察结果)
(板书:变化:颜色、形状、气味等)2.煮肉片的现象和结论(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成果——肉片,汇报观察结果)
思考:(1)观察时,你用到了镊子吗?为什么有四块肉?(2)为什么有的食物我们生吃,而有的食物却要熟吃?3.回顾:同学们再看看自己组的食物分类,你能说一说,适合生吃的一般是哪一类食物,需要烧熟了吃的是哪一类?(从韦恩图中可以看出,生吃的一般是水果以及少部分的蔬菜,而熟吃的则是肉类的食物)
六、教学后感
顾云涛老师的讲座“我的阅历——为《科学》教学导航”让我深受启发。在科学教学中,通常用实验作为学生了解和认知事物的途径,但在实验了之后,学生收获的往往是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的感知体验,如何深层挖掘现象背后体现的原理呢?这就要通过阅读来及时反思在实验时想法、与先前的思想理论交汇,同时与科学家进行思想的碰撞。科学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学生会主动认识科学概念,从中发展科学本质观,增强科学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利用好科学阅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主性。在信息化时代,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强化科学阅读,是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围绕“用实证丰富感知 将阅读融入科学”的主题设置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知道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用韦恩图给食物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第二部分是“实证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学生在爆玉米花和水煮肉片两个活动中亲身体验食物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三部分是“阐明食物生吃和熟吃的优缺点”,通过阅读资料卡认识到食物加热之后的变化,总结出生吃和熟吃的不同原因。实证之后的阅读让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生和熟的不同,认识到由生到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结合多样的实验现象,用营养学的知识解释了为什么有的食物要煮熟了吃。
第三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食物》单元的第4课。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通过对“吃”的问题的研究,引领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生活的经历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教材共有3个部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观察比较生、熟鸡肉。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第二部分:生熟马铃薯的不同,让学生感知食物生和熟的区别。第三部分:对比生熟鸡肉,观察鸡肉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知道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由于时间及实验材料的关系,我将前面两点作为我的教学内容,将第三部分作为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课后家庭小实验。(建议在家长的监督下实验,或者妈妈在做鸡肉时在一旁观察鸡肉的动态变化过程。重在观察!)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由于科学学科本身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可能给孩子增加负担做课前预习。这也为科学课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课堂上每个环节的出现对学生来说,都充满了新鲜感,充满了悬念与刺激。比如,上课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核一小块生猪肉,问现在选择吃哪个时,都选择了苹果。我问为什么不选择吃猪肉时,孩子们回答生猪肉不能吃。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意识到了,有些食物可以生吃,但有些食物必须煮熟了才能吃。还有,当我拿出生土豆核熟土豆时,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那要干嘛呀?”一切都充满了神秘色彩,我想这也是孩子们愿意上科学课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教师备课充分,胸有成竹,不用翻阅教材的情况下,每个探究环节结束后,孩子们都会去猜想,老师下一步要干什么,孩子们有了内驱力,整堂课在孩子们的期待中进行,自我感觉良好。
2、实验材料的精心准备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一连七节课,还要四天时间才上完,没办法准备那么多实验材料,所以我只准备了一份生土豆和熟土豆,让孩子们选择研究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的对比方法。孩子们提出了看、摸、闻的方法,还有的同学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提出了滴碘酒的方法…….于是我端着两个生熟马铃薯让孩子们逐个去看摸闻,滴碘酒的方法只能是我演示,大家观察了。
3、科学探究的过程很重要,但结论也是重要的,探究过程与结论不可脱节。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学生理解性地、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与结论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总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却不能从实验现象、观察结果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引导。因为考虑到卫生安全,所以没有让孩子们去品尝生熟马铃薯,只是引导孩子凭借记忆,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生熟马铃薯在味道方面的不同。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每个环节如何衔接更自然,怎样品尝生熟马铃薯更科学更安全等等。
第四篇:关于《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科学,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三上的《米饭的观察》、三下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四上的《磁铁的磁性》等等,从刚开始的老师设计逐步向学生先自己设计转变。
叶老师从薯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是食物又是奖品。通过学生从黑袋子中摸出生的马铃薯,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从而引出对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的比较。叶老师让学生讲述观察的方法并且板书,又叫学生讲述观察的顺序,花了5分半的时间,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学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对这些方法已经非常熟悉了,我觉得只要让学生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再强调一下如果使用小刀则要注意安全。
我觉得实验的记录单设计的不错,最后加了一个自己给自己小组的评价,认为自己小组可以获得几颗五角星。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自己也参与评价,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汇报的时候比较强调注意听,因为我认为倾听同学的发言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平时自己上课的时候也比较注意这一点,但很多同学还是不会认真听,每次都需要提醒的,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处理比较好?在这次汇报的同时,叶老师还叫学生思考平时我们为什么吃熟的马铃薯?通过交流明白熟的马铃薯比生的马铃薯有营养。我们一般要多吃熟食,因为生的食物常常带有细菌等,多吃会危害人体健康的。
通过一句“发明了什么以后我们开始有熟的食物?”过渡到了用火烤玉米的环节。老师直接提出了烤的办法,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回答一下有几种方法可以把生的食物变成熟的食物,这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而且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就想到的。然后可以选择烤的办法或者怎么样,教材上还提供了一种用水煮的方法,我在《科学课》的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玉米煮不熟怎么办》,一般这个实验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建议用鸡蛋来代替。
在用火烤玉米这一环节中,先叫一学生上台来烤玉米,在这个过程中讲述操作时的要点和注意点,如加热要均匀,小心烫手等,并问学生为什么要留下一些玉米,这样才能比较生的玉米和熟的玉米之间的变化。学生边看边听应该记的很牢。我觉得也可以通过电脑展示需要注意的要点。在小组合作烤玉米的过程花了4分半(领材料的时间不算)的时间,我觉得是不是太久了,一般烤一下1——2分钟就够了吧。这个阶段的汇报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而且老师很注重,对每个汇报的同学的记录单上描述好的特点都用笔圈起来,这样非常清楚,共叫了四位同学汇报,描述出来的结果都是有点不同,每个小组都有其特点,并以玉米为奖励。
看了这节课的录象后,我觉得以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亲历活动,获得亲身体验
课标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烤玉米这个环节,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从生的玉米到熟的玉米的变化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很清楚的知道了生的和熟的玉米的不同之处。如果老师由于怕使用酒精等学生有可能有危险而不让学生实验,只是老师做一下,那效果肯定没有学生自己做来的好,只要讲清楚实验时应该注意的地方,注重纪律和安全的教育,肯定不会有事的。
二、调控实验材料的发放,开展高效的活动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看到实验器材,他们忍不住去碰一下是很正常的,怎样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去碰那些材料,是我们教师该思考的问题
实验中材料发放也是一个很好的控制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材料适时的发放来调节,不要过早的让孩子接触那些材料,实验完后材料的整理工作也非常重要,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把实验材料放回老地方,我们要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提高课堂上的效率,不然就算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又如何,也许他们只是在那里觉得好玩,其实什么也没学到。
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上用插图提示的用水煮玉米的方法,在课堂上其实是不可行的,因为花费的时间太长,而我们一节课也只有40分钟,这个用水煮的方法应该让他们到课外去做。我们平时的时候让学生动手的实验自己必须先做过,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合理的掌握时间的安排,调控讨论或者实验的时间。
四、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实验方案的制定,要经历从扶到放的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应该能够独立制定实验方案,并在交流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在这课中,可以让学生讨论食物从生的变为熟的食物的方法。并在不断的讨论中选择合适的上课切实可行的方法。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实验为同学们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平台,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科学的火花。
第五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教材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鸡肉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鸡肉和熟的鸡肉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鸡肉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鸡肉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鸡肉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器材:
1.生、熟马铃薯; 2.生的鸡肉;
3.盘子、小刀、铁架抬、石棉网、烧杯、火柴、酒精灯; 4.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福娃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课程环节埋下伏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课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
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熟的毛芋。)(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请学生来说说看)好,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
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看 颜色 摸、捏 软硬
闻 气味
尝 味道
切 水分
剥 表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实验观察鸡肉由生到熟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鸡肉来观察。(出示鸡肉,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鸡肉的信封)
师:我们怎么样把这些鸡肉变成熟的呢?(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鸡肉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设。)
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
2、不触碰发烫的烧杯。
4、仔细观察并记录鸡肉发生的变化。
5、分工合作整理材料。
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并及时掌握学生实验信息。)(课件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
师:“在鸡肉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发现。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鸡肉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鸡肉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鸡肉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礼物——福娃。)
师:在分礼物前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师: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除了我们今天这节课发现的不同,你还发现了那些呢?(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
师:请大家选出自己组里这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上来领取你们组的礼物。
课后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似乎很简单,上完此课后,也许会有一种感觉,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观察马铃薯?还是煮玉米、烤玉米呢?静静思考,这节课的重点应是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如课中有:“关于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主动“卷入”到探究,研讨过程中,真正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并亲身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又如,想当一回小厨师吗?„„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把玉米变熟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在探究中积累提高科学素养。板书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生吃:保留营养成份 熟吃:宜消化和吸收 生、熟都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