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

时间:2019-05-12 22:3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

第一篇: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3.知道声速及应用

4.了解回声及回声测距的原理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设疑自学:

1.声音是由 产生的,人讲话依靠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蝉的鸣叫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笛子依靠________的振动发出声音,二胡是靠 振动发声 2.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生活中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交谈,但是在太空中就不能了,这是因为____可以传声,但是__________不可以传声。3.15o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声速的大小跟 和 有关。交流探究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观察老师的实验并认真思考,然后合作完成27页“想想做做”并归纳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

练习:.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是()A.敲鼓时发现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 B.扬声器发生时也发现小纸屑在喇叭面上跳动 C.将发生的音叉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激起水 D.金鱼缸中的金鱼吐出的气泡在上升中变大 2.探究:声音的传播

观看视频后完成,我们能听到电铃的响声,是因为 把声音传入耳朵,当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可以发现声音会,最后。再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内,可以发现,实验结论。练习:下列事例中,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声音的。A B C。A.我们平时听到的讲话的声音;B.在水中游动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 C.人的耳朵紧贴到火车铁轨上听到远处开动的火车的声音 认真分析30页的“小资料”后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1)(2)。练习: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__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检测反馈

1.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A.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 B.车铃就不会振动

C.没有铃声传出 D.车铃周围就没有了传声介质

2.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声音在水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C.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变化 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注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当乙同学用力敲击一次水管的另一端时,甲同学会听到几次敲击声:()A.一次;B.二次;C.三次;D.以上都有可能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速与什么有关。

2.用观察与实验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

3.培养学生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声音是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以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但不能传声。

4.声传播的快慢用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声速的大小跟和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5.一切体、体、体都能传声,固体中的声速液体中的声速气

体中的声速(填大于或小于)。

二.合作探究 6.请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将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

三个有关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讲点拨

四.反思整合【达标检测】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 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3.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4.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发生_.

5.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

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6.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

和的振动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做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秒.

9.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增大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10.甲在足够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一声B.最多声C.3声D.4声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12.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13.雷雨交加的夜晚,小瞳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 s听到雷声,小瞳距雷电产生处大约()

A.1500mB.17mC.1700mD.无法计算 14.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人耳听不到,振动的物体就不会发声

D.只有固体和气体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反馈提升】

1.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设当时气温为15℃,无风v光=3.0×10m/s)

2..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

制成了一个“土电话”.⑴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

表明.⑵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⑶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⑷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8

第三篇: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现象

一、内容概述

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本章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同学们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同学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的,应该说,学习本章内容时我们对探究活动还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回声”“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声音的传播条件。2.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3.声的利用。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难点:

1.对声速的理解、回声与原声的区分。2.对乐音三个要素的理解及区分。3.有关声音的计算。

三、学法指导

1.转化法:在探究振动产生声音时,为了观察发声体在振动应用了转化法。

2.比较归纳法:本章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生的区别,以及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3.概念辨析法:在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时,要注意用概念辨析法正确的理解它们,特别是音调和响度。

4.日常现象归纳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学习本章知识,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积极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对实验的操作,领悟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建议

根据本章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

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课时分配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2节 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3节 声的利用1课时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相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7页至第30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声音的产生

图1 活动一: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器材】硬纸盒、铅笔、橡皮筋等。

【实验过程】(1)如图1所示,把橡皮筋绷在硬纸盒上,用两支铅笔插入垫起橡皮筋,使橡皮筋悬空。

图2(2)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发生的情况。

(3)如图2所示,边说话边轻按喉头,说出自己的感觉。【实验现象】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喉头也在振动。【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反思小结】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是__树叶__在振动;笛子等管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__管内空气(或空气柱)__振动产生的。

【教师点拨】

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风吹树叶哗哗的响声,是由树叶振动产生的;管乐器发声都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探究点二 声音的传播

活动二:探究实验

图3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猜想与假设】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介质,也可能不需要介质。

【设计并进行实验】(1)如图3所示,玻璃钟罩内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声吗?

(2)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3)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还能听见声音吗?

【实验现象】抽气过程中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当空气完全被抽出后,将听不到声音。【实验结论】

声音可以在空气(介质)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反思小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二:声音的传播

2.如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B)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教师点拨】

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有人造空气环境,所以可以直接对话。

探究点三 声速及回声测距 活动三: 1.让学生自学课本第29页至第30页“声速”部分内容,从实例入手引入声速的概念,介绍声速的单位,认识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课本“小资料”内容)。

2.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反思小结】

声速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v固体>v液体>v气体。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的内容。板书设计

第二章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3.教学用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电闪雷鸣、江河咆哮、鼓乐齐鸣、放鞭炮、电锯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画面

[引语]从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中,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即熟悉又陌生,那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探讨声音的奥妙呢?学生回答:想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观看录像

由直观的画面创设声音产生的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声音的产生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的器材及周围可利用的物体,如铅笔盒、书、纸、笔等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看哪一组最先发现?

师巡视并指导,帮助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不同物体进行发声实验,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有的拉长橡皮筋,有的拨动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摇小铃铛等等自己设计的实验,兴趣盎然。

[引语]现在已有不少组同学发现问题了,下面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组的同学是否和他们有同样的发现?还做了哪些实验?学生交流。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善于动脑,把不同器材结合使用很好,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用手按住喉头部分,大声说“振动”

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很多,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物体是如何发声的?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加深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后面发现声音的产生的原因作好铺垫学生在交流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他们的交流尽可能多的做实验,通过实验也就不难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谁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

[思考]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会听到“砰、砰”神奇的枪声,这时大家都会惊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来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气温超过42℃,沙漠中的石灰岩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炸裂,现在你知道枪声哪来的吗?

有时我们需要将声音记录下来,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31页(2)声音的传播

我站在讲台上说话,你们可以听见,声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同学们思考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气体、固体可以传声,那液体能否传声呢? 师:出示装有小金鱼的鱼缸,轻敲鱼缸,看金鱼的反应,说明液体也可以传声。

师: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科学吗?

师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来回推动,可以看到疏密变化从而引出声波,学生看课本33页明确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看来声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声有一定的速度。同学们通过33页小资料的表格,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1)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3)在空气中声速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在教室里说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为什么? 学生回答,声传播的速度慢

学生仔细分析讨论,然后起来交流获得的信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声速

通过学生分析表格获得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回声。三,整体感知

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传播的形式,声速的大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四,知识拓展

课本34页1、2、3、4、5 学生完成练习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足之处?

学生纷纷发言 六,布置作业 刻印题一页

板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种类、温度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下载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